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學生:歲次乙未年中元祭祖專刊。「識中國文字,學東方智慧(節要)」,郭帥華老師。

  中國號稱文明古國,有五千餘年的歷史,祖先的智慧,燦爛的中華文明,代代相傳。四大文明古國其他三個都相繼滅亡,唯獨中華文明延傳不衰,而且愈來愈對世界的和諧發展起到重要作用,而炎黃子孫隨著時間的發展,也愈來愈昌隆。原因何在?據學者研究,第一,我們的古聖先賢、列祖列宗是遵天道而序人倫,為我們創造了博大的文化智慧,德蔭子孫。中華民族重視孝道,孝道的體現就是家道的延續,所謂修身齊家。代代延續就使祖先的智慧得以保留。

  其次,在於文字的創造和傳承。因為音聲是言出即逝,而文字是經久不衰的,特別是中國的漢字能夠做到亙古不變。那就使得祖先的智慧、社會經驗,各種文明能夠完整的記錄下來,同時能夠完整的傳承下來,這也是中華民族衍傳不息的根本所在。

  文字是中華文化最核心的體現,所以我們要恢復民族信心,傳承中華文明,延續祖先的智慧,就必須要從文字來入門,以便做到我們了解祖先、了解古代社會,如此,我們的信心才會油然生發,我們的智慧和經驗才能夠逐步提升。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總書記,在二O一四年三月二十七日,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的發言裡強調:「讓收藏在博物館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都活起來,讓中華文明同世界各國人民創造的豐富多彩的文明一道,為人類提供正確的精神指引和強大的精神動力。」習主席為我們強調了文字的重要性。

  在古代,學習要有基礎,基礎是從文字開始,《三字經》中說:「為學者,必有初。小學終,至四書。」所謂的小學,就是指文字之學。中國古人做任何事情都非常重視先後次第,所謂「知所先後,則近道矣」。有正確的方法、正確的次第,結果自然而成。依照傳承下來的通行觀念,學習次第依次是蒙學、小學、經學、史學。簡略的來講,是遵循這個次第。

  一、文字的來源

  中國的文字最初是如何來的呢?在《說文解字敘》中寫道,「古者庖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視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易》、八卦,以垂憲象。」中國人凡事不忘本,都要追根溯源,從源頭說起。文字也是如此,首先是伏羲畫卦。伏羲是我們的始祖,為三皇之首。他觀天象、觀地文,然後再看鳥獸蟲魚、大自然萬物的體現,總結出來規律。根據所看到的這種智慧用八卦表現出來。

  「以垂憲象」是什麼意思呢?以八卦來彰示天地之道。八卦下面是坎,是北方。坎這個字,中間是一橫,上面和下面是斷開的兩條直線,後人認為坎就像水一樣。而且坎在五行當中是屬水,在八卦當中坎屬水。於是就認為這是文字的起源。黃侃先生提到,實際八卦是文字起初的符號,學生認為這是文字智慧的一種初始,文字傳遞智慧,所以彰示天道。

  到後來是結繩而治。在《說文.敘》中說,「及神農氏結繩為治而統其事」。學生認為,結繩而治是文字之用的一種體現,是人們溝通交流的具體表達。後來就促使文字,即有形、音、義,有記錄作用的一種符號開始出現了。「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蹏迒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倉頡是黃帝的史官,他造字不是採取聞所未聞的事物,一定是取人們生活當中顯而易見、容易明白的,文字有它的共通性,所以文字本來的創造並不高深複雜。「見鳥獸蹏迒之跡」,比如在中原地帶冬天會下大雪,雪地裡會有各種動物走過的腳印,比如老虎、梅花鹿。牠的腳印是有區分的,看到相應的圖案,就知道相應的動物了,這就是一種取向,根據鳥獸的足跡。所以,我們就能領會到,「初造書契」就是根據生活現象開始造一些基本的字。

  文字的創造是有規律的,文字的構形規律是什麼呢?六書。最初記載六書的是在《漢書.藝文志》當中,「周官保氏掌管國子教之六書……造字之本也。」許慎詳細解釋了六書的意義,我們學習漢字就有方法可以依循了。

  二、文字的演變

  最早的是殷商的甲骨文,刻在甲骨上;其次是鐘鼎文,鑄造在鐘鼎器上面;然後是小篆,是秦朝的李斯根據前代的文字所創制的;然後是隸書,然後是楷書,就是我們現在的通行字體。甲骨文、鐘鼎文,大篆、小篆等古文字,因為形體不統一、大小不一致,所謂文字異形,不方便記錄,逐漸就演變改革,到小篆的時候達到成熟。小篆形體是長方形的字體,大小一致,筆畫固定,同時也表現了漢字的造字意圖,所謂的六書規律在小篆中也保留了下來,所謂是文字的成熟代表,是文字的分水嶺。

  後來產生隸變,因為篆書是圓曲的筆畫,書寫就緩慢一些,後世為了書寫的方便快捷,把圓曲的筆畫改成了方正的筆畫,形成了隸變。形成隸變之後,產生很大改變,文字由「表意系統」變成「表勢系統」,就是文字不再通過形體來傳遞智慧了,相當一部分字很難睹其形而明其義,不能通過分析而了解。這就促使了《說文解字》的產生。所以《說文解字》的出現是為了正文字、正文義的。同時也是為了讓人們對經典正確的理解,讓人們認識到,識字然後能通經,通經然後能致用。所以學習文字就是學習經學的基礎,而往往通達文字的人既是小學家,也是經學家。

  許慎是東漢著名的古文經學家和古文字學家,他的家鄉是河南郾城縣,就是河南漯河。他曾經在安帝永初四年(公元一一O年),在當時的皇家圖書館(東觀),與馬融、劉珍等經學大師一起校對五經,校對史傳,這就得以見到之前的很多祕籍,所以通達五經。《漢書》記載,「馬融常推敬之,時人為之語曰:五經無雙許叔重。」漢朝只有五經,樂經亡佚了。五經統統通達,天下無雙。所以我們知道《說文解字》的高度所在,通經致用也是《說文解字》的目的所在之一。

  《說文解字》是中國文字學的主要功課和入門功課。學習《說文解字》是要以學習「說文部首」為入門功課,因為部首是說文的綱領,所謂綱舉則目張,自然就能通曉全書。《說文解字》一共是九千三百五十三字,許慎首創部首,把這些字分為五百四十大類,統領一切漢字。古代將說文部首稱為字源,文字之本源。明其源才能知其流,這五百四十大類,是所有文字的體現和總結,而所有的文字都記錄了當時社會的生產、政治、智慧等等;換句話說,五百四十部首是中國文化的核心體現,也是整個文字學的集中體現。《說文解字》把這五百四十部首涵蓋所有九千三百五十三字。後人把這分為六大類:人體類、動物類、植物類、自然界類、器用類、數目類。這些類構成了整個世界、整個古代文化。

  三、自然界類的基礎文字

  「一」,一就是一切,道生一切,所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有了一才有一切,這是中國古人哲學觀的體現,是對宇宙人生、世界萬物看法的表示,所以學文字就是在學習文化和古人對於世界的認識。

  「天」,古文字的天,上面這個圓形就像人的頭一樣,所以天的本義就像人的頭。頭為人體最高,所以頭有珍貴之義。人最高的就是頭,世界萬物最高的是天空,至高無上,引申為天空。天是尊貴的,古人敬重天。天是高大的,所以,以天比喻高大。

  「日」,太陽是圓形的,所以古文字就畫成一個太陽的形狀,古人認為太陽中有一隻神鳥叫「三足金烏」,所以畫象石當中,又畫了一個鳥在圓形的太陽中。小篆是為了統一字形的需要,所以把圓形演變為長方形。「月」,月亮是闕的,所以直接畫一個半圓形的字體,逐漸演變成現在的字體。闕是月亮的常態,有明亮之意。

  「雨」,我們看了能體會到古人造字,字形體現如此豐富的內容,就像簡筆畫一樣,小雨滴慢慢開始下,上面的一橫代表天空,《說文》的雨字就像連綿不斷的大雨,所謂見形知義。

  四、人體類字形分析

  「人」,就像一個人作揖之形,拱手作禮。中華民族是文明古國,禮義之邦。禮義之邦如何體現呢?寫個人字就知道了,代表謙恭有禮之態。人天地之性,最貴者也。人為三才之一,是有尊貴的天性,這就說明古人認為人是高貴的,既然高貴就不能糟蹋自己,就不能不尊重我們的本性,所以人要學道德,這不就是一種造化嗎?

  「化」,如何體現呢?倒立的人。人最大的變化莫過於頭朝下,頭朝下可以說是很不正常的,用此來表示巨大的變化,本質的變化。古人是崇尚教化的,所謂教學為先。所以,化,教行也。通過教育去變化氣質、淨化心靈。

  「大」,《說文》的解釋,「天大地大人亦大」。大本身是什麼?大就是人。人為大,所以人要修道德,人,天地之性最貴者也。通過正面站立的人表示,人和天地一樣都是大的,一定要好好的修身。

  「保」,養也,養育,母親抱著孩子。幾千年文字的表達,讓後人如此直觀的看到這種教化。母親抱著孩子,也是父母之德的一種體現。我們說保養、保護、保持等等。周朝時代,成王年少時,「在襁褓中,召公為太保,周公為太傅,太公為太師。保,保其身體;傅,傅其德義;師,導之教順,此三公之職也。」所以能成就聖君,怎麼體現的?三保。我們現在教導孩子,也是從這三方面入手,身心健康,然後有好的德行智慧,又有好的能力,就能成才。

  五、動物類字形分析

  「馬」,怒也,武也。怒是表示馬的那種巍然的氣魄。為什麼小篆的馬字和篆書的馬字,取馬站立的姿勢?站立的時候,是不是威風凜凜?比如說千里馬,跑著跑著長鳴一聲,兩腳抬起,正是這種最佳狀態的描寫。古人咔嚓一下把這個動作定形了,所謂的抓拍鏡頭,寫成這種文字。比如唐朝的時候,國泰民安,馬都低頭吃草,養得很胖,唐朝尚肥,女子也都很胖,馬也吃得很肥。

  「龜」,舊也。東西舊了,一定是用的時間很長才會舊,所以就和長久的久相通,意思就是龜最長壽。我們看古文的龜,俯著看烏龜,有側面之形,又是牠走路的樣子,不同的表現。

  「象」,就是大象的樣子,長長的鼻子,太形象了。象,南越之大獸也,那時候已經跑到南邊去了,比如現在的泰國、印度。實際上大象就是在中國居住的,比如河南的「豫」,就是人牽著一頭大象。大象比較怕冷,中原四季分明,所以南方冬天熱,好過冬,就跑到南方了,這是一種自然的遷徙。大舜耕於歷山,大象還幫他耕田。就說明當時中國有很多的大象。

  「鳥」,就是鳥在樹上站著的樣子,眼睛、翅膀、嘴巴都很明顯。鳥本來是兩隻腳,隸變以後的字體,就是四隻腳,說明隸變後的字體就不準了。

  「烏」,和鳥的區分就是中間少一橫,為什麼呢?眼睛是什麼顏色的?黑色,烏鴉是什麼顏色呢?黑色。渾身通黑,一下子來看,好像找不到眼睛一樣,所以就把眼睛去除了,就體現到文字表現的精準。烏,孝鳥也,本義就是烏鴉。若只說烏,烏鴉也。烏鴉有反哺的這種特性,像人的孝道一樣,烏鴉反哺,所以,烏,孝鳥也。這就是文字帶來的教化,就是文化含義。

  六、植物莊稼類字形分析

  「艸」(草),艸往往是叢生的,我們很少會見到一棵小草,是吧?比較少見。往往是成片的,所以用兩個屮字表示眾多的艸之意。「茻」,眾艸也。用兩個艸字或者四個屮字表示茫茫的大草原。

  「莫」字,莫本身是暮的本字,暮就是夕陽落山的暮,傍晚的含義,像不像太陽落在草叢當中!上古洪荒之時,人都是在野外生活的,怎麼表現傍晚呢?也沒有表可看,當時也沒有測日影的圭表,還是在遠古時期。所以通過太陽的落山來表示。在草原上沒有山怎麼辦?落在艸(草)中,所以就是暮的本字。

  「冊」,符命也。在古代,文字是刻在竹簡上,或寫在竹簡上。最早的時候,竹簡可能是不平的,有長有短,中間有兩根繩子穿起來,小篆冊字是不是能夠看得出來?象其札一長一短。我們說書冊、畫冊,實際上就是古代以竹簡為書的一種遺留。

  「典」,五帝之書也。這個典,就是五帝智慧的體現,承載大道,那是經典,要受到恭敬,所以要供奉起來。你看這個典是不是告訴我們要恭敬經典,要敬惜字紙!文字當中有教化,尊閣之也,所以中國古人自古就是尊重經典的。

  「來」,它的本意是麥字。所以來中間的一豎就是麥稈兒,兩邊就是麥芒。古人認為麥子是上天恩賜的,所以叫天所來也。古代和現代的中原地區都是以小麥做為糧食的。古人感恩天地,天地有大恩,賜這個麥子,是從天上下來的,所以引申為來往之來。

  七、宮室與數目類字形分析

  「宀」,从宀的字都是和房屋有關係,房屋的側面之形。「家」,下面是豕,代表豬,這說明人已經定居了。最早的時候是居處不定的,已經定居了,說明已經逐漸發展農業了。

  「三」,天地人之道也,這是講三的文化含義。从三數,就是說明它本身是數字。古人往往賦予漢字這種文化含義,三就代表天地人,中間那橫就代表人道,人道居中;同時三代表多,事不過三,就是多的表示。比如,《曹劌論戰》當中講:「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三而竭就是鼓聲太多,士氣就沒了。我們看森林的「森」,从三木,三木就代表多木,它有時候不是指具體的三這個數字。

  「鼎」,三足兩耳,和五味之寶器也。三足就是下邊三條腿兒,兩耳就是把這個鼎掛起來用。和五味之寶器也,最初是煮飯用的。我們去博物館參觀,鼎都是很大的,這就說明古代家族、團體是注重和諧合作的,所以容器就很大。我們就知道古代的家是指家族,甚至古代的家就認為是天下,所以叫家國天下。比如周朝,有八百六十七年的歷史,實際上最初不就是從一家開始的嗎?後來鼎就做為王位權勢的一種象徵,比如說定鼎。

  「玉」,石之美有五德,玉是晶瑩剔透,光滑溫潤的,所以人們根據它的顏色、質地,賦予玉如同人一樣的德行,有五德。用玉,提醒自己要像玉一樣有仁、義、禮、智、信。比如在《白虎通》中說:玉者,象君子之德。燥不輕,溫不重,是以君子寶之。既然是珍貴的,凡是美好、珍貴的事物都冠以玉名,表示珍貴之義。比如說,瓊樓玉宇,雕欄玉砌,這都是它尊貴的體現。《說文解字》玉部有一百二十六個字,比如說「理」,理是治玉也;「珍」,寶也。這麼多的字都和玉有關係,說明對古人而言,玉與生活是息息相關的。

  八、文字的功用

  文字到底有什麼功用呢?學生根據前人的教誨、老師的教導總結:首先,文字承載文化,它是天道人倫的體現。比如「人」字,天地之性最貴者也;比如「信」,人言為信。是不是天道的體現呢?第二,傳遞文明。為什麼呢?因為通過文字我們可以了解到古代很多事物的情況,比如《說文》說:蒙恬製筆,蒙恬最先創造毛筆。第三,開啟智慧,文字告訴我們種種道理,比如從「競」這個字能看出人不能各自光顧著表達,要相互傾聽、尊重、學習,能開啟我們的智慧。第四,增進交流,當兩地語言不通的時候,我們學習了文字,就可以用文字來溝通。比如說相隔千里的兩個人可以通過寫出來的文字交換思想,也能達到一見如故的效果。第五,通經致用,中國文化,儒家以經學做為主脈。許慎為什麼要寫《說文解字》呢?原因之一就在於要通經,字解對了,經才能解對。所以說識字才能通經,經典通達了,才能善解古聖人之教誨,才能夠正確的體現在我們的為人處世當中,才能致用。第六,溝通古今。我們如何了解古代呢?通過這節課,我們是不是對古代有簡單的了解?這就是溝通古代。第七,我們的先祖想把他的智慧經驗傳遞下來,用文字記錄。祖先知不知道後代子孫會看到、會認識到啊?一定知道。所以古今就相通了,心性就相通了。所以,我們真的是能體會得到,做為炎黃子孫我們和祖先是一脈相承。第八,存亡繼絕。沒有文字,經典傳不下來,經典傳不下來,文明就滅亡,乃至於國家就滅亡了。在《說文解字敘》中許慎說:「蓋文字者,經藝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後,後人所以識古。故曰:本立而道生,知天下之至嘖而不可亂也。」

  我們學到這裡,對祖先的崇敬之心得到提升,得到更進一步的充實。因為我們加深了解,因為我們又深入受益了。祖先的苦心經營,就是為了讓民族文化延傳不息,乃至於說,要為世界的和平帶來巨大的貢獻!我們相信,如果世界各個國家都重視中國文字的學習,那麼就都能夠無國界、無宗教、無分別的同時吸收古聖先賢所帶給我們的天道、人倫的智慧,能解決各種危機矛盾,以達到三皇五帝的大同之世,所謂的萬邦諧和,天下太平!因此,中國文字不僅是屬於中國的,是屬於全人類的!

  老法師:我們看到郭老師這一篇文章,有什麼感想?我們會不會想到,古聖先賢對於後人是多麼的關懷熱愛?為了把他們的智慧理念、方法經驗傳授給後一代的人,這很了不起,這讓人真正感恩。用什麼方法?就是發明這一套載具,文字。這個載體好,表意的,不是表音,因為他們知道這個音聲會變,表意就不變了。全世界,祖宗對於後代沒有像中國這麼厚,用心用得這麼深,沒有,他們的文字是拼音的,表音的文字,表音的文字頂多兩百年,音變了就看不懂了,跟表意不一樣。表意文字傳幾千年沒變,再傳千萬年還是不變。唯有不變,古今就通了,我們後人跟前人通了,我們跟後世人也通了,這個工具到哪裡去找?你要是真搞清楚、真搞明白了,你對中國文字會熱愛,你會認真學習。學習怎麼?跟古人通了,古聖先賢的智慧就這樣傳給你了,你就得到了。得到真管用,幫助你身心健康,幫助你家庭幸福,幫助你事業順暢,幫助社會和諧,幫助國家富強,幫助整個世界大同,起這麼大的作用,在全世界找不到第二家。

  我在國外走的時間多,很多人問我,世界亂了,哪個地方安全?我都告訴他,中國。他們想不到,問我為什麼原因?我說別看現在,往過去看,這個世界上哪一個國家族群老祖宗對待後代有中國這麼厚道的?找不到。我們世世代代的祖宗,你細心去觀察,都是斷惡修善,積功累德。你別看現在這一代,現在這一代不能看,也就是最近的這個一百五十年到兩百年的歷史,這個不能看,亂世。中國在古代有一次亂世,也是民不聊生,時間延續了五百年,周朝末年的五百年,春秋戰國。這一次我們碰到了,在這個時代碰到了亂世,這個亂世經歷,要從疏忽談起的話,大概兩百年。人有沒有覺悟?看看現在的情形,好像開始覺悟了,好!那開始覺悟,不至於有五百年的亂世了。從哪裡開始?從現在人意識到老祖宗東西好,有意思學了,不但中國人有意思學,全世界的人都想學,這是個好預兆。我看到倫敦傳來的信息,在牛津大學,這一次有一個大規模的漢學的會議,幾十個國家研究漢學的這些代表參加。在英國,過去沒有這麼大的規模,這是第一次這麼大的規模,人慢慢省悟了。

  我們在這十幾年當中,每一次在聯合國的開會,我都會把這個提出來,向大家報告,希望大家能重視。《群書治要》我們編成《36O》,翻成英文本,現在有不少,有德文本、有法文本、有西班牙,好像日本人也翻譯了,有日文的,好現象。聯合國這個平台起作用,我們面對的是全世界各個國家的大使,地區的代表。教科文組織,這裡面一共有一百九十五個代表,比紐約聯合國多,紐約的聯合國只有一百四十多個代表,巴黎這邊有一百九十五個代表。我們把這些東西資料介紹給他們,大會向他們做出報告之後,資料就分發給大家,特別是《群書治要》,唐太宗編的這一套,每一個人看到,沒有一個不歡喜的。我們每年都在送,前年我們送第一冊,去年送第二冊,今年時間差一點,第三冊現在才出來,明年辦活動的時候可以送給他們,歡喜!

  我們要不要求這一生幸福美滿的生活,希不希望社會安定、世界和平?都有這個願望,都認為這個做不到。我們跟大家說,做到了,中國幾千年前就做到了,世世代代都有盛世出現,怎麼會做不到?那怎麼會做到的?教學為先,這中國古人懂得,建國君民,教學為先。中國人相信,中國人一點都不懷疑,縱然生在亂世,也懂得怎樣恢復秩序,有這個理論,有方法。中國人相信,但是外國人不相信,人性本善,人性真的是本善,你要是細心觀察你會看到。我舉例子,希望大家細心去觀察,看什麼?看嬰兒,出生一百天,他還完全保持著天真,本善。你看他的眼睛,你看他的態度,他對待任何一個人去抱他,他還不認生,還不知道誰是他的爸爸媽媽,不知道,不認識,完全天真。你去逗他,他喜歡,他沒有分別心,他沒有執著,這是天真,本善從這裡看。到他有分別、有執著,知道誰是父母了,壞了,天真失掉了,本善失掉了。這個時候才有善惡之善,本善不是善惡,善惡都沒有那是本善。在一百天的時候,三、四個月的這些嬰兒最容易看出來,你不能不相信。

  古人講的人性本善,還把它寫在《三字經》上頭一句,「人之初,性本善」,這是大學問。為什麼?教育的宗旨就在你教科書上頭一句話。宗旨是什麼?希望我們都能回歸本善,教育就圓滿了。中國人講本性本善,佛法講一切眾生本來是佛,跟本性本善是一個意思,佛就是本善。佛陀的教育最後的目標是什麼?回歸本善,從一切不善省悟過來,覺悟過來。本善是自性,中國人叫本性,佛法裡叫自性,是一樁事情。惠能大師開悟作佛了,憑什麼作佛了?回歸本善,宗門所說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就這個意思。他開悟說了五句話,那就是本善,那五句。他回歸本善了,他認清楚,認識了,五祖衣缽就給他。

  本善是清淨的,沒有污染,先天是清淨的,人之初,性本善。後天染污了,「性相近,習相遠」,習是什麼?習慣,染污了,跟你怎麼相遠?跟自己的本性慢慢就拉遠了。小孩天真,家庭要教得好的話,可以保持到二、三歲,那個天真,那是真幸福。為什麼?他沒有分別,他沒有執著,他看到世間人都是好人,他不知道什麼叫壞人,不知道什麼叫壞事,這多幸福。一知道,就有分別、就有執著,這幸福就慢慢消失了。我很相信,古人,我們講對小孩,小孩的天真可以保持到十年。十歲之後他知道分別了,他有分別、有執著了;在十歲之前沒有,不知道什麼叫好人、壞人,在他眼睛當中平等,個個都是好人,沒有壞人,你給他講,他也不相信。現在不行了,現在什麼?現在很小就被染污了,小孩一出生,坐在電視機前,他眼睛睜開他就看,就開始染污了。我們細心觀察現在小孩,三、四歲就嚴重染污,一般人講他懂事了,懂事是天真失掉了,他懂得現在社會這些亂七八糟的事情,他懂這些了,這句話不是好話。古時候小孩懂事是讀聖賢書,家教,學校老師教,那個看法、想法跟著古聖先賢來的,一脈相承,那叫懂事。現在的小孩做出許許多多我們意想不到的事情,沒有成年就吸毒,競爭、鬥爭,自私自利,損人利己,他學會這些東西。

  所以中國文化值得人尊敬,這篇文章要放在我們祭祖特刊裡面,好!隨著這個來流傳,讓大家知道,這篇文章有它的價值,重視漢字。我這次到英國去訪問,主要就為這樁事情。我聽說英國人,國家下令,從幼稚園、小學、中學、大學統統要學中文,但學中文是學的簡體字,是一樁好事情,美中不足就是沒有從中國文字學下手,我去的時候希望提醒他們這一點。這個當然很難相信,所以我希望學校,大學,大學裡面成立一個實驗班,我們做三年到五年的實驗,也不希望有很多的學生,三、五十個學生,專攻文字學。三、五年之後,看看這個實驗有沒有效果。我們的目的是希望他們能夠讀《四庫全書》,通達漢字文言文,對中國古籍絲毫障礙都沒有。將來這些老師可以在大學中文系裡面教漢學,教這門課,讓中國《四庫全書》在這個時代起作用,目的在此地。這個裡頭,中國老祖宗,不僅留給中國人,他是留給全人類,這是心量大,慈悲心切,把古聖先賢他們的智慧、他們的理念、他們的方法,這個方法從身心修養到治國平天下,都用文言文寫在這部書裡頭。這部書真正是寶,世間任何寶物沒有辦法超過它,它是真的寶。漢字是一把鑰匙,如果沒有這把鑰匙,這個書留下來一堆廢紙,有什麼用處?你拿到這把鑰匙,這門就打開了,你就能享受古聖先賢給你最豐富的遺產,這個不能不知道。

  所以我們到英國去考察、去參觀,也就是希望提醒他這一點,研究中國文好,是好事情,但是要研究古文。古文比今文有價值,今文的範圍不大,古文這範圍無量無邊,廣大是無量無邊,深,深沒有底限的,這是珍寶,希望他們能覺悟。我們努力,也希望能合作這個事情。學校辦實驗專科這個科目,我們提供教材,我們提供老師,給它介紹老師。我說你們要做,我在這個專修班裡面設立三十個獎學金,學生的學費、生活費用,我們來養三十個老師。希望的是學校能夠收五十個,不要超過六十人,這麼一個專修班。我們有這個獎學金,有些人他想學,繳不起學費,這個問題我們替他解決,我說至少我送你三十個人。現在我們還在研究怎麼合作,這是好事情。好,我們看下面還有一篇。

  學生:歲次乙未年中元祭祖專刊。「做孩子一生的貴人」,恭敬節錄自蔡禮旭老師講記。

  壹、釋題

  我們為人父母、為人老師,這兩個身分,是天地間最尊貴的,我們對孩子的人生影響最大。

  「人不學,不知道;人不學,不知義」。人們不學,責任在誰?《三字經》告訴我們,「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每一個身分尊貴的背後都是要盡責任的。所以,我們一起探討,也是一起立志,做孩子一生的貴人。我們要做孩子一生的貴人,什麼時候開始做?現在就開始,當下就做。如何做?從根本開始做。什麼是根本?身教是根本,格物是根本,改習性是根本,力行孝道是根本,從德行下手是根本,「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從回到當一個學生開始,從心態歸零,感念祖先、聖賢的恩開始做起。

  我們要做到什麼程度才是孩子一生的貴人?事實上,真心去做就是圓滿的,而不一定要做到什麼程度。孩子,是我們的小孩、我們學校的學生、我們民族的下一代。我們學校做好了,再向各地推展寶貴的經驗,那就利益了整個中國的孩子。二十一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中國人恢復了倫理道德,恢復了孝道,全世界就效法,也救了下一代。全天下孩子的未來跟中國的發展息息相關。做孩子一生的貴人,這個「孩子」也是指天下的孩子。

  如何是「一生的貴人」?人為什麼會尊貴?因為他念念為學生一生的幸福著想。人因為存心而尊貴、因為行為而尊貴,而不是因為他的地位而尊貴。我們由於這分信任而有一分道義,好好的為孩子一生的幸福著想,有這一念心就是尊貴的人。我們所著眼的是孩子一生都受用的做人做事的態度,這會伴隨他一輩子。在小學、在初中就把這些影響一生的、最重要的做人做事態度,深深扎在孩子心中,這一生他就是幸福的人。

  「學貴立志」,首先要立下跟孔老夫子同樣的志向,因為孔老夫子是我們教育界最好的榜樣。我們跟別人介紹自己在學校教書,會覺得「我跟孔老夫子同行」,與有榮焉。為此,我們的心行也要像孔老夫子,要效法他。

  現在,我們的文化面臨失傳的危險,我們應該站出來,這才是道義的人生。該做的,九死一生都要做;不該做的,金山、銀山在面前都如如不動。所以,我們要做這個世間最重要的事情、最根本的事情——教育。只有改善人心,才能真正解決問題。我們要做世間最不能少的人、做世人不願意做的事。世人不願意做什麼?放下自私自利,從此犧牲奉獻,這一般的人不願意做。但是,我們就願意做這樣的人,去利益更多的學生。有這樣的胸懷,一生就不會空過。

  誰來做?「君、親、師」都要做。君,領導者;親,長輩、父母、家人;師,老師,這三者都是重要的角色。再延伸開來,每個人都要做,因為我們對社會有責任,我們做了,社會風氣就因為我們而改善,看到的人都感動。這是我們的責任,是我們每個地球人、每個華人、每個國人的責任。如何做?首先要做誰的貴人?要做自己的貴人。一個人連自己都不愛,怎麼愛人?不能自助,怎能助人?身修而後家齊,正己才能化人。怎麼做?君子務本,所以先要從格物、修身開始做起。我們要做孩子的貴人,所以要先深入聖賢教誨、做個聖賢的好弟子。真誠心去做就是圓滿,至誠感通。

  貳、生命的意義

  人活著的目標是什麼?活著的目的是什麼?是為了自己的幸福快樂,也為了家人的幸福快樂。「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就是我們的人生價值。明明德,明德是自己的本善,明是智慧,德是德能、福分,我們可以恢復到如孔子、孟子一般無量的智慧、德能、福報。

  有一個香港的華人寫了一篇文章,說中華民族是擁有全世界最悠久文化、智慧最高的民族,可是,卻在短短幾十年間變成最短視的民族。短視到為了幾百塊錢,就殺害自己的父母至親。原因在哪裡?原因就在文化斷層、在我們的傳統文化沒有承傳下來。所以文化的價值、文化的重要性在我們這幾代人身上就看得非常的清楚。問題的根本是缺了德行的教育,倫理道德的教育。

  參、人類的苦難

  現在人的浩劫就是聖人的教誨沒有人聽,愚昧的思想反而很多人都接受。天下就這樣不吉祥了。因為現代人的思想偏頗而產生了種種的災禍。從自身來看,身有癌症、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等,愈來愈多,而且發病的年齡一直在下降。心理也出問題了。現在全世界每四十秒就有一個人自殺,憂鬱症、躁鬱症,這些心理疾病的人不在少數。

  個人身心的問題延伸到家庭,家庭中的五倫,其中三倫都出了問題。夫妻一倫,現在離婚率是非常的高;父子一倫,現在懂得孝養父母的人愈來愈少。社會養老、育幼都成了問題。社會上黑心食品出現了,墮胎現象出現了,還有欺詐、失業率、犯罪率都上升了。這些都跟人心有關係。據醫院的登記,全世界墮胎的人數一年就有五千萬,這比任何一次世界大戰都要慘烈,而且是殺自己的親生骨肉。世界也出現問題,現在的水災、風災、地震、山崩地陷等災害很常見。有沒有發現,突然之間地面陷下一個大坑洞?這些情況發生頻率都是愈來愈高。

  苦難的根源在哪裡?我們得把病根找到,才能對症下藥。《孟子》講: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而家危矣。《孟子》又說:「飽食暖衣(一個人吃得飽、穿得暖),逸居而無教(沒有正確的人生目標、沒有對父母家庭的責任心,沒有教他做人),則近於禽獸」。禽獸欲望很重。欲似深淵。您看《孟子》這幾段話,把根源都找到了——利欲。現在是全世界都急功近利,被功利主義所污染。人為了賺更多的錢,把人生最重要的,教育下一代,給忘記了,重利輕義!

  肆、建國君民 教學為先

  人類的苦難的原因是思想錯了、利欲薰心了。轉變思想要靠教育。我們重新找回東方中國的教育智慧,唯有教育才能根本解決各種問題。所以,在《禮記.學記》就有一句話講到:「建國君民,教學為先」。

  我們老祖宗教育的第一個目標,就是讓一個人父子有親的天性終身保持;再由父子之間親愛的天性,延伸到愛兄弟、愛家人、愛鄰里鄉黨、愛一切的人;最後「凡是人,皆須愛」,凡是物,也皆須愛。因為「親親而仁民(親愛自己的父母,自自然然孝心啟發,去愛一切人),仁民而愛物(再去愛一切的生命、萬物)」。而一個人若能終身保持對父母的親愛,就是世間最幸福的人。所以,只要從利轉成義,社會問題就解決了。《禮記.學記》說:「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要改善整個社會風俗,必然要從教學下手才行。

  我們看這個「教()」字,,左邊兩個叉,下面一個小孩,第一個叉是父母、長輩和老師畫的,小孩子模仿力很強,也跟著畫,這是上行下效,是身教。右邊是手拿著一支樹枝,耳提面命,不厭其煩的耐心。老祖宗真是把宇宙天地之間的真理都融進了字裡。「學」就是覺,是覺悟的意思。我們得先明理、覺悟,我們才能去教人。「育」字,「養子使作善也」。關鍵字不是養,而是「善」,就是讓孩子成為一個明理、善良的人。教育最重要的是倫理、道德、因果教育。倫理是五倫;道德是八德,學了以後,人有羞恥心,恥於作惡,不願意違背道德標準;學習了「惡有惡報、善有善報」的因果教育,人就不敢作惡。

  (一)五倫八德

  講到倫理道德,很重要的是五倫八德。在《禮記》當中有講到:「有夫婦而後有父子,有父子而後有兄弟。」這三個倫常在家庭當中,延伸開來就是整個社會,這就是「人無倫外之人」,也就是說,每一個人不可能離開這五倫關係,父子、夫婦、兄弟、君臣、朋友。這五種關係和諧相處了,人是幸福的,而且一定是有作為的。

  五倫關係最核心的是夫婦。「夫婦有義,而後父子有親」,而後才能「兄友弟恭」。夫妻之間吵吵鬧鬧,父子會親嗎?兄弟會友愛嗎?每一個人都想趕緊逃出這個家。所以下一代人格要健康,最核心的就是夫婦的和諧,這就是整個五倫關係的核心所在。我們老祖先這麼重視婚姻、婚禮,就是這個道理。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不好,社會決定亂。「子不教,人心壞了,家不齊,社會亂了」。所以,踏入婚姻就要為家庭、為社會負上責任。

  (二)教育的目標

  教學者期望「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代表教學者是為國家培養人才,是為家庭培養人才。「為天下得人」,這是教育者的使命感。從學生個人來講,是「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這是我們《禮記.學記》的一句很重要的經句,可謂教育的核心點就是增長善心。

  讀書志在聖賢

  學生的目標是成就德行,就是「長善救失」,而且還要不斷提升成為聖賢人,這是讀書志在聖賢。《大學》說:「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所以,學習傳統文化會愈來愈有智慧。要想做聖賢,「止於至善」就是人生的目標。你立定了志向,很清楚,心不會妄動,就靜下來了。

  教育要防患於未然

  夫子說:「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所以,保護青少年的心靈非常重要,「非聖書,屏勿視」,現在全世界的青少年被這些邪惡的書籍、影視障礙了清淨心。「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鬥」是好勝心、嫉妒心、見不得人好。讓他「見人善,即思齊」,就不鬥了。「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人的患得患失之心會隨著年齡增長愈來愈嚴重。除非他活得很明白,知道人生最重要的是提升靈性、提升智慧,而不是去貪求更多的東西。「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人定到一定的程度,最後本有的明德就恢復了,智慧就開顯了。

  伍、師道尊嚴

  師道尊嚴一定要恢復,因為中華文化最重要的兩股精神就是孝道跟師道。

  (一)教師的重要性

  師道尊嚴,要了解教師的重要性。《群書治要》說:「法能殺不孝者,而不能使人為孔曾之行;法能刑竊盜者,而不能使人為伯夷之廉。孔子養徒三千人,皆入孝出悌,言為文章,行為儀表,教之所成也。」法律能將不孝的人處死,卻不能使人效法孔子、曾子他們的孝行,他們的情操;法能夠處罰竊盜的人,但是卻不能讓人有伯夷、叔齊這樣廉潔的德風。我們從中更明顯的體會到,根本還是要靠教化。孔子培養了學生三千人,個個都可以做到在家恪盡孝道、出外恭敬長上,他們說出來的話都成為人們依循的做人準則,他們的行為都成為大眾的表率,三千人都能影響一方、教化一方。這些都是教化的結果。

  《禮記.學記》告訴我們:「玉不琢,不成器」。古人用玉來比喻,很具體。所以,人也要培養鍛鍊才能成才。這句話就告訴我們:每個人都需要聖賢教育,都需要老師的教導。父母教孩子尊重老師,老師教學生孝順父母,這是最關鍵的。有一句老話講:「一日為師,終身為父」。漢朝的大儒楊雄說:「師哉師哉,童子之命也」。這個孩子從小能否扎下倫理道德的根基,將會影響他的一生。

  (二)尊師方能重道

  尊重老師才能尊重道德學問。《禮記.學記》說:「凡學之道,嚴師為難。師嚴然後道尊,道尊然後民知敬學。」尊重老師最難能可貴,它也是最關鍵的根本。老師受到尊重了,然後道德學問、真理才會受到敬重,人民才會認真恭敬的學習。「是故古之聖王未有不尊師也,尊師則不論貴賤貧富矣(《群書治要.呂氏春秋》)」。為政是管理好眾人之事,把國家治理好。每個人都尊師,都懂得倫常大道,都懂得自己的本分,家庭就安定了。而且尊重老師就不會計較老師的身分、貧富貴賤,「道之所存,師之所存」。

  俗話說:「有狀元學生,沒有狀元老師。」這句話告訴我們,狀元學生是因為老實、聽話、真幹的態度超過老師。而且,「孝親是尊師的基礎」,我們從事教育工作,必須很深刻了解這個真理。我們都希望孩子真正受益,那得他先尊重老師;學生對老師尊重的態度,又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之上。

  (三)振興師道

  首先是「自重而後人重」。我們從事教育工作,為人師表,這個「表」字就是表率,要自重。我們要視學生如自己的子女一樣,愛護他們,這樣我們才是真正把「師生如父子」做了出來。「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我們不做出來怎麼弘道?父母、老師最重要的精神就是無私奉獻,所以才受到尊重。

  《群書治要》說:「夫知為人子者,然後可以為人父;知為人臣者,然後可以為人君;知事人者,然後可以使人」。我在後面加了一句,「知為聖賢學生,才能為老師」,我們學生都當不好,怎麼可能當得了老師?我們有了這個認知,就會明白,要當一個好弟子,首先從盡本分做起。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傳道、授業、解惑,是為人師的本分。所謂「道」,是指超越時空的大自然法則,不管是做人做事,它都是亙古不變的。遵守這個法則,做人、做事不違越這個法則,就是「德」,所以老師傳道德,教道德。人與人的關係也是道,它不離五倫關係。父子有親中,父子是道,親就是德。君臣有義中,君臣是道,義就是德。夫婦有別中,夫義婦德的夫婦關係就是道,別就是德。所謂「夫義」,義是德,是做一個丈夫的「夫德」。總之,「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十二個字抓住了整個道德的綱領。其實,要把孩子教懂事不是很複雜,關鍵是我們有沒有認知到這十二德目,然後重視修德,盡力落實在生活中。

  傳道授業的老師得自己真正去深入經典、去理解,然後自己好好去落實,絕不是把道理講給學生聽。因為教育最重要的是身教,落實得愈多,真心的流露就愈多,也就愈容易跟學生產生共鳴。解惑,要解別人的疑惑,首先要先解自己的疑惑,自覺才能覺他,自度才能度人。《尚書》講:「先覺才能覺後覺」。所以,老師首先自己要有智慧,為此,就先要具備學習的弟子相,這樣才能承傳聖賢教誨。所以,老師要自我提升,尤其要提升智慧,就可以「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陸、教育工作者的典範——至聖先師

  我們現在從事教育工作,見到社會大眾都缺乏傳統文化教育,就要期許自己做現代的孔子,真正向孔子學習。

  (一)孔子之治學

  第一個,夫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夫子所講一切經教,都是古聖先賢教導他的。一個人有這樣的態度就謙卑,謙卑就能受教。

  夫子第二個求學的態度就是立志。孔子是「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學習一定要先立志,不斷提升自己的境界,不能知少而足,沒恆心,不能遇到逆境就退縮、遇到順境就貪著。志於學,學什麼?就是學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學問,學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的學問。

  第三,夫子學習的態度是好學。「公冶長第五」說:「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夫子是說:十個大家庭所居住的地方必定有好的德行特質者。但是,人雖然有很好的本質,還要後天勇猛精進用功才會有好的成就、學問。好學最主要體現在恆心,有恆為成功之本。「人有至心求道,精進不止,會當剋果」,一定可以做得到,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雍也第六」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樂此不疲、樂在其中,這是夫子的好學的狀態。

  第四、主動。《論語》說:「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這是說,別人能幫上我們多少忙,跟我們的態度成正比。

  第五、要不自欺。孔子對子路講:「由,誨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個學習態度是:知道就說知道,不知道就說不知道。這是求學很重要的態度,面對自己的師長要誠實、要不自欺。

  第六個學習的態度是「格物」。《大學》說:「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就是格除物欲,這是大根大本。

  第七、力行的態度很重要,學了要馬上去做。夫子就是有這樣的風範,才能有這麼高的成就。他說:「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第八、把義理貫通,把義理可以落實在生活工作、處事待人中。因為夫子講:「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我們學了經典,去思惟它的義理,這叫深解義趣。

  第九、「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個學習態度就是一切時、一切處、一切人、一切事都是老師,只有自己是學生。

  第十、夫子治學是抓住綱領。夫子說「吾道一以貫之」,便是忠恕之道。其實,所有的學問離不開「忠恕」這兩個字。所以,師長老人家到聯合國去的時候,刻了一枚非常莊嚴的印章,送給各國的領導者。這個印章上有八個字,「仁義忠恕」(儒家),「真誠慈悲」(佛家)。儒、道、釋三教的經典都不離這個綱領,沒有一法不是從這裡流出來的。「盡己之謂忠」,一個人可以時時想著盡其在我、盡己之力,那他能夠反求諸己;「推己之謂恕」,他就能推己及人。所以落實忠恕,然後契入仁愛之道,這就是掌握綱領。

  (二)孔子為師之風範

  我們學孔子如何為師的風範。夫子在《中庸》當中有提到,「天下之達道五」,五倫大道: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人與人的關係離不開這五種。真正要圓融、和諧這五個關係,就要靠三達德「智、仁、勇」去落實。其實,三達德也包含了師生關係,古代講師徒如父子,現在的師生只能像朋友,這是緣分有淺深,但是一心一意成就學生的心是亙古不變的。

  1、智慧

  要圓滿五倫、圓滿師生關係,首先是智慧。智慧表現在務本。「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德行的大根大本找到了,假如不從孝道開始教起,就不叫教育。這對我們太重要了。智慧在看得深遠。「不論現行而論流弊,不論一時而論久遠,不論一身而論天下」。現在社會問題就出在急功近利、欲速則不達。智慧還在於禁於未發。夫子說「少成若天性」,《易經》講,「蒙以養正,聖功也。」所以,教育的智慧就是「禁於未發之謂豫」,不只是教育他人,還要教育自己。自己沒有染上的壞習慣,不能再習染了,已經染上的壞習慣,一定要把它馬上改掉。智慧在於因材施教。你很了解他的程度、心態,才能很好的指導他。「知其心,然後能救其失也」,夫子的智慧體現在抓住機會教育上。時節因緣剛好發生了,學生也信任老師,這個時候可以指點他,他會印象深刻。

  再來,「相觀而善」也體現了教育的智慧。所謂「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

  2、仁德

  仁德首先體現在以身作則。夫子為什麼能影響這麼長遠,關鍵在於夫子所說的他自己都做到了。曾子說:「夫子見人一善而忘其百非」,見到一個人的優點就肯定他這個優點,沒有把他的缺點或者以前做錯的事變成成見放在心上。這個叫厚道,這是給人信心。聽聞到好的教誨、善言,看到人家的善行,必親自去落實。為了早一點利益學生,自己不辭勞苦的用功提升自己,是仁愛的動力、利益人的動力。

  仁德的第二個體現是「耐性」。夫子在《論語》裡展現的是「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仁德的第三個體現是有教無類。只要肯學的,都盡心盡力教。仁德的第四個體現是,胸懷天下的蒼生。我們看夫子在「禮運大同篇」:「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夫子一生不就是往這個目標去努力嘛!夫子講,「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假如我們社會現在往這個方向,很多問題會慢慢解決。

  3、勇氣

  勇氣首先是改過。夫子強調,「過則勿憚改」,勿憚就是不要擔心、不要害怕,要勇於改過。勇氣表現的第二個重點就是承擔,所以叫「勇於承擔」。「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我們要「位卑未敢忘憂國」,雖然是老百姓,也時時關心著國家、民族的發展。勇氣還表現在立志。人的心量要像虛空一樣大,心願要比金剛石更堅定、不改變。明朝的王陽明先生說:「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所以一個人要有成就,要「發勇猛心,立決定志」。在行道的過程中,要「不顧生死,不計成敗」。勇氣的第四個體現是教學相長。「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我們從事教育工作,敢反省自己的不足,敢向學生認錯,這也要有勇氣。

  夫子的行誼是「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遠遠看到夫子,他非常有威儀;親近他的時候覺得好親切;一講話,震懾心靈,句句都是義正言辭。這是夫子真心對人們的護念、愛護流露出來的威儀,所謂「誠於中,形於外」。夫子這些行誼很值得我們去體會,從心地上去效法夫子的德行。

  「夫知為人子者,然後可以為人父;知為人臣者,然後可以為人君;知事人者,然後可以使人。」孔老夫子是最好的學生,所以他才成為至聖先師。「自敬而後人敬」,老師不因身分而尊貴,而是因為他的行為而尊貴。為人師表者,自己做出來的行為值得人家尊重,自自然然實至名歸。

  我們教育工作者,應該是知為聖賢弟子者、知為聖賢學生者,然後可以為人師。我們要當自己父母、自己師長、自己聖賢祖宗的好弟子,才能夠做孩子一生的貴人。

  老法師:蔡老師講這個題目也講了很多年,這個題目很重要,永遠沒有過去,它都是站立在教學最重要的地位上。教育的成功失敗完全在老師,在老師哪些地方?就是先行其言。過去我們湯池做的實驗,做成功了。最初我召集這三十七位老師,種子老師,最初的三十七個人。我告訴他,我們今天做這個工作是個神聖的工作,是實驗,中國傳統文化還管不管用,成敗在此一舉。為什麼要幹這個?被聯合國逼出來的。我移民到澳洲,有這個機緣代表澳洲大學參加聯合國和平會議,這也是一個很稀有的緣分。沒有緣分,我們從來沒動這個念頭;有這個緣分,我們覺得應該要做,把中國古聖先賢的這些理念方法經驗在大會報告。聽眾都是各國大使代表,他們聽得很歡喜。我下台的時候,很多人就圍著我,法師,你講得很好,這是理想,這做不到。我那時就是一瓢冷水澆頭,白講了,他們不能相信,他們沒聽說過,沒想過這個問題,也沒見到過這些事情。那怎麼辦?他們要證據,看到證據他相信,沒有證據他不相信。所以我們就下定決心要做出來給他看,找一個小區來做個實驗點。我用了一年的時間,走了很多地方,緣都不成熟。

  二OO五年回到老家去看看,離開老家七十年了,家鄉還有些父老,堂兄弟、族兄弟,還有不少人。我們聚會,把我這些年在海外做的一些事情向大家做報告。他們聽了之後很歡喜,告訴我回來做,這麼一個緣分。湯池正好有一塊地,地上還有房子,它要賣,三十畝地。房子不適用,房子拆掉了,地買下來,建立校舍。建好之後,招這些老師們,我告訴老師,我們的實驗是關係傳統文化的存亡,一定要做成功。我說世界上有兩個老師做得最成功的,第一個,孔子;第二個,釋迦牟尼佛。他為什麼教成功的?祕訣在哪裡?祕訣就是他做不到的他不說,他所說的全自己做到了。我就提醒老師,我們要做不到的不能講,做到了才說。做什麼?做《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你們要真正做到才能教人。不能做到光口說,沒用,沒有人相信。所以要學釋迦、要學孔子,這最好的老師。

  我給大家四個月時間,沒想到兩個月就落實了,這三樣東西分量不多,兩個月落實。落實之後,這楊老師打電話問我,下一步怎麼辦?我說真落實了?真落實了。我不敢相信,真落實了。我說真落實了,下鄉入戶,表演給大家看,我們把《弟子規》、《感應篇》做出來,《十善業道》做出來,變成我們自己的生活行為。到每個家庭去拜訪,拜訪就表演,看到人家家裡老人,就是我們父母,做子女的看到父母要用什麼樣的心態,做出來。做了三個星期,向大家宣布中心開課,歡迎大家來學習,這樣搞成功的。

  真沒想到三個月,這個小鎮風氣轉過來了,我們認為需要二年、三年才能夠做到的,沒有想到三個月,感到非常驚訝。我告訴老師,千萬不要居功,不要認為這是我的功勞、我的智慧、我的才能做到的,我說這樣做你們就全錯了。誰的功德?祖宗之德,三寶加持,不是人能幹得到的。我們怎麼能冒祖宗三寶之恩?這個不可以的,這有罪的,所以大家要把這個降下來。誰的功德?我們地方領導的功德,還有小鎮人民的功德。為什麼?領導幫助我們成立這個學校,領導之德;人民歡喜,我們說的他都肯落實,都肯做到,人民合作,才成功的。所以一定要謙虛,不要忘記孔子、釋迦一生怎麼把人教好的,這是我們最好的榜樣。如果有傲慢態度,有自以為是的態度,就失敗了,那以後就不堪設想。

  今天這兩篇文章都好,都非常難得,講的是最重要的事情,講得很清楚、很透徹。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