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三輩往生第二十四」上輩往生章。前面我們學習過發菩提心,接著經文是:

  向專念阿彌陀佛。】

  黃老居士在《大經解》裡面首先引用《彌陀要解》告訴我們,在整個佛法當中,持名念佛是最直捷的、是最圓頓的。這些開示非常重要,讓我們首先建立正確的觀念。佛法諸位都知道,「慈悲為本,方便為門」。不但是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講經三百餘會,說法四十九年,都是方便法,乃至於八相成道,種種示現,還是方便法,離開方便就沒有佛法。佛法是通過方便,讓我們從方便法裡面悟入、契入真實,真實法「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只能說是不思議解脫境界,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

  不但是釋迦牟尼佛如是,乃至於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菩薩法,也沒有例外的。直捷、圓頓我們明白了,又給我們說簡易、穩當,我們修學起來便利,要簡單、要容易;很複雜、很艱難,我們學起來就沒那麼容易了。簡單容易而且還要穩當,決定成就,這是什麼法門?大師告訴我們,信願專持名號,真的是簡單。所以我們在《往生傳》、在《淨土聖賢錄》,乃至於我們自己在一生當中,看到許許多多念佛人往生的瑞相,他們怎麼成就的?信願專持名號。

  往年我住在新加坡,居士林的老林長陳光別居士生病了,時間很長。在生病的時候他不能工作,精神還不錯,頭腦很清楚,想聽經。一生護持佛法沒有時間專心聽經,藉著生病這個機緣,每天有時間聽經,他向居士林要我講經的光碟。他們家人告訴我,老居士每天聽經八小時,除聽經之外就念佛,兩年沒有間斷。有一天他告訴李木源他要往生了,李居士跟他講現在你不能走,居士林的人事不穩定,一定要再住世,多待幾年。他也同意了。又過了兩年,諸位曉得四年了,每天聽經念佛,這個時候他把居士林的林長辭掉,讓給李木源,居士林也穩定下來了,預知時至。

  他也沒告訴人,好像是三月八號(是哪一天我記不清楚了),他在一張紙上寫了十幾個日期,家裡人也不敢問他,不知道是什麼回事情,他會寫這麼多字。到那天,果然他那天走的,家裡人才曉得他三個月前寫的日期就是往生那天。四年的時間,每天八小時聽經,除聽經之外,信願持名,專持名號,走得那麼自在。好像他往生前幾天找我,我給他做了皈依,瑞相好!往生之後還有一批冤親債主到居士林來求聽經、求皈依,我們都替他做了,感應不可思議。這是最近我們親眼看到的事情。簡易穩當,是真的不是假的。

  大師又告訴我們「名號功德不可思議」,這個名號是我們自己的自性本具的德號。前面跟諸位介紹「自性彌陀,唯心淨土」,這是跟你講的理論。理論透徹了,你對這個法門修學的方法決定沒有疑惑,你會很歡喜、很快樂的認真修學。你要問我們認真修學這個法門,多少時候能成就?我學佛五十五年,五十五年經驗告訴我,一般都是三年,很少超過五年的。也許你說你學佛學了二十年、三十年了,怎麼連消息都沒有?那是你自己的功夫不得力。這樁事情,我在初學的時候,老師常常告訴我,理論通達,你沒有疑惑;方法正確,你的信心具足了。理論方法不能不知道。

  理論從哪裡學?從經教裡頭學。所以在我們這一代,經不能不聽。古時候的人可以不聽經,為什麼?他老實。我們今天為什麼要聽經?不老實,不老實就是胡思亂想,妄念太多了,這使我們的功夫不得力。怎麼不得力?念佛裡頭夾雜著妄念。念佛你想想看,專持名號,我們那個「專」字做不到,這就不能不聽經了。所以聽經、學教的目的幫助我們斷疑生信,用意在此地。如果我們沒有懷疑,沒有妄念夾雜,就可以不必聽經,一句名號就成就了。

  佛法,諸位看到經典《大藏經》,你到我們大講堂去看,我們大講堂裡面有十種不同版本的《大藏經》,你看看典籍浩如煙海,那麼多。佛教這個東西是不是太多了?佛教講到最簡單就四個字,「阿彌陀佛」。加上「南無」,南無也是梵語,恭敬的意思、皈依的意思,實際上的名號就是四個字。蓮池大師他老人家一生念佛就念四個字,有人向他請教怎麼個念佛法,他教人念六個字。人家問他:你自己怎麼念法?我自己念四個字「阿彌陀佛」。別人就問他,為什麼你念四個字,教別人念六個字?別人未必真正發心求往生,加上「南無」好。就是我們中國普通的禮節,在人名字上加一個「尊敬的」,這個客氣,尊敬的。南無有尊敬的意思,禮敬、皈依。佛在經典上教給我們專持名號,名號就四個字,南無不是名號。他說我這一生決定求生淨土,客氣話就不要說了,所以南無就去掉,四個字,更簡單!又問什麼是佛法?阿彌陀佛。就答盡了,圓圓滿滿的答覆他了。

  世間所有宗教、所有學術裡頭,最簡單的、最容易的,真的最穩當的,四個字,你到哪裡去找!可是印光大師還是教我們念六個字,什麼原因?祖師很清楚,你們念佛有口無心,跟阿彌陀佛結個善緣。世出世間法,諸位要曉得,這印祖講得很多、講得很明白,成就與否都在「誠敬」這兩個字。真誠恭敬,世出世間一切法。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二分誠敬得二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沒有誠敬心,世出世法都不能成就。

  老師選學生他憑什麼方法?自古以來,甚至於外國,真正善知識選傳法的人,就是看這個學生有沒有誠敬心,他有幾分誠敬心。如果有十分誠敬心,肯定這個人是法器,其他方面差一點沒有關係,可以學、可以培養,誠敬心是根本,就是前面講的菩提心。不誠、不敬,一切諸佛親自教你也教不出來,為什麼?你不能接受。唯有誠敬才能接受,這個道理要懂。當然更希望我們自己能夠做到,尊師重道,從小培養的,愈小愈好。

  小時候我學認字是三歲,父親教我,我母親不認識字。五、六歲的時候上私塾,農村裡面,上私塾的那一天,我們的印象一生都不會磨滅。我記得我父親還帶了禮物,送老師的。到私塾,私塾在一個祠堂裡面,我們親戚家的一個祠堂。大殿上供的是孔子的牌位,那上面的字我都認識,「大成至聖先師孔子之神位」,我都記得很清楚。我父親帶著我向這個神位上香,對孔子的牌位行三跪九叩首的最敬禮,三跪九叩首;拜完孔子之後,請老師上座,老師坐在孔子牌位的下面,我父親帶著我向老師行三跪九叩首的禮。我們那麼小的小孩,看到父親對老師這樣恭敬,還敢不聽話嗎?還敢不接受教訓嗎?在學校頑皮,被老師處分,打手心、罰跪,回家去當然臉色不好看,受了處罰。父母一問,被老師懲罰了,第二天我的父母會送我到學校對老師感謝,感謝老師認真教誨。老師跟家長密切配合,父母教我們尊師重道,老師教我們孝順父母,友愛兄弟,這樣教成的。所謂先入為主,從小接受這個教訓,一生都還是這樣做法。這是我這一生佔了很大便宜的處所。

  我親近方東美先生,希望到學校聽他的課,我跟他認識,叫毛遂自薦。我寫了一封信、我寫一篇文章寄給他看,請他指教,要求他答應我能到學校旁聽他的課程。一個星期他回信來了,約我到家裡面見面,他住在牯嶺街六十號,台灣大學的宿舍,到他家見面。見面談話之後,他告訴我:你不要到學校去。他說:現在的學校,先生不像先生,學生不像學生,你到學校去聽課你會大失所望。我聽到這個話簡直像涼水澆頭,老師拒絕了,一點指望都沒有了。心裡面很難過,那個表情老師也就看出來了。最後老師告訴我,他說:這樣好了,你每個星期天到我家裡來,我給你上兩個鐘點課。所以我跟他老人家學哲學,是在他家裡的小客廳小圓桌一對一教出來的。

  你們要問這是什麼原因?素昧生平,不相識,人家為什麼會這樣子來教你?諸位要知道,沒有別的,誠敬,十分誠敬老師看出來了。我要是做老師,我都想到有這樣一個真誠想學的學生,我要不教他,我對不起他。就是憑著尊師重道,特別教我。那個時候我對方老師歷史不清楚,只知道他是台大的一位好教授,從內心裡面生仰慕之心,不知道他是蔣總統的老師。我跟他二十多年,他從來沒說過。如果我們要知道他是蔣總統的老師,我們邊都不敢沾,怎麼敢去找他!到他老人家走的時候,過世的時候,在追悼會裡面,秦孝儀跟我們報告他的一生經歷,才知道老總統跟蔣經國都是他的學生。這第一個老師。

  第二個,我接觸了佛法,認識了章嘉大師。章嘉大師也跟方老師一樣很慈悲,每個星期天給我兩個小時,我就向他請教。三年如一日,一直到他往生。最後教導我的,李炳南老居士,我跟他十年,他對我看得很重。沒有別的原因,我對這三位老師沒有一分錢的供養,那個時候貧困到極處,自己吃飯都有問題,老師是這樣熱心的教導我,沒有別的,就是「誠敬」這兩個字。

  他們接觸的人多了,為什麼好像對待我有個特別待遇,別人沒有?你要曉得,真的無緣無故,沒有任何關係,就是誠敬。普賢行願裡面第一條「禮敬諸佛」,我們才能學到東西。今天一般學佛的人,乃至於一般我看學校求學的學生,誠敬心完全沒有了。學佛的同修或者宗教徒裡面,可能還有一些,跟過去一代相比,大幅度的衰退,這怎麼能成就?辦學是一樁好事,能不能成就人才很難講,所以這個世界的前途確實令人悲觀。雖然在這種狀況之下,我們只能夠說盡人事而聽天命,事事都要求三寶加持,求祖宗加持;除這個之外,絕對不是我們人力能做得到的。

  我們本著佛菩薩、聖賢的教誨,知其不可為而為之,有一天光陰我們就得幹一天,有一個機會絕不放鬆,盡人事而聽天命,自己沒有得失。那就是佛法裡面所說的「作而無作,無作而作」,所以不感覺得辛苦,不會後悔,沒有退轉。每天自己的事情,讀經,深入聖賢教誨;對他,那就是佛教導我們的決定要遵守,為人演說。對自己是受持讀誦,天天不缺,樂此不疲;對人,無論是在講堂或在私下談話,兩個人、三個人,都在道上,沒有廢話。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四十九年,我們體會到了,無論在什麼時候,無論在什麼處所,無論遇到什麼樣的人,佛給他講話全都是經典,記錄下來就是經典。佛沒有戲論,佛沒有廢話。這個表演,表演給後人看。我們看懂了,看會了,就認真學習。無論在什麼時候以正法教人,以真實離苦樂法幫助別人,這就叫做佛法。

  一切諸佛如來所講無量無邊的法門,給諸位說,都是從阿彌陀佛這個源頭引申出來的,一切法歸結到最後就是阿彌陀佛,你說阿彌陀佛多麼尊貴!可惜認識它的人很少,念它的人很多,不知道這句話的尊貴到了極處!這句話包括了世出世間一切法,翻成中國意思是無量覺,無量智、無量覺,那個無量就是世出世間一切法,這是自性性德的名號。西方世界有這麼一個人性德圓滿的顯現;換句話說,自性裡面圓滿的智慧、圓滿的德能、圓滿的相好,他統統顯現出來了,這個人就稱作阿彌陀佛。說實在話,其他的這些諸佛如來,在理上講,佛佛道同,無二無別,可是就事論事,一切諸佛還是有差別。他們的差別在哪裡?因地之中發的願不同,所以果德上就有差異。斷證上完全相同,沒有絲毫差別,願力上不一樣。這些理事我們細心思惟不難想像。

  今天我們同學很多,學佛的人很多,修淨土的人很多,每個人願力不相同;有人的願力為自利,為小團體的利益,為一方的利益,為一個族群的利益,甚至於為我們今天地球全球的利益,不一樣。阿彌陀佛他起心動念遍法界虛空界,這個願,願心大!所以世尊教我們念,十方諸佛教我們念,勸我們求生淨土。這個淨土是自性的淨土,法性土,我們回歸到法性土,一絲毫的迷信都沒有;十法界依正莊嚴是法相土。學過唯識的同學就曉得,十法界依正莊嚴是唯識所變,極樂世界跟華藏世界是唯心所現,沒有變樣子。

  十法界就是一真法界、就是極樂華藏變態了,形相被扭曲了,變成十法界。十法界愈往下,變得就愈不像樣子,愈往上面去,跟極樂華藏愈接近,雖然變了,變的幅度不大,到天道、人道;畜生、餓鬼、地獄那就不像樣了,變得太大!就這麼回事情。所以古大德才講「淨土即此方,此方即淨土;彌陀即是我心,我心即是彌陀」。真心就是彌陀,真心本來具足無量智、無量覺。佛陀教人為什麼不居功?沒有功好居,你成佛了是回歸到自性,一切都是本有的,除了自性本具的智慧德相之外,沒有絲毫東西增加了一點;你在迷惑顛倒,流浪在三途六道,你自性裡面的智慧德能也沒有減少一點點。

  這是理,這是事實真相,《般若經》上講的「諸法實相」,總要清楚,總要明白,然後人才知道自尊。我要尊重自己,尊重自己的性德;我要尊重別人,尊重別人的性德。別人的性德跟我的性德是一樣的,我們的性德跟諸佛如來的性德是一樣的。人懂得自尊,人懂得自愛,自愛自尊而後才能夠尊人、愛人,這叫做大慈大悲。所以蕅益大師在《要解》的開頭把這些東西都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們聽到,真的把佛法找到了,把佛法抓到了,這一生哪有不成就的道理?這一生樂此不疲。我感激方老師,他那時候把佛法介紹給我,他說「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得到了。我們的講堂,老師的遺像統統排列在我面前,我讀書面對著他,我講經教學也是面對他,念念不忘老師恩德。沒有他的指引、沒有他的教誨,我們這一生會苦不堪言!哪有這麼快樂?哪能夠說法喜充滿,常生歡喜心?老師教的。

  所以我深深體會到中國古聖先賢的兩句名言,「修身為本,教學為先」。對自己是修身為本,對外面是教學為先。教學就是最殊勝的布施,法布施,這大家在經教裡頭看到,你看佛對法布施的讚歎,說大千世界七寶布施,都比不上佛經上四句偈為人演說的功德。這話是真的不是假的。大千世界七寶你得到了,未必有真樂,可是四句偈裡面開悟了,那個樂決不是大千世界七寶能夠相比的,不能比。因為大千世界七寶你得到之後,你還是離不開六道輪迴,你享受的時間有限,享受完之後,你還是得受苦受難。而佛法四句偈一悟一切悟,究竟圓滿的徹悟,這怎麼能比?不但六道三途沒有了,十法界也沒有了,這真的得大自在!

  所以蕅益大師教我們修淨土法門的人,應當是「執持名號為正行,不必更涉觀想、參究」。觀想、參究都是性宗、禪宗,用不著學那個了,「等行」,等是等教下,觀想、參究等種種修行的方法不必了。這一句裡面就是涵蓋了八萬四千法門,要不要再去學?要不要再涉獵?不需要了。所以是「至簡易、至直捷」,簡單容易到極處,直捷快速也到了極處。

  念佛心裡頭要有佛,這個心就是菩提心、真心;願裡頭有佛,解裡頭有佛,行裡頭有佛,這一聲阿彌陀佛具足了心願解行。這樣一說起來我們就明白了,為什麼很多人念佛不得力?你口念阿彌陀佛,裡頭心願解行都沒有,沒有菩提心,沒有四十八願,對於諸法實相不了解,沒有能夠像佛菩薩那樣的行持,口雖然念,缺乏實質。不是相信的信,是心,菩提心,心願解行。心口相應,所謂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這真會念,感應不可思議。

  口念念出聲,自利利他。自利不必說了,怎麼利他?別人聽到了,最低的利益,阿賴耶識裡落了佛的種子,我們把阿彌陀佛的種子在他阿賴耶識裡面種下去了,口念。過去生中有善根、有福德,遇到這個因緣,就把他善根福德喚起來了。所以出聲念、大聲念自利利他。道理要懂,然後才知道怎樣學習,怎樣念佛,會念到法喜充滿。在現在這個時代教化眾生,為了教化眾生不能不研究教理,為什麼?眾生根性差別不一,應付不同的根性,你要跟他講理論,這就要涉獵經教。現在時間到了,休息幾分鐘。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接著看黃老居士引用幽溪大師《圓中鈔》的幾句話,「《圓中鈔》云:今經所示,初心凡夫,但是有口能稱,有心能念,皆可修之。故知此經所示,乃至簡至易之法門也」。幽溪大師跟蕅益大師所說完全相同,特別為我們提示的是初發心的凡夫,這是從相上看。我們知道《彌陀經》上講得很清楚,「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由此可知,初心凡夫,從事上說的;如果從理上,這個人過去生中善根福德非常深厚,雖然是初學,可是這一生一遇到,他信願行三個條件就具足。

  這個事情在我們自己這一生當中也見到好幾個例子。一生沒有學過佛,不相信佛法,臨終前幾天有人把淨宗極樂世界介紹給他,他就相信,他就真幹,而且他真的往生了。這是說明《無量壽經》上第十八願,「臨命終時一念十念皆得往生」,《彌陀經》上跟我們講若一日、若二日到若七日。事實上都有證明,決不是偶然的,決定是過去生中生生世世學這個法門,這一生緣成熟了。我們自己要曉得我們這一生淨土的緣有沒有成熟,看得出來,從哪些地方看?從信願行上看。信心,沒有懷疑,願心裡面沒有夾雜,念佛能夠誠敬專一,這個人善根成熟了,這個人這一生當中決定到極樂世界作佛。生到極樂世界,即使是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是一生成佛,不可思議。

  幽溪大師在此地說,但是有口能稱,有心能念,重要的一句是在後頭這句「有心能念」。心裡頭真有阿彌陀佛,心裡頭真有淨土,這個法門在他來講就是最容易、最簡單殊勝無比的法門。接著大師又說「若執持名號,不問閒忙,不拘動靜,行住坐臥,皆可修之。故知此經所示,乃至捷至徑之法門也」。有很多同修工作繁忙,沒有時間修行,這個法門就是最適當的,閒可以修,忙也可以修;動是你動作的時候可以修,靜是你能夠安靜下來坐在那個地方、站在那個地方可以修,佛號不中斷。一切工作,只要不需要思惟的,我們一般講勞力的工作而不是勞心的工作,勞心的工作當然念佛要放下,勞力的工作一點都不礙事,心裡有佛。

  唐朝時候一個王打鐵,鐵匠,一家四口靠打鐵維生,一天不做工,一天就沒飯吃,所以工作非常辛苦。有一天有一個出家人從他那個店門口經過,他就招待出家人,供養一杯水,跟出家人說:我的工作很辛苦,有沒有辦法能夠解脫?這個出家人就教他念「阿彌陀佛」。打鐵那個錘打下去,阿彌陀佛,提起來,阿彌陀佛;從前拉風箱,推進去,阿彌陀佛,拉出來,阿彌陀佛。他的太太看到:你一面工作,一面念佛不累嗎?他說:不累,從前我不念的時候還覺得累,現在念的時候不感覺得累。念了三年,他成功了,就在工作那個時候往生了。他沒有生病,還說了一首偈子,他說「叮叮噹噹,久煉成鋼,太平將近,我往西方」,那個錘子打下去,他站著往生了。

  這就是幽溪大師在此地所講的初心凡夫。可是要曉得,他有很深厚的善根,法師教他念佛,他不懷疑,他不夾雜,他能把佛號配合他的工作,不覺得辛苦,真正做到信願專持名號,他做到了,所以三年就站著往生。自行即是化他,這條街上看到有這麼一個人念佛站著走的,大家都相信了,很多人都效法他,這是化他。所以他不用講經說法,他用表演,現身說法。《往生傳》跟《淨土聖賢錄》都有他的傳記,都有記載。這是說明這個法門是徑路,這個法門成就快速。

  底下一段大師又說到,「稱名之法」,就是持名念佛的這個法門,「不擇賢愚」,賢人念阿彌陀佛,愚人也可以念阿彌陀佛,「不揀男女,若貧若富,若貴若賤,皆可修之。故知此經所示,乃攝機至廣之法門也」。跟其他法門確實不一樣,其他法門要講條件的,條件要是不具足你沒有法子學,這個法門什麼人都能學,貧富貴賤、智愚不肖統統能學。只要你深信切願,老實專念,沒有一個不成就的,善導大師講得好,「萬修萬人去」。

  今天為什麼念佛的人這麼多,往生的人那麼少,與善導大師這個話有沒有相違背?我們想想沒有違背,善導大師講萬修萬人去,你沒修,你只念沒修,你去不了。什麼叫修?把自己毛病習氣改過來,這叫修。你看,念佛信心不足,這個你沒修,你要把它改正過來;願心不切,夾雜太多,信願行都達不到標準。不是這個經不靈,不是祖師的話不可靠,自己總得想想,我有沒有把這些毛病習氣改正過來,修就是改正。總而言之,身心世界是不是真的放下了?放下才能去,放下才能專心。專心就是放下妄想、放下夾雜、放下疑慮,專信。你這些東西沒有放下,它障礙著你。經典沒有障礙你,祖師大德的教誨也沒有障礙你,你要知道你的障礙在哪裡,把障礙找到,把障礙排除,淨土道上就一帆風順。

  下面「又《遊心安樂道》云」,這裡面所講「諸佛名號,總萬德成,但能一念念佛名者,即一念中,總念萬德」。所以彌陀名號,古大德常常教我們,這個名號叫萬德洪名。你要問為什麼?前面都說過,這句名號總包含了遍法界虛空界一切性相、理事、因果,沒有一樣欠缺的,所以稱之為萬德洪名,念這個名號全都念到了。一切諸佛念到了,一切菩薩念到了,一切聲聞、辟支佛都念到了,一切六道眾生念到了,都在這一句名號之中,這句名號實實在在不可思議。一心稱念,你將來的果報就是總成萬德。

  《遊心安樂道》上又說,「無始惡業,從妄心生;念佛功德,從真心起。真心如日,妄心如闇。真心暫起,妄念即除。如日始生,眾暗悉除」。這幾句話說得好,這裡頭講個什麼?覺迷。我們迷,雖然迷得久,無量劫來迷到今天不覺悟,古人有個比喻比得很好,「千年暗室」。現在山上有一些石洞,那個洞很大,甚至於可以容納幾百人、幾千人那麼大的一個山洞,從來沒有人發現過。一般洞口都很小,可能只能容一個人進去,裡面很大,一片黑暗,點一盞燈進去就照明了,黑暗就破除了。這是比喻愚痴不是真的,智慧是真的,智慧生起來,痴迷立刻就沒有了。無量劫來的痴迷,只要你一覺,全就沒有了。

  《起信論》上說得好,「本覺本有,不覺本無」,痴迷是不覺,本來無的,時間再久,一覺它就沒有了。我們學佛,明白這個道理,了解這個事實,我們的信心就生起來,信心就能增長,信心清淨就生智慧,《金剛經》上講的「信心清淨則生實相」。實相般若是自性本有的。心清淨到一定的程度智慧就現前,這是事實。我們今天智慧不生,信心完全沒有,頭一個難關不相信自己能成就。我也遇到很多同學來問我,他說:法師,你看看我這樣能成就嗎?我答覆他的話,我肯定你不能成就。他說:為什麼?你沒有信心,你怎麼會有成就?世法裡頭,小事要成就還是要有信心,你沒有信心做不成功。炒個菜,燒個飯,你沒有信心,你就做不出來,這小事;你有信心,你一定做得好。今天炒的菜不好吃,明天我來改進,天天改進,一個星期之後拿出來一定很像樣子,大家一定很歡喜。所以世出世法一切事的成就,端靠信心。這些祖師大德的開示都是幫助我們增長信心,成就信心。

  《安樂集》裡頭引證《觀佛三昧經》,這一段話很重要,「佛勸父王行念佛三昧。父王白佛:佛地果德,真如實相,第一義空,何因不遣弟子行之。佛告父王:諸佛果德,有無量深妙境界,神通解脫,非是凡夫所行境界,故勸父王行念佛三昧」。在人間,至親無過於父子,釋迦牟尼佛用什麼法門勸他的父親?念佛法門,沒有用其他的法門勸告他的父親。沒有教他父親參禪,也沒有教他父親念咒,也沒有教他父親學教,教他念佛。諸位從這個地方想想,總的話來說,種種示現做給我們凡夫看的,顯示這個法門不可思議,這個法門無比的殊勝。然後你才會死心塌地一門深入,不再起其他的妄念,什麼法門你才都能夠放下,這個法門成就了,一切法門都成就了。

  所謂是「一經通一切經通」,在行門裡面,一個法門契入,門門契入。還有一門不通,沒契入,你自己所修的這個法門沒有圓滿,還有欠缺。這個道理要懂,你要是不懂,你修學會增加很大的困難。難在哪裡?你看到《大藏經》這裡面經論這麼多,翻翻看看統統都喜歡,那就壞了,到最後你一樣都學不通,什麼原因?你的心是散亂的,精神意志都不能集中。又何況人在這個世間壽命有限,你有多少時間來學習,你能學習多少,這些問題我們有沒有想過?

  所以世出世法修學都有祕訣,你得要把這個祕訣掌握住,祕訣是什麼?一門,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務必在這一門學通了,貫通。怎麼樣才能學通?禪宗裡面說明心見性,通了;教下講大開圓解,通了;念佛法門裡面講一心不亂,通了。一心不亂有理一心、有事一心,事一心通了不徹底,理一心徹底了。理一心跟宗門的明心見性相同,跟教下的大開圓解相同,事一心還沒有達到。事一心是你定了,講戒定慧,你得定沒開悟,理一心是開悟。事一心不容易,也很可貴,雖然不能全通,能通一部分。

  從前老師教我們,教理跟教義。淨宗法門,理一心通教理,那一切都通了,沒有一樣不通,這個事情難,上上根人,不是中下根人;中下根人目標要訂在教義。教義可以通局部,通本宗,淨土宗,與淨土宗有關係的宗派也很容易通達,這叫善學,你會學。不會學的人記文句,這句老師怎麼講的,我把它記下來,我也能夠複講,這是教初學的方法,這個不善學,你學一部經只會一部。人家學一部能夠會十部,那教義通了。學一部,所有一切經教都通了,那是教理。老師教學生,要把這些道理、這些事實、訣竅都要告訴學生,學生心裡明白了,才肯依教奉行,老師不欺騙我。

  我在李老師會下十年,只學五部經,不多。第一部學的,這是基礎,小乘經,真的從小乘入門,《阿難問事佛吉凶經》,先學小乘再學大乘;第二部學的《佛說阿彌陀經》,第三部學的《普賢菩薩行願品》,第四部學的是《金剛經》,第五部學的是《大佛頂首楞嚴經》。這是我在李老師會下十年。他老人家的標準,學一部,這一部要能上台去講,講到他在下面聽聽到滿意,可以,才准你學第二部。如果他不同意,你講的他認為還不夠好,你只能講這一部,學這一部。要講很多遍他滿意了,你要求學第二部他才同意。

  台中這些學生,我的同學二十多個人,學五部經的大概只有我一個,我們的師兄弟們一般都是學二種、三種。真的是給你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到你自己修學功夫得力的時候智慧就開了。功夫得力,煩惱輕,智慧長,你展開經文你就能看到大意,你再看看祖師的註解,你就知道這個經在現在這個時代怎麼個講法、怎樣學法,通了。這個我們不能不知道。老師愛護學生,父母愛護子女,哪有欺騙他的道理、哪有限制他的道理?如果老師限制學生,父母限制兒女,那就沒有慈悲,沒有愛心。他的教導決定是有道理的,你不必去問,你只要依教奉行,肯定將來有好處。眼前那些規矩約束一定要遵守,這是老師對學生的要求。

  如果學生陽奉陰違,老師知不知道?知道,老師一點都不糊塗,老師會對你很客氣,不會跟你作對頭;換句話說,你能接受多少就接受多少。換句話說,對你續佛慧命,承擔如來家業這個希望他就失掉了,知道你做不到。為什麼做不到?你不聽話。他是怎麼成就的?聽老師教誨成就的。凡是違背老師教誨,決定不能成就,古今中外沒有一個例外。總而言之,世出世間的法,根之根,就是孝養父母,奉事師長,奉事師長最重要的就是依教奉行。你對老師真有誠敬,老師對你一定負責任,他要照顧你,要把你帶上正道,這個老師才叫人尊敬,才叫社會大眾尊敬。決定不會讓你走入歧途,不會叫你造作罪過,那不是老師。所以我在這一生的經驗,肯定淨業三福前面的兩句是大根大本;人不孝父母,不敬師長,什麼成就都談不上,諸佛菩薩幫不上忙,根之根在這個地方不能不知道。

  這當中還有一些文字並不難懂,同學們看看就可以了。末後有幾句話非常重要,我們把它念一念,「佛告父王:一切眾生,在生死中,念佛之心,亦復如是。但能繫念不止,定生佛前。一得往生,即能改變一切諸惡,成大慈悲。如彼香樹,改伊蘭林」,這句話非常重要。伊蘭林是梵語,是印度一種不好的植物,佛用它來比喻眾生三毒十惡,我們內心裡頭三毒十惡就像伊蘭林一樣。佛對他的父親說,一切眾生在生死中,就是在六道裡頭,念佛之心亦復如是。這是他父親在前面舉了個比喻,用這個植物來做比喻,很不好的植物,面積非常廣大。但是在其中有一棵牛頭栴檀,這是非常名貴的栴檀樹,雖然這個樹有根有芽,但是還沒有長出來,這個不好的這一片植物就能夠干擾它。如果這個栴檀樹生芽了,漸漸長大了,這個樹是有香氣的,能夠改善這一片不好的植物。

  一般人看到這種情形,覺得非常希有,一棵栴檀樹能夠改善一大片的伊蘭林,覺得很希有。佛用這個比喻,一個念佛的人能夠改善一個地區造作惡業的人。中國古人也常常有這種說法,你在「雍正上諭」裡面見到,宋文帝跟何尚之的對話就很清楚。十個人當中有一個善人,這一個善人就能幫助那九個惡人改過向善;一百家裡面有一家行善,修五戒十善的,一定能夠改變這九十九家。所以眾生造作重業我們不怕,怕的是什麼?自己沒有真修,沒有實德,真修實德決定能感化。

  最近我們在廬江辦的文化教育中心,這個小鎮居民四萬八千人,我們中心的同學,包括所有員工,大概是一百個人。這一百個人落實《弟子規》,把《弟子規》上字字句句都做到,就能影響這個小鎮的居民,四萬八千人。你們看到光碟的報告,這剛剛才開端三個月。我們想我們的工作三年不間斷、不懈怠,我們深深相信,三年之後這個小鎮就是中國古籍裡面所記載的「禮義之邦」,胡主席所提倡的和諧社會。要有人去帶,少數人能夠帶一大片。所以佛在此地講一切眾生在生死中,念佛之心亦復如是。那個念佛的心很少,不多,但是能繫念不止。你認真努力,不要懈怠,你的功夫逐漸逐漸的增長,到功夫成熟的時候就產生影響力,所以說但能繫念不止,定生佛前。一得往生,無量劫來的惡業、煩惱、習氣全都改變了。煩惱變成智慧,惡業變成善業,成大慈悲!就像一棵栴檀樹能改善一大片的伊蘭林一樣。

  黃老居士後面註解把這個比喻合法,為我們說出來,伊蘭林比喻眾生身內的三毒,伊蘭林。「栴檀者,喻眾生念佛之心。才欲成樹者,謂一切眾生,但能積念不斷,業道成辦也」。這個我們要相信,對我們現前社會來講能消劫難、能救社會,幫助這個社會恢復到安定和平,念佛功德不可思議。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