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諸位同學,大家好!請掀開《阿難問事佛吉凶經科會》第二十六面,經文倒數第四行看起:

  淫香清淨。身體鮮苾芬。光影常奕奕。上則為大王。】

  這是不邪淫的果報。這上面加了一個勝,殊勝的果報。佛這部經主要是以在家弟子為對象,所以跟《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不一樣,那個經是以出家人為對象的,這是以在家弟子。在家弟子不邪淫,這一條戒也要非常清楚,了解佛制戒殊勝的意義,能夠做到不邪淫。在家信眾,佛沒有禁止不淫欲,只是講不邪淫,但是不邪淫裡面含的意義很深很廣。過度的淫欲都是邪淫。「淫」有過分的意思。陰天下雨,雨下得太多叫淫雨,所以「淫」有過分,凡是一切事情過分都稱之為淫。由此可知,它這個含義很深很廣。

  離開淫欲,不但沒有淫欲的行為,最重要的把淫欲的念頭斷掉。佛在經上常說:「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淨土。」由此可知,六道皆以淫欲而正性命。他怎麼會到六道來投胎?就是淫欲沒有斷掉。縱然是色界天、無色界天,用甚深禪定的功夫把淫欲的念頭控制住,它不起現行,並不是真的斷了。如果真的斷了,就超越三界,那就證阿羅漢果。由此可知,這是三界六道一切眾生受生最重要的一個條件。沒有這個條件,他就不會到三界六道裡頭來,這是我們一定要知道的。

  淫欲是穢,就是骯髒、污穢,因此我們身上氣味不好聞。如果說行為斷了,念頭還沒有斷,我們的體質都改變。我們看到有很好的修行人,他淫欲斷了,念頭未必斷;那個念頭太微細,念頭斷就不到三界來了。念頭雖然沒有斷,行為上已經斷了,確實控制住,他的身上放香氣,這個人身上氣味,他跟一般人就不一樣。

  我們在香港,聽到一些同修曾經親近過虛雲老和尚,我在香港講經,這些老居士們跟我談,虛老和尚那麼大年歲,一生都是一年洗一次澡、剃一次頭。所以你看他的照片,那個照片頭剃了,那是什麼?大概過年的時候他剃頭的。一年剃一次頭、洗一次澡,衣服大概從來都不洗的,所以衣服領子上都是很厚的油垢,你看到黑黑的,可是那氣味很清香,不難聞。人家一般領子油垢都很難聞,都遠遠離開;他的氣味清香,這就是經上常講的「香清淨」。他一年不洗澡,他的身體清淨,為什麼?心清淨。

  佛在大經裡頭常常跟我們講,「境隨心轉」。我們身體是我們最接近的一個境界,所以我們的面貌隨心轉,我們的體質隨心轉,這個連看相算命的都懂得,相隨心轉,身體也是相。心好相就好,心很惡相就很凶,我們看到都害怕。相好身體一定好,哪裡會有毛病?我們身體要有不舒服、生毛病,馬上要知道反省、檢點、懺悔。為什麼?業障現前。哪裡有點小痛,都是業障現前。你要沒有業障的話,你的身體就像佛菩薩一樣金剛不壞身。而一般眾生都養成習慣,不知道反省,到哪裡去找醫生,去吃點什麼藥,糟糕了!他不懂得自己從內心裡面改變自己的體質、改變自己的容貌。這是正理,佛在一切經論上教導我們。不但我們的身體如是,我們的生活環境也如是。生活環境也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所以根是心,清淨心比什麼都重要。佛的心清淨到極處,一絲毫的污染都沒有。等覺菩薩還差一點,他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斷,那就是他清淨心的染污;這一品生相無明斷了,圓滿成佛。一般講四十一品無明,能破一品就算得清淨心了,你的相貌、體質完全改變了,這個境界裡面確實長生不老,華嚴會上稱之為法身菩薩。佛說這是我們一切眾生本有的,我們本來就是這個樣子;現在搞成這樣是迷了,把我們的本來迷失了。由於迷失,這才生起妄想、分別、執著。殺盜淫妄是妄想分別執著,這不是自性。

  今天我們講到這個地方,剛才我看到從中國大陸來了一封信,有一位居士很年輕,二十幾歲,小夫妻兩個,兩個人都很虔誠學佛,而且兩個人都有堅定的信心,不要生育,不要兒女,現在公公婆婆反對。他們把我這些講演的《了凡四訓》放給她公公婆婆聽,她公公婆婆聽了之後說:「學佛頭一個要孝順父母,你都不聽我的話,你學什麼佛?」她沒有話答應,寫信來問我怎麼辦。

  要聽公婆的話,要聽父母的話。生育的事情是緣分,兒女是緣。沒有緣,這世間多少人想求兒女,她偏偏不生;有些人不想生兒女,生一大堆,這是緣。佛教我們修隨喜功德,隨喜,不要堅持自己的執著。世間法裡面,諸位要曉得,孔老夫子說的不是沒有道理,「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為什麼?你家裡沒有後代,中國從前人講,祭祀香煙斷絕了,這是真的大不孝。如果你要真正明瞭,我不生育,夫妻兩個商量不生育,兩個人修行,將來確確實實修行證果了,行!那是大孝,你成了阿羅漢,你成了菩薩,你的父母是羅漢、菩薩的父母,行!祭祀的人也很多;你要是成就不了,這問題嚴重了。所以這樁事情可以隨順父母,安父母的心。學佛一定要做社會大眾的好榜樣。如果你這個樣子,好是好,你要想到你的影響。你這麼一做,讓社會大眾一看,這個兒子、媳婦學佛不孝,父母的話不聽,嚇得一般人不敢學佛,一般老人決定禁止兒女學佛,「學佛還得了?學佛家裡後代都斷掉了,這成什麼話!」這是錯誤的。

  諸佛菩薩應化到世間,都隨順世間法。釋迦牟尼佛應化到世間,他也娶妻生子,而後再出家修行證果成佛。這不是很好的樣子給我們看嗎?學佛,釋迦牟尼佛是我們最好的榜樣。既然結婚成家了,就要認真做一個在家菩薩,給社會大眾做好樣子。修身、齊家、治國、天下太平,這就是修行,這就是大道。希望有類似這樣情形的同學們,可以提供給你做參考。

  第二句『身體鮮苾芬』。鮮是鮮明,我們一般講長壽而不老,「鮮」字就是說明不老,永遠保持年輕。「苾芬」是香氣遠聞,不但你的身體清香,你的聲名遠聞,好的聲名,現在人講知名度,但是你是一個有德行、有修養的好人,人家聽到你的名字就起恭敬心,就起仰慕的心,就生起向你學習的心,這都是「苾芬」,都含著有這個意思在。

  『光影常奕奕』,「光」是我們講的光彩、風度。「影」有影響的意思,影響這個社會,不知不覺當中轉移風俗。你的風度、你的精神、你的光彩,產生對社會良好的影響。「奕奕」是偉大的意思,一般普通人所不能夠相比的,超越常人,稱之為奕奕。

  『上則為大王』,李老師給我們講這一句,他懷疑這個「大」可能是「天」;從前人寫經,可能寫誤筆,掉了一劃,他說應當是「上則為天王」,應該是這個意思。但是我們不可以隨便改經,只能夠在講經的時候提出這麼一個報告,不可以改動經文。就字面上來講,大王是人間的帝王、國王,現在一般講的國家領導人,這是一國之尊,在世間一切人,他是地位最高的、最上的。所以說,這是講他得到的福報,有這麼大的福報。如果自己持這條戒,發菩提心,擴大它的影響,教化一切眾生,他的果報確確實實在天上。

  佛在經論上有說到,斷身的淫欲,生欲界上三天。欲界有六層天,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這個身的淫欲沒有斷;兜率、化樂、他化自在天,這個身的淫欲沒有了,斷掉了。如果淫欲的念頭也沒有了,沒有超越六道,他生色界天、無色界天,他不生欲界。佛這一點給我們講得夠清楚、夠明白了。所以男女的淫欲,它帶給我們的這個果報是出不了欲界。我們要想超越六道輪迴,欲界都出不去,你還談什麼?我們一定要明瞭,這個事情不是好事情。

  佛教導我們,最重要的是要把念頭拔掉。「不殺生」,把殺害眾生的念頭斷掉;「不偷盜」,不佔一切眾生的便宜;「不淫欲」,要真正做到離男女相。在這個境界裡面修真正的清淨平等覺,這就對了。如果在這個境界裡面生的念頭是貪瞋痴慢,那你就往下墜落;在這裡面還不忘記仁義道德,那你來生是人天果報,你能享人天福報。可是諸位要記住,夜摩天以下的,兜率天都沒有分。佛說的話是真話,佛說的理是正理,我們要記住。再看第四段不妄語的果報:

  誠不欺詐。為眾所奉承。】

  『至誠』是真誠到極處。儒家講「誠意、正心」,誠意、正心就是佛法講的菩提心。阿難在此地教給我們至誠對一切人、一切物,物是什麼?物是九法界眾生。諸位要記住,十法界,說九法界,沒有說我們;如果我們自己加進去是十法界。十法界裡面的佛,他沒有明心見性,天台大師說這個佛是相似即佛,他不是真的。為什麼?無明沒斷。斷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見一分自性,這是真佛;十法界裡面的佛沒有,所以在大乘法裡面,十法界裡面的佛也是權教菩薩。

  我們對九法界眾生都要用至誠之心,決定沒有欺詐的念頭。別人欺詐我可以,無所謂,我絕對不能欺詐別人。為什麼?那個人欺詐我,他不想出六道輪迴,這個可以;我也要欺詐別人,六道輪迴我就出不去了。必須要知道,人為什麼會有妄語、兩舌、欺詐別人的念頭?無非是自私自利在作祟,貪圖世間的名聞利養、五欲六塵。別人跟我的貪心發生衝突了,我就要想辦法對付他。哪裡知道,那個貪心是煩惱,是六道輪迴生死的根,他偏偏要保護這個根,再要讓這個根增長,這是愚痴到了極處。凡是這一類的人,就是前面講的「是人是非人」,他的來生必定是三途,他沒有好地方去。我們一定要記住,不能幹這個事情。佛語至真,一定要聽佛的話,誠誠懇懇、老老實實對人,不欺詐別人,這個人肯定有福,後福無窮。

  這個業是最容易造的,口業。身口意三業,一般經論都是用身、口、意這樣排列的。佛在《無量壽經》教導我們的,說出修行的總原則、總綱領,佛一開口教我們:「善護口業,不譏他過」,把口業擺在第一,為什麼?一切眾生最容易犯的。有意無意,因為他有習氣,他已經搞成習慣了,改過來實實在在不容易。佛菩薩慈悲,時時刻刻提醒我們。所以真正能夠守口如瓶,這個人一定深明一真的大道理,而後他的真誠心自自然然就流露出來了。法界是一真,我們在講席裡頭常說,「虛空法界,國土眾生」,國土就是世界,無量無邊的世界,一切眾生是一體,大乘經上常講,「共同一法身」。你要不明白這個道理,你要不肯定這個事實,至誠心發不出來。

  至誠心是菩提心的根本,深心、大悲心是菩提心的起用,沒有本哪來的作用?這個本發不出來。學佛的人哪一個不想發心?我們在大乘經裡面讀到,菩提心一發,這個人就是聖人。不發菩提心則已,菩提心一發,超過阿羅漢、超過辟支佛、超過圓教菩薩,他到哪裡去?他是一真法界的圓教初住菩薩。初住菩薩叫「發心住」,剛剛發菩提心。所以大經一再讚歎發心功德不可思議,為什麼?你用真心。無量劫來我們在六道裡生死輪迴,都是用的妄心、假的心,虛情假意;現在你能把假的心捨掉,用真心,諸佛讚歎,龍天善神恭敬頂禮保護。只有諸佛如來、法身大士用真心,其他的全是用的妄心。所以你一發心,你馬上就參與諸佛如來的俱樂部,入了他們的法界,一真法界。為什麼?用真心。你只有一個心,至誠心,一心能證一真法界。為什麼我們用虛情假意待人?虧吃大了,無量劫來在六道裡搞生死輪迴,就是吃的這個虧,我們想想能不改過嗎?趕緊改過自新。

  用真心好,對任何人決定沒有一絲毫隱瞞。但是在這個地方,前面講了,戒律都有開緣,妄語有沒有開緣?有,換句話說,可以騙人,不是為自己,為利益眾生。佛在經典裡面給我們舉的例子,這些例子大概都是真實的事情。有一個受持三皈五戒的人,在路上遇到一個獵人。獵人追一隻兔子,想把這個兔子抓到,兔子跑掉了,跑掉時走到三岔路口,他不知道往哪一條路跑掉了。這一個受持三皈五戒的人正好給他碰到,他就問他:「你看到一隻兔子沒有?」他說:「我看到了,牠從那邊去了。」兔子明明從這邊,他說牠從那邊去了。騙他,這個騙他是功德。救了兔子的命,也救了他,他就不殺生了,兩邊都救了,這個道理要懂。

  殺生的戒也有開緣,這是在佛經裡面佛說的。佛舉出一個例子,有一個出家修行人,不是在家的,出家的比丘,他要遠行,跟著一個貿易的團體,搭他們的船渡大海。這個船上有五百商主,經上講「商主」,那就是現在人講,貿易團體裡面的成員。其中有一個人起了一個惡念,帶的財物很多,他想把其他的同伴害死,獨吞這個財物。這個修行人有他心通,這個人一起惡念,他就曉得了。曉得怎麼辦?這個人是利令智昏,不能勸他。你要勸他的時候,他說:那還得了!我的祕密被你洩漏了,頭一個殺人滅口,頭一個殺你。他不是為自己,如果真的自己被殺掉,他能夠不害別人,菩薩也願意,願意捨身救度一切眾生。知道這個事情不能商量,講不通的,怎麼辦?趁他不防備的時候把他殺了,這開了殺戒,把這個人殺死了。殺死之後,你要曉得,他統統都救了,其餘這些人不至於被害,財物沒有損失。如果這個事情讓這個壞人做成,其他的同伴完全被人殺死,財物被他侵佔,這是盜戒,他犯殺戒又犯盜戒,果報在阿鼻地獄。他現在被人殺了,他不墮阿鼻地獄;換句話說,從阿鼻地獄把他救出來。他這一做的時候,全部都救了,這叫開緣,這個時候不能不開,不開你就犯戒。除非你不知道,你知道了,一定要救眾生,統統都要救。佛法活活潑潑,它不是死呆板的。所以一定要懂得,我是為利益眾生,不是為利益自己。

  我們淨土宗第六代祖師永明延壽大師,沒有出家之前,他盜國家的公款,常常偷盜。盜來幹什麼?放生,做好事。國家不知道放生,替國家培福。以後也是有人嫉妒,嫉妒的人知道他常常拿公款去放生,就告密,告他。這個事情被發現了,按照法律來處分。審訊的時候,這一問:「你是不是盜國家的公款?」他不妄語,自始至終一五一十的說出來,「我盜了多少次,盜了多少錢」。「你盜去幹什麼用?」「放生了。」這個法官也是從來沒有遇到過這麼個案件,他自己沒有享受,他拿去放生去了。所以就把這樁事情報告給皇帝,皇帝一看也覺得很好笑,就吩咐下去按照法律來辦。按照法律判死刑,殺頭。皇帝特別教導執行的監斬官,從前叫監斬官,交代他:「綁到法場殺頭的時候,看看他害不害怕。如果他害怕,有恐怖的樣子,殺掉算了;如果他不害怕,若無其事,把他帶回來給我看看。」他被綁到法場,不驚不怖,非常從容,歡歡喜喜。這個監斬官就問他:「你為什麼不害怕?」「我一條命換了千千萬萬的命,很值得,我有什麼好害怕的,我救了多少命!」監斬官把這個話報告皇帝,皇帝召見,問他:「你想幹什麼?」他說:「我想出家。」成就他出家,皇帝給他做護法,永明延壽禪師,以後是我們淨土宗第六代祖師。

  到臨走的時候,大家才曉得他是阿彌陀佛再來的。走的時候,有這麼一個故事。國王發了大心,想辦一個無遮大會,無遮大會是什麼意思?「無遮」是無條件請客,凡是出家人,這一天皇帝供齋,都可以來應供。這個不要發請帖的,只要是出家人都可以來,一律歡迎,決定沒有拒絕的,千僧齋。在這供齋期間當中,當然座席也有上座,也有首席,首席當然是高僧大德們。這些人彼此都謙讓,互相的推讓,都不肯坐這個上位。正在大家謙虛推讓的時候,來了一個和尚,大家也不認識他,過去也沒見過,來這麼一個和尚,穿的也很普通,邋裡邋遢的,並不是怎麼樣的光彩。這個和尚耳朵很長,所以人家叫他大耳和尚,給他取個綽號「大耳和尚」。這個和尚看他們大家推推讓讓的,他就跑到上位坐下來。因為都是出家人,也不便說他,於是大家就坐下來了。供齋完之後,人都散掉,都走了。國王就問永明大師:「我今天發心供齋,有沒有聖賢來應供?」聖賢應供,福報就大了。他說:「今天有。」他說:「什麼人?」「定光古佛今天來了。」「是哪一個?」「就是坐在上位那個大耳和尚。」這下子國王歡喜,立刻派人找這個法師,到處打聽,看到有人的時候,問看到從哪個路走過去。結果派人去找,找到了。他在一個山洞裡面休息,在裡面打坐。國王派的這些人見到法師,知道他是定光古佛,哪一個不到那裡去拜?身分暴露了。他一看大家來找他,他只說了一句話:「彌陀饒舌。」阿彌陀佛亂說話,他說了這一句就往生,就走了。所以身分暴露之後,立刻就走;不走,那你就妖言惑眾,你就迷惑眾生。

  大家聽了這句話,心裡想:定光古佛走了,「彌陀饒舌」這個話是定光古佛講的,那永明老和尚是阿彌陀佛來的,不要緊,還有阿彌陀佛在,趕緊回去報告。回去報告,他也太興奮了,皇帝正好聽說這個事情,也到門口來看看,跟皇帝撞了一下,「什麼事情這麼慌張?」「報告皇帝,大耳和尚找到了,他已經往生了。」皇帝也著急:「他怎麼走了?」他說了一句話,「彌陀饒舌」。皇帝立刻就懂了,趕緊去拜永明延壽,永明延壽是阿彌陀佛來的。還沒有出大門,外頭人進來說:「永明大師圓寂了。」永明延壽大師是這樣往生的,示現給我們看,教我們怎樣做人,怎樣做事,怎樣學佛,沒有為自己,一切為眾生。起心動念為眾生,言語為眾生,行為為眾生,沒有一樣不是為眾生的。

  一定要曉得,這個世間一切的一切全都是假的,假的要當真,那你就大錯特錯了。不能當真!所以佛教給我們隨緣而不攀緣,普賢菩薩教給我們「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你們眾生怎麼說都好,我都隨喜。為什麼?眾生有時候做錯事情,菩薩也點頭,也隨喜。時節因緣沒有成熟,這個時候改不過來,眾生業力所使,他做壞事,他要受果報,這是多生多劫累積下來的惡業招感的。天災人禍,菩薩知道怎麼避免,但是教眾生,眾生不會聽的,不會接受的,還要說你胡說八道,還要毀謗陷害,那豈不叫罪上又加罪?我們知道恆順眾生、隨喜功德,就是避免眾生再造重業,就是這個意思,他造的業已經夠慘了,不要再加重他,我們要曉得這個道理。

  常常讀誦經典,細心觀察佛菩薩怎樣教我們,我們在經典當中應該如何來學習。所以頭一個,你把這個道理事實真相搞清楚了,不怕吃虧,不怕上當;真搞清楚了,歡喜吃虧,歡喜上當。別人毀謗我們,歡喜;侮辱我們,歡喜;傷害我們,歡喜。在這個地方才真正知道,瞋恚心沒有了,瞋恚的念頭都沒有了,能夠發現自己修行的功夫。沒有這個境界現前,你怎麼知道你有沒有功夫?境界現前才知道自己修行到哪個階段,再向上提升。我們自己用這個方法來表現、來對人,對方常常騙我們的人、常常害我們的人,我們相信,我們了解,他騙人不只騙我一個,他害人不只害我一個,他不曉得害多少人,不知道騙多少人,那些人都報復他,也反過來毀謗他、陷害他,我們這個受他的害,沒有報復,沒有毀謗,會引起他良心發現。

  他以惡意對我,我以善意對他;他以虛偽對我,我以至誠對他,這樣才能夠幫助他覺悟,幫助他回頭是岸,幫助他逐漸良心發現,知道好歹。所以自度又何嘗不是度他?自他兩利。如果有一念不平的心,有一念瞋恚的意思,自他兩害。這個是要智慧,沒有智慧做不到。所以有智慧的人在這個世間,決定是自他兩利。佛經常講自利利他,對自己不利,對別人決定是傷害。對自己不利是什麼?增長自己的貪瞋痴慢,增長自己的自私自利,對自己大不利。什麼是真正對自己利益?化除自己的貪瞋痴慢,斷盡自己的自私自利,這是大利益。真正的是非利害,我們要不搞清楚、不搞明白,你怎麼修行?你怎麼會有成就?我們同學一定要明白這些道理,你才能看得懂佛經;否則的話,佛經擺在你面前也看不懂。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