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諸位同學,請掀開《阿難問事佛吉凶經科會》第二十面,經文第二句看起:

  法失理。其罪莫大。罪福有證。可不慎耶。】

  這是這一段的總結,也是這一大段「師弟之分」,最後佛在此地跟我們提出的警告。『違法失理』,「法」,狹義的來說,是佛的教法、佛陀的教學,「理」是道理;我們常講的不如理、不如法。但是法跟理意思都是無盡的深廣,我們怎樣才真正能夠做到不違背佛的教法,不失真理,所以才講到教學。古聖先賢沒有不重視教學的,中國古籍裡面,《禮記》有一篇叫「學記」,這一篇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中國古代教育哲學,非常重要。這一篇裡面明白的告訴我們:「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建立一個政權,領導人民,什麼最重要?教學最重要。古時候那些帝王大臣,他們懂得這個道理,所以政權一建立,立刻就展開教育。如果他的教育上軌道,他的政權就非常穩固,長治久安;他要是疏忽教學,他的政權不穩定,他的社會常常容易動亂,這是一定的道理。

  佛法幫助古聖先王教化眾生,這些人是世間的大善人,他們不求名、不求利,在社會上他不希求社會地位,不希求官爵。釋迦牟尼佛是王太子出身,統統捨棄了,榮華富貴徹底放下,為什麼?為國家服務、為社會服務、為人民服務,目的何在?無非是希求世界和平、社會安定、人民幸福,這是世間真正的好人、真正的善人。你們看哪一尊佛菩薩接受帝王封官爵?沒有的,他在政治上有什麼地位?他也沒有的。他跟所有一切眾生,上至帝王大臣,下至平民乞丐,佛跟這些人平等的,上跟帝王平等,下跟乞丐平等,只有義務的教化,沒有一絲毫的欲望在當中,這樣的好人要是把他捨棄掉了,真是眾生的不幸。這些帝王大臣知道,他們聰明,他們有智慧,對於這些人非常尊重,他是國之寶,是社會大眾的導師,教人以聖賢之道,教人以至善之道,怎麼能夠違失?所以違背聖賢的教法,迷失真理,『其罪莫大』。這個罪究竟大到什麼程度?我們套佛經上一句話來說:「不可思議」,這是真的。聖賢教誨的影響面有多大?影響的時間有多長?你就知道你的罪有多大了。

  佛教是後漢明帝派特使從西域迎請過來,當時來了兩位大德,摩騰、竺法蘭來到中國之後,中國的帝王以最尊敬的禮節來接待這兩位法師。聽兩位法師講經說法,佩服得五體投地,於是懇切的挽留法師,留在中國教化眾生,得到法師的同意。為他們建立道場,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白馬寺。佛教教育第一個機構,稱「寺」,用現在的話來說,也是給他政治地位,是國家最高的機關。皇帝下面直接管轄的機構稱「寺」,但是法師不作官,寺有長官,寺的長官稱「卿」。佛教的法師不作官,他稱「住持」、稱「方丈」,他不稱「卿」。換句話說,教育機構是國家第一等的政治設施,它是屬於教學,法師跟帝王、跟大臣、跟平民依舊保持朋友的關係、師生的關係,這關係不改。

  稱「方丈」,方丈是什麼意思?他自己住的小房子長度只有一丈,是個很小的房子,稱之為「方丈」。稱之為「和尚」,和尚是印度話,中國的意思就是老師、親教師,指導我們修學的老師,所以沒有品級、沒有官階,也沒有官銜。教學的場所可以稱寺,你們想想這個味道,我想這種稱呼在當時決定是朝廷跟法師商量很多次才做決定,彼此雙方都能接受。國家對法師的尊重,對佛教教學的尊重。法師也維持自己的身分,不作官、不干政,所以機構可以稱寺,這裡頭沒有長官、沒有卿。

  我們在這裡面多想想,就能想到當時大致上的情形,朝野跟法師多麼融洽,彼此互相尊重,希望佛教教育真正能夠幫助國家、幫助社會、幫助眾生。如果違法失理,換句話說,佛陀教化的目的就達不到了。佛這句話,現在我們看到了,確確實實現代社會只有佛教的形式,佛教的教法、佛教的真理沒有人懂。這一句跟前面的經文互相照應,「魔世比丘,四數之中,但念他惡,不自止惡」,一直到「斷絕道意,令不得行」,下面又說:「貪欲務俗,多求利業。積財自喪,厚財賤道」,這些話在此地總結,就是「違法失理」,「違法失理」就是講前面這一段。「其罪莫大」就是前面講的「死墮惡趣,大泥犁中,餓鬼、畜生」,總結前面的。

  『罪福有證,可不慎耶』,因果報應的事情,佛經裡面很多,在中國歷史上記載的也很多。前人很難得,把歷史上的因果報應這些事情抄錄下來,編成一本書,《歷史感應統記》。那是《二十五史》裡面所記載的,中國歷史稱為「信史」,不是真正的事實不會寫在歷史裡面,確實有憑有據才會寫在歷史上。我們要到歷史上去查看很麻煩,中國史書部頭太大了,前人用心統統蒐集起來,現在精裝本兩冊,這就是證明。何況古人筆記小說裡頭太多太多了,現在外國人講因果報應的書籍也不少,確確實實有證據。

  「可不慎耶」,不能不小心,不能不謹慎。如果我們細心留意觀察,太多的果報都在我們眼前,這是佛法裡面常講的「現世報」,非常可怕,現世報在佛法裡面講的花報,果報在三途,我們總要曉得。修行人最重要的是反省,承認自己的罪過,改過自新,斷惡修善,前途才是光明的。不能夠掩飾自己的過惡,掩飾自己過惡就會積成大罪業,那錯了,所以佛家常常教人「發露懺悔」,勇於承認自己的過惡,改過自新。

  經文到這個地方是第三個大段「師弟之分」講完了,下面等於說是另外一個問題,「疑法抵觸」這是另外一個問題。這一大段,在這部經裡面是核心,因為在第一個大段只是討論學佛究竟是好還是不好,到底是吉還是凶。佛跟我們解釋,怎樣學佛是吉利的,怎樣學佛是錯誤的。我們明白之後,接著跟我們講殺業責任,這一條我們跟諸位介紹的時候,著重在持戒。戒為無上菩提本,真正能懂得斷惡修善的功德利益,然後才能學佛。學佛,師弟之分就是關鍵;換句話說,斷惡修善一定要有師承,所以才有這一段經文。

  我們在這一段裡面,想到世尊在大經上常講「信為能入,智為能度」。佛家有一部大書《大智度論》,《華嚴》是大經,《智論》是大論,大經大論裡面都說「信為道元功德母」。沒有智慧就愚痴,沒有覺悟就迷惑,愚迷之人他怎麼能成就善業?所以學道,師生兩方面要建立互信,學生要相信老師,老師也要肯定學生。所以我們在這一段經文裡面體會到,學生對待老師要如同對父母、對佛菩薩一樣。

  求道求學的態度,我們培訓班的同學主修的一門課程,《內典研學要領》。《內典研究》是李老師寫的,這裡面我有一篇短文附在裡頭,《內典研學要領》,我這一篇短文李老師看過的,當時吩咐(那個時候是油印)印給同學們做參考,老師一個字都沒有改動,我自己還感覺得後面有幾句寫得不理想,但是老師沒有改。求學求道的態度,《內典研學要領》諸位可以做參考。老師教學生,我們在這裡看出世尊如何教誨的,盡心盡力,慈悲攝受,教之以道,導之以德,成就學生道業學業而不居功,不以為我自己有多少功勞,我自己有多少恩惠,那就錯了,那就著相了,若無其事,這真正叫得大自在。

  古人常說:「生我者父母,成我者師友。」師友跟我們自己的關係,「友」是同學,同學裡面志同道合的這是「友」,師友是我們一個人修道過程當中的迷途明導、苦海舟航。所以要成就,要有好老師,要有好同學,有好老師沒有好同學,非常困難;有好同學沒有好老師,同樣困難。老師指路,同學結伴同行,在旅途上互相幫助,缺一不可。有好同參沒有好老師,等於沒有人指導方向,我們很容易迷失方向;有老師沒有同學,知道方向很正確,走路辛苦困難,旅途很長,沒有同伴。良師益友是我們這一生成功失敗的關鍵,你有緣遇到,你就成功了。你遇不到,或者是遇到了,自己疏忽大意,就是前面講輕慢師友,那很可惜,遇到等於沒有遇到。所以師友之恩超過父母,古人說的話更重:「德重乾坤」。

  古時候人求師,佛經裡面釋迦牟尼佛跟我們講的例子,那是他過去生中學菩薩道,為求半偈而捨身,重法輕生,我們能做到嗎?在中國禪宗二祖慧可,求達摩祖師教他,他表示他的真誠,冬天下雪,在雪地裡頭恭恭敬敬站在那裡很長的時間,看到達摩祖師在那裡如如不動,斷臂求法,到他把自己手臂砍下來之後,拿這隻手臂供養達摩祖師,達摩祖師才開口說話,這樣的真誠。這就是印祖講的,十分真誠他得十分利益,果然達摩祖師幾句話一開導,言下大悟,明心見性,他這隻手臂斷得值得了。這些事情也不是平常人能做得到的,為什麼?平常人沒有慧眼,這是真正有慧眼的人,具足正知正見,他作佛了;如果是邪知邪見,他就成魔了。

  我們在今天,講席,特別是我們培訓班,我常常勉勵同學,弘護一體,弘護要互相尊重,要密切合作。弘護人要不能夠成為一體,不能密切合作,佛法是決定不能夠興旺的。如果弘護兩方面互相嫉妒,佛法肯定滅亡。講經說法的法師嫉妒寺廟的住持當家,這不得了!當住持當家的又嫉妒講經說法的法師,佛法哪有不滅亡的道理?古人講得好:「家和萬事興」,家不和決定衰亡。要做到真正和合,記住古大德跟我們講的一句話:通、溝通,比什麼都重要,政通人就和了。政是什麼?政是大眾的一些事務,現在人講的透明化,一切都公開,沒有隱瞞、沒有秘密。常常在一起問題就解決了,不常在一起必定是產生互相猜忌,我猜你,你猜我,愈猜愈錯,本來沒有事情,從猜疑當中產生了嚴重的錯誤。

  所以從前國家帝王時代,為什麼每天要早朝?早朝的意義在哪裡?每天大家在一塊見見面,有什麼問題提出來,我們一起研究討論。你這部門需要那部門協助,在這裡可以完全了解,早朝目的在此地。現在也不例外,我們看到許多大的公司,每天也是這麼做,上班之前各個部門的領導人跟老闆在一塊聚會,多半在一起用早餐,一面用早餐,一面天天見面,所以當中沒有猜忌。最怕的是不見面,沒有不出問題的,三個星期不見面,肯定有紕漏要出來。現在有些地方不必三個星期,一個星期問題就出來,就會有摩擦。何況還有一些惡知識在當中挑撥的、破壞的,現在這種人多,幫助你成就的人少,這我們要懂得,世法佛法都不例外。

  佛教的僧團在過去為什麼有那麼大的成就?沒有別的,天天在做早課,早課一定大家都到的,晚課一定大家都到的,平時固然各人有各人的工作,但是早晚課是聚會,一定在一起。我們不能不懂道理,不能一個人躲在房間胡思亂想,沒有問題都被你想出問題出來,冤枉不冤枉!邪知邪見都是從妄想裡面生的。

  所以弘護是一不是二,弘法的人沒有護法決定不可能有成就;護法的人沒有弘法,等於是一個鐘錶一樣,裡面機件一樣都不缺,外頭沒有指針(弘法的人是指針),外面有兩根指針,裡面機件都生銹了,都壞了,這指針不動,弘護的關係就像這個樣子。密切配合,佛法才能興,眾生才有福。所以護法功德不可思議。

  護法第一個要護道場,要懂得愛護道場,道場是吉祥地。若破壞道場,罪過就重了。破和合僧,果報決定在阿鼻地獄。所以你在道場,你到底是真正誠心誠意護持道場,還是來破壞道場的?真正護持道場的,我在道場是什麼地位,是什麼樣的身分,我應該做的是哪些事情,把我自己本分的事情、崗位上的事情做到盡善盡美,這是護持道場。道場大眾每一個人都把自己的工作做好,道場興旺。不要干涉別人,彼此互相干涉,這就錯了,各人有各人本分的工作,我的本分工作做完了、做好了,看到別人還沒有做好,我有能力幫助他可以幫助他,但是自己先要做好,自己都沒有做好就幫助別人,那錯了。先把自己的做好,然後可以幫助別人,決定不障礙別人。

  第二要懂得護教,護教最重要的是深入經藏、深解義趣,你才真正懂得怎麼樣護持,換句話說,你才有智慧,智慧才能護教,聰明不能護教,世智辯聰只有障道,沒有辦法弘道,沒有智慧怎麼行!怎樣才是真正護教?依教修行。我們果然做到每天八個小時聽經、研究討論,八個小時念佛,這真正護教。我們認真去做,必定感動諸佛護念,護法善神擁護,肯定的,一絲毫疑惑都沒有。

  第三個要知道護僧,僧是什麼?我們道場同學的這些大眾,包括在家的居士,只要他住在我們道場,跟我們一起共修,他都是我們僧團的一分子,我們要幫助他、要協助他,時時刻刻警策自己,也提攜別人。不能違法、不能失理,如理如法的修行,這才叫弘護一體,這樣才能真正令正法久住,這是功德,這是報佛恩。如果「違法失理」,那是罪過,那是你來滅佛法,這裡面也都有因緣果報。

  總而言之,你有緣分進入佛門、進入道場,都是過去世有善根,縱然是魔子魔孫他也有善根,他沒有善根他聽不到佛法。換句話說,那看你存的什麼心,你要是存心搗亂、存心滅法,這罪過重了。如果沒有這個心,不是存心滅法,但是利用佛法達到你自己某一種欲望,有沒有罪過?有罪過,罪過減輕一等。如果是存心來消滅佛法的,罪過太重太重了,罪過的果報肯定是阿鼻地獄,極重的罪業!結罪我們前面都曾經說過了。

  在緣上來講,你遇到的緣是善緣還是惡緣,這關係很大。我們選擇老師、選擇道場、選擇同參道友要有智慧,選擇的都是善人,都是好的環境,我們修學成就的時間可以縮短。如果緣不善,寺院庵堂,古人所謂有廟無道,我們在這裡修學就困難,儒家講的「人以類聚,物以群分」。道場要是沒有道,他們所追求的是些什麼?我們修道跟他一定格格不入,格格不入決定產生嫉妒障礙,彼此不能相容,身心不安,你道業怎麼能成就?所以要想成就,這不能不重視。選擇道場,道場是真正能幫助我們成就道業的,而不是障礙的,在果報就有顯著的不同。道場好、領導的人好、同參道友好,很容易成就,特別是念佛法門,三年五載,我們不敢講一心不亂,功夫成片那是很可能做到的。能做到功夫成片就不錯了,往生淨土就有把握,然後再全心全力弘揚佛法、利益眾生。為什麼?自己什麼時候去都可以,早一點去、晚一點去都沒有障礙,可以放心、全心全力幫助眾生,幫助正法久住,真得大自在,自在隨緣。

  如果沒有善知識,沒有好的同參道友,也沒有好的學習環境,我們的道業就相當困難,這不能不選擇,不能不留意。如果自己有這個環境、有這個條件,可以創造條件幫助別人,這是應該的,這是好事情,世間第一等好事,沒有比這個更好的。修行的人不管多少,不要說好多修行人我才做,只有兩三個我就不幹了,那你就錯了。兩三個人成佛,兩三尊佛那還得了嗎?所以我們要記住,覺明妙行菩薩只有十二個人,十二個人都往生,往生都作佛了,這功德多大!道場人再多,有幾千人、有幾百人,一個都不能成就,這是失敗的。成就就是要看開悟的人多少,證果的人多少,往生就是證果,我們要重視這個,這是真的,其他是假的,真假總得要辨別清楚。今天時間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