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接著看賢首大師的《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六門列名,第四門看起:

  。行四德。一者隨緣妙用無方德。二者威儀住持有則德。三者柔和質直攝生德。四者普代眾生受苦德。】

  這是說明修華嚴法門六門裡面第四門,前面三門是看破,後面三門是放下,所以總的原則不外乎看得破,放得下。為什麼你能夠放下?正是因為你看破了,你才肯真的放下,所以看破在前,放下在後。初學佛的人,實在講我們現在真的是屬於初學,初學從哪裡學起?初學是先放下、後看破。你放不下,你就看不破,放下一分你就看破一分,放下十分你就看破十分,真的搞清楚了,那個放下叫徹底放下。所以華嚴不是普通的法,在中國佛教裡面稱它作一乘法,也稱它作一佛乘。佛經上有大乘、小乘,有三乘:菩薩、聲聞、緣覺。這是一乘法,像《法華經》上所說的「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這就說明,諸佛菩薩應化在世間,教我們什麼?教我們一生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這才是真的。幫助你這一生證得阿羅漢、證得辟支佛、證得菩薩,這不是諸佛的本意,那是什麼?那是我們的根性太劣,煩惱習氣太重,沒有辦法在這一生當中證得佛果。這就慢慢的提升,一步一步的往上走。

  《華嚴》既是一乘,我們就知道它不是漸教,也不是頓教,它是圓教。天台大師講藏通別圓,它是圓教,賢首大師講小始終頓圓,所以《華嚴》是圓教。大師在這篇文章裡面,第一句話就給我們講滿教難思,說滿教、說圓宗,這把《華嚴》在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的地位就說出來了,它是究竟圓滿的佛教,所以它的看破就不是一個簡單的。我們昨天學習的顯一體、起二用、示三遍,這是看破。看破什麼?看破宇宙、看破人生,在頓教裡面,禪宗,這就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見性就成佛了。成佛還得要放下嗎?要,還有要放下的,要放下無始劫來的妄想習氣,這是沒有任何方法的,完全隨順自然。到這個境界,肯定與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起感應道交的作用,就像《普門品》裡面觀世音菩薩所說的,千處祈求千處應。那個「千」不是數字,是遍法界虛空界,哪個地方眾生跟他有緣,現在在苦難當中,或者是有心求佛菩薩幫助,或者是無意,無意也有求,叫冥求,這是過去生中跟佛菩薩有殊勝的緣分,現在墮落在苦難當中,雖然沒有求,跟有緣的佛菩薩他自自然然起感應。

  眾生有感,佛就有應,佛怎麼應法?『行四德』第一條就講了,『隨緣妙用無方德』,緣是眾生的,就是眾生的感,眾生感,佛就有應,隨就是應。同時在遍法界虛空界不同的處所,諸位記住,同時不同的處所,佛菩薩一一都起應化的作用,一個也不漏,這是隨緣。「妙用」是什麼?用是起作用,或是現身,或是說法。像釋迦牟尼佛三千年前應化在印度,那是隨緣。印度當時那些修行人,甚至於還有一些學者專家,我們現在說的,印度學術界的研究科學的、研究哲學的,他們在過去生中與佛也有緣。所以佛出現在世間,他們都變成佛的弟子,弟子當中有出家弟子、有在家弟子,都是與佛有緣。佛示現滅度到今天已經二千五百多年,二千五百多年這是外國人講的,在我們中國典籍裡面記載的,我們大家一般還是常常提到,佛出生的那年是周昭王二十四年,滅度是周穆王五十三年。照這個算法,佛出生那年到現在已經三千多年,在中國跟現在的說法差不多相差六百年。到底哪個是真,哪個是假,這個不要緊,不要在這上面去打妄想、去操心,為什麼?你入佛境界之後,時間跟空間都沒有了,時間、空間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用不著去討論這個問題。

  最重要的是佛怎樣幫助我們妄盡還源,這個重要。妄是什麼?妄想分別執著,這是妄。我們現在是六道凡夫,我們想想自己,妄想分別執著統統具足,一樣也不缺少。這一切具足就出不了六道輪迴,六道輪迴從哪裡來的?執著造成的,你只要能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再執著,輪迴就沒有了。正是永嘉禪師在《證道歌》裡所說的,他說「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六趣就是六道輪迴。六道輪迴是一場夢,迷的時候,昏迷的時候才會產生夢境,清醒過來,夢境就沒有了;清醒是比喻覺悟,迷惑是比喻分別、執著。我們墮落在這個深淵之中,生生世世出不去,縱然念佛也不能往生,這是我們講真話,不能夠欺騙大家。為什麼?你念了一輩子阿彌陀佛,最後不能往生,你會怪責,這個法師騙我,說念佛可以往生,我念一輩子為什麼不能往生?念佛是一種方法,往生極樂世界的一個方法,這裡面有條件的。念到什麼樣的功夫才能往生?經典裡面告訴我們,最低限度你要念到功夫成片,那真的就往生。

  什麼叫功夫成片?給諸位說,功夫成片就是《彌陀經》上講的「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分上中下三品,上品叫理一心不亂,華嚴境界,這樣的功夫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是生實報莊嚴土,這功夫高。他確實對於六門裡面前三門,他真看破,真的明白,所以他能夠放下身心世界。怎麼放下?對於身、心(心就是念頭)、宇宙,不起心、不動念了,這是上上品的一心不亂。中品的,起心動念有,這個放下非常難,但是分別執著放下了,生西方極樂世界方便有餘土。最低的程度,妄想分別執著沒放下,但是很淡薄、很輕,不嚴重,這句佛號確實能夠把它控制住,控制住就是不起現行,現行就是作用,能夠到不起作用。譬如對五欲六塵不起貪心,貪並沒有斷,但是這個佛號管用了,能念這一句阿彌陀佛讓貪心不起,遇到逆境瞋恚不起,愚痴不起、傲慢不起,這個煩惱都有,沒有斷根,它不起作用,這樣的人生凡聖同居土。

  我們自己要時時刻刻檢點,遇到順境很歡喜,遇到不順的境界就覺得討厭、厭煩、厭惡,這就是煩惱起現行,這不能往生。幾時念到像印光大師給我們開示,我看到你們到處都貼的有,二六時中,就是一天到晚二十四小時,心裡只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其他的念頭都沒有,這叫功夫成片,這叫下品一心不亂,也就是一心不亂最低的程度,生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這個道理我們不能不懂,佛菩薩、祖師大德決定不欺騙人,我們天天讀經,不能把經的意思給錯解,錯解了,吃虧不是經典,是我們自己。尤其在現前這個階段,這個世界不好,災難很多,人心不善。這樣的環境,對於一個真正發心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來說,我覺得這個環境很好,真好!為什麼?逼迫著你趕緊求生極樂世界,逼迫你不能不放下,為什麼?你要不放下,一個災難來,你到三途去了。真正放下,災難來的時候,你到極樂世界去了,去親近阿彌陀佛,這是遍法界虛空界所有六道眾生求之不得的好事。所以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這話都是真的,都不是假的。只要你看清楚了,你能夠善於掌握、運用當前的這些事、緣,你就會有成就,這也是妙用。

  諸佛菩薩應化在世間,那個妙用是真的妙用,是圓滿的妙用。何以說他是究竟圓滿?他起作用跟我們凡夫在形相上來說沒有兩樣,實際上完全不一樣。我們這個身體起作用,有妄想、有分別、有執著,他們起作用,沒有妄想分別執著,換句話說,他們根本就沒有起心動念,這個妙。這是諸佛菩薩應化在世間,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是「隨緣妙用無方德」。釋迦牟尼佛的示現,他示現八相成道,跟我們一般人沒什麼兩樣。他也是父母生的,父母把他養大的,十九歲離開家庭出去求學,三十歲開悟,就是成道了。開悟之後,一生從事於教學,身教、言教還要加一個意教,身語意三業教化。他有沒有起心動念?沒有,這就妙,我們會起心動念。他有沒有分別?沒有。他有沒有執著?也沒有,這就妙,妙用是指這個。妙用無方,方是什麼?方是方所、是方法。佛所示現沒有方所,哪裡有緣哪裡示現,佛教化眾生沒有方法,活的,活活潑潑的。就跟大夫為眾生治病一樣,大夫有沒有方法?沒有。方法從哪裡來的?方法從病人身上來的,你害的什麼病,需要用什麼藥來治。藥方是隨著病人他害的病來處方,絕對不是大夫先把處方處好,再給你治病,沒這個道理。一切眾生的病不一樣,各個不相同,所以佛無有定法為人演說。佛也沒有一定的形相示現於人,所以《普門品》裡面舉了一個例子,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實際上,諸佛菩薩在法界虛空界裡面應現是無量無邊,不止三十二類,三十二不是數目字,代表什麼?代表圓滿這個意思。《華嚴經》裡多半用「十」代表圓滿,諸位念《彌陀經》,《彌陀經》裡用「七」代表圓滿。所以,這些數目字決定不能當作數目字來看,那你就解錯了。《華嚴經》上佛給我們說了一句話,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無礙,一多不二,這個意思才是圓滿的意思。

  這都是講法身菩薩,他才有妙用無方。我們讀了之後應當要學,我們沒有圓滿的妙用無方,我們要隨分認真學習。那就在日常生活當中、工作之中,處事待人接物,首先真正去學習放下對立。我在聯合國多次和平會議裡面向大家做報告,我們應當從這個地方學起,不跟人對立。他跟我對立沒有關係,為什麼?他沒有學佛;他學佛也跟我對立,也沒關係,他不是真學,他是假的學佛,不是真學佛,真學佛一定從這裡下手。佛法修學最重要的關鍵不是別的,就是放下。看得破,放不下,沒用,那是什麼?那是佛學,那不是學佛。放得下、看得破才真正叫學佛,關鍵在放下。佛在經上告訴我們,小乘入門,小乘證須陀洹果,初果,條件是什麼?他把三界八十八品的見惑放下。見惑是什麼?執著裡面的一分,他放下才能夠證得初果,大乘《華嚴經》上所說的初信位的菩薩。《華嚴》是大乘,修學的級別,菩薩有五十一個位次,這五十個就好比是小學、初中、高中、大學、研究所。它每個階段都是有十個等級,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初信位是小學一年級,你要是能入到小學一年級,你是真正的佛弟子,他斷證的功夫跟小乘須陀洹相同,也就是說三界八十八品見惑要放下,你不放下你就到不了小學一年級。

  這八十八品見惑是什麼?佛菩薩慈悲,為了便利教導初學,他把它歸納為五大類,就是五種。第一種「身見」,這身體,你看我們都把這個身當作我,看得很重,佛告訴我們,身是假的,身不是我。也就是說小乘初果、大乘初信的菩薩已經把「我」放下,這個功夫就不簡單。「我」一放下,就是《金剛經》上所說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你們念《金剛經》,《金剛經》上講得很清楚,須陀洹就把四相放下。如果四相沒有放下,釋迦牟尼佛絕對不說他是證須陀洹果,說他證須陀洹果,就是他這個放下,他無我了,身見破了。

  第二條,「邊見」破了,邊見是什麼?對立。邊是二邊,我跟人,這就對立,眾生跟佛,對立了。現在科學家講什麼?相對,相對是邊見,相對沒有了。所以一定要知道,不能管別人事情,要管自己,我自己不跟人對立,不跟事對立,不跟一切萬物對立。我們跟佛對不對立?不對立,跟菩薩也不對立,跟天人也不對立,跟鬼神也不對立,跟妖魔鬼怪也不對立,為什麼?一體!都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這叫看破。所以,真看破了才沒有對立,沒有對立,身心和諧。第三、第四叫「見取見、戒取見」,這兩種合起來我們講成見。成見是什麼?是自己的意思,強烈的執著,我是對的,你們是錯的。這兩個是有因果關係,戒取見是因上的執著,見取見是果上的執著,都是錯誤的。為什麼?你執著是以為它真有,你不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知道一切法是假的,不是真的,你就會放下。所以這個標準還是挺高的,不容易。昨天劉富臺在此地聽講,這是個學科學的,講完之後他告訴我,現在科學家也發現了,宇宙現象不是真的,是一種相似相續相。科學的發展愈來愈接近佛法,在某一個角度上很接近,實際上沒有辦法達到佛法的究竟圓滿,為什麼?他們的起心動念、分別執著沒放下。所以他們發現這種現象,他得不到受用。佛法的修學不需要用任何科學儀器,他用什麼?用心靈、用禪定、用清淨心去證得,所以他得受用。

  最後一個叫「邪見」,除了前面講的四種錯誤見解之外,其他一切錯誤的見解就歸納到邪見。這五種錯誤的見解統統放下,這是大乘初信菩薩、小乘須陀洹,都在放下!如果我們真的把這五種見惑放下,我們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能不能往生?給諸位說,肯定往生。生到哪一品?生到方便有餘土,不在凡聖同居土。凡聖同居土裡面帶業,這五種東西都帶著,沒放下,所以你在這個世間是凡人,到極樂世界也是凡人,叫凡聖同居土。可是帶了這麼多東西,他怎麼能去得了?這個要知道,經上說得很多,祖師大德就說得更清楚,只帶舊業,不帶新業。你沒有學佛之前,你造作這些業可以,你能夠帶,現前造的不能帶,也就是告訴你,我昨天造的業可以帶,今天造的不能帶。明天呢?明天又變成今天,我今天造的業能帶,明天造的業就不能帶,就是你可以帶前一天以前的,當天的不能帶。這樣一算就能算到你臨命終時,你臨命終那天你造的業就不能帶,你就去不了,你命終前一天造的業還可以帶去,這個很重要。昨天造的是舊業,今天是新業,新業會產生障礙,舊業就可以帶。

  所以這個法門,善導大師講得好,善導是阿彌陀佛再來,到我們中國來示現,以祖師身分示現的。我們淨宗十三祖裡面有兩位是阿彌陀佛再來的,還有些身分沒有暴露,不知道,善導的身分暴露了,彌陀佛來的。還有永明延壽,淨土宗第六代的祖師,也是阿彌陀佛再來,善導是我們淨宗第二祖。真的,佛菩薩常常來,不露身分,你不知道他。善導大師告訴我們,這個法門叫萬修萬人去,一個都不漏,這個話是真的,一點都不假。可是你修要如理如法,不如理、不如法你去不了。理是在經教上你要通達明瞭,法是在事相上、修行上你一定要達到最低的標準,這是給你講斷證。怎麼斷法?最初的、最基本的,斷惡修善,斷一切惡、修一切善。善惡的標準是什麼?是戒律,在佛門裡面,最低的戒律,基本的標準,最低的標準,是《十善業道》,這個諸位要知道,佛門裡頭最低的標準。這十條你有沒有做到?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不瞋、不痴,這是佛家戒律,就是善惡的最低的標準。向上提升,也是這十條擴大而已,你看小乘阿羅漢,三千威儀,大乘菩薩們所修的八萬細行,三千威儀、八萬細行都是以十善業道為基礎擴充的。然後你才曉得,十善業道是多麼重要,是佛法修學的基本法。這個要做不到,你在佛法上決定沒有成就,你還是凡夫,怎麼修都是原地踏步,你沒有向菩提道上跨進一步。

  所以今天我們在華藏淨宗學會,悟道法師的道場,跟大眾談話的時候,我勉勵大家要真幹。今天佛法衰微到極處,誰的責任?我的責任,不能怪別人。你責怪別人是錯誤的,我們老祖宗教導我們「行有不得,反求諸己」,我自己認真反省,我有沒有做到?出家佛弟子,十善業有沒有做到?《沙彌律儀》有沒有做到?出家提升了,標準提升,提升到《沙彌律儀》。在家是《十善業道》,十善五戒,這是在家的。在家做不到十善五戒,假的,不是真的;出家做不到《沙彌律儀》,也是假的,不是真的。我們在搞假的,佛法怎麼能不衰?所以這個責任不在別人,在我們自己。

  學了這麼多年,現在逐漸搞明白了,我們要搞真的,不能再搞假的。再搞假的,前途是一片黑暗,肯定是地獄。古大德有句話說得好,叫「地獄門前僧道多」,學佛學到最後都下地獄。我沒有做什麼壞事!你破壞佛教的形象,這個罪過就是阿鼻地獄,你說多麼嚴重!為什麼我們今天十善業做不到?為什麼古人可以做到,我們做不到?這個道理,古人他有善根,他有修學的基礎,我們沒有。這個基礎就是世尊在經上所講的,「佛子不先學小乘,後學大乘,非佛弟子」。我們沒有從小乘教學起,大乘一開頭就是十善業,我們做不到。佛教傳到中國,小乘很興旺,小乘經典的翻譯在我們《大藏經》裡面的四阿含,跟現在南傳巴利文的藏經一對照,我沒有去對過,章嘉大師告訴我,他說我們漢文《阿含經》跟巴利文一比較,巴利文經典大概比我們多五十幾部,我們只少五十幾部,那就很完整了。小乘經差不多有二、三千部,它只比我們多五十幾部,你說小乘經典翻得多完備。

  隋唐的時候,小乘有兩個宗,俱舍宗、成實宗,學佛都從小乘學起。可是唐朝中葉以後,中國佛教就把小乘捨棄了。是不是違背佛的教誨?沒有,中國人很聰明,用儒、用道代替小乘,儒跟道是中國東西,內容不亞於小乘,所以用儒道代替。在這一千三百年當中,高僧大德輩出,證明這是有效的,沒有用錯。可是到我們今天這個世紀,頂多我們只講最近這一百年,我們把儒也丟掉了,小乘丟掉,儒也丟掉,道也丟掉,所以十善業道怎麼學也學不像,問題發生在這個地方。現在我們把原因找到了,就應當趕快回頭,我們還遵從古聖先賢,我們把儒的根找到,道的根找到,把基礎奠好,學佛就不難。儒的根,這是根本的根本,《弟子規》,道的根是《太上感應篇》,講因果教育,儒的根《弟子規》是倫理道德的教育,《十善業道》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上,好像蓋房子,儒的根是第一層,道的根是第二層,佛的根是第三層,上面才能夠建高樓。

  於是我們對儒、道兩個根就非常重視,沒有儒跟道這兩個根,《十善業道》你做不到;有這兩個根,就是佛法裡面講的善男子、善女人,這是善惡的標準。我們如果用上中下三品來看,《十善業道》是上品善、上善,《太上感應篇》是中善,《弟子規》是下善,要從下善紮根,你才會有上面。我們如果把這三個根疏忽,不去學它,我們學佛就沒根,經上所說的「善男子、善女人」,沒有我們的分,我們怎麼能往生?哪有這種道理!真正念佛往生的人你細心去觀察,這個人在生前,心地善良,言行善良,他相應。這是我們說某人善根深厚,才會有這個成就,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

  所以,要學佛菩薩的隨緣妙用,我們今天妙用就是守規矩,下面這一條就講到這個,第二條『威儀住持有則德』。「威儀」是行住坐臥得有個規矩,有個樣子。「住」就是不離,威儀就是戒律,要真正守住。「持」是保持,不能把它丟掉。「則」是原則,就是規矩。諸佛菩薩他在世間表演給我們看,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他老人家日常生活講經教學、待人接物,你把它記錄下來,一條一條記錄下來,就是戒律,就是威儀。他也沒有學過,為什麼做得那麼好?現在我們總算明白了,他老人家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他的形象從自性裡頭自然流露出來的,就是那個樣子,所以叫性德。這四種德是自性性德,自然流露出來。我們凡夫迷失了自性,性德變成惡業,智慧變成煩惱,相好變成現在的三途六道,這原因是什麼?迷失了自性,所以把性德統統扭曲了。怎麼迷失的?佛講得非常清楚,就是你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壞了。放下妄想分別執著,性德就現前,你跟經上講的完全相同。所以,我們不能不遵守古聖先賢從自性裡面流露出來的德行,用它來做為我們修行的標準,那就對了,一點錯誤都沒有了。

  所以戒律不是釋迦牟尼佛制訂的,這個要知道。釋迦牟尼佛要制訂戒律,他不就又分別執著了嗎?不就又起心動念?那就不是妙用,跟我們凡夫沒有兩樣,這一點要知道。完全是自性流露,是稱性的大德。我們今天讀到這些經典,我們能體會的很有限,我們學《十善業道經》也只學了這十條,哪裡知道隨著菩薩位次的上升,十善愈來愈微細。到了法身菩薩,性德完全顯現的時候,居然有八萬四千細行。這個我們凡人看到不可思議,可是真的,八萬四千一條不漏,那是什麼?那是圓滿的十善。我們常常看到佛像,特別是畫的佛像,佛的頭上都有個圓光,圓光上面有三個字,多半是梵文寫的,也有用漢文寫的,或者是西藏文寫的,我都看見過。這三個字叫「唵阿吽」,這是性德,是什麼?就是十善業。「唵」是身業,不殺生、不偷盜、不淫欲。「阿」是口業,不妄語、不兩舌、不綺語、不惡口。後面「吽」是意業,不貪、不瞋、不痴。這說明什麼?成佛了,十善圓滿。十善圓滿,諸位想想是不是八萬四千細行?不止,八萬四千細行太少了,八萬四千細行應該是什麼?應該是初住菩薩示現的,愈往上面去,沒有數量,無量無邊無有窮盡的細行,這是性德圓滿的流露。尤其是我們這種想像是有理由的、有根據的,根據前面所講的三遍,出生無盡、含容空有、周遍法界,這個才是對的,正確的,哪裡有數量可以說,性德沒有數量。所以我們看到這一句,諸佛菩薩示現在十法界,我們現在迷失自性,想把自性找回來,那你就得要向佛菩薩學習,他所示現的就是他所教我們的,我們要真幹。

  在《華嚴經》上佛給我們講到,菩薩有三重障,菩薩不能向上提升境界,這三重障一說出來,我們每個人都有,那你要有高度的警覺。為什麼?今天我們學佛,聽了,聽懂了,也覺得很有道理,但是做不到。境界一現前,煩惱習氣馬上就露出來,佛法忘得一乾二淨,這裡頭有三重障。三重障,第一個是「傲慢」,你說你有沒有傲慢?如果你傲慢沒有了,至少你成阿羅漢,阿羅漢沒有傲慢,還有傲慢的習氣,到辟支佛,傲慢的習氣就沒有了。傲慢從幾時有的?迷失自性那一天傲慢就起來了。佛在經上告訴我們,迷了自性,自性變成阿賴耶,幾乎是同時,阿賴耶的業相立刻就變成轉相,轉相就是見分,見分就是末那識,末那是四大煩惱常相隨,四大煩惱裡面有傲慢。這就是說明傲慢是俱生的煩惱,不是你學到的,迷失自性那個時候它就生起來,我見、我愛、我痴、我慢,四大煩惱。為什麼會有這四大煩惱?你有了分別執著,立刻境界相現前,境界相是什麼?宇宙現前,我現前了,這個時間之短你沒有辦法想像。彌勒菩薩告訴我們這時間多長?一彈指,我們算秒好了,是一秒鐘的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這麼短的時間。所以佛在經上常講,生滅同時,不生不滅,為什麼?是有生滅,你沒有辦法覺察到它有生滅現象,你覺察不到。這個我們都承認,有傲慢,為什麼?不能接受聖教,這就是傲慢。天天在讀經,天天在學佛,就是傲慢擋住,入不進去,就是你所學到的經教,理你沒有悟入,事你沒有落實,這是重障。

  第二個重障是「嫉妒」,不能容人,別人比我好一點,心裡就難過,一定要超過別人。第三個是「貪欲」。這是三重障,你有這三樣東西,菩提道上就非常困難,要想提升談何容易。放下業障要從這裡放起,愈是嚴重的要先放,比這個其次的就容易放了,跟治病一樣,最嚴重、要命的先治,然後小病再慢慢修養。我們要消除業障,首先要把這三種重障消除,菩提道上才能夠向前邁進,這三種障礙只要有一種,無論你怎麼用功,怎麼樣勤奮修學,你想進一步就非常困難。這些綱目到後面都會細講,每一條我們都要細講。在這一條裡頭,也就是在這些年來我們常常提的,「學為人師,行為世範」,一個意思。這個意思就是時時刻刻、在在處處,我們起心動念所有的行為都要給社會大眾做最好的樣子,不能做壞樣子。做壞的樣子,果報在三途;做好樣子,果報在人天,人天是善人,不是惡人,從人天這個基礎上才能夠修成佛菩薩。

  第三,『柔和質直攝生德』,這是講攝受眾生,太重要了。人與人之間的往來,人與自然環境的往來,人與天地鬼神的往來,我們生活在法界裡面,佛家講法界,我們一般人講宇宙,就不能夠脫離這些關係。人事關係、跟一切萬物的關係、跟大自然的關係,實在講,前面我們學過了,是一體。那要用什麼心態來跟大家相處?你看第一個「柔和」,我們中國老祖宗教導我們「和為貴」,跟什麼樣的人都要和睦相處。「質直」就是平等對待,上跟諸佛菩薩,下跟三途眾生,在物質環境,樹木花草、山河大地,再擴展到太空,與一切不同維次空間的生物都是和睦相處,平等對待,這個人是什麼人?這個人是明心見性的菩薩。有差等就不是平等對待,有分別,平等也沒有了,不平等裡面就沒有和睦。所以我們中國人稱「和平」,這個有道理,和是從果上講的。我們中國人跟佛法都是先講果,後講因,因是什麼?因是平,你要想真正做到和睦,你一定得平等,不平等裡面沒有和睦。這攝受眾生。

  十法界無量無邊無數的諸佛剎土,這些剎土裡面,大多數都有十法界。攝受眾生,這是對法身菩薩講的;佛對於我們來講,對我們凡夫,教導我們初學,攝受眾生是四種方法,叫四攝法。攝受眾生,這是對菩薩講的,這稱性;四攝法不稱性,但是從性德裡頭生出來的。四攝法裡面是布施、愛語、利行、同事,用四攝法來說,對我們很有受用,這實在講是太高了。四攝法是表面,這是裡子,裡面的。你就曉得菩薩示現在世間,四攝法做得多圓滿!為什麼?他裡面柔和質直,我們凡夫雖然學著做,總沒有菩薩那麼圓滿,道理就知道了。「布施」,四攝法總的來說就是關懷,對於一切眾生用真誠心去關懷照顧。布施跟六度裡的布施意思不一樣,六度的布施是把煩惱習氣放下,這個地方不是的。這個地方布施就是我們常常講的請客、送禮,禮多人不怪,人與人之間的往來,首先要懂得送禮、請客,特別是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宗教,建立友好關係。人與人之間,最小的用在家庭、夫妻,你要是懂得用四攝法,夫婦好合,百年偕老,決定不會有變故。夫妻彼此關懷,常常送一些小禮物。一九九九年、二000年,我住在新加坡,團結新加坡九個不同的宗教,做得很成功,什麼方法?就是這個四攝法。

  「愛語」不是甜言蜜語,是真正關懷他、愛護他的言語。那真正關懷、愛護的是什麼?在今天來講就是《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這是三教聖賢對我們的愛語,我們要學習,我們要幫助別人。「利行」是我們的所作所為有利於別人,利益社會、利益眾生,而不是自私自利。自私自利好像眼前得到一點小便宜,所以很多人他做,沒有誠意利益別人,可是到最後這種心態將來墮地獄,到那個時候後悔莫及。現在如果起心動念是真誠心利益社會、利益眾生,以這個功德迴向念佛是決定往生,到極樂世界去作佛、作菩薩去。這個裡頭的利益真叫做天淵之別,我們不能不知道。利人才是真正利己,利己是真正在害自己,名聞利養害死人,沾不得!為什麼釋迦牟尼佛捨得那麼乾淨?他為什麼要這樣做法?他就是對我們地球上這些眾生柔和質直的攝生德表現出來的,做出最好的榜樣,我們不能夠不懂,不能不認真努力的去學習。

  「同事」,這個很難講,大徹大悟的菩薩,叫法身大士,他的示現是給一切眾生同事,我們凡夫做不到,我們要學了這一條,那不墮三途才怪!所以我們今天講同事,沒覺悟的人我們要學著跟佛同事、跟菩薩同事,佛、菩薩做些什麼,我們也照樣去模仿,這就對了,這個就一點過失都沒有。佛菩薩做的什麼事情?佛菩薩把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統統放下,全心全力在幫助一切眾生離苦得樂,目標。苦從哪裡來的?苦從迷失自性來的,迷失自性之後他就不知道行善,他作惡。所以,佛菩薩教導我們,首先教我們斷惡修善。哪些是惡?十惡,十善業道的反面,十惡,那個要斷,十善要修,斷惡修善用十善做標準,你就決定不墮三惡道。你能夠與經教裡所說的善男子、善女人相應,經上講的善男子就是你,講的善女人就是她,他做到了,不墮三途。

  這是佛幫助人離苦得樂,三途太苦了,把你從三途救到人天,你來生在人天的果報比這一生一定更殊勝。往上再提升,幫助你破迷開悟,從人天道進入到佛菩薩道,佛道、菩薩道,往這裡去了,脫離六道輪迴,脫離十法界,你得到的是永恆之路。佛菩薩在世間幹這種事,多半用什麼身分?用老師的身分,從事於教學的工作,也有用其他的身分,我們的觀察不明顯。實際上菩薩無處不現身,男女老少、各行各業,就像《華嚴經》末後五十三參所顯示的。五十三參是五十三類,真的是我們所說各行各業、男女老少,五十三參裡面,出家的只有六個人,其餘全是在家的。那些人統統都是諸佛再來的、應化的,這是我們要學習的,這個意思很深很廣。特別是在現在這個時代,介紹給廣大的群眾學習《華嚴》最為契機,為什麼?現在這個世界是開放的、是自由的、是平等的,《華嚴經》符合開放、自由、平等,一般人歡喜學習。無論你從事哪個行業,你在《華嚴經》上都找得到,找到你同行的,你看他在那個行業裡怎樣作佛、怎樣作菩薩,你就都學會了。這都是性德自然流露。

  最後這一條,『普代眾生受苦德』,這條是什麼?四弘誓願裡面第一條,「眾生無邊誓願度」。這是諸佛如來在因地上發的大願,四弘誓願,現在成了佛,自自然然就兌現,佛沒妄語。「普代眾生受苦」,他有沒有起心動念?沒有,這妙用。所以記住,這四個是一而四,四而一,這一條裡面包括前面三條,每一條都包括其他的三條,一即是多,多即是一,這妙!眾生,十法界裡面全是眾生,佛經上也稱為凡夫,十法界都是凡夫,為什麼?沒見性。在大乘教裡,見性才稱為聖人,沒有見性都是凡夫。所以稱六道叫內凡,在六道之內的叫內凡,四聖法界是六道之外的,叫外凡。四聖法界就是釋迦牟尼佛的方便有餘土,六道是凡聖同居土,釋迦牟尼佛有實報莊嚴土。實報莊嚴土是什麼?給諸位說,就是華藏世界。毘盧遮那,法身;盧舍那,報身;釋迦牟尼佛,應化身,在十法界裡示現應化身,三身是一身,這在《華嚴》裡面就講得很清楚、很明白。

  不起心、不動念,怎麼能代眾生受苦?這就是諸佛菩薩不僅僅是對這一個娑婆世界,那你就完全想錯了,到不起心不動念的時候,法界就通了,沒有障礙,遍法界虛空界是一法界。這個法界沒有大小,稱性的,自性沒有大小,念念形形都是普周法界,前面「三遍」裡第一條所說的。遍法界虛空界裡頭確實有不少眾生迷失了自性,一迷就把自性變成十法界、變成六道、變成三途,這就受苦。這些諸佛如來、法身菩薩,與這些眾生(就是十法界眾生)自自然然起感應道交。佛來了,佛來幫助他,不定現什麼身,像三十二應一樣,到底現的什麼身,那是眾生的感。因為佛沒有念頭,他沒有起心動念,眾生想什麼身他就現什麼身,眾生需要什麼法他自然就說什麼法,現身說法都沒起心動念,當然更沒有分別執著,所以叫妙用。跟我們不一樣,我們起作用一定起心動念、分別執著,人家起作用沒有起心,沒有分別執著,這個妙。

  現的身是不是從極樂世界、從華藏世界到這裡來的?沒有。我們在講席裡面曾經學過,為什麼?分別執著放下,時間、空間就沒有了。空間沒有了就是沒有距離,極樂世界在哪裡?就在現前。華藏世界在哪裡?也在現前,當下即是。這又是個不可思議的境界,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我們有這個念頭,或者是沒有這個念頭,沒有這個念頭是冥感,有這個念頭是顯感。顯感有顯應、有冥應,冥感有冥應、有顯應,四種感應,都是在現前,沒有過去、沒有未來,沒有此界、沒有他方。我們感覺當中有此界他方,有過去、現在、未來,這是我們迷失了自性,產生錯誤的感覺。事實真相通達明瞭之後,這些錯誤的現象全都沒有了,所以能夠示現普代眾生受苦德。代眾生受苦,他自己有沒有受苦?自己沒有。為什麼?自己苦樂沒有了,不但苦樂沒有,染淨也沒有,他自己常住在一真法界,隨類現身,得大自在。曉得這些好處,你才真正發心希望早一天證得佛果,好處太多了,說不盡。現在捨不得離開眼前這個五欲六塵,是你迷惑得太嚴重,在佛的說法是你太可憐了,可憐憫者,怎麼迷成這個樣子!因為你所迷的沒有一樣是真的,全是假的。真的,真的你完全不知道,不但你沒見到,你聽說,聽說不相信,你懷疑,你認為這個假的是真的,這就是佛在經上常常講到的可憐憫者。

  我們這一生算是非常幸運,得人身,聞到佛法,聞到佛法當中無比殊勝的《大方廣佛華嚴》,這太難了。華嚴跟淨土是一不是二。我在新加坡答覆同學們一個提問,他們問我,華藏世界跟極樂世界有沒有差別?這問得好。我的回答,我說華藏世界就好像新加坡這個城市,這是華藏世界,極樂世界就好比烏節路,新加坡最繁華的一條路叫烏節路,這他聽懂了。極樂跟華藏是一不是二,極樂是華藏的精華,是華藏最好的一個部分,所以文殊、普賢率領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求生淨土,去拜阿彌陀佛,你說多殊勝!所以古大德,這個人是乾隆年間的彭際清居士,這是我們佛門的大德,他沒出家,在家學佛,通宗通教,顯密圓融,是在家的大菩薩。他說《無量壽經》就是中本《華嚴》,《阿彌陀經》是小本《華嚴》。反過來說,《華嚴經》就是大本《無量壽經》,他說得很有道理。我有理由相信,魏默深居士,這是清朝咸豐年間的人,他有《無量壽經》的會集本,我們印祖對他有批評,魏默深居士就把《華嚴經.普賢行願品》最後的一卷,《四十華嚴》最後一卷,抽出來附在淨土三經的後面,號稱為淨土四經。我相信他這個做法是受彭際清居士的影響,有道理,你看在末後一卷,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所以稱《無量壽經》為中本《華嚴》是有理由的,《華嚴經》到最後入《無量壽》,歸《無量壽》。

  到印光大師,這民國初年,印光大師把《楞嚴經》裡面「大勢至圓通章」摘出來,放在淨土四經的後面,稱為淨土五經。淨土五經的來源我們要知道,這就圓滿了,再就沒有淨土六經,沒有了,達到圓滿了。印祖這招對我的啟示很大,因為我們過去對於《楞嚴經》這段經文疏忽了。特別對我們這個啟示,我們發現淨土法門在楞嚴會上是兩個特別法門,不是一個。以前我們都聽說「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是楞嚴會上的特別法門,為什麼?太明顯了,普通法門是按照順序排列的,特別法門是不按順序的。《楞嚴經.二十五圓通章》,它是六根、六塵、六識,十八界,是按照這個排列的,後面是七大,你看看十八界加上七大,二十五,二十五位菩薩來做代表。按順序排列,觀世音菩薩是排在第二,耳根圓通,第一個是眼根,第二個是耳根,排在第二。他排在最後,像唱戲一樣擺在壓軸戲,最殊勝的,這個很明顯,一看就明白了。可是大勢至菩薩排列也沒有按照順序,但是他調整得很微,不容易看出來。大勢至菩薩排列是在七大裡面,七大是地、水、火、風、空、見、識,大勢至菩薩是見大,彌勒菩薩是識大。按排列的順序,大勢至菩薩應該是二十三,彌勒菩薩二十四,這就是順序。可是他兩個顛倒了,彌勒菩薩排在二十三,大勢至菩薩排在二十四,這個調整是很微,一般不容易看到。觀音菩薩從第二跳到最後,這個太明顯,兩個特別法門。

  這是印祖把它拈出來放在淨土四經的後面,我們就特別去留意這一章,這一章特別在哪裡?才發現它也是特別法門,兩個特別法門。念佛法門是遍法界虛空界的第一法門,它是普遍契機,普契群機,是對法界虛空界來說的;觀音菩薩耳根法門是專門對娑婆世界來講的,範圍很小。我們這個世界的人,耳比眼聰明,眼看看不清楚,耳聽得清楚,「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我們的聽超過我們的見,看不清楚,會聽得清楚。這是我們發現到「大勢至圓通章」不可思議,走遍虛空法界,一切眾生都得利益,這還得了嗎?所以,「大勢至圓通章」是淨土宗的《心經》,確實超過《般若心經》,只有二百四十四個字,比《心經》還少,《心經》二百六十個字,這我們不能不知道的。

  佛菩薩這些設施都是代眾生受苦德,我們要能體會到,這才真正會感恩戴德,才會認真的學習。他們來給我們示現不容易,我們得到不容易,那就要希望在這一生當中圓滿成就,不生西方極樂世界對不起佛菩薩,對不起這些祖師大德。那我們求生淨土這個願就真實了,認真的去幹,放下,身心世界都不要放在心上,徹底放下。念念為正法久住,念念為苦難眾生,我們功德就圓滿了。現在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