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往生故事 | 佛典微妙深如海,苦參精研信願行

  清朝有一位上仁法師,字真源,晚年時取別號默庵,家鄉在湖南衡州,俗家姓周。他的父親是一位儒學學士,很早就去世了。

  上仁法師從小就聰慧過人,思維敏捷,才華出眾。閱讀文章典籍,可以做到一目數行。十五歲那年,他就因文采斐然而受到同輩的敬佩和認可。私塾老師也認為他將來的前程遠大,不可限量。

  兩年之後,上仁法師前往雁峰寺學習佛法,當他抄寫《金剛經》抄到「過去、現在、未來三心不可得」時,忽然靈光乍現,悟性頓開,心中瀰漫著一種超然淡遠的心緒,生起了遠離紅塵、出離世間的願望。

  清文宗咸豐七年(公元一八五七年),上仁法師的母親張羅著要給他娶妻,於是上仁法師只好偷偷地前往南峰寺,拜在普照禪師門下,出家為僧,取法名上仁。

  第二年,上仁法師就在福嚴寺翠廷上人的座下受了具足戒。他聽說祝聖寺的量禪法師德高望重,舉辦法會時,參加的人數和場面都很盛大,大家都非常熱衷於聆聽法師的教誨。於是上仁法師便前往那裡參學,研究禪宗的心法。

  第三年,他又去拜訪法雲禪師,深入學習佛法的義理,對於之前學過的儒家經典由此融匯貫通。研究學問的人,都喜歡和他交往。

  上仁法師一心向學、勇猛精進地研究佛法,於是他選擇在南岳(今衡山)的己恭岩隱居,和澹雲法師結為同參道友,他們互相鼓勵,彼此鞭策。

  清同治元年(公元一八六二年),上仁法師決定出門遊歷參學,足跡徧佈南北許多地方。後來,他返回福嚴寺,潛心鑽研經、律、論。

  清光緒二年(公元一八七六年)秋天,上仁法師在南岳的祝聖寺修建了一個精舍,一個人隱居在那裡苦行密修。

  經過一段時間,上仁法師對佛教內外典籍的教義、內涵都能融會貫通。當地的許多名流、士人,都願意與他往來。

  南岳大善寺,曾經是一座古寺,後來因老舊破落被賣給了附近的人家。上仁法師聽說後,便將古寺贖買回來,長期居住在此。

  上仁法師效法徹悟禪師遺留下來的清規,一時之間,從四面八方慕名前來求法學習的信眾,多得幾乎快要無法容納了。

  上仁法師提倡一種獨特的修行方法,首先依天臺宗的教觀,為學者先導;再把了脫生死、求生西方的淨土法門,作為究竟的歸宿。

  上仁法師最開始每天念佛號六萬聲,久而久之,功夫純熟,達到了不念自念的程度,幾乎時時都在念佛,沒有閒暇的時候。

  光緒二十八年(公元一九〇二年),上仁法師把寺院的一應事務,托付給寺中德行純厚、才智兼備的大弟子,並且對他說:

  「我將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了。」

  那年的冬天,寺中舉行了念佛法會,正值法會期滿十四天的時候,上仁法師在定中看到了七寶蓮池、八功德水。

  沒多久,法師就生了一場小病,他便不再服用任何醫藥,只是一心念佛,讓弟子們也輪流念佛,助力他順利往生。

  有一天,上仁法師親眼見到了阿彌陀佛,佛陀的法身端正偉岸,寶相莊嚴,頭頂的光芒明亮,熠熠生輝,大放異彩。

  於是,上仁法師面向西方端身正坐,讓弟子為他脫去棉衣,有人問他不怕天氣寒冷嗎?法師回答說:

  「我脫下這身棉絮衣裳,換上極樂世界的珍寶華服。」

  隨後,上仁法師又緩緩地問大家:「什麼是解脫?」

  在場的人一時之間都無法回答,上仁法師則笑著說:「像你們這樣,不如好好跟那些目不識丁的鄉野莊稼人學習,老實念佛去!」

  這時,助念的木魚聲變得越發急促,上仁法師讓弟子不要再敲擊木魚,一起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就可以了,當佛號念到一百五六十聲時,上仁法師雙手合掌,自在往生了。

  那是清光緒二十八年(公元一九〇二年)十二月十三號,在上仁法師往生幾個小時後,他的頭頂溫熱,身體柔軟,面容如生。

  

  【原文】

  上仁,字真源,晚號默庵,湖南衡州周氏子。父學儒,早卒。仁幼而穎捷,讀書目數行下。年十五,以文雄其儕(chái)輩,塾師期以遠到。越二年,肄業雁峯寺,嘗鈔金剛經,至過現未三心不可得,遂翛(xiāo)然有出世想。咸豐七年,母為授室,仁潛赴南峯寺,從普照禪師剃度,命名上仁。明年,於福嚴寺翠庭上人座下得戒。聞祝聖量禪師法席甚盛,往受心印。又明年,謁法雲禪師,深入教義,儒書亦由是貫通,好學者,多喜與遊。勇於向上,避居南岳己恭嚴,與澹雲師互相策进。同治改元,徧参南北。繼返福嚴,精研三藏。光緒二年秋,葺(qì)精舍於南岳祝聖,苦切密修。日久,於內外典籍,一一融會貫通。地方名士,多與交遊。南岳大善寺,一古剎也,久鬻(yù)於鄰,贖而居之。仿徹悟禪師遺規,十方來者,至不能容。戒律精嚴,性相澄貫,以天台教觀,為學者前導,以彌陀浄土,為究竟指歸。初每日念佛六萬,久之不念自念,幾無閒時。壬寅春,以寺務付上首,且曰,吾將西歸。其冬,舉行佛七,旬有四日。定中見七寶池,八功德水。未幾,示微疾,卻醫藥,一心念佛,令徒屬輪念以助。嘉平朔絕粒,已而絕飲。雖常吉祥而臥,日必再起念佛。一日覩阿彌陀佛,白毫炯炯,遂向西端坐,命去棉納。或以寒甚難之。則曰,吾將棄此易珍衣耳。徐問何謂解脫。左右皆不契。仁笑曰,不如學齋公齋婆,老實念佛去。時助念木魚聲急,乃令停擊,但同念南無阿彌陀佛,至一百五六十聲,合掌而寂。時光緒二十八年十二月十三日也。數時後,頂尚熱,體柔輭(ruǎn)。世歲六十四,僧臘四十五。

  ——《淨土聖賢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