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掀開經本,《科會》第二十四面,經文第四行,從第四十五願看起:

  中常供無量無邊一切諸佛。不失定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這是「定中供佛願」。四十八願從前面一願「普等三昧願」,往後都是阿彌陀佛為十方諸菩薩而發的。由此可見淨宗法門廣大,並不侷限於專修淨土,修學其他法門,也得到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尤其前面一願「普等三昧」,普等三昧,實在上講,就是念佛三昧。也許諸位同學自己曾經經驗過,我們在有一些慶典當中,常常有人提議我們大家默禱一分鐘。默禱是什麼意思?沒有人說得出來;這個默禱有效嗎?也沒有人能夠說得明白。其實默禱就是普等三昧,在一分鐘當中,把一切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這一分鐘是清淨心,這一分鐘是真誠心,清淨真誠裡頭沒有界限。所以這個心是等虛空法界,這個功德就大了,意義在這個地方。

  平常我們起心動念,起心動念就有分別、就有執著,所以心量很窄小;能夠放下一切分別執著,這個心量恢復到本來的狀況,佛家常講「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所以他能夠跟虛空法界一切諸佛菩薩、神聖感應道交,下面又能跟六道眾生,甚至於地獄眾生,都能夠起感應的作用,真正默禱默在那裡。雖然是身體不動,嘴巴也不講話,眼睛也閉起來,還胡思亂想,那就不行,那就完全錯誤了。最重要放下妄想分別執著,這個默禱才有用處,就是我們前面所講的普等三昧。

  普等三昧是念佛三昧,念佛比默禱要殊勝。因為默禱實在不容易,別說一分鐘,一分鐘相當長,一分鐘當中不起妄想分別執著,一般人都做不到。但是淨宗法門妙,它讓你念佛,「我一分鐘念佛裡面不夾雜妄想分別執著」,比一分鐘默禱容易做到,容易收到效果。我們過去提倡的「十念法」,十念法大概就是一分鐘,就是一口氣「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念十聲佛號,大概是一分鐘的樣子,十聲佛號一句接一句,決定沒有一絲毫妄念夾雜在其中。時間雖然短,效果很大,比平常念佛一天到晚拿著念珠,念個幾百聲佛號、幾千聲佛號、幾萬聲佛號,它裡頭夾雜妄想,把你的功夫破壞了。古德教給我們念佛原則,是要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沒有說時間長短。所以一分鐘我們一絲毫懷疑沒有、夾雜沒有,也沒有間斷,符合這個標準。雖然時間很短,但是我們完全符合標準,那就產生不可思議的功德。所以我過去勉勵同修一天修九次,你修的次數愈多愈好,一堂課只要一分鐘,才真正能做得到,這是真功夫,真實功夫。古德說,「念佛三昧」能除一切煩惱,能解脫生死,所以也叫做「清淨解脫三昧」。我們從一分鐘這個方法來開始練習,慢慢次數多了,時間加長了,這個效果才能見到。

  無論修學什麼法門,用什麼樣的功夫,一定要知道自己的根性,要對症下藥。諺語常講「人貴自知」,有自知之明的人,無論世法、佛法絕大多數都能有成就;凡是不能成就的,都是不自知,不知道自己的根性,好高騖遠,勉強的去強求,到最後一無所成。我們是什麼樣的根性?就像經上常說,「業障深重的生死凡夫」,我們是這種根性。我們遇到的法門,實在講是無比的殊勝,這個法門確確實實能幫助我們在這一生當中成就。問題我們要善學,要懂得修學的方法,要有方便。要能夠降伏自己的煩惱習氣,這個比什麼都重要;如果不能夠降伏自己煩惱習氣,方法再好也沒用處,收不到效果。

  我們每一個人煩惱習氣又不相同,別人用功方法得力,我們要學他,則未必能夠得力。這什麼原因?這是契理而不契機。他跟我的根機不一樣,一定要懂得自己是什麼樣的根機,用什麼方法來對治,才能產生效果。總而言之,一定要知道自己有哪一些煩惱習氣,自己一定要曉得,一定要想方法把自己煩惱習氣克服,這樣的人修行、念佛才談得上功夫。如果煩惱習氣自己不知道,或者知道,自己沒有能力降伏,念佛功夫就談不上了。談不上,那要曉得,這一生當中決定不能往生,正是古人常講,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

  過去李炳南老居士常常告訴我們,一萬個念佛人,真正往生只有兩、三個,那兩、三個人為什麼能往生?他能克服自己的煩惱習氣,所以他功夫得力。我們功夫不得力,你就要警覺到,這一生不能往生。這個問題嚴重,不能往生,就要搞生死輪迴。搞生死輪迴,我們仔細去反省反省,我們在一天從早晨起床到晚上睡覺,這一天當中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是善念、善行多,還是惡念、惡行多?這叫你反省一天。你再能夠回想想你一年,再能回想想過去這十幾、二十、三十年當中,於是自己就曉得,我將來前途到哪裡去。你是到天道,還是到人道,還是到三惡道,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個事情不要問人,問人人家客氣恭惟你,不會給你說真話,自己反省比什麼都清楚。所以諸位要曉得,這一分鐘的十念,能除一切煩惱。每天你要能夠修的次數多,逐漸逐漸自自然然成就功夫成片,於是我們往生淨土就有把握了。這是前面一願的意思。

  第四十五願說,『定中常供無量無邊一切諸佛,不失定意』,跟前面「德遵普賢第二」經文裡面講的「住深禪定,悉睹無量諸佛」,這個意思相通,這是《華嚴》普賢菩薩的境界。《華嚴經》上說,八地菩薩叫「不動地」,這一個境界才能現前。可是在淨宗法門,真正發菩提心、行菩薩道的這些菩薩,不論是大菩薩、小菩薩,因為經文裡面說得很清楚,「我作佛時,十方佛剎,諸菩薩眾」,「諸菩薩眾」我們前面介紹過,從初發心的菩薩到等覺菩薩全部都包括了。我們初發心,能不能得彌陀本願的加持?問題在你是不是真幹,只要你真幹,你必定得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真幹是什麼?決定沒有自己。還有自私自利念頭夾雜在其中,就不是真幹。真幹是一切為佛法、為眾生,為佛法是為弘法利生,為眾生,幫助眾生覺悟,幫助眾生認識佛教,認識淨土,為他們種善根,幫助他們善根增長,幫助他們善根成熟。決定沒有絲毫為自己的念頭,你就得彌陀威神加持。如果這裡面摻雜絲毫的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的受用,你就得不到佛菩薩的加持,你還是被業力所轉。這一點我們一定要清楚,一定要明瞭。

  這一次新加坡九大宗教,接受中國國家宗教局的邀請,我們做了十六天的訪問,訪問很成功。我們這十六天,每天每一時刻都沒有離開《無量壽經》的教誨,我們也在學習落實,如諸大菩薩,「不動本處,遍至十方」。什麼叫做「不動本處」?這十六天我們天天在中國各個地方去遊覽,什麼叫不動本處?這「本處」是什麼?清淨心不動,菩提心不動,願心不動,這個沒有動搖過。如果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與大眾接觸之處,會為自己名聞利養、為自己的貪瞋痴慢起心動念,我們的本處就動了。世尊在《金剛經》上教須菩提就是教我們,須菩提不過是我們的代表而已。他說得好,「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那就是不動本處,「外不著相,內不動心」。「遍至十方」意思是說,一切時、一切處,我們做些什麼事?供養諸佛,教化眾生。這一次我們同行總共有二十一個人,九大宗教的代表,每天生活在一起,我們以極其真誠清淨平等心,互相照顧。從法性上來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有法性;從法性上來講,我們是供養諸佛,每個眾生都是佛,我們禮敬、稱讚、供養,是從這個地方生的。見一切眾生的性,不要著一切眾生的相,「供養諸佛」我們就落實了。

  教化眾生,是從相上講的。我們的對象,諸位要記住,一個人。這一個人從性上講,他是佛,我供養他;從相上講,他是眾生,我要教他,要幫助他。諸佛跟眾生沒有分開,不是兩樁事情,一樁事情。幫助他覺悟,幫助他明瞭宇宙人生真相,幫助他斷惡修善,我們每天做的是這個事情,用現代話來講,機會教育,收的效果好。我們彼此在一起,互相的學習,互相的尊重,互相的照顧,這是佛法的落實。古德註解裡面講,這都是地上菩薩的行業。我們現在是薄地凡夫,我們凡夫縱然做不到像菩薩那麼真實,我們也做到了相似。所以夏蓮居老居士常常勸導我們,要「真幹」!這兩個字好!我們懂得多少,就應當很認真努力去做多少;如果你懂得,你沒有做到,跟不懂得沒有兩樣。必定要落實!幫助一切眾生,最重要的就是執持彌陀名號。可是對於沒有接觸過佛法,或者初初接觸過佛法,你教他念阿彌陀佛很不容易,必須有善巧方便。善巧方便裡面最重要的,「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個字的意義講清楚,讓他了解為什麼要念它,念這一句名號的好處在哪裡?要講清楚,他統統搞清楚、搞明白了,他才喜歡念。

  我們這些宗教代表們,這一次有十六天的時間,我們生活在一起,所以談話的時間就多,交流的時間就多了。他們有什麼問題,隨隨便便就可以問;吃飯的時候可以問,休息的時候可以問,旅遊的時候可以問,毫無拘束,我們很細心、很耐煩的為他們解答。所以回來的當天晚上,我們這個道場舉行衛塞節前一天的傳燈晚會,你們看這些九大宗教差不多也都來了。跟我們一起傳燈,我們念「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他也跟我們一起念,來看我們這個盛會。所以這種交流方式比什麼都好,平常到哪裡去,有機會把九個宗教代表都找來?這個機會很難得。縱然有,時間也很短促。能夠有那麼多天生活在一起,那只有旅遊是最好的方法,所以旅遊是互相學習,旅遊是教學。古時候老師教學生,常常就用旅遊的方式,我們現在嘗到旅遊確實是非常好的教學方式。

  經裡面講,「定中常供無量無邊一切諸佛」,這個「定中」意思很深很廣,我們千萬不要把它看錯了。一般人看這個經文一定是說,「極樂世界人一天到晚在那裡盤腿面壁打坐,這叫定中;大概無量無邊諸佛在定中現的境界,就像作夢一樣」,我們這樣會,縱然不能說是錯會了意思,你會的意思很淺,你會的意思不深。為什麼?甚深禪定他不著相,行住坐臥都在定中,不侷限在打坐,他站在那裡也是入定,他走著路也是入定。諸位要搞清楚,不是走著路打瞌睡,走著路打瞌睡的,那個不是入定。所以先要了解「入定」兩個字怎麼講法,是什麼意思。

  《六祖壇經》裡面能大師告訴我們,外不著相,內不動心,叫禪定,禪跟定是一個意思。所以入定,你真正達到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叫入定,這正是大乘經上常講,「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那伽是梵語,是比喻,這個名詞有兩個意思,有的說是龍,有的說是象,龍跟象,龍我們沒有見過,象見過。你們到動物園去看大象,大象的那種神情好像都在定中一樣,牠站著也好,牠走著也好,非常穩重,好像都在定中。我們從這個比喻裡面去體會,用我們現代話來講,就是你已經真正做到,不受外面境界的誘惑,不受外面境界的影響,不論是順境還是逆境,你都能夠如如不動,這叫入定。

  心定自然就生智慧,《金剛經》上說得好,「信心清淨,則生實相」,所以外面境界只要一接觸,你不會生煩惱。什麼是煩惱?喜、怒、哀、樂、愛、惡、欲是煩惱,七情五欲是煩惱。不生煩惱,生智慧,什麼智慧?對於外面的現象,性相、理事、因果通達明瞭,這叫智慧,因此你才能上供諸佛。於是這個經文裡面的意思,我們就更清楚,「無量無邊一切諸佛」在哪裡?這裡頭包括有過去佛、有現在佛、有未來佛,於是我們就應當清楚明白,他所講的「無量無邊一切諸佛」,就是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唯有在定中就能夠做到常供,常是不間斷,為什麼?定中沒有妄想分別執著,定中心是真誠的,心是清淨的,心是平等的,所以能夠普供,能夠遍供,我們應當要學習。

  特別是末後這一句,『不失定意』。由此可知,他入甚深禪定,他的身是動的;如果身是很靜,盤腿面壁,「不失定意」這一句話就講不通了。他一定是行住坐臥之中,六根普遍接觸外面六塵境界,才能講到「不失定意」。所以這一句話是活的,它不是死的。由此可知,上供諸佛,下化眾生,這是在動態裡面去做的,決不是盤腿面壁靜態裡頭能夠成就的。諸佛如來已經證得究竟圓滿的果地,他們還要隨類化身,應機說法,隨類化身,這裡面就是上供一切諸佛,隨機說法就是教化眾生,不失定意。為什麼?因為他入甚深禪定,他可以不失定意。我們今天沒有到這個境界,所以一定要認清自己。我們可不可以學?行,去嘗試。但是如果一動心,一起心動念,趕緊曉得回來,知道回頭,回頭是岸。如果不回頭,愈迷愈深了,你不能度眾生,一定被眾生度跑掉了。這個事情不但現在有,古時候也很多,現代就更多了。

  我在香港,永惺法師告訴我,他在香港辦了幾次佛學院,都辦失敗。他很發心,請了老師,從中國大陸招一些年輕的法師們,禁不起誘惑的,兩個星期就走了。到哪裡去?一般寺院道場去趕經懺去了。他說,算是功夫不錯的,熬不過半年,所以佛學院就解散掉了。香港物質誘惑的力量太強,他們在那邊趕經懺,一天八百塊錢收入,在中國那個社會裡頭,一天哪能賺到八百塊錢?在香港去趕經懺、做佛事,非常正常的,一個月的收入兩萬塊。所以他佛學院不念了,他去趕經懺佛事,趕個一年、兩年,他就買房子,有不少就還俗。所以給我談到辦佛學院之艱難,不容易!在香港要辦佛學院招收學生,都得要入甚深禪定才行;不入甚深禪定,那很困難。所以從這些地方我們就體會,定中供佛的意思就能體會得到,我們可以學習,不是學不到的。決定不受社會任何境界的誘惑,而能夠幫助一切眾生學佛,就是這一願。你果然不受誘惑,果然肯發心為大眾服務,你就得到阿彌陀佛這一願的加持,我們也能夠得到。

  《文殊般若經》上有一段話說:「念一佛功德,無量無邊;亦與無量諸佛無二。不思議佛法等無差別。皆乘一如,成最正覺。悉具無量功德辯才。如是入一行三昧(即念佛三昧)者,盡知恆沙諸佛法界差別相。」這一段話裡面我們細心去體會,然後你就懂得學習的方法。它這一段話的意思,跟《華嚴經》上佛所說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切是說一切世出世間法,深廣無際。而這個一,不是獨一,不是專一,而是任一。這就是說任何一法都能夠通一切法,我們必須有這個認知。

  這是什麼個道理?我們用樹木來做比喻。像一棵大樹,這一棵大樹上有許許多多的枝葉,一片一片的樹葉,我們看到這個大樹很多的樹葉,很多樹葉就比喻多,一即是多,多即是一,那個樹葉是多。一是什麼?是它的根,哪一片樹葉能夠離得了根?所以你從許多樹葉,一個樹葉裡面你去觀察,往深入一層,就看到樹梢,這一個梢有好幾片葉生在一個樹梢,你就深一層了;再深一層,就看到樹枝,而這一個樹枝裡頭又有好多個樹梢,好多個樹梢好像共同是一個族;再往深一層,就看到樹幹,從樹幹裡頭一看,這樹幹裡頭有好多樹枝;再深一層,就看到本,從這一個本裡面知道有好多樹幹;再往下看,就看到根,原來許多的本統統是一個根生的。你只要找到根,根就能通一切法。所以任何一片葉,只要你深入找到根,就通了;找不到根,沒有法子通。如果完全疏忽,葉跟葉相對,對立了,彼此不能和睦相處。要找到樹梢,這幾片葉知道是一家,它們能夠和睦相處。但是跟另外的樹梢不能和睦相處,所以必須再往下找,找到樹枝,才知道所有的樹梢是一家;找到樹幹,才知道所有的枝椏原來是同一個根源;找到根,才知道整棵大樹是一個根生的,是一體。

  由此可知,法門縱然不同,任何一個法門只要遵守佛的教誨,徹法底源,你的問題都能解決;如果不能夠徹法底源,你能解決的問題有限。佛法如是,佛法許許多多的宗派,就好像樹裡面的樹枝、樹幹一樣。佛法之外,還有許許多多的宗教,這許許多多的宗教,也跟這一棵大樹裡面其他的樹枝、樹幹一樣。我們是這一個幹,他們是另外一個幹,同一個根生的。所以宗教與宗教之間怎麼能說不可以團結,不能和睦?說不能,是你深入得不夠,你入得淺。如果你入得深,你才恍然大悟,虛空法界一個生命共同體。在佛法裡面,《無量壽經》、大乘經上所講的,清淨法身。

  我想每一位同修都聽說過,或者你都念過,「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法身是什麼?法身是根。我們這個身是什麼?每一個人的身就像樹的樹葉,法身是根,虛空法界一切眾生都是這個根生出來的枝葉,所以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法身。我們能夠有這個認知,對於不同的宗派、不同的宗教、不同的學說、不同的族群,就全部都能夠容納,都能包容了。曉得是什麼?我們同一棵樹上的,確確實實是一家人。他們不肯承認,沒有這個認知,說我們胡說八道,說我們神經有問題;而實在是他們入得淺,入的深度不夠。他要入跟我們相同的深度,決定不會有意見了,這是我們首先要認知的。

  然後你就曉得,念一佛功德,就是念一切諸佛功德。換成其他宗教,我們念一個神的功德,也把一切諸佛功德都念到了。我們稱佛,他們稱神,那些人又稱上帝,還有一些人稱聖人,不管名稱怎麼樣,一個意思。不要因為名稱不相同,我們又在那裡起爭論,又再起爭執了。昨天晚上我們參加德教會,他們在唱歌,唱《道德經》。第一章一開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名是假的,不是真的,不要在名字相上去計較。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裡面特別教導我們,「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你看說得多好!這三句話就把《道德經》這個意思,圓圓滿滿的包括了。

  世出世間的問題非常複雜,如何能夠解決這些複雜的問題?唯一的方法靠教學。教學一定要懂得契機契理,理機雙契,才能夠收到教學的效果。世出世間大聖大賢他們明瞭,不但明瞭,徹底的明瞭,給我們做出種種的示現,無一不是甚深的教學方式。今天在這個世間,有許多人在爭論,民主好,還是皇帝好?一黨專政好,還是多黨執政好?都在那裡爭論。也有人拿這些問題來問我,我說這一些是形式不重要,一黨也行、多黨也行,皇帝也行、民主也行,形式。什麼最重要?如何教化眾生重要。這個話不是我說的,兩千年前《禮記學記》上講得很清楚,「建國君民,教學為先」。

  今天世界動亂,整個世界動亂,動亂的根在哪裡?沒有人知道。許許多多人所講的研究動亂的根源,有人說是經濟,有人說是貧富不均,許許多多的說法,都沒有找到根本。根本是什麼?根本是家庭教育。你們大家想想對不對?家庭教育沒有了。家庭像什麼?像一棵大樹上樹葉,這一棵樹樹葉都沒有、都爛掉了,這個樹得不到養分,這個樹會枯死;樹的生命,要靠樹葉吸收陽光、水分,要吸收養分。今天我們這個社會、世間,家庭沒有了。家庭沒有了;換句話說,你的子女沒有受過教育,他不懂得孝順父母,不懂得尊敬長輩,於是必定隨順煩惱習氣,胡作妄為,危害社會,這個社會哪裡還會有安寧?

  中國自古以來最重視的是家庭教育,所以看你這個家庭有沒有前途、會不會興旺,就看你的家教,我們今天疏忽了。現在作父母本身就沒有受過好的家庭教育,他生了小孩,不知道怎樣教他。小孩長大悖逆、不聽話、反叛,這個過失不能怪小孩,怪你自己沒有把他教好。教育裡頭,最重要的三樁大事情,現在完全疏忽,都不講了。第一樁大事,是要教他明瞭人與人的關係,倫理教育:父子關係、兄弟關係、夫婦關係、朋友關係、君臣關係,人與人的關係,中國人把它分成這五大類,五倫;五倫維繫著虛空法界的秩序,比國家社會範圍大得多。虛空法界的秩序,誰懂這個道理?佛懂,菩薩懂,孔老夫子懂。所以他們的生活是「替天行道」,這個意思很深。諺語常說「大道肇端乎夫婦」,這個話的意思很深很深。

  古時候,男女結婚婚禮非常隆重,也非常繁瑣。為什麼要這樣隆重?因為這兩個人的結合,對於整個社會國家,佛法講虛空法界,都有密切的關係,草率不得,要慎重其事。這不是你們兩個人的事情,你們兩個人結婚,在你們自己一家,對你們祖宗、對你們的後裔負責任;在社會,要對社會、對國家負責任。社會的安定,國家的興衰,與你結婚有關係。剛才我比喻,你們這一對夫妻就像大樹上的一片葉,葉長得好,這棵樹才能壯大;這個葉壞掉了,對於整棵樹的生存就是一分傷害。所以婚姻是道義,要懂得大道,義是義務,應該要這樣作法,現代人哪懂得這個道理?

  從前的婚姻是道義,現在的婚姻是亂愛,把倫理道德全部都破壞了,基礎動搖了,社會哪有不動亂的道理?尤其是現在,男女婚姻非常淡薄,離婚率高。離婚之後,你怎麼能對得起你的兒女?你要知道,你的兒女所受的傷害多大?他受傷害,身心發育不正常,將來危害社會、危害國家;換句話說,你就害了國家、害了社會。你要背什麼樣的因果責任?在佛法裡面講,你要懂得因果責任,這個罪過極重,我們都不忍心來說。不要以為這個沒有關係,現在是沒有關係,死了以後到陰曹地府,就有關係了。你才知道這個事情的嚴重性,怎麼可以這樣草率?所以我說現在人不懂得自愛,真的不懂。自己愛自己都不懂,哪裡能夠愛別人?

  今天社會人與人的往來是利害,利害維持不長,很短的時間,專門看別人的過失,看別人的缺點,天下沒有一個是好人。佛說善人,什麼是善人?善人是專看別人的好處,專看別人的善處,不記別人的缺點,不看別人的缺點,天下人都是好人。所以夫妻要懂得這個道理,彼此多看對方的善處、好處,這個婚姻不會破碎。為什麼會離婚?天天看對方的缺點,你說這個糟糕不糟糕!就是念頭轉一轉,就行了。這要靠什麼?靠教育,沒有人教!所以千萬不要以為這是小事,這是大事,根本的大事,整個社會動亂的根源就在這裡。

  印光大師對這個事情講了很多,他老人家責備得也很重。說現代婦女離開家庭,所謂是職業婦女,在社會上跟男人去爭,要作女強人。沒錯,妳這一代可以作女強人,妳底下一代完了。為什麼?妳的兒女妳沒有時間去教他,妳就完了。這像什麼?像唐朝武則天過年的時候要看牡丹。牡丹開的時候大概在三月,三、四月開花,正月怎麼可能開花?她這個命令人家也不敢違背,於是有人去研究,把牡丹放在溫室裡面培養;換句話說,三、四月那種氣候,以那一種溫度,可以把牡丹的花,逼它、強迫它開出來。正月初一宮廷裡面放了很多牡丹花,但是這個花只開一次,以後永遠不再開花。今天婦女在社會上去爭權、爭地位的,就跟那個牡丹一樣,妳這一代可以能夠很榮耀,妳的後代沒有了。不就是這個意思嗎?所以社會的安危,印光大師講得好,女人負一大半的責任。

  一個女人的職責,只要把妳的丈夫管好,小孩管好。作總統,要叫妳丈夫去做,叫妳兒子去做,自己不要去做。妳要為國家社會培育人才,這是妳的大功大德。妳把自己本分的職責丟掉,去搞一些分外之外的事情,社會怎麼會不亂?這些大道理,從前人講,人都能聽、都能接受,現代人我們到外面來說,說我們頭腦太古董,要淘汰了,不適合二十一世紀。可是我們冷靜思惟,還是古人這個大道理正確,能夠帶給社會長治久安。現在人種種想法沒有依據;換句話說,沒有道理。所以不讀古人書怎麼行?古人這一些著作,能夠傳幾千年還被人尊重,必然是有大道理。你們今人的著作,看看你能傳多久?你現在自己有錢,沒有關係,可以多印一些。你死了以後,沒有人替你印,傳不下去。必須是真理才能夠永傳不絕,不是真實的道理,傳不了幾代,就湮沒而不彰。

  今天社會為什麼會變成這個樣子?一方面是沒有人教誨,剛才講了,家庭教育失掉了;學校裡老師也不講倫理道德,學校教育也沒有了;社會上也沒有行俠仗義之人,社會教育也沒有了;再剩下的宗教,社會上把宗教看作迷信,也把它拋在一邊了;換句話講,教育完全沒有。人不受教育,跟禽獸、跟其他的動物有什麼差別?不但沒有差別,人是動物裡面最壞的動物,最可惡的動物。獅子老虎、毒蛇猛獸,牠不是饑餓,牠還不會傷害別的動物,我們在近代「動物奇觀」這些影片裡面,我們看得很多,老虎、獅子睡在那裡,小動物在牠旁邊走來走去,牠理都不理;實在餓了,沒有辦法,才去獵取一隻。人不是這樣的,他不吃人,他也要殺人;他不是餓得不得了才去吃人,他不吃也要殺人。所以人要不受教育,是動物裡頭最壞的動物。佛菩薩示現在人間教化我們,這個有道理,他不去教化那些老虎獅子、毒蛇猛獸,教化我們。那一些還乖還好,危害不大,唯獨這一個動物很不好搞。我們都要細心去體會、去領略,你才真正懂得佛法教學的義趣,我們應該如何認真的來學習?一定要把心量拓開,不分國土、不分種族、不分宗教、不分文化,一律以真誠清淨平等慈悲心來對待。

  佛在《十善業道經》裡面教導我們,「晝夜常念思惟觀察善法」,這個善法是一貫到上面去的。「晝夜」,晝夜沒有間斷;「常念善法」,你的心善;「思惟善法」,你的思想善;「觀察善法」,你的行為善;晝夜都不可以間斷。更要緊的,是決定「不容毫分,不善間雜」,我們才能成為一個真正的善人。這樣自然就能夠斷一切惡,就能夠成就一切善。有這麼一個基礎,現在人講條件,有這麼個條件,你要是念佛求生淨土,你決定得生。為什麼?西方世界都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我們心行不善,一天縱然念十萬聲佛號、二十萬聲佛號,也不能往生。你要問為什麼?西方極樂世界都是諸上善人,你不善,你怎麼能去?念佛也不能去。

  如果你要說這個說法淨土經裡頭沒說,那你錯了,淨土經早就說過了,你自己太大意。淨土經在哪裡說過?《觀無量壽佛經》,你們看看經上所講的,韋提希夫人遭家庭、國家的變故,意冷心灰,生了一個求生淨土的念頭,向釋迦牟尼佛請教,怎樣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世尊在沒有給她講方法之前,先給她說「淨業三福」。淨業三福裡面頭一條,「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頭一條!這一條就是世尊講的《十善業道經》,所以你沒有善心善念善行,那怎麼行?具足十善業道,往生品位還不高,凡聖同居土;如果再能夠學習第二福,「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你可以生方便有餘土;再能夠發大心,把第三條也做到,「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你就能夠生實報莊嚴土。

  佛說這三條,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這兩句話說明,三世:過去、現在、未來一切諸佛,修菩薩道,成佛了。他憑什麼成佛的?就是憑這三條。這三條要是做不到,無論修學哪個法門都不能成就。淨土法門是特別法門,易行道。易行道是這三條有一條就行了,你就能往生,這叫易行道。不是一條都沒有,那叫易,不是這個意思,是比其他法門容易。其他法門統統要具足三條才能成就,淨宗法門只要具足一條就能成就,就能往生。所以念佛往生瑞相很好的同學們,有些人來告訴我,他還沒有受皈依。沒有受皈依不要緊,他前面那一條有了;他能夠孝順父母,尊敬師長,他有慈悲心,他有善心善行就行,念佛就能往生。他有這一條,所以他不一定要皈依。

  我們讀這些經論要細心,不能粗心大意,知道往生哪些條件必須要具足,我們在這一生當中應當如何來學習。搞清楚、搞明白了,才曉得修學其他宗教的,也能成就。不管學什麼宗教,只要他能夠心善、念頭善、行為善,臨命終時遇到善知識勸他念佛求生淨土,他能夠接受,他決定得生,你們想想有沒有道理?所以任何宗教徒都很可愛,都值得我們尊敬,我們要常常跟他往來,要把念佛法門的好處告訴他們。但是要記住,決定不勸他背叛他的宗教來學淨土法門,那就錯了。一定讓他自然覺悟,他自己願意回頭,確實又不違背他的宗教。因為我們看到每一個宗教,都是諸佛菩薩的化身,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示現什麼身,這樣我們的恭敬心、讚歎,才真正生得起來。這是說到《文殊般若經》裡面講的念一佛功德,就等於念無量無邊諸佛功德,等無差別。明白之後,這一願我們才知道怎樣學習。

  但是最重要的,理解之後,在行持當中要注意「不失定意」,這句話非常非常重要!決定不受外面境界的誘惑,不受外面境界的影響,不生煩惱,這才行。我們肯發心,我們煩惱習氣很重,怎麼辦?求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所以真正的關鍵,實在是在於好學,真正好學,你就得佛力加持;你不好學,就沒有辦法了,佛想幫忙幫不上,關鍵在好學。特別在我們初學的這一階段,只要我們真正好學,真正想學,真正肯學,佛菩薩就會加持。末後這兩句,『若不爾者,不取正覺』,這兩句就不必說了。請看下面一願,第四十六願:

  作佛時。他方世界諸菩薩眾。聞我名者。證離生法。獲陀羅尼。】

  這是第四十六「獲陀羅尼願」。願文很清楚的告訴我們,『他方世界諸菩薩眾』。由此可知,前面兩願跟後面三願,這五願都是阿彌陀佛為十方世界諸菩薩眾而發的。既然是諸菩薩眾,我們一定就會想到他們所修學的法門,不一定是淨土法門,不一定是念佛法門,所以八萬四千法門統統都包括了。不但包括八萬四千法門,而且還包括所有一切不同的宗教。為什麼?一切不同的宗教也都是菩薩的化身,所以全包括在裡頭,顯示彌陀本願的廣大。

  有人問我,我也可以提出給諸位做參考。我在中國訪問,有人問我念《金剛經》能不能往生?我說可以。「三輩往生第二十四」裡面最後的一段,就是修學一切諸大乘者,不是修淨宗法門的,修其他法門的,你以修持的功德,這個功德我們叫做功夫,迴向求生淨土,也必定得生。我們要遇到其他宗教,修學其他宗教,聽說極樂世界這麼好,也想去往生,行不行?行。只要你把修學的功德迴向極樂世界,求生淨土,決定得生;如果不能往生,阿彌陀佛的大慈大悲就有了欠缺。這個道理我們要懂,是為十方世界諸菩薩眾而發的。

  這裡頭重要的是『聞我名者』,跟前面是一個意思,我說得很多了。『證離生法』,什麼叫離生?「生」是指生死,「離生」就是一般講了生死、出三界,這叫離生法,「法」是方法。可是佛在其他經論裡面所說的,離生死法是什麼?方法雖然多,理是一個,決定要斷見思煩惱。見思煩惱不斷,決定出不了六道輪迴,這個我們要知道。這個事情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可就難了。現在這個社會,中國、外國,有幾個人能夠斷見思煩惱?古大德講得好,如果離開淨土法門,在我們這個時代,沒有一個人能夠得度的。這個話講得絕不過分,原因在哪裡?沒有能力斷見思煩惱。我們幸運遇到這個法門,這個法門不需要斷見思煩惱,但是要伏見思煩惱。「伏」是什麼?把見思煩惱控制住,這比斷那要容易太多了。我們一般人可以做得到,就怕你不肯幹;你真正肯幹,是能夠做得到的。所以這個法門叫萬修萬人去。

  如果說「斷煩惱」,那我們就未必可靠;說「伏煩惱」,我們還有指望,我們把它控制住。像佛陀在《十善業道經》上教給我們,「晝夜常念思惟觀察善法」,這是一個控制煩惱的方法。我們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不要去想它的不善處,不要去想它;更不可以將別人那些不善處放在心上,那你就錯了,大錯特錯。常常想一切人事物的善處,養成自己一個純善之心,我們的煩惱自然就控制住。控制煩惱,往生就有把握,我們念佛功夫就得力,「功夫成片」我們一定可以做到。至於你要念多少時間才能成片,完全看你伏煩惱功夫。你能夠在很短的時間把你的煩惱控制住,你短時期就能夠得功夫成片;得功夫成片,就能夠帶業往生。功夫成片裡面好的,它也分三輩九品,上三品的可以自在往生;也就是說想什麼時候去,就什麼時候去,一點罣礙都沒有。功夫成片裡面上三品就有這個能力,可以自在往生,不一定要等我們這個壽命到。等壽命到,如果你的壽命長,這個世間受苦受難,你還要受好多;功夫成熟之後,可以不要再受這些苦難,早一天到極樂世界去,是可以做得到的。

  此地講的「證離生法」,這是佛力加持,加持這一些菩薩。這些菩薩都很慈悲,在六道裡面幫助別人,又怕自己的功夫不得力,求阿彌陀佛發願來幫助他們。由此可知,此地講的證離生法,就是幫助他們斷見思煩惱,斷塵沙煩惱。塵沙煩惱斷了,就超越十法界;見思煩惱斷掉,超越六道輪迴;無明破一品,就證一真法界。這都是屬於離生法,這是得佛力加持。這一句是屬於自受用,我們講自行化他,下一句是他受用。幫助菩薩開智慧,幫助菩薩成長度眾生的善巧方便,這就是『陀羅尼』了。「陀羅尼」是梵語,翻成中文的意思叫「總持」,前面已經說過,所謂的「總一切法,持一切義」;要用現在的話來說,叫總綱。我們在學習佛法裡面,把佛法的總綱領抓住,陀羅尼就有總綱領的意思;抓住總綱領,那就容易多了。

  古德給我們介紹陀羅尼,分為四大類:第一種是「法陀羅尼」,這是對於佛的一切教法,佛的一切教誨,都能夠總持而不失去。用現代的話說,他能夠理解,他能夠記住,他不會忘掉,所以我們一定要抓住綱領。這個法門我們怎樣學習?學習的方法不難,就是讀誦。所以我勸初學的同學們,從哪裡入門?從讀經。首先把《無量壽經》念三千遍,這就是「法陀羅尼」。你念熟了,你念得可以背誦,你不會忘記了。能夠背誦的時候,常常背誦經文,利益非常之多。因為我們凡夫對自己的妄念控制不住,總是會打妄想。用什麼方法教自己不打妄想?讀經;讀經的時候不會打妄想,用讀經的方法把我們的妄想打掉。所以一天能夠多讀幾部,大概就有幾個小時修持,這個修持方法就是把自己妄想轉過來。常常讀經,如果每天能夠有四個小時讀經,讀個一年、兩年下來,你自己會發現,你的妄念少了。妄念減少,智慧必定增長,就是你會感覺得你會聰明起來,無論看人、聽話都比從前聰明多了。從前糊裡糊塗的,現在聰明多了,智慧增長。煩惱輕,智慧長,這是效果。「法陀羅尼」,應當這樣子修學。

  第二種是「義陀羅尼」,義是理論,經典裡面所講這些道理,這個要聽講,所以聽講也是一個好辦法。現在方便多了,我們做成光碟非常輕便,諸位現在「隨身聽」也很輕巧。女同修可以放在自己錢包裡面,男同修可以放在口袋裡面,多一點時間去聽經。但是聽經要在休閒的時間,不能在工作的時候;工作的時候,一面聽經,一面工作,經也沒聽好,工作也沒做好,兩面都沒有搞好,那就錯了。工作的時候要把聽經放下,聽經、讀經都要放下,專心去工作;工作完了之後,專心聽經。這個樣子,你經也聽好了,是工作也做好了。這是對於「義陀羅尼」的學習方法。

  聽經裡頭最重要的,是要抓住綱領。一次講經我們現在兩個小時,兩個小時裡頭,你能夠掌握住一句、兩句,你就非常有受用。所以聽經要專心聽,最好不要記筆記。因為你記筆記,你就不專心,你縱然把東西統統記下來,你得不到受用。為什麼?你綱領沒有掌握住。所以現在聽經,根本就不需要去做筆記。什麼時候做筆記?你真正想做筆記,回頭之後把錄音帶帶回去,再聽的時候做筆記,在現場聽的時候決定不做筆記,專心聽你會很有受用。為什麼?你寫筆記的時候你決定分心,而且心裡頭有妄想分別執著,唯恐聽的時候、記的時候漏掉了一個字,這一句漏掉再去想,煩惱多得很,你聽經的時候完全失敗了。所以絕對不要做筆記,專心去聽。我們每一堂講演都有錄像帶跟錄音帶,要做筆記,回去之後聽第二遍、第三遍再去寫筆記,這個方法好。現在人比從前人有福,從前我們修學的時候沒有這些機器,這些工具都沒有,完全要靠自己聽、自己記,現在這些科技工具幫助我們學習,方便太多了。可是我們要會利用,不會利用那很可惜,要善於利用它。

  第三種是「咒陀羅尼」,咒一般講是密咒。諸位要曉得,「密」不是祕密,如果是祕密,祕密的事情不好,總是見不得人的,佛菩薩做事正大光明,沒有見不得人的事情。這個密是「深密」,義理太深了,我們一般初學的人不能理解。這個密咒,密是深密的意思,佛經裡頭有《解深密經》,所以它不是祕密、是深密。咒語裡面有很多不是我們人間的語言,這種情形非常之多,它也不是梵語,印度人也聽不懂。那是什麼?六道鬼神的言語。佛菩薩講經說法,聽眾很多,但是鬼神也很多,這些鬼神都有神通,他能聽得懂佛的說法,可是佛在說法之後,總用他們的語言說幾句,這是表示親切。所以所說的幾句都是屬於綱領,都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說是所說裡面精華的東西,只以很簡單的咒語說出來,就用鬼神的言語說出來,對他們來說是非常親切,有這個意思,所以稱之為「咒陀羅尼」。

  第四種是「忍陀羅尼」,「忍」的意思,用現在的話來說,是同意。你對於佛講的明白了,你能夠接受,能夠認可、同意,同意他的說法,所以叫忍。這個忍,就是我們今天講的承認。佛說的我不懷疑,我認為他說的有道理,我可以接受,我可以認真好好的學習,這叫「忍陀羅尼」。所以「忍」這個字是我們的心得,我們修學的心得。大致上講有這四種,我們可以獲得這四種,你自己修學跟教化眾生,你自然就有善巧方便。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