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歷史感應 不昧因果

善惡之報 如影隨形

親愛的聽眾朋友們,大家好!

《易經》有言:「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有些人可能會認為這句話多少帶有一些迷信色彩,我自己的行為我自己做主,怎麼會對家庭後代有影響呢?今天,就讓我們了解一下歷史上一對父子的真實經歷,看看父親是如何用品德和善行,幫助兒子逢凶化吉、遇難成祥的。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刁遵遇難成祥的故事

北魏時期,有一位名臣叫刁遵。他出生於公元441年,父親是刁雍,也是當時的名臣,母親來自瑯琊王氏家族,有很好的家庭教育。

刁家兄弟六人,都很有學識。刁遵排行第二,可是,他和其他的兄弟不同,小的時候很不拘小節,讓母親很是擔心。

後來,刁遵長大了,忽然感到自己這樣做很不好,就下定決心改過。他改過的能力很了不起,不久就如同脫胎換骨,判若兩人。

可是,刁遵卻突然生了一場大病,眼看就要不行了,家人也在給他準備後事。他在彌留之際,忽然看到了一個非常清晰的、似夢非夢的景象:天上有個神明,飛下來救他。他此時動彈不得,只聽著那個神仙說:「這是有福人家的孩子,應該享有高壽。」刁遵醒來後很快脫離了危險期,過了不久就康復了。

神仙下凡來搭救刁遵,看上去很神秘,其中因果卻是在史書中有著非常清楚明白的記載。

 

原來,他的父親刁雍,在北魏時期為西北乾旱地區的老百姓做了一件大好事。在今天的寧夏靈武西南,有一塊黃河沖積而成的沙洲,非常乾旱少雨,文化也很落後,人民生活十分困苦。

出生在今天南京附近的刁雍,對於江南的水利非常熟悉,目睹北方寧夏這塊乾旱的土地,他想把江南地區的水利技術運用在黃河古道上,應該能夠造福一方。於是,他就開始治理和疏通年久失修的水道,而且還把江南的農業灌溉技術介紹給寧夏百姓。他親自到工地視察,計算水位的高低,籌劃所需要的人工,而且還不佔用老百姓耕地的農忙時間,確保只是利用農閒就能搞好水利建設,讓當地一改農業落後、民生困乏的情況。

在刁雍積極倡導軍民一同興修水利、屯田種糧的政策下,當地老百姓的生活大為改善,過上了安定的生活,曾經貧瘠的土地,短短幾年就成為了北魏的糧倉。老百姓感恩戴德,就把這個地方命名為「刁公城」。如今,這個1500多年前的水利建設遺址,又被整修成為景點,供人遊覽。

今天的寧夏,因為生態環境改善而被人們譽為“塞上江南”,這正是歸功於1500年前的刁雍最先把江南的農業引入寧夏。

 

雖然刁雍因為水利建設成為獻文帝的功臣,皇帝賜予他可以佩劍上殿的殊榮。可是,刁雍最令人津津樂道的,還是他的教子有方。

刁雍本來出生於渤海的大族,對於家庭教育非常重視,加上妻子是瑯琊王氏濟陰太守王胤的女兒,從小就很有家教,他們夫婦所養育的六個兒子,各個都是國家的棟樑。所以,刁雍就把自己的教子心得,寫成《教誡》二十篇,廣為流傳。後來還被顏之推所借鑒,寫成了著名的《顏氏家訓》。

能夠教化一家的人,必然能夠感動一個國家。刁雍在北魏政權穩定之後,曾經上表皇帝,請求制禮作樂。雖然當時的皇帝是胡人,他還是苦口婆心地勸他說:「安上治民,莫善於禮;易俗移風,莫善於樂……樂至則無怨,禮至則不違。揖讓而治天下者,禮樂之謂歟?」意思是說:給國家帶來穩定、人民實現治理的,沒有比禮制更好的;能夠給老百姓帶來移風易俗的,沒有比好的音樂更有效的了……弘揚好的音樂,社會就沒有怨氣;真正能推行禮制,上下都會和諧。

雖然當時的魏獻文帝沒能採納刁雍的勸諫,但是,獻文皇帝的兒子孝文皇帝,卻推行了漢化制度,成為至今還被山西人民所傳頌的歷史人物。

刁遵有了吃齋念佛、溫文儒雅、造福一方的父親,還有一位知書達理、家教嚴謹的母親,他也就是這樣承蒙父母福德,而得以變化氣質、遇難成祥。

俗話說,仁者壽,刁雍的慈悲與智慧,讓他活到九十五歲的高齡而得以善終。他的同事、好友高允,更是活到九十八歲的高齡,以四朝元老的身份,安詳辭世。而高允對刁雍的六個兒子中,最為欣賞的,還是這位有著傳奇色彩的刁遵,還將他的女兒嫁給了他。「積善之家必有餘慶」,刁雍、刁遵父子便是明證。

公元516年,就在達摩來到中國,拜見梁武帝之時,以佛明理、以儒立身的刁遵安詳地離開了人世。此刻,刁家世代學習佛法的家庭教育,正漸漸與儒家的為人處世相互融合、彼此互補。和刁氏家族一樣,當時南朝和北朝的許多士大夫家族,不約而同地將佛法悲智雙運的教育和儒家孝敬為人的生活融匯在家庭生活以及社會管理之中,為日後隋唐時期的南北統一,儒釋道三教互融互通奠定了基礎。由此,中外各族人民都在愛敬存心中融為一體,各個文明在彼此互鑒之中大放光彩。

學歷史 說感應 知善惡 明因果

親愛的聽眾朋友們,今天的時間到了,咱們下次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