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諸位同仁,大家早上好。

我們昨天講到,「矜孤恤寡,敬老懷幼」。我們學習儒釋道聖人的教誨,就是要回歸本善、回歸性德,就是要喚醒我們的良知,本有的良知。所以這個「矜孤恤寡,敬老懷幼」,「矜」、「恤」、「敬」、「懷」,這樣的善心,都是我們本有的,都是透過經文,讓我們提起這一份善念。

而在歷史當中,像很多的賢臣、聖賢,他們都有可能家庭出現這樣的一種窘困。像宋朝的趙康靖公,七歲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而他的母親立志努力撫養他、教育他。這樣的女子都是很貞烈,很守節,又為孩子著想。那我們可以感受一下,一個母親這麼樣的偉大,這麼樣的不畏艱難,當然她這一份氣節,已經深深感動她自己的孩子了。所以後來就考上進士,成為翰林學士,這個都是國家最有智慧的學者。結果這個趙公就請求能夠封賞他的母親。

我們看到這些敘述,都感覺得到古人立身處世,就有一個知恩報恩的態度。你看他顯貴了,他時時想著:沒有我母親,就沒有我的今天。結果他就跟宰相說到,可不可以賜封他的母親。宰相跟他講:你現在對國家的貢獻,皇上要大封你已經不遠了。意思就是說,假如你現在封你母親,你的大封就沒有了。結果趙公講:我母親守寡這麼久,今年八十二歲了,早晚隨時可能生命都不一定能保得住,希望趕快封賞我的母親,讓天下人知道,這都是我母親對我的養育之恩,應該把這一份榮耀歸給她。

所以在《中庸》裡面有一段話,讓我們非常感佩古人這種不忘本的態度。一個讀書人,「父為士」,他父親是一般的知識分子,「子為大夫」,兒子當了大夫。當他的父親去世的時候,葬的時候是用一般的讀書人,但是每年祭祀他都用大夫禮祭祀。就是昭告天下,這一個長者老人,為天下教育出了一個大夫,所以每年都用大夫祭他。

所以趙康靖公他的母親,雖然是寡母,但是因為有氣節,就成就了一個棟梁之才。

又有一位李筠,這個讀書人,三歲的時候,父親就過世了。而且,身邊的親朋好友,就一直勸他母親改嫁,因為孩子才三歲,應該他母親的年齡都還很輕。結果他的母親就很生氣的對著那個人講:夫婦的道義本來就是天倫,這個死生,命中有注定,但是我寧願餓死,我也不願意再改嫁了。於是她堅持心意,固守她的貞潔,教導她的兒子,後來她這個兒子也考上進士,當了大官。

所以確確實實像這樣的女子,神明世人都非常尊重她,所受的善報,也很優厚。因為這樣的女子,她尊重人倫的道理,絕對不是為了孩子以後富貴,是因為她這一份節義,她的孩子一定也是有氣節的人,一定也是重道義的人,所以以後就顯貴了。

好,所以剛剛舉的這個例子,也是讓所有這些寡婦能夠有所依循,這些人倫之道,而且能夠自立自強。

而身為孤兒,也不可自暴自棄。我們剛剛講的例子,包含歷代的這些聖賢,很多都是從小父親去世的,而且都很成大器的。它(《感應篇彙編》)舉了很多名人,宋朝的張士遜,都是苦心立志向上,後來當到宰相。呂誨小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而且是潛心修養讀書,當上御史中丞。包含歐陽修先生,這都是從小喪父,最後都當到宰相。所以遇到家庭人生的挫厄,也要不氣餒,自立自強,以昭告父母長輩在天之靈。

接著我們看下一句經文,「敬老懷幼」。這個「老」,凡指年齡比較長的長輩。而我們體會,長者他閱歷都比較久,歷事比較多,所以他人生有很多經驗,事實上是很值得我們去學習,去吸收。

這個時代,這個敬老的態度不足,所以很多各行各業的智慧、能力,沒有得到很好的承傳。現在其實年輕人沒福在不敬老,得不到寶貴的經驗智慧。那為什麼不敬老呢?年輕人傲慢,自以為了不起了,知識爆炸了,懂了一些知識,年長的人不知道,自己就覺得自己比較厲害,其實那些最重要的做人做事的道理,不是從知識裡面學得到的,都是從人生當中深深體會,才能夠悟出來的。

所以這個「敬」,很重要的,用一份至誠的心去愛護長者,讓長者能盡這個安養、快樂來度過他的餘年。這個「敬」,是到什麼?一個念頭、一件事,都不敢怠慢。包含,跟老人講一句話,不可帶情緒;端一杯水,雙手恭敬的拿。

而這個壽命居五福之先,我們說「五福臨門」,這個壽是排在第一位。而且老者大部分是我們父輩甚至是祖父輩的年齡。人能長壽,長壽是果報,他沒有修無畏布施,得不到健康長壽。所以看見老者,我們就能想得到,他是前世有善根,有根器,今世又肯積德,他才能得長壽。況且他年齡長,凡事都比較練達,正可以讓我們學習效法,而且能夠獲得很大的利益,自己受益,所以怎麼可以怠慢呢。

我記得我那個時候,還在補習班,還沒有到學校教書以前,我剛好有機會親近陳真老師。她教書三十多年了。代表什麼?她教書的時候,我都還沒出生。那些教育的經驗智慧這麼多,我們這些晚輩能向她請教,那是入寶山了。所以這個恭敬得大利益,傲慢,很多福報就折掉了。

所以從這些話當中,我們可以感覺得到,編輯這個《太上感應篇彙編》的作者,確實處處流露苦口婆心,希望我們能轉變心態,時時跟道相應,積功累德。而一般的世人,因為常常看老人可能行動比較不便,有時候會忘東忘西的,很容易就產生厭煩,甚至侮辱老人,誰肯願意小心侍奉、對待呢?但不知有一句俗話講,「敬老得老」,尊敬老人,我們以後老了就得人家尊敬啊,這因果報應,絲毫不爽。

所以在古代,有一個讀書人叫楊大年,弱冠就考上進士。弱冠是二十歲。不簡單,二十歲就能考上進士,才華洋溢。但是恃才傲物,跟當時候的老臣周翰、朱昂,都是在宮廷裡面做事,結果因為這兩個老者,都年齡比較大了,結果楊大年年輕氣盛,常常講話不恭敬,侮辱他們。結果周翰老先生就講,「君莫侮吾老」。你看這老人有修養,在勸他的時候,還是很尊重他,用「君」來尊稱他。你不要取笑我們老,「老終輪到君」,你也將會老的。這個朱昂老先生說到,不可以不恭敬啊,他是講「莫與莫與」,不可以不恭敬啊,重複了兩次,假如你這個態度感來的,以後也會有人侮辱你了。結果楊大年壯年三四十歲就去世了。

你看這麼有能力才華,心態不對了,折掉福氣。所以作者講,「吾愿少年輕薄子」,我希望年輕人比較氣盛,比較容易輕慢他人的人,讀到這個公案,趕緊回頭是岸,反省自己的態度,應該存有厚道,存有恭敬,來待老人,待他人。凡遇到老者,應該能存平等的心,不論他是富貴貧賤,都要流露愛敬的態度。只要有這樣的恭敬,相信我們所感召來的也會是長壽的果報。

所以這個敬老,在整個中華民族的承傳當中,那是歷代都是如此。這樣的歷史,從黃帝、堯、舜、禹、湯,在《尚書》,在經典當中都特別強調。

所以師長也常常講到,一個人的性德,都是從孝敬開發出來。沒有恭敬,就與道相違了。《太上感應篇》說,「是道則進,非道則退」。什麼是「道」?恭敬、敬老,就是「道」。

有一個讀書人叫王彬,他年少的時候,身體很不好,瘦到皮包骨。自己也想,這麼不好的身體,可能壽命也不長。而他也很有善根,覺得自己壽命不長,只要見到老人,他都非常恭敬羡慕。當有老人走過他們家,被他看到了,縱使這個老人他家世很貧賤,他都會起立給他致敬。在路上遇到老者,絕對恭恭敬敬讓他先走。後來這個王彬的病就痊愈了,最後他活到九十三歲。

我們聽到這個故事很鼓舞,他改命,九十三。我算一下,我假如活到九十三的話,那就還有五十多年,哇,五十多年還可以聽師父講經,那這一生就可以好好把握了。但是,首先要敬老,才能有這麼樣好的果報。為什麼?這個修行往往因為壽命不長,前功盡棄。所以修行最大的魔是死魔,死了就形成很大的障礙。

那諸位學長、諸位同仁,請問大家前一世是不是修行人?這麼沒信心啊?這一生來弘法利生,哪有可能說前世不是修行人,一定是的嘛。請問大家,記得前世的舉手?是不?然後你看,一晃二十幾年、三十幾年過去了,才聞佛法,然後幾十年又染上這麼多習氣,光是對治,就累得半死。你看這「死」厲不厲害?所以不能再死啦!叫「不受後有」,就不再投胎了。這一生就要不老、不病、不死了,要活著往生。往生不是死啊,移民到殊勝的西方淨土去了。

所以這一生不能再糊塗了,不能再死了,要精進用功到不老不病,能知道什麼時候去。難不難?你們剛剛才讀過《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應該要回答:「不假方便,自得心開」;「都攝六根,淨念相繼」。

而且大家要看,「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這五十二什麼意思?一個人從修大乘佛法,初信位開始,到妙覺位,五十二個階位,不用其他方法,就這一句阿彌陀佛老老實實念,這五十二階就可以契入了。你看多殊勝,至截、至圓、至頓、至方便、至了當、至快速!這麼好的萬德洪名被我們遇上了,結果我們還不老實念,你說不是……全宇宙最大的福報掉在我們面前,然後我們還繼續睡覺,還繼續隨順自己的習氣,那沒辦法了,這麼大福報就糟蹋掉了。

所以這裡又講到,隋朝有一個出家人,已經一百多歲了,超過一百歲了,深解《法華》妙義,曾經告訴大眾說,「貧僧敬老人如父母」,侍奉他們當菩薩一樣侍奉,凡是我做得到的,無不盡心盡力去服侍老者。所以他說到,「我今生能通佛法,享年一百多歲,皆是因為敬老的功德所感召來的」。這個是過來人講的話。「所以大眾,諸位我們四眾弟子,不可以侮辱輕慢老人,折損了自己的福壽。所以名利場中,世間這些名利的追逐,彈指便過,一下子如過眼雲煙,所以更重要的人生,應該在自己的德行當中多下功夫、多提升自己,否則空來人世間,糟蹋了這一生的歲月。所以諸佛所願,都是希望我們壽命長遠」。壽命長就能修行證果,所以往生第一殊勝,無量壽,那就當生一定可以成就。「所以佛菩薩都希望我們壽命長遠,愿我們勤行一切善,愿我們福德隆盛,能廣濟一切人,去幫助一切人,然後去給他們介紹佛法」。

所以,這一位僧人就勸告,「年輕人不要恃才傲物,傲慢了老者,所以不知壽命是天之所與,其實就是修來的福報。而且老人都為歷代的天子所尊重。縱使很有才華,都不一定能壽命長久。」

其實說實在的,有一句話叫英年早逝,這一句話裡面,我們假如深究那個原因,很多時候往往是因為很有才華,但是太過傲慢、瞧不起人,折損了自己的福報,這個時候才華就變成災難了。所以「才華,身之災也」,要慎重。

好,這個是我們談到「敬老」的部分。

還有「懷幼」,年幼,他需要人照顧教育,所以這個「懷」當中還有保護在裡面。而我們面對現在這個時代,孩子假如沒有接受倫理道德因果的教育,整個這個電視、環境,又很容易染上壞習慣,那這些孩子們得了人身,卻不能了解做人的道理,這是非常可悲的事情。所以世間有真正好的這些教誨,才能讓這些孩子成為人才、棟梁。所以復興中華文化,恢復「教之道,貴以專」的教育,這個很重要啊,才能救了下一代,才能讓下一代有人才。從我們自己的家庭,「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從整個社會民族,假如沒有好的下一代,那我們這一代人也有愧本分。

所以我看到我們現在一、三晚上,很多小朋友來學習,像我昨天在二樓,好幾個小朋友看到我,都主動跑過來九十度鞠躬,我真是心花怒放,真高興、很歡喜,而且很欣慰。我們是二十多歲才開始學,他這麼小就可以學了。我們這一代人的苦,不能再讓他們走這種彎路了。

從明年我們三月份早上,還會開半天的私塾班(3—6歲幼兒),我們好好的來力行老祖宗留下來這些教育的智慧,呈現很好的一個成果出來,讓大眾對我們倫理道德教育有信心。他一有信心了,慢慢的整個教育界就會恢復「教之道,貴以專」的教育。這樣是「懷幼」,救了下一代的教育,讓下一代有真正的人才出來。所以這些教學的老師任重道遠,這個重不是重量的重,是重要的重。

好,那今天先跟大家談到這裡,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