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請掀開經本,《地藏經》綸貫第二十面,倒數第五行。昨天講到:

  大心,修大行,感大果,裂大網,歸大處。】

  這是地藏本願之法,這幾句話是我們修學最好的綱領。『發大心』,就是發菩提心,昨天跟諸位細說過,大心不發,決定不能成就。大乘密教為什麼成就那麼快速?尤其是佛法裡面的圓頓大法,它沒有別的,就是心量大。「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這是我們本來的心量。現在我們心量變成這麼小,佛常講我們迷了,迷了什麼?就是迷了自性,迷了自己原本的心量,所以就變成現在這個樣子。什麼叫『大行』?就是心量大。「行」就大。下面幾個大,都在這個大心。你心量小,修六度萬行是小行,若心量大,就是修三皈五戒都是大行。由此可知,大小不在行、不在果,也不在處,純粹是在大心。諸佛如來他們心量上絲毫障礙都沒有,所以他的心量就是虛空法界,他念的是虛空法界,想的是虛空法界,見的是虛空法界,這叫「發大心」。大心一發,對虛空法界一切眾生無條件的服務,無條件的幫助,而無一不是盡心盡力,所以才能夠修大行。

  「大行」裡面提出兩個綱領:「勸牢強精進,止惡行善」。實在講,這兩句話把行門全包括盡了。「牢強精進」是善根,「止惡行善」是善行。菩薩善根唯一精進,為什麼?菩薩世法裡面三善根他都具足。不貪、不瞋、不痴,這是三善根,他要圓滿菩提完全要靠精進,不斷的把自己的境界向上提升。「精」是精純,精純就在大心,唯有大心才能夠精純,大心無私,大心沒有分別執著妄想,所以精。任何一法都精,都是純而不雜,八萬四千法門,修學任何一法都能得無上正等正覺,都能成就圓滿菩提,所以才真正顯示出「法門平等,無有高下」。這個地方說的法門平等,不僅僅是說佛法,包括世出世間一切法。你真正是發大心,那就可以說,無有一法不是佛法,如果沒有發大心,哪一法是佛法?如果你的心還是自私自利,說實在話,沒有一法是佛法。天天念《地藏經》,天天念《華嚴經》,還是自私自利,《華嚴》、《地藏》也不是佛法。

  真正發大心的人,你們也許看過《濟公傳》,告訴大家,濟公天天吃狗肉、喝燒酒都是佛法,沒有一法不是佛法。為什麼?因為不著相,決定沒有妄想分別執著,所以沒有一法不是佛法。誰懂得這個道理?契入境界的人懂。地藏是古佛再來,示現捨己為人,「地獄不空,誓不成佛」,這是地藏的本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代表什麼意思?決心幫助一切苦難眾生,只要有苦難眾生在,自己就要跟這一切眾生打成一片,全心全力去幫助他們,這是地藏本願。由此可知,哪個佛菩薩不是這個本願?哪個佛菩薩不是地藏菩薩?地藏菩薩不是一個人。從誓願救度苦難眾生這一點來看,所有諸佛菩薩都是地藏菩薩;從大慈大悲上來看,所有一切諸佛菩薩都是觀世音菩薩;從住真實智慧,決定不迷,所有一切菩薩都是普賢菩薩。菩薩不是一個人,統統都是,所以任何一尊佛菩薩,他的性德都是圓滿的,你從哪一方面去看,稱他作什麼佛,稱他作什麼菩薩,所有佛菩薩名號融合一體是法身如來、法身大士,我們要知道。所以諸佛菩薩的德行,就是我們自己性德全體的顯露。

  我們要學、要信、要解、要行,然後你才曉得地藏菩薩、觀音菩薩在哪裡?自己就是。每天我們供養佛菩薩形像,那是什麼?那是模型,照著這個模型塑造自己。供養觀音菩薩,學觀音菩薩,學得很像,自己就是觀音菩薩。供養地藏菩薩,學地藏菩薩,學得很像,自己就是地藏菩薩。地藏、觀音、文殊、普賢都是自己的性德,性德才能圓滿現前、圓滿成就。所以說佛佛道同,一切佛就是一尊佛,就是一個自性佛。我說過,十方法界一切眾生都是如來的化身,你懂得這個意思嗎?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如來化身,如來是什麼?如來是自性,《華嚴經》講「唯心所現」,那個心就是真如、就是本性。依正莊嚴都是自性變現的,自性是如來,自性變現的,那不是如來化身是什麼?前面講到「入一行三昧」,或者講「一相三昧」,你就見佛無數,你所見到的芸芸眾生,都是諸佛菩薩的示現,那就見佛無數。你沒有入這個三昧,你不知道,你不認識,沒有覺悟。「唯識所變」,識還是自己的性識,自他是一,決定不是二,然後才曉得愛別人才是真正愛自己,恨別人是恨自己,害別人是害自己,自他決定是一不是二,這是佛法最高的境界,也就是佛法完全給你講真話。

  佛是依二諦說法,依俗諦,就是隨順我們凡夫知見,說的是不究竟法;隨真諦,那是隨順如來果地親證境界而說,說的是真話。真話是生佛平等,生佛不二,不二就是一,生是眾生,佛是諸佛,眾生跟諸佛是一體,這給你講的真理。這個境界我們怎麼說,都沒有辦法體會到,什麼原因?有妄想、有分別、有執著,有人我、有是非,你怎麼能體會得到?放下是非人我,放下分別執著你就懂,佛所講的一點都不錯,你點頭,你承認,這叫證得「無生法忍」。

  不修大行,怎麼能『感大果』?這個地方大果是「感生梵天,妙報悅心」,感生梵天是六道裡面的大果,妙報悅心是出世間的大果,這註得不錯。大心發了,也修大行,但是智慧沒開,感得果報是六道裡面的大果,生大梵天。如果智慧開了,不但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那是妙報悅心。妙報是一真法界,《華嚴經》講的華藏世界,淨土經講的極樂世界,那是妙報;悅心就是自在、極樂。

  我們自己業障深重,這是真的不是假的。要想消業障,也不是一個容易事情,但是它也不是個難事情,說難不難,說易不易。為什麼不容易?裡面習氣太深,外面環境不好,五欲六塵誘惑的力量太大,這是難。說它不難,不難是說這個事情求自己不求人,世間求人難,如果自己能夠發狠心,真肯幹,這事情就不難。世間名聞利養下個狠心斷掉它,不再受它誘惑,這不是辦不到。為什麼有人能辦到,他為什麼能辦到,我為什麼辦不到?我們心不夠狠。狠不是對別人,是對自己,對別人要柔和,對自己要狠。現在人顛倒了,對別人狠,對自己不狠,所以他沒有法子。我們對自己要狠心,斷絕一切誘惑,知道這一切誘惑都是妖魔鬼怪,這一切誘惑送我們到三途地獄,這不是好事情!如果能夠外面不受誘惑,裡面不生煩惱,不起心、不動念,這個事情有什麼難處?

  善財能夠從凡夫地一生圓成佛道,我們為什麼不能?讀了《華嚴經》,一定要發大心,善財能,我也能,我念《華嚴經》才沒有白念、沒有白學。善財童子隨著五十三位善知識,節節高升。他參訪吉祥雲比丘,初住菩薩,從此以後真的是平步青雲,一位一位的參訪就把自己境界向上提升,海雲菩薩是二住,妙住菩薩是三住,我們為什麼不行?這個表法,如果我們說得寬一點,年年境界不同,再說得近一點,月月境界不同。這是善財童子給我們表演的,為我們示現的。我們今天月月做不到,年年要做到,也就是年年要有進步,我們就得佛法真實利益。不可以說今年跟去年還是一樣,甚至於今年還不如去年,那就壞了,你就退轉了。今年比去年煩惱少了,智慧增長;明年比今年煩惱又少了,智慧再增長,那就是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如果你真能精進,牢強精進,止惡行善,你月月不同。從月月不相同,到每一個星期不同,諸位如果能到每一個星期不同,我恭喜你,你決定是上上品往生。你能夠月月不同,決定得生淨土,若年年不同,也就是有把握、有信心。如果還停留在這裡,今年跟去年差不多,沒什麼大進步,妄想沒少,智慧沒開,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打問號,沒有把握。這些道理、事實真相不能不知道。

  我們今天讀到「感大果」,我們決定不生梵天,說老實話,大梵天請我作天王我也不幹,為什麼?沒有出離六道輪迴。梵天王福報大,享盡了怎麼辦?總有到頭的時候。享盡了,佛在經上說,還要搞輪迴,還要往下墮落,這個事情不是究竟。連大梵天王的福報都有盡,人間富貴有什麼值得貪圖的?所以人間富貴就可以捨了。住茅篷,粗茶淡飯,樂在其中,這裡頭有大樂、有真樂,世間人看不出來。所以你要曉得什麼是大心,什麼是大行?斷一切惡,修一切善,這就是大行。實在不懂,你就依照佛所講的這些條目,五戒、十善、六度、普賢菩薩十願,這就是具體給你說出來。我們淨宗學會成立,我寫緣起,緣起裡面提出修學五個綱領科目,大家好記。這五個科目就是我們自己生活,處事待人接物的標準。「三福,六和,三學,六度,十大願王」,五個科目不多,我們可以記得很清楚。只要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與這五個科目相應,這是真修行;與這五個科目相違背,那就造業了,就是搞六道輪迴。你能依照這些科目修正你自己的錯誤行為,你的果報一定殊勝,一定感大果,大果我們把它定在西方極樂世界。

  『裂大網』,「網」是比喻,羅網,魚在羅網裡面出不來很可憐,如何把這個網把它裂開。這個網是代表,因地上講代表煩惱,煩惱是網;果上講是六道、十法界是網,我們什麼時候能出得去?這個註子好,「經論開人眼目」,這是破迷開悟。迷是網,要靠佛的經論,所以佛經論稱為法寶。諸位要知道,佛陀在世,世間有佛寶,佛不在世,佛寶沒有了。佛不在世靠什麼?靠法寶,所以四依法裡面教我們「依法不依人」,依人就錯了。人是凡夫,人有煩惱,人的習氣沒有斷盡,他不是佛;他說他是什麼佛菩薩再來的,我們不能相信,我們也不能依靠他。善導大師的《觀經.上品上生章》,裡面註解得好,舉的例子很多,這個世間什麼時候再有佛?《彌勒下生經》告訴我們,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之後,彌勒菩薩降生在這個世間示現八相成道,這世間才有佛出世,在這個期間當中沒有佛。佛在這裡示現什麼身分,我們就把他看作什麼身分,就不至於誤導。他所示現種種身分,他說的也好、表演的也好,決定與經論相應,佛佛道同,就是古佛再來,也不會跟今佛所說的相違背。如果跟今佛所說的相違背,決定不是古佛再來,那是妖魔鬼怪冒充佛菩薩。他的思想、見解、行為跟經講的相違背,他不是真佛,真佛決定是相應,我們要冷靜細心觀察,自然就有個依靠。

  第二句說「融通解結出籠」,這是從修行上說。修行上諸位要注意「融通」,融是圓融,通是通達,沒障礙了。我們今天解不了結,出不了籠,籠就是六道。這是什麼原因?我們不能圓融,我們處處都走不通,不通就是有障礙。結是煩惱,煩惱這個結沒有辦法解開。諸位要知道,融通就解開,這樣才能夠裂大網,而這個網真大,無始劫來生生世世我們都沒有辦法出離,都在這個牢籠之中。

  『歸大處』,「大處」是什麼地方?大處是法界,大處是盡虛空遍法界。無量無邊諸佛剎土是一個自性土,這才是真正的大處。自性土遍虛空法界,在佛法裡面講,諸佛果地上的報土是實報莊嚴土,諸位要曉得,實報莊嚴土是真正大處。大家都曉得,佛法裡面講四土,凡聖同居土不是大處,方便有餘土也不是大處。實報土裡頭沒有界限、沒有分別,不可以說釋迦牟尼佛娑婆世界的實報土不是極樂世界的實報土,這個話講不通。實報土裡頭沒有界限,它是一個,釋迦牟尼佛的實報土就是阿彌陀佛的實報土,阿彌陀佛的實報土就是毘盧遮那的實報土,實報土是大處。釋迦牟尼佛的方便有餘土,確實不是極樂世界的方便有餘土,那個不是,那是地區的;但是講到實報,實報是共通的,就沒有了,實報是大處。凡聖同居土,娑婆世界的凡聖同居土,跟他方諸佛的凡聖同居土不同,那真的是不相同。那是小處,不是大處,大處就一樣,界限沒有了,小處有界限。常寂光土那就不必說了,常寂光土講的是理,那是理上的大土,實報莊嚴土是事上的大土,理事不二。所以生實報莊嚴土就證得清淨法身,等虛空遍法界,這叫「歸大處」。這是地藏本願,也是一切諸佛菩薩的本願,在此地以地藏為代表。所以青蓮法師把這一部《地藏菩薩本願經》,也把它判作圓頓大法,圓人說法,無法不圓。

  此人法,並在一念介爾之心,即空、即假、即中。吾心既爾,生佛亦然。】

  這個話很有味道。『如此人』,前面講的地藏菩薩是「人」,『法』是地藏本願。地藏菩薩的人,地藏菩薩的法在哪裡?在我們一念之心,每一個人心裡頭統統具足。每一個人一念之心,都具足一切諸佛法藏,沒有一絲毫欠缺。可是這個地方諸位要記住,要特別留意一念心,以二念心就不行了,二念就迷了。綸貫一開端講的是什麼?「一念自性」。《彌陀經》上講「一心不亂」,宗門講「萬法歸一」,「一」是什麼?就是一念自性。『一念介爾之心』就是一念自性,一念就是自性,一念就是真心,一念就具足一切法。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法藏就在一念之中,我們如果能夠得一念就成功了,就法法具足,但現在我們就是沒有辦法回歸到一念。諸佛如來所說一切經教,無非是教我們回歸到一念,一念是你真正的自己,所謂是「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就是一念,二念就迷了。一念在不在?一念在現前,可是我們保不住。我們睜開眼睛看東西,第一念是一念,耳朵聽東西,第一念也是一念自性。交光法師註《楞嚴經》,教我們「捨識用根」。捨識用根怎麼講?就是捨二念用一念,二念是識,一念是根。理論上講得沒錯,講得真好,可是我們一念守不住,第一念是自性,第二念就變成識,二念裡面就有妄想分別執著,一念裡頭沒有。所以這一句話關鍵在「一念」,我們沒有辦法守住一念。

  一念就『即空、即假、即中』,空假中是法,這就說明一念就具足一切圓滿的佛法。佛法所講的不外空假中,空是講體性,萬法皆空,是講體性;假是講相,這些諸法不是沒有相,相是假的,《金剛經》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假相。佛經用「夢幻泡影」給我們做比喻,相都是夢幻泡影,它有,不能說它沒有,相是假的。佛菩薩用中,這高明!我們用偏了。凡夫偏在哪裡?偏在假,把假當真。二乘人偏空,聲聞、緣覺偏在空,六道凡夫偏在假,都錯了,都不圓滿。菩薩用中,用中知道是相假體空,他兩邊不著,既不著空也不著有,這就自在。大自在、大圓滿是用中。佛菩薩用中,中國古聖先賢也懂得用中,他們講「中庸之道」,跟佛法講的「中道」很接近。會用中的人就是過智慧的生活,走偏了的人過煩惱的生活,尤其是六道凡夫偏在假上,就是執著有。而二乘執著空,比我們煩惱少一點,但是他有煩惱,就是不能證真實的果報。所以一念真心,是具足空假中。

  『吾心既爾,生佛亦然』,我們的心是這個樣子。我們今天雖然不覺悟,空假中都不知道,可是諸佛如來、法身大士他們清楚,他們看得清清楚楚。我們所有的凡夫用不用一念自性?用。什麼時候用?時時刻刻都在用,從來沒有停止過。一念自性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常不斷、不一不異,那是一念自性。可是我們從第一念立刻就轉到第二念,那個速度比電還快,我們見色聞聲,沒有起心動念的時候是第一念,起心動念就落二、三。二、三什麼意思?二是二意,三是三心。「二意」就是末那、第六意識,「三心」就是心意識,就是把自性這一念變成識。三心二意就是講八識,八識五十一心所說得詳細一點,說得簡單一點是三心二意。三心二意是妄心,不是真心,一念自性是真心。我們是如此,『生佛亦然』,一切眾生也是如此,一切諸佛也是如此。一切諸佛不落二、三,高明在此地。我們凡夫沒有能力保住這一念,立刻就墮落在二、三,這叫凡夫,這叫眾生。眾生跟佛不同的地方就在此地,除此以外沒有什麼不同。所以生佛平等,生佛不二,佛給我們說出來了。

  眾生太廣,佛法太高,初心為難。但觀己心之高廣,以扣無窮之聖應,機成致感,逮得大利,故須觀心也。】

  這是講我們凡夫,在凡夫地確實困難。『眾生太廣』,「廣」是多的意思,我們的妄想太多,妄想分別執著太多太多了。『佛法太高』,「高」是比喻,好像是高不可攀一樣。『初心為難』,初發心的人很難契入這個境界。在這個時候怎麼辦?這就教給我們觀法,觀法是修行的方法,是修行綱領原則。會修行的人,他能夠掌握這個綱領,掌握這些原則,所以成就快速,而不會修行的人,不知道這些綱領原則,修行就很困難。掌握到綱領,好像我們砍樹一樣,找到樹根,你從根一挖,整棵樹不就解決了嗎?掌握不到綱領是枝葉,你砍樹是一片一片葉子砍,再小枝小枝的砍,再砍樹幹,這不叫麻煩嗎?同樣把這棵樹砍掉,費多少時間,費多少氣力。抓到根本,從根本把它鋸斷,多省事,整個就解決了,省時省力。修行也像這樣,你一定要把綱領找到,這是教我們修觀。

  所以佛講的這些經典,會修行的人依文作觀,這就會修行,這樣讀經就沒有白讀。隨順經典上的文字,佛所說的我們的觀念就跟著轉,境界就跟著轉。善財童子為什麼五十三參就成佛?隨著境界轉。參訪德雲比丘,他就跟著德雲比丘轉,他就是初住菩薩;參訪海雲比丘,海雲是二住菩薩,他跟著轉,他就變成二住菩薩;參訪妙住,妙住是三住菩薩,他就跟著轉,自己就變成三住,隨文入觀,真的提升了。我們讀經,就隨著佛菩薩的境界,不知不覺就從凡夫變成佛菩薩。可是我們煩惱習氣重,經本一關又回來了、又墮落了。墮落怎麼辦?再幹,進進退退、上上下下,只要自己不休息,肯努力,總有一天上去不再下來,那就成功了。

  所以經典要天天讀,古大德教給我們「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尤其現在我們選擇的《無量壽經》好,進進退退不怕,總有一天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入了阿彌陀佛的境界。今天大家在一起共同學習這部經典,每天在一塊研究討論、講解這部經典,這個緣分非常希有,大概找遍全世界只有這一家。其他道場都有許多經論一起講,這你很難得利益。為什麼?你不是精進,你是屬於雜進,太多了,亂進;實在講,又雜又亂哪有進?那個進是奉承、客氣話,你能夠保住自己的位置不退,那就很幸運了。一雜一亂一定退轉,這個道理、事實真相我們都要了解。轉變觀念,這是我們修行的樞紐。

  『但觀己心之高廣,以扣無窮之聖應』,求感應,求佛菩薩加持。我們要曉得,我們有真心,我們也有妄心,真心跟諸佛如來無二無別,妄心雖然多不要緊,是假的不是真的。馬鳴菩薩《起信論》講得很好,「本覺本有」,本覺就是自己「高」,佛法本覺;「不覺本無」,不覺是迷,此地講的「廣」,眾生心不覺本無。本無決定可以斷掉,本有決定可以恢復,我們從這個地方建立堅固的信心。然後斷惡修善,惡是什麼?惡是我們本來無的;善是什麼?善是自性,我們本來有的。我們今天用什麼方法?用念佛的方法。要知道這一句佛號,我們時時刻刻掛在口中,你要懂得作觀,你不懂得作觀,那就喊破喉嚨也枉然!怎麼作觀?這一句佛號是提醒自己「念念覺而不迷」。

  阿彌陀佛四個字是梵語音譯過來的,「阿」翻作無,「彌陀」翻作量,「佛」翻作智、覺,合起來是無量智慧、無量覺悟。所以念這一句名號就提醒我們自己,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念念都不迷,念念要覺悟。什麼是迷?分別執著是迷,離開分別執著就是覺,佛號這樣念就管用了。我面對著外面的五欲六塵、名聞利養,心一動了,「南無阿彌陀佛」,把我們動的念頭打消。念頭太多,歸納起來不外乎兩種:一個是貪愛,一個是討厭。這個念頭一起來,「阿彌陀佛」,貪愛的念頭打斷,厭惡的念頭也打斷,保持你的清淨平等覺。

  諸位要曉得,清淨平等覺是自性彌陀。彌陀是誰?彌陀是自己,自己的清淨平等覺就是彌陀,你們在《無量壽經》都讀過。所以自己的清淨平等覺就是自性彌陀,自性彌陀跟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無二無別,不可以說一,也不可以說二,不可以說自,也不可以說他,諸位細細去體會這個味道。我們要用這一句名號,把自性彌陀念出來,自性彌陀就是西方極樂世界的彌陀,這是無二無別,這就感應道交。所以你念這句佛號,在這裡面沒有觀法,那就是「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你跟自性、十方諸佛菩薩,不起感應道交的作用。你裡面有觀法,念念能夠提醒自己,這就有感應道交的作用,得諸佛加持護念。所以這一句佛號無量的功德,所有一切法門裡頭無比的殊勝,第一殊勝,「念佛是因,成佛是果」,因果完全相應。

  『機成致感,逮得大利,故須觀心也』。為什麼玄義講完之後,特別講表法、觀法的法門,你懂得這個,你才會讀經,你才會念經,你也會講經,你也就會聽經,你都會了。你不知道表法,不知道作觀,你什麼都不會,我們怎麼會進步,我們境界怎麼會提升?諸位同學跟我在一起,無論時間長短,時間長的,你們能體會得到;時間短的,我們過去講經的錄音帶、錄像帶都還保存著,你拿我過去所講的跟現在所講的,你會發現不一樣。有很多經我講過很多遍,遍遍都不一樣,為什麼不一樣?年年在進步,月月在進步。我為什麼能有一點進步?我懂得觀法。如果自己不能進步,就是你的觀念沒改變,你的思想沒改變。思想觀念沒有改變,你沒有修行。思想是你心裡的行為,言語是你口業的行為,身體造作是你身業的行為,身口的行為是由意業的行為做主宰。修行從根本修就方便了,根本就是念頭,你要把錯誤的念頭修正過來,這就是從根本修。因為心不一樣,你講經說法自然遍遍不一樣,你處事待人接物,你一些作法態度也都不一樣,這是強調「觀心」的必要。我們再念最後一段:

  音玄云,摩訶衍中,始從初心,終於後心,常觀人法俱空。】

  『玄』是玄義。『摩訶衍中』,「摩訶衍」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是大乘。大乘中,『始從初心,終於後心。』「始」是開始,初發心,「終於後心」,後心是圓滿成佛。這兩句話,就是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道是怎麼修的?『常觀人法俱空』,你仔細去觀察,你細心去體會,人、法都不可得。為什麼?人跟法都是因緣生。《般若心經》,觀世音菩薩給我們做榜樣,經典一開端「觀自在」,這三個字是總說,裡面有因有果,觀是因,自在是果報。下面再跟我們說,他用什麼觀,他怎麼會得自在?「行深般若波羅蜜多」,這是因。行是修行,他身語意三業行為,都在「深般若波羅蜜多」。這個話講起來不好懂,換句話你就好懂,就是他的身心都生活在究竟圓滿智慧之中,或者我們再說,他的生活行為都落實在高度智慧之中,這個話就更容易懂了。「照見五蘊皆空」,這是看到事實真相,人法皆空;所以得大自在,遠離一切憂慮恐怖,能「度一切苦厄」,這裡因跟果都說得清楚明白。《金剛經》講「三心不可得」,這是人空;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真的一點不假。能得不可得,你所得的是諸法,《金剛經》說諸法,說得很多,諸法因緣生,凡是因緣生法都沒有自性,都沒有自體,當體皆空,了不可得。能得不可得,所得不可得,你打什麼妄想?你以為你有得有失,全是妄想,不是真實,不是事實。事實是能所皆空,人法俱空。人是能得,法是所得,都是空的。

  觀人空,即是了因種子。】

  這裡面講三因佛性。『了』是明瞭、智照。「了因佛性」從哪裡來的?是從觀人空來的。這要常常觀,從哪裡觀?睜開眼睛看,豎起耳朵聽,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我們凡夫不會看,迷了,著了相,把假相當真,真相沒有看到。明白人看真相,他對假相清清楚楚、了了分明,所以他具足智慧,他生活在智慧裡。我們生活在情執裡,生活在煩惱裡,煩惱跟智慧是一念之間,你一念轉過來就過佛菩薩的生活,轉不過來就過凡夫生活。我們學佛,讀經、念佛就是要把這一念轉過來,過佛菩薩的生活。今天大家講這個世間有災難,佛菩薩哪有災難?人法皆空,有什麼災難?沒有災難。大地震像坐搖籃一樣多舒服,原子彈爆炸像看放煙火,真得大自在,人法皆空哪有什麼恐怖?凡夫嚇得不得了,嚇死了。實際上,這個東西不死人,人怎麼死的?嚇死的。你要不嚇,那就是看熱鬧、看表演,真的是這麼一樁事情。所以「了因」是智慧,觀人空是了因佛性的種子。

  法空,即是緣因種子。】

  『緣』是助緣,幫助你覺悟,幫助你斷煩惱,幫助你契入諸佛境界。三因佛性,這兩個重要,正因佛性不必說,個個人具足。正因佛性是什麼?佛菩薩講:「一切眾生皆有佛性」,那個佛性就是正因佛性正因佛性就是真心,就是前面講的「一念介爾之心」,一念介爾之心是即空即假即中,就是自己的真如本性。真如本性是個個具足,但是要以了因跟緣因去開發,你沒有了因、緣因開發,沒用處,你還是凡夫,你還是煩惱。開發的這兩個工具,了因跟緣因從哪裡開發?要觀人法皆空,你才能夠得到。

  論云:始覺人空,終覺法空。以觀人法空,即識三種佛性。佛從初發心觀人法空,修三佛性,歷六即位,成六即人法。】

  這三因佛性,你才真正了解,真正得到三因佛性的受用。『佛從初發心觀人法空,修三佛性,歷六即位,成六即人法。』這是天台家所講的。「佛」是以釋迦牟尼佛為例子,釋迦牟尼佛怎麼成佛,怎麼修行?從初發心觀人法空。當然這個觀法,觀人法空程度有淺深不同,可是淺淺的觀法就得受用。這種觀法要鍥而不捨,你一捨離了,你就迷惑,你就退轉,決定不能捨離。不能捨離唯一的辦法,就是天天讀經;換句話說,天天跟佛菩薩做朋友,天天親近佛菩薩,不捨離佛菩薩,我們成就就快,若遠離善知識,我們一定會被外面境界影響。

  這一點,我這一生可以給大家做樣子,我這一生有這麼一點小小成就,我跟諸位講過,因為我好學。我是在抗戰期間失學三年,我學校課業沒有完成,我只念到初中畢業,可是我喜歡念書,我對書本一天沒有放棄。因為失學給我帶來痛苦,我沒有讀書的機會,所以自己對書本就不能捨棄,一有時間、一有機會我就找善知識,我親近這些人。我年輕時代,像現在人這些玩樂、歡樂場所我沒有去過,一生都沒去過。我有時間就找一些有名的教授,我去看他們,聽他們談話。我怎麼找他?寫信,不認識寫信求見。這些有學問的人好,我是將心比心,如果我是個教授、是個好老師,有人這樣懇切的找,我一定會見他,我是這麼想,所以我就常常寫信找這些人。我那個時候在台灣,認識二十多位名教授,我親近他們,聽聽他們的,在這裡面選擇哪個高明,哪個合口味,然後我逐漸逐漸減少了,就這一兩個,最後我就找方東美先生一個人,其他人都不聽了,我搞的是這個。另外我去的地方,我跟諸位講過,我去圖書館、書店看書,其他場所我都不去。

  學佛之後,大家曉得我走的地方很多,我不是旅遊,什麼名勝古蹟地方都沒去過,都是人家邀請我講經附帶去看看,若不是人家邀請,我就沒有機會到那些地區。我從來沒有主動去旅遊,到哪個地方去玩玩,沒有過,一直到現在。我的生活過得很簡單、很單純,我思想不複雜,所以今天有這麼一點成就,這是重要的因素。

  你要能夠放下,要能夠捨棄,這個花花世界沒有什麼好看的,我們在電視、電影看看就曉得了,看了一次就不想再看了。現在電視節目我不看,為什麼?表演的我都知道,不必看。你能夠這樣好學,能夠親近善知識,你的心是定的,你生活在智慧裡。我當年的同事與朋友都說我是書呆子,學佛之後說我迷信,我笑笑而已。他們不懂,不用跟他們講,講了他們也不懂,白費口舌。今天他們明白了,遇到我就說:「你的路走對了。」這是當年你不肯走,我愈老愈自在,愈老愈幸福,你愈老愈可憐,現在知道了,你也來不及了,你也學不會了,為什麼不提早覺悟?

  觀人法空,你才能「修三佛性」,修三佛性是真正學佛,開發自性。開發自性,就是宗門講的明心見性。我們明心見性走的是漸悟,不是頓悟,年年境界不一樣,月月想法不相同,這是漸進。宗門顯示的是頓悟,突然之間大徹大悟,我們逐漸逐漸悟入。『歷六即位,成六即人法』,六即位跟六即人都是漸進。六即就不必說,前面講過。

  觀地藏,即是分證等覺之人法。】

  六即裡面分證即佛,分證裡面最高的是等覺。分證是從圓教初住到等覺,一共四十一個位次都是分證位,等覺最高,再往上去是究竟即佛,這是『分證等覺之人法』。

  人能觀人法,全是自心。如如意珠,無不具足,即空假中,始從觀行而至分證,與地藏本願,一而二,二而一者矣。】

  這一句話非常重要。「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前面唯識家講「一切法唯心想生」,就是這個意思,『全是自心』。『如如意珠,無不具足。』這是比喻。『即空假中』,天台用「空假中」概括全部的佛法。『始從觀行而至分證』,如果沒有觀行,你是門外漢,學佛有觀行,功夫就得力。「觀」是什麼?就是觀法,你懂得觀法,你的觀念在轉變;「行」是行為在轉變,你的思想行為統統轉變了。有了轉變,這叫觀行位。如果沒有觀行,你每天念經,每天念佛,每天依照這些儀規去修行,你的思想觀念沒有改變,你的行為沒有改變,你還是在凡夫位。你用的那些功夫叫白用,每天磕一千個大頭是白磕了,每天念十萬聲佛號也白念了。你要在思想上有轉變,行為上有轉變,這叫觀行位。你的思想沒有改變,行為沒有改變,你的功夫不得力,這個一定要知道。所以從觀行到相似,從相似到分證,從分證到究竟。觀行前面有「理即佛」,理就是正因佛性,個個具足不必說的。再其次是「名字即佛」,大家所修的是什麼?名字位中,有名無實,但觀行就入境界了。你觀念沒有改變,行為沒有改變,你是名字中佛,有名無實,不管用的,該怎麼生死還怎麼生死,該怎麼輪迴還怎麼輪迴。這是從觀行到分證。我們真正用功,真正會修,就『與地藏本願,一而二,二而一者矣。』把地藏本願變成了自己的本願,自己本願跟地藏本願是一而二,二而一。

  曰不表觀法,何以用心。此托事附法觀之大途也。】

  這兩句話重要,大家要記住。你要不懂『觀法』,你怎麼『用心』?「用心」就是用功,你怎麼用功?每一部經論都有觀法,每一個法門都有觀法。『此托事附法觀之大途也』,「托事附法」講得最明顯、最詳細、最具體是《華嚴經》五十三參,五十三參完全是托事附法。

  題既爾,別文亦然。始從如是,終至而退。中間若人法,若識心,若善惡,若凡聖,淨穢因果,香華飲食,種種差別法門,莫不入心成觀。如破一微塵,出大千經卷。】

  從這個『總題』,這是觀法做總結。「題」,我們要以如是觀,向後的經文也是如是觀。『始從如是,終至而退。』這是講這一部經文,從「如是我聞」到「作禮而退」。『中間若人法,若識心,若善惡,若凡聖,淨穢因果,香華飲食,種種差別法門,莫不入心成觀。』你讀了、聽了,不能夠『入心成觀』,那就不起作用,要懂得入心成觀。『如破一微塵,出大千經卷。』你能夠懂得作觀,改變思想觀念行為,那就是「破一微塵,出大千經卷」。一微塵是比喻這一部《地藏經》,大千經卷是比喻一切諸佛所說無量無邊的經法,這一部經都具足了,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於聽聞讀誦,禮拜供養,心不他緣,從心顯發。方名全性起修,全修在性,則免貧人敬寶之誚矣。】

  這兩句話宗門常講,宗門之外亦復如是,並不是禪宗獨有。八萬四千法門,門門如是,所以才說「法門平等,無有高下」。底下就比喻說,『則免貧人敬寶之誚矣』,貧人對於寶尊敬、讚歎,但是自己得不到受用,那是名字位中之人,沒有觀行,這個寶物得不到受用。

  於文前點出,以見立教,正為觀心。】

  這一句話說明,祖師大德建立教學目的就是在『觀心』,教人懂得觀心,懂得怎麼樣真正修行。

  如一家大小諸部。若欲修習,須近善師,涅槃妙因,在此而已矣。】

  這是略說,詳細的,『一家』是天台家。天台家裡面,大是《摩訶止觀》,小是《小止觀》、《六妙法門》,這些裡面講得很清楚。『若欲修習,須近善師,涅槃妙因,在此而已矣。』綸貫玄義這一部分,我們到這個地方就講圓滿。末後這一句話非常重要,苦口婆心的勸導我們,你要想修、要想學,「習」是學習,最重要的是「須近善師」。你不親近善知識,沒有好老師指導,你怎麼會成就?這幾句話跟世尊在《阿難問事佛吉凶經》一開端所講的完全相同。佛在經中教阿難尊者,第一個親近善知識,所以親近老師比什麼都重要,老師對我們恩德是無比的深厚,這是師道。

  我對於老師的感恩,在現代學生已不多見。我念念沒有離開老師,老師的照片都掛在教室裡,每個道場都如是。我還要想給老師做一些紀念,我想建圖書館,李老師當年道場是慈光圖書館,我想在山東建一個慈光圖書館。韓館長護法三十年,她建的是華藏圖書館,我也想在她的故鄉大連建一個華藏圖書館紀念她。方東美先生是桐城人,我有意思在桐城中學建立一個「東美先生教室」,送他們學校一百台電腦,建一個電腦教室,希望這個事情能夠很快的落實。章嘉大師是內蒙人,我會在內蒙古給他做一個紀念館,道場也在內蒙。善知識難遇,善知識的恩德超過父母,不親近善知識怎麼能成就?最後的忠告,最後的勸勉,離開善知識,我們就像嬰兒離開父母、離開褓母不能活下去,所以必須親近善師。『涅槃妙因,在此而已矣』。

  好,今天我們將《地藏經》講圓滿了。綸貫玄義這個部分,配合上一次給九華山講的經文,合起來是一部完整的《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