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諸位同學,請掀開《阿難問事佛吉凶經科會》第二十二面,經文倒數第二行,看第五小段:

  【戒行之德。應之自然。諸天所護。願不意違。感動十方。與天參德。功勳巍巍。眾聖嗟歎。難可稱量。】

  前面這一句說過了,我們從第二句說。『應之自然』,這裡頭有兩種說法,一種前面剛剛說過:諸佛菩薩隨緣現相,不變本性,所以叫自然。我在過去講經的時候曾經說過,不變隨緣,隨緣不變,這是佛家常講的,我把他說成四句。「不變隨緣」是佛,確確實實眾生有感,佛就來應,佛可以以無量無邊身應眾生之感,他不變,不變本性,這是佛。第二種,菩薩,菩薩是「隨緣不變」。跟不變隨緣有什麼不一樣?實在不一樣,他是在隨緣裡頭去鍊不變。他自己沒有到真正不變,他在裡頭鍊功,就是清涼在《華嚴》裡面給我們講解五十三參,講歷事鍊心,經歷世間一切的事相,在裡面去鍊如如不動,所以我說這是菩薩。但是要曉得,菩薩有能力禁得起鍛鍊,這才是菩薩。

  第三種,「不變不隨緣」。那是誰?小乘的阿羅漢,他不變,心地清淨、如如不動,他不隨緣。他不是完全沒有慈悲心,眾生去找他,他也會幫忙;你不去找他,他不會主動來找你。跟菩薩不一樣,菩薩為眾生不請之友,眾生不找,菩薩會來;阿羅漢、小乘四果四向,你不找,他不來;換句話說,一定要顯感他才顯應,我們冥感沒用處,他不會應的。第四類,「隨緣隨變」。那是我們凡夫,隨著緣隨著變,心裡頭沒有主宰。我這講法當時也有一些大德居士,他們常常聽我講經,他說:「法師!你這講法我從來沒聽說過,想想也很有道理」。我把這感應講成四種,更清楚、更明白了。

  這地方我們也可以說到菩薩們,也有這種能力隨緣現相,像《普門品》裡面講的三十二應,當然觀世音菩薩久遠劫已經成佛了,這是倒駕慈航的,但是他所示現的是菩薩身分,也就是告訴我們,法身菩薩都有這個能力。圓教初住菩薩就有這個能力,應以佛身而得度者,即現佛身而為說法,他就有這個能力,他所示現也不違本性。這在此地也能講得通,所以說「應之自然」。自然就是不變,確確實實像世尊在《金剛經》上教誨須菩提尊者一樣。須菩提尊者發心教化眾生,行菩薩道,佛對他的諍言就是「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你就能把本性守住了。我們今天在這世間要想自己道業成就,這兩句話重要。「不取於相」就是放得下,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統統放下。放下不是事上放下,事上放下,你怎麼能跟眾生接觸!什麼地方放下?心上放下。心裡頭確實沒有,事上跟一切眾生和光同塵,心裡頭沒有,決定沒有貪念,決定沒有瞋恚,放下這個,所以跟一切大眾歡歡喜喜。我們就是以濟公長老做例子、金山活佛做例子,這兩位好像是瘋瘋癲癲,跟大家和光同塵,一切都沒有拘束,博得社會大眾的歡喜,樂意親近。

  所以放下,諸位要記住,不是在事上放下,是要在心上放下、在理上放下,事沒有障礙,事事無礙;心要放不下,事事就障礙,理事也障礙了,事事也有障礙,麻煩就大了。所以一定要懂得從心上放下,心地永遠保持清淨、平等、正覺、慈悲,這就是「應之自然」。我們今天在這世間雖然不能真正做到「應之自然」,也要搞個相似的,總是向著這目標、向著這方向,那就對了,不至於有太多的錯誤,我們才真正會用功,真正懂得怎樣學佛,自己才會有受用。

  底下經文說『諸天所護』,這是必然的。所以我們要重視持戒、行善、修德,積德累功。你不持戒行善、積德累功怎麼行?「應之自然」就是諸佛護念,接著是「諸天所護」,諸天善神保佑你。『願不意違』,這就像世尊在《楞嚴經》上所說的,「發道意」,發道願,有願必成。你發的願跟普通人的願不一樣,不是自私自利,不是求名聞利養,不是求五欲六塵的享受,不是!你發的願是願度眾生、願成佛道,這是無上菩提大願,你這個願會圓滿的。「願不意違」,你的願不會違背你的意思,就是有願必成。人要發善願!

  『感動十方』,「十方」是諸佛。為什麼?心同佛、願同佛、言同佛、行同佛。怎麼知道同佛?我們的心、我們的願、我們的言、我們的行都遵照經典就同了。《十善業道經》裡面佛教導我們:常念善法。在《十善業道經》,「善」就是指的十善業道,廣義的來說,我們受持《阿難問事佛吉凶經》,這是善法;我們受持《大乘無量壽經》,善法;我們受持《大方廣佛華嚴經》,善法。受是接受,接受佛在經典上講的道理,把這些道理變成我們自己的思想見解,我們的思想見解同佛;把佛度化眾生的弘願變成自己的願望,願同佛;我們與一切大眾接觸,不開口則已,開口總是覺悟眾生,言就同佛;日常生活行為不違背佛陀的教誨,行同佛。自行化他,哪有不感動十方的道理?十方諸佛憑什麼護念我?就憑這個。我不需要求佛護念,他有感,佛菩薩「應之自然」,就是這個道理。

  底下是世尊讚歎的話,世尊代表諸佛讚歎,代表龍天護法善神讚歎,『與天參德』。「天」就是性德,我們常講天然的性德,跟天然的性德一樣。諸佛菩薩的心願言行都是天然性德的流露,裡面確確實實沒有摻雜絲毫意思在裡頭,就像永嘉對六祖講的「分別亦非意」,這話說得好;「執著亦非意」,六祖問他:你還有分別嗎?分別亦非意。如果再問:你還有執著嗎?執著亦非意。意是什麼?沒有自己絲毫意思摻雜在裡面。分別、執著順之自然,眾生分別隨他分別,眾生執著隨他執著,眾生執著這是毛巾,我也說它是毛巾,我不要跟他相反,沒有我一點意思摻雜在裡頭,分別亦非意,執著亦非意。這就是什麼?不違本性。應化世間不違本性,就是佛的不變隨緣,菩薩的隨緣不變。

  「天」,也可以說是自然,也可以說是無為。我們世間人解得淺一點,猶如天體,日月經天、四時變化,哪有意思摻雜在裡頭?這就屬於自然,在佛法裡面叫隨緣。攀緣,就有意思在裡頭;隨緣,沒有意思。沒有意思,前面講,修的是淨業;摻一點意思在裡頭,那就變成善惡業。在我們修行階段裡面,像天台大師講的,他說六個階段,六個階段第一個不算,第一是理即佛,那是從理上講的,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一切眾生本來成佛,這是理上說的,這是真平等。後面五條從事上說的,眾生迷失了本性,現在接受佛菩薩的教誨,希望恢復本性。接受佛菩薩的教誨,不能依教奉行,他能信、能解,他不能做,這是什麼位?名字位佛,有名無實;換句話說,你這一生該受什麼樣的因果,還是受什麼因果報應。不是說你信佛,理解佛經,也會講經說法就不受果報,沒這個道理。

  我們講這經前面,安世高的同學不就是很明顯的例子嗎?那是個出家人,難得明經好施,我們今天遇到這種法師,從內心裡面敬佩。但是他怎麼樣?他煩惱習氣沒有放下。換句話說,不能行,貪瞋痴不斷,一生修學的變成三界有漏的福報,死了之後還是墮三惡道,畜生身。福報大,畜生裡面去做龍王。做了龍王,真的是有權有勢,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習氣愈來愈嚴重,造的業愈來愈深,到臨死的時候後悔,知道自己死了之後一定墮地獄,福報享盡了,做龍王這一生當中沒有修福。幸虧他有個好同學,在關鍵的時候來拉他一把,給他講經說法,他真正生慚愧心,把信徒們所供養他的這些財物全部交給安世高替他修福。安世高拿到這一筆財物建了一個佛寺、建一個道場,這道場叫大安寺,現在的江西南昌,大安寺是安世高建的,江南第一個佛寺,建廟的這些財是[共+阝]亭湖的龍王捐獻的。

  這樣鮮明的教誨我們要記住,我們自己常常要想一想:我們跟安世高的同學比較比較,我將來這一生果報到哪裡去?這不是開玩笑的。人身難得,佛法難聞,這樣的下場不是我們願意見到的。安世高超度他,也不過是超度到忉利天而已,這事情多難辦。天福享盡,還是要墮落,不究竟,不圓滿。不要說別的,就是這樣一部小乘經,我們果然能夠依教奉行,念佛求生淨土,問題解決了。如果不求生淨土,肯定人天福報。為什麼?出三界難,太難太難了!連安世高的同學都出不了三界。所以我們要真幹,真幹就是認真克服自己的煩惱,放不下也要放下。印光大師教我們一個方法很好,把「死」字貼在額頭上,常常想到我就要死了,「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死了之後,你能帶什麼?什麼都帶不去。不要等到死的時候才放下,遲了,來不及了,現在就要放下,要有果斷,要有決心,對世間絲毫都不貪戀,弘法利生也不貪戀,稍稍有一點意思在裡面就壞了,我們這一生沒有成就,白來這一趟。

  印光法師的法子好得不得了,一般世間人很忌諱這個字,我過去在台北,我的房間一進門就這麼一個大字,一個「死」。有一些居士來看我的時候,曾經有幾位居士跟我講:法師,這個字不好。怎麼門一打開,看到個「死」字,字不好。我告訴他:這字好得很!時時刻刻在警惕著自己。我不是給別人看的,我進門出門頭一個看到這個字。不怕死,什麼時候都可以死,什麼處所也可以死,什麼方式死都行,都不在乎,對於死沒有一絲毫恐懼。我天天都在準備,時時都在準備,萬緣放下。你們世間人所追求的,我統統不要。我活一天,幹一天,所謂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做我本分的事情,就是對於本分事情也沒有絲毫留戀。「一定要做圓滿,一定要做得怎麼樣」,那就是加了一點點意思在裡頭,又把這法破壞掉了。諺語裡面所講的「一粒老鼠屎,壞了一鍋粥」,加一點點意思在裡面就壞了,要學著一絲毫的意思都不摻雜,我們這個心才自在。別人怎麼批評、怎麼看法,他的事情,與我不相干。我們的行持佛菩薩知道,護法天龍、八部鬼神知道;人沒有這個神通、智慧,他怎麼會知道?我們又何必在乎他們知道不知道。在乎他們知道不知道,又加了一個意思進去了。

  所以經不可不讀,天天要讀;經不可不講,講給誰聽?講給自己聽。別人是旁聽的,真正的對象是自己,尤其是我們今天在攝影棚裡面,面對著攝影機來講,確確實實是講給自己聽的,提升自己的境界。我們總得要有意願入不二法門、入佛境界,不二法門是佛境界,入無為而無所不為的境界,無為是不變,無所不為是隨緣,這就對了,這就是「與天參德」,天性之德、天然之德,「參」就是我們一般講契入,契入了。

  『功勳巍巍』,從前為國家、為民族建功立業,這個功成就了,得到國家的勳賞,功勳。「巍巍」是高大的樣子,在中國過去常常用泰山做比喻,因為在黃淮平原一帶,泰山是最高的一座山,常常用它來比喻功勳高大。『眾聖嗟歎』,「嗟歎」是讚歎。眾聖,諸佛菩薩、聲聞緣覺、諸天善神,沒有不讚歎的。『難可稱量』,這意思就是稱歎不盡,這話是出自於如來之口,句句真實。佛陀這一番教誨,末後這一段勸勉我們。我們看最後一段:

  【智士達命。沒身不邪。善如佛教。可得度世之道。】

  『智』是聰明智慧的人,『士』是讀書人,讀書明理。真正有智慧、讀書明理之人『達命』。「達」,通達、曉了,「命」,自然之理。我們一般講「性相、理事、因果」,對於這些道理、事相都能夠通達明瞭,這真正叫「達命」;而佛在經上給我們教誨的,總不外這六個字。虛空法界、國土眾生,「國土」是講大千世界,「眾生」是十法界依正莊嚴,這是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內容。我們做學生的果然通達、果然明瞭,那你必定是『沒身不邪』,「沒身」就是終身,你在終身當中你不會幹邪知、邪見、邪行,你不可能幹這事情。這邪字包括一切不善的、不正的、不清淨的,都包括在這一個字裡面。由此可知,我們今天還幹邪知邪見邪行,什麼原因?對於佛所講的這些事實真相、諸法實相我們沒有通達,佛法確確實實是知難行易。世尊說了四十九年,哪些人通達?上根的人通達,中根的人通達不徹底,下根人沒通達。我們是下根人,也許是下下根人,我們是不是沒指望了?不是的。善導大師講得好,這事情總在遇緣不同。這話說得好,這一句話說了,我們下下根人還有指望,如果遇到緣殊勝就行了,緣就是機會。

  如果我們遇到好老師、遇到善知識、遇到好的修學環境、遇到好的同參道友,我們這一生當中成就很有希望。因此,我們不能不重視緣,這是我們這一生成敗關鍵的所在。首先我們要認識緣,你不認識,那就一點辦法沒有了。認識緣、遇到緣,總還要有自己一點善根福德,前世所修的他總有根;前世要沒有修善根福德,機會在你面前,當面空過,太多太多了。

  我自己親身的經歷,李炳南老居士過去在台中講經說法三十多年,多少人曾經仰慕他、親近他、聽講幾次經,後來就沒有機會再接近了,種一點善根而已。章嘉大師是大善知識,因為他政治地位太高了,國民黨給他中央評議委員,政府給他的國策顧問,形象上打了折扣,許多人一聽,章嘉大師,政治和尚,帽子扣到頭上,許多人不願意親近他,哪裡曉得他是佛門真正的大德。我也是有緣分聽他老人家的教誨,那跟別人不一樣,見所未見,聞所未聞,生無量歡喜心。我那個時候在上班、在工作,星期天得空的時候一定去親近他老人家,到他那裡去好,為什麼?他的客人少,居住的環境幽雅清靜,至少有兩個小時聽他教誨,緣殊勝。就是方東美先生在台灣教學那麼多年,學生也很多,我相信絕對不是對我一個人說:「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這話是他告訴我的,我相信他的學生那麼多,不會單單對我說,可是我一聽他這句話就被他吸引了,就回過頭來想看佛教究竟是什麼,找佛經看。「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這句話很中聽,很有吸引力,他把我拉進佛門裡來。我們那麼多同學,我那個時候也沒出家,在家,同學當中學佛的是有,研究佛教,把佛教當作哲學來研究。以後真正出家專修專弘,只有我一個,機會要抓住,機會要不掌握住,非常可惜。修學得受用的時候,你才知道果報的殊勝不可思議。

  這裡最重要的,那就是一定要記住:「沒身不邪」。終身決定沒有邪知、沒有邪見、沒有邪思、沒有邪行。我們這一生做人希求達到的目標是純淨、純善,心純淨、行純善。這是我一生修學目標之所在,我就幹這個,這就與自然相應了。末後這一句『善如佛教』。佛教是佛陀的教誨,一定要依教奉行。「善如佛教」這一句就是佛在經論上常常講的受持、讀誦、為人演說。我們要跟佛學習,要學得很像,生活要像佛,工作要像佛。

  佛選擇的行業,用現在的話來說,是一個多元文化社會教育義務工作的行業。因為他從事這工作不求報酬,不講待遇,不是說上一堂課要收多少鐘點費,給你講一部經,現在還有法師談價錢的,這錯了。在外國我還遇到怪事情:傳授三皈也要收費、灌頂也要收費,都有價錢的。我有一年到邁阿密,那邊的居士們請我去講經弘法,也有一個三皈傳授,那邊同修問我:「法師,你三皈傳授的價碼是多少?」我聽了就楞住:「怎麼三皈傳授還有價碼的?」他說:「是!許多法師到這邊來灌頂、三皈五戒,都訂的有價錢,而且還很奇怪,價錢愈高的,人還愈多。」違背佛陀教誨。佛陀一生講經說法沒有收過學費。供養決定是出於大眾樂意的,這可以收,而且一定還要收。為什麼?經論上常講三寶是福田。他要到這裡來種福,你要是不收,不就是不給他種福了嗎?所以這一定要收。收了之後,自己要想一想:我自己是不是真的福田。我接受它,享受這些財物,他能不能得福?不是隨便可享的!如果想想,自己很慚愧,不是真實的福田,這怎麼辦?

  印光大師、虛雲老和尚給我們做了一個好榜樣,我們一看他們的行誼,恍然大悟。印光大師把信徒的供養統統拿來印經布施,這是福田,這是好事情。這經誰印的?他們大家印的。經書這是代表佛法傳之久遠,我們印了一萬本、印了十萬本,將來有一個人讀到這本書開悟了,依教修行證果,他就有福了。這方法好,所以我們也如法炮製,向印光大師學習;虛雲老和尚拿著信徒的供養建道場,照顧出家人的生活,都是值得我們效法的。

  『善如佛教,可得度世之道』,雖然是在家,也可以得度出世之道,同樣可以往生淨土,一生成佛。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