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諸位觀眾,大家好!請掀開《阿難問事佛吉凶經講記》第六十一頁,我們看經文:

  末世人。諸惡人輩。不忠不孝。無有仁義。不順人道。】

  這是這個單元裡面的第二段,講的是「師生之行持」。經文分兩段:第一個是說明我們現在社會上一些反常的現象,後面一段佛教導我們「應何所求」。這是第一個小段,我們先把這個講義,不長,我念一念,從倒數第三行看起:

  師生本分雖已說明,前面講過了,「但時值末世」,我們現在生活的環境,遇到佛的末法時期。佛的法運分為三個階段,正法、像法、末法,正法一千年,像法也是一千年,末法一萬年。我們現在這個時候,末法已經過了一千年,換句話說,往後還有九千年。外國一些宗教講「世界末日」,他們來問我,我告訴他:「佛在經上講,這個時期災難是肯定有的,但不是末日。」為什麼?釋迦牟尼佛法運還有九千年,怎麼會是末日?不過在這個階段當中,可能有一個很重的災難,並不是真正的末日。

  「世風日下,禮崩樂壞,師道漸衰」,到今天可以說師道衰到極處了,沒有師道了,世間也沒有孝道了,所以佛在此地悲嘆的說出這一段話。我們現在去佛已經有三千二十多年,這是從前講的三千零七年之久,現在有三千二十多年。「目前世風敗壞的情形,佛教衰微的狀況,眾生種種行業果報,一一皆如經說,一點都不錯,可見在三千年前,佛眼確已觀見,清清楚楚,瞭如指掌」。所以諸位同學,我們修學功夫稍稍得力,經教也有一些契入,你看現在的社會現象,就跟一般人看法不一樣,完全不相同。一般人在這個現象裡面恐怖、憂慮,那真正學佛、有道行的人看得很平常,可以說是不驚不怖,不驚慌也沒有恐怖。它是什麼個現象?因緣果報的現象。點點滴滴你會從果上看到因,從因上看到果,現前的這些是果報。你就知道,這個因有近因、有遠因,遠因是過去生中生生世世累積下來的,近因在佛法裡也叫緣,是最近這一個世紀,這一百年,我們這個世間的眾生,他想些什麼,他說些什麼,他做些什麼,現在果報現前了,那有什麼好害怕的?一定是這個樣子。「如是因」一定得「如是果」,我們看的是因緣果報,絲毫不爽。

  佛說『末世』,就是現在的人。他講四種惡,第一個是『不忠』、『不孝』、『無有仁義』、『不順人道』,說的是不多,四句,可以說把我們現在的人所造的惡業統統都包括了。造這樣的業因,哪裡會有好的果報?這個道理,我們要懂。自己一定要清楚,無論現在過的是什麼樣的生活,過的是富貴的生活、福報的生活,要知道一個災難來,可能突然之間就失掉了。佛在經上講「財為五家共有」,我們一定要把這個東西看清楚、看明白。什麼東西是自己?修福積德真正是自己。為什麼?可以帶得去的,丟不掉的。你在這個世間,富貴帶不去,無論你有多麼高的地位,你作總統、作帝王,你死的時候帶不去,你家裡金銀財寶再多也帶不去。聰明人要做什麼?做帶得去的,帶不去的不要放在心上。這個佛在所有經論裡面都是這樣教導我們,你才知道他苦口婆心,我們要細心去體會。

  什麼帶得去?「忠」帶得去,「孝」帶得去,「仁義」帶得去,「隨順人道」帶得去。這一段裡頭文字雖然不多,都提到了。我們如何去落實?「不忠。國以民為本,以君為尊,故盡忠為先,對國家、對元首、對自己的職守,不能盡忠的是大惡。」職就是你自己的職位,你現在從事於哪一個行業,你每天做的是什麼工作,你要把你自己的工作盡心盡力做好,這叫盡忠。我這個工作為誰做的?為整個社會做的,為一切眾生做的。人是個社會動物,人生存在這個世間,一定是互相依賴的,這就是互助合作。我要不把我自己這個工作做好,我對不起這個社會、對不起眾生。無論是哪個行業,不是全心全力做好,你沒有盡到「忠」。那我們今天選擇這個行業,一般人講出家人,選擇這個行業,這是個什麼行業要認清楚。我們介紹釋迦牟尼佛給一般人,尤其是外國人、信仰其他宗教的信徒,我講得很清楚,釋迦牟尼佛他選擇這個行業,是社會教育。他不搞政治,他可以繼承王位,他把王位捨棄掉了;他也可以從事於軍事,我們在經典看到,他年輕的時候武藝超群,他不從軍,他可以作元帥,可以作將軍,這個行業他也是放棄掉了。他選擇教學,教化眾生,而且是義務教學,為什麼?他不收學費。無論是什麼人,不分國家、不分種族、不分宗教,你肯來學,他就認真教你。所以他這個行業,用現代的話來說,是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我們得搞清楚。

  用現代的話來看釋迦牟尼佛,他是什麼人?我們尊敬他說,他是一位多元文化社會教育家,現在人這麼稱他。他的工作,他是一個多元文化社會教育的義務工作者,我們今天講「義工」,多元社教的義工。他從事這個行業,敬業的精神值得我們敬佩,四十九年教學,每天八小時,我們現在不如他,我們今天在此地,每天才只四個小時,他每天八小時,四十九年沒有放過一天假。這種敬業的精神,值得我們全世界的人學習。我們為佛弟子,我們要學佛,佛就是釋迦牟尼佛。我們學他什麼?釋迦牟尼佛沒有接受大眾財富的供養,我們要記住,釋迦牟尼佛自己沒有道場,當年他老人家的生活是樹下一宿,日中一食。雖然到了中年以後,有一些國王大臣,建築一些精舍講堂請他去教學,教化這一方,他也接受,但是那些道場不是他的,是這些國王、大臣、長者、居士的,是他們的,佛一生從來沒有自己的道場,我們要懂這個道理。

  所以出家,真的是沒有家,可以住別人的家,自己肯定沒有家,自己決定沒有財物。他生活是在熱帶,熱帶生活比較簡單,三衣一缽就夠了,這是我們要學習的。頭一個要學習佛的生活,生活跟他不一樣,其他東西你沒有一樣會學到。這個經後頭講,大概底下就說到,「積財自喪,厚財賤道」,這是底下一段,佛這些話雖然是對於出家弟子說的,在家弟子也都包括在其中。如何我們過一個真正幸福美滿的生活?佛在這裡教我們,頭一個大德,我們自己能把自己本分的工作做好,釋迦牟尼佛做出榜樣。我們今天追隨釋迦牟尼佛,我們也出家了,出家人幹的是什麼?教化眾生。佛所留下來的經典,就是教科書,他留的經典多、太多了。我們仔細觀察這個社會,這個社會現在需要什麼?我們在典籍裡頭去找,一定要找到最適合於現前社會的,對症下藥,藥到病除。

  這部經是李老師為我們選的,我們一看,對症!我們今天的毛病,全在這裡頭。自己的工作、自己的職責,不能全心全力認真去做,敷衍塞責,那就有罪過。所以我們要記住,「不忠」是大惡,不是小惡。這一樁事情要不是佛提起,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全都疏忽了,認為偷偷懶、不必認真負責、敷衍了事,最大的罪過!這個罪過說出來,你對不起社會,你對不起眾生,人人為我,我沒有為人人。你們自己細細去想,人人為我,我為人人,這是回報,報恩!佛家迴向偈天天念「上報四重恩」,中國古人講得好,「滴水之恩,湧泉為報」,我們有沒有這個心?有沒有這個行為?

  第二個大惡是「不孝」。「家以父母為尊,故盡孝為先,佛戒經說:若人百年之中,(這是佛舉比喻說),右肩擔父,左肩擔母,於上大小便利,極世珍奇衣食供養,猶不能報須臾之恩,從今聽諸比丘盡心盡壽供養父母,若不供養得重罪。」所以出家人接受的供養,這個可以供養父母,這是佛在戒經上訂的,父母能夠消受你的供養。佛所講的合情、合理、合法,我們要細心去體會。經典常常讀誦,然後才真正能夠覺悟,真正能夠回頭。

  現在許許多多學佛的人,出家人也不例外,為什麼回不了頭?這個道理總不外乎煩惱習氣太重,薰習的時間太短,薰習的力量不夠,所以你得不到受用。古大德教導我們八個小時讀經,八個小時念佛,這個不是我發明的,祖師傳下來的。為什麼要這樣做?不是這樣密集的薰修,我們回不了頭來,道理在此地。果然用這個方法,我們相信三個月到半年,效果你自己就覺察到了,自己就知道。能夠用上三年、五年的功夫,你人整個變樣子,確實他就改變了。我們這世間講的「現實」,第一個你相貌變了,第二個你體質變了,你得佛法的好處非常明顯;第三個你的生活環境改善了。它真有效,這不是假的。你不肯如理如法的修學,這些好處你得不到,愈認真愈努力,你得的福愈多。佛在經上講的話是真的,不是假的,諸佛護念,龍天善神保佑!

  那些人能夠得到,我為什麼不能得到,我們應當要反省。人家行善積德,盡忠盡孝。前面說過,孝順父母,孝順老師,菩薩戒經裡面佛把這個孝敬擴大了,孝敬一切眾生,那個人就成菩薩。由此可知,菩薩決定是孝敬一切眾生,如果不能做到孝敬一切眾生,這個人肯定是凡夫,不是菩薩。我們在總結上說「人子對父母不孝,這是大惡。」

  第三句「無有仁義」,這是講處社會,社會是大眾為尊,所以仁義為先。什麼叫「仁」?諸位看看這個仁字怎麼寫法?你看看這個符號。「仁」是二人,不是一個人。這裡頭的含義,就是教我們常常想著「我想自己同時要想別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是「仁」,仁愛。我愛自己,我一定愛別人;我尊重自己,我一定尊重別人;我幫助自己,我一定也懂得幫助別人,這是仁。「義」這個字怎麼講法?義是說對一切人事物都能做到合情合理,「義」者,宜也。換句話說,處事待人接物樣樣都能做到恰好,不過分,也不會失禮,這叫「義」。不仁不義,這是大惡。

  今天社會動亂的根源,家庭破碎了,各個階層都失常、反常,原因正如佛所說,我們把「忠孝仁義」失掉了,遭到眼前這種果報。現在果報現前了,驚慌失措,恐懼的人很多很多,我今天還收到一個從美國來的傳真,問我「大災難來了,要怎麼辦?」我們能依照佛在經上講的,這個劫難問題就解決了。世間現在有這幾種重病,我們應該怎麼做?我們提倡「忠」,自己本身要做出來。忠於自己的職守,以身作則,從本身職守做起。我現在是什麼身分,我現在做的是什麼工作,全心全力把這個工作做好,貢獻給社會,貢獻給世界,我們盡忠。

  第二,現在人不孝,我們要教人孝道。孝養父母,我們要做出榜樣給人看。父母不在了,我們紀念父母這種心、這種態度,也要明顯的做給大眾看,這樣才能收到潛移默化的效果。我為什麼這麼做?教化眾生。對於社會,社會現在是不仁不義、忘恩負義。我們要做些什麼?要做知恩報恩。一切眾生對我們有恩,我們要如何報答?把自己本分工作做得很圓滿是報答。在我們現前這個階段,我們紀念父母,這是提倡孝道;我們紀念老師,老師不在了,念念不忘老師的教誨,盡形壽奉行老師的教誨,這是尊師。對我們有恩,特別有恩、關懷我們的人,永遠不能忘記。韓館長往生,雖然我們離開圖書館,我們在大連建一個「韓瑛紀念館」,我在我的家鄉安徽,也建了一個「韓瑛紀念館」,現在我們在馬來西亞古晉,我們有四個紀念堂,「章嘉大師紀念堂」,「方東美先生紀念堂」,「李炳南居士紀念堂」,「韓瑛居士紀念堂」,我們做了四個紀念堂。將來澳洲「淨宗學院」建校,我們也會以這些人的名字做為我們教室堂口的名稱。這是教導社會,社會今天缺少這個,我們要極力的來提倡。別人對我們一點點的好處,我們一生不會忘記;別人對我們不好的地方,絕對不放在心上,若無其事。我們自己這樣修,我們也這樣教別人。

  末後這一句『不順人道』,「人道」是什麼?做人的道理。現在人都不懂,我們要怎樣把它做出來給人看,做人的道理,儒家講的是「五倫十義」。作父親的要「慈」,作子女的要「孝」,作哥哥、姊姊的要「良」、善良,作弟弟、妹妹的要「悌」,順從兄長,友愛弟兄。丈夫要有「義」,我們常講具足道義、仁義、情義、恩義,不能不懂,不能不落實。「婦聽」,聽是順的意思,順從。「長惠、幼順」,長者對於年輕人要幫助他,有這個義務愛護他、幫助他,無論是在德行、是在學問,或者是在技能,都要去幫助他。幼要順從。「君仁、臣忠」,君是領導人,這個社會無論大小團體,一個公司董事長、經理,領導人,那是君;員工就是臣。領導人對被領導要仁慈、要關懷愛護,如同自己的子弟一樣。被領導的人,對於他的老闆、對於他的公司,一定要盡忠。「盡忠」是什麼?把他自己分內的事情全心全力做好。「五倫十義」是做人的原理原則。

  佛門「五戒十善」,戒是人道,十善要是沒有了,你來生決定不能得人身。為什麼?人道失掉了。諸位要記住,貪瞋痴不能增長,為什麼?貪是鬼道,瞋恚是地獄道,愚痴是畜生道,貪瞋痴是三惡道。十善業才是人道,我們懂不懂?問你都說懂,做到了沒有?沒有,還是貪瞋痴慢天天增長,這怎麼得了!看著你往惡道去,你不能回頭。什麼原因?內有煩惱,外有誘惑,外面名利、五欲六塵在誘惑你,裡面有貪瞋痴慢,內外交感,三惡道去了。所以在現在這個世界,誘惑的力量、誘惑的花樣比從前不知道要增長多少倍,誘惑的力量太大了。自己禁不起誘惑,必定墮落。所以我們自己要常常反省,常常觀察,「我走的是哪一條路?」這一生得人身遇佛法,還走到三途去了,這叫冤枉,大錯了。

  末後引用《左傳》上一句話說,「人棄常則妖興」,「常」是什麼?五常:仁、義、禮、智、信。人要是不講這五個字,不講這五個字是不仁、不義、沒有禮、沒有智慧、沒有信用,這個人就叫做妖,妖魔鬼怪!所以諸位要認識,妖魔鬼怪不是青面獠牙,看到很恐怖的,不是的,妖魔鬼怪可能打扮得很漂亮,你看到了真喜歡他,你就會上當。他要是青面獠牙的話,你決定見到趕快躲開,所以要曉得妖魔鬼怪會化妝,很恐怖!

  《楞嚴經》也說:「破根本戒,則妖邪魔鬼興世。」根本戒是殺、盜、淫、妄。我們看看今天的社會,無論在哪個地區,無論在哪個城市,你所見到的都是這些,這是什麼世間?這就是妖邪魔鬼的世間。我們在這個世間,怎麼會成就?要隨順妖邪魔鬼,我們就決定墮三惡道,而且三惡道裡面,我跟大家說老實話,肯定是地獄道。魔王沒有好心,魔王是把我們往地獄送,他才甘心,他才歡喜。我們是不是甘心情願往地獄裡鑽?自己在日常生活當中,沒有高度的警覺怎麼行?

  人的一生很快就過去了,我到台灣來二十二歲,不知不覺今年七十五歲了。當年一同來的朋友、同學、同鄉、同事的,一大半都不在了。現在剩下來一些人,有時候偶爾見面,仔細觀察還不回頭,有什麼法子!沒有辦法!回頭難,太難太難了!外面的誘惑力量太強大了,一般人敵不過誘惑。我們這一生當中有沒有成就,實在講關鍵完全在乎你會不會覺悟?你在遇到誘惑的時候,有沒有警惕?這個誘惑圍繞在你周圍,一切時、一切處。要知道,從一個地方就很容易辨別,讓你起貪瞋痴慢,這個太可怕了!你果然在這個境界裡面就順從起了貪瞋痴慢,你就完了!一定要曉得,順境裡面決定不生貪戀,逆境裡面決定不生瞋恚,這叫功夫。

  修行在哪裡修?就是我們從早到晚,面對著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我們在這裡面修清淨心,修平等心,修智慧心,修慈悲心,就修這個。離開這些境界,你到哪裡去修學?必須對著境界,《華嚴經》末後善財五十三參,清涼大師給我們解釋「歷事鍊心」,我們要經歷這些事物,你不經歷,你沒有智慧。經歷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是智慧。在這個鍊什麼?鍊如如不動。對於外面境界,決定不起貪愛、不生瞋恚,清楚、明瞭,不愚痴,從這裡斷貪瞋痴,成就自己的戒定慧。戒,在此地這一段裡面來講,就是仁義,處事待人接物合情、合理、合法,這是持戒。自己心裡面,真誠、清淨、平等,這是定。曾國藩先生跟我們解釋「誠」的定義:「一念不生是謂誠」,一念不生就是禪定。一切事物通達明瞭,那是智慧,對待一切人事物大慈大悲,這是智慧。所以我們要過戒定慧的生活,不能再去過這些錯誤的生活,我們的前途就一片黑暗,當然災難臨頭你會恐懼、你會害怕。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