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尊敬的法師,諸位長輩、諸位同仁,大家早上好。

前天跟昨天,我們幾位同仁,一起到怡保霹靂淨宗學會,參與兩天馬來西亞全國淨宗學會的聯誼。大家就這兩年來,弘法利生的這些工作寶貴的經驗,互相切磋、互相交流。這是非常難得殊勝的因緣,因為截取了別人的長處、別人的優點,我們更好的護念大眾,把弘法利生的因緣做得更好。佛門常說要精進,護法工作都要做得盡善盡美,盡己的力量。所以我們《太上感應篇》說「忠孝友悌」,這個「忠」,對人對事對物,都要盡心盡力去對待、去做好。

而且我們檳城淨宗學會,他們還說到,像辦好一條龍的學校,應該集合大家的力量不分彼此,把這些因緣成就。不分彼此,就能和,就能真正建立「六和敬」的團隊。俗話講叫分工不分家,彼此獨立,又互相的支援,哪邊有事了,都跟自己家裡有事一樣的盡心盡力。

所以有一位我們中國的法師,他剛好去太平彌陀山主法,他發現這個地方辦佛七,居然有十幾個淨宗學會會長一起過去隨喜支持,這個都是很吉祥的預兆。當然我們相信,師父上人了解這個情況,特別高興,就像兄弟姐妹友愛,父母最歡喜。我們這些學生弟子能夠同心協力,把弘護正法的工作做好,老人家是最欣慰的。

而修行,如教修行供養是第一的,師父叫我們建立「六和敬」,紮好三根,我們就老實聽話,所以我們深入學習《太上感應篇》,才能真正紮好我們德行的基礎,才能在跟人相處的時候,隨順佛菩薩教誨,而不是隨順我們自己的煩惱習氣。

而之前跟大家談到的是,「矜孤恤寡,敬老懷幼」。尤其我們講到這個「懷幼」的「懷」,它很重要的,是要保護好幼兒,護念好下一代,這個還不只是養育他的健康成長,包含還要教育好他的人格、他的慧命。但要教育好他的人格,那得要用古聖先賢的智慧去教育他,而且還要用對的方法去教育他。「世有真教術,斯有真人才」,真正正確的教學內容跟方法,才能出好的人才。「教術之端,自閭巷始」,好的教育方法就是承傳幾千年私塾的方法,「教之道,貴以專」的方法;「人才之端,自童子始」,要從小教,我們的祖先很有智慧,從胎教就開始教了。

我們感覺到馬來西亞這些同修,他們都非常老實聽話,要落實師父這些重要理念教誨。我們相信這一條龍的學校,很快的,能夠在馬來西亞的因緣能成熟。那我們也希望成熟這個因緣,好好積累經驗,可以提供給各地有心的同修,一起來交流、一起來切磋。

現在很多事是不能等的,要趕緊做了,積極的做。我們看,沒有好的教育方法、教育內容,現在全世界普遍的事,最嚴重的事是什麼?青少年、下一代的教育問題,德行一落千丈,內容教錯了,方法教錯了。內容最主要的,本末倒置了,「本」是德行,「末」是知識技能,你把它倒過來了,沒有根本,所以孩子的行為偏頗得就比較厲害。

而這個「懷幼」當中,在《彙編》裡面,舉了幾個歷史上聖賢人的風範。唐朝元德秀先生,他小時候就比較貧窮,哥哥很早就去世了。而且,留下了一個才滿一個月的姪子。而孩子那麼小,過沒多久,他的嫂嫂又去世了,那留下來這麼幼小的孩子,沒有人可以哺乳,沒有人可以養他。所以這個元德秀,晝夜哀號,抱著這個孤兒,而且孩子肚子餓了就一直哭,他沒辦法,就自己給這個孩子哺乳。然後經過了十天,老祖宗講的這些話是事實,叫至誠感通,十天之後,他真的有乳汁給這個姪子吃。

所以歷史當中這些事例真的讓我們感覺到,假如我們不能夠有這些感應,主要的還是我們的誠心沒像古聖先賢這麼至誠。他就把這個姪子把他養大了。

所以,這個公案讓我們感覺到,「懷幼」,照顧孤兒,他是跟上帝好生之德是相應的。而且他這一份心是真正的孝悌之心,他哥哥就剩這一個獨苗了,他這麼做,確確實實讓他哥哥甚至於他的父母、祖先,告慰他們的在天之靈。所以孔子說「少者懷之」,孟子強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們深受古聖先賢教誨之恩德,更應該依照他們的教誨去做。所以我們身為長輩、尊者,一定要好好的照顧、體恤這些晚輩。

另外又舉到有一個官員叫劉彝,他在處州這個地方,剛好遇到荒年,老百姓沒飯吃,有的甚至於就把孩子丟棄,讓孩子餓死了。看到這個情況,古人讀聖賢書,「學而優則仕」,他學習學得非常好,進而去當官,用古聖先賢的教誨來治理、愛護人民,所以看到這個情況,趕緊想方設法去改善。當時候這個是宋朝的官員,他就趕緊發布消息出去,把這孤兒都收過來,還登記好,登記清楚照顧他們。然後又給這個廣惠倉,這是算是一個公益的單位,提供它米糧,然後給貧窮的家庭,讓他們足夠吃了,就不會再丟棄這些孩子了。所以因為他的這些措施而救活的孤兒,就非常非常的多了,這個是身為一個父母官。

這個故事也提醒我們當官的人,或者從事教育工作的人。為什麼這個跟教育工作者有關?每一個官員,請問有沒有讀過小學?有沒有讀過中學?有。假如他們的小學、中學老師,都把這些為官者的仁慈風範都有給他們講過了,那他們從小就很佩服、感動,以後他因緣成熟他有那個福報去當官,他就能用這個心境去照顧人民,種了這些善的種子啊。所以從事教育工作者,社會各行各業有什麼問題,我們責任都有一份,因為我們都曾經教過這些社會大眾,《三字經》講得很清楚,叫「教不嚴,師之惰」,這個難辭其咎。

而現在社會有一些情況發生,比方大學生跳樓很嚴重。那就要了解大學生的心理發生什麼問題。一個老百姓出事了,父母官的心就像自己的孩子出事一樣的難過、緊張,這樣才是真正承傳我們歷代為官者的慈悲為懷。

結果我發現有一個教育方面的官員,有人問他:你看現在大學生跳樓的這麼多,怎麼辦?這個官員的回答讓我們非常錯愕,這個官員說:我們現在跳樓的這個百分比還低於美國的百分比。

這個時候哪是比百分比的時候?這個時候是感同身受、人飢己飢的時候,有一個,可能這一個家庭、家族,這一生這些長輩都痛不欲生啊。所以我們不要被這些知識的東西,反而把我們這一顆仁愛的心都給障礙住了,去比那些百分比,我還比他低,我不錯了。感同身受,絕不會這樣去看事,絕不會講這樣的話。所以不能當官當到最後,把這一顆良心都給泯滅掉了,都麻木掉了,那個不好了。

所以,《彙編》裡面又舉了一個官員的故事,明朝的楊翥先生,他存心非常仁厚。他買了一條驢,是上朝的時候算他乘坐的工具。這個買驢代表他很節儉,他沒有買馬。看聖賢人的風範,在這些地方看。為什麼?他當到禮部尚書,教育部長,都還這麼省。一個大臣節儉,帶動全國的風氣。我們也有認識的同修,他布施非常的慷慨,盡心盡力,好多淨宗的同修對他都讚歎不已,而自己穿著非常樸實,開的那台車已經開了十多年了,他一次布施的錢可能就是一台車,但是都不捨得花,哪邊有需要了,趕緊去布施。說坦白話,這樣的同修那都是佛菩薩示現給我們看,我們要會看、會學。

所以楊翥先生他每天坐這個驢上朝。結果他鄰居有一個比較年長的人,老而得子。這不容易,可能就只能再生這個兒子了。然後他生怕,因為驢會叫,怕驢叫驚動這個小孩,就把這個驢給賣掉了,然後自己走路上朝。

我們看,當了大官,很有特權,覺得什麼事情都是應該替他服務,給他方便,甚至於都有可能仗勢欺人的一種風氣都會出現。可是我們看,當這麼大的官,沒有被這些外在的名聞利養所污染,保有的還是那顆感同身受、「見人之得如己之得,見人之失如己之失」的心。所以人家好不容易有這個孩子了,一定要一起好好的保護這個孩子,所以他自己走路上朝。

又有一天,他們家的祖墳,是有他的僕人去看護,這個僕人慌慌張張趕回家裡來,然後對他講:主人啊,我們祖墳墓碑被一個孩子推倒了!當下他下一個念頭問到:孩子有沒有受傷?這很不容易的修養。然後這個僕人講,沒有受傷,他說,那太好了,太幸運了。結果自己親自又到了這個農家詢問小孩的情況,然後交代這個農家,好好看好這個孩子,不能讓他受傷。

從這兩件小事我們就看出楊翥先生非常愛護小孩,所以他後來能當到這麼大的官,都跟他這個愛心所積的陰德有很直接的關係。

「矜孤恤寡,敬老懷幼」,這些都是讓我們不斷增長慈悲的心。佛門修行,「慈悲為本,方便為門」,學佛就是學佛的存心、佛的用心。佛菩薩是大慈大悲,對一切的眾生。我們剛剛所探討的是對人,對一些比較人生苦難的人的關心。緊接著《太上》的教誨,是:

【昆蟲草木。猶不可傷。】

慈悲心延伸到小生命,這個『昆蟲』,「昆」字有多的意思,那就包含所有蜎飛蠕動都在其中。『草木』是植物,連對植物都愛護,都有慈悲心,都不忍心傷害,『猶不可傷』。這個傷害,佛家講的,戒為菩提本,戒為道本,能夠持戒才能成就道業。而持戒當中,根本的「五戒」,第一條就是不殺生,不殺生在意義上講,還包含不惱害眾生,不惱害昆蟲,也不惱害植物。

所以在《彙編》當中,就有提到事實上這些蜎飛蠕動的生命,它都有靈知,它都有佛性。你說一般的人沒學佛,你跟他說昆蟲有靈性、有佛性,他相不相信?他不容易相信。可是我們是接受佛陀的教誨,我們明白這個真相,明白了、體會到了,就要照這個道理去對待一切的眾生。尤其我們是學念佛法門,師父把阿彌陀佛介紹給我們,全宇宙最好的老師,光中極尊,佛中之王。那我們學阿彌陀佛怎麼學?學他的大慈大悲。我們看阿彌陀佛發的四十八大愿,那就是「未度有情令得度,已度之者使成佛」,所有蜎飛蠕動之類,「三惡道中,來生我剎,受我法化,悉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對十法界眾生都是慈愛,把握住一切機會,讓它們轉惡為善,轉迷為悟,轉凡成聖。

那我們當下怎麼樣效法阿彌陀佛?看到昆蟲,我看很多同修常常餵魚,然後也給牠們念三皈依,就是把握跟這些眾生的因緣,給它們做法布施。大家想一想,這些魚有沒有感受?誠則靈,誠則感通,你很真誠,牠可以感覺得到。我們假如有去放生的經驗,你把這些生命放掉了,那個烏龜很明顯,牠游的過程當中,頻頻回首,那都是在感謝救命之恩,牠怎麼會沒有靈性呢?很多放生完,那個魚都在那裡跳,牠跟我們溝通有困難,只能用這些行為來表達牠的感激之情。

所以《了凡四訓》裡面那一段話非常好,「既有靈知,皆我一體」,這是事實真相。「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只要有佛性,跟我們都是一體,都要愛護。了凡先生講,「縱不能躬修至德,使之尊我親我,豈可日戕物命,使之仇我憾我於無窮也?」人學佛了,對一切眾生應該結法緣,自己好好愛護他們,讓他們在我們身上看到菩薩道,看到佛弟子的榜樣,讓他們尊重,讓他們信任,進而願意學佛,這是我們的本分。我們沒盡這個本分,反而傷害人、傷害動物,還跟牠們結冤仇,因為牠們有靈知,牠們懂得感恩,牠們也會怨恨,我們傷害牠,牠怨恨就很難消了,那冤冤相報就沒完沒了了。這個道理明白了,跟一切生命結善緣,結法緣,絕不再結惡緣了。

印光大師是我們的祖師、好榜樣,有德行。他住到一個房間裡,裡面有昆蟲,結果侍者要去把牠清除,老人家說:不用了,不用了,不要驚擾牠們,有那些東西是我修行還不夠。結果住沒多久,昆蟲全部都搬家了,那代表有靈知,代表印祖恭修至德,讓這些生命非常尊重老人家。

所以我們今天自己房間有昆蟲,那可能是佛菩薩變現的,為什麼?提醒我們:功夫還差很多。假如愈來愈多,那就要懺悔業障了。情況愈來愈差,那鐵定是我們自己有問題了,「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時時長養慚愧心,時時生起慈悲心。

昆蟲是真有佛性。我有一次住在山上,我那時候是到山邊的學校教書。結果那時候已經聽師父講經了,聽完師父講的教誨不能再犯。為什麼?往生西方帶舊業,不帶新業,明理了之後還犯,那叫明知故犯,罪上加罪,所以師父說不能打蚊子,真的被牠咬了,你就供養牠就好了。所以有一次我剛好被一隻蚊子咬,然後我就不驚動牠。而這個四十八愿裡面又說,「若有眾生,見我光明,照觸其身,莫不安樂」。所以我們就觀想,我就趕緊念佛,希望這個佛光照到牠,看牠會不會喚醒過去生的善緣,是吧?牠可能以前是念佛人,一時迷惑了,去當蚊子,你怎麼知道牠過去的根性呢?趕緊念佛加持牠,用佛號,希望阿彌陀佛照牠。結果牠吸了應該也有五、六分鐘,最後可能也是吃飽了,牠飛起來停到房間的牆壁上。牠歡喜,我也挺歡喜的,做了一次供養。

結果過了兩天,它還停在那裡沒動,我說奇怪了牠是吃太飽飛不動了?我就過去看看牠。我手在旁邊晃,牠沒反應,結果我一撥,牠已經走了,我也不知道牠啥時候就走的,走了之後,還停在牆壁上,沒有動。不過,牠到底去哪,我也不知道,我得要今生有把握去了西方,我就能查查牠去哪了。說不定我臨終的時候,剛好西方的菩薩來接我們的時候,突然看到,哦!原來牠已經去西方了,趕緊來跟我們結這個法緣。

當然,學佛法要活學活用,今天你要供養這個蚊子,那是我們對自己的一個要求,可不能人家到你們家裡作客,然後蚊子吵得睡不著覺,你還跟人家說:你不會做供養就好了。哇,那就愈學愈學呆了,學了惱害眾生,學到連做人的根本這些態度都不敏感了。是不?人家到你們家做客,你要讓他很舒適,趕緊把蚊帳掛好。「嚴以律己,寬以待人」,所有這些道理,拿來要求自己的,對於客人,對於他人都是體恤備至,尤其人家還不了解這些道理,你一下就去要求他,這個苛刻了。修行人假如愈修愈不能體恤別人,那就變成好為人師,掉到另外一個陷阱裡面去了。

好,那今天早上先跟大家交流到這裡,謝謝大家,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