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諸位同學:請掀開經本,《阿難問事佛吉凶經科會》第二十四面,最後一首偈看起:

  宿福值法者。若一若有兩。經法稍稍替。當復何恃怙。】

  前面我們講到這首偈,這首偈裡頭的教誨意思很深,我們要能夠細心去體會,佛與阿難對我們期望的是些什麼。科題上講得好:「宏少」,弘揚佛法的人太少了,所以「法替」,法就衰了。這個意思就很明顯,希望我們發心弘法,把正法發揚光大,說話的意思在此地。但是要怎樣把佛法復興起來?用現代的話來說,必須要做自我的犧牲。前面我說了,不能不選擇道場,不能不順從佛陀的教誨,這是重要的原則。佛教我們把道場建在哪裡?阿蘭若處,這是我們在佛經上常看到的。「阿蘭若」是梵語,翻成中文的意思是「無喧鬧」,「阿」是無,「蘭若」是熱鬧的地方,換句話說,是沒有這些熱熱鬧鬧的干擾,要選在這個地方。從前的標準是牛叫的聲音聽不到,住在鄉村裡頭,鄉村農夫都養牛,牛叫的聲音這個地方聽不到就很清淨,用這個做標準。

  環境影響我們的心情,這是凡夫,我們還不能轉境界,能轉境界就無所謂,就不怕它了,不能轉境界,那你就要知道我們會被境界所轉,我們決定要避開,避開繁華熱鬧,住在深山裡面,人跡罕至,一般人都不願意到那個地方去的,選擇這些地方建道場。如果我們今天建一個道場,唯恐別人不來,還要開個馬路上去,還要搞個纜車上去,那就壞了,那你就把道場毀掉了。在現代這個時代,要到山上來、到道場來的,要他走路,至少走一個小時,再少半個小時,不能少過半個小時,他要不能走半個小時的路,那就別上來。不能用車把他送到門口,那像什麼話!要懂這個道理。

  我在一九七七年,在香港遇到一位聖一法師,我們中國大陸對他老人家很熟悉,他在改革開放之前兩年,就在中國大陸到處布施,幫助內地建道場,我聽說內地的,我們佛門四眾弟子叫他做財神菩薩。他生活非常清苦,過去親近虛雲老和尚,有老和尚的遺風。他在大嶼山的後山建了個道場叫「寶林禪寺」,他是參禪的,大嶼山有一個大的道場,是觀光遊覽的勝地「寶蓮寺」,寶蓮寺熱鬧,香火鼎盛。他這個廟建在寶蓮寺後面,沒有路,車沒有辦法走,一定要走路,大概要走四十分鐘,他不開馬路,他來跟我講,我贊成,我說你做的完全對,正確了。那個時候有四十多位參禪的學人跟他學,他有個禪堂,每天還按照時間坐香,我看了很感動。我說我學佛這麼多年,走過許許多多地方,看過許許多多道場都是熱鬧道場,沒有看過一個真正修行的道場,到這個地方來大開眼界,今天看到一個真正修行道場。

  我對這位法師非常尊敬,他今年八十歲,大我五歲,我們的交情非常好,這就是懂得選擇道場。住在山上的人許多都是住小茅篷,因為他的廟不大,人多了怎麼辦?就在附近搭小茅篷,一個茅篷住三四個人,在禪堂裡面共修。茅篷都是自己搭的,在山上就地取材,茅篷搭上,地是泥土地,不是水泥地。使我想像我們六十多年前在家鄉,我九歲離開家鄉,那個時候情形還都記得很清楚,我們鄉下人住的房子是茅草屋,草屋土牆,都是自己建的,那個茅屋住起來真舒服,冬暖夏涼,土牆牆築得很厚,大概總有一兩尺厚的樣子,茅草蓋的是冬暖夏涼,住茅屋。現在我回去一看,茅屋沒有了,都是磚瓦的房子,這一看農村富裕起來了。我們出家人最好還住茅篷,住小茅篷,小茅篷住起來實在講詩情畫意,那是人生很高的享受,不一樣!這是道場的選擇。

  我們希望真正發心,真正修行,建道場不要開公路,至少走路要走半個小時,你到這個地方來表示你有一點誠意,真心來求道;車開到大門口下車,一點誠意都沒有。生活要樸實,所以從中國大陸有一些同修到我們居士林、到淨宗學會,在這邊吃飯的時候,吃完之後上來跟我講:法師,你們的伙食太好了,這麼多菜。確實,但是我不是這裡的主人,我是來作客的,客從主便,客人一定要隨順主人,主人的盛情接待,我們也就受了。主人外國人,也是好心,現代化,也體現出新加坡是個富裕的國家,歡迎大家到此地來,接待都接待得很好。現在就是住宿的地方差一點,居士林現在正在建大樓,聽說建好之後,宿舍可以容納四百多人,居住的環境就改善了。住得好、吃得好,人就不想走了,也不想到極樂世界去,這不錯嘛!

  佛在經教裡一再跟我們提示「以苦為師」,釋迦牟尼佛自己給我們做出樣子,他老人家日中一食,沒有信徒接待的時候樹下一宿,財產三衣一缽,什麼都沒有,這什麼意思?告訴我們萬緣放下,真的放下了,徹底放下了。印度天氣熱,三件衣服足夠了,我們現在人講這三件衣服換洗怎麼辦?從前真修行人沒有聽說有洗衣服的,沒有聽說有洗澡的,不要說別人,虛雲老和尚一年剃一次頭,一年洗一次澡,恐怕他衣服都不換的,衣服也不洗的,哪有洗什麼衣服!衣服髒不髒?看那樣子好像很髒,領子上油垢都很厚,可是你聞聞是蓮花香味。為什麼?身清淨,他身上放香,修行有功夫,境隨心轉。我們三天不洗澡,身上放臭氣,人家放香氣,我們要認真去反省反省,細心去觀察觀察,他吃什麼東西?為什麼身上放出來氣是香的?我們吃很多好東西,尤其是有錢人家,什麼樣的補品天天不斷,放出來的氣味是臭的。我們學佛,佛做出這個樣子給我們看,教我們這樣學就對了。

  道場的興旺不是香火鼎盛,不是徒眾很多。諸位一定要記住,什麼叫「道場興旺」?這個道場修行證果的人多,念佛往生的人多,真的往生了,這叫興旺。幾百人、幾千人亂轟轟的,一個都不能成就,這是道場衰相,阿難尊者感嘆的是這一樁事情。如果照一般人講,我們今天的道場比釋迦牟尼佛興旺太多了,釋迦牟尼佛的道場哪有這麼大?哪有這麼多人?香火哪有這麼盛?以為我們是超過過去祖師大德,超過佛陀在世,一個往生的都沒有,都是搞名聞利養,都是在一起鉤心鬥角造罪業。出家人還是爭名奪利,這成什麼話!哪裡有道心?「經法稍稍替」就是說這個事情。我們要懂得,每一個人都要懂得,我們大家在一起生活、在一起修行才能如法。你不懂這個道理、不了解這個事實真相,怎麼能夠做到如法?所以值法的人愈來愈少了,我們看他的行持就知道了。

  現在這個世間,所謂新興的文化,那個文化的精髓是什麼?鼓勵貪婪。去年此地早報還有一個整版的一面廣告,這一面就寫了這麼一句話:貪婪是社會的動力,怎麼得了!好像今天社會的進步,科學技術、工商業的發達靠什麼?靠人家貪心。貪婪決定建立在競爭的基礎上,今天父母教小孩,從小就教他要競爭,你不能輸給別人,輸給別人將來你在社會上就不能生存,這還得了!想想我們中國古聖先賢教小孩忍讓,現在是完全一百八十度的轉過來,競爭,競爭到最後鬥爭,鬥爭再發展是戰爭,戰爭發展到世界末日、地球的毀滅,新文化的路是走毀滅的道路。佛菩薩、古聖先賢教導我們是一條生路,真的是光明大道,現在沒人走,要走黑暗的途徑,黑夜裡頭去摸索,幹這種苦事。

  我們一定要明瞭,佛陀這種教誨以身作則,特別對於這些貪婪的眾生,你貪我不貪,你爭我不爭。你說不競爭,在社會上活不下去,我不爭活得比你好,讓你自己好好的去反省,我決不競爭、決不鬥爭,我活得比你快樂。我們要做出樣子給他看,然後讓他自己覺悟,不競爭、不鬥爭也能活得下去。如果你明瞭因果,這問題就更容易解決了,「一飲一啄,莫非前定」,你一生當中那一點福報不是你競爭得來的,也不是你鬥爭得來的,你怎麼得來的?你前世修的福,這一世你又有緣分,你的福報就現前,是這麼來的,絕對沒有不勞而獲的道理,這講不通的。佛的經論講得太好了,人的財富,發財,怎樣才能發大財?財富的因是財布施,你不修財布施的因,你怎麼會得財富的果報?今天我們看到世間人發大財的,億萬財富的,什麼原因?過去生中財布施修得多,他這一生無論幹什麼事情,那是緣,他都發財。我們前生沒有修財布施,他把那個生意讓給我,我去做,做幾天蝕本、賠掉了,不但不發,賠掉了,為什麼?命裡頭沒有,就這麼個道理。

  聰明智慧是果報,法布施是因;健康長壽是果報,無畏布施是因。所以佛教人,你要想得財富、得聰明智慧、得健康長壽,你要修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這才是個正理,這是真話,決不是鬥爭、欺詐別人你能夠發財,沒有這回事情。那是折損自己的福報,你造作惡業,惡業是折福折壽。現在人沒人聽得懂,也沒有人肯講真話,看到世間人競爭,出家和尚也競爭,看到世間人騙人,出家和尚也騙人,這成什麼話!佛法何以衰微?原因就在此地。

  『經法稍稍替』,佛弟子不能依教修行,不能弘揚正法,佛法當然逐漸逐漸衰滅了。佛法的衰滅,佛弟子沒有盡到本分的責任,「稍稍替」,替就是廢滅,佛法在這個世間被人家廢棄滅亡。現在這個社會上一般人輕視佛教、輕視出家人,出家人在社會上沒有地位,誰瞧得起你?誰尊重你?這是佛弟子的奇恥大辱,這個恥辱自己找來的。佛法衰滅,實在講出家人不修行了,出家人不懂得經教,出家人胡作妄為。一切眾生靠誰?現在這個社會我們仔細觀察,法變質了,你講正法,他說邪法,邪與正一定發生衝突,人家立刻毀謗來了,障礙來了,侮辱來了,陷害來了,你怎麼招架!法從這裡滅的。佛法滅了,出家人不再修戒定慧,一切眾生在這一生轉迷為悟、轉凡為聖的機會沒有了,阿難在此地感嘆『當復何恃怙』,這些苦難眾生要依靠什麼?由於這麼一個原因,阿難才求佛住世,「願為一切故,未可取泥洹。」

  再看後面這一首,這一段「疑謗重罪」,疑是對佛法懷疑,對三寶的毀謗,這個罪重。

  恩非不大。罪由眾生故。法鼓震三千。如何不得聞。】

  我們看阿難這些言詞,真的字字句句血淚之言。因為眾生罪業太重,六根被業障障住,所以愚鈍而不明。佛恩德之大,就是說法度眾,如果不說法,佛對眾生就沒有恩德。不但說法,還表演給大家看,人都願意過富裕的生活,為什麼佛陀要這樣的辛苦?佛是有能力過富裕生活,王子出身,即使出家,他的父母也可以給他蓋一間像皇宮一樣的寺院,也可以享受宮廷那種富裕的生活,他為什麼不要?他不是辦不到,輕而易舉就辦到了。為什麼要樹下一宿、每天出去托缽?做給我們看的。用意在哪裡?斷煩惱習氣,斷貪瞋痴慢,目的在此地。凡夫的業障太重了,根就是自私自利,起心動念「我」的利益,這一個根要不能拔除,就會造成佛道永遠的障礙。

  我們知道學佛的同修們,每一個人善根福德都很深厚,我們學佛不是從這一生開始,過去生生世世都在修學,為什麼現在還變成這個樣子?就是自私自利沒有放下,生生世世修學都不能夠入佛境界,都沒有辦法修行證果。證什麼果?最低小乘須陀洹果的果報。大乘初信位的菩薩,我們都沒有證得,要什麼樣的條件才能證得?經論上講得太多了,一定要把三界八十八品見惑斷盡,才能證得初果。八十八品見惑第一個身見,就是自私自利,第一個不放下,後面就不要說了,我們的虧就吃在這裡。現在這一生難得遇到正法,假如不把自私自利放下,那就跟過去生中一樣,跟佛結個緣而已,佛法裡面的成就,一寸一尺都沒有辦法邁進,這是事實真相。

  大乘法裡面教導我們,起心動念不要為自己,為眾生。不起心動念則已,起心動念則想到一切眾生的幸福,不要想自己。自己苦一點,眾生得福報,好事,我們看了歡喜,看了開心。自己如果不能放下,享受五欲六塵的福報,你說法沒有人相信。為什麼?你講的是一套,你做的是另外一套,你做的跟你講的相違背,誰相信你?所以佛菩薩做出來給我們看,他所說的他完全真的做到,我們佩服,我們讚歎,沒有話說。仔細觀察,他的生活好,生活真得快樂。我們世間人得這一點五欲六塵的享受,你要知道你付出了多少的代價,得不償失。付出什麼樣的代價?迷失了自性,把自性裡面無量智慧相好,換成眼前一點物質享受,等於是說你拿了萬兩黃金換一點糖吃,我這個比喻不過分,虧吃得太大太大了。這個地方只要能夠稍微忍受一點,你才曉得佛菩薩的生活是大自在、真快樂。何以故?你問問看世間人,哪一個人沒有煩惱?哪一個人沒有憂慮?哪個人沒有牽掛?哪個人沒有恐怖?佛菩薩過這種簡單的生活,他沒有煩惱,他沒有牽掛,他沒有憂慮,他沒有恐怖,你說這個多快樂,真得大自在。作大官,作國王,作總統,出門許許多多保鑣保護到,好像是挺威風的,不自在!沒有人保護就有人要殺他,哪有我們這樣隨隨便便哪裡都可以去,不需要一個人保護,沒有人傷害我們,你說我們自在還是他自在?我們幸福還是他幸福?細心一觀察,那個不自在,那是假的不是真的,佛教我們過真的真人生活,不要幹假的。

  世間人所希求的我們統統放下,我們所求的世間人不知道,他不要。我們要真誠,他不要真誠,他要虛偽,他要欺騙。我們要清淨,他要污染。我們要平等,他要高下,他跟我們不一樣。我們要慈悲,他要自私自利,所以我們跟他生活在一起,對他的利害一絲毫妨礙都沒有。學佛,於人無爭,於世無求,你爭我讓你,你要我給你,我得自在你得不到自在。所以佛不但是講經說法教化眾生,以身作則,這個恩就大了,超過父母,父母對我們是養育之恩,佛菩薩的恩德是成就我們的法身慧命,破迷開悟得自於佛菩薩,我們要細心去體會,細心去觀察。

  底下一句說『罪由眾生故』,眾生妄想執著,自己劃小圈圈來束縛自己,隔離了聖人的大道,這個錯誤了。這是什麼?罪業,由於眾生自己造作的,自作自受。佛菩薩不劃圈圈,佛菩薩不分你我,不分族類,也不分宗教,對於一切眾生真誠平等。小圈圈是怎麼劃成的?妄想分別執著就劃圈圈了,妄想劃一個圈圈,分別,那個圈圈裡又劃個圈圈,執著,在分別裡面又劃,愈劃愈小,劃到最小夫妻兩個都不能相容,再劃到小,自己一個人也無緣無故發脾氣,自己跟自己過不去。這一個事相是真的不是假的,就在我們周邊我們常常看見,一個人無緣無故自己發牢騷,自己跟自己過不去,他還能容人嗎?這是罪業深重的現象,不能跟大眾相處。他聽了佛法,也知道看破放下好,也很想看破放下,偏偏境界現前老毛病又發了,這個要知道,自己造業自己受報,障礙了值法的機緣。

  下面阿難很感嘆的說『法鼓震三千,如何不得聞』?「法鼓」是形容佛說法的音聲就像鼓的音聲遠震。「三千」是三千大千世界,實在說,這是跟你講真的,極其微細的震動,我們講心理,不要去講物理,心理很微弱的一個念頭,這個念頭自己都沒有覺察到,可是這極其微細的念頭立刻就傳播虛空法界,十方諸佛在他那個地方他就收到,就接收到了。同樣道理,十方諸佛講經說法二十四小時沒有一分一秒間斷,為什麼我們聽不到?我們的六根故障了,這身就像機器一樣,像一個收音機、像個電視一樣,故障了收不到。收不到不是它的音聲沒有到我們這個地方,到了,我們本身有故障,眼看不到,畫面看不到,眼有故障,聲音聽不到,耳有故障。這個故障在佛法裡面叫做業障。

  業障如何突破讓我們了解事實真相?我們看《虛雲老和尚年譜》,那裡記載的不是假的,真的,虛老和尚常常打坐,不知不覺就入定,一出定大概都是一個星期十來天後。他曾經說過,在定中他到兜率天聽彌勒菩薩講經說法,參與彌勒菩薩的法會,他坐在前面座位,還看到幾個同伴,認識的,幾位老法師已經往生了,看到他們也在座。這是什麼?這就說明,他坐在這裡如如不動,影像他接收到了,音聲他也接收到了,確確實實「法鼓震三千」。所以我們要曉得,十方諸佛菩薩無時無刻不說法,從來沒有中斷過,色相、音聲周遍法界,何止三千?虛雲老和尚有能力接收,他的能力並不是很大,他能夠接受三千大千世界之內的。三千大千世界之外沒聽說他講過,靠什麼?清淨心,禪定就是清淨心。

  《壇經》六祖惠能大師教我們的「什麼叫禪定」,他講得好,什麼是「禪」?不為外境所轉這叫禪。什麼叫「定」?不起心不動念就是定。我們得學這個功夫,他們用打坐的方法,我們用念阿彌陀佛的方法,用阿彌陀佛的方法修禪定,佛在《大集經》上讚歎「念佛是無上深妙禪」,這個話是世尊在《大集經》上說的。可是你要會修,你要是不會修,一面念阿彌陀佛一面胡思亂想,那就完全毀掉了,那你不是在修禪定,你就不是念佛。所以念佛要怎麼念?覺明妙行菩薩教給我們:「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也就是大勢至菩薩教導我們的「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你看看是不是深妙禪?無上深妙禪,不需要坐在禪堂,行住坐臥都在禪定當中。六祖這兩句話,實際上是佛在《金剛經》上教給須菩提尊者,經上所說的「不取於相,如如不動」,我們就恢復能力了,諸佛如來講經說法我們這個機器靈光了,現場的色相我們能收到,我們能看到,說法的音聲能聽到。

  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就是要練功夫,練什麼功夫?不著相。不是六根不接觸外面境界,不接觸你到哪裡修?接觸裡頭不著。要記住三皈依的原則,不迷就是皈依佛、不邪就是皈依法、不染就是皈依僧,三皈依是教給我們修行總原則。眼見色不迷於色,見色沒有邪念,沒有污染。污染是什麼?好惡,我起了喜歡的心、討厭的心,被污染了。沒有好惡,心永遠保持清淨平等覺,覺就不迷,清淨就不染,平等就不邪。

  吃飯要知道修清淨平等覺,絕對不會被飯菜迷了,起心動念就迷了;飯菜裡面挑剔,邪知邪見,邪了;起了好惡的念頭,這個好吃,那個不好吃,被污染了。修行在穿衣吃飯、在日常生活當中點點滴滴,六根接觸外頭境界,你記住不迷、不邪、不染,是真修行。練到有一定的功夫,煩惱輕了,智慧長了,境界就轉變了,諸佛如來講經說法,這個境界能見能聞,證明「法鼓震三千,如何不得聞」,那是「罪由眾生故」。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