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尊敬的諸位朋友,大家好。我們今天繼續學習《群書治要360》,我們看第四句: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這句話出自《群書治要》卷三十四《老子》。『五色令人目盲』,這個「五色」就是指青、赤、白、黑、黃五種顏色,在這裡也泛指各種顏色,以及五彩繽紛的色相。意思是說,過分地貪戀五花八門的色彩,追求五彩繽紛的色相,注重視覺的享樂,會使人精氣神外散,讓眼睛受傷,視覺遲鈍。這句話在我們現代社會表現得更加明顯。特別是電視、網路、電腦發明以後,近視的人愈來愈多,戴眼鏡的人也愈來愈多。包括我們自己也是近視。什麼原因?這句話給我們指出了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五色令人目盲」。沉溺於這些聲光刺激之中,對眼睛的傷害很大。

  當然這個盲,不僅僅是指眼盲,而且還指心盲,也就是看不到別人的需要。自從電腦、電視、手機發明之後,愈來愈多的人過分地沉溺於絢麗多彩的色相刺激之中,把時間用來看電影、看電視、打遊戲,反而忽視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因而看不到家人、周圍人的需要。甚至在同學、朋友、同事聚會的時候,大家都各自發各自的短信、各自看各自的微信、各自打各自的電話。所以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愈依賴外在的通訊工具,而人與人之間直接的交流卻愈來愈少,心與心的感應能力也愈來愈差。古人所謂的察言觀色,特別是當你特別關心一個人的時候,你看一下他的面目表情,他的一個眼神,你就知道他身心的狀況,他是不是有壓力等等。甚至你真正關心一個人的時候,心裡時時刻刻念著一個人的時候,兩個人都不需要見面,心與心之間就能夠互相感通。說明什麼?說明古人的靈性很高。

  譬如說我們看曾子。他有一次外出,家裡正好來了一個客人。他的母親很仁慈,不希望這個朋友來了看不到曾子,在情急之下怎麼辦?她就把自己的一個手指咬破了。母子連心,這個時候曾子就感覺到心猛地一陣疼痛,知道母親有事了,於是就趕緊往回跑。結果回到家裡一看母親安好,只是家裡來了客人,母親是用這種方法通知他回家。

  我們看了這樣的故事,感覺到好像不太可能。因為現在人心裡沒有父母,念念都是自私自利,追求外在的名聞利養,結果母親的需要看不到,甚至母親在身邊,也不知道她真正的需要在哪裡。即使母親把手指都咬破了,這個兒子還沒有絲毫的感受。說明什麼?說明我們人感知人心的能力、靈性的能力愈來愈差了。

  對於修行人而言,修行的目的就是要提高自己的靈性。所以一定要遠離來自電視、電腦、手機的視覺刺激。人的心為什麼不靈了?就是因為被欲望、思緒、煩惱給佔滿了,所以才不靈。古人有一個詞叫「空靈」,這個詞很有味道。只有把心空掉,它才能變得靈敏,它才能夠更好地感知他人的需要。所以我們看佛教講「他心通」,這個實際上是人本具的一種能力。那為什麼現在喪失掉了?其實很簡單,就是愈來愈被這些外相所迷,自己的本能也就愈來愈喪失。

  特別是我們現在人都過著一種忙-盲-茫的人生。第一個「忙」是一個豎心加「亡」。看到這個字告訴我們什麼叫忙?當我們的事情很多的時候、很忙碌的時候,我們的心被這些事情所佔滿,它就不敏銳了,就不覺悟了。第二個「盲」就是這裡邊所講的眼盲的盲,看不到家人、周圍人的需要了。第三個「茫」就是茫然的茫。雖然自己事業很成功,而現在很多人事業成功的標誌就是賺了很多的錢,但是卻換得的是家人的怨聲載道、妻離子散。最後他就很茫然、不知所措,很無辜地說:「我這樣地忙碌,這麼樣地辛苦,不就是為了這個家嗎?但是為什麼大家都不理解我?」因為我們沒有看到家人真正的需要。

  譬如說在母親節的時候,很多的記者都去採訪一些成功人士,問他們,說「你認為最好的孝敬父母的方式是什麼?」這些人開始誇誇其談。他說那要掙很多的錢,要買好車子、要買好房子,讓我的父母坐上豪華轎車,住上大房子。這樣的話才很闊氣,他臉上也有光。這些記者又去採訪了這些人的母親。就問她們,說:「您認為兒女最好的孝敬您的方式是什麼?」沒有想到的是這些母親無一例外地回答說,我也不想要住什麼大房子,坐什麼豪華轎車,我只是希望我的兒女有時間多回家看看,陪我嘮嘮家常就夠了。所以你看我們因為工作的忙碌,追求財富的增長,看不到父母真正的需要在哪裡。雖然儘管很忙碌,其實也都是無非為了名利兩個字,沒有換來真正的幸福。

  當然很多人看到了,說我們不看電視,也不上網、不用電腦,在這個時代,人的生活根本離不開這些高科技,不懂這些會被淘汰。這些看法其實是似是而非,實際上禍福是相依的。我們看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個中年男子失業了,很想找一份工作,結果看到微軟公司正好在招聘清潔工,於是他就去應聘。微軟公司的人力主管給他面試,然後問他:「你會不會上網?如果你被錄取了,我們會在公司的網站上公布。」那個男子回答說:「對不起,我不會上網。」人力資源的主管說:「不會上網還想來微軟應徵,你有沒有搞錯?」說完就把他給趕了出去。

  那個男子走出門外,感覺到有一些失意,摸一摸身上僅有十元美金。他靈機一動,在商店買了一大袋馬鈴薯,然後就開始挨家挨戶地去拜訪並且去販售他的馬鈴薯。但是沒有想到,很快就把這些馬鈴薯都賣完了,並且因此還賺了三十元的美金。

  從那以後他更加地勤苦,每一天都挨家挨戶地去拜訪並且銷售他的馬鈴薯,慢慢地開始了他的創業生涯。從數百元美金,到開設了一個新鮮蔬果宅配公司,並建立了很大的連鎖店,最終他成了億萬富翁。

  有一天,有一位保險業務員來找這位億萬富翁推銷保險,臨走之前這個保險業務員說:「我們公司的產品在網上都有很詳細的介紹,如果您有任何需要,我馬上可以服務。」這位億萬富翁說:「我不會上網。」保險業務員很驚訝地說:「您身為億萬富翁,掌理這麼大的事業,竟然不會上網?」於是這位億萬富翁就把他當年到微軟應徵清潔工的故事告訴了這個業務員,並且說:「如果我當年會上網的話,我到現在可能仍然是一個清潔工。」

  所以人生的禍福都是相依存的、相轉換的。有的時候看起來這個是一個禍,但是實際上他可能因禍得福,所以「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所以在現代社會,我們不能夠隨波逐流、人云亦云,要懂得明辨是非、善惡、美醜。是非、善惡、美醜的標準是什麼?就看它與性德是不是相應。

  修行人特別重視修身。為什麼重視修身?《大學》的開篇就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修身的首要目的就是明明德,使自性本具的明德給它開顯出來。人的本性本自清淨無染,寂而常照,那為什麼現在變得不明?原因很簡單,就是被私欲、外物所障蔽。因為人心不斷向外馳求,所以就離本自清淨愈來愈遠。

  人的真心就像惠能大師所說的「本無動搖」,能動的就是妄心。其實這個真心和妄心是一個心,它不是兩個心。不動的時候就叫真心,動了的時候就叫妄心。所以你看古人常用水和波的關係表明真心和妄心的關係。真心和妄心是一不是二,就像水和波是一不是二的道理是一樣的。當水波動的時候,它就是波,就是妄心;當水平如鏡的時候,不動的時候,它就是水,就是真心。所以你把這個心定下來,佛教上講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的時候,這個心就是真心。

  人心為什麼會動?人心之所以會妄動都是緣於外境的感發。所以《禮記.樂記》上說:「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於物而動……是故先王慎所以感之者。」這句話告訴我們,人心之所以會妄動,都是外物使它產生了波動,感於外物而發的。也就是說你眼見色被五色所迷惑,耳聞聲被五音所牽引,口嘗味被五味所誘惑,這個本心就會隨而遷化,喪失了本有的中正狀態。

  「是故先王慎所以感之者」。特別是對初學者而言,要想恢復明德、操存本心,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戒慎視聽,也就是要做到孔老夫子所教導的「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這個方法就是程子所說的「制於外所以養其中」。就是你制止你所看的、所聽的、所吃的、所說的、所起心動念的,為的是什麼?為的是你能夠保持本心的不動。所以我們知道了修身的目的在於明明德,對於耳目口鼻身等等器官所交接的東西就不能夠不謹慎。一定要做到《弟子規》所說的:「鬥鬧場,絕勿近;邪僻事,絕勿問。」特別是在現代社會,這個鬥鬧場特別地多,你看這個賭場、KTV,還有卡拉OK、迪斯科、casino等等,這全都是鬥鬧場,全都是誘惑人墮落的場所。所以外有五欲六塵的誘惑,內有貪瞋痴三毒的煩惱,要想在現代環境不受誘惑污染確實很難。所以這句話就是提醒初學者,在還沒有達到「外不著相,內不動心」的境界時,要懂得主動遠離污染源,不接觸就不會受到誘惑。

  在《群書治要》上對這一句話的註解,「五色令人目盲」,採取的是《老子河上公註》。他的註解說:「貪淫好色,則傷精失明。」這個註解把這個色就不是解釋為色相、色彩的色了,而是解釋為女色。從這裡我們也知道,經典中的句子不只是有一種意思,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即使是同一個人在不同的年齡階段,對同一個經句的理解和體悟也都有所不同。這個經典裡邊的句子都是和性德相應的,所以每一句話都有無量義,所以你讀一遍又一遍,每一遍的義趣都不同;所以古人小的時候讀《論語》,到了七、八十歲的時候還在讀《論語》。但是「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樂在其中,為什麼?就是因為隨著年齡閱歷的增長,他對一句經句的體悟又有所不同,有所提升。

  「貪淫好色,則傷精失明」指的是,假如貪好女色,就會傷害眼睛。這句話主要是提醒人要懂得不要過分地迷戀女色、節制欲望,不可以放縱。像孔子也說:「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人在青少年的時候血氣未定,身體的發育還沒有完全成熟,那個時候對於色要特別謹慎,要戒禁,否則會縱欲傷腎,最後連眼睛都會受影響。在中國古人看來,人體是一個小宇宙,一旦放縱欲望,整個身體就都會失衡。

  常言說「萬惡淫為首」,一個人要想修身立德,戒色、戒淫是首要的。為什麼這麼說?古人說:「克己須從難克處克將去。」一個人要克除自己的私欲,要從最難克除的那個東西給下手。人如果能夠戒除貪淫好色,不僅僅可以戰勝自己的欲望而成聖成賢,還可以強身健體,使精氣神充足,修鍊成仙、成佛。反之,不但會容易衰老,在不能自抑的時候也容易敗德亂行,做出種種的惡事,因為這些惡事受種種的輪迴苦報,苦不堪言。

  所以古人對於這個色字看得十分重,很多聖賢書都是告訴人要戒除女色。在《壽康寶鑑》上就記載著這樣一個故事:說藍潤玉這個人弱冠年少,就是很年輕的時候就已經才華橫溢,而且相貌風姿卓越。他的同學都一致認為,他以後一定是金馬玉堂、富貴人間。他的家和一個尚書家是鄰居,尚書有一個女兒,已經許配給人家了,但是還沒有出嫁。這位女子才華、相貌都很出眾,可以說是傾動一時。藍潤玉偶爾在一次這個女子坐車的時候碰到了她,回來之後就思慕不已,患了單相思。有一天,他閒步來到後園,聽到隔壁的女子在說話,於是他就搬了梯子偷看隔壁家的大院。結果一看,原來就是上車的那個女孩。於是他就在自己家的大院牆下,偷偷地鑿去了半磚,每一天都偷看這個女孩。過了半年,這個女孩出嫁了,藍潤玉也就再也沒有機會看這個女孩子了。結果非常地鬱悶,於是就寫了一首《長相思》的詞,被他的一位朋友發現了,這個朋友二話沒說,就把這個詞投入火裡給燒掉了,並且告誡他,此事萬萬不可以再跟其他人說了,因為太損陰德。藍潤玉不僅沒有聽他的勸告,而且還嘲笑說「你太迂腐了」。後來到了考試的時候,藍潤玉夢到有神明把自己的眼睛給挖掉了,醒來之後就感覺眼睛很痛,兩隻瞳孔就像有針刺一般,睜不開眼,因而就交了白卷。回家之後還是疼痛不止,結果雙目失明。等到開榜的時候,考試結果一下來,那位燒《長相思》詞的朋友卻金榜題名。

  像這樣的故事,可以說在古代數不勝數。它告誡我們貪淫好色不僅僅傷身,而且有損陰德。雖然藍潤玉還沒有付諸於實際行動,僅僅是偷看而已,就已經有損功名了。所以古代的讀書人對於「色」這個字是戰戰兢兢,不敢越雷池半步。

  在《壽康寶鑑》上還記載著一個正面的故事,就是唐皋。唐皋這個人少年的時候,有一天在窗下讀書,有一位少女聽到書房內傳來琅琅的讀書聲,心想此人日後必成大器,於是就將紙窗用舌頭舔破了一個洞,而且目送秋波,想藉此通情。唐皋一看,立刻就將破洞補了起來,並且題詞,題了一首詩說:「舔破紙窗容易補,損人陰德最難修。」你看,他沒有被女色所迷惑,而且立刻提起了正念。結果怎麼樣?後來考中了狀元,名播天下。所以你看每個人如果都學習聖賢教誨,都像唐皋一樣注重陰德,絲毫不虧,怎麼會出現那麼多傷風敗俗的事?在網路上又怎麼會有那麼多的不雅視頻和照片?

  在古人看來,寫淫書,傳播這些引起人貪欲的故事、書籍等等,都會有損自己的陰德,給自己招來災禍。四川人錢大經,相貌俊秀,而且下筆千言,文才很好。十七歲就外出求學,歷經科考應試多年,但是每一次都考不中。這一年是庚子年,考試在即,錢大經就來到了文昌帝君的壇前虔誠祈禱,當晚就夢見了有一個青衣童子,把自己領到了帝君面前。文昌帝君就命這些神吏來查看簿冊,結果一看,這個冊上記載:「錢大經,本當二十歲考中鄉榜第二名,接著考取殿試會考,名聞天下,官位做到二品,享年七十三歲。但由於編撰了三部淫書,因此功名全部削奪,壽命也不長了。」文昌帝君教導錢大經說:「你一向存心忠厚,而且在孝道和朋友之交方面也沒有什麼過失。無奈你編撰淫書,使得很多男女看了之後敗名喪節。要不是你前世時積了許多陰德,你今生早就入地獄受苦了。」錢大經聽了之後非常地警醒,於是就發重誓,逢人便勸人戒淫,遇到淫書就買來焚毀。後來他以明經任官,活到了六十二歲。

  在《壽康寶鑑》,還有《安士全書》,還有《太上感應篇彙編》等等這些書之中,都有很多類似的故事。現代人不讀聖賢書,反而受西方一些不良觀念的影響,兩性關係變得愈來愈隨便,女子的貞操觀念也愈來愈淡薄。再加上電視、網路的廣泛傳播,最後使得兩性關係混亂不堪,邪淫的現象也愈來愈多。

  要避免受到色欲的誘惑,第一、就是必須戒慎視聽,做到「非禮勿視、非禮勿言、非禮勿聽、非禮勿動」,遠離污染源,保持自己的清淨心。第二、就是要深信因果報應的道理,要明白貪淫好色得不償失。特別是邪淫危害很大,所以各個宗教都把「不邪淫」作為一條重戒。

  我們概括一下,這個邪淫的危害有這許多種。損害現世的陰德福報,你看本來有功名,就沒有功名了;本來可以賺很多的錢,這個錢也賺不到了。還使自己身心不安,家人蒙羞,一旦自己擔心東窗事發,自己的名聲受損,家人也跟著蒙羞。還會招致事業不順利、身體各種各樣的疾病,你看現在的各種性病愈來愈多,很多性病都是致命的。因為邪淫還會觸犯其他像妄語、綺語等等的戒律。因為要邪淫,就要矇騙親人、家屬,就要說妄語,還要去說一些勾引、誘惑別人的話,所以也觸犯了其他的戒律。「欲是深淵」,沉迷於欲望,就是等於發展了人禽獸的一面而忽視了靈性的提升。有的人說,兩個人感情很好,就是放不下。其實如果邪淫的話,也破壞了兩個人之間美好的情義,等於是相牽入火坑、相牽入地獄,那不是愛,那就是害他了。對於學佛的人,還是以身謗佛。因為自己不檢點的行為,讓別人知道了,那就是毀謗佛法,讓人對學佛失去信心。還有就是不能出離輪迴,往生淨土,死後還會墮落三途,到地獄受苦,苦報無邊。所以明白了這些禍害,就能夠勇猛精進,克服色欲的誘惑。

  古人也有很多的方法來克除邪淫的欲望。譬如說「不淨觀」。古人把人體比作一個臭皮囊,外邊好像裝飾得很好,穿著綾羅綢緞,還有要噴上一些香水、化妝品等等,但是實際上裡邊都是裝著像血、肉等等很骯髒的東西。所以明白了這一點的話,對於事實真相就比較明瞭,就不會被表象所迷惑。

  下面說『五音令人耳聾』,這個「五音」就是指宮、商、角、徵、羽五個音級。《群書治要》上的註釋說:「好聽五音,則和氣去心也。」我們知道現在的流行音樂都比較不平和,聽了之後還讓人很浮躁,我們觀察一下現在的學生上課就知道了,坐一個小時保持專注都很難。所以外面這些不良聲樂的刺激,不僅傷了人的身體,也傷了人的心靈,讓人變得很浮躁,心很難定下來。不僅如此,還特別沒有定力,就是任何誘惑一來,很容易被誘惑,沒有自制力,控制不了自己。

  在《禮記》上說:「先王之制禮樂也,非以極口腹耳目之欲也。將以教民平好惡,而反人道之正也。」先王制禮作樂的目的並不是滿足人們口腹耳目的欲望,而是教導人們培養出正確的好惡而返回到做人的正路上來。音樂確實可以陶冶性情,但那是德音雅樂;不好的音樂,過度奢靡的音樂,不僅僅起不到好的效果,反而還讓人放縱欲望、心靈空虛,甚至於對於情感不知節制。所以古人認為,音樂不是僅僅為了達到娛樂至上的目的,而是要承擔起教化人心的重要作用。像在《孝經》上就說:「移風易俗,莫善於樂」,孔老夫子到了一個地方,他沒有問這一個地方的政事辦得如何,首先聽一聽流行什麼樣的音樂,他就知道這個地方的民風如何了。

  在《呂氏春秋》上也有這樣一段話,給我們描述了亂世之樂的特點。它說亂世的音樂,如果你演奏木製、革製的樂器,聲音就像打雷;演奏銅製、石製的樂器,聲音就像霹靂;演奏絲竹歌舞音樂,就像大嚷大叫。用這樣的聲音來擾人精神,震動耳目,放蕩性情,倒是可以辦到的;但是用來作為音樂演奏,就絕對不可能給人帶來快樂。所以音樂愈是放縱奢華,人民愈是抑鬱,國家就愈混亂,君主的地位就愈卑下。這也就失去了音樂本來的意義了。

  所以「五音令人耳聾」,就是提醒人不要過分重視這個聽覺的享樂。現在人喜歡聽的搖滾樂,還有喜歡去跳迪斯科、蹦迪,那純粹是發泄,對人的聽覺傷害很大。像日本有一位江本勝博士做了一個水結晶的實驗,給這些水聽不同的音樂。結果聽到現在的,像貓王他們的這種音樂,就是「砰砰砰」那個刺激性很強的音樂,結果這個水的結晶都很醜惡,一看就讓人很厭惡。

  「五音令人耳聾」,過分地放縱於聽覺的享受,就聽不到自己和他人的心聲,古人把這個聲稱為「無聲之聲」。像念佛的人都能夠有體會,當一個人在心裡念佛的時候,他是能夠聽得到的,但是如果外界很嘈雜,這個心聲就難以被聽到了。這個是我們講的這一句。

  下面一句說『五味令人口爽』,這個五味就是指酸、甜、苦、辣、鹹五種味道。在這裡也泛指各種味道或者調和眾味而成的美味食品。「口爽」這個「爽」有喪敗的意思,也就是過度重視這些美味,也會傷害到自己的味覺。人如果特別喜歡辣、辛等味道特別重的食物,吃到最後這個舌頭都吃壞了,不敏銳了。一些食物的原味,譬如說青菜原本的清香就嘗不出來了。人對食欲的欲望愈淡、口味愈輕,反而他的味覺非常地敏銳,他能夠吃到食物的原味。

  現在很多人都喜歡吃味道很重的食物,譬如說這個麵一端上來,胡椒、辣椒全都放進去。有人說吃辣椒有三種境界,第一種境界叫怕辣,第二種境界就是不怕辣,第三種境界是怕不辣,嫌這個辣椒不夠辣。實際上愈吃口味愈重,給身體造成了很大的負擔,最後就得這樣或者那樣的病。現在的像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壓、心臟病等等,都和吃的味道過重有關。欲望愈來愈重,最後自己也控制不了自己了。所以孟子說:「養心莫善於寡欲」,這個欲望也包括了食欲。

  在《群書治要》上註解說:「爽,妄也。人嗜於五味,則口妄,言失於道。」這個「嗜」就是嗜好的嗜。很重視、很喜歡味覺的時候,貪欲也會跟著愈來愈重。而貪欲一增加,也可能會影響人言語的態度,變得好說。所以我們觀察,往往特別喜歡吃的,在餐桌上也特別好說,然後言多又必失。總之,心動言出,這個貪心、欲望擾亂了清淨心,這個心一妄動,不合禮的話,譬如說綺語、惡口就都說出來了。言出心隨,這些不合禮的話一說出口,譬如說你罵人,結果愈罵這個心愈生氣,心也愈妄動,使心更加地起伏不定。

  而「口為禍福之門」,與禍福榮辱事關重大。所以古人告訴我們,務要涵養口德,做到「非法不道」,才能保守本心的清淨。《易經》上告訴我們,觀察人,也可以從人的言語上來觀察:「吉人之辭寡,躁人之辭多。」你看講話很少、時時養精蓄銳、謹言慎行的人,他的欲望也少,消耗能量也比較少,所以不需要吃太多。相反,一個人心裡很浮躁,就特別愛講話,好像不講話就沒有安全感。這是我們講的口。

  下面一句,『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田獵」就是打獵。騎著馬馳騁、打獵,追逐野獸,這個馬又一直在動中,所以人會心神不寧,心性會被引發得比較狂野。而且獵取的野獸本身都有靈性,你把牠給殺了,牠也會憤憤不平,想著有機會來報復你,結果就冤冤相報沒完沒了。而且在殺野獸的時候都是一種殺戮的心,這個與人的慈悲心是不相應的。孟子說:「君子遠庖廚,所以全吾惻隱之心也。」為什麼君子人遠離廚房?因為在廚房裡經常要殺這些小動物,殺生害命的事見得多了,就見怪不怪了,人的同情心、慈悲心就愈來愈差了。所以君子遠離庖廚就是為了保全自己的惻隱之心。

  我們看到唐太宗他是武將出身,所以很喜歡打獵。有一次他外出打獵,在途中突然遇上了大雨,他這個雨衣也被雨澆漏了。於是他就問谷那律,谷那律當時擔任的是諫議大夫,他有一個綽號,就是當時的名臣褚遂良給他起的,叫「九經庫」。這個九不是我們現在喝酒的酒,是數字的這個九,經典的經,「九經庫」。我們現在講的十三經是宋朝以後確定的,在唐朝初年的時候,明經科,考九經。這個九經就是三禮、三傳。三禮就是指《周禮》《儀禮》和《禮記》;三傳就是指《左傳》(《春秋左傳》)《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還有就是《易》《書》《詩》,合起來稱為九經。谷那律被稱為「九經庫」,說明他對於經典非常地通達。

  唐太宗問谷那律,說這個雨衣怎麼樣做才不會漏雨呢?谷那律怎麼回答?他說:「如果用瓦來做,肯定不會漏雨」。你看怎麼能夠用瓦來做雨衣?那是不可能的,穿在身上也很重、不方便。所以「聽思聰」,唐太宗就明白了。他的言下之意就是希望自己不要經常出來打獵,那也就不會被雨澆到了。唐太宗對他的回答大為讚賞,就賞了他五十段錦,還有一條黃金為飾的帶子。從這裡我們看到,唐太宗雖然喜歡打獵,但是他也熟讀經書,知道打獵的害處。所以當諫議大夫提醒他的時候,他也非常高興地接受,並且鼓勵人們給他提建議。

  現在社會發展相對文明了,打獵在一般國家都是被禁止的。很多人說現在的孩子都不打獵了,現在的孩子打什麼呢?現在的孩子打電動玩具、打遊戲。而且這些遊戲,都是以殺人、打人的多少為進級的標準。最後打到什麼程度?一個十二三歲的孩子把別人殺了,居然一點都不驚恐。因為什麼?因為他每天都在遊戲上殺啊殺啊,殺到最後自己都麻木了。當警察問他的時候,你怎麼犯了這麼大的錯?他怎麼回答呢?他說:「等一下他就活過來了。」你看這種現象把人的整個精神都損害了,神經系統都出了問題。所以設計這些遊戲的人和寫淫書的人一樣,造的孽都很大,這個果報也會很慘烈。

  下面一句,『難得之貨,令人行妨』,這個「難得之貨」就是很貴重的、難以獲取的貨物,譬如說金銀珠寶、珍禽異獸、玉石古玩等等,這些東西都會讓人心浮動。「妨」就是損害的意思,就是人看到這些金銀珠寶、珍禽異獸、玉石古玩等起了貪心,要去追求了,那麼一個人的一生都會耗費在物欲的追求中。你看很多人買房子、買車子,買這些昂貴的奢侈品,耗掉了一生的精力,最後連自己的孩子、家庭都沒有照顧好,更談不上個人靈性的提升了,最後人生也會很悲哀。

  那除了對自身的傷害之外,對社會風氣的傷害也很大。在《淮南子》上記載,衰敗之世的社會風氣有一個重要的特點,那就是「貴遠方之貨,珍難得之財」。什麼意思?就是重視遠方而來的東西,珍視難得的財物,而不注重生活必需品的基礎,使天下質樸敦厚的風氣都日漸淡薄,以清為濁,人們都喪失了本性。

  這種「貴遠方之貨,珍難得之財」的風氣一旦形成,人們就會去搶購、收藏這些東西,想方設法地獲得這些東西。結果怎麼樣?結果偷盜的現象也會愈來愈多。所以《論語》上記載,季康子患盜,就去請教孔子。孔子怎麼回答的?孔子回答說:「苟子之不欲,雖賞之不竊。」如果你自己不貪圖財物,包括這些遠方而來的財貨和難得的珍寶,你自己不貪圖的話,即使你獎勵人們去盜竊,人們都不會去做的。上行而下效,上邊喜歡什麼,下邊就會跟著效仿。上邊的人重視倫理道理,下邊的人也會去注重修身;上邊的人重視這些難得之貨,下邊的人也會跟著去收藏、搶購。所以《老子》上說:「我無欲而民自樸者也。」如果在位者自己沒有欲望,那麼百姓之間的風氣也就自然淳樸。

  在《群書治要.尚書》上記載,在周武王的時候,西旅國來向周朝朝見時,獻上了一種名叫「獒」的猛犬。太保召公得知此事之後,立刻撰寫了《旅獒》一文,用來提醒勸誡周武王。在這篇文章中這樣寫道,聖明的君王慎修德行,所以四方外族之邦都來歸順朝見,不論遠近都獻上當地的特產,不過都是一些吃穿器具之類。聖明的君王於是藉此來顯揚恩德與異姓諸侯國,使他們不要荒廢了政事;又將寶玉分賜給同姓的諸侯國,以表達對親情的重視。人們不輕看這些物品,是因為它代表了君王的恩德。君王德行隆盛就不會輕視、怠慢他人。君王若輕視怠慢了在位的君子,他們就不會盡心;君王若輕視怠慢了百姓,他們就不會盡力。玩人喪德,玩物喪志。玩弄人就喪失了自己的品德,玩物就會讓自己的志向喪失。不要做那些無益之事而耽誤、妨害了那些有益的事,這樣才能成就事業;不看重奇異之物、不輕視實用之物,百姓才能富足。犬馬不是土生土長的不畜養;珍禽異獸不在國內繁育。不要把遠方之物看得那麼寶貴,則遠方的人就會歸服;所看重的只是賢德之人,則近處的人就會安心。要從早到晚無不勤奮。平時不慎重對待細微的行為,最終會損害大德。譬如要堆起九仞的高山,卻功虧於一簣。若能真誠地奉行這些勸告,百姓將永保安居,天子才能世代稱王。

  你看古人「見微知著」。看到有人送了這個獒的猛犬,立刻就擔心武王沉溺於遠方之物,把遠方的貢品看得很珍貴,而喪失了自己的德行。所以馬上就寫了這個文章來勸諫,防微杜漸。

  如果人的心思都花費在追求遠方之貨、難得之財上,人心就不會用在提升德行方面。甚至他會問你,什麼叫明明德?那對我有什麼用?當然能這樣問的人已經不錯了,因為他還知道有一個明德需要明。很多領導醉生夢死沉溺於欲望的享受和滿足之中,一天一天地墮落卻不知不覺,哪裡還懂得明明德?

  所以一個好的領導者,他會帶動整個社會好的風氣。古人說:「公門好積德」,一個人的影響力愈高、社會地位愈高、責任愈重,積德或者造惡也就愈容易。我們從習主席辦公室的擺設就可以看到,其實主席在引導一種好的社會風氣。你看這個辦公室所擺的照片都是和家人在一起的照片。他提倡重視家庭倫理、重視孝道,知道要父慈子孝,重視倫理道德的教育。特別是今年,在辦公室裡又擺上了《群書治要》,這本書被譽為「主席最愛讀的書」。這也是引導我們要重視學習聖賢典籍,重視汲取歷史治國理政的經驗教訓;還有擺著很多的文件夾,說明做領導者的要勤於政事,日理萬機;還有很多照片都是和人民百姓在一起,引導我們要和群眾打成一片,要愛民。實際上是在引導一種好的社會風氣,這就是習主席的明君風範。

  那我們今天就先講到這裡,不足之處歡迎大家批評指正。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