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尊敬的諸位朋友,大家好!我們今天看《群書治要360》第五句:

  【訓有之。內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雕牆。有一於此。未或弗亡。】

  這句話出自《群書治要卷二.尚書》。這裡邊記載著這樣一個故事:帝禹的孫子,也就是啟的兒子太康,雖然身居帝位,但是不務朝政,特別喜歡遊樂、打獵,放縱自己的情欲沒有節制,結果百姓對他很怨恨,而他還不知道反省。他到洛水之南去打獵,打了一百多天還都不回京都。這時,有窮國的國王后羿趁著國民怨聲載道的時候,把太康攔在了黃河岸邊,不讓他回國。太康的五個弟弟也侍奉著母親隨從打獵,在洛水和黃河的交界處被攔住之後,幾個弟弟就埋怨太康不理朝政,才導致了今天的困境。他們五個人分別作了一首詩歌來勸誡太康,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五子之歌》。

  第一個弟弟說:「民惟邦本,本固邦寧。」這句話也成為中國民本思想的代表。「惟」就是「是」的意思。說人民是國家的根本,只有這個根本牢固了,國家才能夠安寧。「予視天下愚夫愚婦,一能勝予。」這個「一」就是全、都的意思。我看天下的愚夫愚婦,都能夠戰勝我。「怨豈在明,不見是圖。」這個「明」就是顯露的、明顯的。「圖」就是圖劃、謀劃的意思。對於民怨,豈能只在乎已經顯露的?應該在尚未顯露的時候就有所謀劃。「予臨兆民,廩乎若朽索之馭六馬。為人上者,奈何弗敬?」這個「臨」就是治理的意思。「兆民」就是民眾、百姓。「廩」,畏懼。「朽索」就是腐爛的繩索。我治理民眾,危懼的心情就像用腐朽的繩索駕馭六馬之車。「為人上者」,就是做為民眾的君主,怎麼能夠不時刻地保持敬慎警惕呢?

  第二個弟弟也說,他說的就是我們今天學習的這句話:『訓有之』,就是我們的老祖宗大禹那裡早就有這樣的教訓:『內作色荒』,在內興起迷戀女色之風;『外作禽荒』,在外又興起遊獵的風氣;『甘酒嗜音』,喜歡飲酒沒有節制,還迷戀歌舞、靡靡之音;『峻宇雕牆』,住的房屋又高又大,牆上還雕繪著圖飾。『有一於此,未或弗亡。』上述情況有一種情況出現了,那就沒有不滅亡的。後面還有一個註釋非常好,說「此六者,有一必亡,況兼有乎!」以上所說的這六種情況有一種出現了,就必定會滅亡,更何況這六種情況全都出現了呢?

  第三個弟弟說:「惟彼陶唐,有此冀方。今失厥道,亂其紀綱,乃底滅亡。」這個「陶唐」就是指堯帝。「亂」就是擾亂。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只是因為有了堯帝,才佔有了冀州這塊地方;如果丟棄了堯帝的治國之道,擾亂了堯帝的法紀綱常,就會招致滅亡。

  第四個弟弟說:「明明我祖,萬邦之君。有典有則,貽厥子孫。荒墮厥緒,覆宗絕祀!」這個「典」就是指經典。「貽」就是遺留的意思。「緒」是事業的意思。「宗」是祖廟的意思。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我們十分聖明的祖先是眾多邦國的君王,有萬世不易的經典和治國的制度、法則,把這些都遺留給子孫。但是我們現在卻荒廢了前代人的事業,傾覆了宗廟,斷絕了祭祀!

  第五個弟弟說:「烏虖曷歸?予懷之悲。萬世仇予,予將疇依?鬱陶乎予心,顏厚有忸怩。弗慎厥德,雖悔可追?」這個「疇」就是誰的意思。「鬱陶」就是哀傷的意思。「忸怩」就是指羞愧的樣子。這句話是說,我們將何以回歸呢!我的內心懷著深深的悲傷。普天下的人都怨恨我們,我們還將依靠誰呢?我的內心充滿了哀傷,臉皮再厚,也隱不住內心深深的羞愧。平日不慎修自己的品德,雖然後悔,難道還能追回嗎?

  你看我們讀了這個故事,就感受到古代的這些君王,一旦驕奢淫逸、不理朝政,還有旁邊的忠臣,甚至是賢明的弟弟們,來勸告他。而我們現在的一些領導幹部,也是驕奢淫逸,但是不僅沒有人勸告,提出警誡,大家還讚歎他、縱容他,認為他能幹。這樣就更加助長了他的不良作風,導致的是不以驕奢淫逸為恥,反而以驕奢淫逸為榮了。結果是「成由勤儉敗由奢」,導致了可悲的結局!

  我們把這幾句話再仔細地來回顧一下,說「內作色荒」,這個「色荒」,「惑嬖寵也」。「惑」就是迷亂,「嬖寵」就是寵愛。在內迷亂於受寵的女色。這個「荒」就是指縱欲迷亂、逸樂過度的意思。

  中國人有一句古話叫「英雄難過美人關」。當然這句話有待商榷,因為真正的英雄一定能過美人關。如何才能過美人關?難過的這個美人關,大多數都是因為自己所喜歡的人,是出於情感上的需要或心靈上的愛慕。對於這種情況,首先要區別愛與情的不同,要把它區別認識清楚。

  愛在佛教裡邊稱為慈悲。為什麼?因為它是理智的,是出於智慧,是不變的;而情是感性的,它表現為情執,是可變的。所以今天海誓山盟、海枯石爛永不變心,明天就可能反目成仇,甚至成為冤家對頭。還有愛是清淨的、無私無求的;而情是染污的、有求的,往往和欲望聯繫在一起。愛是平等的,特別是菩薩的愛,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對一切人,甚至是眾生,都是相同的;而情則是有等差的,並且通常指向特定寵愛的對象。

  愛是真正為對方著想,所以正體字的「愛」寫作一個感受的「受」,中間有一個「心」字。看到這個字,告訴我們是用心感受對方的需要,特別是要幫助對方提升境界,所以愛給人的感覺是溫暖的,帶給人是心性的提升。而情的希求是從對方那裡獲得欲望的滿足或者至少是心靈的慰藉,因而它帶有索取、佔有、控制的性質,所以一旦滿足不了,就容易由愛變成恨了。譬如說,我們看到自己喜歡的人和別人在一起,你還能一如既往地對他好嗎?你立刻就怒火中燒,這說明這個情是不可靠的,是可變的。而如果一個人沉溺於欲望的享樂,整天卿卿我我,一日不見如隔三秋,結果往往會喪失意志力,志願不能夠堅定,也提不起自己的使命感和責任感,終將一事無成。所以情不僅影響人的身體健康和壽命,而且還帶來靈魂的墮落。我們看歷史上的皇帝,本來福報是很大的,但是平均壽命都很短,很短命,什麼原因?就是因為縱欲所導致的。

  我們認識到這些區別,就要轉情執為真愛,轉情緣為法緣。用佛教的話來說,就是要成為菩提伴侶。一個人一生中能夠遇到與自己投緣的人是非常不容易的,所以人與人之間的善緣可遇不可求,一定要懂得珍惜。如何才能夠珍惜?那就是要做到相識、相知、相惜、相愛。這個愛不是沉溺於欲望的滿足,而是相互幫助、相互成就,不能夠相牽放縱欲望、同赴地獄,那就既辜負了今生人之為人、提升靈性的機會,也辜負了對方為自己的種種付出,既對自己不負責任,也是對對方不負責任,那就不是愛,而是害人了。我們想一想,如果一個人真愛一個人,怎麼忍心帶著他一起墮落、同入地獄呢?

  「英雄難過美人關」的另外一種情況,更多的是受欲望的控制而不能自拔。在這種情況下就要深信因果,要明理,知道欲是深淵。古人在這方面講得很多,說「色字頭上一把刀」,因為這一把刀,把你所有的功名利祿削得平平的,讓你一無所有。《尚書》上也說,「天道禍淫最速」。天道就是自然的規律,它給淫亂的人、放縱的人帶來災禍是最迅速、最迅速的了。這些道理其實我們在生活中,在我們的身邊都能夠觀察得到,我們看一個省部級以上的官員突然鋃鐺入獄了,大家去調查一下,背後基本上都是有女色的原因。所以我們要認識到色欲的危害,要發起羞恥心、畏懼心、勇猛心來改過,特別是要多讀那些善書,像《壽康寶鑑》,《安士全書》中的「欲海回狂」,《太上感應篇彙編》等等這方面的勸戒淫的書,深信因果。

  譬如說,在《壽康寶鑑》上就記載著這樣兩個故事。在浙江省有一位姓陳的考生,他到京城去考試,閱卷的主考官覺得陳生他寫的文章並不好,準備扔擲一旁,不予錄取。突然主考官耳邊聽到呼叫聲說:「不可!」主考官因此就再看了一遍陳生寫的文章,覺得文章確實寫得不怎麼樣,準備再拋棄一邊不予錄取。結果耳邊又聽到呼叫:「不可不可!」主考官感到很奇怪,可是陳生的文章經過反覆評閱,實在難以錄取,最後還是決定要放棄他。這時候耳邊聽到很大的喊叫聲:「不可二字最難!」而且響聲不斷。主考官心想,可能是這個陳生有大陰德,否則怎麼會出現這樣的現象。於是就錄取了陳生,並且召見了這位姓陳的考生,問他原因,陳生也回答不出來。

  這位姓陳的考生中榜之後衣錦還鄉,就將以上的情形告訴了父親。他的父親一聽就對他說:「這是我壯年時發生的事,想不到上天因我一念之善,賜給我兒子榮貴的報應。」怎麼回事呢?原來陳父在壯年時行醫,他曾經醫治過一個貧苦病危的人,給他治好病後分文不取。後來有一次,陳父在他家避雨過夜,對方為了報答恩德,就命他的少婦陪伴陳父過夜。陳父看到少婦年輕貌美,心裡也不免一動,但是立刻就克制了自己,口中說出「不可」。但是這個少婦還是想強就於陳父,陳父又說「不可不可」,最後感到無法克制,於是他就大喊「不可二字最難」。堅持忍到天亮時立刻離開。正是因為陳父他能夠行善,又能夠堅拒美色,不望回報,所以才感得了子孫榮貴的福報。所以你看,一個人他能夠面對女色不受誘惑,果報不僅僅在自己,而且還在兒孫。

  類似還有一個故事,講的是信州人林茂先。他才學過人,家裡十分貧窮,自己閉門讀書。鄰居家有一個富有的婦人,厭惡丈夫沒有學問,思慕林茂先的才名。於是一天晚上,她就偷跑過來,企圖要與林茂先私奔。林茂先怎麼樣做的?他斥責說:「男女有別,妳妄想要私會我,這是禮法不容的事,而且天地到處都布滿鬼神,妳怎麼可以企圖來侮辱我?」這位鄰居的婦人聽了,慚愧地退了下去。第二年,林茂先考取了進士,登第做官。而且後來他的三個兒子也都成了進士,一門榮貴。所以像這樣能夠抵住美色的誘惑,而能夠使滿門榮貴的例子舉不勝舉。

  當然很多人說,我們現在人所受的誘惑,與古人相比不知高出多少倍。確實如此,為什麼?因為在現代社會有很多的影視作品、視頻、淫書的誘惑,這些人為了利益不擇手段。很多人看了之後,就沉湎於欲望的滿足而不能自拔。實際上這些製作淫書、黃色錄像、影視作品的人,他們也不明理,不知道這樣做的結果是得不償失。

  在《壽康寶鑑》上就記載著很多類似的故事。譬如說唐朝的詩人元稹,他看到自己的表妹崔鶯鶯長得絕世貌美,就想娶她為妻,向她求婚,卻遭到了拒絕。於是他就憤而寫下了《會真記》,虛構他表妹和人偷情唱和的故事,毀謗他表妹的名節,致使崔鶯鶯蒙垢千秋,而且又導致後世的讀者學會了偷情私會。結果怎麼樣?結果元稹他死的時候痛苦萬分,而且得到的是死後屍體還慘遭雷電焚燒的報應。

  後來王實甫寫的《西廂記》,也是根據這個《會真記》改編的,也是描寫男子偷情私會的情形,導致許多人見了就起邪思淫念。結果怎麼樣?結果這個書還沒有寫完,作者自己竟然無法克制,嚼舌而死。

  再譬如《水滸傳》的作者施耐庵,書中寫了許多助長邪淫、偷盜和殺生的情節,如此地誨淫倡盜。結果怎麼樣?施耐庵的兒子、孫子、曾孫,生下來全都是啞巴,報應十分可怕。所以我們奉勸那些知識分子,還有一些傳播淫穢作品的人,萬萬不可助長淫風還有殺戾的文章,不可寫這樣的文章,否則不單害慘了許多人,更害慘了自己和子子孫孫。

  所以英雄一定要過得了美人關,過不了美人關的人不配稱得上是英雄。像佛教寺院的大雄寶殿裡面供奉的才是大英雄。什麼樣的人被稱為大英雄?大英雄不是能夠戰勝千軍萬馬的人,而是能夠戰勝自己毛病、習氣、欲望的人。像我們中國人歷來尊關羽為武聖人,佛教也把關羽尊稱為護法神,為什麼?關羽在曹營十二年,一面是金錢、美女的誘惑,一面是奉嫂為兄的忠義。為了保護兩位嫂嫂的安全,關羽每日都在兩位嫂嫂居住的臥室外面下榻,夜讀《春秋》。後來金聖嘆評三國,閱到「千里保皇嫂,夜坐讀春秋」這一段時,心意一動,懷疑關羽果能做到如此嗎?結果正在懷疑之際,關公顯靈,就聽得空中有人斷喝:「金先生,筆下留情!」結果金聖嘆被嚇得魂不附體,靈機一動,就鄭重地寫下四個字:「亙古一人」,稱讚關公他的忠義是古往今來第一人。從此以後,所有的關帝廟的對聯也都以這四個字作為橫批。所以你看英雄他確實能過得了美人關。他心中存著道義。

  而且人之所以能夠克服情欲,是因為人性本自清淨,好色是空的,這個色是虛妄的,因此是能夠克服的。譬如說,你聽說有一個最漂亮的女子在賓館裡等著你去和她約會。結果你迫不及待地坐上車,馬上跑到了賓館,結果把門一打開一看,哪裡有什麼最漂亮的女子,裡面坐的是自己的妹妹。這個時候你不僅沒有了淫心,而且一下子就很生氣,說妳怎麼在這裡?說明什麼?說明人的欲望是假的、是不真實的、是虛妄的。既然是虛妄的,就是可以克服的。所以古人提醒我們,可以把這些漂亮的女子視為自己的親人,譬如說自己的姐姐、妹妹等等。這樣就可以以禮相待,做到「發乎情,止乎禮」。

  人性本自清淨,一切法從心想生。很多人沉溺於單相思,纏綿悱惻、不能自已,其實都是自己想出來的,不想就沒有痛苦。但是很多人還是忍不住想,為什麼忍不住?這就是習氣,這就是業障,要下功夫去克服。怎麼克服?就是要學會轉念。把這個念頭一轉,提起佛號、提起觀音聖號。

  人為什麼要追求色欲?因為人還不能夠自足,就是沒有感受到內心的清淨法喜,沒有體會到古人所說的禪悅為食、法喜充滿,所以才會追求外界的刺激。如果你能夠體會到法喜,就是從你內心湧出的、像泉水般的源源不斷的喜悅,外在的感官刺激,對你就沒有吸引力了。所以古人說:「世味哪有法味濃。」這個世間的欲望是愈追求愈不能夠滿足,而且帶來的是墮落三途的果報,確實是要下功夫去克服。

  這個是我們講的「內作色荒」。

  「外作禽荒」,「禽荒,耽遊樂也」。耽就是沉湎的意思,沉湎、沉溺。「荒」還是迷亂的意思。也就是在外沉湎於過度的遊樂。

  上次課我們講到「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講到了電子遊戲對人的影響。其實在現代社會還有一種與打獵類似的遊戲,那就是飆車。因為這種遊戲和打獵一樣,具有危險性、具有刺激性,都是能夠令人心發狂。在《孝經》上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古人對於這些危險的遊戲都是避之唯恐不及,生怕身體受到損傷,讓父母擔心。但是現在人受西方文化的影響,結果把尋求刺激做為自己的娛樂,結果像年輕人飆車的現象也很平常。

  在去年的時候,我們就看到一則新聞,說出演《速度與激情》的男影星自己出了車禍被撞死。這是什麼原因?這個《了凡四訓》上說:「世之享盛名而實不副者,多有奇禍。」在世間享有很盛大的名聲,可以說是婦孺皆知、家喻戶曉,但是名不副實、德不配位,這樣的人怎麼樣?多有意想不到的、突如其來的災禍。你看這個歌星、影星沒有用自己好的名聲去做有利於社會的引導,比如說:倡導孝道、倡導感恩,反而是倡導追求美色,然後去飆車。結果很多人看了之後,也都向他學習,最後導致了這樣的結局,非常悲慘。

     當然我們講這些故事不是幸災樂禍,我們是希望這些歌星、影星都能學習傳統文化,能夠用自己好的名聲,為社會大眾帶來正面的影響。

  「甘酒」,甘酒這個甘就是美的意思。就是以酒為美,喜歡飲酒。在《群書治要》的最後一篇,最後一卷的《抱朴子》上有一個文章叫《酒誡》,它把飲酒的過害給我們描述得淋漓盡致。

  它說:「夫酒醴之近味,生病之毒物。無豪鋒之細益,有丘山之巨損。君子以之敗德,小人以之速罪。耽之惑之,尠不及禍。」「酒醴」,這個「醴」就是甜酒。酒和醴的味道接近,但都是致病的毒藥,對人沒有絲毫的益處,卻有像山丘一樣的大害。君子因為它而敗壞了德行,小人因為它而招來罪過。沉迷於酒醴之中的人,很少不惹禍上身的。

  「世之士人,亦知其然,既莫能絕,又不肯節,縱口心之近欲,輕召灾之根原,似熱腸之恣冷,雖適己而身危」。這幾句話說得很好。說世間的士人,也都知道飲酒的危害,但是既沒有人能戒除,也不肯有所節制,放縱內心和口腹之欲,忽視了名聲受損和招致災禍的根源,好似人內熱時喝冷飲一樣,雖說一時適意,但身體卻受到了危害。「小大亂喪,亦罔非酒,然而俗人是酣是湎」。小到個人的禍患,大到國家的滅亡,無不是由酒所造成的。然而世俗之人卻依然暢快地飲酒,並沉溺其中。

  下邊它還描述了酒後亂性的癲狂場景,還有各種酒徒的不同醜態。它說在宴席剛剛開始時,還顯得謹慎莊重、說話較少且儀容整齊。就像詠《詩》那樣和悅恬淡,舉杯恭祝身體健康,雖然微醉,還能自我把持。可是沒過多久,就感到身體飄飄然,兩耳發熱。於是琉璃、海螺製成的酒器全都滿上了,斟滿、乾杯,沒乾完要罰酒的酒令喊得更加帶勁了。已經喝得酩酊大醉仍不許離去,甚至將人所乘之車的車鍵,拔出來投入井中。這時候醉得口裡吐出了髒物,鼻子裡流出了鼻涕,有失常態。不時蹁躚起舞,離開座位,邊喊邊叫,像開了鍋的水一樣沸騰。

  有的和人爭辯求勝,有的啞啞獨笑,有的自言自語,有的嘔吐得几案坐席到處都是,有的跌倒爬行、行路踉蹌,有的摘下帽子、解開腰帶。平日操守好的,也變得像華督那樣四處亂看;平日性情怯懦的,也模仿大力士慶忌那樣顯示能耐;平日性格穩健的,卻變得如飛蓬旋轉、四處叨擾;平日端莊嚴肅的,卻像鹿跳魚躍一樣鬧騰不已;平日不善寒暄的人,也都會撫掌來附和叫好;平日謙恭而與世無爭的人,也變得趨炎附勢,去同地位高的人交往。這樣,廉恥的禮儀毀棄了,而荒唐錯亂的毛病出現了。卑鄙的品性顯露,傲慢凶狠的態度產生了。精神混亂,善惡顛倒。

  有的醉酒者駕駛著馬車,奔向坑谷也毫不懼怕,把高低不平的山坡當成了螞蟻穴;有的登上高處,腳踏危岩,快要墜落還不覺察,把懸崖深淵當成了牛蹄印;有的任意摔東西洩憤;有的對妻子兒女發酒瘋;有的對奴僕亂用酷刑;有的甚至利用利刃刺殺六畜;有的在屋裡點起烈火;有的則遷威怒於路人、加害於朋友;有的因酒後發瘋輕慢了嚴厲的主人而被殺;有的因觸犯了凶暴之人而陷入了險境;有的雖說的是尊敬的言辭,但繁瑣而背離常理;跪拜的禮節雖多,但是徒勞而毫無敬意;臣子在君主、父母之前失禮,年幼卑賤的人在尊長面前無禮輕慢;把一般的閒談視為是攻擊謾罵之辭,把忠言勸告當作是侵犯自己,於是拔刀相向而不計後患,揮動棍棒而不顧前後,結下血海深仇,招來殺身大禍。年輕人欺侮了長者,則鄉黨就會重加責斥;侮辱別人的父兄,那麼他的子弟們就會持刀相向;揭發人的陰私忌諱,即使是壯士也不能夠容忍;心計苛刻嚴峻,清醒的人也不會原諒。在片刻之間就惹起許多禍患,積結諸多疾病於膏肓之處。就是飛奔的駿馬也不能追回已造成的令人悔恨之事,想改正錯誤又無路返回去。這些都是明智的人所應該嚴加防範,而庸人卻擺脫不了的。

  酒所引起的災禍,多得難以記載。然而人們歡聚時,卻沒有人捨得放棄飲酒。舉杯之聲不絕於耳,不管能不能喝,都開懷暢飲。把殘留的酒滴說成是沒喝完的剩酒,認為對方遲遲不喝就是看不起自己;把整瓶酒都倒給所敬之人,殷勤反而變成了不厚道。勸酒不肯端杯,催促不肯飲盡,難看的臉色、難聽的話便因此產生了。

  如果邪風吹入腑臟,使人精神恍惚,患上這種病,沒有人不擔心害怕的,忍受著痛苦,總要想疾病趕快痊癒。至於喝酒後而造成的恍惚錯亂,跟這又有什麼區別?但是人願意獨居密室以躲避邪風,卻不願意抑制欲望以節制飲酒。如果人們畏懼飲酒像畏懼邪風、憎惡酒醉如憎惡生病,那麼放縱、沉湎於飲酒的毛病就能夠戒絕,並且可以避免因留戀美酒而導致的種種過失。邪風給人帶來的疾病尚且需要治療,更何況酗酒造成的病變,只在於呼吸之間。到了醉酒煩亂之時,神志不清,能把泰山看成彈丸,把滄海看成盤盂,仰面大叫天要塌下來了,俯地呼喊地要陷落了,睡在地上等待虎狼來臨,乃至投入井裡、跳入火堆也毫不懼怕。一個人對待自己的身體尚且如此,又怎能以珍惜恭敬的禮儀來防備喜怒無常帶來的過失?

  古時候發明釀酒的儀狄因向大禹進獻美酒而被疏遠,夏朝因此而興起;酒糟堆成山、酒漿滿池,結果商紂、夏桀因此而亡國。豐侯獲罪,是因為頭上頂著酒樽、口中銜著酒杯;劉表政事荒廢、衰敗,是因為他珍藏著伯雅、仲雅和季雅三個酒爵(就是三種酒杯)。趙武失去民眾,子反被殺戮,灌夫被滅族,季布被疏遠斥退,子建被免官黜退,徐邈被禁言,都是因為酒,但是社會上的人們喜愛飲酒並以飲酒為樂的人很多很多,而戒酒怕酒的人卻很少很少。樂之者眾,戒之者少,勸誡的箴言又怎能生效呢?只希望君子能夠節制飲酒就行了。這一段話把飲酒的過患給描述得淋漓盡致,那些喜歡飲酒的人聽了,確實應該引以為戒。

  很多人說,「飲酒可以減輕壓力」,其實這一句話似是而非。飲酒就是麻醉自己,為什麼人需要麻醉自己?什麼時候才需要打麻藥?有痛苦的時候才需要麻醉。人為什麼會有痛苦?很簡單,就是因為人該承擔的責任沒有承擔好,沒有讀書明理,追名逐利,所交的都是酒肉朋友。古人說,「有酒有肉好兄弟,急來何曾見一人?」「以利交者,利盡而交疏」。大家都是以利來交往,這個利益沒有了,交情都疏遠了。所以古人經常有「相識滿天下,知音有幾人」的感慨。

  正是因為不明理,整天追名逐利,所以人生過得很空虛,感覺沒有信任的人。這個病痛的根源沒有解除,問題就不能夠得以解決。所以要根本上解決問題,還是要學習聖賢書,明白唯有以道相交,才能夠天長地久。古人說:「以道交者,天荒而地老。」唯有承擔起責任,把五倫關係處理好,人生才會愈走愈充實,不會覺得空虛。這才是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才能夠獲得真正的幸福,而不需要要醉酒麻醉自己,躲避痛苦,這個是解決不了問題的。

  在《左傳》上也記載,說魯莊公二十二年的時候,陳國發生了動亂,太子禦寇被殺。公子陳完就流亡到了齊國,齊桓公想任命他做卿。陳完辭謝說,我是流亡到齊國的人,您收留我就是對我很大的恩惠了,還怎麼敢接受這麼高的官位呢?最後齊桓公任命他做了工正,也就是一個主管工匠的官,陳完就接受了。隨後他就請齊桓公喝酒,兩個人喝得很高興,不知不覺地到了晚上。齊桓公就說,我們再點上燈接著喝吧。因為怎麼樣?因為喝得正是高興的時候,覺得還沒有盡興。齊桓公喝得這麼高興,如果是普通的人,也一定會答應他的要求,但是陳完沒有答應。他說:「臣卜其晝,未卜其夜,不敢。」我只是選擇了在白天來招待您,沒有選擇在夜晚招待您,所以不敢聽從您的命令。這就等於把齊桓公給直接拒絕了。但是陳完還陳述了拒絕的理由,他說:「酒以成禮,不繼以淫,義也。以君成禮,弗納於淫,仁也。」中國人說無酒不成席,這個酒是幫助完成禮儀的,不能夠沒有限度地喝下去,這才符合義,這才是適宜的。能讓君主完成禮,同時又不飲酒過度,這才是對君主真正的愛護。話說到這種程度,齊桓公當然不好意思再繼續喝酒了,一場酒席也就到此結束了。從這裡我們看到,你看,古人即使對於國君的要求,如果覺得不符合禮儀也都會婉言拒絕。做什麼事情都不要過度,都要有分寸,要符合禮的節度。

  在佛經上告訴我們,飲酒有十種過失。第一就是「顏色惡」。飲酒的人,容貌面色因為常常飲酒而變得不正常,沒有好的相貌。我們觀察一下酒色之徒就可以看到,一般的酒色之徒臉色都發暗,黑暗,而且眼睛裡也都有著一種一看就是不正的那種味道。第二就是「下劣」。飲酒之人,酒醉之後東倒西歪,站都站不穩,威儀不整,動止輕薄,所以容易被人輕視厭惡。三、眼視不明。因為經常飲酒而使得眼睛昏花,視力下降,看不清楚。四、現瞋恚相。情緒不能控制,這個時候怨恨心很容易生起,無論對於親屬還是對於賢善之人,都可以發脾氣。特別是當他有抱怨的人或事的時候,喝醉酒之後,自己神智不清,就不能夠控制。所謂「酒後吐真言」,酒後把所有的話都說出來,沒辦法隱瞞。所以在《六韜》上,觀察一個人能不能勝任將軍有一個觀察方法,就是「醉之以酒,以觀其態」。讓他喝醉酒,看看他酒後是否失言,酒後是否失態。

  第五、壞田業資生。就是對他的事業有損害,特別是經商。為什麼?酒醉的時候不正常了,酒醉的時候談生意、談判,很容易出麻煩。那麼在不正常的狀況下,言語還能算數嗎?如果真的簽了約、簽了字,可能後悔莫及,所以給自己的事業也造成障礙。六、致疾病。飲酒過度,身體失調,導致的有慢性病、急性病等等。如果常常好飲酒,身體不可能好。

  七、就是「益鬥訟」。醉酒發狠,與人爭競,怨恨發作,這個叫瞋毒。這時候最容易引起爭鬥,甚至會因為好勇鬥狠而不惜身命。人在不飲酒的時候還容易控制自己,飲酒之後自制能力下降,自己控制不了自己。八、惡名流布。常常醉酒,捨棄善法,沒有人讚歎,反而惡名流布,遠近皆知。九、智慧減少。飲酒昏迷,顛三倒四,愚痴狂悖,記憶力下降,聰明智慧也日日減少。十、命終墮惡道。與酒肉朋友相交往,不修善行,則惡業日增,死了之後墮落到三途受苦。

  所以你看飲酒有這麼許多的過患,人確實應該下勇猛心能夠戒酒。

  「嗜音」,「嗜」就是愛好的意思,音樂是刺激感官與情緒最劇烈的藝術。所以,無論是製作音樂的藝人還是欣賞音樂的人,都應該格外注意,不能夠喜歡流於狂抑的音樂,或者靡靡之音。

  在《論語》上孔老夫子就說:「惡鄭聲之亂雅樂也。」鄭聲,就是鄭國的音樂,也就是「淫聲之哀者」。雅,就是正的意思。宮商角徵羽五聲,什麼時候用什麼樂,都有一定的規矩。雅樂,就是先王的雅正之樂,中正和平,能夠調和性情,與人的本性相應。但是「鄭聲哀以思」,鄭國的音樂淫哀,容易感動人,使人心妄動,但是不得性情之正。當時有很多人都喜歡鄭聲,不知雅樂,結果是以淫亂雅。

  在《禮記》中強調,古代的聖王制禮作樂,並不是為了滿足人們口腹耳目的欲望,而是教導人們培養出正確的好惡之心,返回到做人的正道上來。這個樂的作用在於和,使人形成和的性情,使社會有一種和的氣氛,所以它能夠移風易俗。如果國家平時就重視提倡禮樂的教化,就不用警察來維持秩序了。

  關於音樂對心靈潛移默化的教育意義,古今中外的許多思想家都有所認識。譬如古希臘的著名思想家畢達哥拉斯,他就提出教育的目的,就是灌輸一種對和諧的愛。我們可以通過欣賞音樂的美,而成為和諧的人。音樂不僅僅是娛樂,在教育中,音樂是被用來傳授道德的。為什麼?因為它可以控制品格中欲望的和富於侵略性的部分。所以他還通過音樂教育來塑造弟子們的品格。畢達哥拉斯相信,人的實際追求,是通過對感官的反覆灌輸而形成的。也就是說我們在生活中追求什麼,通常是因為我們經常接觸什麼。譬如說我們的耳朵經常聽什麼,眼睛經常看什麼,耳濡目染,習慣成自然,最後就成為我們的追求。中國古人所記載的,說文王的母親太任在懷孕的時候,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淫聲,口不出傲言,表明中國古人早也有這種認識。所以,通過使人看美好的形式、形態和聽美妙的韻律曲調,可以實現人對美的追求。

  因此畢達哥拉斯是古希臘第一個通過韻律和曲調的形式建立音樂教育的人,說明人們改正壞的品格和達到對激情的控制,以恢復人心原初的和諧狀態是可以通過音樂達成的。從這些曲調中,他還設計了檢查和治療各種身心疾病的方法。更令人驚奇的是,他運用神的啟示而設計的曲調,很容易地改變並控制了弟子中出現的各種精神上的激情和欲望,譬如沉溺在痛苦中的憤怒,還有遺憾、嫉妒、創傷的恐懼、各種形式的欲望和侵犯性、食欲不振以及鬆弛懶惰和狂熱等等。通過適合的音樂,就像通過精心調製的草藥,它把這些受困擾的人恢復為擁有和諧美德的人。在史書中就記載,畢達哥拉斯曾經對著一個醉漢吹奏不同的曲調,制止了他的瘋狂行為,恢復了他清醒的頭腦。

  這個說明音樂它是通過節奏和樂調,能夠進入心靈的最深處。所以一個孩童從小就受到好的教育,節奏與和諧在他的心靈深處就牢牢地生了根,他就會自然變得溫文爾雅;如果受了壞的音樂教育,結果就恰恰相反。像柏拉圖也說:「一個真正受過音樂教育的人,在他的心裡會有一種內在的精神狀態的美。表現在有形的體態舉止上,也會有一種與之相應的調和的美。在社會交往中,由於心靈的統一作用,他對於同道必然會氣味相投,一見如故。」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同聲相應、同氣相求。「而對於渾身不和諧的人,他避之唯恐不及。而正確的愛就是對於美的、有秩序的事物的一種有節制的、和諧的愛,這與縱情任性截然不同。而音樂教育的最後目的就是達到對這種美的愛。通過音樂教育,可以使人的心靈成長得既美且善。」所以好的音樂可以在人的內心培養起和敬的態度。這才是音樂教育的根本,而這種和敬的態度一旦養成,人的行為也自然會表現出仁義禮智信。

  這個就是我們今天要講的內容,不足之處歡迎大家批評指正。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