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歷史感應 不昧因果

善惡之報 如影隨形


古人云:三教聖人,莫不有師;千古帝王,莫不有師。真正有為人師表的老師,教化一方,社會秩序才能漸漸恢復。所以,每當社會動的時候,有識之士並不僅限於發展經濟、整頓治安,而是把主要精力都放在尊師重道上。教師受到尊重,意味著人民重視教育、尊重聖賢;人們接受了良好的教育,養成良好的修養,就會更加認識到教育的重要性。這看上去很迂闊,但事實上卻為日後的太平盛世奠定基礎。孔子的教化,奠定了日後兩千年的社會治理的基礎;南北朝時期的世家大族的教化,又迎來了恢弘的大唐盛世。歷史一再的重複,不斷向世人昭示出「太平盛世,教學為先」的道理,古今不變。


師道救士風 盛世必再臨


在北魏的時候,有一個人叫索敞,一生專心學習經典,他的老師是劉昞。

劉昞是當時的碩儒,一生勇於擔當,跟從他學習的有五百多人。但是,在這麼多學生之中,真正能夠成為他傳人的卻並不多。

那時索敞是劉昞的助教,他和老師一樣,用畢生的精力專經籍,將老師的學問都傳承下來,成為劉昞的傳人,後來他在朝中做了中書博士的官,成為涼州地方的驕傲。

當時北魏一味的講究武力功勞,京城的貴族子弟多是外族人,都不願意去考究學問。可索敞教導人非常嚴謹,對待學生盡職盡責,循循善誘,既嚴肅,又非常有禮。因此那些貴族的子弟,只要遠遠見到索敞威儀有則的樣子,都會肅然起敬,十分敬畏。因此跟隨索敞學習而功名成就的人很多,官至尚書太守的就有幾十位曾受業於索敞,為日後魏孝文帝倡導全面漢化奠定了敦實的基礎。

索敞之所以能夠學有所成,不僅因為明師出高徒,還因為敦煌索氏的家庭教育源遠流長。索家的祖宗是漢武帝的太中大夫索撫,因為直言觸怒了皇帝,被發配到了敦煌。

索家也因此將漢儒的教化帶到了當時還很偏遠的涼州,也就是今天的武威市。當漢明帝派特使向西域禮請佛法的時候,索頵就在高昌城做官,見證了佛教傳入中國,而索氏家族也由此接觸了佛法。索氏家族因家學淵源,代出人才而成為當地教化一方的名門望族,對當時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宗教各方面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從東漢到唐朝初年的五百年間,敦煌索氏家族最重要的一個行業,就是開設學館,發展教育;一些學問極高的索氏先輩,著書立說,弘揚學術;還有一些先輩崇尚佛法,護持法師講經說法,弘揚佛陀教育。敦煌、涼州一帶成為北朝和唐代的文化重鎮,就是源於像索氏家族這樣的名門望族大興教育而結成的碩果。這一帶的文化盛世,被後來的歷史學家尊稱為上承兩漢、下啟隋唐的關鍵時代。

在關鍵的時刻,能夠繼絕學、開太平的力量,來自於力行尊師重道。索敞是當時最受尊敬的老師之一,也是最受到世人敬畏的明師。南北朝是戰火紛飛、政權更迭的亂世,這個時代的老師,不僅重視身行言教,更是十分嚴厲。他們認為,要想讓天下能夠撥亂反正、得到治理,必須從端正士風開始;而要想端正士風,讓傳統文化不至於在西方文明的衝擊下淹沒在追名逐利之中,就必須要從尊師重道、嚴格教學開始。

重道必然尊師,力行孝道是尊師的基礎。史書雖然沒有直接講述索敞的孝行,但是卻特別說了他的好朋友陰世隆家孝敬的風氣。

陰世隆和索敞是同鄉,又是好友,他們都很有學識、有文才。陰世隆本人非常孝順,是個讀書人。他的兒子也和父親一樣孝順,每天清晨,去下地種田之前,一定要來禮拜父母;忙完了農務回家,也一定先禮拜父母,天天如此,年年不變。鄉親們都非常佩服他們父子,紛紛效法。

可是,有一次,陰世隆在去京師的路上,不幸被當地土人劫走做了奴隸。五年後,索敞因為有事出門,竟然遇到了陰世隆,就千方百計想辦法把好朋友救了出來,成就朋友之義,當時被傳為美談。

孔子有言:「先行其言,而後從之。」索敞及其先祖累世在涼州的身行言教,讓這裡成為文化盛地。後來,中國古代最為繁榮昌盛的時代之一——唐朝,起家也在涼州一帶。讓世人看到明師家學、尊師重道,對於成就太平盛世而言,是多麼至關重要!

學歷史 說感應 知善惡 明因果

親愛的聽眾朋友們,今天的時間到了,咱們下次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