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以身作則 勤儉持家-第5集

  親愛的聽眾朋友們大家好,今天想要和您分享的文章題目是:以身作則,勤儉持家。

  

  古人念念為天下著想,所謂「不論現行,而論流弊;不論一時,而論久遠;不論一身,而論天下」。《論語》裡說,「一言興邦,一言喪邦」,所以,我們的言行舉止,不僅要給孩子做好榜樣,更要為社會國家負責。

  我們從勤、儉來建立一個人修身、持家的態度,再帶動好的社會風氣。勤勞對孩子有什麼益處呢?

  第一,身體好。《朱子治家格言》說:「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要內外整潔;既昏便息,關鎖門戶,必親自檢點。」常常勞作的孩子一定有責任感。

  第二,習勞知感恩。一個懂得感恩的人,到了單位自然會尊重、體諒、感恩其他部門的同事,他知道一個團體有多少人在付出。

  第三,人際關係好。走到哪都是主動付出,大家都歡喜跟他一起相處,一起工作。

  第四,能力提升比較快。懂得教育的父母一定會教孩子不怕苦,要多做事、多付出。

  再來看「儉」字,「儉以養廉」。一個人節儉,物質生活非常簡單,不貪財,他就是個廉潔的人。而且「儉近仁」,因為他把錢省下來之後,可以去幫助有困難的人,他的仁慈心就不斷增長。

  再者,節儉有後福。量入為出,又懂得儲蓄,可以應對緊急的狀況。儉跟仁義禮智都是相應的,節儉而不吝嗇,能助人是仁;節儉不貪就是義;不浪費食物、物品,愛惜物命,是禮。一個人很奢侈,也是對大自然的資源無禮。

  《禮記·學記》講:「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要改善社會風俗,必須從教學開始。

  教學的「教」字就有以身作則的意思。「教」字的小篆寫法,左半邊的上面有兩個叉,下面是一個小孩的形狀。第一個叉是父母、老師畫的,小孩子模仿力很強,也跟著畫一個叉,這是上行下效。右半邊是手拿著一根樹枝,指耳提面命,不厭其煩的耐心教導。

  

  面對孩子的問題,我們首先要反省自己。我有以身作則嗎?我先教他了嗎?然後就知道自己怎麼去改善,怎麼去轉變這樣的情況,這就是身教。

  除了做到以身作則,還要有耐性,古人說:「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我心。」兒孫自有兒孫福,只要自己盡心盡力了就好。

  所以「教學為先」的「學」是覺悟的意思。我們自己要先明理、覺悟,才能去教人。

  古人教學最重視的是倫理、道德、因果教育。

  倫理指五倫;道德指八德,學了以後恥於作惡,不願意違背這些道德標準;因果教育,相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就不敢作惡。

  《禮記》中講,「有夫婦而後有父子,有父子而後有兄弟」,這三個倫常在家庭當中,延伸開來就是整個社會,有君臣、有朋友。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五倫關係處好了,人生才能和諧幸福。

  到學校,老師叫師父,同學叫師兄弟,都是倫理關係,互相愛敬。父子延伸到社會團體,君父,對領導,也像父親一樣恭敬他。忠臣出於孝子之門,「移孝作忠」。所以一個不孝父母的人,也不可能是忠臣;一個人不友愛兄弟姐妹,也不是一個真誠交心的朋友。

  「夫婦有義,而後父子有親」,而後才能兄友弟恭,所以夫婦和諧,是整個五倫關係的核心所在。走入婚姻,要為家庭、為社會負責任。真正把孩子教好,要親師合作,因此老師跟父母溝通教育的理念,比教育小孩更重要!

  

  好了,今天就和您分享到這裡,我們下期再會。

  

  ——整理自蔡老師《做孩子一生的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