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尊敬的諸位朋友,大家好!

  我們今天繼續學習《群書治要360》,我們看第二句:

  【夫物速成則疾亡。晚就則善終。朝華之草。夕而零落。松柏之茂。隆寒不衰。是以大雅君子惡速成。】

  這句話出自《群書治要》卷二十六《魏志下.王昶傳》。在《王昶傳》中記載,「王昶,字文舒」,是太原郡晉陽縣人。為什麼古人的傳記都把這一個人是哪裡人首先說明?因為一個人有成就,為國家建功立業,對他這一個地方都是一個貢獻,所有的人都以他為榮耀,所以首先標示出他的家鄉。後升任兗州刺史,這個刺史也就相當一個省的省長。他為哥哥的兒子和自己的兒子取名的時候,都依照謙虛和誠實的意義來體現對他們的期許。所以他哥哥的兒子,一個叫王默,字處靜;一個叫王沈,字處道。他自己的兒子一個叫王渾,渾頓,渾然一體的這個渾,字玄沖;一個叫王深,字道沖。

  他又告誡他們說,為子之道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珍愛自己的身體,保全良好的品行,並以此來顯揚父母。這三件事人人都知道很好,可是還是有人身危家破,甚至走向滅亡。這是什麼原因?就是因為他們開始所學的就不是正道,孝敬仁義是各種品行當中最重要的,也是立身的根本。講孝敬,則家族內部才會安定;講仁義,則會受到鄉親們的尊重。也就是說,一個人在內培養起深厚的德行,名聲就自然會顯揚於社會。

  人如果不堅定地培養良好的品德,而捨本逐末,什麼叫捨本逐末?就是追求口才好,追求名利,這樣的話就會陷入華而不實,或者會導致結成朋黨。為什麼會結成朋黨?結黨營私,為了謀取利益,自己沒有德行做基礎,結果就結成朋黨,以謀取私利。這樣做有什麼後果?華而不實就會有虛偽的毛病,結成朋黨則會有彼此牽累的禍患。這兩方面的教訓可以說非常顯明,但是仍然有很多人重蹈覆轍。捨本逐末的現象更為嚴重,這都是迷惑於一時的虛名,貪圖於眼前的小利所導致的。

  富貴和聲名可以說是人人都喜歡的,在《論語》上孔子也說「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哪一個人不喜歡富與貴?這是一般人都願意追求的。但是君子有時候能得到富貴聲名,但是卻不想要,不願意要。這是什麼原因?這是因為他們厭惡不由正道而得來的名利。人生值得擔憂的事,是只知進而不知退,只知放縱欲望而不知滿足,所以才會有遭受困辱的憂患,才會犯下令人悔恨的過錯。常言道,「不知足,往往會喪失其所擁有的」,所以知足的富足才是長久的富足。

  觀察往事的成敗,看清將來的吉凶就會明白,追名逐利、貪得無厭的人,沒有能保持家族不衰而長久享有福祿的。我是希望你們立身處世要遵從儒家的教誨,奉行道家的箴言,所以用深沉、靜默、謙和淡泊之意為你們取名字,希望你們顧名思義,不敢違背逾越聖人的教誨。在古時候,盤、盂上鑄有銘文,几、杖上也刻有教誡,為的是低頭抬頭都能看見,以提醒自己不要有越軌行為。更何況這些警言就在自己的名字之中,能不隨時提起警誡嗎?寫完這些,後邊他就說了這句話:『夫物速成則疾亡。晚就則善終。朝華之草。夕而零落。松柏之茂。隆寒不衰。是以大雅君子惡速成。』

  這個「夫」是「凡、所有」的意思。「疾」,疾亡的疾,就是快速的、疾速的。「就」就是成功、完成的意思。「朝華」,這個「華」也寫作花草的「花」。指早晨開的花朵。「隆寒」就是指嚴寒。「大雅君子」就是才德高尚的人。這句話翻譯過來的意思就是說,大凡事物發展過快則衰亡也快,緩慢穩定地發展則容易有圓滿的成果。我們觀察自然界看到,早晨開花的草到了傍晚就凋落了;而茂盛的松柏,即使在非常寒冷的冬天也不會枯萎。所以,德高才大的君子忌諱速成。我們從這裡就要問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松柏到了非常寒冷的冬天也不會枯萎?那就是因為松柏它有根,所以一個人的成長也要從自然界的萬事萬物中能夠有所體悟,能夠獲得啟示。

  在《大學》上說:「德者,本也。財者,末也。」這個財不僅僅是指財富,也包括一個人的聲望、名聲、地位等等,這些都是枝葉花果,它的根本在哪裡?根本就是在於一個人深厚的德行,所以古人說「厚德載物」。一個人的德行愈深厚,他才能承載很高的名聲、很多的財富、很高的地位而沒有禍患。我們再觀察自然界,我們發現,這個植物的枝葉花果能夠延伸到哪裡,它下面的根也就必須延伸到哪裡,根深才能夠葉茂。

  但是現在社會上,像王昶所說的這種捨本逐末的事卻愈來愈多。結果怎麼樣?結果就如孔老夫子所說的,是「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愈是求迅速,反而愈是達不到目標。看到眼前的蠅頭小利,結果反而把大事給耽誤了。現在人所追求的無過是財富、名聲和地位。但是在《大學》上告訴我們,「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你看你追求財富,但是想一夜暴富,結果就採取了種種貪污受賄、以權謀私、坑蒙拐騙的手段,怎麼樣?最後給自己招致了災禍。所以古人提醒我們,這個財富是以不正當的方式獲得的,也必將以不好的方式敗散掉。

  古人他教誨後人真可謂用心良苦,他把那個不好的敗散錢財的方式都給我們概括出來了,總結為五個方面:第一就是官府,譬如說我們這個錢是貪污受賄、以權謀私換來的,結果怎麼樣?東窗事發,自己鋃鐺入獄,所有的不義之財也會被沒收、被充公,最後是竹籃打水一場空。所以後悔後悔,是到後面才悔,悔之晚矣。第二就是水災,第三就是火災,這些不義之財也會被大火給焚燒掉,被洪水給漂奪走。第四就是盜賊,古人講「盜亦有道」,這個盜賊也講道義。這個盜賊的道義體現在什麼地方?首先就體現在他劫富濟貧上。他看你這個錢來路不明,又沒有拿著這個錢去做慈善事業,照顧窮苦,而是自己過著花天酒地的生活,一擲千金,結果盜賊看了也都過意不去,專門偷盜、敲詐、勒索為富不仁的人。最後一點就是防不勝防,不肖子孫、敗家子,現在我們說的啃老族,也會把你的不義之財給敗散掉。

  所以現在很多人沒有學習傳統文化,不明白這些道理,都是想迅速地發財致富,結果貪了很多的錢,不擇手段,把兒女送到國外去求學,結果怎麼樣?我一九九九年到英國去留學,突然看到了事實的真相。這個事實的真相就是:第一,國外的學費比較昂貴,是我們國內學費的幾十倍、幾百倍都不止;第二,這些孩子並沒有拿著父母給他註冊繳學費的錢去繳學費,認真學習,而是拿著父母貪得的錢去了casino,就是賭博的場所,一擲千金,把這個不義之財又都給敗散掉了,花錢如流水,一點也不心疼。所以我們看到了這個真相才知道,「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確實是真實不虛。

  所以,曾國藩先生他能夠做到不取軍中一錢寄回家中,就是公家的一文錢他都不會挪作私用,什麼原因?現在很多領導幹部看到這句話,首先就是不相信。我們現在社會都存在著信任危機,聽到別人做好事就懷疑,聽到別人做壞事就信以為真,這是什麼原因導致的?信任危機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對自己喪失了信心。因為我自己都做不出這樣無私無求的事、廉潔有守的事,所以聽說別人無私無求地付出,不取公家一錢寄回家中,那怎麼可能?所以一聽就是不相信。你看我們既沒有讀過曾國藩的家書,也沒有讀過曾國藩的傳記,對他的為人不甚了解,但是我們第一個反應就是不可能,那就是因為我們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所導致的。

  我們進一步要問,為什麼曾國藩能夠做到不取軍中一錢寄回家中?再深一步地追問,為什麼古人出口就像范仲淹一樣,「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林則徐也說:「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諸葛亮也說:「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顧炎武說:「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為什麼古人一出口、一寫文章就是胸懷國家,甚至是胸懷天下?而我們現在的讀書人,我們看一看高考的狀元作文、滿分作文,結果都是牢騷滿篇、怨天尤人,不是抱怨這不好就是那不對,好像天下的人都對不起自己。這是什麼原因?其實原因很簡單,就是我們從小所讀的書不一樣,我們所受的教育不同。

  古人從小熟讀四書五經,而四書五經的核心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而修身還要有四個步驟,那就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所以修身從哪裡做起?從格物做起,讓自己在財色名利的誘惑面前如如不動,把持住自己,他的修身才真正的有根基,他才可以去治國平天下而沒有後患。我們看到現在的很多大學生,說到貪污腐敗的現象時是義憤填膺,甚至還要去為腐敗現象遊行示威。結果畢業了,自己走上了工作崗位,再過了幾年成為了領導者,結果面對既得的利益,甚至是一沓一沓的鈔票,他們的態度就完全改變了,變成了什麼?變成了「誰反腐敗我反誰」。為什麼有這樣態度的變化?很簡單,沒有學習聖賢經典,沒有從中培養起浩然正氣,沒有修身的根基。

  所以你看,我們追求華而不實的學問,學了很多的知識,但是和自己的修身、齊家沒有絲毫的關聯。所以古人說:「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在孔老夫子的時候,他就看到了這種現象,他說古代的、古時候的學者,他學習的目的是為了提升自己的道德學問,所以被稱為「為己之學」。

  現在有一句話說「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這句話應該怎麼理解?正確的理解應該是,人不提高修養自己的德行,那就會怎麼樣?就會天誅地滅。但是現在很多人按著現代的意思,把這句話給解錯了。認為人就是要為自私自利來生存,如果不追求自私自利的話,就會「天誅地滅」,這個是不符合道的。

  「今之學者為人」,現在的學者學習的目的是為什麼?是為了在和同學朋友聚會的時候引經據典,說《論語》說、孔子說、《詩經》說,「子曰」「詩云」的一大堆別人都聽不懂,以此顯示自己才學突出,都勝人一籌。是為了炫耀自己,就是充門面,所以這個就叫「為人之學」,希望得到別人的讚歎。

  這些都是告訴我們,我們讀聖賢書的目的就是志在聖賢,讀聖賢書就像一面鏡子一樣,把自己身上的毛病、習氣、問題照得一清二楚。我們不讀書就不知道自己錯在哪裡。讀了書之後才知道原來自己和古人的境界相差甚遠,這個傲慢心無論如何也生不起來了。是愈學愈謙虛,愈學覺得自己和古人的境界差得愈遠,這個才是正確的路。

  這個就是告訴我們修身目的是成就自己、自利利人、自覺覺他,所以曾國藩能夠做到「不取軍中一錢寄回家中」。他是一個讀書人,他是一個明理的人。所以古人說「理得心安」,才不會像一般人那樣忙忙碌碌地去妄求,採取了一些不合法、不合理的手段,追求那個不屬於自己的利益。這樣的話,才能夠做到不取公家一錢挪作私用。

  我們再觀察自然界的現象,我們發現自然界的現象都有一個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過程。如果我們的事業還處在春生的階段,就不能指望它立刻就有收穫。我們都知道《孟子》上有一個揠苗助長的故事,如果你嫌這個禾苗長得太慢,都給它拔起來,讓它很快就枯萎了,這就適得其反。

  我們看在歷史上的張居正,他在少年的時候就非常地聰明,七歲的時候就能夠通達六經大意,在荊州府都很出名了。十三歲的時候他就去參加舉人考試,文章寫得非常好,考官看了之後大為欣賞,就準備要錄取他。但是當時的湖廣巡撫顧璘看到了張居正的文章,雖然覺得他的文章寫得很好,但是他認為張居正他有宰相之才,如果十三歲就能夠中舉人,恐怕他以後會驕傲自滿,所以應該給他一些挫折,以便他以後更加奮發有為。於是他就讓考官不要錄取張居正為舉人,雖然他的文章寫得不錯,確實寫得很好。後來張居正他在官場上走得很平穩,成為明代的一代賢臣,對明朝的貢獻很大。後來他知道這件事之後,對顧璘一直心存感激,他認為如果沒有顧璘,也許他後來不會有如此大的成就。

  所以古人常說「少年得志大不幸」,為什麼少年得志大不幸?你看一個孩子從小就聰明,又接觸聖賢教誨,寫一手好文章,走到哪裡大家看了之後都對他讚歎,隨著讚歎聲愈來愈多,自己驕傲的心也就會日漸生起。所以孔老夫子說:「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已」。說這個人即使有周公的才華,但是又驕傲又吝嗇,其餘都不值一提了。所以少年得志就容易長養一個人的驕慢之心。

  《書經》上也說「滿招損,謙受益,時乃天道」。驕滿給自己招來損失,為什麼給自己招來損失?他覺得我比別人都強了,他就不會再有好學的品質,他的人生就很難再進步了。謙虛讓自己受益,一個人謙虛好學,對人彬彬有禮,做長輩的、做老師的,都願意提點他,所以他的進步也就會很快,走到哪裡都是一帆風順。所以在《論語》上孔老夫子也說:「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四海之內皆兄弟那是一個結果,原因在哪裡?原因就在於「君子敬而無失」「恭而有禮」,他為人處世恭恭敬敬,沒有什麼過失,對待每一個人都彬彬有禮,看到對方的需要,而不是以自我為中心,這樣的話走到哪裡,哪裡才是自己的兄弟姐妹。所以這麼好的教誨,如果我們很早就能夠學習的話,相信我們的人生會少走很多的彎路。

  就像我自己在大學的時候,學習成績很好,經常都是一等的獎學金。而在人民大學一等獎學金意味著什麼?就是你這一學期下來、這一學年下來,所有的考試都是優秀。如果有一門是良好,那得不了一等獎學金,那就是二等了。因為自己學習成績很好,又沒有接受聖賢教誨,結果就養成了傲慢的習氣,走在路上,這個頭都是往天上看的,目空一切、目中無人。我們現在走到那些名牌大學裡,看到那些大學生那種表現,我們覺得確實應該把這麼好的教誨,及早地讓他們去學習。結果自己成績很好,但是沒有謙虛有禮的態度,結果要評三好學生的時候,雖然自己的成績很好,一投票自己就選不上。當時我是怎麼想的?當時也沒有學「行有不得,反求諸己」,不知道自己做事不順利、不成功,應該反省自己。還是在怎麼想?自己在想,都是我自己的成績太優秀了,他們都嫉妒我,你們嫉妒我,不投我的票也就算了,我也不在意,反正我的成績就是比你們好。

  結果這種態度一直延續到了二零零幾年的時候呢?二00五年、二00六年左右,我們到安徽省廬江縣的湯池鎮,去參觀湯池鎮構建和諧社會示範鎮的模範、示範作用。結果在聽課的過程中,就聽到蔡老師講《論語》的這句話,說:「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突然恍然大悟,才明白自己多年的挫折,人生之路不順暢的原因何在了。所以我們自己走了這樣的彎路,也希望能夠把這個教訓讓更多的年輕人去學習,不要重蹈覆轍。

  我們在中學的時候都學過王安石的一篇文章,叫《傷仲永》。這個文章給我們很多的啟發,在文章中這樣寫道,說金溪縣的貧民方仲永,世代都以耕田為業,在仲永五歲的時候都不曾認識書寫工具,就是不認識紙墨筆硯等等。但是有一天他忽然哭著要這些東西,父親對此感到很詫異,就從鄰居家借來書寫工具給他。沒想到仲永立即寫了四句詩,這四句詩的意思是要贍養父母、團結宗族等等,你看義理也很好,並且傳給全鄉的秀才欣賞,大家對他都很肯定。從此以後凡是指定事物讓他作詩,他都能立即完成,而且詩的文采和義理都有值得稱道的地方。同鄉的人對此感覺到很奇怪,漸漸地邀請他的父親去作客,甚至還有人花錢請方仲永作詩,結果他的父親就認為這樣做有利可圖,於是每一天都拉著方仲永四處拜訪同縣的人,不再讓他繼續學習了。

  到方仲永十二三歲的時候,王安石再回到家鄉,結果在他的舅舅家裡見到了方仲永,讓他作詩,結果一看,他寫的詩不能與他從前的名聲相匹配。又過了七年,王安石又從揚州回來,再次到舅舅家,問起方仲永的情況,舅舅怎麼回答?說:「他的才能已經完全消失,成為普通人了。」

  你看,一個人本來天分聰穎,年僅五歲就能夠寫出好的文章、好的詩篇,但是他的父親急功近利,拿著它去賺錢了,那就沒有再繼續沉澱、繼續學習,結果到他二十歲左右的時候就和平常人一樣了。所以王安石在評論的時候這樣說,說:「仲永的通達聰慧是天賦的,他的天資比一般有才能的人要高許多,但最終淪為一個平凡的人,是因為他沒有受到後天的教育所導致的。像他那樣天生聰明,有如此才智的人,沒有接受後天的教育尚且淪為普通人,那麼那些本來就不是天生聰明、本來就平凡的人,又不願意接受後天的教育,那恐怕想成為一個平常的人都很難了。」

  這個就是告訴我們人有天分要珍惜,還要加上後天的勤奮好學才能夠有成就。更何況一個人的成就,才華是次要的,根在於德行。松柏之所以在嚴寒的冬天也不枯萎,就是因為它有根。

  對於我們修學的人而言,師父上人經常強調要紮兩個根。第一個就是德行的根,這個德行的根要從《弟子規》《太上感應篇》《十善業道經》和《沙彌律儀》做起,要用幾年的時間把這四個根完全落實,這就像一個桌子一樣四平八穩;還有一個根就是文字學的根,文字學要從《說文解字》來學習,這樣你再看古書才能夠深入,才能夠領會四書五經,乃至十三經、《四庫全書》的義理,否則很容易望文生義,就是依照我們現代人的意思去理解這一個字了,往往那個甚深的義趣就領略不到。

  所以師父上人常講「修學要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這個「長時薰修」就要求我們要耐得住寂寞,板凳要坐十年冷。沒有十年的功夫,自己的德行、學問都很難紮根,就像那朝花之草一樣,沒有根,遇到風一吹很容易就枯萎了。如果把這個根紮得很深,即使是大風大浪也不會把它給摧毀。

  更何況一個人德行上要有成長,要克服自己的種種煩惱習氣,而對治自己的習氣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那確實需要長時間的功夫。譬如說我自己從一九九七年畢業分到黨校工作,所講的第一堂課就是領導幹部的心理調試,經常講如何克制怒氣,如何握住自己快樂的鑰匙。這個課每一次講,每一次提醒自己,到現在,從一九九八年到二0一四年,也有十多年了,快二十年了,但是仍然沒有調伏自己愛生氣的毛病,仍然握不住自己快樂的鑰匙,看到不如意的事就會生煩惱,看到不滿意的事就會不高興。這些都是不能夠握住自己快樂的鑰匙,還沒有做到八風吹不動。

  所以你看一個習氣要調伏都要十年二十年的功夫,那更何況我們的習氣毛病那麼多呢?就像《了凡四訓》上所說的「過惡蝟集」。譬如說別人讚歎你幾句,你會不會很歡喜呢?自己沒有受到應該有的尊重,會不會心生煩惱呢?看到別人比自己強,會不會心生嫉妒呢?忽然聽說某一個人成名了,會不會在想那一個人為什麼不是我呢?《太上感應篇》上也說「見人之得,如己之得。見人之失,如己之失」,但是我們做到了看到別人有獲得,就像自己有獲得一樣的喜悅嗎?看到別人有損失,就像自己有損失一樣的難過嗎?

  我們看到別人有成就,心裡就嫉妒,譬如說我們聽到領導在表揚某一個同事,我們心裡是為他的成就感覺到高興嗎、心生隨喜嗎?恰恰相反,我們心裡在想:我做得比他還好,為什麼領導就沒有看到我,又去表揚他了?你看憤憤不平的心,嫉妒之心就生起來了。當領導在批評某一個同事的時候,我們是為他的過失感覺到難過嗎?恰恰相反我們在想,你看,他做的錯事、壞事又被領導給發現了,我們在暗暗竊喜,在心裡偷著樂,幸災樂禍。這個都是和我們本來的同情心是相違背的。同情心、同情心,就是和別人有同樣情感的心,別人感覺到悲傷,我們能夠感同身受;別人感覺到歡喜的時候,我們也能夠為他的成功而喜悅,這叫同情心。

  所以我們不學聖賢經典,我們確實看不到自己的問題在哪裡,即使看到了自己的問題,要想改過也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所以不能夠急於求成,要調得住自己的浮躁之氣,不要想過早的成名。

  這一句話對於我們的修學有幫助,那對於我們國家的治理,譬如說我們現在的經濟科技的發展,也有很多的啟示。很多人都抱怨說,正是因為傳統文化的原因,才使得我們國家的經濟、科技發展遠遠落後於西方國家。相對而言,近代以來中國的經濟科技發展確實相對西方國家是緩慢的,這是什麼原因?這個原因很簡單,因為中國古人他有一種整體的觀念,他觀察宇宙發展的規律知道「一陰一陽之謂道」,盛極必衰、消極必長是一個規律,所以經濟科技發展到頂端造成的是對自然界的嚴重破壞,是生態危機的出現。所以在三國的時候,諸葛亮他就發明了木牛流馬。但是他把這個東西給銷毀了,沒有讓它留傳下來,為什麼?因為他看到了科技發展得愈快,帶給人類的滅亡也就愈迅速。隨著原子武器的發明,人們愈來愈生活在戰兢惕厲之中,如果有哪一個領導人不理智,用了原子武器,這個就會導致世界的災禍,甚至導致同歸於盡。

  所以古人他發展經濟、發展科技背後的哲學理念就是中庸,中庸之道。這個「一陰一陽之謂道」的規律,古人常用太極圖來表示,這個太極圖半邊是陰的,半邊是陽的,中間還有一個界限,如果過了這個界限就意味著陰陽失去了平均,失去了平均會怎麼樣?那就是會引起變化,這就叫陰極則陽生,陽極則陰生。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物極必反、盛極必衰、消極必長。所以中國人他認識到了這樣的規律,才不是過分地發展經濟、發展科技,目的是為了人類可以持續地發展,不要過早地滅亡。

  那我們現在學習的是西方式的發展理念,結果導致的是自然資源的嚴重破壞,生態危機的出現。所以有一個故事說得很形象。說有一群山羊集體跳崖自殺了,人覺得很奇怪,說牠們活得好好的,為什麼這麼想不開,要集體跳崖自殺?他們就去研究原因,結果一研究才發現,這群山羊本來沒有想去自殺,牠們只是在草原上吃草而已。但是為了吃到比別的山羊更加鮮美的水草,有的山羊就會跑起來,跑到前面去,因為前面的水草沒有被動過,更加地肥美。但是那些落後的山羊就不甘示弱了,牠們也會加快腳步,跑得更快,跑到牠們前面的山羊的前面,吃到更加鮮美的水草。就這樣這群山羊你追我趕,你追我趕誰也不甘示弱,最後愈跑愈快,愈跑愈快,跑到山崖前面也收不住腳,最後給人的印象就是這群山羊集體跳崖自殺了。

  這個故事給我們很深刻的啟發,我們人發展經濟的目的是為了什麼?很多人說那是為了滿足人們不斷提高的物質文化需要,那請問作為人,要想生活下去,最起碼的物質需要又是什麼?那就是新鮮的空氣,還有乾淨的水。結果我們發展經濟、發展科技的結果,連新鮮的水、新鮮的空氣都喝不到、呼吸不到了,那請問我們發展經濟的目的何在?所以我們作為有理智的人,不要像那個沒有理性的山羊一樣,為了競爭不擇手段,最後導致同歸於盡。所以湯恩比先生在《未來屬於中國》這本書中說:「中國的發展緩慢反而是有利的,可以避免西方的過度工業化所出現的種種問題。」這就是告訴我們,發展緩慢並不是我們的缺點,恰恰是我們的長處。它可以避免人類早一點地毀滅。

  那我們再看這句話用在企業經營之中,又給我們什麼樣的啟示?有一個數字統計說,世界五百強的企業平均壽命是四十年到五十年。中國大企業的平均壽命是七年到八年,小企業的平均壽命就更短了,是二點九年。所以在企業界流傳著這樣一句話,說「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領風騷三兩年。」那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局面?原因很簡單,就是沒有按照聖賢的教誨來做企業。

  在《大學》上告訴我們,做事情是有先後次第的。「有德此有人」你自己有德行,你所感召的人是和你志同道合的有德行的人,大家在一起眾志成城;「有人此有土」這個土在農業社會就是發展一個事業必備的資源,有人才來了就會有人力資源,有市場營銷的能力,還有各種公關的能力等等,就是各種資源也就具備了;「有土此有財」有了資源之後大家又眾志成城,把這個機會、才能發揮出來,自然會創造財富;「有財此有用」這個財富創造出來了要用在哪裡非常地關鍵,應該用在哪裡?就是應該用在使自己的「德日進,過日少」上,而不是用在自己的過分奢侈浪費之上。要拿著這個錢財回饋自己的員工,因為沒有一線員工的辛苦付出,不會有整個企業長足的發展。他們是很辛苦的,不僅僅要照顧他們的經濟生活,還要照顧到他們的家庭幸福,讓他們接受良好的教育,德行上有提升。還要回饋客戶,讓他們以最少的付出獲得最好的產品或者服務,還要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這樣一個有責任感的企業,它的聲譽自然很好,感召很多的助緣,大家都願意幫助他、成就他。因為它發展了很多人都獲益。這樣的話它才能夠有可持續的發展。所以同仁堂它是百年老店,靠的是什麼?靠的就是傳統文化的承傳。

  所以我們看到了現在企業界出現的這些問題,我們再對照聖賢經典,我們就知道問題出在哪裡。這個是告訴我們凡是求速成,凡是講速效,往往都有後遺症。像我們現在都有速餐,這個速餐都是垃圾食品比較多,對人的身體健康沒有真正的幫助。還講速效,像西藥都講速效什麼什麼,結果這個速效都是有副作用的,都是有後遺症的。而這個中藥它是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雖然看起來沒有那麼效果很快,但是它對人的身體不會有損傷。這些都體現了中國古人的智慧所在。

  所以我們學了這句話,無論是對於我們個人的修學,個人的成長,還是對於企業團隊的發展,還是對於治理國家,制定正確無誤的措施都有非常大的幫助。這一句話我們就講到這裡。

  現在時間也到了,我們下次再接著講第三條,那我們今天就學到這裡。不足之處歡迎大家批評指正,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