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長善救失 因材施教-第6集

  親愛的聽眾朋友們大家好,今天想要和您分享的文章題目是:長善救失,因材施教。

  

  上一次跟大家分享到父母、老師要有正確的教育理念,才能給孩子做出正確的引導。那麼,我們中華民族幾千年來教育的目標是什麼呢?教育建立在什麼基礎之上?教育的內容有哪些重點?教育所要掌握的精神又是什麼呢?

  首先,教育的目標。教學者是「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也就是為社會、為國家培養人才。社會需要懂得做人做事的棟樑之才,所以我們要把影響孩子一生家業、事業最重要的做人做事的德行、態度教給他。「為天下得人」,這是教育者的使命感。

  從學生個人來講,是「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這是《禮記·學記》中講到的教育的核心點,增長學生的善心,他的恭敬心、孝心、助人的心有沒有增長;「救失」,他的壞習慣,懶惰、傲慢、貪心有沒有改善。兩個最重要的核心點:「長善」與「救失」。

  我父親那一代人,從讀書、工作,到組織家庭、教育子女,從來沒讓父母操過一點心。從小家裡很窮,我有五個兄弟姐妹,都是大學生。我有一個叔叔是博士,他讀書下課了,還跑去田裡幫忙,邊插秧邊提醒自己,以後好好讀書,等我有成就了,父母就不用再辛苦了。所以我爺爺五十歲左右就退休了,因為孩子們都很孝順。

  所以學習的根本動力就是責任心、孝心。《弟子規》講,「親所好,力為具」,「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夫妻經常吵吵鬧鬧,父母要擔心。「居有常,業無變」,年輕人經常換工作,生活不穩定,也讓父母非常擔憂。

  《孝經》又說,「愛親者,不敢惡於人」,真正愛父母的人不會對別人傲慢,因為孝心一開,仁愛之心就開了。

  「凡是人,皆須愛」,有好的學問和能力,將來才能更好地為人民服務,這也是學習的動力。

  「親仁」,他親近老師,好好學習,不讓老師失望,又是他的動力。

  「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寫字也是「長善」,字要寫的方方正正,一筆一劃都在修養自己。

  「非聖書,屏勿視,蔽聰明,壞心志」,懂得保護自己的清淨心、善心,這一點很重要。

  最後,「勿自暴,勿自棄,聖與賢,可馴致。」教導孩子要不斷地砥勵自己,給自己力量,凡事不要氣餒。

  還要學習《中庸》的精神,「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家做一次就會的,我們就做一百次;「人十能之,己千之」,人家做十次就會的,我們就做一千次。

  「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果真有這樣的決心、毅力,本來愚昧也會變得有智慧,本來柔弱也會變得自立自強,因為勤能補拙,天道酬勤。

  老師之所以值得人們尊重,是因為他們將「為天下得人」、「長善救失」為目標。

  學生的目標,是要成就自己的德行。「讀書志在聖賢」,不斷提升自己,成為聖賢人。《大學》中說:「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止,止於做聖賢,「止於至善」,這是人生的目標。

  接下來是教育的基礎。人無倫外之人,每一個人都離不開五倫關係,父子、夫婦、兄弟、君臣、朋友。五種關係都能和諧相處,一定是幸福、有作為的人。

  再者,教育的內容包含倫理、道德、因果教育。五倫八德,倫理、道德,讓人恥於作惡;因果教育,懂得種善因得善果,種惡因得惡報,讓人不敢作惡。

  最後是教育的精神,要「因材施教」。俗話說「行行出狀元」,人生的出路並不是只有考試這一種方式。首先我們要清楚怎麼因材施教,而不是把學生變成考試的機器。

  還有一點非常重要,「有教無類」。每個孩子都有本善,不能差別待遇,因為教育是成就人,不是放棄人,我們要有信心。

  再難的事,只要我們有信心,「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精誠所至,金石為開。」信心決定不能建立在隨時變化和外在的條件上,而是建立在宇宙人生的真相上。只想著怎麼樣好好提升自己,不再懷疑自己,我們的信心就不會動搖。

  

  好了,今天就和您分享到這裡,我們下期再會。

  

  ——整理自蔡老師《做孩子一生的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