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往生故事 | 家廟皆能做道場,佛不離心終可成

  民國時期有一位正誠法師,俗姓朱,家鄉在江西弋陽縣。

  法師自幼家境貧寒,一直心存出家之念。西天目山的住持滿覺法師,教他念佛求生西方,法師聽後深信不疑,於是常常念佛。

  法師的母家有一位親戚年老窮困,無依無靠,正誠法師和自己的兒子是做小生意的,父子倆就共同贍養這位老人。

  法師常常告訴兒子說:「等這位親戚百年,為他料理完後事,我們就可以一起出家了。」

  法師六十八歲那年,這位親戚去世,在妥善料理完後事後,便帶著兒子投奔鉛山縣峰頂山出家。他的兒子便是他的徒弟,法名叫明智。

  法師出家後,修持更加精進。他用竹子和木頭分別搭建了兩座房屋,夏天住竹屋,冬天住木屋。

  法師在山上住了十三年,期間他從不躺著休息。凡是念佛的時候,他一定會大聲稱念,常常念到全身汗流浹背才停止。附近的人嫌他吵鬧,經常呵斥他。

  又有幾位同時受戒的法師,經常勸他小點聲念,免得吵到別人。法師聽後,雖然含笑答應,但一念佛,依然聲音響亮。

  想必是法師念佛時心念極其專一,功夫已經達到了一心不亂的境界,念誦的時候只知道有佛號可稱念,心無旁騖,也不知道念誦聲音的大小,所以才會如此。

  在寺院的旁邊有一間靜室,有一位和他年齡相仿的古華法師住在裡面。正誠法師經常在靜室旁邊的大松樹下念佛。

  有時,正誠法師也會面向山頂靜坐,靜坐時他常常看見有一尊佛像立於山頂上。他曾經兩次呼喚古華法師來看,然而古華法師卻看不見有佛像。

  一九二二年六月初三,正誠法師親自去縣城,買了一塊方型白布,請人幫他做成袋子,作為盛放遺骨之用。還念了四句偈子,請古華法師寫在袋子上。

  做袋子的人看到法師身體康健,加之天氣又熱,就說這事不著急辦,可以慢慢製作。然而正誠法師自知大限將至,於是急切地催促他快些製作。

  果然,初四那天,正誠法師端身正坐,念佛往生了。盛放遺骨的袋子在他臨終時才做好。古華法師也忘記了他說的偈子,因此也沒能題寫在袋子上。

  初七這天是正誠法師的遺體荼毗的日子,剛好趕上每年例行翻閱大藏經的時間,来參加活動的僧眾因此就有很多。

  眾人圍繞在正誠法師的火化爐旁,有的人看見火光如蓮花,有的人看見金光耀眼,有的人看見火焰像綠色的蓮花。

  人人都讚歎此瑞相稀有罕見,便各自念經、念佛、禮拜,這種殊勝稀有的景象,在末法時期的修行人中實在是難得一見啊!

  

  【原文】

  正誠,姓朱,江西弋陽人。家貧,久有出塵想。由西天目化主滿覺師,敎其念佛求生西方,聞即諦信,遂常念佛。因有外親窮老無依,誠父子為小經紀奉養之。每語子云,俟斯人壽終喪葬畢,可同出家。果至六十八歲,料理外親周妥後,始攜子投鉛山縣峯頂山出家。子即爲徒,法名明智。誠出家後,修持益力。房有竹木二座,夏竹冬木。在山十三年,從不倒單。凡念佛,必高聲,常常念至通身汗流而後止。旁人嫌其喧噪,每呵之。復有同戒輩,常勸其小聲點,免噪人討厭。誠雖合笑稱是,至念時,依然高聲。想其念佛心專,既至一心境界,念時祇知有佛可念,並無別念,亦不知聲之大小,會噪人否,故致如是。寺旁有靜室,近年古華師住其中。誠常在靜室旁大松下念佛,或對山尖靜坐,每見佛像立山尖頂處,曾二次呼古師看,古則不能見也。至民國壬戌年,六月初三,親至縣,買白布一方,請人做袋,爲盛靈骨用。復說偈四句,請古師書於袋上。人見其無病,天又熱,云此不急之務,可緩做。誠自知時至,急催之。果於初四,即端坐念佛而化。其袋臨化時始做好,古師忘其偈語,故未書。初七茶毗,適逢年例翻藏經,來人頗多。四衆圍繞化身窰,有見火光如蓮華者,金色晃耀者,火燄綠華者,人皆歎爲罕見。各各念經念佛禮拜,此亦末世僧伽之稀有事也。

  ——《淨土聖賢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