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請掀開講義第二十八頁第四行,我們看第四小段:

  依五教。古今中外淨宗大德。莫不以本經實屬圓教也。蕅益指出。天台純圓。賢首全圓。其祕髓與奧藏。皆不出此大經之外。】

  這是說到古大德對本經的看法,『五教』是賢首宗就是華嚴宗的判法,前面介紹過,「五教」是小、始、終、頓、圓。古大德都認為本經是屬於『圓教』,蕅益大師給我們說得更清楚、更明白,他說『天台純圓』,天台是《法華經》,這是屬於圓教的;『賢首全圓』,賢首是講《華嚴經》。可以說是中國古大德看大乘佛法一乘教義的只有三部經:《華嚴》、《法華》跟《梵網經》,以為這三部經是一乘法,也是圓教的經典。古德也曾經做了一個比較,我們在前面都曾經看過,《華嚴》、《法華》要跟《無量壽經》做一個比較,這《無量壽經》是第一。所以《華嚴》、《法華》也不過是本經的導引而已。這個說法,我們乍聽好像太過分了,可是細細聽聽古大德的意見,以及他們提出的證據,確實是可以相信的,像《華嚴》末後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這部經自始自終字字句句都是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正是《華嚴》、《法華》的歸宿,所以本經是圓中之圓,這後面我們會看到。

  所以蕅益大師講:《華嚴》的奧藏,《法華》的祕髓,就在本經。這個話是蕅益大師在《要解》裡面說的,也就是小本《阿彌陀經》裡面講的。那麼小本《阿彌陀經》,我們今天念的是《無量壽經》,蕅益大師不是在這部經上說的,為什麼引用在這個地方?這我們要曉得《無量壽經》跟《阿彌陀經》的關係是一不是二,所以蓮池大師稱為大本、小本;換句話說,《無量壽經》是大本《阿彌陀經》,比《阿彌陀經》說得更詳細、說得更清楚。《阿彌陀經》是小本的《無量壽經》,說得簡單扼要,裡面的內容無二無別,這是我們一定要清楚的。因此,祖師對《彌陀經》的看法,換句話說,跟《無量壽經》看法就無二無別。

  中鈔云。】

  這是元朝大佑,前面我們曾經看到過,《彌陀圓中鈔》在本省也有流通,流通量雖然不大,但是曾經印過幾次。

  頓法門。亦必須先開圓解。而次修圓行。破三惑而證圓果。以階不退。】

  這是先把圓、頓教的定義為我們說出來,他這個地方說得很好,這是我們學佛的同修必須要注意到的。他的順序一定是『先開圓解,次修圓行』,然後才能『證圓果』,圓是圓滿,沒有欠缺。明白這個道理,才知道佛法的教學是符合現代人所講的科學理念,絕非迷信!

  昨天下午,有一個出家人到這兒來看我,他倒非常關心我們台灣的國運,他來要求我講《仁王經》。因為台灣這麼多年來,過去年年都作仁王法會,仁王護國息災法會過去都作七天,以後聽說減少兩天,就作了五天,又過幾年就減少到三天,聽說這兩年只作一天,他說這不是好現象,要找我來講《仁王經》。我說:講《仁王經》行嗎?就能夠護國了嗎?那個講是解而已,明白這個道理,理明白之後如果大家不肯照做,那無濟於事。不是說講《仁王經》、作仁王法會,這個地方諸佛菩薩龍天就來保佑,那是迷信,那是宗教,那不是佛法,所以大家對這個意思統統都錯會了。

  仁王法會我們在過去曾經講過,但是這個經很長,我們曾經用二十天的時間,一天兩個小時,四十個小時講《仁王經》大意,沒有講全部的經文,把大意都講出來了。仁王法會是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國家有災難的時候要召開一個救國會議,所以仁王法會是救國法會。經上告訴我們要禮請一百位的法師,這一百位,百是一個圓滿的數字不是定數,你請一百個出家人,不管用!這一百位,換句話說,應該參與這個法會的統統都要到。這個法會裡面的內容是什麼?內容是了解現前的危機,建立共識,是這個意思。宣揚佛陀智慧的教導,我們大家彼此放棄自己的成見,同心合力來挽救這個社會危機,來挽救這個國家,是這麼個意思。如果說得更清楚、更明白一點,實在講是教育救國會議,譬如在平常,這舉一個例子,因為從前道場法師都是負責教化一方的,個人有個人的宗旨,個人有個人教的方法,現在國家有難,必須要統一方針、統一宗旨,能夠團結全民來應付這個災變,那個會議宗旨是這個。不是我們找一百個人來把《仁王經》念念,這個災難就消了,那是迷信!解了以後要行。

  所以我就老實告訴他們,我說那個經講了沒用,我講得再詳細,沒有人肯相信,沒有人肯照做,那有什麼用處?災難是不可以避免的,大家不能夠改變心理,不能夠斷惡修善,這個災變如何能避免?所以學佛要明理,佛法決定沒有迷信,所以是能夠真正修行,圓解圓行。

  『破三惑』。這是修行的功夫,三惑就是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這是大障礙,障礙了我們的真心本性,障礙了我們智慧德能。縱然修行,如果這三惑不破,那個修行沒用處、沒效果!就好比在學校讀書,讀得是很勤快,考試都不及格,那有什麼用處?沒有用處。所以修行的效果在斷煩惱。我們今天用功修行,大家都很認真在精進,有沒有效果?自己要常常去檢點我們的妄想是不是少了?煩惱是不是輕了?如果今年妄想比去年少,煩惱輕了,那就說明你修行的功夫得力了,你有進步了。妄想少、煩惱輕,相對的一定是智慧增長,我們檢點功夫要從這個地方去觀察。假如我們的妄想、雜念、煩惱跟去年還一樣,甚至於比去年還多,那你修行的功夫叫白修了,一絲毫都不得力,白修了,等於沒修。如果是妄想少、煩惱輕達到相當的程度,你念佛就能夠得三昧,我們常講功夫成片,你就能得到。得到功夫成片,往生就有把握了,這在修淨土的人來說才算是有成就。否則的話,依舊是六道輪迴。這不能超越輪迴就不算是有成就。

  這個地方「破三惑而證圓果」,在我們這個法門裡面是理一心不亂。三惑裡頭有無明,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是理一心不亂,往生的品位就高了。這是一般講「圓頓法門」,圓頓法門一定要明心見性,如果達不到這個境界,不能夠算是圓頓。

  則但說彼土依正二報。以之為開解生信。】

  這才說到本經,我們這個法門跟其他大乘法門不一樣。諸位要知道其他大乘法門一定要破三惑,也就是說最低限度要「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那才是圓頓法門,如果達不到這個境界,那就不算是圓頓。但是淨宗跟其他法門不一樣,所以這個法門裡頭,『但說』,只說西方世界依正莊嚴,我們聽了之後能夠相信、能夠接受,這就是有大善根、大福德。沒有善根福德的人他懷疑,他不相信。有善根、有福德的人對於釋迦牟尼佛有信心,佛是個好人,佛不騙人,佛不會拿我們開玩笑,佛的心是真誠的,佛的智慧是圓滿的,佛所見到的、佛所說的必定是實實在在的,我們相信佛的話。佛告訴我們有西方極樂世界,我們就相信確確實實有。這不是釋迦牟尼佛虛構的,不是釋迦牟尼佛想像的,一定是真有,一定真正有阿彌陀佛,我們念佛,他一定會來接引我們。深信不疑,發出懇切的願望,我們願意生到極樂世界,我們願意見阿彌陀佛,有這樣懇切的願望。

  日持名。一心不亂。以之為造修行門。】

  這個修行真的是簡單,「持名念佛」,時間也不算太長,經上給我們說的「若一日到若七日」。七日就成功。那我們現在同修們念佛不止念了七天,七十個七天都不止,為什麼你還沒消息?念了七年、念了七十年也沒消息,原因在什麼地方?絕對不是經上有錯誤,佛在經上講的沒錯誤,錯在我們自己這一邊,我們自己只要好好的去檢點、檢點,把這個根源就找出來了。我們的信有問題,信不深,信心不深;我們的願不懇切,我們的信心要跟世間名利財色做一個比較,就比出來了。所以我前面跟大家做個比喻,今天晚上有個機會你去談一筆生意可以賺一千萬,今天晚上你來不來聽經?不來!這個比較去信錢財的心比信阿彌陀佛的心,不曉得超過多少倍!信佛的心像水上浮萍一樣,若有若無。這樣的信心念阿彌陀佛,不但七十年不成功,七百年也不能成功,道理在此地。

  所以信願行都有問題,不懇切。真正是懇切,七天決定成功。我們在《淨土聖賢錄》、《往生傳》裡面看過這個例子,有人念佛,三天、五天、七天就往生了,他也不生病,預知時至,佛來接引。所以證明佛給我們講的「若一日到若七日」是真的不是假的。一心不亂是《彌陀經》上所說的,能不能做到?真能做到。但是要深信切願的人才能做到,信願不真實的人做不到。

  現在這個社會上,許許多多奇奇怪怪的書刊,我是很多年都沒有上過街了,現在市場上一些東西我很多都不知道,但是我從一些報紙上,電視、廣播裡頭看到廣告,知道一點消息。現在中國、外國預言家很多,從前很少,現在很多,到處都是。有些預言家看水晶球看到將來的世界,有的時候有人看鏡子,還有奇奇怪怪的東西,可不可以相信?我相信。我為什麼相信?跟佛法裡面講的原理是一個,他把整個精神意志集中在一點上,他得定。那個境界是怎麼產生的?定中見到的,跟我們佛法講入定沒有兩樣。他關在一個小房間裡,房間裡黑黑的,不讓任何人來打擾,旁邊擺個水晶球,專門看那個,看那個裡面就出現象。

  所以專門意志集中的時候,那就是修定。定境現前,在定中境界可以突破我們現在講的時空的元次,他突破了,他能看到過去、能看到未來。所以這個原理一點都不希奇。不僅是水晶球、鏡子也好,任何東西只要你專注,因為是從定中現的境界,是這麼一回事情。但是他那個功夫很淺,時間不長,他定功失掉了,他這個境界也就消失了。所以在定境裡面能夠觀察到過去、未來的這些事情。像這樣的事情,這不是一般的預言,這叫現量的境界,不是推測的,往往是很正確的。如果是他真的是這樣修的話,他所看到境界是真實的。如果說是他有意去編排來欺騙人的,那當然那是妄語,所以這在原理上我們同意。

  念佛也是如此,他為什麼很短的時間能往生?也就是他做到我們《無量壽經》講的「一向專念」。只要做到一向專念,或者是大勢至菩薩所講的「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這種功夫很容易成就。你這個功夫現前,如果你的願心希望往生,那就成功,就達到了。所以佛在經上告訴我們,這是一個重要的訊息,如果我們用心,心要專一,七天沒有不成就的,根性利的一天就成功了。根性利的是心比較清淨,妄想雜念少的人,一天這個境界就達到了。妄想雜念較多的人,就要三、四天,五、六天,七天是個極限,這是佛說的,決定成就。如理如法的修行,這一心不亂實在是可以得到的,這是淨宗修學的法門。

  命終時。即得往生。以階跋致。】

  臨終往生是可以隨著自己願望的。念佛真正念到一心,真正成就三昧,生死就沒有了,佛家常講「了生死」,這生死就了。了是了斷,沒有了。往生極樂世界可以隨自己意思,想現前去,現在馬上就去得了,一日到七日成功了,他去得了;想在這個世界再多住幾年也不礙事,也行,得這個自在。但是諸位要曉得,如果到這境界沒有不希望早一點往生,為什麼?那邊的境界比這邊好得太多了。那還要在這邊多住一個時期,那是什麼意思?他與這邊眾生緣還有緣分,多住幾天多勸一些人、多帶一些人過去,是這個意思,決不是貪圖這個地方的苦受。在這個世界沒有樂是受苦!所以那樣的人就是乘願再來,就是代眾生受苦。他可以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他不去,他要在這多住幾年,多幫助一些人,在這個地方受這些苦難,代眾生受苦。這個在法供養裡面,「代眾生苦供養」。所以確實有這個能力,生死自在。修其他的法門,達到這個境界很不容易;修淨宗的人達到這個境界,可以說很容易。這個很容易的原因也非常非常之深,絕對不是偶然的。就自己來說,那是無始劫以來的善根福德因緣的現前,不是偶然的。就外面的力量來說?是十方一切諸佛如來的加持,所以才能夠在短時間有不可思議的成就。

  所以『臨命終時』。就是這個世界六道輪迴,我們做一個了斷,做一個結束了,從此以後再沒有輪迴了。縱然到這個世間來,那是屬於乘願再來,是菩薩再來的,是願力現前的不是業力。業力是自己做不了主,生死自己做不了主,願力自己可以做得了主,願意來就來,願意去就去,來去自在。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是阿惟越致菩薩,《彌陀經》裡面講的「阿鞞跋致」,我們《無量壽經》上翻的阿惟越致菩薩是一個意思,這就是圓證三不退!

  阿惟越致菩薩跟其他大乘經上所講的不一樣,其他大乘經上廣義的說「圓教初住,別教初地」,就可以說他是阿鞞跋致菩薩。如果狹義的說,阿惟越致菩薩是七地以上的菩薩,七地以上,跟大乘經上常講證無生忍的菩薩境界大概是相同的、相類似的。可是西方極樂世界阿惟越致菩薩就大大的不同,因為他是得阿彌陀佛本願的加持。三不退是圓證三不退,不是分證,圓證,他的神通、道力、智慧、德能跟等覺菩薩是相同的,也就是我們常講觀音、勢至、文殊、普賢跟他們是相同的,這絕對不是自己修行功夫證得的,不是的,是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所得的。這是不可思議的功德,這是超越一切大乘法門,任何法門都不能夠跟它相比的,這是我們一定要搞清楚、要搞明白。

  知此經為五濁惡世之無上醍醐。】

  這一句總結出這部經、這個法門,在整個佛法裡面是至高無上的法門,因為他的成就是至高無上的成就。『醍醐』是比喻,把它比喻世尊五個階段的說法,古德用這個比喻。醍醐是從奶裡面提煉出來的,最原始的是奶,從奶裡面提出酪,酪裡面提出酥,生酥、熟酥,熟酥再提煉就是醍醐,所以醍醐是奶品裡面最好的,用這個來比喻圓教法門,比喻法華時。在這五時說教裡面比喻著法華,比喻大乘圓教。他在醍醐上加一個『無上』。

  解稱本經。】

  《甄解》是日本唐朝時候在中國留學親近善導大師的學生,回到日本之後,在那個時代日本的淨土宗比我們中國還要興盛。《甄解》是《無量壽經》很好的一部註解。黃念祖居士這個註子裡面引用了不少,這也是其中的一段。

  量壽經是專中之專。頓中之頓。真中之真。圓中之圓。絕對不二之教。一乘真如之道也。】

  這幾句實實在在的是把本經讚歎到極處了,沒有任何一部經典能夠超出本經之上,這是實實在在的。所有一切的大乘經,在中國佛教裡面大家都知道的《金剛般若》,的確是大乘法裡面了不起的一個法門,但是諸位要知道,要跟《無量壽經》、《彌陀經》一比較,那它差得很遠很遠,為什麼?依照《金剛般若》的修行如理如法,在禪宗裡面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這了不起!那是什麼樣的果位?跟諸位說是圓教初住菩薩的果位,別教初地的果位,是這樣的位次。他也證三不退,他是初證三不退,好像我們看月亮,他才是個月牙,初二、初三的月亮,才露一個月牙;在淨土宗的月亮是十五,滿月。都是真的一點都不假,但是那個光明大小就差太多了,這是我們要知道的。

  可是諸位要曉得一個人能在一生當中,能夠證到那個月牙就了不起!那就已經證得三不退了,但是不圓,我們這個經一往生就圓證三不退,那怎麼能比?可是在功夫上來講,依照《金剛般若》那個功夫是了不起的,見思煩惱斷了、塵沙煩惱斷了,無明破一品了,才達到那個境界。我們這個不要斷,見思煩惱也不要斷,塵沙煩惱也不要斷,無明也不要破,只要具足信願行,有個懇切的願望到極樂世界去見阿彌陀佛,這就行了。而且到那裡去,那個地位比圓初住、比別教初地菩薩高得太多、太多了,他跟等覺菩薩一樣。我們如果要不把這個事實看清楚,你就不會死心塌地去念佛,還認為其他的法門好,是好,不是不好。我們這個概要講完之後,下一次回國,我們用一點時間把《金剛經》跟大家講一遍,然後你就曉得《金剛經》跟《無量壽經》天壤之別,但是《金剛經》有沒有好處?有好處,幫助我們發菩提心,幫助我們看破,幫助我們放下。我們能夠看破放下,我們很容易得一心不亂。所以藉它來幫助,這有好處。現在大家念佛功夫不得力,原因在哪裡?看不破、放不下!

  光大師讚要解云。】

  『讚』是讚歎,對於蕅益大師《彌陀要解》的讚歎。

  事各臻其極。為自佛說此經以來第一註解。妙極確極。縱令古佛出世。重註此經。亦不能高出其上矣。】

  蕅益大師在《彌陀經》註解裡面,他這個註解叫《要解》,文字不多,我們看大師自己寫的跋文,他註《阿彌陀經》用了九天的時間,九天時間寫成的,對於道理跟事實真相都說得非常透徹。『各臻其極』,真的說到究竟圓滿,說得太好了。所以印光大師講的自佛說這一部經以來,釋迦牟尼佛當年在祇樹給孤獨園講《彌陀經》,一直到今天,歷代都有許許多多的大德為《彌陀經》作註解,都比不上蕅益大師,比不上他的《要解》,這裡面包括蓮池大師的《疏鈔》,包括幽溪大師的《圓中鈔》,所以《彌陀經》註解裡面《要解》確實是第一。蓮池大師的《疏鈔》內容豐富,《要解》是真正把綱領都抓到了、都掌握到了,我們研究《彌陀經》可以以《要解》為綱領,以《疏鈔》為別目,以《疏鈔》為輔助。這樣對於西方世界依正莊嚴,你一定會很清楚、很明白。理事明暸了,方法懂了,往生極樂世界你當然就有把握了。

  所以印光大師讚歎是『妙極確極』,妙是說它文字表達的巧妙,言簡意賅。文字不多,但是表達得非常圓滿,非常充分,沒有遺漏,這是「妙」。所說的理與事確實,確極,完全正確;換句話說,蕅益大師所說的就是佛所講的。所以縱令古佛出世,再給《彌陀經》作個註解也不能超過其上。這是把蕅益大師這個註解讚歎到極處了。我們曉得印光大師是大勢至菩薩再來的,這很多人都曉得。大勢至菩薩對這個註解這樣讚歎,那蕅益大師是什麼人?蕅益大師的身分始終沒有顯露出來,在我們淨土宗我們曉得的第二祖,淨宗第二祖善導大師是阿彌陀佛再來的,第六祖永明延壽大師也是阿彌陀佛再來的,這十三位祖師裡面,我們知道兩位是阿彌陀佛化身來的。蕅益大師是不是阿彌陀佛再來的?我們真的就不曉得了,但是從印光大師這幾句話來推測,若不是阿彌陀佛也必定是觀音菩薩再來的,否則的話,不可能註得這樣圓滿。

  再看我們近代,我們現在讀的《無量壽經》會集本,夏蓮居老居士。夏老居士絕對不是普通人,要不是古佛再來,大概也是觀音勢至之流,為什麼?如果不是這樣的佛跟大菩薩,是沒有辦法會集得出來的,這很不容易!宋朝王龍舒的會集本,彭際清的節校本,魏源的會集本,在我們看都很不錯,都很難得了。實際上裡面有瑕疵,不圓滿,到這一部才真正是做的圓滿,絕對不是普通人,我們要珍惜這個機緣,珍惜這個緣分,不能錯過!

  見上之判教。如佛親判也。】

  這是舉出幾個例子,古大德的判法就跟佛親自為我們判別沒有二樣。

  鈔廣引淨宗經中事事無礙之文。深意苦心。以證本經正顯事事無礙法界。亦即證明本經屬於圓教。實不容或疑也。】

  《疏鈔》是蓮池大師作的,蓮池大師那個時代背景我們要知道。他那個時代禪宗很發達,淨宗沒落,弘傳的人少,社會上大家對於禪宗非常尊重,修學的風氣也很興盛,輕視淨土。這樣殊勝的法門,一切眾生在末法時期,離開這個法門不能得度!蓮池大師在這個環境裡面,想把淨宗抬高抬不起來;如果要是貶禪宗,會引起很多人不服,那會帶來很多的障礙,很多的麻煩。這是我們讀《疏鈔》,看到他老人家的用心。《疏鈔》裡面處處引用《華嚴》、《法華》來解釋《阿彌陀經》,這個用意就很明顯。就是把《彌陀經》跟《華嚴》、《法華》等量齊觀,用大經來解釋,就把《彌陀經》提高了,每段後面還有一個特別的解釋稱理,稱理那一段,我們在古大德註經裡頭都沒見過,恐怕蓮池大師以後也沒有,只有在《疏鈔》裡面看過這種例子,這是很不平常的例子。稱理那就是禪宗的機鋒,專門對學禪的人所說的,以這個方法來接引參禪的人,你看看淨宗段段與你們禪的境界相應!所以從這個地方你能夠體會到蓮池大師的深意苦心,著出這樣一部《彌陀經疏鈔》。《彌陀經疏鈔》說實實在在話就是一部小《藏經》,裡面的內容真的是包羅萬象,是以《彌陀經》作綱,整個佛法無所不包。因為他這個《疏鈔》後面還有《往生論》的註解、註疏,往生咒是密宗的,前面經是顯說,咒是密說,真正是性相顯密,無不圓融。

  蓮池大師註《彌陀經》是用這樣的方式來註解,所以《疏鈔》確實就是一部小藏經,說明《彌陀經》境界跟《華嚴經》上事事無礙的境界無二無別,這就是把《彌陀經》提升到《華嚴經》。所以,清初彭際清居士就說過,《無量壽經》即是中本《華嚴》。《阿彌陀經》就是小本《華嚴》。《大方廣佛華嚴經》、《無量壽經》、《阿彌陀經》是同一部經,只是講得詳細、簡單而已,裡面的內容無二無別。這是把淨土宗提升了,這不是勉強提升上去的,事實如此!過去一般人忽略了,沒有看到,蓮池大師契入這個境界,才為我們詳詳細細說出來,這要知道,證明本經屬於圓教,《華嚴》是圓教,它是《華嚴》的綱要、《華嚴》的歸宿;所以《甄解》稱為圓中之圓,圓是《華嚴》、《法華》,《無量壽經》跟《阿彌陀經》是《華嚴》、《法華》的歸宿,豈不是圓中之圓。『實不容或疑也』,你要把這個道理,這個事實搞清楚了,你就能深信不疑。

  念祖居士依疏鈔義。】

  他註解這個《無量壽經》是仿照蓮池大師《疏鈔》這個格式,採取十門開啟,這跟《華嚴經》完全相同的。

  論本經中事事無礙之相。】

  《華嚴》最特殊的就是十玄門,這是其他一切經裡面所沒有的,而黃念祖老居士為我們指出,這《無量壽經》裡面具足十玄門,他一條、一條跟我們列出來了。這一段我們省略了,因為那個要節錄下來太多了,講解要費很長的時間,諸位可以參考他的註解。

  探玄記所說十玄次第。】

  《華嚴經》的註解,現在在《藏經》裡面有三種完整的註子,這個《探玄記》是賢首大師依據《六十華嚴》註解的,所以《探玄記》是《六十華嚴》的註解。我們通常看到的流通本最廣泛的是《華嚴經疏鈔》,《疏鈔》是清涼大師的,是《八十華嚴》的註解。《探玄記》是《六十華嚴》的註解,這個時期早。清涼是賢首的學生,他的老師依《六十經》作《探玄記》,他依《八十經》作《疏鈔》,這是師徒二人。後來他的弟子宗密也非常了不起,華嚴宗第五代的祖師,他有《圓覺經疏鈔》流傳於世,著作也相當豐富。對於《華嚴》,他有《華嚴經別行疏鈔》,也是我們現前在講的這一部,《別行疏》是清涼大師的,《鈔》是宗密的。

  證經文。】

  這是黃老居士以《探玄記》十玄門的次第來看《無量壽經》,《無量壽經》這個十玄統統具足。

  明本經實具十玄。】

  實實在在具足《華嚴經》的十玄門,換句話說,跟《華嚴經》無二無別!

  是確證本經正屬圓教。即是中本華嚴。】

  中本《華嚴》最早是彭際清講的,彭際清是清朝乾隆時間的人,是我們佛門的一位在家的大德,這個人很有成就,《華嚴念佛三昧論》就是他作的,彭際清作的。

  證如上之說皆是真實語。非因淨宗行人之妄自尊大也。】

  這是引用古德、引用經典,證明大、小二本確確實實是圓教,一點都不假,絕對不是修淨土的人自己狂妄、自己誇大,不是的!是實實在在的事實,絕對不過分。

  嚴末後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

  所以,《華嚴》到圓滿還是在西方極樂世界,這一點我們要特別注意,為什麼?所有一切大乘法門的歸宿。就是般若也不例外,般若也是如此,明心見性了。明心見性證的是分證佛,也就是說圓教初住菩薩,就像《楞嚴經.觀世音菩薩圓通章》裡面所說的,這大家要曉得,《楞嚴經》上二十五圓通,那個二十五位菩薩都代表的是圓教初住,也就是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所以你看都是觀世音菩薩,他那個階級不一樣:《楞嚴經》上是圓教初住的觀世音菩薩,《華嚴經》上善財童子參訪的觀世音菩薩代表第七迴向,是三賢菩薩之一,第七迴向;而《法華經.普門品》裡面的觀世音菩薩是等覺的觀世音菩薩,你看觀音三經他代表的身分地位不一樣。但是圓教初住菩薩就有能力隨類化身,這個地方眾生應以佛身而得度者,他就示現八相成道去作佛了,以佛的身分出現來度化眾生。所以成佛得問你成什麼佛,初住菩薩就是佛,真佛,絕對不是假佛。《金剛經》上所講的諸佛就是講的分證佛,從初住到等覺四十一個位次,這就是四十一尊佛,稱為諸佛,是講這個意思。是哪一個等級的佛?他不是究竟圓滿佛,這我們要知道。所以這從圓教初住到等覺這四十一個位次,天台家都稱作分證即佛,他是分證佛不是圓滿佛。

  所有大乘法門的修行,到了分證佛位都到華藏世界,《華嚴經》裡面講的一真法界,都到這個地方去了。這個地方的教主是毘盧遮那如來,上首菩薩是文殊、普賢,是毘盧遮那的上首菩薩,在華藏世界修行,因為你證圓初住就到華藏,從十住、十行、十迴向再到初地,登地了。這一登地,普賢菩薩就來給你說法,說什麼法?念佛求生淨土。「十地菩薩始終不離念佛」,始是初地,終是等覺,就是這十一個位次他們修的什麼法門?修念佛法門。所以現在不念佛,修行其他的法門,縱然你修成功了,到華藏世界登了地,我看你還是念「阿彌陀佛」乖乖求生淨土。到那個時候在西方世界我們再一見面,你怎麼耽誤這麼久才來!這是真的。所以對於現在念佛往生淨土,那些菩薩見到佩服得五體投地,你們這樣快就成就了。你看他要遭多少難、要吃多少苦頭,繞多大的圈子,真是經歷無量劫,到最後還是念佛求生淨土。

  這些事實真相我們不能不搞清楚,不能不明白,你都搞清楚、都明白了,在無量法門裡頭,你自然會選擇。何況這個法門「三根普被,利鈍全收」。只要相信發願,阿彌陀佛就加持你、就接引你,往生就圓證三不退,這擺在面前的真正利益。像本經上所說的「惠以眾生真實之利」,所以《華嚴》到最後是『十大願王導歸極樂』。

  本經全顯極樂。】

  這個大、小二本字字句句都是西方世界依正莊嚴,都是阿彌陀佛利生的弘願,真的這個經典字句是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的結晶!

  引凡聖。同歸極樂。】

  『凡』是六道凡夫,『聖』就像《華嚴經》上講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在最初也許還不能接受普賢菩薩的教導,為什麼?智慧不夠,還有很重的無明在障礙。四十一品無明才破一品!對於其他法門他明暸,對於念佛成佛這個法門,他還是有障礙,所以一定要慢慢在那個地方用功,把這個煩惱淘汰的差不多了,三十一品無明斷掉三十品,這才登地。這個時候智慧開了,普賢菩薩一說,他就明暸了,一點就醒了,就老實念佛了,是這麼回事情。

  稱本經為中本華嚴。誠有據也。】

  所以古人稱《無量壽經》是中本《華嚴》,稱《彌陀經》是小本《華嚴》,確實有根據的,不是隨便說的,也不是自己修淨土有意把自己身分抬高,不是這個意思,確確實實是有根據的。我們下面還有五分鐘,我們把底下第一段可以簡單介紹出來。下面是第七大段「部類差別」,這也要辨別、也要清楚。不但使我們的信心能夠堅定,同時我們也得到修學的方法。

  同部。】

  就是與本經同部的。

  經與小本彌陀是同部經典。】

  就是同一部的。

  鈔謂大小二本。文有繁簡。義無勝劣。判屬同部。】

  這蓮池大師跟我們說的,《阿彌陀經》跟《無量壽經》是一部經,一個說得詳細,一個說得簡單。所以只有文字多少上有差別,其實裡面所講的義理沒有差別。一個是略說,一個是詳說,所以這兩部經是屬於『同部』的。

  本現有三種。】

  我們講這個版本,大本就是《無量壽經》,底下我們會介紹,現在有九種版本。《彌陀經》有三種版本。

  唐二譯。大體相同。稍有出入。】

  『秦』就是姚秦的時候鳩摩羅什大師翻譯的,我們現在所讀的《阿彌陀經》就是秦譯的。唐譯的是玄奘大師的譯本,沒有流通,所以許多同修沒有見過。在過去這個本子只收在《大藏經》裡面,沒有單獨流通的。這些年來我們提倡淨土,專修專弘,所以玄奘大師的本子我們從《藏經》裡面抄出來,現在也印成單行本。我們這個地方有《彌陀三經合刊》,就這三種本子都印在一起,諸位都可以看看。但是我們受持還是以羅什的本子為主,因為這個本子我們念得很習慣,大家都念這個本子,不必去更改,但是那兩種本子可以做參考。玄奘大師的譯本,唐譯,意思大致是相同的,但是翻譯稍微有出入,出入裡頭就是講「十方佛」,玄奘大師翻的是十方,羅什大師翻的是六方,他就省略了四方。

  譯簡要流暢。眾所宗向。】

  這是因為他翻譯的文字翻得好,很流利暢通無阻,我們讀起來很順口,讀起來也很喜歡,所以大家都採取這個本子。

  譯則準確詳備。】

  玄奘大師完全是依照梵文本那個格式翻出來的,叫直譯,因此跟梵文本對照完全相同。羅什大師的本子是意譯,是翻它的意思,沒有按照文字這樣來翻法,是用它的意思來翻,所以我們中國人念起來就很舒服,像中國人自己寫的文章一樣。玄奘大師這個本子你一看就是外國東西,翻得很生硬,我們讀起來比較上困難,不太習慣。

  保原面。】

  保持梵文原來的樣子。第三種本子就是夏蓮居的會集本,他不但把《無量壽經》五種原譯本會集成一本,他也把《阿彌陀經》這兩個本子也會集成一本,不過他這個會集本也很難流通。因為這小本《彌陀經》實在羅什大師翻得很好,我們受持習慣了,所以也就不採取夏蓮居的會集本了,所以這會集本也提供我們做參考。

  蓮居居士擷其精要。更據六朝石經補足秦譯所失之廿一字。】

  就是羅什大師譯本裡面,因為過去經文都是抄寫的,可能在抄寫當中漏掉了一行,所以有二十一個字沒有了。但是這二十一個字在《襄陽石經》,襄陽石刻的那個《阿彌陀經》比我們現在的本子多了二十一個字。我們尊重經典,雖然曉得這個事實,我們也不能把這個字補進去。因為我們這樣做,開這個例子就不好,將來隨便人把這個字隨便補進去,以後這個經典就不能看、就亂了。所以只能夠在講解的時候說出來,他這個會集本裡頭可以這樣做法。

  陽石經乃六朝人手書而石刻者。】

  所以這個是可以相信的,是很可靠的。

  一心不亂之下。】

  就是《彌陀經》,『一心不亂』底下還有十六個字,這十六個字加上,那個意思就很清楚,「一心不亂」底下,這樣念法:

  持名號,以稱名故,諸罪消滅,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緣。】

  就這幾個字,所以這幾個字要補上去,意思的確是非常的清楚、非常明白。

  本依古德意,補入此二十一字。大有益於聖教也。】

  這是講這個同部的,那麼除同部之外有同類的,同類而不同部,都是講西方淨土的,同類的。

  同類。凡倡導憶念彌陀。願生極樂之經典。均屬同類。其中亦有親疏。以持名念佛為親。其他為疏。】

  這提倡持名念佛的,這跟《彌陀經》、《無量壽經》的主張的完全相同,如果是觀想念佛、觀像念佛?雖然是念佛,就比較疏遠一點了。下面舉了幾個例子:

  佛說觀無量壽經。華嚴經普賢行願品。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往生論。安樂集等等。】

  當然還很多都是屬於這一類的,這是屬於同類的。

  帶說淨土經論。】

  那就多了。佛在講經說法的時候,提到西方極樂世界,順便告訴大家要發心求生,念佛求生,那像這樣的經典就太多了。

  宗經論合刊。內載有二百四十餘種。】

  這在經文上都能夠看得出來。

  乃略舉其要。遺漏難免。】

  由此可知,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講經說法,實實在在講,時時刻刻提倡淨土,時時刻刻都勸導大家念佛求生淨土,所以這個法門的確是世尊一代時教裡面最重要的教誡,確確實實本經是如來度眾生成佛道的第一經。好,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