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尊敬的諸位朋友,大家好。我們看第七十九句:

  【坤。象曰。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這句話出自《群書治要》卷一《周易》。這句話翻譯過來,坤卦。《象傳》說:坤卦象徵大地的氣勢寬厚和順。君子應當取法大地,以深厚的德行,容載萬物。

  我們知道中國古代的聖人,都是「明德」的聖人,真正明瞭宇宙人生的真相。這些聖人明瞭宇宙人生的道理之後,就開始教化大眾。聖人是如何教化大眾的?就是教人向天地學習,順從天地之道。為什麼要向天地學習?因為真正的聖人明瞭天地萬物和我是一體的,所以我們學習天地之德,就可以回歸自己的本性。

  《周易》的乾、坤二卦,不僅僅指天地、陰陽、君臣,也指男女。乾卦為男,坤卦為女。在《易經.繫辭》上就講道:「乾道成男,坤道成女。」意思是說男子要效法乾道,女子要履行坤德。所以中國文化講男道女德,這個道是道德的道。也就是男子要行天道,女子要顯坤德。什麼是坤德?這句話裡講:『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意思是說,大地的氣勢寬厚和順,君子應該效法坤卦的精神,以深厚的德行容載天下萬物。我們主要就從女子的角度,女德的角度,來看一看女子應該如何效法大地,學習大地的這種寬厚的精神。

  我們看大地它有什麼特性呢?這裡講厚德載物,它很厚重,所以才能夠承載萬物、接納萬物。也就是說,女子要有大地般深厚的德行,容載萬物。具體而言,這個厚,厚德載物這個厚,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用十二個字概括就是:寬容忍讓、謙卑柔順、慈良貞靜。這是從坤卦學到的女德的精神。

  首先我們看寬。寬就是要心胸寬闊。大地寬厚,所以才能夠承載萬物、接納萬物。也就是說,做女子的要有大地般開闊的心胸,不能夠因為一點小事就斤斤計較,沒完沒了,這個就是心胸狹隘的表現。一個人有寬厚之德,才讓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感覺到輕鬆自然,而不是戰戰兢兢,很緊張,有壓力。因為一個人如果事事都挑剔、事事都計較的話,就會讓周圍的人感覺到很不輕鬆、很不自然。

  第二就是容。地之穢者多生物。我們看在大地愈是污穢骯髒的地方,植物反而長得愈茂盛。所以大地的這種容,它是一種平等的容納,對於人可以容納,對於動物、植物可以容納,而且即使是毒蛇猛獸這樣的動物,也都可以平等的容納。所以我們要學習容,就是學習大地的這種平等的精神,養成平等心。這個平等心很不容易。因為我們一般的人對自己的親人、對自己喜歡的人,那是怎麼說都說不夠,怎麼相處也不會煩。但是對於自己不喜歡的人,往往就不願意說一句話,敬而遠之。這個都是平等心不夠的原因。如果我們看這個喜歡,那個討厭,這個還是沒有平等心的表現。

  這個容除了表現在平等心之外,還要能夠容人之過。我們知道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既然每一個人在修學的過程中都不是完美無缺的,都會有這樣或者那樣的過失,那我們就要能夠容忍、能夠理解、能夠接納,而不能夠求全責備。而一個人犯過失的時候,你愈是能夠容納,就更能夠引起別人的慚愧心,你就更能夠感化他。所以做人就是不能太苛刻,不能夠太刻薄。

  古人看人都有很多的方法,其中有一個重要的方法就是觀察一個人的言語。在《格言別錄》上就說到這樣一句話:「德薄者,其心刻傲,見人皆可憎,故目中所鄙棄者眾。」說德行淺薄的人,他的心地刻薄傲慢,見到每一個人都有可憎惡的地方、可挑剔的地方,不如我的地方。所以他眼睛中所挑剔的人,所鄙視的人、瞧不起的人,就有很多很多。相反,德行深厚的人,「德盛者,其心和平,見人皆可取,故口中所許可者多。」他的心平氣和,見到每一個人都有可取之處,都有我值得學習的地方,所以他口裡所讚歎的人、認可的人就有很多很多。我們看一個人德行高、德行厚,還是德行低、德行薄從哪裡看呢?就是從一個人的言語中來看,言為心聲。這個是我們講的容。

  第三就是忍。這個忍字是一個刀刃的刃,上邊有一個心字。告訴我們當我們心上放了一把刀,用刀割你的心的時候,你還能夠心平氣和,這才談得上真正的忍。所以我們要講忍耐、忍辱,它表現出來就是脾氣好,從來不發脾氣,待人一團和氣,滿面春風。

  當然這個忍它也有不同的層次。首先是力忍。像我們一般人都明白了,這個怒上面是一個奴隸的奴,下面是一個心字,說發怒就是把自己的心變成了奴隸。而怒傷肝,發怒是拿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讓自己的身心都不健康。他明白了這個道理之後,遇到事情儘管心裡不滿意,但是忍著不發作出來。這個就是忍的初級功夫,叫力忍,強力地把自己的脾氣給控制住。但是如果我們的忍停留在這個層次,終有一天,你會忍無可忍。所以這個層次還要向上提升。

  第二個層次就是忘忍,也就是我們的心胸開闊,做到了《弟子規》上所說的「恩欲報,怨欲忘,報怨短,報恩長」。「宰相肚子能撐船」,很快就把別人對我不好的事、不開心的事給忘記了,不放在心上,不和別人斤斤計較。

  第三,就是反忍,也就是我們經常所說的要做到「行有不得,反求諸己」。當我們生活中遇到不如意、不開心、不順利的、不理想的狀況時,遇到矛盾、衝突、對立的時候,我們要反求諸己。為什麼要反求諸己?因為一切法從心想生,境隨心轉,我們的自然環境、我們的人際關係還不如意,一定是我的心出了問題。如果我的心是清淨平等覺的,那當下就是極樂世界了。我們還遇到諸多的不如意,還有諸多的不滿意,人際關係不好,說明什麼?說明我們還沒有做到清淨平等覺。

  你明白這個道理的時候,你不僅不會責怒對方,把這個責任推卸給外界,而是來反省自己。可能我們自己為人處事有不周全的地方,考慮不到位的地方,沒有為對方著想的地方,沒有換位思考的地方,才導致了這樣的誤解,或者不良結果的產生。所以事事都要反求諸己,不是說有的時候,我們對有的人要反求諸己,到了另一個時候,對另外一些人就可以不反求諸己了。這一個原則要用在一切時、一切處、一切事,這是一個普遍的規則。

  第四是觀忍。《金剛經》上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其實我們想想昨天發生的事,或者更久遠以前發生的事情,不就是一場夢一樣已經過去了嗎?我們面前的一切,也就如肥皂泡一樣是短暫不實的、是無常的,甚至連這個生氣的我、我生氣的這個人,還有所謂的怒氣,都是虛幻不實的。我們想一想,再過七十年之後,我們所發怒的人、發怒的對象,他們都在哪裡?可能都歸於一抔黃土,都在骨灰盒裡了,我們還有什麼值得生氣的?所以我們知道了這個道理,就沒有必要因為執著而讓自己生活在怒氣不安之中了。

  第五是喜忍。就是別人對我們不好,誹謗我們,和我們對立,我們反而很高興的去接受。為什麼?因為他又來給我考試了,他是來成就我的忍辱波羅蜜的。如果沒有這些人,我怎麼知道我的忍辱功夫達到了一定的水平。所以你不僅不生氣、不發怒,反而懷著一個感恩的心,感恩斥責你的人,因為他助長了你的定慧。你看我們一般的人,平時的時候都是一團和氣,為什麼一團和氣?因為我們周圍的人都是恭敬我們的人、讚歎我們的人、肯定我們的人,在這種情況下,你當然是一團和氣、滿面春風了。當遇到有一個人他不認識你,他對你指著鼻子罵你,對你無理取鬧的時候,你還能對他保持微笑,保持耐心,這才體現了一個人真正的修養。

  最後是慈忍。因為什麼?因為我們從因果上明瞭,一切可恨之人必有可憐之處。看似這個人做的事情很可恨,但是我們深究一下,無非是因為他沒有接受過良好的教育和引導,沒有像我們這樣幸運的接受聖賢教誨。所以怎麼樣?對於他的過失,對於他對我們的種種的陷害等等,不僅不發怒、不生報復之心,反而能夠以德報怨,提起幫助對方的慈悲之心。這個就是更高的層次了。這個是講忍到了一定的程度,連忍這個概念都沒有了,就是自然而然地就生起慈悲心,而不是對立的心。

  第四,就是讓,讓就是不居功。為什麼一個人能夠做到讓?特別是讓賢,把這個位子讓給賢人呢?就是因為他無我,他不自私,他的心念念在公利之上,念念為國家、大眾所著想。如果在一個團隊中工作,也是念念為這個團隊的發展、前途而著想,他一定會把德才兼備的人給推舉出來,自己讓賢於人。

  像在《韓詩外傳》上,就記載著樊姬的一個故事。有一次,楚莊王和朝臣在商議國事,結果談得很開心、很盡興,回來晚了。樊姬還沒有睡覺,還在等候他,看他回來了就問:「今天大王為什麼下朝這麼晚?」楚莊王就說了:「我和那些忠賢之士商議國政,結果商議得很高興,忘記了吃飯,忘記了時間,所以才回來晚了。」樊姬就問,說:「請問大王,您所說的忠賢之士是我們諸侯國內的人,還是其他諸侯國的人?」楚莊王就說:「我所說的忠賢之士就是沈令尹。」

  樊姬一聽,楚莊王所說的這個忠賢之士是沈令尹,就禁不住掩口而笑了。莊王問她:「樊姬,妳笑什麼?」樊姬說:「自從我能夠有幸事奉大王,何嘗不想得到您的專寵?但是我還是到處去尋找那些德才兼備的女子,來輔佐您治理後宮。」因為古代的時候,這個後宮也像朝廷一樣事務很多,只有一個人是管不過來的,所以需要很多的女子來共同管理。這個樊姬她就去物色那些德才兼備的女子,共同處理後宮之事。她說,現在這些人,地位和我相同的有十個人,而地位超過我的有兩個人。但是自從沈令尹做了令尹之後,從來沒有給您推薦過賢德的人,也沒有罷黜過不賢德的人,怎麼能說他是忠賢之士?

  莊王聽了之後,覺得很有道理,改天就把這一個話說給了沈令尹。結果這個沈令尹一聽,馬上給楚莊王推薦了一個臣子,就是孫叔敖。因為孫叔敖德才兼備,所以他治理楚國不久,就使莊王成為一代霸主。歷史上評價莊王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是緣於樊姬的功勞。

  為什麼樊姬她的德行值得稱道?值得稱道的原因,就是因為她心中沒有自己,她已經達到了無我的境地,全心全意地是幫助莊王成就他的事業。只有一個沒有私心的人、沒有嫉妒心的人,才能夠做到這一點。

  第五就是謙,一個女子有這個坤德,就能夠和諧家庭,繼而成就自己的丈夫、教育好自己的兒女。但是如何讓自己擁有這種坤德?它的下手之處在哪裡?下手之處就是要養成謙德。

  我們看這個謙卦的卦象是地山謙。平時高山都是在平地之上的,但是在謙卦之中,這個高山寧願居於平地之下,所以稱為地山謙。所以這個謙卦就告訴我們,自己雖然有功、有才能,但是不居功自傲,還處處讓著別人,不以才智蓋人。所以做女子的要效法謙卦,學習謙德,萬事不敢為人先,不論是在家、在外一切聽從父母、丈夫的安排,而沒有自己的意見。所謂「女子無才便是德」,並不是說女子什麼都不會,她可以上得廳堂下得廚房,但她從不自以為自己很能幹,自己再能幹,也還是能夠聽從家人的安排,永遠謙虛,不自以為是。這個就是謙德。

  第六就是卑。中國人講男尊女卑。一般人講到男尊女卑,就認為這是貶低女性,其實這是完全誤會了古人的意思。古人講的「男尊女卑」是什麼意思?我們看天在上,地在下,這個就是效仿天地之道,要求我們要「天尊地卑」。男子效法天,像天一樣寬廣無私,像天一樣自強不息、統領萬物。做女子的要效仿大地,能夠包容萬物、承納萬物。所以她必須怎麼樣?她必須卑下,永遠處在最低處。並不是說你處在低處了,你就受輕賤,你就不重要了,萬事萬物都依靠大地才得以生長,我們所用的資源也是全來自於大地,所以她更重要。我們再看這個海,正是因為它低,所以才能夠海納百川,有容乃大,這個都是因為它處在卑下的地位。不與人爭,天下莫能與之爭,這是古人教導女子要卑弱的真實含義。

  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一部女德教育教材叫《女誡》。《女誡》的開篇,就是講「卑弱」。一般人看到「卑弱」這兩個字,就以為女子生來就地位卑微。其實不是這個意思,古人教女子要效仿大地,效仿地德,永遠處在最低處成就萬物,但是自己又不居功。做女子的也是要這樣,有才而不顯,有功而不居。

  如果女子違背了做女子之道,會出現什麼樣的結果?在《群書治要・申鑒》裡面講道:「以陰乘陽,違天也;以婦凌夫,違人也。違天不祥,違人不義。」意思是說,這個「陰」升置於「陽」之上,這是違背天道的;妻子凌駕於丈夫之上,是違背人倫的。違背天道是不祥之兆,違背人倫是不義之舉。其實我們也很容易觀察,在我們現代社會凡是女強人的家庭,我們看一看不可能是有幸福的,這個女子必須有女德,她才能夠和睦家庭,使家人幸福。

  第七就是柔。這個「柔」,我們經常說女子柔順如水。水有什麼特點?「水善利萬物而不爭」。你看它成就萬物、利益萬物,但是它從不爭功。而且水隨方就圓,你把它放在方的容器裡它就是方的,放在圓的容器裡,它就呈現圓的狀態,恆順眾生。所以,柔讓人怎麼樣呢?讓人不忍心傷害她,還會生起保護她、幫助她的心,這個就叫以柔克剛。如果男子是剛的,女子也是剛的,剛與剛相對,必然會出現問題,必然會產生矛盾。這個柔弱並不是軟弱,像《老子》裡邊講:「柔弱勝剛強」,「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我們看世界上沒有比水更柔弱的東西了,但是怎麼樣?水滴石穿,水又能夠戰勝最強硬的東西。

  這個不僅僅是中國傳統文化對女子的要求。其實任何一個文化之中,它都是強調女子的溫柔。譬如說,著名作家哈地曾經寫道,在新西蘭某處的墓地上有一塊陳舊的墓碑,上面刻著一個女人的名字和這樣一行字:「她是多麼溫柔可愛。」看到這些字,不知道大家有什麼感受?大家是否感受到這位哀傷的丈夫,把這些字刻在他的妻子的墓碑上,想必一定有數不盡的幸福回憶:當他回家的時候,有妻子的笑臉在等著他,熱騰騰的飯菜擺在桌上,他說一個陳舊的小笑話也會有人附和著大笑,家裡永遠充滿著愛心和舒適。所以溫柔、善解人意被稱為是女子最值得珍視的美德。

  第八就是順,和順、順從、配合。也就是我們經常所說的「夫義婦聽」,這個聽就是表現在順,順就表現在聽上。所以,在坤卦的《彖辭》中講道:「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做女子的應該怎麼做?這裡邊講了,要「順承天」。應該順從自己的丈夫、成就自己的丈夫,這就需要有深厚的德行。女子要聽從丈夫,並不是說什麼都聽從,前提是什麼?前提是「夫義」。也就是丈夫要講道義,如果丈夫不講道義,做事做錯了,這個女子就不能夠一味地聽從。

  像在歷史上的班婕妤,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班婕妤在成帝的時候,成帝剛剛繼位就被選入後宮,開始的時候做少使,但是很快就深得成帝的寵愛,被封為婕妤。有一次,漢成帝在後宮遊玩,就打算和班婕妤一同乘坐車子,結果班婕妤推辭地說:「臣妾觀察自古以來的圖畫,發現聖明的君主身旁坐的都是有名的大臣,只有夏商周三代的亡國之君身邊才有受寵的女子,現在陛下若是與我同乘一輛車,那不就是和那些亡國之君差不多了嗎?」成帝覺得她說得很有道理,於是就不勉強她了。太后聽了這樣一件事,非常高興地說:「古時候楚國有一位樊姬,現在又有了班婕妤。」

  班婕妤她喜歡誦讀的書有《詩經》《窈窕》《德象》《女師》等等,每一次被漢成帝召見或者上疏言事的時候,都能夠按照古禮而行事。在鴻嘉三年的時候,趙飛燕誣陷許皇后、班婕妤等人不行婦道、曲媚皇帝,並且說她祝告鬼神,使之加禍於後宮,甚至還謾罵皇上。許皇后因此被廢。當成帝在審問班婕妤的時候,班婕妤怎麼回答?班婕妤說:「臣妾聽說:『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善良正直尚且還沒有能夠得到福分,做那些邪僻之事又想得到什麼?假如鬼神有知,就不會接受這種喪失為臣之禮的禱告;假如鬼神無知,向他們禱告就不會起任何作用,所以我是不會做這種事情的。」漢成帝一聽,她說得這樣在理,非常地憐憫她,沒有加罪於她,反而賞賜了她黃金一百斤。所以你看這個女子有德行,深明大義,她又飽讀詩書,就能夠化解自己的災難,給國家也帶來了國運的昌隆。

  第九就是慈,這個慈上面是一個茲字,下面是一個心字。看到這個字,讓我們感受到什麼是慈?慈就是念茲在茲。所以我們經常說慈愛,愛是用心地感受對方的需要,用心地感受丈夫、兒女的需要,以至於達到什麼樣的程度?念茲在茲的程度。所以這個慈,女子有慈愛,就讓整個家庭氛圍非常地溫暖,每一個成員都感覺到愛的包圍。

  人的心態其實轉變也是在一念之間。譬如說有一位主婦,她曾經抱怨,說結婚之前非常地快樂,生活很悠閒,下班之後可以說毫無拘束。結婚後生了兩個孩子,站在鏡子面前,看到自己容貌老去,年華不再,再看一看自己的身材,也不像以前那麼樣的苗條,愈看愈不滿意,心情經常很煩躁。所以她的內心經常很不平衡,但是為了孩子又不得不做,為了丈夫,也只好忍氣吞聲地忍了下來。但是她並不是一個快樂的妻子、快樂的母親。

  有一天她就去搭出租車,在出租車裡放了一些書,她隨便一翻就看到了這樣一段話,這段話就是我們尊敬的上淨下空老和尚在講經的時候所說的。他說:「家庭主婦就好像菩薩一樣,她貢獻她的勞力、貢獻她的心力,為家庭的每一個成員不分晝夜地貢獻自己所有的時間、精力、愛心,為家庭任勞任怨,這就是菩薩精神。菩薩並不一定要為社會廣大的大眾服務,能為家庭的每一個成員貢獻出你所有的心力,你就是一個菩薩。」霎時,這位太太看到自己原來是一位大菩薩,是一位默默付出的菩薩。讀完這一段話之後,她的愛心更加地增長了,整個心態也改變過來了。從此以後她不再自怨自嘆,她覺得做菩薩就要做得更圓滿,而且還要做一個快樂的菩薩。

  從此以後,她在拖地的時候,會想到自己把地拖乾淨,丈夫、孩子回來,看到清潔的環境,那種愉悅的心情,所以她會抱著愉快的心情來做。同時還覺得人的心地要經常地擦拭,心裡有不好的想法、看法,也要像拖地一樣把它清除乾淨。看到丈夫這麼辛勞地回來,她會覺得丈夫在外一天真是很辛苦,就主動地倒一杯水給丈夫,問寒問暖。孩子回來之後,她也會和他分享在學校裡發生了什麼事,今天的心情怎麼樣,有什麼學習上的收穫等等,還藉著和親子溝通的機會,了解他的身心狀況。所以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轉變心態,能夠用愛心關心我們周圍的每一個有緣人,這個就是慈。這樣也可以把自暴自棄的心理、把應付差事的心理變成了一種菩薩的心態。

  所以幸福確實就在一念之間。這一念可以讓一個平凡人變得很偉大。其實家庭主婦為家庭所付出的一切,可以說是最有意義、最值得做的一件工作。這件責任重大的工作,唯有婦女才能承擔,因為她所扮演的角色至為重要,妻子、母親、兒媳等等。

  所以古人講,齊家才能夠治國,才能夠平天下。如果一個家庭不健全、家庭不幸福,又如何能夠代代相傳?所以古人說,娶一個好的妻子能夠旺三代,娶一個不好的妻子也可以敗三代。做為女子,確實應該效法坤,坤德,能夠養成這些美好的品質。

  第十就是良,善良。能夠幫助丈夫成就德行,助夫成德。像在《群書治要》之中,節錄了很多有后妃之德的女子的故事。譬如說在《群書治要.後漢書》中,節錄了一位明德馬皇后的故事。這個馬皇后是伏波將軍馬援的小女兒。在漢明帝永平三年,被立為皇后。她被立為皇后之後,更加地謙和肅敬。她能夠誦《易經》,愛讀《春秋》《楚辭》,尤其喜歡《周官》。她所穿的衣服常常是用厚繒做的衣服,就是粗布的衣服,裙子上連裝飾的花邊都沒有。宮中各位姬妃來請安的時候,遠遠地看她穿的衣袍很粗疏,反而認為是綾綢縐紗之類的,但是到了跟前一看,才知道是厚繒,她們就都笑了。皇后說:「這種厚繒特別適合染色,所以用它做衣服。」她的品德後宮沒有人不讚歎的。

  在漢明帝去世之後,她做了太后,親自撰寫《顯宗起居注》。在寫這本書的時候,她刪減了她的哥哥馬防參與醫藥的事。漢章帝就問,說:「黃門舅從早到晚供養奉事將近一年的時間,既不給他褒獎,又不記載他的勤勞,這是不是太過分了?」馬皇后怎麼回答的?她說:「我不想讓後世人知道,先帝多次親近後宮的家人,所以不錄。」漢章帝打算給他的舅舅們進封爵位,也沒有被馬皇后允許。

  在建元二年的夏天,遇到了旱災。結果談論朝事的人認為這是沒有封外戚的緣故,所以都紛紛上奏,說應該按著過去的章程來封外戚。結果太后頒詔、下詔這樣說:「凡是言事的人,都是想巴結我來求得好處罷了。昔日成帝朝王譚、王商等五位侯爵,在一天都受封了,當時黃霧籠罩四野,卻不看見有及時雨的瑞應。再者田蚡(音墳)、竇嬰,寵貴驕橫。結果招致了禍端,也是為後世所傳聞。所以先帝謹慎地防止舅氏、防止外戚,不讓他們在朝廷中樞佔有爵位。對幾個兒子的封賞,只讓他們享有楚、淮等諸侯國的一半。先帝常說:『我的兒子不應當跟先帝的兒子同樣對待(這就是漢明帝所說的話)。』我是天下之母,但是身穿厚繒衣服,飲食不求甘美,左右只穿黑布衣服,沒有麝香、不加修飾的原因,就是想以身作則給下邊做一個表率。認為外戚們看到這些情況,都應該反躬自問,但他們只笑著說太后平日喜愛節儉。從前從濯龍門上經過,看到外家問候起居的人,車如流水、馬如游龍,奴僕們都穿著綠色臂衣,領和袖子都是純白色的,反回頭看一看我的御者,不及他們多了。我之所以不加譴責他們,只是停止他們每年的開支費用,是希望能用這種辦法使他們私下裡覺得慚愧,但他們仍然懈怠,沒有憂國忘家的觀念。」這個就是說,皇后她不准給自己的兄弟們進封,她是考慮到整個國家的興衰,不願意給整個國家造成不良的影響。

  在外親中凡是謙和本分、有義行的人,太后都對他們溫言勸勉,賞賜些財物。如果有人犯有細小的過錯,就先以嚴厲的顏色,然後再批評教育。對於那些車服華美不遵守法度的人,便取消他們的資格,遣送回歸故里。廣平、鉅鹿、樂成王的車騎樸素,沒有金銀的裝飾,太后就賜錢各五百萬,就是勉勵人們節儉。這樣一來,朝廷內外都受到感化,衣被車服規畫如一,外家惶恐,比明帝永平年間更加地謹慎。這個都是講馬皇后自己率先垂範,感化自己的兄弟,讓他們也能夠自己貶損,而不是去奢侈浪費、爭功爭名。對自己的這些家人,就是兄弟們都是嚴加教訓。

  另外一個皇后就是和熹鄧皇后,她是和帝的時候被封為皇后。她入宮的時候就是貴人,恭敬肅穆、謹慎小心,一舉一動都合乎法度。漢和帝很嘉許並且鍾愛她。皇后有病的時候,和帝特令皇后的母親和兄弟都入宮親自打理醫藥等事,而且不限時日。結果皇后對和帝說:「宮禁重地,而讓外戚久在宮中,上使陛下蒙受寵幸私家的嘲諷,下會使賤妾落個不知足的毀謗。這樣上下都會受到損傷,實在不是我希望發生的事。」漢和帝就說:「人都以多次進入宮內為榮,但貴人妳卻反以為憂,深刻地做自我檢查,真的是難能可貴。」

  每當有宴會的時候,其他的這些姬妃貴人都是競相地修整打扮、簪珥光彩、衣著鮮明,而只有鄧皇后樸素無華,衣服不加任何的修飾。在她剛剛被冊立封為皇后的時候,四方諸侯國進貢,都是競相尋求那些珍貴美好的東西。但是自從鄧皇后即位之後,她就命令全部加以禁絕,每年只供奉紙墨而已。厲行節儉,從自己做起。所以我們看歷史,凡是一個有作為的皇帝,背後一定是有一個有女德的皇后,加以輔佐,共同成就了一代盛世。

  第十一個品質就是貞。我們所說的貞潔,潔身自好。中國人認為一個女子要守身如玉,一定要珍愛自己、尊重自己,所以這個就是貞潔自尊。作為女子,特別是作為姑娘,一定要懂得自愛,懂得珍惜自己的身體。

  第十二就是靜。就是安靜而不浮躁,能夠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如果這個大地不穩定、不平靜的話,就會發生地震,所造成的傷害必然很多。一個女子她不安靜,脾氣不好,也會給家裡帶來不安定的成分。

  在《周易》坤卦的《文言》裡,孔老夫子講道:「坤,至柔而動也剛,至靜而德方。含萬物而化光。」意思是說坤卦六爻皆陰,它是至柔的,但是在變動的時候,卻也顯示出無比剛強。地體不動,極為安靜,但能夠生長萬物,讓它們自然而然的生長。德能方正,含養萬物而德化光大。所以一個真正有德行、有智慧的女人,就像大地一樣的安靜、祥和,效法坤道的自然無為,使萬物並不感覺到是強有力的和被動的,而是自然而然地生長演化。這個安靜也體現在做女子的要謹言慎行,她的行為才能夠方正,才能夠為人所效法。

  總之,女德非常地重要。不僅僅中國人強調,外國人也是非常地重視。譬如說英國的思想家斯邁爾斯,在《品格的力量》中就這樣寫道:「女人的影響在世界各地都是一樣的,不管在哪個國家中,她們的狀況影響著這個民族的道德、行為方式和品格。哪裡的女人品質惡劣,那個社會的品質也就惡劣;哪裡的女人道德高尚有教養,這個社會就繁榮、就進步。」用印光大師的話來說,就是天下太平與否,一大半責任都在婦女的身上。

  我們看當今的社會之所以缺少聖人,什麼原因?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缺少聖賢的母親。所以古人講「夫婦有別」,這個別不是地位上的差別,而是職責上有分工。因為他們各司其職,互相配合,各司其職,才能夠把這個家庭經營得好。這個是我們學習這一句話所體會到的。

  我們看第八十句:

  【不修善事。即為惡人。無事於大。則為小人。紂為無道。見稱獨夫。仲尼陪臣。謂為素王。即君子不在乎富貴矣。】

  這句話出自《群書治要》卷五十《抱朴子》。意思是說,不行善事的,就是惡人;不奉事尊長的,就是小人。商紂王為君無道,所以被稱為獨夫;孔子身為諸侯的大夫,卻被推許為素王。素王,就是有王者之德而未居王者之位的人。這說明君子並不在於是否有權勢和財富。

  『不修善事』,就是不積德,不積德行善。為什麼「不修善事,即為惡人」?因為我們行善,就是看到別人有需要,去幫助他。假如別人有苦難,我們視而不見,這就是見義不為,對自己的良知就有損。對良知有損,心性就是在墮落。從這裡我們看到,「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一個人不去修善事,不去熱心幫助別人,那每一天都是在退步。為什麼?因為你不是為別人著想,你的自私自利的心就在增長。所以有人鼓勵我們要「日行一善」。為什麼要提倡日行一善?就是要把行善變成自然,就像我們呼吸一樣,自然而然,甚至你都感覺不到。我們做了善事還不放在心上,就像我們看布施一樣,要做到三輪體空,「內不見己,外不見人,中不見所施之物」,心地清淨。

  為什麼要這樣做?其實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我們和眾生是一體的。所以他有困難我去幫助,也是自然而然。如果我們行善是為了求福報,求福報還是沒有放下,還是心上有貪著。其實我們想一想,我們這一世來到這個世間,是清清淨淨的來,也應該怎麼樣?也應該清清淨淨的走。所有的功名利祿、榮華富貴等等,是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所以你求這些福報,到頭來都是一場空。

  所以我們做善事要心無罣礙,歡歡喜喜地做。然後怎麼樣?做好之後,歡歡喜喜地走,很瀟灑、很自在、很隨緣。遇到善事、好事,要盡心盡力地去做,但是心裡連痕跡都不著。該走的時候,一絲毫的罣礙沒有就走了。

  『無事於大,則為小人』,這個「事」就是事奉。不能夠事奉恭敬尊長,不管是在家對待父母,還是在團隊裡對待主管,在學校裡對待老師,不能夠恭敬奉事的,這就是小人的行為。為什麼說得這麼嚴重?因為一個人的善根,是從孝敬當中生出來的。如果一個人連對父母的孝、對老師的恭敬都沒有了,那一定是習氣做主,善根沒有辦法增長,很難不墮落到小人的行徑。我們想一想,一個人在家不孝敬父母,對老師不尊敬,他到社會上怎麼可能不和別人產生對立、衝突和傷害?

  『紂為無道』。紂,他的行為荒淫無道,雖然是一國之君,但是被人家稱為「獨夫殘賊」,認為是非常殘暴的人。

  『仲尼陪臣,謂為素王』。孔子他當過魯國的大夫,是一個陪臣,輔助這個國家的,但是後人都稱他為「素王」。受到廣大人民的推崇,代代活在百姓的心中。

  孔子在歷代都是備受尊崇。在唐朝開元二十七年,唐玄宗封孔子為「文宣王」。宋真宗的時候,封孔子為「至聖文宣王」。到了元朝,元武宗封孔子為「大成至聖文宣王」。說明什麼?說明元朝的皇帝對孔子非常地佩服,冊封他為「大成至聖文宣王」。「大成至聖先師」這個稱謂,是從元朝來的。

  武宗還說了一句話,說:「先孔子而聖者,非孔子無以名」。在孔子之前出世的聖人,如果沒有孔子把他們的教誨承傳下來,後代根本就不知道有這樣的古聖先賢。「後孔子而聖者,非孔子無以法。」在孔子之後兩千多年成聖賢的人,都是以孔子為榜樣來效法。所以他確實是一位承先啟後的大聖人。所以百姓尊崇他,稱他為「素王」。

  我們學了這一段,也是期許我們要效法孔子,讓這一生能夠在承傳文化,貢獻民族、國家、社會乃至世界上,能夠有所建樹。

  所以最後一句話說『即君子不在乎富貴矣』。一個人一生,對世界民族、對人民有多大的貢獻,不在於他的權勢、地位,而是看他有沒有智慧、德行。

  這個就是我們今天所學的內容,我們下次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