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孩子不愛聽反面意見怎麼辦

  

踐行德化教育 開啟智慧錦囊


  我們時常聽人說:「小時了了,大未必佳」。這句話的意思是孩子在小時候很聰明,智力超群,但是長大了卻不一定有出息。為什麼會這樣呢?

  有一位父親說:「我兒子兩歲的時候,我覺得他可以當國家領導人;上初中的時候,我覺得他能考上大學就不錯了;上高中的時候,覺得他以後出來有工作就好了。」可見父親對孩子的期望越來越低,為何差距如此之大?

  相信大家都聽說過《傷仲永》的故事,金溪有個叫方仲永的人,家中世代以耕田為業。方仲永長到五歲時,都不曾認識筆墨紙硯。忽然有一天方仲永哭著索要這些東西,他的父親對此感到很詫異,就從鄰居那裡借來給他。方仲永立刻寫下了四句詩,並題上自己的名字。這首詩以贍養父母和團結宗族為主旨,大家看了都嘖嘖稱讚,并傳給全鄉的秀才觀賞。從此,凡是指定事物讓他作詩,方仲永立刻就能寫出詩句,並且詩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賞的地方。人們對此都感到非常驚奇,漸漸地都以賓客之禮對待他的父親,還有的人花錢求取方仲永的詩。方仲永的父親認為這樣有利可圖,就每天帶領著方仲永四處拜訪同縣的人,不讓他再繼續學習。可是長大之後,方仲永再也沒有小時候的才能了,變得越來越平凡。

  王安石這樣評價方仲永:方仲永的通達聰慧,是先天得到的。他的天賦,比一般有才能的人要優秀得多;但最終成為一個平凡的人,是因為他沒有受到後天的教育。像他那樣天生聰明,如此有才智,沒有受到後天的教育,尚且要成為平凡的人;那麼,現在那些不是天生聰明,本來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後天的教育,想成為一個平常的人恐怕都做不到吧?

  所以要是在方仲永小時候有人在他身邊鞭策他、提醒他、教導他,可能他的人生又會是另外一番景象。

  然而其實這樣的悲劇,不止在古代,在現代社會也越來越多。有些孩子從小學了英文,學了一些才藝,長輩就帶著他到處表演,這時孩子小小的心靈會覺得自己怎麼樣?「大人都給我拍手,大人還說要跟我學習,我好厲害!」好話聽多了,建議的言語就聽不進去,當然越大越退步。所以,稱讚人要用理智,要用智慧。

  縱使你要稱讚孩子的才華,也要引導他回到有才華的正確目的上。譬如孩子的古箏彈得很好,目的只在於表演給人看,這時如果你誇他的技法很厲害就不對了,這個孩子的古箏技法肯定會有瓶頸。若我們告訴他「移風易俗,莫善於樂」,音樂可以陶冶人的性情,可以改善社會風氣,學古箏、學古琴要用真誠心去學,才能彈出利益社會大眾的曲子。當他有了這種目標,整個心態就會截然不同,會愈做愈起勁,這樣就沒有副作用。所以,稱讚要順著孩子的品德,品德的標準就在《弟子規》中!

  現在很多孩子從小都是在掌聲中長大的,要警惕在掌聲中迷失自己。好話聽得太多了,當聽到一句批評的話,內心就會覺得很不是滋味。《弟子規》中講:「聞譽恐,聞過欣,直諒士,漸相親」,我們聽到自己的過失就很生氣,聽到別人稱讚就洋洋得意,如果是這種態度,能不能贏得朋友的信任?很困難,也會造成「損友來,益友卻」。為什麼損友要來?因為他很清楚只要幾句美言,你就會神魂顛倒,到時候他就有機可乘。益友為什麼會退?有德行的人,他很清楚做朋友的本分,一定要直言不諱。你有缺點,他一定會幫你提出來,當你不能接受時,他只好先避開。

  當我們身邊有非常多的朋友主動給我們一些規勸時,人生就如同多了好多雙明亮的眼睛幫我們看路。當你有接納別人諫言的這種虛心,自然就有眾人來幫助你。古人稱讚梅蘭竹菊為四君子,比喻君子的德行。竹子為什麼表君子的德行?因為竹子的心是空的,虛懷納忠言。「見人善,即思齊」,這是見物善,即思齊。我們的老祖宗不只跟人學習,還跟萬物學習,看到萬物之德也能提起正念來修正自己。

  作為家長我們要提醒孩子:自己的缺點就好像是臉上黏一個黑黑的東西,今天別人把你的缺點講出來,就等於把你臉上的這個汙點去掉了,我們當然應該感謝他!一個人從小紮下了「聞譽恐,聞過欣」的根,對他終身的事業都有很大的益處。

  《禮記•曲禮上》開篇就寫道:「傲不可長,欲不可縱,志不可滿,樂不可極」,這四句聖賢之教,現在人有沒有犯?「傲不可長」,人只要傲慢心一起,就沒有辦法受教,很難再成長,而孩子從小就傲慢,這一生很難有大作為。一個人要想成就自己的學問,重點在他是否有謙卑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