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諸位同學,大家好。我們今天繼續學習《群書治要》,請看第三十四句:

  【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則哀矜而勿喜。】

  『上』,就是指上位的為政者;『哀矜』,就是哀憐體恤。這句話出自《群書治要》卷九《論語》。

  曾子的弟子陽膚,要去任典獄官,在上任之前他向曾子請教,怎樣才能夠勝任職責,曾子就說了這句話。他說:「在上位的人失去為政之道,民心離散已久,如果掌握了百姓犯罪的實情,就應該哀憐體恤他們,而不要因為自己的辦案能力沾沾自喜。」

  我們看,曾子說出的這一番話,是出於一片仁恕之心,最為可貴。為什麼古人他能夠說出這樣的話?因為古人都有接受聖賢教育,他明瞭人與他人之間的關係是一體的關係,所以他有同情心。什麼是同情心?就是看到別人痛苦自己也痛苦的心,這叫同情心。確實是做到了「見人之得,如己之得;見人之失,如己之失」。當看到犯人犯罪,他是發自內心地表示哀傷。

  而我們現在很多人都是受西方觀念的影響,人與他人之間是對立的關係,像老闆與員工是對立的,犯人和警察也是對立的關係。結果怎麼樣?從犯罪人員一方看,他被警察抓到之後,不知道反省改過,而是痛恨把自己抓捕歸案的警察;從警察這一方而看,是能夠以得到實情,破案立功為喜事,以能夠受到嘉獎為榮譽,而不能夠對犯罪的人生起哀憐之心、同情之心,進而去幫助他、教育他、救度他的心。

  所以我們一直以來,其實是受西方文化的影響,所受的教育就是看到壞人壞事就非常地痛恨,有一句話叫嫉惡如仇,就與他產生對立了。事實上,通過感化的方式來幫助人,反而能起到更好的效果。為了說明這一點,我們看一個故事,這個故事題目叫「母親的借據」,給我們講了這樣一個道理。

  母親在中學教政治,愛教訓人,愛板著臉講大道理,不僅學生怕她念緊箍咒,連家長也怵她。

  十五年前的一天,我和母親從親戚家借了錢後回家,為了省下坐車的錢,我們選擇走小路。我們急匆匆地走著,誰都不說一句話。在過一個小橋時,我右腳的鞋子掉了下來。藉著穿鞋的工夫,我看了看四周,發現天已全黑,耳邊再次響起親戚的話:「年底治安亂,今晚別趕回去了。」但母親謝絕了親戚的好意,借到錢,我們很高興地從親戚家出來。母親笑著說:「想吃巧克力嗎?我明天給妳姐倆稱半斤。」

  那件事發生時,我們離家還有半個小時的路程,一聲凶巴巴的「站住,別動!」,兩個男人像山一樣堵住了我們的路。我哆哆嗦嗦地拽著母親的手,母親捏捏我的手心,輕輕說:「不怕,有媽媽。」

  那是兩個男人,每人手裡拿著一根很粗的棍子,夜色中我看不清楚他們的表情,我想他們臉上肯定殺氣騰騰。我知道我們該跑,可我也清楚,一大一小兩個女人無論如何都跑不過兩個身強力壯的男人。我急得要命,母親卻低頭望了望我,她神色平靜,面色從容。(從這裡我們看到,這個母親也很有定力,遇到了這樣的事,還能夠保持冷靜。)

  可怕的沉默之後,右邊的男人說話了:「我只想要錢。」他似乎並不比我們輕鬆,我捕捉到他話音裡的顫抖。母親沒吭聲,男人繼續說道:「我們真不想傷害妳們,我們也沒辦法,辛辛苦苦打工一年,老闆帶錢跑了,我們必須拿錢回家過年,你們城裡人好歹比我們容易些。」說話的人語氣倒老實,可他的棍子凶神惡煞般地戳在那裡。我很清楚,此時稍有不慎,我們就會受到傷害。

  對峙片刻,母親忽然嘆著氣,從口袋裡拿出藍色手絹,手絹裡包的是剛剛借來的兩百塊錢。我記得那是四張嶄新的票子,每張面額五十元。男人看到錢,自然地伸出他空著的手。

  「慢,」母親把錢往懷裡一縮,她說:「這錢不能讓你們搶走。」那人的手停在半空。母親說:「如果今天你搶了我的錢,不管數額多少,你們都是犯了罪的。我知道你們有難言之隱,可法律不管那麼多。不光法律判你們的罪,就是你們自己內心深處一輩子也不會原諒自己的罪。」這個時候母親竟講起課來,這實在出乎我的意料。但她仍然不慌不忙地說:「我現在寫張借條,不管你們多久還錢,五年也好,十年、二十年也好,甚至你們沒錢還也好,只要記住今天你們沒有搶,你們是借我的錢,我希望你們以後也不要搶別人的錢。」

  說完話,母親從口袋裡摸出紙筆,在黑暗中憑感覺寫了張借據,她把錢和借據一起放在那個人的手裡,說:「上面有我的名字和地址,至於你們的名字,回去後你們自己填吧。」這樣匪夷所思的事情,歹徒大概從來沒有遇到過。他們愣了片刻,互相看了看,什麼也沒說,就拿上錢和借據跑了。

  餘下的路程,我一句話都沒說,我失望極了,母親居然向兩個手拿棍棒的劫匪,寫下世間最愚蠢的借據。那個春節,儘管母親還是給我們買了巧克力,可是我心裡很難過。關於那張愚蠢的借據,我始終無法釋懷,我想這絕對不是母親平日嘴裡所說的勇敢。

  兩年後的一天,母親從學校下班回家,她手裡拿著一張匯款單,上面的數額是一千塊錢,匯款人的名字卻是陌生的,附言欄上這樣寫著:「謝謝您沒讓我們走錯路。」曾經被我認為非常愚蠢的、那張母親寫下的借據,改變了兩個人的命運。就是因為他們聽了母親的勸告,雖然在窘迫之下拿走了母親的錢,但是也引起了他們的懺悔心,最後有錢的時候還加倍地來償還。

  我們看了這個故事就想到《三字經》上的一句話,說:「人之初,性本善。」在《格言別錄》上也有一句話說:「愧之則小人可使為君子,激之則君子可使為小人。」引起一個人的慚愧心,引起一個人的懺悔心,那這個人原本是小人,他也可以變成高尚的君子,做出高尚的事;相反,你把他的壞事都公諸於眾,這樣就激怒了他,即使君子都可以變為小人。而這位母親所用的就是「愧之」的方法,讓兩位歹徒生起了慚愧心,結果怎麼樣?結果使小人變成了君子。

  這位母親特別地難得,難得在什麼地方?難得就難得在她有仁愛之心,即使遭到別人搶劫,她都沒有和歹徒生起對立之心。正是這種仁愛之心,能夠設身處地地為對方著想,最後改變了兩個歹徒的命運。這位令人敬佩的母親,可能是世界上最優秀的政治老師了。面對歹徒,她是那麼地鎮定、仁慈和智慧,她救兩人於罪惡之門,並感化他們悔過向善,實在是功德無量!修善積德就是在這平日待人接物、起心動念之處。

  做為一個平凡的母親,她都能夠這樣地感化強盜,那麼做為官員,如果能夠有一片仁慈之心,能夠做到「視民如傷,愛民如子」,相信有更多的人會被感化。古人說「公門好積德」。做為從事司法工作的人,如果都能夠以曾子的這番話存心、辦案,對待服刑人員,不是一種對立的心、鄙視的心、輕視的心、瞧不起的心,而是一種同情心、救助他的心、幫助他的心,相信我們的社會風氣就會自然改變,社會和諧也就並不遙遠。

  在《了凡四訓》上講到「積善之方」的時候就講到過這樣一個故事,我們把這個故事再溫習一下。

  鄞人楊自懲,初為縣吏,存心仁厚,守法公平。時縣宰嚴肅,偶撻一囚,血流滿前,而怒猶未息,楊跪而寬解之。宰曰:「怎奈此人越法悖理,不由人不怒。」自懲叩首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哀矜勿喜。喜且不可,而況怒乎?」宰為之霽顏。

  「鄞人」,這個「鄞」就是指現在的浙江寧波,在明朝稱為鄞縣。楊自懲先生,他在縣政府裡當差,他這個人心地厚道,奉公守法。

  有一次,縣長嚴肅審訊一個罪犯,問他口供他不說實話,還狡辯。結果這個縣長就發了脾氣,給他用重刑,把他打得頭破血流,可是縣長的怒氣還是沒有止息。楊自懲看到這種情形,馬上跪下來替囚犯求情。這個縣長說:「這個囚犯觸犯法律,悖德悖理,叫人看了怎麼能不生氣!」

  這個時候楊自懲叩頭就引用了曾子的這句話:「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哀矜勿喜。」「上」就是在上位者,這裡是指省市縣長。做地方官員主持縣政,沒有把政治和教育辦好,這叫失道,也就是說沒有能夠盡到君、親、師的本分,沒有真正愛護老百姓。百姓犯過了,是因為我們沒有教得好,如果真正知道了他們犯罪的原因、犯罪的動機,就要同情他、哀憫他,不能夠因為得到案子的實情,能夠破案而歡喜。為什麼不能歡喜?因為我們自己的責任沒有盡到。破案尚且不可歡喜,又怎麼可以發怒?一經提醒,這個縣官也是熟讀聖賢書,馬上就覺悟了,就息怒了。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到楊自懲的智慧、德行和見地都很了不起,所以他在公門好積德,多行善事。    下面還講楊先生他怎麼樣對待這些囚犯的。楊先生他家裡很貧窮,他只是縣政府的一個小職員。雖然很貧窮,但他從不接受人家送禮,尤其是犯法的囚犯,要拜託他說一點人情,得到好一點的照顧等等,他都秉公處理,不接受賄賂,十分清廉。

  他雖然家境貧寒,還經常接濟那些吃不上飯的囚犯。從前囚犯的糧食都很少,有時在押解的路上常常缺乏糧食,沒東西吃,楊先生總是盡心盡力地設法救濟他們。有一次有新來的幾個囚犯又沒有東西吃,很可憐,可是,家裡米少,如果都送給他們,自己就沒得吃;如果自己吃了,這些囚犯就沒得吃了。於是他就和他的妻子商量,他的妻子就問說:「囚犯從哪裡來?」他說:「是從杭州而來。」杭州到寧波還有相當長的一段距離,而且都是步行,囚犯還要帶著刑具,手銬腳鐐,這樣從杭州走到寧波要好幾天才能走到,很辛苦。而且沿途餓了好多天,菜色可掬,確實很可憐。那怎麼辦?他們就想到了一個辦法,用這不多的米煮粥,自己少吃一點,分出一半給囚犯。

  你看,他對於囚犯,犯了罪的人,都有這樣一種仁愛之心,結果怎麼樣?後來他生了兩個兒子,長子名字叫守陳,次子名字叫守址。這都是夫妻積德,報在兒孫,他們倆都做了南北吏部侍郎。「吏部」就相當於我們現在的人事部,「侍郎」就是副部長,兩個兒子都任了人事部的副部長。長孫為刑部侍郎,「刑部」就相當於我們現在的司法部,他的長孫是司法部的副部長;次孫為四川廉憲,「廉憲」就相當於行政專員,他比省長小一級,又比縣市長高,可以管七、八個縣到十幾個縣的地方行政長官,就相當於我們現在所說的地區,治理地方都非常有成績,也非常有聲望、有地位。

  「今楚亭德政,亦其裔也。」「今(楚亭)」就是指當時在明朝做官的楚亭先生,也是非常清廉,也是他們家的後人。這就是給我們講了楊自懲先生和他的妻子,兩個人積德,庇蔭子孫的典型。

  所以在古人看來,任何一個職業,都可以成為成就聖賢的職業,也就是都可以成為明德新民的事業,就看誰去做,以什麼樣的存心去做。這個是我們講的第三十四條。

  下面一條:

  【上失其道。而殺其下。非理也。不教以孝。而聽其獄。是殺不辜也。】

  這條出自《群書治要》卷十《孔子家語》。『聽』就是裁決、斷定的意思,『獄』就是訴訟案件,『不辜』就是無罪之人。這句話意思是說,在上位者偏離了為政之道,而誅殺下面的臣民百姓,這是不合理的。不用孝道教化人民,使他們明理,而有犯錯就定他們的罪刑,這是殺害無辜。

  這句話也是出自一個典故。孔老夫子在魯國做大司寇的時候(這個大司寇就相當於我們現在的警察局的局長),有父子兩個人因為爭訟來告狀,孔老夫子就把他們父子兩個關在了同一間牢獄,三個月也沒有審判。後來,父親提出撤訴,孔老夫子就把他們給釋放了,沒有再追究。魯國的大夫季孫聽了這個事情,就很不高興,他說:「我曾經聽您說過,孝是治國的根本。現在殺一個不孝之人可以警誡全國的百姓都行孝,但是您不把他殺掉,反而把他給放了,這是什麼原因?」孔老夫子就說了這句話,說:「上位者沒有教導人們走正道、行孝悌,結果下屬、百姓犯了罪,就把他們殺掉,這不符合情理。不教導民眾培養起孝心,而用這個『孝』的標準來審判官司,一有犯錯,一做不孝的事,就定他們的罪刑,這是殺害無辜。」

  我們看了這一句話,也非常地感慨,為什麼?因為我們從小學上到了博士,沒有一堂課教過我們如何孝敬父母,所以確實現在孝沒有人教了。在古代的時候,都是大家庭,孩子和父母、祖父母都住在一起,他從父母如何對待祖父母的身上,自然而然就學會了如何對待父母、如何孝順。上了學校,老師給他講的第一堂課就是如何孝順父母,告訴你孝的內容很廣泛,不僅僅要養父母之身,還要養父母之心、養父母之志、養父母之慧,所以他從小受的薰陶就是孝道的薰陶。

  可是我們現在呢?現在一般都是核心家庭,三口之家,不和祖父母住在一起了。偶爾星期天回到祖父母家裡去看一看,老倆口要提前好幾天就為迎接兒孫的到來做準備。兒孫來了之後,吃好的,喝好的,吃完之後留下了很多的杯盤狼藉,讓老倆口去收拾,累得他們腰酸背疼。所以這個孩子沒有從自己的父母身上學到如何孝順父母。到學校學的是知識,學的是技能,也沒有人講如何孝順父母,結果孩子不懂得孝順父母,甚至還要打罵父母,還和父母吵上公堂。那沒有人教他們孝道,一有犯錯,還判他們的刑,這就是孔老夫子所說的「不教而殺謂之虐」。

  在二OO五年左右的時候,尊敬的師父上人在他的家鄉湯池鎮,做了一個中華文化教育中心,通過半年時間的辦班教學,從《弟子規》入手,教導村民孝親尊師。結果怎麼樣?結果短短的時間,這個小鎮的社會風氣就煥然一新,犯罪率下降了百分之四十七,離婚率也下降了百分之五十左右。這個實驗告訴我們什麼?告訴我們「人之初,性本善」,人是可以教得好的,人其實是很好教的,就看我們怎麼樣去教,會不會教。

  如今在廣東省的博羅縣,他們也把傳統文化運用到教導市民的教育中去。特別是在他們的看守所,在傳統文化引入之前和引入之後,產生了很大的變化。在傳統文化沒有引入看守所之前,無論是幹警和在押人員,都或多或少地存在著一些問題。

  從幹警方面看,看守所的幹警基本都是來自於部隊,對待在押人員是以嚴密監控為主,管理方式比較單一,而且對待在押人員的態度也是粗暴惡劣。幹警還厭惡看守所的工作環境,為什麼?因為部分在押人員存在著心理疾病,還有暴力傾向、犯罪傾向,這些都導致幹警們精神緊張、心理壓力很大,以至於疾病纏身。還有的幹警利用職務之便,與在押人員進行權錢交易。這是幹警的問題。

  在押人員有什麼問題?首先就是牢頭、獄霸的情況很嚴重。有的在押人員在入獄之前就是「地頭蛇」,進了看守所之後仍然不知悔改,在獄中稱霸,欺軟怕硬、恃強凌弱的現象就很普遍。在押人員之間也會產生打架鬥毆、爭做老大的現象,彼此之間的關係很緊張。

  看守所裡未成年人佔了一定的比例,這些人都是在家庭中缺少關愛,或者因為交友不慎而身陷囹圄,心理承受能力很弱,在看守所惡劣的生活環境之中,對他們的身心健康都產生了很大的消極影響。

  還有就是沒有改過之心。因為他們沒有接受倫理道德因果的教育,大部分在押人員不能意識到自身所犯的錯誤,還容易產生消極、牴觸、甚至自暴自棄等不良情緒,缺少人生目標,在看守所裡混日子,得過且過。所以有相當部分在押人員,回到社會會重複犯罪。

  這個看守所的所長叫黃秋生,他是二O一二年到博羅縣看守所任職,他就任之後,就感覺到壓力很大、缺乏信心。博羅縣的縣委書記徐雲樞,就建議他到潮安參加黃河福利基金會的道德講堂,到那裡尋找經驗,看看能不能通過學習傳統文化解決這些問題。

  開始的時候這個黃所長也是半信半疑,但是經過七天的學習之後,他受到了很大的啟發。他這樣感慨地說:「我是從部隊帶兵回來的,深知幹警隊伍如何教育、如何培養是個複雜的工程。而以前我們對於犯人的教育都偏於生硬地灌輸,效果有限。到潮安參加傳統文化學習之後,深深體會到傳統文化的教育潤物細無聲,有穿透力。」體會到了傳統文化深入人心的效果,他就發動所裡的幹警輪流去潮安參加學習、參加培訓。

  這些幹警開始也是有些牴觸的情緒,認為領導又在搞形式。但是通過幾天的學習之後,幹警們逐漸地體會到了,學習傳統文化可以讓人們正確認識現實世界的因果關係,並且開始反思自己在思想觀念上存在的偏差。學習回來之後,幹警們的思想和行為都發生了很大的轉變,管教的方式也改變了,逐漸由嚴厲管束轉向了人性化的管理和教育。黃所長說:「學習傳統文化讓我們的幹警對艱苦的工作有了新的認識,在押人員也有一種脫胎換骨的感覺,傳統文化教育是對現有管教方式的有力補充。」

  所以從二O一三年九月開始,博羅縣看守所把傳統文化教育融入了管理,把法律教育和道德教育結合起來,用傳統文化教育喚醒在押人員的良知,以深入人心的方式,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教育改造。經過半年時間的傳統文化學習,看守所之內的狀況有哪些轉變呢?

  在押人員開始懺悔。學習傳統文化之後,一些在押人員意識到自己存在的思想誤區,並且發自內心地表達了自己的懺悔。譬如說于某,他是四川達州人,據他自己介紹說,自己沒有念完初中就輟學了,從此之後就交了一群狐朋狗友,後來因為債務糾紛殺了人。他剛進看守所時已經萬念俱灰,對一切都很敵視、很牴觸。接觸傳統文化之後,他的價值觀發生了改變,認識到「小人進,百事壞」,都是因為自己交友不慎才導致了犯罪。最讓他痛心疾首的就是沒有盡好孝道,讓父母親人悲痛欲絕。他說:「如果能早點接觸到傳統文化教育,我就不會走到今天這種地步。」說到這兒的時候,他懺悔的淚水止不住地往下流。

  還有一個村民叫李永光,他曾涉嫌經濟詐騙案,被關進了看守所。剛剛到看守所的時候,他的情緒也是非常地消極,認為自己遭遇了不公正的待遇。在看守所他開始學習傳統文化,認真研讀了《弟子規》。理解貫通之後,他開始自省,打開了心結,積極地面對生活。後來有關部門查明了他的案件,他也被無罪釋放。他釋放之後就加入了「博仁文化志願者協會」,經常到看守所與在押人員交流,他還組建了自己的工程隊,實行日薪制。為什麼?就是為了給那些出獄後的同仁提供就業機會,讓他們賺取回家的路費。

  服刑人員的真心懺悔,也使得看守所的在押人員整體素質普遍地提高,違反監規的行為驟減。據看守所的統計,學習傳統文化之後,違反監規的人次同比下降了百分之三十三。幹警們都說,這是強硬管制方法不可能達到的效果。在押人員的文明程度也提高了,在他們的行為方式上也有了很大的轉變。譬如說,講粗話、吵架、打架的現象少了;使用文明用語、相互幫助的現象多了;監室內的衛生清潔,物品擺放整齊。特別是青少年在押人員轉變很大,明顯增強了對父母的孝心、對政府管教的感恩之心。傳統文化的學習,讓充滿陰鬱之氣的看守所變成了讓人脫胎換骨、洗心革面的靈魂淨化所。

  總結博羅縣推廣傳統文化的經驗,我們可以看到,它的關鍵因素就是領導者、教育者先受教育。在看守所推廣傳統文化之後,以縣委書記徐雲樞為首的縣委、縣政府的領導,都曾親自到看守所實地視察、指導學習,這堅定了幹警們推動傳統文化教育的決心。看守所的領導對學習活動也保持高度的關注,他們也多次深入監室現場視察、指導,甚至做到了事必躬親,確保了活動的順利開展。看守所的幹警參加了傳統文化的培訓,每天帶頭觀看傳統文化的教育視頻。這些講座內容感人肺腑、發人深省,加上幹警們認真學習的態度,使在押人員的良知逐漸被喚醒。

  他們教育的基本理念就是相信人性本善,堅持感化教育。在看守所裡,大部分失足的都是青少年,他們都是曾經天真純樸的孩子。這些無知的孩子之所以觸犯法律,並不是本性使然,而是後天的學習使思想、價值觀出現了偏差。在學習傳統文化之後,很多在押人員都流下了懺悔的眼淚,改過自新,並且對幹警表達了感恩之情。從前違法亂紀之人,在短短的半年之內就浪子回頭,充分證明了人性本善。只有相信這一個理念,才能夠以真誠心和信心推動傳統文化的教育工作。

  還有,堅信人是可以教得好的,所以採用的是柔性教育,感化在押人員的對抗心理。在此之前,幹警們一般都是用強制的方式進行管理,但是在學習傳統文化之後,他們更能從同情、憐憫的角度看待在押人員,改變了自己的工作作風。而這種來自幹警的尊重也促使在押人員良心發現、悔過自新。看守所的實踐證明,通過道德教育確實可以喚醒良知,引導教育比強硬的管制更具有改造的功效。

  具體的路徑就是要學習經典,交流學習心得。幹警們很用心,他們把《弟子規》全文抄寫在牆上,並且把《弟子規》的讀本發給大家,組織集體朗誦、背誦。集體學習就活躍了看守所往日陰沉的氣氛,豐富了在押人員的精神生活。而幹警們的帶頭學習和主動關心,使在押人員體會到自己得到了尊重,這樣就充分調動了在押人員們的積極性,現在有很多人員已經能夠熟背《弟子規》的全文。

  除此之外,還要學習、理解經典的內涵,深入挖掘《三字經》《弟子規》《孝經》《論語》等著作的現代價值。看守所每晚組織在押人員用一個小時的時間,通過電視觀看傳統文化講座。像我們去參觀的時候,我們看到蔡老師的講座、靳雅佳老師的講座都在那播放。大家看了這樣的講座之後,善心被提起來了,倫理道德的觀念樹立起來了。特別是這些講座能夠結合實際生活,闡述傳統道德觀念的本質,譬如說,行孝,但是不能夠愚孝;講忠信,但是不能夠追求江湖義氣等等。有的在押人員曾經是黑社會的成員,在學習講座之後心生恐懼不安,甚至有人主動供認了自己曾經殺人的事實,這在沒有學習傳統文化以前是絕對不可能的。

  此外,還組織在押人員撰寫、交流學習心得。看守所在二O一三年十月決定,鼓勵在押人員投稿,分享學習《弟子規》的心得。在這些文稿之中,在押人員們表達了自己真心悔過和痛改前非的決心,也意識到,做人只要能遵守《弟子規》裡面的教誨,就完全可以避免牢獄之災。看守所每天安排二到三個人上台發言,與大家交流學習心得,還將在押人員寫的文稿進行編輯,推出了學習園地,利用簡報以圖文並茂的形式展示大家的學習體會。

  從這裡我們看到,對傳統文化教育的信心是看守所成功的關鍵。肯定人性本來良善,是傳統文化教育的起點和基礎。所以,人確實是可以通過聖賢教育教好的。所以中國古人一直秉持「建國君民,教學為先」的理念,這也是傳統社會齊家、治國、平天下所秉持的信念。

  就道德教育而論,上行下效才是最好的教育方法。所以說到「教」,它確實不是言教,而是身教。在《晏子》上就記載,齊景公向晏子來請教,說「明王之教民何若?」聖明的君主是怎麼樣來教導人民的?晏子怎麼回答?晏子說:「明其教令,而先之以行;養民不苛,而防之以刑。所求於下者,不務於上;所禁於民者,不行於身。故下從其教也。」意思是說,首先要使教育明確,法令也明確。做君主的人要率先垂範。對待人民不能很苛虐,要用刑罰來防止他們作奸犯科。要求臣民做到的,上面的人,也就是君主和領導者必須首先要做到;禁止人民不去做的,那自己也一定不去違犯。這樣的話,屬下才能夠服從他的教誨。所以,領導者和教育者先受教育,這是教育成功的根本所在。

  在貞觀初年,有人上疏給唐太宗就講道,希望朝廷能夠去掉一些佞臣。唐太宗看了之後就說:「我所任用的都是賢者,你覺得誰不是賢者?」結果這個臣子就說,他說:「我從小在鄉間長大,我目前也判斷不出誰是賢德的人,誰是奸佞的人,但是可以請陛下有一天故意裝作很生氣,然後講一些不正確的話。因為你很生氣,看看有沒有人敢不懼怕你的雷霆之怒,還敢對你犯顏直諫,那這樣的人就是正直之人。假如你很生氣,講的話還不正確,還有人隨順你、奉承你,那這個人就是佞臣。你通過這個方法就看得出誰是奸佞之人。」

  這個方法好不好?我們看太宗是怎麼樣應對這個事情的。太宗對當時的大臣封德彝說:「流水的清和濁就在它的源頭,國君是政治清明的源頭,臣子百姓就像流水一樣。現在我這個國君,自己要先用詐術,那不是故意演戲嗎?故意演戲還要測出臣子的正直,我當君主的已經不正直了,還要測出臣子的正直,有沒有這個道理?這就好比是源頭是污濁的,還希望流水是清澈的,這從理上是講不通的。」所以你看太宗他很有正氣,他能夠明辨是非。但是我們,我們假如沒有看到後面這些話,還可能認為這個臣子的方法挺不錯的。

  太宗還舉到歷史上的一些著名人物,譬如說魏武帝,也就是曹操。太宗看了曹操的一些歷史,就覺得他詭計太多,很不認同他的這些做法,覺得上位者,作為一個國君這樣做事情,就很難教化老百姓。曹操怎麼做事情?為什麼不能夠學曹操?因為曹操是「寧可我負天下人,也不可天下人負我」,這個就不能學。我們應該學什麼?應該學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樣我們的心胸就拓展開了。所以太宗他不認同這樣的一些權術、詐術。

  當然太宗他也是很講人情事理,他對上書的人說,我「欲使大信行於天下」,我是想用大信、誠信在天下立足,不欲以詐術來教化百姓,所以「卿言雖善」,你講的方法雖然不錯,「朕所不取也」,但是我不能夠採用。他沒有一下子全部否定這個臣子,還是鼓勵他提建議。但是他也藉著這個機會教育了他的臣子,決定不能夠用詐術。所以我們看整部《中庸》強調的就是一個「誠」字,古人說「至誠如神」,至誠感通,而不是用詐術、詭計等方法獲得成功。所以我們學了聖賢經典就能夠明辨是非。在我們社會上流傳著很多厚黑術、什麼詭詐方法等等,這都不是正道,那都是枝末而已。

  所以要教民,首先領導者要受教育。我們翻開四書五經,幾乎沒有看到哪一句話是教導老百姓的,全都是勸導領導者和君主的。百姓怎麼受到教化呢?實際上是從領導者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之中學到的。所以首先需要教育的是君主、是領導者。我們自己本來心量很狹隘,本來做事很計較,本來覺得做事很辛苦。但是我們看到我們尊敬的師父上人,已經年近九十歲,為了世界和平、宗教團結、傳統文化的弘揚,不遠萬里,千里迢迢、萬里迢迢地到世界各地去周遊。你看到這樣的言行舉止,你還會有計較嗎?你還感覺到辛苦嗎?所以老人家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是提起我們年輕人對傳統文化的使命感,這就是身教勝於言教。而老人家講經教學六十多年沒有中斷,這也是在給我們表法,告訴我們「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學問是沒有止境的,對自己的要求也是沒有止境的。所以雖然年近九十,仍然每一天講經不中斷,這都是我們做學生的應該學習和效仿的地方。

  所以古人說:「言教者訟,身教者從。」你用言語去教導他,但是自己沒有去做到,他就會有爭訟、有逆反,說你都沒有做到,有什麼資格教我呢?結果你自己不去說他,自己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全都符合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下屬他就從你的身上學到了孝悌忠信、禮義廉恥。

  所以博羅縣看守所之所以在短短的時間能夠取得良好的效果,關鍵的關鍵就是從縣委書記一把手,到看守所的所長,還有幹警,都對傳統文化有堅定的信心。正是他們堅持不懈的努力,堅持領導者和教育者先受教育,發揮了以身作則的榜樣作用,才使看守所的教育取得了如此良好的效果,這確實是值得我們學習和效仿的。

  我們今天就學習到這裡,不足之處,歡迎大家批評指正,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