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尊敬的諸位朋友,大家好!

  我們今天繼續學習《群書治要360》,我們看第三條:

  【夫榮公好專利而不知大難。夫利。百物之所生也。天地之所載也。而有專之。其害多矣。天地百物皆將取焉。何可專也。所怒甚多。而不備大難。以是教王。王其能久乎。】

  這句話出自於《群書治要.史記上》。

  我們都知道魏徵在《群書治要》的序言中提到,在編輯《群書治要》的時候採取了一個原則,那就是「一書之內,牙角無遺;一事之中,羽毛咸盡」。什麼意思?就是他所選錄的典籍之中,凡是重要的內容都沒有遺漏。譬如說我們選的《論語》,那麼《論語》中關於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精華,哪一點都沒有遺漏。如果選錄的是一個歷史事件,這個歷史事件的內容也非常地完整,甚至連細節也都照顧全面。那我們從中能夠體會到,魏徵大人他們編輯《群書治要》時候的良苦用心,目的就是給後人最好的借鑑和啟示。我們從魏大人的存心,也應該對《群書治要》這部書生起信心。我們看這個寶典用了五年的時間才編輯完成,說明古人治學的態度非常地認真,確實是從古籍之中精挑細選,把精華都給挑出來了。而與古人相比,現代人心浮氣躁,急功近利。所以我們不能認為科技發展了,社會進步了,現代人就比古人更有智慧。

  古人他之所以比現代人有智慧,有兩個原因:第一就是他的心很清淨,清淨才能生智慧。我們的心就像水一樣,這個水總是起大風大浪。譬如說我們生氣了、發怒了,這個時候就像水波濤洶湧,對外界的映照就不是如實的了。有的時候還會起小波紋,就像我們不滿意了、不高興了,這個心也不是完全心如止水,這個時候對外界的映照也有些許的歪曲。只有當我們水平如鏡、波瀾不興,這個時候對外物的映照才是如實客觀的。所以古人比現代人有智慧之處,就體現在他的心比現代人清淨。第二就是古人他襟懷天下,心繫蒼生。念念都是想著怎麼樣利益天下的人,怎麼樣能夠把國家治理好,甚至使天下太平。他有這樣的氣度和胸襟,所以他的智慧也會源源不斷地湧出來。所以唐太宗之所以派魏徵大人等編輯《群書治要》,就是因為他有胸懷天下的心,確實想把國家治理好,給老百姓帶來真實的利益。那我們能夠用這種心去學習《群書治要》,這個智慧我們才能夠領納。

  我們的習主席可以說是很有智慧、很有眼光的一位領導人。從今年元旦賀詞的很多報導中,我們看到習主席最愛讀的書是《群書治要》。因為在習主席的辦公室裡有很多的照片,其中有一個書架放著他平時最喜歡讀的書,還添了幾部大部頭的書,這個就是指的《群書治要》。我們看習主席的講話,他也曾多次強調:「要治理好今天的中國,需要對中國歷史和傳統文化有深入了解,也需要對中國古代治國理政的探索和智慧進行積極總結。」而《群書治要》被譽為是中國傳統政治智慧的精粹,用我們尊敬的上淨下空老法師的話來說,那就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之精華。所以讀了這一部書,對中國古代的治國理政智慧就有了深入的了解。所以習主席喜歡這一部書,他的父親為這部書題字「古鏡今鑑」絕對不是偶然的,說明他們對《群書治要》這部書也是非常地了解和通達。

  我們看這句話出自《史記上》,這裡邊有一個典故,我們要把這個故事完整地了解一下。在《史記》上記載,周厲王登位,貪圖財利,親近榮夷公。這個時候有一位忠臣叫芮良夫,就勸諫他說:「王室大概要衰微了吧!」為什麼?下邊就說到了這一句話。說到這句話,就是說『夫榮公好專利而不知大難』。這個榮夷公他喜歡獨佔利益,卻不知道會因此造成嚴重的社會問題。『夫利。百物之所生也。天地之所載也。而有專之。其害多矣』這個財利是天地之間萬物所依賴生存的資源,而要有獨佔的現象,造成資源分配不均,害處可就大了。『天地百物皆將取焉。何可專也』因為大家都需要用到這些財利,怎麼可以獨佔?『所怒甚多。而不備大難。以是教王。王其能久乎』專有獨佔財利,所惹怒的人一定會很多,他這樣做卻不知道有大的患難、大的禍患,還用這個方法、這樣的道理來教唆君王,這個君王的統治怎麼能夠持久?

  這裡邊芮良夫的勸諫非常地誠懇、也非常地直接,可以說是不惜冒著生命的危險來勸諫君王。這是古代忠臣一貫的做法,不能看著君王做錯事不去勸告,陷他於不義。他還接著說:「作為君王,應該獎勵生產、開發地力,公平地分配給上上下下的人,使自然,也就是天、人和萬事萬物都各得其分。即使如此,還要每天警惕,怕招來怨恨。但是現在您卻要獨佔財利,這怎麼能夠行得通?普通人獨佔財利,還被稱為是強盜。您如果幹這樣的事,歸附您的人就會很少了。榮夷公若被重用,周朝必定會衰敗。」

  但是可惜的是周厲王卻沒有聽從勸諫,還是任用榮夷公為卿士,讓他主管國事。周厲王施行暴虐的統治,奢侈驕傲,國都的民眾都紛紛議論他的過失。這個時候,召公(也就是召穆公)又來勸諫他了。他說:「民眾都忍受不了您的政令了」。結果厲王很惱怒,就找到一個從衛國來的巫師,叫他去監視那些指責自己的人,只要這個巫師來報告有誰誹謗自己,便立刻把他殺掉。於是議論朝政的人愈來愈少了,諸侯也不來朝見了。

  厲王更加嚴厲,結果怎麼樣?結果「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也就是國都的民眾都沒有人敢講話了,在路上相遇時,也只能是互相用眼色示意一下。這下周厲王高興了,得意地告訴召公說:「你看,我能消除非議了,民眾都不敢亂講話了。」召公說:「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於防水。水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為水者,決之使導;為民者,宣之使言。」召公這句話也是成為歷史名言了。他說,你這不過是塞住民口罷了。堵住人民的嘴巴比堵住河流的後果還要嚴重。河水堵塞蓄積,一旦決口,受到傷害的人一定很多。堵住民眾的口也是如此。所以,擅於治水的人要疏通河道,使水流通暢;治理民眾的人,要讓民眾發泄,讓他們講話。民眾有嘴巴,正像大地有山河,人類的財富用度都是從這裡產出;又好像大地有高低乾濕等各種類型的土地,人類的衣服食物也都是從這裡產出。放手讓民眾講話,政事的好壞得失都可以從這裡反映出來。民眾想在心裡,說在嘴上,成熟的意見便予以推行。若是堵住他們的嘴巴不讓他們發表意見,那麼支持您的能有幾個人呢?

  厲王仍然不聽,於是國內沒有人敢說話了。三年之後,大家都聯合起來反叛,襲擊周厲王。周厲王就逃跑到彘地。宣王即位了,他整頓政事,效法文武、成康的遺風,結果諸侯重新歸附周朝。這就是這一典故的全部內容。

  看了這一個典故,給了我們至少有四點啟發。第一、為什麼周厲王任用榮夷公,而不聽芮良夫、召穆公的勸諫?《易經》上說「同聲相應,同氣相求」,志同道合的人就自然會走到一起。君主自己是什麼樣的人,他也就喜歡任用什麼樣的人;自己的修身達到什麼樣的程度,也會感召什麼樣的人來到自己的身邊。所以《大學》上說:「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所以君主自己的身修好了,就會發現齊家治國平天下也不是很難的事了。

  所以在《群書治要.列子》上,就有這樣一個典故,楚莊王來向詹何請教說:「怎麼治國?」詹何怎麼回答的?詹何說:「您為什麼明白修身卻還不明白治國的道理呢?」楚莊王很真誠地說:「我得以尊奉宗廟、擁有整個國家,我希望學會怎樣來守護它。」從這裡我們也看到,楚王他是一個非常有責任心的人,一心一意想把楚國治理得強大,讓百姓安居樂業。詹何回答說:「我不曾聽說過君主自身修養很好而他的國家卻沒有秩序的,也不曾聽說過君主自身修養不好而他的國家卻安定的。所以,根本就在於自身修養,像治理國家這種次要的事情,次於修身的事情,我就不敢對您講了。」楚莊王聽了之後說:「你講得很好。」所以我們看到在《群書治要》這本講治國理政的思想精粹的書中,有大量的篇幅都是告訴在位者、從政者應該如何修身。所以我們看到《群書治要360》的編排也非常地有道理。首先講君道,君道的第一個內容就是修身,修身又從戒貪來開始。這個是非常合乎古人治天下的次第的。

  一個君主如果是賢德的君主,他也必然會用賢明的臣子。所以《書經》上說:「有不世之君,必能用不世之臣;用不世之臣,必能立不世之功。」在十八大之後,我們看到國家的反腐倡廉面貌一新,取得了很大的效果,這是什麼原因?原因就是我們的領導者習主席,自己率先垂範,能夠從自身做起,反對奢靡之風,厲行節儉。他到南方去考察的時候,只住三星級的賓館,吃簡單的自助餐,他這樣來做、來力行,下面的領導幹部一看,也都紛紛效法。而且他也能夠用那個真正賢德的、能夠廉潔的臣子,所以也一定能夠立不世之功。這個「不世之君」就是不是世代都出現的君主,也不是每一個時代都可建立的功勛。這也是我們對國家領導人有信心的原因。

  從這裡邊我們得到的第二個啟示,那就是在位者一定要戒止貪心,特別是為民父母者,不能夠與民爭利。如果想獨佔財利,必定會招致民怨,甚至導致滅亡。唐太宗李世民之所以能夠創下貞觀之治,和他熟讀《群書治要》這本書密不可分。所以我們看《貞觀政要》上記載著唐太宗李世民對臣子的談話,他確實是把這些教誨厲行在治國之中。

  譬如說在《貞觀政要.論貪鄙》上就記載,貞觀初年,太宗皇帝對侍臣們說:「如果人有一顆明珠,一個價值連城的明珠,那沒有不視之為寶貴的,但是如果拿著寶珠去射鳥雀,豈不是很可惜嗎?而人的性命是比明珠要珍貴得多的,但一看到金銀錢帛而不畏懼法律的懲罰,立即就收受,這就是不懂得愛惜性命。明珠是身外之物,尚且不能拿去射鳥雀,怎麼能用比明珠更加貴重的生命來換取財物呢?群臣如果能夠盡忠職守、正直公道,有益於國家、有利於百姓,那麼官職、爵位立即就可得到,一律不必用這種受賄的手段求取榮華富貴,隨便收受財物。贓物、賄賂暴露以後,自身也將受到損害,確實是很可笑的。你看,他在這裡用了一個很形象的比喻,就是「明珠射鳥雀」。來比喻一個人拿著自己的官位不珍惜,去貪污受賄、以權謀私,結果確實是得不償失。

  貞觀二年,唐太宗又對侍臣說:「我曾經說過,貪婪的人不懂得愛財的道理。例如,五品以上的官員,俸祿優厚,一年所得的收入本來就很多。如果接受別人的財物賄賂,不過得到幾萬錢而已。然而,一旦醜行暴露,就會被革去官職和俸祿,這樣做哪裡是懂得愛財的道理?他們是因小失大,得不償失。過去魯國的丞相公儀休很喜歡吃魚,但從不接受別人送的魚。」

  這個也是在《群書治要》上的一個典故。魯國的宰相公儀休,他為官很清廉,而且對屬下要求也很嚴格,從來不與民爭利。他有一個嗜好就是特別喜歡吃魚,結果有人就會投其所好,送了他很多魚。但是他看了一下,又派人給送回去了。這個人就覺得奇怪,他說,我知道您愛吃魚,所以特意選了一些上好的魚送給您,為什麼您不接受,又給送回來了?公儀休怎麼說的?公儀休說:「正是因為我愛吃魚,所以我今天才不能接受您的魚。為什麼?我愛吃魚,我是宰相,我自己去買不就好了嗎?但是如果我今天接受了您的魚,改一天因為貪污受賄被抓到監獄裡,當我坐到監獄的時候,請問我還能再吃到魚嗎?還有誰再送給我魚?」你看,公儀休他很明智。

  所以,唐太宗他確實也是博覽群書,在這裡就引用了這一個典故,並且得到了這樣一個結論,說:「從不接受別人送的魚,他就得以長久吃得上魚。且為主貪,必喪其國;為臣貪,必亡其身。」這句話也成為一句名言了。他說如果國君很貪婪,必定亡國;做臣子的,用我們現在話,做領導的很貪婪,必定喪命。他還舉了歷史上的一些故事說,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告訴我們不要做這樣得不償失的事。所以你看唐太宗做為皇帝,也是時時地警告身邊的侍臣還有朝廷百官,讓他們都引以為戒。

  在貞觀四年,太宗對公卿說:「朕整天都不敢懈怠,不但憂念、愛惜百姓,也想讓你們能夠長守富貴。天高地厚,朕長久以來小心謹慎以敬畏天地。你們如果能小心遵守法令,總是像朕敬畏天地那樣,不但百姓安樂,自己也可常得快樂。古人說:『賢者多財損其志,愚者多財生其過。』」這句話說得很好。「賢者多財損其志」,你看,雖然有智慧的人,但是財富一多了,可能就會驕奢淫逸,過著放縱的生活,不思進取。他這個志願就不像以前那麼堅定了。所以「自古公卿出白屋」,很多的有成就的人,年輕的時候生活都很貧苦,為的是讓自己長守這種清白的志向,能夠磨鍊自己的意志。「愚者多財生其過」,沒有智慧的人,給了他很多的錢,結果拿著這個錢無惡不作。用我們現在話說就是造業,最後一餐飯殺掉了幾百條的生命。你看,這個是很冤枉的事,不知道拿著錢去做利國利民的事、弘揚傳統文化的事,為自己累積更大的福報,反而拿著這個去驕奢淫逸,結果不僅是富不過三代,甚至是富不過當代,這一生還沒有過完,就已經敗落了。

  所以他說:「這話可以引以為戒。如果徇私貪污,不但破壞國法,傷害百姓,即使事情沒有敗露,心中怎能不常懷恐懼?恐懼多了也有因此而導致死亡的。」貪官心裡都是戰戰兢兢,只要外邊警笛聲一響,他就想:「哎喲,不知道是不是來找我的、來抓我的?」你看他這種壓力、緊張,讓自己的身心都不得安定,所以很多人確實是英年早逝,和這種不必要的壓力也是密切相關。

  「大丈夫豈能為了貪求財物,而害了自己的身家性命,使子孫總是蒙受羞恥?」不僅僅害了自己,你看,一旦鋃鐺入獄,自己的家人、兒孫都跟著蒙羞。走到哪裡,人家都在背後指著說:「你看他們家的誰誰誰,因為貪污受賄,被關到監獄裡了。」所以唐太宗他是一個真正明理的人,他自己不僅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去率先垂範、身體力行的。這也從兩個故事中可以看到。

  在貞觀七年的時候,唐太宗駕幸蒲州,就是到蒲州這個地方去參觀考察。當時的蒲州刺史趙元楷是隋朝的舊臣。在隋大業十二年,隋煬帝遊江都的時候,也就是今天的揚州的時候,就是趙元楷負責供應美酒、飲食。煬帝與蕭后以及寵幸的美女酒杯不離口,所以趙元楷也因「獻異味」被提升為江都郡丞,初嘗「媚主」的甜頭。現在唐太宗又來蒲州巡視,他就故伎重演,他是怎麼做的?他令老年人穿著黃紗單衣,準備在路旁迎接拜見皇帝,並且大肆修飾官署的房屋,修飾、裝飾城樓城牆以討好太宗。除此之外,他還暗地地飼養了幾百頭的羊、幾千條的魚,準備送給皇親貴戚。

  唐太宗知道這件事後是怎麼做的?他把趙元楷招來並且斥責說:「我巡察黃河、洛水之間的地區,經過了幾個州,凡是用度所需,都是由官府的物資提供。你給我們飼養羊、魚,雕飾庭院屋宇,這種行為無疑是已滅亡的隋朝的壞風氣,現在不能再實行了,你應該理解我的心意,改變舊習。」這是因為趙元楷他已經習慣於阿諛奉承,為人很不正派,所以太宗就說這樣的話來警誡他。結果趙元楷聽後又慚愧、又害怕,幾天不吃東西而默默死去了。所以你看,從這裡我們就知道了為什麼隋朝很快就滅亡,而唐太宗能夠在短短的時間就恢復安定,創下了貞觀之治。就是因為他自己能夠真從古籍之中汲取經驗教訓,明白道理。

  在貞觀十年的時候,治書侍御史權萬紀上書說:「宣州、饒州的大山有很多銀坑,如果開採出來,利潤很大,每年可收入銀錢幾百萬貫。」你看一般的領導者聽到這樣的建議會怎麼樣?如果是貪財好利之人,一定會非常高興,說他的建議好,馬上去開採。但是唐太宗確實是熟讀經書,他怎麼說的?他說:「我貴為天子,這些東西一點兒也不缺乏。我缺乏的是什麼?我需要的是什麼?我只需要有好的建議,來推行善事,以有益於百姓。更何況國家增加幾百萬貫的錢,怎麼比得上得到一個德才兼備的人才呢?」這全都是古聖先賢的教誨。古人不以金銀財寶為寶,而是以人才為寶。他接著說:「你不推舉賢能,建議善事,也不揭發奸邪之人,使權貴豪強震驚敬肅,只會說出出租出售銀坑以獲取利益的事。過去堯舜把璧玉扔進山林,把寶珠沉沒於深淵,因而美名被稱頌千古。後漢的桓帝、靈帝卻重利輕義,是近代有名的昏庸之君。你這樣做,是要把我當作桓帝、靈帝嗎?」你看看,從這一個對話之中,我們就能夠看出這個明君的風範確實與眾不同。不僅如此,他當天就勒令權萬紀停職回家。

  在《論語》上說:「苟子之不欲,雖賞之不竊。」如果在上位者沒有貪欲之心,你就去獎賞人們,人們都不會去偷盜的。如果在上者特別喜歡這些珍奇之物,喜歡貪財好利,那麼上行而下效,整個社會老百姓也都會競相地去追逐利益。所以你看唐太宗他能夠把唐朝治理好,創下一代盛世,成為一代明君,確實不是偶然的。

  在貞觀十六年的時候,太宗又對侍臣說,他說:「古人說,飛鳥棲息於樹林,還唯恐樹木不夠高,所以要築巢於樹木的頂端;魚藏於水中,還唯恐水不夠深,所以穴居於水底洞穴之中。然而牠們仍然被人們所捕獲,什麼原因?就是因為牠們貪圖誘餌、抵不住誘惑的緣故。現在大臣接受任命,居高官、享厚祿,應當要履行忠誠正直,遵循清廉無私,這樣才沒有災禍,長守富貴!古人說:禍福無門,惟人自召。那些以身試法的,都是因為貪圖財利,這與那些魚和鳥又有什麼不同?你們應當好好想想這些話,做為借鑑和告誡。」

  你看古人告訴我們,面對財色名利,要有一種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態度。當別人拿著金錢美色來誘惑你的時候,你不要覺得自己很得意,你看我是高官,他們都來在諂媚巴結我。實際上,人家不過是拿著誘餌誘惑我們,希望我們跳下這個懸崖,結果我們把持不好,把腳踏進了這個懸崖,還想後悔,後悔後悔,那都是後面才悔,悔之晚矣,一失足而成千古恨。

  所以我們學習《群書治要》,為什麼對於我們反腐倡廉有幫助?你讀一讀這些歷史的教訓,你看一看唐太宗是怎麼樣身體力行聖賢教誨的,你就知道貪財好利的結果都是竹籃打水一場空,確實是得不償失。這裡邊說:「禍福無門,惟人自召。」「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這些道理明白了,讓你去貪污受賄,把錢擺在你的面前,相信你也不敢去妄取了。這個就是我們看到唐太宗李世民他對《群書治要》的運用。這一句話在古代適用,在今天也適用;在中國適用,在西方也適用。

  譬如說我們看到,在二00一年的時候,有一個著名的公司叫安然公司,結果突然破產了。為什麼破產的?其實根本原因就是那些在位者、公司的領導者想獨佔財利而導致的。在二00一年的時候,安然公司是世界五百強公司的第七位,它的營業額有上億美元,可以說是實力非常雄厚的一個公司。這樣的一個公司為什麼說破產就破產了?我們知道在西方國家,他們很重視制度建設,他們的制度看似很合理:要聘請一個公司的CEO(首席執行官),光給他工資是不夠的,還必須持有公司的股份,這樣才能調動他的積極性,使他願意為公司的利益去打拼。

  但是我們知道,一個公司的發展也像一個人的成長一樣,有起有伏,有上升的時候,也有下降的時候。當公司的經營效果不是很好的時候,這個公司的股票就不會增長了,這樣就會影響CEO的收入。股票不增長怎麼辦?這些聰明人就想辦法了,他想了什麼辦法?為了保證自己的收益不受損失,這個公司沒有利潤,他就開始做假帳創造收益。結果怎麼樣?結果他們在短短的幾年時間,為公司做了六億美元的假帳,掩蓋了二十九億美元的負債。這樣的話,他們董事會的二十九個成員,因為持有一百七十三萬股的安然公司的股票,獲益高達十一億美元。

  那我們想一想這十一億美元讓二十九個人分,每個人分的確實很多,誘惑也很大。但是這樣的醜行遲早會暴露。結果安然公司破產以後,它的CEO被判處有期徒刑一百六十五年。而它的另一位董事會的高級成員,剛用這個貪得的錢買了一輛豪華轎車,還沒等享受,這個事情就敗露,最後他在豪華轎車中開槍自殺,這十一億美元都沒有享受到。

  你看這世界五百強的企業,而且在美國這樣所謂的先進的企業制度之下,為什麼還會出現這樣的問題?原因很簡單,就是「利令智昏」。在利益的面前,人們就失去了冷靜,昏頭昏腦,最後做出了這樣不理智的行為。那麼事情敗露之後,安然公司就宣布破產,這個五百強的企業毀於一旦。

  而安然公司的破產被譽為美國經濟界的「九一一」事件,並不是因為安然公司做假帳的數額最為巨大,而是因為在安然公司破產之後,美國政府開始重視、調查各大跨國企業做假帳的現狀。結果不調查不要緊,一調查嚇了一大跳。為什麼?因為各大跨國企業幾乎都有做巨額假帳的經歷。譬如說,有一家著名的通訊公司,在一年零一個季度之內,偽造了三十八億美元的假帳。而另一家著名的國際企業,在五年之內做了六十億美元的假帳。可以說是一個比一個更嚴重。到二00二年的時候,美國政府發表了一個報告,在這個報告中指出:二00一年美國各大企業因為這些假帳,給美國政府造成的經濟損失是兩千億美元。

  從這個案例中我們就明白了,為什麼金融危機會在美國爆發?這都是因為人們的貪欲、人們的不誠信、不道德所導致的。所以要想從金融危機中恢復過來,那也不是靠一、二個制度、政策就能解決的,必須讓人們明白道理,戒止人的貪欲,要明白「多行不義必自斃」。

  所以你看這些道理,如果我們現在人學了,及早地學了,他的人生就可以少走很多的彎路,很多的錯誤就可以避免,不至於到後面才悔,悔之晚矣。這個是給我們的第二點啟示。

  第三點啟示,就是這裡邊所說的「防民之口,甚於防水」。這句話也成為一個名言。後面還說「水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為水者,決之使導;為民者,宣之使言。」就是你把老百姓的口給堵住,就像把這個洪水堵住一樣,危害很大。這個水流被堵塞了,如果一旦決口,傷害的人一定會很多,人民也是如此。所以善於治水的人,要懂得疏通水道;善於治理人民的人,一定要想方設法地讓民眾的心聲得以上達,還要想方設法地設置好的措施、設置好的制度,使他們的心聲能夠表現出來。

  在《左傳.襄公三十一年》有一個子產不毀鄉校的故事。這個鄉校就是古代鄉間的公共場所,既是學校,又是鄉人聚會議事的地方。鄭國人都到鄉校休閒聚會,並經常議論執政者施政措施的好壞。鄭國大夫然明就對子產說:「把鄉校毀了,怎麼樣?」子產說:「為什麼要毀掉?人們早晚幹完活回來到這裡聚一下,議論一下施政措施的好壞。他們喜歡的,我們就推行;他們討厭的,我們就改正。這是我們的老師。為什麼要毀掉它?我聽說盡力做好事以減少怨恨,沒有聽說過依權仗勢來防止怨恨的。很快制止這些議論不是很容易的嗎?然而那樣做就像堵塞河流一樣,河水大決口造成的損害,傷害的人一定會很多,我是挽救不了的;不如開個小口導流,不如我們聽取這些議論把它當作治病的良藥。」然明聽了之後說:「我從現在起才知道您確實可以成大事,小人確實沒有才能。如果真的這樣做,恐怕鄭國就有了依靠,豈止是有利於我們這些臣子!」孔子聽了這番話之後就說:「照這些話看來,人們說子產不仁,我不相信。」你看這些開明的領導者,都是想方設法地要了解百姓的心聲,要讓百姓把他們的建議傳達出來,而不是一味地把他們嘴巴堵住,不讓他們說話、發表建議。

  這個使我們很多人對傳統文化的誤解就可以解除;很多人認為中國人沒有民主,其實恰恰相反,中國人講「民本」,很注意讓民眾反映心聲,很注重汲取民眾的建議。在歷史上也有很多的制度,很多開明的領導者,他們也是要任用那些敢於犯颜直諫的臣子,聽取他們對自己的批評和意見。譬如說,我們所了解的趙簡子和周舍的故事就是一個典型。

  在《韓詩外傳》上記載著,趙簡子有一個臣子叫周舍,在他的門外站了三天三夜,趙簡子就派人去問,說你有什麼乞求嗎?為什麼在門外站了三天三夜?周舍就說,他說:「我別無乞求,只想做一個能夠犯颜直諫的臣子,每一天跟在您的身後,把你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特別是你的過失給記錄下來。」趙簡子一聽很高興,從此以後他走到哪裡,周舍就跟到哪裡,很小心地把他的一言一行,特別是他的過失給記錄下來。

  但是沒有過多久,周舍過世了。有一次趙簡子在洪波台和諸大夫飲酒,大家都喝得很高興的時候,他卻趴在桌子上哭了起來。大家一看不敢再繼續飲酒了,紛紛地離開坐席向他請教,說:「我們知道自己有過失,但是不知道自己錯在何處?還請您明示!」趙簡子說,他說:「諸位大夫都沒有什麼過失。我不過是想到了自己的一個朋友叫周舍,給我說過這樣一句話,他說一千張羊羔皮都不如一個狐腋有價值;一千個唯唯諾諾的臣子,都不如一個敢犯颜直諫的臣子對我有幫助。從歷史上看,你看商紂王的臣子都閉口不言了,所以商朝就滅亡了;而周武王的臣子卻可以當面指正他的過失,所以周朝就興盛起來了。但是自從周舍過世之後,我再也沒有聽到過自己的過失了,那我知道自己離滅亡的日子已經不遠了,所以我才哀泣!」

  我們看了這樣的故事,就知道古代的領導者非常地開明。他知道任用什麼樣的臣子對自己是真正有幫助,而且還想方設法的鼓勵臣子給他提意見,提出不同的建議。這樣才能夠使民眾的意見傳達到上面,上面的決策才能夠體現民心,受到人們的擁護。

  我們從這一個故事中得到的第四點啟示就是最後一句話,說「宣王即位,修政,法文、武、成、康遺風,諸侯復宗周」。周宣王即位之後,他整頓朝政,而且效法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周康王的遺風。結果怎麼樣?諸侯又重新來向周朝來朝拜了。為什麼在短短的時間內,周宣王就改變了這個風氣?這個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興起了道德教化。「建國君民,教學為先」,這文、武、成、康之所以能夠創下盛世,能夠把國家天下治理得好,就是因為他們重視道德教育。只要我們重視道德教育,把人教好,那麼天下太平,立刻也可以恢復安定。

  特別是在前幾年,尊敬的上淨下空老法師在家鄉安徽省湯池縣建設和諧示範鎮,結果短短兩年時間就把人民教好了,社會風氣煥然一新。他們的這個成績引起了國際關注,他們還應邀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去匯報經驗。這是什麼原因?這個就是因為老法師他本人,對於中國傳統倫理道德教育的經驗非常地通達、非常地有信心。所以他相信人「人之初,性本善」,人既然有本性本善,所以是可以教得好的,而且也是很好教的。現在老法師又在澳洲圖文巴建設多元文化示範市,也是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也即將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去匯報經驗。

  此外,像老法師的學生在潮州、在蘇州興辦道德講堂、構建和諧幸福企業,都有很多成功的經驗。這些成功經驗無一例外的都是秉持了「教學為先」的理念,所以關鍵在於我們對傳統文化有沒有信心。

  你看英國人,著名的歷史哲學家湯恩比教授,在系統地研究了各個國家文明歷史的基礎上,提出了「未來屬於中國」的論斷,認為未來世界是中華文化得以普遍宣揚的世界。你看一個外國人對我們的中華傳統文化都深具信心,那我們自己呢?可以說現在確實外國人對中華文化的信心,比中國人自己還要強很多倍。外國人很熱衷學習、研究中華傳統文化,但是我們自己,儘管習總書記多次強調弘揚中華文化的重要性,但是仍有很多人半信半疑,甚至還認為我們在走回頭路,沒有信心。

  這個「教」,教什麼、怎麼教,誰來教、怎麼教,都是很關鍵的問題。在我們今後的講座之中,也會一一給大家講述。我們今天的課就先講到這裡,不足之處,歡迎大家批評指正。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