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請掀開講義三十面倒數第六行,看第八段「譯會校釋」。這個題目裡面說了四樁事情,譯是翻譯,會是會集,校是節校,到後面會跟諸位介紹。釋是解釋,就是註解。介紹這部經,先從「譯」這個地方來看起,譯就是翻譯,佛經原本是印度梵文寫的。世尊滅度之後,大概是一千年,佛法傳到中國。傳來之後,這一定先要把梵文的經典翻譯成中文,在過去大家讀佛經沒有疑問,可是現代人問題多了。現代人做學問提倡科學的方法,科學方法第一個就是懷疑,因為沒有懷疑就沒有進步,就不能探討事實的真相。這種方法在某些學術上是正確的,但是對於聖人的智慧、經驗、結晶上來講,有些時候不太恰當,特別是用在佛法上。因為佛法不是從意識裡面流露出來的。如果是從分別、是從想像、是從意識裡面流露出來的,的確免不了有錯誤,是可以懷疑,再加以探討來求證,這是正確的。可是佛法是從真如本性裡面流露出來的,換句話說,凡夫沒有能力去探索,凡夫用的心是妄心,佛用的心是真心,真心裡面流出來的東西,那妄心如何能夠加以懷疑、加以探討來求證?根本就不可能的事情,這一點我們一定要曉得。

  現代所提倡的很時髦的科學方法論,對佛法用不上,這一樁事情普通的人很難理解。過去我們在佛教會辦大專講座的時候,有一次我去見方東美先生,我很想請他出來,在大專講座裡給我們講一講佛教裡面的「因明」,我向他老人家提出來,他就告訴我:因明是科學的方法,是純粹的哲學,但是那是三千年前古老的東西,現在有比它更進步的邏輯辨證法。末後他又說了一句,他說這個東西在佛法裡面初級、中級還用得上,高級的佛法完全沒有用處。方先生講的話有道理,高級的佛法是從真如本性裡面流露出來的,邏輯還是用的第六意識思考,達不到。所以因明、邏輯辨證法在高級佛法裡面用不著,因為它超越。這個事情方先生能說得出來,很了不起。所以,以後我們大專講座這一門課就罷了,就不再開了,能有這個見地就相當不容易。

  經典的翻譯,我們從傳記裡面所看到的,這些翻譯的大師都是三藏法師。三藏法師用現代的觀念來看,這個稱號就是他的學歷,好像今天我們頭銜冠上博士頭銜。三藏是經、律、論,三藏他都通達,他才有資格翻經,如果不是三藏法師,沒有資格來翻譯經典的。不僅是有三藏的頭銜,實際上這些大德們都是證果的,這不是普通人!歷代翻經的這些法師,差不多都是三果以上,我們從小乘來講,三果以上。他們的心比我們清淨多了!換句話說,三界八十八品見惑人家斷了,八十一品思惑大概也斷了一半,縱然沒有全斷也得斷一半,全斷那就證四果羅漢,這是講參與翻譯工作的這些人。

  而譯場主持的這些人確實許多是佛菩薩再來的!像我們知道的鳩摩羅什大師,《彌陀經》是他翻譯的,傳記裡面記載,他曾經是過去七尊佛的翻譯法師,翻譯專家,哪能有錯!曾經替七尊佛所翻譯,這不是普通人。所以都是大菩薩、法身大士乘願再來的,我們對他們的這些作品怎麼能懷疑?有什麼資格提出疑惑?說得不好聽的話,不自量力!不知道人家那個水準之高,不知道。古時候人心淳厚,尊師重道,依教奉行,歷代成就的人太多、太多了,我們今天懷疑的人很多,沒成就的人很多。所以我們很冷靜仔細觀察比較一下,為什麼古人修的有成就,今人修的不能成就,要把這個毛病找出來:古人對於聖賢的教訓沒有懷疑。

  所以譯是從梵文把它翻成中文,這是翻譯。這部經梵文本不止一種,梵文本我們沒見到,我們只見到各種不同的譯本,底下有介紹。但在這不同譯本當中,裡面出入很大,特別是阿彌陀佛的大願,有的譯本上是四十八願,有些譯本上是二十四願,有些譯本上是三十六願,這出入太大。如果是原本只有一種本子,再多的人翻譯,儘管裡面怎麼不同,這數目字應該是相同的,不應該有這麼大的差別。所以古大德判定傳到中國來的梵文原本至少有三種不同的本子,就是根據這個說的,否則的話,不應該有這麼大的差別。

  從這個發現也就證明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無量壽經》必定是多次宣說,不是說一次,多次宣說,所以後來集結才有不同的本子,不是說一次。我們知道世尊當年在世講經說法,一部經一生只講一遍,從來沒有講第二遍的。這《無量壽經》現在有證明至少講三遍,可能還不止,因為中文的譯本有十二種,十二種當中七種失傳,所以說至少是講三遍,只有比這個多,沒有比這個少。由此可知,這個法門是世尊非常重視的法門,如果不重視,為什麼講這麼多遍?有這麼多的翻譯?因為世尊多次宣講,譯本很多,於是乎就有會集的必要,所以底下有:

  校。指根據諸種原譯而會集校訂之本。】

  會集本有三種,最早的王龍舒居士的會集本,以後有魏源的會集本,現在我們讀的是這近代距離我們的年代不算很遠,夏蓮居居士的會集本,這個距離我們現在大概五十年的樣子,這是最近的會集本有三種。至於校訂的有一種,是清朝初年彭紹升居士,他是根據康僧鎧的本子做了一個校訂,刪節校訂。他做出這麼一個本子,保持原譯本裡面的意思,再譯文重新加以整理,我們讀誦起來的確是通暢多了。這個本子在台灣也有流通,它沒有單行本,但是有註解的本子,像諸位看到《無量壽經起信論》,就是用的節校本。丁福保居士《無量壽經箋註》採取的經本就是彭紹升的節校本,這兩個本子在台灣有流通。所以彭紹升的節校本我們也能夠看得到,這是講『會』、講『校』。

  。指本經諸本的註釋。】

  就是註解的本子。下面我們依著這個順序來介紹。

  經譯本。自漢迄宋。凡有十二。宋元而降。僅存五種。】

  這先說翻譯的本子,這一部經傳到中國來很早,在初期翻譯這個本子就傳來了。所以最早的本子,我們看到的是安世高的本子,這是支婁迦讖的本子,他跟安世高同一個時代,是後漢時候。翻譯的時間也相當之長,從漢到宋,這八百年當中有十二次的翻譯,可以說同一個經本,在我們中國翻譯次數最多,無過於《無量壽經》。由此可知,中國歷代的祖師大德們,對於這個經本子、這個法門的重視。可是宋元以後,『降』就是以後,『僅存五種』,其中有七種失傳。古時候古書失傳,實在講非常容易,因為那個時候都是用手寫的本子,流傳的數量非常有限,本子不多。社會一個動亂、一個變遷,往往東西就散失、就失傳了,不像現在。現在印刷術發達,流通的數量很多,這個地方失掉了,別的地方還有保存,所以東西不容易散失。現在存的五種本子就是《大藏經》裡面有的。

  無量清淨平等覺經。支婁迦讖。譯於洛陽。】

  這是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最早的本子。這是:

  漢月氏沙門。】

  這個字念「肉」,不是月,『月氏』是後漢時候一個國家的名稱,這個地方在現在的新疆的西北,現在是屬於俄國的領土,在那個時候是一個小國家,月氏是翻譯這個人他的籍貫,他是月氏國。後漢是指時代,代表的時代。沙門代表他的身分。這在古時候的譯經師很謙虛、很客氣,沙門是個普通學佛的人,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這是很謙虛的稱呼,後來,都冠上三藏法師了。『支婁迦讖』是他的名字。『譯於洛陽』,後漢首都在洛陽,第一個佛寺是白馬寺,洛陽白馬寺。要算公元的年代,這個法師在中國,他是公元一百四十七年到一百六十八年,我們現在公元是一千九百九十五年了,這是距離我們現在有一千九百多年的歷史,是那個時代。

  佛說諸佛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

  這個名字很長,完全是用梵文音譯的,也有簡單的名字:

  名無量壽經。一名阿彌陀經。吳月氏優婆塞支謙。】

  這是它的簡稱,梵文的意思也就是這個意思。這是『吳月氏優婆塞支謙』翻譯的。「吳」是三國時代東吳,所以它這個字是代表時代的,三國時代。這一位是居士(在家居士),優婆塞在家居士,他也是月氏人,這部經是他翻譯的。

  無量壽經。曹魏印度沙門康僧鎧譯於洛陽白馬寺。】

  這個比較晚,支謙的翻譯是在東吳黃武年中,是公元二二三到二二八年,曹魏也是在三國,這是曹操的兒子篡位之後建立三國,這三國鼎立的一個時代。這底下有小註,這個上面還掉了一個字,這個「嘉」上面應該還有一個字,四年壬申,公元二百五十二年。這是康僧鎧在洛陽白馬寺翻譯的。現在流傳的這五種譯本,是以康僧鎧的本子譯的最完善,四十八願就出在這個本子上,所以大家講四十八願都是說的康僧鎧的本子。漢譯的《清淨平等覺經》,裡面是二十四願。現在我們常講四十八願,都是依據康僧鎧的本子,康僧鎧的本子流傳最多,古德這個註解也多半用他的版本、用他的譯本。

  無量壽如來會。唐南印度三藏菩提流志譯。】

  這是唐朝時候,『南印度三藏菩提流志翻譯』的,這個本子是在《大寶積經》之中,《大寶積經》分量很大,等於說是《大寶積經》裡面的一品,是《無量壽如來會》,這一品實際上內容就是《無量壽經》,這是很有力的一個證明,釋迦牟尼佛講《大寶積經》裡面,他也把西方極樂世界介紹出來了。所以這是非常有力的證明,證明釋迦牟尼佛是多次宣講,這在公元七百零六年到七百十三年。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趙宋沙門法賢譯。】

  『趙宋』,趙匡胤所建立的王朝,這是最後一次翻譯的,『沙門法賢譯』的。這年代比較晚,是在公元九百八十年。這五種本子現在存在《大藏經》裡面,我們可以看得到的。在古時候佛經目錄當中有,可是經沒有了,目錄還有。從目錄當中,我們發現有七種,但是這七種都不存在,都失去了。

  失七種。據開元釋教錄計有。】

  『開元』是唐明皇時代,等於是佛經的目錄,開元『釋』,釋就是釋迦牟尼佛,釋教,就是佛教經典的目錄,它那個目錄裡頭有,有這七種,但是這七種現在不存在了。七種,第一個就是安世高的本子,安世高的本子不在了,安世高這個本子跟支婁迦讖是同時代的,如果我們從公元上來看,就非常接近,第一個本子叫:

  量壽經,二卷,後漢安世高譯。】

  這是桓靈之世,後漢桓帝、靈帝的時候,後漢最後一個皇帝是靈帝。根據記載,這是建初二年,也就是一百四十八年,所以在年代上講跟支婁迦讖非常接近,大概幾乎是同時代。

  無量清淨平等覺經。】

  這有二卷。

  魏沙門帛延譯於洛陽白馬寺。】

  在甘露三年。

  無量壽經。二卷。晉沙門竺曇摩羅密譯。永嘉二年。】

  也有地方說這是竺法護,到底是哪一個人我們不清楚,同時這個經已經不存在了。但是我們在智者大師《觀無量壽經》註解裡面,曾經提到這個本子。由此可知,這個本子在唐朝初年的時候還在,還存在。智者大師給《觀無量壽經》做的註解《觀無量壽經妙宗鈔》,這個本子在台灣也流通的很普遍,裡面提到這個本子。

  無量壽至真等正覺經。】

  這有二卷,它也有幾個別名。

  名樂佛土樂經。一名極樂佛土經。東晉西域沙門竺法力譯。】

  這是東晉時代西域沙門竺法力翻譯的。這在公元一百四十九年。

  新無量壽經。二卷。東晉沙門佛陀跋陀羅。】

  這位法師在中國譯經也相當之多。他在劉宋永初二年,就是公元四百二十一年,我們稱公元概念比較清楚。

  新無量壽經。】

  也是有二卷。

  涼州沙門寶雲譯於道場寺。】

  這在永初二年,公元四百二十一年,跟前面是同一個年代。第七種也叫作:

  無量壽經。二卷。】

  也是在劉宋的時候。

  賓國沙門。曇摩羅蜜多譯。】

  『罽賓』是我們現在的新疆,在現在新疆天山南麓的一個地方,古時候是一個小國家,現在是中國的版圖。『曇摩羅蜜多翻譯』的,這是公元四百二十四年到四百四十一年之間。

  上連現存者。總歷八代。】

  經歷了八個朝代,以年代來講從後漢到趙宋八百年,八百多年,總共是十二次的翻譯。

  解云。】

  這是日本道隱法師,《甄解》是道隱作的,後面會提到。

  於諸經中。傳譯之盛無如今經。】

  這個經就是現在這部經典,道隱給《無量壽經》作註解,在註解裡頭有這麼幾句話。這是一切經『傳』,歷代的承傳、翻譯那個盛況,一切經都不能跟《無量壽經》相比,可見得《無量壽經》在古代是大家非常熱愛的一部經典。

  乃以出世正意。利益無邊故也。】

  他說這到底是什麼緣故?因為這一部經確確實實能幫助一個人超越三界,超越六道輪迴,它真能做得到。別的經,雖然在理論上做得到,在事修上困難,你不一定能成就。這個法門是除非你不肯修,你要肯修是決定成就。所以真正是最上的利益,出三界了生死,往生就圓證三不退,這個利益可以說,一切經論、一切法門沒有辦法跟它相比的,所以確確實實是無邊的利益。

  疏云。凡於一切經中傳譯盛然。無如今經。斯乃道理幽邃。利益最上故也。】

  這是唐朝時候兩位古大德都是這麼一個看法。由這兩種註解裡頭這個說法,我們能夠聯想到,絕對不是這兩位法師他們的高見,很可能是在那個時代一般人共同的看法,他們在註經的時候把它寫進去。淨土宗在中國建立是在東晉的時代,慧遠大師在廬山建立第一個念佛堂,集合志同道合的同學一百三十個人,個個都成就!往生的瑞相記在《淨土聖賢錄》、《往生傳》中。那個時候遠公大師們所依的經論,給諸位說就是《無量壽經》,因為《阿彌陀經》、《觀無量壽經》都還沒有翻譯出來,這個經是最早翻譯的,所以淨土宗建立之初,就依靠這一部經。諸位要知道,那真的叫一門深入!就依一部經、就依一句佛號,就能成功了。以後羅什大師將《阿彌陀經》翻譯出來,《觀無量壽經》再翻譯出來,到後來有《往生論》。淨宗典籍,三經一論才完備,那都是以後的事,可見得這部經對淨宗的重要性。

  經為佛多次宣說。】

  這是古來大德們,也可以說是公認的。

  誦習者多。】

  『誦』是讀誦,『習』是修學。就是讀《無量壽經》的人多,修淨土的人多。

  本傳寫者多。梵本有多種。】

  這就證明佛是多次宣說。

  沒詳略不同。】

  佛每一次宣講,有的時候說得詳細一點,有的時候說得省略一點,這個情形我們能夠想像得到的。佛以後,在中國這祖師大德們講經,有的時候一部經講很多遍,遍遍都不一樣!有些時候講得詳細,有的時候講得簡單,這不是一次講的。我們《無量壽經》也講了不少遍,詳略的也是很不相同,在這種情形之下,要想修學便利起見,這個會集就很有必要了;否則的話,要把所有的講演統統都要聽到,意思才完整!有的時候在這邊講得詳細,那邊講得省略,意思就聽不完整,這就說明有會集的必要。

  筴寫本又易脫落。】

  從前這個書本,梵文的經本是寫在貝葉上的,貝多羅的樹葉,這個貝葉,諸位在故宮裡面可以看見,你們到故宮去觀賞佛教的文物,你留意貝葉經,他把樹葉裁成長條,二邊打個洞,用繩子穿起來。古時候這一片樹葉大概寫四行,梵文寫的。這一部經它的分量很多,繩子要斷掉之後,就很容易脫落,所以脫落的時候,有的時候就散失了,這一部經文哪一段沒有了,哪幾句沒有了,常常有的這種事情。

  今諸譯本甚有差異。】

  現在就是我們存在五種譯本當中,裡面有很多的不同處。

  細究存世之五種。可推知當年梵筴至少有三種。】

  『梵筴』就是原本,梵文的原本至少有三種。

  是所據之原梵本不同,方有此異耳。】

  才有這麼大的差別。譬如最大的差別,就是願文的失誤,有二十四、有四十八、有三十六,這個差別太大了,如果不是原本不相同,是決定不應該的,不應該有這麼大的差別。

  見會集諸譯,實有必要。】

  為了便利大眾修學,這個『會集』就非常重要了,因為我們要看五種原譯本太麻煩了,這當中還有七種丟掉的。如果都存在,你要看十二種本子,那就很麻煩。所以這五種本子,在古時候實在講也很不容易得到,因為它流傳的數量太少,譬如會譯第一個《大阿彌陀經》。

  校之本。自宋迄今。凡有四種。】

  我們看底下,『會校之本,自宋迄今,凡有四種』:

  大阿彌陀經。宋國學進士龍舒王日休校輯。】

  實在講他是會集,『宋』是時代。『國學進士』是他的學歷。他是一位在家居士,『龍舒』是他的籍貫。龍舒是在現在的安徽舒城,現在講舒城,他是這個地方人。這是第一次會集,他所見到的原譯本,只見到四種,唐《大寶積經》裡面的《無量壽如來會》,這個本子王龍舒沒有見到。諸位去想一想,古時候得經本,難!龍舒在一般社會地位相當崇高,他是進士及第,家庭也相當富有,對於佛法有很深的造詣,一定是到處去找《無量壽經》的本子,還缺了一本,找不到,所以他會集本是四種本的會集本,但是《大寶積經》裡頭《無量壽如來會》裡面還有一些經文是四種本子裡頭所沒有的,所以這是美中不足!

  有人說會集是不應該的,應當要讀原譯本。會集如果不應該、有罪過,王龍舒居士念佛往生是站著走的,他預知時至,他沒有生病。我們看《龍舒淨土文》,前面有一個木刻的像,龍舒居士立化像,他站著往生。如果真的不能會集,會集是有罪過,王龍舒居士怎麼能往生?由此證明,會集沒有過失,會集是應當的,便利於後學,這個功德很大!但是會集一定要忠於他所做的工作,這很重要。也就是說對於經文的篩檢選擇要細心,應該捨棄的,雷同的地方要捨棄。幾個本子裡面有差異地方統統要節錄出來,我們才能看到所有版本的本來的面目,一定要這樣做法,這才正確。

  龍舒居士他的譯本,當然很遺憾,他只看到四種,《如來會》這一個本子他沒有見到,這美中不足。王龍舒作這個本子是在紹興三十年到三十二年,也就是他會集,也很難得用了三年的時間,可見得他相當用心,的確是認真負責在做,希望能夠嘉惠後人。他這個本子以後被收到《大藏經》裡面去。古來許多這些祖師大德們,在著疏裡面,就像蓮池大師的《彌陀經疏鈔》裡面引用的大本,幾乎一半都是王龍舒的會集本裡面的文字。由此可知,這些祖師大德對他的會集本很尊重,雖然並不是盡善盡美,已經相當難得了。

  無量壽經。清菩薩戒弟子彭際清節校。】

  這個名字沒有改,就用原經的經題。『清菩薩戒弟子彭際清節校』。節是節錄,換句話說,沒有採取全部的經文,而採取全部經文裡面重要的節錄下來的,節錄再參考其他本子來校正,所以做了個節校本,這個他只採取一部經,以康僧鎧的本子為主,以一部經為主,它不是會集本,所以它算是節校本。但是比康僧鎧的本子好讀,容易看得多。

  摩訶阿彌陀經。清菩薩戒弟子承貫邵陽魏源會譯。】

  這是個會集本,這個本子的會集確實比王龍舒的高明,因為魏源居士五種本子他都見到了。但是他這個本子,印光法師對他有批評,在《文鈔》裡面我們看到的,第一就是他取捨不太妥當,這是我們在《無量壽經》,就是我們現在這個本子序文裡面可以看到。這個序文是梅光羲居士作的,序文很長,把前面這三種會校本的缺失,一條、一條都指出來了。我們就曉得印光法師何以不贊成,不贊成的原因你就明白了。

  魏源是可以說是清朝晚年,咸豐年間的人,咸豐皇帝就是慈禧太后的丈夫,慈禧太后大家對她都很熟悉。所以這年代很近。彭際清居士,他是乾隆時候的人,他的父親是乾隆皇帝的兵部尚書,要以現在的職位來講就是國防部長。所以他是一個貴族出身,他的父親要以現在的階級來講,乾隆皇帝的國防部長。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民國菩薩戒弟子鄆城夏蓮居會集。】

  第四種就是我們現在所採取的,《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這是『民國菩薩戒弟子鄆城夏蓮居會集』。「鄆城」是他的籍貫,這個城在山東,這個本子會集記載的也很清楚。民國二十一年,夏老居士發心重新來校訂、來會集,到民國二十四年完成,他也是用三年的時間初稿才完成。以後又不斷的來修訂,他的初稿我們現在看不到了,我們今天看的已經是屬於定本。根據黃念祖居士所講的,他已經改過十次,這才是定本,用了十年的工夫,年年來修訂,這是最後的定本。但是我們在慈舟法師的科判能看出一點眉目。慈舟法師的科判是初版的,初版從科判裡面看,他這個經文一共只分三十七品,大概是依三十七道品而分的,分三十七品。我們現在這個本子是四十八品,可能是根據四十八願來編的。所以我們看慈舟法師那個科判,能夠看到初版的面目,跟我們現在不一樣。

  這是會校的四種,合前面原譯本的五種,所以《無量壽經》的版本到現在總共是九種。因為過去印光大師對於這個會集有批評,所以有很多人反對採取會集本,這是執著,這是沒有把事實真相搞清楚。夏老居士這個會集本,印光法師是沒有見到,如果印祖見到也許會點頭了,這個本子會集得很理想。從前那些會校本子裡面所犯的錯誤,這全都沒有了,都改進了。印祖並不是反對會集,是反對會集裡面不當。反對這個,不是反對會集,我們一定要明白這個意思。這是夏蓮居居士、當時在家出家這些大德們,參與這個還有慧明老和尚,慈舟法師為他作科判,而且曾經在濟南講過一遍,就是採取這個會集本。

  慈舟在當時也是負聲望的一位大法師。在台灣,道源老和尚是慈舟的學生,現在懺雲法師也是慈舟的學生,這二位法師在台灣都是很受人尊敬的,慈舟是他們的老師。居士當中,李炳南老居士也是大家很敬重的,梅光羲居士是李炳南的老師。可見早一代對於夏老的會集本都非常尊重,都認為這一個本子才是《無量壽經》最完美的版本,我們應該可以能夠相信。

  底下再介紹這個經的註解,《無量壽經》的註解。在中國古時候,註《無量壽經》的人不多,不如日本人的多。第一種就是現在我們在《藏經》裡面所看到的:

  量壽經義疏。六卷。隋淨影寺沙門慧遠撰疏。】

  這是『隋朝淨影寺沙門慧遠撰疏』。這一位法師法號也叫慧遠,跟我們淨土宗初祖慧遠,名字完全相同,但是不同時代,所以在歷史上稱他作小慧遠,有這麼一個區別。他是隋朝時候的人,是淨影寺的住持,著作也相當多。他這個《無量壽經》的註解流傳下來了,註解的也相當的詳細。他是根據康僧鎧的本子註的。

  量壽經義疏。一卷。唐嘉祥寺吉藏撰。】

  第二種也叫《無量壽經義疏》,只有一卷,是『唐朝嘉祥寺吉藏撰』的,寫的。吉藏大師這一個註解的本子很簡單,註的文字大概比經文還少,可以說只是把每一段重要的意思點出來而已,文字不多,也很難得。這個本子好像在台灣沒有流通,在大陸上有,有木刻版本,不過數量不多,這個本子我看過。中文本子,現在就是在中國註的就是這兩種,另外有幾種在《大藏經》裡面,是外國人註的。

  無量壽經義述文贊。三卷。新羅沙門憬興著。】

  第三種叫《無量壽經義述文贊》,有三卷,這是『新羅沙門憬興著』。在我們《大藏經》上收的有,這是韓國的一位法師,現在是韓國,在從前是新羅、高麗,都是屬於現在的韓國。

  無量壽經宗要。一卷。新羅沙門元曉撰。】

  第四種《無量壽經宗要》,有一卷,『新羅沙門元曉撰』的。這個元曉法師,好像最近韓國拍了元曉大師的電視,這一宣傳,知道這個人的就多了。可見得元曉對於淨宗念佛法門很有貢獻,他也是念佛往生的。

  游心安樂道。亦元曉師撰。】

  第五種叫《游心安樂道》,這個也是元曉撰的。現在在台灣獅頭山,有一個性梵法師,最近他寫了一本《無量壽經講義》,他也是根據康僧鎧的本子寫的。這是最新出來的,我們這裡沒有把它列進去,也應該把它列進去。末後:

  本則有了惠。峻諦。道隱。觀徹等數十種之多。遠超我國。】

  他們這些本子都完整的保存在《卍字續藏經》裡面。《卍字續藏經》在我們台灣流通得很廣,所以日本方面,關於淨土宗的著作,我們看到的比中國人多得太多了。他們這些人當年都是在中國留學,大多數都親近善導大師,所以在日本對於善導大師提起來,沒有一個不尊敬的,我們中國人知道善導大師的人不多,日本人幾乎普遍都曉得。中國道場裡面看不到善導大師的像,在日本善導大師的雕像、塑像很多,幾乎到處都能見到。由此可知,日本人對於善導大師的崇敬超過我們中國人。善導是我們淨土宗第二代的祖師,所以日本淨土的興盛,可想在那個時候盛極一時。

  釋大經校會本者。共有五種。】

  前面這是註原譯本,原譯本的註解,後面再介紹這是會集本。

  一種無量壽經起信論。三卷。第二種無量壽經箋註。二卷。】

  這是丁福保、彭際清的兩種本子,都是依彭際清的節校本,所以這個節校本雖然沒有單行本流通,我們從這兩個本子,這兩個本子在台灣都有流通,我們可以能夠看得到。

  三種佛說摩訶阿彌陀經衷論。】

  清朝末年,這大概是在光緒年間,王耕心作的,印光大師實在講對王耕心這個本子是很不客氣的批評。他是依魏源居士的會集本,把題目也改了,加上《摩訶阿彌陀經》,這實在講是沒有出處,是不甚妥當。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眉註。】

  第四種就是我們現在讀的這個本子《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我們稱它叫《眉註》,這是李炳南老居士,是民國三十九年他在台中法華寺,講這部經寫的註子,就在經本上寫的這個註子,我們把它的原本都印出來流通。很多同修都看到過,他註得不多,但是非常的精要,把段落都勾出來,重要的意思都提示給我們,所以是很難得的一個好本子。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

  最後一種就是黃念祖居士的註解,這個本子現在流通很普遍了。黃老居士寫這個註解也非常的辛苦,最早這個本子是打字油印的。諸位想想,打字油印這個本子,在我們經驗當中,大概不可能超過一百部,因為那個蠟紙就壞了。蠟紙油印的,一百部以後就不可能印得很清楚了。

  我在美國講《無量壽經》,在DC就遇到黃老居士,那個時候跟他沒有見面,我離開DC,他到達,但是我們就通信,我就把李炳老的《眉註》,我們印這個本子,送一本給他。那個時候我們才曉得他確確實實是梅光羲的外甥。因為這個名字,我們過去在台中聽李炳老講過,所以知道有一個黃念祖這個人,但是我們以為他老人家早就作古了,不在世了,這沒想到他還在,還確實就是這個人,所以我們很高興,把這個本子送給他。因為會集那個序文是他舅舅作的,梅光羲是他舅舅,梅光羲是李老師的老師,所以這個關係很接近。夏蓮居就是黃念祖的老師,所以他們是師生關係,所以這麼一串,我們都能連得上關係。

  我就把這個本子送給他,他看了之後,非常歡喜,就把他的註解帶了一部美國,把註解用快速的郵件寄給我。我收到之後,那一天正好回台灣,所以也來不及打開,就放在行李裡面帶回台灣來。打開來一看,看了非常好,很難得,是《無量壽經》這一部註解。於是我立刻就要DC的同修去問他,有沒有版權?如果有版權了,算了,就不要再理會了。如果沒有版權,我就準備給它印、給它流通,他很快就回信來「沒有版權,歡迎翻印」。所以我們就在台灣印第一版,印一萬本。這個本子出來之後,他又經過了二年的時間重新修訂,現在我們這個版本是修訂的本子,是定本了,跟第一次本子裡面內容有一些有出入。所以這個經、註解,這是大量的得以流通。這是把這一部經從翻譯到會集到註解、流通的經過情形,大略給諸位做了一個報告。

  下面這是解釋經題,經題是一部經的綱領,如果對經題的意思能夠明瞭,這一部經的大義你就能夠掌握的住了,對於修學有很大的便利。所以這個題,我們還有一次可以細細的來說。

  經之名題。皆直顯本經之要旨。使學者因名達體。一覽經題。直窺全經大義。是以天台家註經。先釋經名。】

  我們這次跟諸位介紹的《無量壽經》綱要,這裡面的內容有一部分是取自於黃念祖居士這個註解,有一部分是取自於李老師當年的講經的筆記。因為他講這個經的時候我沒有聽到,他是民國三十九年講這部經,那個時候我還沒有學佛,我三十八年到台灣,四十二年才聽到佛法。所以李老師講這個,我根本還不信佛教,跟佛教還沒有接觸過。而是以後,李炳老把他的筆記交給我,我能夠看得懂他的筆記,對他這個題要我能夠明瞭。

  在一般講經、註經都喜歡採取天台宗的方式,天台宗確實簡要詳明,但是黃念祖老居士沒有採取天台,還是採取賢首宗的「十門開啟」,為什麼他不怕麻煩?實在講,這是在這個時代特別提倡淨宗所用的苦心,跟蓮池大師註解《阿彌陀經》用意很相似。蓮池大師的《疏鈔》,用的是賢首大師的十門開啟,尤其是彭際清居士說:《無量壽經》即是中本《華嚴》,這句話是彭際清講的,所以彭際清居士給《華嚴經》修行的方法,寫了一篇文章叫《華嚴念佛三昧論》,那就是用念佛的方法修學《華嚴》,所以彭居士對《華嚴》、對淨宗,他有獨到之處。黃老居士對彭際清是非常佩服、非常讚歎,所以註經採取賢首家的十門開啟。我們這個段落就是根據這個來的。

  賢首家把解釋經題放在最後,一開端就說明教起因緣。而天台家一開頭就把解釋經題放在最前面,叫人一接觸就能夠認識經題。各有各的長處。實在說,天台宗比較合乎現代人心,現代人一來聽經,頭一天題目聽到就很高興。如果說,講了好多天,題目都沒有聽到,他都跑掉了,他不聽了。怎麼這麼囉嗦、這麼麻煩?聽了那麼多天,經題還沒講到,所以沒有那麼長的耐心。這天台宗有它的好處。「經題」就是這一部經的總綱領,題目!經文實在說就是這一個題目的解釋,題目的發揮而已,因此題目非常重要。『使學者因名達體』。你讀到這個名詞,就了解它的意思,就能體會它的宗旨。所以是『一覽經題,直窺全經大義』,對修學就真正抓住綱領了。所以題目非常重要,這是天台家為什麼把解釋名題列在第一條,道理在此地。

  下面就解釋我們這個經題。這個經題會集,實在講也是天衣無縫,會集得是真好。譬如王龍舒的會集本,他用《大阿彌陀經》,這個名字是他自己起的,原譯本裡頭沒有這個意思,找不到根據。他自己起這個名字,所以後人不服。魏源的本子是《摩訶阿彌陀經》,「摩訶」也是大的意思。實在說是王龍舒用這個「大」,是用我們中國字。他加個「摩訶」也沒有道理、也沒有根據。這才曉得夏蓮居會集得好,你看《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這是五種原譯本最後的,趙譯的,趙宋的譯本,經題是這個。後漢第一個譯本《清淨平等覺經》,你看都是經題。原本的經題把這兩個題合起來做一個會集本的題。經文是會集的,題也是會集的,沒有加一個字。所以從這個地方來看,他的智慧、他的善巧就比前人高明。實實在在,在這個題當中把整個五種原譯本的意思全部涵蓋了,全部包括了。這個題實實在在是好,無怪乎民初許許多多這些大德們,對他讚歎!

  這個題目比較上長,我們把它分成八段來解釋,這八段上面我都標了數字。

  佛。】

  『佛』是梵語音譯的,

  為覺者。】

  它的意思是覺悟的意思。覺悟在梵文就稱之為佛陀,古時候的譯經為什麼不直接把它翻成『覺者』,翻成佛,反而把我們迷惑了。那個時候譯場翻經也有個規距,有個體例,在體例裡面有五種不翻,這五種裡面有一種叫「尊重不翻」,我們對它很尊重,所以用它的音再來註解。另外是含多義不翻,它的意思含得很多,在中國字彙裡面找不到相同的意思,這個沒有法子翻,要用原音,音譯再加以註解。「佛」字有這二個意思:一個是尊重,一個是含多義,因為它的覺含著有:

  覺。覺他。覺行圓滿。】

  含著三個意思,我們中國這個「覺」的意思,裡頭沒有這三個意思。佛法到中國那個時候,中國的文字不多,因為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需要的量沒有現在這麼大。佛教到中國來,我們中國的字彙不夠用,所以就造了不少的新字,為了翻譯佛經。所以佛教經典很多字,普通字典查不到的,就是造了很多的新字。而這個「佛」字也是當時新造的,這一邊沒有人字旁這個弗字,我們中國有,這是我們中國古時候就有這個字,意思是否定的意思。「佛」用這個音,在印度講「佛」是人,所以就加個人字邊,這個字是翻譯的時候新造的字,所以「佛」是人,新造的字。在此地就是指本師釋迦牟尼佛,這個經是釋迦牟尼佛為我們說的。

  「覺」我們要明瞭它的意思很深,『自覺』是揀別凡夫不覺,凡夫迷,迷而不覺。佛是覺而不迷。迷與覺從哪裡分?就大乘佛法來說,如果你用真心,真心是覺的,真心不迷;如果你用妄心,妄心是迷而不覺,這就很容易區分。真心跟妄心又從哪裡分?這在佛法裡也說得很清楚,「真心離念」,真心裡面沒有念頭,換句話說,有念就是妄心。我們現在念頭很多!有念頭是妄心,沒有念頭是真心,這是真妄一個很簡單、很明顯的區分的方法。你看禪宗六祖惠能在《壇經》裡面講的「本來無一物」,那個本來無一物的那個心,那是真心,我們這個心裡頭不止一物!拉拉雜雜的東西不曉得有多少,所以這是妄心。妄心決定是迷,真心決定是覺。所以「自覺」簡單的講,他用的是真心不是妄心。『覺他』。自己覺悟,他能夠幫助別人,別人在迷,幫助別人破迷開悟,所以這就是教化眾生,他能夠熱心的教化眾生,到『覺滿』,滿是圓滿,圓滿才叫成佛。

  所以這個意思裡面,第一個意思阿羅漢就有了,阿羅漢見思煩惱斷了,他得到清淨心,所以跟這個題後面,後面這個題「清淨」,清淨就是自覺。平等就是覺滿。覺要不滿,不平等,滿了才平等。所以我們在講十法界緣上來說,佛法界,佛就是用的真誠心、平等心,那是佛,佛用的是平等心。菩薩用的是六度心,六度就是覺他。辟支佛、阿羅漢用的是緣覺心、用的是四諦心,那就是自覺。可見得佛的心是平等的,平等就是覺滿,三種覺都圓滿了,這成佛了。釋迦牟尼佛就到這個境界,所以我們稱他作佛。在這個經上,「佛說」的佛,還有一個特別意思,那就是十方一切諸佛如來,沒有一尊佛不講《無量壽經》的。所以這個「佛說」不僅僅是釋迦牟尼佛說,所有一切諸佛都說,所以這個「佛」字跟我們在經上看到其他經題上那個「佛說」的意思又要深廣一層。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