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尊敬的諸位長輩、諸位學長,大家好。

我們剛剛談到,教育者首先受教育,第二個點,我們舉到《菜根譚》當中的這句教誨,「融得性情上偏私」,這個「私」是自私的私(剛剛對不起,寫錯了),「便是一大學問」;「消得家庭內嫌隙,便是一大經綸」。而整個家庭的關係,最惡劣的情況沒有比舜王更惡劣的了,父母(他的父親跟繼母)要害他。而在這樣的家庭關係當中,舜王可以以他的至誠孝心,感動當時候的天子堯帝,感動全國人民,最後也感動了他的父親、繼母、還有傲慢的弟弟。從這個歷史,我們可以了解到,「精誠所至,金石為開」。「金石為開」是結果,因是什麼?「精誠所至」,人的至誠心要現前。

  曾國藩先生講到,「一念不生是謂誠」。什麼是真誠?沒有一個邪念才能真誠,沒有一個貪瞋痴慢疑在其中才能真誠。比方今天你起貪心了,貪對方的東西了,你跟他講話真誠嗎?比方說帶著情緒了,不真誠;帶著傲慢,不真誠了;帶著懷疑、帶著成見,不可能有真誠。所以要無所求的付出才能真誠;心裡面親人一絲一毫的成見都不在心上,才能真誠。有成見在心中,一遇到什麼情境,藉題發揮,無名火就上來了。

  所以從舜王他團結整個家庭的這個歷史,我們能學到什麼人生的智慧呢?「慕賢當慕其心」,要仰慕,要能夠體察到聖賢人是用什麼心境在面對自己的父母、親人。大舜心中只有父母,念念為父母想,而且他是堅定的相信「人之初,性本善」。因為堅信這個真理,所以不能感動對方,他是反省自己做得不夠好。所以「天下無不可化之人,但恐誠心未至」,舜王有這種心境,天下無不可化之人。跟人相處「見性不著相」,見人家的本性,相信人家有本善明德,不執著人家錯誤的行為,這樣才能真誠。一執著,「他曾經給我講那一句氣死我了,他做那件事太令我傷心。」都記這些東西就不真誠了。

  所以我們今天一開頭說,教育者要首先堅信「人之初,性本善」,這個時候你不只不會執著他不對的行為,你看到他不對的行為是感嘆、憐惜。因為他有本善,居然變成欲望的奴隸、習性的奴隸。就好像一個人是千萬富翁,結果他不知道他家底下有千萬財富,他還去給人家討飯。你看到這個討飯的你會怎麼做?我這個比喻不夠具體嗎?你還會叫他繼續討飯嗎?不會吧?你們反應這麼慢,有點不夠有良心,還是因為我講的時候你們沒有馬上進入角色當中?這樣,你們要跟我配合好,重來一遍。話講到哪,我們意境要體會到哪,這樣就能很有默契;不然你們沒反應,我就覺得是不是我比喻有差、有誤。

  想像一下,一個人房子下面有千萬財產,結果他不知道,他拿個破碗去向人家討飯,你看到了會怎麼做?「好哇,我先去把他的千萬財產挖出來。」那太貪心了,千萬財產是比喻每個人的本善,你不用挖別人的,自己都有。是不是?你明白這個真理,怎麼忍心還看他繼續過這種苦日子呢?所以舜王他確實有這個時時都相信每個人有本善的這種心境,對一切人非常恭敬,盡力的去成就他。

  我們從這裡再反觀回來自己,我們為什麼做不到?我們不相信啊。而且我們有一個嚴重的問題,違反《弟子規》,叫記怨忘恩。心裡面都裝垃圾,別人對我們的不好全部裝進來,叫不自愛,臭了自己本善的心,記怨忘恩。《弟子規》告訴我們,恩欲報,怨應該要忘。我們不能人生都違反了本善,這樣就會顛倒,人生會很苦,苦了自己,苦了他人。一個人記怨忘恩,自己痛苦,父母、親人都痛苦。

  我們真誠現前,尤其我們自己學的先真誠現前,全家人對傳統文化、對聖教都有信心。所以家裡的人不能認同我們學傳統文化,還是自己沒有做好,不能怪他們。我們真的照著做,哪有他們會不接受、不感動的道理呢?所以「但恐誠心未至」,一定是我們的心態還沒有到位,要這樣去觀照。

  而且,我們真的有把父母跟兄弟姐妹,看得比我們的生命還重要嗎?要念念為他們想,甚至於可以為父母獻出生命都在所不辭,那就沒有私心了,人那種真誠會感通。不只感通家裡人,會感通更多的助力來幫助自己的家人。比方說我們現在假如在大馬,家裡人剛好在大陸,你那個誠心現前,很可能貴人就會現前到你們家,或者那個好的緣分就會去幫助你的家人,這個都是要靠誠心去感通。

  像我的一位長者盧叔叔,他後來出家,到佛門代佛說法,出家了。他在出家之後,他們團體當中有很多長輩,這些長輩因為為道辛苦,處理很多事情操勞過度,需要經絡的調整,但是在山上。那他就去找了一個非常好的醫生,請求醫生能夠為他這些長輩調養身體。這醫生一想,路途那麼遠,就遲遲沒有答應。當下昌明法師「噗通」就跪下去給他磕頭,「我這些長輩,他為聖教付出很多,他們很重要,請求你一定要幫他們調養身體。」當場對方非常感動,馬上就答應他,所以誠心真的是可以感通。

  而且要幫助自己的親人,我們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也要用誠心感通,讓自己的親人都有好的學習環境,慢慢讓他提升、成長起來。所以真正要幫助一個人,要很用心,要費很多的精神。也就因為在付出這些精神的時候,才能清楚我們是不是真心真愛。真正有耐心才是真愛,哪有幫一下,家裡人不順從了、不聽話了,馬上就生氣了、不高興了,那不是真誠心,不是真心。好人做到底,現在要護念一個人的成長、他的整個修學,不容易。所以我們看舜王,他整個扭轉家裡面的這些矛盾、嫌隙,花了多久的時間?很長的時間。這個是跟大家交流到這一句《菜根譚》的格言。所以這句讀完,真正處理家裡的事,沒有別的,遇到任何境界,統統回過頭來反省自己就對了,一定可以轉動,可以愈來愈好。

  第三,就是起心動念不自欺。因為聖賢的經典,都教我們從根本修身。什麼是根本?起心動念是根本。歷史當中有談到一個故事,因為古代讀書人,儒釋道的經典都有深入。其實從哪裡看到呢?從清朝雍正皇帝,他詔告全國人民的一篇「上諭」就知道,一開篇就講到,「三教之覺民於海內」。「三教」就是儒釋道,這是中華文化的主流,「覺民」,就是讓人民斷惡修善,讓人民覺悟的教育,「理同出於一原,道並行而不悖」,所以儒釋道是相輔相成,都是教育我們轉惡為善、轉迷為悟的好的教育。

  宋朝的蘇東坡先生,他是大儒,跟佛家的佛印禪師交情非常好。古代有一句話叫「無事不登三寶殿」,所以出家人在山上,清心寡欲,煩惱輕,智慧高。包含白居易,唐朝的讀書人,大儒。他到山上去找鳥窠禪師,鳥窠禪師剛好住在樹上,白居易就說,「法師,你在那很危險!」禪師點他,「你比我更危險!」因為他當官的,一沒做好,決策錯了,貽害人民,這個罪業就大了。包含官場上,他得要一心謹慎,不可馬虎。後來白居易請教鳥窠禪師什麼是佛法?鳥窠禪師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白居易就笑了,「三歲小孩都知道。」鳥窠禪師接了一句,「八十老翁做不得。」

  這個道理好像大家都知道,知道不做到叫知識,不是真實的修養、學問。知識有沒有副作用?有啊,叫「不力行,但學文」,知識啊,「長浮華,成何人」。所以現在學歷愈高,很可能愈傲慢,因為他學知識。假如你學歷愈來愈高是學真的道德學問,那應該是愈來愈謙卑,「學問深時意氣平」。所以這些句子都可以勘驗我們是學知識,還是真實的學問。當白居易在那裡笑的時候,「三歲小孩都知道」,他知不知道他的念頭錯了?「這麼簡單!」輕慢心起來嘍。禪師點他,「八十老翁做不得」。

  這是唐朝的。再經過幾百年來到宋朝,蘇東坡先生有一天覺得自己修身的境界不錯,寫了一首偈子:「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他看著佛祖,「毫光照大千」,感覺自己「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就把這四句偈給他的同參道友佛印禪師看,就用很快的速度送過去了。佛印禪師看完了在上面寫了一個字:「屁」。有點不文雅,結果就送回來。有時候那個不文雅,才能讓一個人有一個教育點出現,當然這個是教育的一個善巧方便,然後看能不能讓對方有所體悟。

  結果蘇東坡先生打開一看,火冒三丈,寫了這麼好的偈子,境界這麼好,怎麼給我一個「屁」字?然後就以最快的速度趕去找佛印禪師理論,結果下了船要進山門,佛印禪師已經在下面寫了兩句話在那裡等著他。所以坦白講,佛印禪師還更了解蘇東坡先生的程度,蘇東坡先生自己都看不清楚自己,談什麼境界呢?談什麼功夫呢?結果看到這兩句:「八風吹不動,一屁打過江」。那怎麼是八風吹不動呢?一個「屁」字就讓你氣衝衝衝過來了,還八風吹不動。所以起心動念不可自欺。

  請問蘇東坡先生什麼時候八風就動了?寫的時候就動了,覺得自己八風吹不動,那個不就在炫耀了嗎?那不就是八風:「盛衰毀譽稱譏苦樂」。盛衰的境界、毀譽的境界、稱讚、譏諷、苦的境界、樂的境界,你都如如不動,那才是八風吹不動。所以這麼一激,譏笑他,他就受不了了。當下蘇東坡先生並沒有看到,念頭看不到不就是自欺了嗎?還向別人這樣炫耀,不是欺人了嗎?

  所以祖師有一句教誨,讓我們常常觀照,「利關不破得失驚之,名關不破毀譽動之」。名利心要去掉都不容易,其實人只要有名利心,他就不可能真誠,就不可能真心。比方說一個校長很在乎得到的獎牌,名利心啊,很可能他的學生訓練到運動傷害,他也都不關心這些事情,因為這個欲會障礙他。再來,這麼在乎得那個獎牌,孩子的身體、孩子的課業,種種會不會被耽誤掉?

  那我們看名利。利,只要有得失,就是利的心。這個人我喜歡,那個人我討厭跟他相處,這都是得失心。這件事我喜歡幹,那件事我不喜歡幹。你面對人事環境、物質環境,你有喜歡跟不喜歡都是得失,這都會讓你生煩惱。你比方接到一個班,「這些孩子我很討厭,能不能換個班」,這些念頭。名關,好名、好面子,不破,毀譽馬上就讓我們幾天都睡不好覺了。所以這個八風,其實要常常善觀己心,慢慢才能調伏這些習氣。尤其我們從事教育工作,孟子留了一句話提醒我們,「人皆好為人師」,等於是說我們這個習氣是很容易起來的,除非有高度的警覺性,不然很容易就在當父母、當領導、當老師的這個因緣當中,那個好為人師的傲慢就會增長起來,習氣就會愈來愈增長。

  其實我們冷靜看一看,人隨著年齡的增長,並不是愈來愈清淨、愈來愈有智慧,因為染上的這些習氣愈來愈多。所以真正覺悟的人才懂自愛,愈活習氣愈來愈淡,愈來愈放下這些染濁。從哪裡看出來?從他的笑容就知道了。小孩子的笑容很多,一天一百八十次,成年以後愈笑愈少。為什麼會愈笑愈少?欲望愈多,求不得的苦愈來愈多,怎麼會笑得出來。所以人真的要明白人生的意義才行啊,帶得走的是智慧、是靈性的提升。人這些道理搞明白了才會取捨,不會取捨愈活愈笑不出來,沒有意思。

  那我們剛剛舉這個八風吹不動,比方我們假如年紀比較長,有一句成語提醒我們,「以老賣老」。「我當校長的時候,你都還沒出生呢。」「我當老師的時候,你還不知道在哪裡混呢。」這個話一講出來,我們為人師表的風範就沒有了,「慢」嘛。所以孔子講,「老者戒之在得」,患得患失的心很重,常常會去炫耀自己的過去。坦白講,一個真正自我教育的人,他談過去只有一個目的:啟發對方。除了這個目的以外,他以前的事不會一直重講,除非這個事可以啟發對方,常常講變成炫耀了。這個都要善觀己心,純是一個利益對方的心,每一句話都是這個目的,沒有其他的目的。

  第四,我們既然知道起心動念,是自我教育下功夫的地方,那我們哪一些念頭最嚴重?從最難的地方下手,對立的念頭。所以怎麼辦?第四個重點,放下對立,放下控制,放下佔有。我們看到這些念頭,首先不自愛,自己已經被這些邪念給障礙住了。再來,我們慢慢再推演開來,一個人起對立的念頭,他的家就有浩劫了,他的團體就有紛爭了,那還能利誰啊?但往往我們在台上講出來的話,有可能會調動別人的對立、調動別人的愛憎,這個就不妥當。我們的言語都是要跟經典相應的話,應該是啟發人、恭敬人、愛護人,不應該是啟發對立的念頭。

  這三個念頭,其實我們可能每一天會起很多。坦白講,你看到哪一個人不歡喜,就有對立在裡面。不然應該看每個人,人人是好人才對。人,對錯的態度太強烈,就容易跟人家對立;人高下的念頭太強烈,就容易我高人家低,就瞧不起人。太強調對錯,有啥意思?錯都已經錯了,幫助他才重要啊。

  尤其我們在學校,比方做校長、做領導。這個從自我修身再延伸到你帶團隊,選擇的重要幹部決定不能有對立的人格特質。你假如選這樣的幹部,問題就大了。所以選重要的幹部一定是要愛敬存心的,他每一個考慮都是怎麼去愛護人、對人恭敬,不要輕慢任何一個人,他有這樣的人格特質。坦白講去哪裡找?「忠臣出於孝子之門」,找幹部一定要先調查家庭情況,真的不騙大家的。人才從哪裡出來的?從家庭出來的。人成年以後再培養不容易,而且時間都要比較長。「愛親者,不敢惡於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因為他孝心起來,他的性德就開了,他會愛敬他人,不勉強;你叫他不愛敬他人,他很難過。

  我曾經就有聽過,校長自己本身對立太強,他一對立,他跟這個人討論學校的事情,他不認同他,校長跟這個人對立。最後變成什麼?全校搞成兩派,一個支持校長這一派,一個反對校長那一派。你看,一個領導者的一個念頭,搞得全校不得安寧。全校還有幾千學生,每天校長跟老師們還在搞這些名堂,這個真的是對不起國家、社會,坦白講。所以一個當官的人、有權位的人,要時時冷靜告訴自己,不求有功,但求無過。愈高的領導的一個念頭,可能就形成整個團隊的風氣,怎麼可以不慎呢?所以《孝經》講的精彩,一個團體的最高領導,當君王的人,「在上不驕,高而不危;制節謹度,滿而不溢」,自我的要求要更高。你一傲慢,那個殺傷力沒有辦法講。

  事實上,這個被校長不認同的人,他是非常可貴的人。為什麼?他敢跟校長直言,這個人有勇氣。所以人,今天有哪一個人對你直言,你要先想一個問題:他是什麼目的?他是為學生啊,他又沒有能謀得一個什麼。結果這個校長被什麼障住了?「他不給我面子。」卻體會不到這個人有忠誠的特質,他敢對你犯言直諫,你現在在社會上要找這種人,不好找。他犯不著得罪你,反正我也有薪水可以領,我得罪你幹嘛?他沒有為學生的心,他會這麼做嗎?所以校長假如能體會到這個老師的忠誠,一轉念,包容他,不得了,這個學校的風氣完全不一樣,一念之差就差多少啊!我們聽了、看了,很感嘆,往後自己為人臣、為人君,就得到很大的啟示。

  這個很忠的老師後來也反省,當初雖然是為學生好,但我的態度還是太強硬了一點。所以每個人都能從每個故事裡面的每個主人翁當中,來反思自己,都能學到東西。所以善學的人,看一場好的電影,學很多。括號,好的哦。你不要看一場不好的電影,三年的學習全部付諸東流水。「學好終年不足,學壞一日有餘」,你得要保護好自己的道業。

  這個放下對立重要。校長、領導者,「必有容,德乃大;必有忍,事乃濟」。你一發脾氣了,這個事情就很難很好的去發展。一個人有沒有德行看什麼?不是看他背了多少經典、聽了多少經典,那個都是相上的東西。實質呢?「觀德於忍」,他的肚量,他忍耐的功夫。「一切法得成於忍」,我們看,首先這個一切法,自己的修養要得於忍。人一忍不住脾氣,火燒功德林,沒有修養,沒有功夫了。「百萬障門開」,一生氣,一大堆不好的念頭都起來了,障礙自己。這個是從自身。

  再延伸,一個家庭沒有忍,每天有吵不完的架,這家庭怎麼和樂?所以古代的女子,甚至於不要說古代,就是三、五十年前,有受傳統文化教育的傳統的女性,就是我們母親那一輩,一輩子從沒看到發過脾氣,那個對整個家庭的安定力量非常的大。

  那延伸到一個學校、一個團體,領導者常常發脾氣,大家的積極性被打擊得很嚴重。你肚量很大,別人說錯了也接受,旁邊的人一看,這個領導,佩服。他又能廣納雅言,所有的意見都能夠集思廣益,所有人工作的積極性都被調動起來,這個事業哪有不發展好的,「事乃濟」嘛。「觀德於忍,觀福於量」,量大福大。所以佛家,你到傳統佛家的山門建築,一進去首先看到宋朝彌勒菩薩(布袋和尚),肚子很大,意思就是要有肚量。所以學傳統文化首先要學肚量;再來,要笑口常開。

  接著,我們看控制的念頭。人一有控制的念頭,容易強勢。有的女士,這個強勢把先生給壓下去了,這個陰陽有一點顛倒。我發現強勢的女子,先生都會鬱悶。而且,他的兒子會軟弱,這是我的觀察,我不是亂講的。太太太強勢了,先生好像鬱鬱寡歡,然後那個孩子很怕事。你問他什麼事情,「你問我媽吧。」去參加一個畢業旅行,「我還是問我媽才行,不然我媽要罵我。」就很沒有陽剛氣,為什麼?被媽媽給壓下去了。所以陰陽要正常。男人像男人,女人像女人,教出來的孩子人格很健康。

  還有這個控制是什麼呢?權利欲望太強,別人都要聽我的,這個都是控制的念頭。應該轉這個念頭,是成就他人的念頭。再來,控制,人家不聽我們的就不高興了,要轉成什麼?耐性。他現在不聽我的,我還是對他很好,我不跟他生氣。再來,要把權利欲望轉成什麼?轉成感恩一切人付出的念頭,不能人家幫我們成就事情,都覺得是應該的。每個同仁的付出,我們都感恩在心裡面,才不會在這個當領導的位置上墮落下去。很容易啊,佔有的念頭就出來了。「你應該幫我這樣做,應該幫我那樣做。」佔有的念頭從哪裡來的?就是覺得什麼都是應該的,慢慢佔有欲就愈來愈強,「你應該給我的」,不給就生氣了。所以不懂得感恩的人,就會覺得什麼都是應該的,慢慢他那個佔有欲很強。所以要把應該的轉成珍惜每個人的付出、珍惜每個因緣,知緣、惜緣、造緣,知恩、感恩、報恩,這才對,這才是在每一個事情、因緣當中提升自己,而不是讓自己墮落。

  人什麼時候容易佔有呢?像剛剛提到應該的念頭。有一次我們一個同仁,他出去講課回來,剛好有朋友託他拿東西給我。那他也很可貴,他「受人之託,忠人之事」,他一回來,還沒進自己的房間,先到我的房間去了,把人家託的東西趕緊拿給我,他了了一件事情。我也很感謝,我看他自己的行李都還沒卸下來,就先拿給我了,然後他就回去了。我們兩個都沒發現,他把東西拿出來的時候掉了兩顆紅棗,從他的箱子掉出來兩顆紅棗。後來,過了一段時間,我才在那個角落看到兩顆紅棗,我就馬上拿起這兩顆紅棗去找這個同仁。結果他剛好不在,我就交給另外一個同仁,「你把這兩顆紅棗還給某某同仁。」然後這個同仁接了兩顆紅棗心裡就想:這個蔡老師也小題大做了吧,兩顆紅棗要還,他太見外了吧?他就很多念頭。結果他接過來以後就一直在那裡想想想。最後,他實在很難受,他就來找我,他說:「幹嘛兩顆紅棗還要還呢?太小題大做了吧?」

  這個很好,他有什麼懷疑他直接問我。現在很多人與人的問題在哪?看到一個行為,自己想想,愈想愈偏頗,然後愈想愈嚴重,沒事都變有事,所以要直接溝通、真誠溝通,很多問題都是(本來)沒有,自己想出來的。所以他直接問我很好。我說,因為我自己處在這個位置上,別人都對我很好,我不能視為理所當然,所以這兩顆紅棗,沒有他同意,我不能佔為己有,我要謹防我的起心動念。所以這不是兩顆紅棗的問題,是自己的念頭能不能在這些境緣當中要覺照得了,不然我就墮落了。

  當時候我們在廬江的時候,真的全國人民太愛護我們了。我們在一個鄉下,吃得到全中國最好的東西,煙台的蘋果、大連的櫻桃,什麼最好的東西都送到,這些地方的長者把我們當自己的孩子一樣愛護。我們在這個順境,淘汰人,都吃最好的,哪一天拿這個東西來,「哎,這個比上一次的差。」完了,毀了,不知不覺,溫水煮青蛙,就在福報當中墮落了。戰戰兢兢護念好自己的念頭。你怎麼可以生比較呢?那個都是人的至誠心拿來的,你不能吃了好的之後,就用這種比較的心去對待人家至誠的心。我們以前教書的時候,我在台灣教書,那個學生的奶奶扛著芭拉,他們自己種的,那個不能用多少錢去衡量,那是人家最真誠給我們的一個祝福,送他們自己種的芭拉來。所以我們看到是人家的真心,不能看到是那個東西,所以剛剛講見性不著相,要見人家的心性,真心啊,不能著在這個相上。

  而人這個佔有欲,最容易在情愛當中生,叫愛欲,還有在一些嗜好當中生,叫嗜欲。有沒有當校長、老師最後迷上玩股票,他還能把學校教育辦好嗎?或者一些欲望控制不住,沒有去玩那些欲望、嗜好,就很不舒服,像吸毒一樣?有。那喜歡賭博的人,沒賭博要他命啊。喜歡抽煙,喜歡打高爾夫球,打到該辦的事都沒辦,都有可能。要窒欲,要節制欲望,不然會壞了自己應該做的事情。有些人喜歡古董,愛得要命,喜歡那個古董超過他太太,所以他太太得跟古董吃醋,這也是嗜欲。這不得了,假如還有來世,你這麼愛那個古董,那來世你會做什麼?古董旁邊的螞蟻。因為你離不開它,那就麻煩了,靈性就一直往下降。喜歡遊山玩水,「鳥好好哦,蝴蝶好好哦。」那你假如還有下輩子,去當鳥去了。變成迷了、變成貪著了就不好了。遊山玩水幹什麼?長智慧!上善若水,是吧?「其心潔白,猶如雪山」,登喜馬拉雅山就是要修自己的清淨心。看到那個皚皚白雪,會學的人,接觸一切人事物都是在修鍊自己,而不是接觸一切人事物都在貪著。哎呀,上一次去成都,吃那一碗面真好吃,都三年了,還常常作夢。

  古人留了一句話提醒我們,「勿以嗜欲殺身,勿以財貨殺子孫」。人那個欲望不節度,有些人喜歡打麻將打到半夜,那個對身體都是很大的損害,不只對自己損害,妻子父母在家裡提心吊膽,不安心啊。留了一大堆財貨,反而讓子孫衝突,所以「勿以財貨殺子孫」,這才有智慧。

  愛欲也很難斷,情愛。問世間情為何物?不問了,馬上放下,別搞了。纏綿悱惻,搞煩了,不想再搞了。這個愛欲就是什麼?要求。要求不到就怨、就恨,熱戰打完了打冷戰。什麼是冷戰?不講話,氣死你。大家要知道,愛,真愛是不會變的。所以你要去哪裡找真愛?從你父母身上就找得到了。我們從小到大氣父母氣幾次?他還不是一樣很愛你?那才是真的。開悟了沒有?會變、會變質的,本來很愛你,明天就很恨你,那都是假的,虛情假意。現在人不懂真愛,早上結婚,下午就跑去離婚。誰有真愛?孝子才有真愛。「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不正常。

  這一段,我們要了解,情欲不是真愛,它會變化。因為什麼?他求不到,他愛不到,你沒有照他的意思,他就怨了、就恨了。所以今天你看到一個陌生人,你會不會說「我恨你」?不會呀。可是為什麼對自己親的人就會「我恨你」?因為有愛欲,求不到,就變了,開始化學變化,從愛就變怨,從怨再更嚴重就變恨,從恨更嚴重就變慘劇發生了。就不要再往那裡發展了,拉回來拉回來。往往很淒慘的事情,都是一開始沒有很好的去調伏、去化解,才會搞成那麼嚴重。

  其實,假如我們有怨的人、有恨的人,就要告訴自己:哎呀,我根本自己就沒有真愛,還去怨誰?我們對人已經變質了,我們哪有真愛?自己虛情假意還要去怨誰?所以能反省自己的人,慢慢的那個心才能夠回到正念上來。那自己都做不好,自己都沒有真愛,還要去要求誰?只要要求,得來的絕對是別人的埋怨。因為自己都做不好,還要求別人,人家怎麼服?所以「正己而不求於人,則無怨」。首先怎麼正己?恢復我的真情真義,對每一個人的情義不變,這個才是用真心,不然我們沒有資格批評別人沒有真心,沒有資格批評別人虛情假意。

  這是今天跟大家談「教育者首先受教育」,四個跟大家分享的綱領。接著第二個重點,自我教育的重點在「勇於改過」。前面這一段是透過這些經句教誨,讓我們知過:原來我們連念頭都偏得太嚴重,在家庭關係、人與人關係都有太多的不足。知過了,承認了,接著呢?改過。不能什麼道理都知道,但是都不改,那還不是真知道。

  勇於改過第一點,要發「恥心」,羞恥心。就像《了凡四訓》當中講到的,人家可以留名青史、百世為師,我為什麼一身瓦裂,染上這麼多習氣、欲望,死了之後,沒有留下任何的價值,白來人間一遭。這麼一想,羞恥心上來了。《菜根譚》裡面有一句話,看了特別振奮自己,「裝身於千古聖賢之列」,自己要這一生能列入聖賢的行列,「不願為隨波逐浪之人」,不隨波逐流,不沉淪,這個是有羞恥心。

  那像我看到這個羞恥心,就想起我師長,當時候我們在廬江剛開始學習,老人家勉勵我們:你們以後要對老百姓宣揚傳統文化,從事教化工作要記住,做到再說是聖人,說了以後能做到是賢人,說了以後做不到是騙人。這個「騙人」兩個字印象就很深。有時候剛好,比方說走到一個地方,人家在放我們的講座,聽了幾句,突然就想一想,這是自己講的,好像沒做到,就冷汗直流。講給別人聽,突然哪一天人家問我說,「蔡某某,你那一次講這個這個,你做到沒有?」這個時候也得真實面對,做到就說做到,沒做到就要說沒做到。但是自己有沒有真正認真的往這個方向去努力、不懈怠?自己曾經講過的這些教誨,自己有沒有戰戰兢兢、趕快去落實?這個對自己就非常重要,不然到最後變成講都講給別人聽,就完了,就好為人師了。

  這個改過,恥心一起作用,就不給自己找藉口。我記得當時候我在帶一班六年級,剛好自己做錯了事,那修學不得力,還很差,就一個慣性,就開始解釋、找藉口了。講了幾句,看孩子愈聽那個表情就是「聽不下去了,聽不下去了……」我一看孩子們的表情,也有點震動,孩子比較敏感。我們不承認錯誤,在解釋,本身就不真誠。所以他們那個磁場一接觸,就有點好像快聽不下去了這樣。我馬上警覺,就調整自己的心態,趕緊給他們鞠一個躬,「這件事老師錯了」,道歉。我那個躬鞠完,頭再一舉起來,哎喲,學生的眼睛發亮。所以我們對學生講了這麼多經典的教誨,自己不做,反而學生沒信心;自己真的用心去一步一步的去落實,反而讓學生看了,對聖教會有信心。

  所以「師者,傳道、授業、解惑」,學生、大眾對聖賢教誨的信心,是建立在我們這些弘道的人,所以但求無過,我們得記住《中庸》講的,要「動而世為天下道,行而世為天下法,言而世為天下則」,一言一行都不能離經典、離道德,才能給社會帶好的風氣。那有這樣的心境,鞭策的力量就強了,不敢放縱、造次了。

  第二個是發「畏心」,敬畏的心。為什麼?我們不改過,給學生不好的示範,斷人慧命。我當時候還沒從事教育工作,聽了師長講的十九層地獄的故事,就有敬畏的心了,不能誤人子弟,那個罪業是很大的。大家也不要聽了十九層地獄的故事,老師也不敢做了,這叫矯枉過正。用真心就不可能出問題,所以不要聽完有壓力,要把壓力轉成動力。因為這個使命很重要,就會謹小慎微,這樣對自己的道德提升有幫助。我常說我們在學校教書有一個好處,為什麼?講一句話,三十幾個學生督促我,你又不用給他們發薪水,他們全部督促你,多好,是吧?人在福中要知福,不是壓力,是福氣才對。

  第三要發「勇心」,勇猛的心。因為不發勇心,我們有一個嚴重的習氣對治不了,叫因循退縮、因循苟且。了凡先生非常懇切的說了一段話,「天下聰明俊秀」,生來很有天賦的人非常多,「不少」,聰明俊秀不少,「所以德不加修,業不加廣者」,就是他這一生還是沒有成就、墮落了、沉淪了,「只為因循二字,耽擱一生」。所以不能苟且、因循退縮了,要拿出勇心,對自己的習氣趕盡殺絕,毫不留情。了凡先生比喻,「小者如芒刺在肉」,好像被刺刺到肉上了,「速與抉剔」,趕快拔起來。「大者」,大的習氣現前,「如毒蛇齧指」,毒蛇咬手指怎麼辦?要命的話,寶刀出鞘,指頭就要砍掉了,不然牠那個毒馬上到你的心臟就沒命了。大的習氣真的會一失足成千古恨,「如毒蛇齧指,速與斬除」,要有這種勇猛。

  第二,是發勇心才能見義勇為。你這個勇心發出來了,有道義:我不能袖手旁觀。那一天我打開報紙,這麼大的版面,沒有一件是好事。第一篇,搶劫;第二篇,大學生跳樓自殺;第三篇,十七歲的男孩揚言要殺他媽媽,他媽媽害怕,到家裡搜出土製槍械。整篇讀下來,這就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子孫現在在過的日子。「以祖宗之心為心,天下無不和之族人」,我們擁有五千年的智慧,怎麼活成這個樣子呢?我們祖宗在天之靈會流眼淚啊!我不能做不孝子孫,我自己得盡力扭轉這個局面,要盡力把傳統文化介紹給我們炎黃子孫。當然,我們祖宗胸懷天下,有因緣要介紹給全世界的人。

  我記得有一個馬來西亞的婦女,她不是學校的老師,但她遇到聖教之後見義勇為。她有一次到英國去住了幾個月,剛好有這個因緣。她就在英國挨家挨戶對華人(在那裡定居的人)介紹《弟子規》,就這樣一家一家介紹,然後人家來聽課,聽了課歡喜,還培訓家長。當她離開的時候讓有家長可以繼續教。聽了非常感佩,好人做到底,不然她走了,這不就斷了嗎?還幫忙培養人才,送佛送到西天。我們從事學校教育工作,看到這樣的婦女對她肅然起敬,人家還不是科班出身的,愛心超過我們很多。

  接著,我們談勇於改過之後,改過有個綱領。第三,改過要抓綱領。什麼綱領?「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掌握綱領了。這個忠恕,我們用一句大家也很熟悉的成語來體會,「嚴以律己」是忠,「寬以待人」是恕。經典當中告訴我們,「盡己之謂忠」,盡了自己的力量是忠。那請問大家,首先要忠於誰?忠於自己的良心,所以要嚴以律己才能成就自己。你都放寬自己,還給自己找藉口,那只有沉淪的份。因為能盡力成就自己,自然能盡力去成就別人,他才能忠於父母,常常勸告父母,讓父母成就道德;忠於自己的領導,領導不對了,他會直言勸諫。所以從忠於自己,自愛;再忠於他人,愛人。寬以待人,是寬恕。

  嚴以律己我們具體來談,就是不貪、不瞋、不痴、不慢、不疑,從這些起心動念處下手。不貪,我們說「五欲七情」,五欲是財色名食睡。其實人為什麼要睡很多?會昏睡的人,沒有方向,沒有目標,責任感太輕,就是吃飽了睡,睡飽了吃。真的有使命感的人,他慢慢慢慢那個睡的欲望自然會有調整。其實這些欲望不是強迫我們放下的,因為你真正深入傳統文化,你會體會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你非常高興,法喜充滿。

  比方我們學習這些年,叫我們再去世間那些玩樂,哪有什麼意思,那不是作踐自己?你明白了之後就不願意做那些傻事了。現在的人叫苦中作樂,因為他煩惱解決不了,他要暫時忘了煩惱,所以就狂歡。(我跳得好像有點不標準。)真的,有一年,我一個朋友打電話給我,「昨天是十二月三十一號,元旦前的一天,我們到某某場地通宵達旦,慶祝元旦。」(還有押韻。)拜託,你熬夜就是不孝,把身體給搞壞了。我就一聽,他昨天去狂歡一夜,他覺得很happy(快樂)。然後他就問我,你昨天在幹什麼?我說我昨天聽我師長講經。「哎喲,那你這樣的生活怎麼沒什麼味道。」一定要吃辣椒才叫味道啊?你為什麼不吃菜的原味呢?為什麼一定要接受那些刺激,而不吃這個原汁原味,那個快樂是從內心裡面自然流露出來的,幹嘛都是要刺激?刺激的都不是真的。比方跳跳跳,隔天又睡死了,樂什麼樂?跳得太過分了,明天哎喲哎喲,腰酸背痛。

  真樂不會變成苦的。你去刷卡,買一件名牌的衣服,好樂。薪水去一半了,後來你就要吃泡面了。那樂就變苦,那這個樂不是真的,真的東西不會變。你孝順父母了,你真的盡心了,你每次想起來心裡很充實,無愧於父母。怎麼想都是樂,怎麼會變苦?所以真樂不會從外面來,那都叫刺激,跟吸白粉性質差不多,那個欲望會愈來愈強。

  你們想一想,有一句話是錯的,在經典沒有,你們要會分辨,就是「女人的衣櫥裡面永遠少一件衣服」。這句話經典沒有,你們要會判斷,經典就是標準。你們有沒有聽過,有一個女人說,「好,這一件,我買最後一件,從此我就不買了。」你們有沒有見過一個人是這樣不買衣服的?沒有。所以告訴大家,那是激動講出來的,不會是真的。「你就讓我再賭一次就好,最後一次。」真正要的人當下就放下了,還最後一次!

  坦白講,真明理的人不幹那種傻事,他都自愛了,他怎麼還會去做那些傷害自己的事?所以看得破,看破是什麼?明理,真明白了,他自然能放下習氣,一點都不勉強。還在那裡掙扎,在那裡拉扯,那都還不是真看破。所以古人告訴我們,道德學問是什麼?知難行易。確實是這樣,你真正明白了那個東西在傷害你,你馬上就把它給丟掉了,還繼續讓它傷害自己?

  那這個五欲,財、色、名、食、睡。我本來想今天這個課程可以講完,現在有點取捨困難。人生最難的不是奮鬥,而是抉擇。大家想一想,貪財,我感覺當官的人貪財,跟校長、老師貪財不一樣。校長、老師貪財的罪過比當官的人更重。為什麼?他除了讓人家損失財物之外,他還會讓學生從此不相信老師,斷了他的慧命。因為他不喜歡老師,他就不喜歡學習。這對一個學生的損害,不只是財物上的損害,心靈上的傷害太大。

  所以古人說「安貧樂道」,大家不要看到這個事,哎呀,又要叫我餓肚子了,不是那個意思。安貧,那個「貧」是什麼?寡欲的生活。不是說他沒有錢,為什麼?該是他的福報跑也跑不掉,又不是當老師就會窮,哪有這個道理?請問大家,孔子他很窮嗎?沒有,他學生這麼多。可是他不享受,他是師生如父子,他哪個學生有困難,他盡心盡力幫助他。我們的師公李炳南老師,在台灣教學三十八年,他學生五十萬,上到政府領導人,下到各行各業都是他的學生,他收到的供養有多少,但你看老人家一天吃一餐。他慈悲啊,留更多給別人享用。好的衣服都送給學生,自己那一件中山裝穿了三十八年,我們去博物館,真的對那個博物館磕頭、感佩!那一套衣服是師公的精神,他那個節儉,而且看起來還很新,真是佩服。後來我就想,你很愛你的衣服,衣服也愛你,它就不會壞。你真的很愛惜它,用三十年看起來,人家還問你,您這個衣服去哪裡買的?復古啊。很愛惜衣服的人,真的有時候穿了十年了,人家看起來還滿新的。江本勝博士有做了實驗,你的意念好,那個水的結晶很好;你的意念好,你的衣服的狀態就不一樣。

  我們要很清楚一點,「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取橫財者必有橫禍。「取非義之財者,譬如漏脯救饑,鴆酒止渴」,那個「脯」就是豬肉被雨水滴過,它快速腐爛,很毒,「漏脯救饑」,你把它吃下去就沒命了。不要看眼前的橫財,橫禍就要來了。鴆酒,那個「鴆」字,就是有一種鳥類,牠的羽毛很毒,這個酒泡了那個羽毛,你一喝就沒命了。「非不暫飽,死亦及之」,還沒吃飽,命就沒了。現在很多人犯法,被判嚴重的罪,甚至槍斃,都是貪橫財。其實他命中是大富大貴的人,就是因為不懂道理,小人冤枉做了小人,把自己的福折了,甚至連命都送掉。他假如懂得「命裡有時終須有」,他就「君子樂得做君子」,該來的會來,我何必要折損自己的福報,對不起自己的良心呢?人只要貪財,只要犯法,坦白講,從那一天開始,他就不知道什麼叫真正的幸福了,他就不知道什麼叫好好睡一覺。

  有一個小偷,偷了東西以後就很怕被警察抓,常常一聽到什麼聲音就驚醒,結果後來真的被抓到了,抓進去關了,隔天那個小偷說,「我昨天睡了這一段時間從來沒有的好覺。」他每天怕被抓,反而被抓了,啊,好睡一覺。其實什麼是人生真正的快樂?「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對得起良心才有真正的快樂;不然對不起良心,沒有一天是不提心吊膽的。

  這個「色」,色字頭上一把刀,會家破人亡。《朱子治家格言》提醒我們,「見色而起淫心」,人邪念太多,看到女色起淫心,「報在妻女」。「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很可能感召來自己的妻女被人家輕慢。老祖先提醒我們,「出乎爾者,反乎爾者」,這是曾子說的。大自然是一個循環,也沒有吃虧,也沒有佔便宜的事情。你打人就是打自己。為什麼?最後會回到自己身上。你打了人,君子報仇十年不晚,所以打人就是打自己,罵人就是罵自己,循環回來了。

  《大學》又告訴我們——《大學》又來了,所以沒讀過《大學》很可惜。今天回去好好讀。不是university,是《四書》的那一本《大學》。回去好好念,這裡面教誨太好了,開智慧啊。因果就在我們的每一件事,每一個念頭裡面。「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貨悖而入者」,你昧著良心進來的財物,「亦悖而出」,遲早出去,留不住的。你今天起淫心,最後就報在自己的家庭身上,循環。人有這種認知了,不想給自己的妻兒災禍,就會節制自己的欲望、不貪色了。

  再來,貪名,這個貪名比貪財還要細微。比方我們做什麼事要人家認同,這也是貪名;好面子,受不得半點誤會,這個也都是好面子。受不得半點誤會、委屈的人成不了大事。為什麼?忍辱負重啊!現在大家都沒學傳統文化,被人家侮辱、誤會、毀謗,沒有才怪呢。因為大家沒學,這些態度很正常。你被人家罵一句,就像消了氣的氣球了,那怎麼成大事?所以名也要放下。「寧願做大事,不要做大官」,就是不要好這個名。

  而且坦白講,被人家罵好不好?好啊。一來練自己的功夫;二來,他送福報給你。「人之無過咎而橫被惡名者,子孫往往驟發」,他沒有過錯,人家罵他、毀謗他,子孫驟發。所以名被損了,被人家放在地上踩,不要難過,反而你會有福報,你的子孫會有福報,這個道理《了凡四訓》講得好。所以從今天開始,被人家罵,「謝謝你,送福報給我、給我的子孫。」你就沒有壞事了,事事是好事,人人是好人,人家送福報給我們。一個從事教育工作的人,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你看他走到哪都「嘿嘿嘿」,笑嘻嘻的。人家一看,學《弟子規》、學《群書治要》可以笑成這樣,趕快學。你被人家罵一下,就愁眉苦臉,人家說學成這個樣子,別學了,你把招牌都給砸了就麻煩了。

  這節課我們就先跟大家交流到這裡。我們下次,把這個主題作一個結束,感謝大家。好,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