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用這十二個字實現人生價值-第9集

  親愛的聽眾朋友們大家好,今天想要和您分享的文章題目是:用十二個字實現人生價值。

  

  上一次跟大家分享到教育工作者,應該先做好聖賢弟子、聖賢學生,然後可以為人師。要當一個好弟子,首先從盡本分做起。

  教育工作者的本分是什麼?《師說》中提到,「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傳道、授業、解惑是為人師的本分。

  傳道的「道」,是超越時空的大自然法則,不管做人做事,它都是亙古不變的法則。遵守這個法則不違越,就是「德」,所以傳道德、教道德。

  五倫關係是道。「父子有親」,親是德,父子是道;「君臣有義」,君臣是道,義是德;「夫婦有別」,夫義婦德,夫婦是道,別、義是德。

  說到道德,大家都會想到五倫、四維、八德,合起來是十二個德目: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孝是做人的根,悌是做人的本,禮義廉恥是做人的枝幹,仁愛和平是做人的花果。落實十二個德目,就是順應天性。

  從孝來看,在家侍奉父母,事親;「悌」,「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尊重長者、尊重哥哥姐姐,友愛弟弟妹妹;「忠」也是孝。一個人對父母盡忠,自然而然也能對別人盡忠;「信」,「父母命,行勿懶」,答應父母的事一定要趕快做到,首先對父母誠信。

  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團體之四維。再延伸到整個社會大眾以至於世界的百姓,仁愛和平就實現了。所以孝道是教育的根,乃至整個中華文化的根本所在。

  「禮」,「父母呼,應勿緩」,對父母非常恭敬、禮敬。「晨則省,昏則定」,都是禮敬的態度。

  「義」,有恩義、情義、道義,「喪三年,常悲咽」,德行的根本都離不開「入則孝」。

  「廉」,廉潔不貪婪,堂堂正正,「物雖小,勿私藏,苟私藏,親心傷」。

  「恥」,有羞恥心,「德有傷,貽親羞」,恥的根本也是從孝這個根而來的。

  「仁」是兩個人,想到自己就想到他人,「冬則溫,夏則凊」,設身處地為父母的需要著想。

  「愛」,「親有疾,藥先嘗,晝夜侍,不離床」,父母生病的時候,無微不至的愛護、照顧。

  「和」,孝子跟父母相處,決定沒有一句帶情緒的話,哪怕父母不對,也是「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諫不入,悅複諫」,和顏悅色,心地非常柔軟。

  就算父母一時不能接受,下次等父母高興的時候再勸,對父母的態度還是一樣地恭敬。「複」是重複,沒有厭煩。「號泣隨,撻無怨」,父母不能理解還責打我們,也毫無怨言,心態依然平和,這個和平的「平」就落實了。

  這十二個德目,其實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次第。所以一個人從孝道去修身,就能發揮利益國家、天下的人生價值。就像《禮運大同篇》中說的,「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大同社會首先要從孝道開始,有孝道,人就不會自私自利,自然而然會為人著想。這是「傳道」。

  「授業」,傳授如何經營家業、事業、學業。所以教育工作者要真正去深入經典,理解義理,然後好好落實。教育最重要的是身教,落實越多,跟學生就越容易產生共鳴。

  所以老子、孔子、釋迦牟尼佛三家的聖人,他們對於當時,以至於後世的學生影響這麼深遠,正是因為他們所說的,自己都做到了,這是授業。

  「德者本也,財者末也」,所以「德」才是家業、事業、學業的基礎,「德者,事業之基也」。就像蓋房子的地基,「未有基不固而棟宇堅久者」,沒有地基不穩,而大樓非常牢固的道理。所以授業也要從德行的根本開始。

  「解惑」,解開別人的疑惑之前,要先解自己的疑惑,自覺才能覺他,自度才能度人,先覺才能覺後覺。

  首先要好學,好學才有智慧,要學做聖賢弟子的態度,就是具備「弟子相」。態度決定成敗,家業、事業、學業皆是如此,先有誠敬的態度,才能領受善知識的教導。

  

  好了,今天就和您分享到這裡,我們下期再會。

  

  ——整理自蔡老師《做孩子一生的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