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諸位同學,《華嚴經》正好講到一個大段落,「光明覺品」第七個大段,「光照十方百萬世界」。今天下午我有事情要離開學院,明天布里斯本的市長跟我有個約會,後天我就到新加坡去了。所以,這堂課我就想來為大家解答一些學佛、修行上的疑問,這樣使諸位到這個地方來參學,我想會得到一些真實的受用。我看問題不少,我們按著順序來解答。

  問:第一位同修他問的是,師父於昨日講席中一再強調「善觀察」,懇請師父再開示,初學此觀之下手處?

  答:問得很好,可是善觀察是佛在《華嚴經》上對法身菩薩說的,我們不會。你要問什麼叫善觀察?離妄想、分別、執著,六根接觸六塵境界都叫做善觀察。由此可知,我們初學下手之處,就是六根在六塵境界裡面,盡量不用分別執著,不分別、不執著,從這個地方訓練。要曉得諸佛如來、法身菩薩對一切境界決定沒有分別、執著,我們從這裡學就好。實在講,就是章嘉大師早年教我的看破、放下,從這個地方下手。

  問:第二個問題,這是悟道師問的,他說師常云好學、一門深入和廣學多聞,《淨語》(這是夏蓮居居士講的)說「廣學原為深入」,不知做何解釋?

  答:好學很難,世間人嗜欲、情執很重,如果我們把嗜欲、情執都執著在學問上,這就是好學。把讀書、做學問變成自己的愛好,變成自己的欲望,這個必然要嘗到法味。佛門裡面講嘗到法味,儒家所說的「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那就真的好學。為什麼?嘗到味道了,世味沒有法味濃,可惜世間人耽著世味,不知道有法味,沒嘗到。他只抓住什麼?世間的名聞利養、五欲六塵這些享受,他不知道法味。怎樣才能嘗到法味?必須把世味放下,這個難,幾個人能放下?不是放下馬上你就嘗到,放下還要經過一段緩衝時期,逐漸逐漸真的淡薄了;世味淡薄,法味漸漸濃厚,你才真正嘗到。你才真正知道聖人講的話一點都不錯,佩服到五體投地,自自然然全心全力來學習。怎麼個學法?學而時習之,把你所學到的,像經典,經典裡面的道理,變成自己的思想,變成自己的見解,經典裡面的教誨,變成自己的生活行為,變成自己處事待人的規則,你就嘗到了。

  一門深入是紮根,你要沒有根,你沒有法子成就。盆栽的盆景決定長不大,什麼原因?沒根,它受了限制。一門深入,要深到什麼程度?深到見性。我在講席當中常常用樹木來做比喻,我們今天這個知見是枝葉,在諸法實相裡面,我們了解得太少了,是枝葉。我常常講樹葉、樹梢、樹枝、樹幹、樹根,達到根全都通達了,曉得整個一棵樹是一身,是一棵樹。你在樹梢裡面看,不是一,這個樹梢是我們這個樹梢,那是那個樹梢,不相同。到枝條才曉得許許多多樹梢同是一個枝條生的,枝條達到樹幹的話,看到許許多多枝條是從一個幹生的。再達到根本,才曉得整棵樹是一體。什麼時候你能知道整個宇宙是一體,大經裡頭常講,國土眾生是一體,這才真正通達明瞭。然後才廣學多聞,那個時候廣學多聞太容易了。

  我們在傳記裡面看到龍樹菩薩,龍樹菩薩就是深入,深入到根,根本,這是給我們做了個好樣子,達到根本。他學釋迦牟尼佛的經教,他所學的經教分量肯定比我們《大藏經》多,為什麼?我們《大藏經》從印度傳到中國來,不是完整的。因為那個時候交通非常不方便,帶這個東西很笨重,印度的書不是紙張寫的,是貝多羅樹葉,很厚,很不容易,所以是精挑細選,選擇精華傳到中國來的。所以,中國《大藏經》是釋迦牟尼佛一生講經說法的精華,要是全部帶來,太多了。龍樹菩薩看到的,他是在印度看到的,不是在中國,看的是梵文。世尊四十九年所說一切法,他多少時間學完?一個多月。我們今天中國這套大書,《四庫全書》,現在擺在你們講堂裡面,這一部《四庫全書》你三年能不能學得完?從前商務印書館的總經理,我買這套書的時候總經理跟我見面,總經理告訴我,假使一個人從出生,他活一百歲,出生就會看《四庫全書》,一天看八個小時,看一百年都看不完。

  龍樹菩薩將釋迦牟尼佛一生所說的經教,一個多月就圓滿了,這就是什麼?廣學原為深入。這個深入是一切通達,沒有一樣不通達,他是到了根!我們有的時候也用圓做比喻,這是個圓,圓有個心,我們現在是在邊上,圓周上,什麼時候我們從圓周深入達到圓心,就通達了。達到圓心全部就明瞭,就這麼個道理。所以一門深入是打基礎,叫你達到這個心,心是明心見性。明心見性之後,然後你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一接觸就通達,決定沒有絲毫錯誤。所以,古時候在佛法修學上,它的要求標準是見性,宗門是見性,明心見性,教下是大開圓解,這都是一門深入,淨土宗講理一心不亂。名稱不一樣,你用的方法不一樣,達到的境界完全相同,都是達到根本,然後你才能夠很容易的通達。這個道理我們一定要曉得,法門無量誓願學,不是在我們現前這個階段。

  四弘誓願,我也講過多少遍了,我現在在這個世間只講前頭兩願。「眾生無邊誓願度」,我要發這個願,不管我有多大的能力,這個願不能沒有。「煩惱無盡誓願斷」,我們把全部的心力著重在這一點,一門深入是斷煩惱。「法門無量誓願學」,我是準備往生之後,到極樂世界。到極樂世界的時候,有阿彌陀佛威神加持,又有無量壽;指導我的人是諸佛如來,跟我一起學的是諸上善人,都是法身菩薩、等覺菩薩,容易成就。如果現在在這個世間就搞廣學多聞,那麻煩就大了。為什麼?往生就沒有把握。自己一定要曉得自己的根性,學習一定要契機;不契機,你就會遭遇到很多困難,那真的叫事倍功半,你不容易成就,這是不能不知道的。

  問:第二個問題,他說我講過想傳五個《華嚴經》的學生,他說師父若不固定在一處教學,學生是否學得出來?

  答:學不出來。如果有這個緣分,我現在不曉得有沒有緣分,這個東西不能強求,要有這個緣分。這五個學生要跟著我,我到哪裡就跟到哪裡,他會成就,離開是絕對不行。五個人不多,跟著我,行!五個人找不到,能找到兩、三個就不錯了。我要找到五個人,我就超過李老師了,李老師一生,學生成就的五個人還沒有。這是末法時期,這是佛法衰到谷底的時候,真正發心的人太難得。五個人要什麼人?真正發菩提心,真正放下名聞利養,放下貪瞋痴慢,他才能學《華嚴》,才能契入華嚴境界;如果還有自私自利,還有疑慮,還有牽掛,這個不行。這個不要說《華嚴》,大乘法都沒有能力契入,學小乘還可以。

  問:這位同學問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為什麼眾生無有度盡之時,是否因為這仍是相對,是眾生相未破的關係,並非真諦?

  答:這些是佛隨順眾生而說的,眾生能不能度盡?無量劫來,十方一切諸佛如來都在發願度眾生,菩薩也在度眾生,聲聞、緣覺也在度眾生。眾生能度盡嗎?不能,為什麼不能?不接受。不要說別的,問你自己,你自己這一生能得度嗎?為什麼?「我做不到,佛教給我,我做不到!」不要說太高深的境界了,佛教你最簡單的,幼稚園的佛法,十善業道,佛教你不殺生,你能做到嗎?不偷盜,你能做到嗎?不淫欲,或者是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綺語、不惡口、不貪、不瞋、不痴,做不到!做不到就知道度不了,佛度我,要到哪一生哪一世才把我度到了,不容易。你想想這個你就明白了,不要去打妄想,不要分別,不要執著,你才真正聽得懂佛的話,願解如來真實義。我們學佛最困難的,萬萬人學佛難得有一個契入,什麼原因?他帶著妄想、分別、執著來學佛。妄想分別執著是破佛的,佛是戒定慧,妄想分別就是破戒定慧,破戒定慧就是破佛,他怎麼能學得成功!

  問:第二個問題,淨土經上所說的境界,是否皆是凡聖同居土?

  答:是的,這沒錯,介紹給你的都是凡聖同居土的境界,更高的境界,你到極樂世界自然知道了。

  問:這是王志和居士問的,常聽到家庭是社會的單元,萬事要從齊家做起,但出世間法講放下萬緣,那又如何面對家庭成員的問題?

  答:佛法講放下,不是說事,是說分別、執著,你要放下這個。事要不要做?事要做。事如果不做,那你對於家庭成員不負責任,這不是佛法;佛法是究竟圓滿法,你要了解事實真相。事相要做到盡善盡美,理性決定是沒有妄想、分別、執著,你的家庭在世間是第一個美滿家庭,是令一切人羨慕你的,這叫佛法。絕對不是說,家庭老少都不管了,就出家了,沒這個道理,佛經上沒這種說法的。你出家,行,你出家你家庭裡面老少有人照顧,你有這個條件才行,你沒有這個條件,不可以。佛法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不孝父母、不敬尊長,不能入佛門。那是什麼?那叫自私自利,逃避現實,這個不可以。佛法在世間不壞世間法,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法,世間法覺了就是佛法,佛法迷了就叫世間法。世間法跟佛法,實在講就是覺跟迷。

  覺、迷不一定在出家、不出家,與這個不相干,出家很多迷而不覺,還不如在家的,在家很多人覺而不迷,超過出家人。總的來說,說得最簡單的,就是覺的人沒有煩惱,沒有貪瞋痴慢,沒有自私自利。我常常講,沒有控制人事物的念頭,沒有佔有人事物的念頭。他生什麼念頭?犧牲奉獻,捨己為人,在家裡頭捨己為家裡大眾,在社會能捨己為社會大眾,這個人受人歡迎,受人尊敬。釋迦牟尼佛雖然是出家,但是他為社會大眾服務,他的工作是教學,非常認真,非常勤奮,一天跟大家上課八個小時,四十九年沒有間斷,沒有休息。這是他表演給我們看的,你在社會上從事哪個行業,一定是認真負責,把你的工作做好,奉獻給社會大眾,這是佛法。

  問:這一位同學問的是《弟子規》上兩句話,「過不規,道兩虧」,應如何落實?

  答:這兩句話是說看到別人的過失,一定要規勸。規勸有善巧方便,你要有智慧,你先要觀察他能不能接受,他要不能接受,那就不能夠規勸。不能夠正面規勸,你可以用其他的方法來規勸。我不說,我做出一個好樣子給你看,讓你看到,讓你聽到,讓你接觸到,你有所感悟、有所感動、有所領悟,都是規勸,規勸不一定是言詞。最標準的模範,在中國歷史上,這是四千多年前,舜王,你們讀歷史都會曉得。舜的父親、繼母、繼母的兒子(就是他的弟弟,繼母弟弟)用什麼態度對他,你看他用什麼方法規勸。三年,他能把他的父親、繼母、繼母弟弟統統感動,這是好榜樣!不能叫父母不義,陷父母不義,這個不可以的。

  怎樣規勸?那你有智慧,有善巧方便,就是最適當的方法。在當時、在當地,對人、對事最適當的方法,慢慢讓他感動,讓他領悟,這個事情決定不能著急。真誠的愛心,真誠的尊重,會感動人,沒有一絲毫傲慢,沒有一絲毫輕視;稍稍有一點傲慢、輕視,「你不行,你犯了過」,那錯了,別人決定不會接受。所以,這個要多讀書,要多學,這樣才能落實,想想舜王怎麼落實的,你跟他學就對了。

  問:這是廬江徐居士問的,他說他在湯池,許多居士邀請辦了一個「實際禪寺下院念佛堂」,每天有十多個老人念佛。奈何經濟拮据,道場破爛,已與莊嚴道場步履艱難。

  答:這個事情不能求人,求人就很苦,困難是我們的業報,這個一定要知道。我初學佛的時候,章嘉大師常常教導我,因為那個時候,我確實,也曾經跟諸位說了,貧窮下賤也到了極處。章嘉大師告訴我,這是宿世的業障,必須要承受,要能夠忍得住,忍得過,認真努力修行。愈是在困難的時候,愈是在有災難的時候,愈要專心,這樣子你的心沒有怨恨,沒有惡念,就能提高你自己的德行。德行提升,智慧也增長,就能感動佛菩薩來幫助你。

  人不可以求人,求人太可憐,求人看人的臉色,決定不能成就,你的心是散亂的。所以,章嘉大師教導我一生求佛菩薩。求不到的時候是我們的業障,有業障障礙住,要知道把業障消除,懺悔業障;業障消除了,佛氏門中,有求必應。我聽老師的話,我相信老師的話,我用了十年的時間,把自己的困苦轉過來,轉過來怎麼樣?能活得下去,衣食勉強能維持了。到二十年,這大家曉得,我才有一個小道場,不是我學佛二十年,我講經二十年,你才曉得過去生中沒有福報。我學佛七年出來講經,講經二十年,就是我學佛二十七年,才有一個小小的道場。這個小道場在台灣只有五十坪,五十坪在中國算平方米是兩百個平方米,就那麼大的一個講堂。

  又再過十年,這三十年,講經三十年,福報才現前。我今年講經四十六年了,無論是福、是慧、是健康長壽,真的,都像老師所講的,有求必應,尤其在福慧上得心應手。你的業障沒有消,今天有別人來幫助你,拿出幾百萬來給你,給你建道場,對你是福還是禍?給諸位說,對你是禍不是福,你肯定往下墮落。佛菩薩加持是你的德行、智慧成就,你才能夠得佛力加持;魔王來加持你的時候,是你的貪瞋痴慢增長,你肯定墮三途。這個道理不能不懂。

  破破爛爛的小茅蓬,好!好在哪裡?對於世緣沒有一點貪戀,容易成就。我在三十歲的時候,辭掉了工作,想出家,親近懺雲法師,在埔里住茅蓬。那個茅蓬真的是茅草搭的,牆是用竹子編的竹籬笆,竹籬笆外面塗一點水泥,可以防水,那樣的簡陋。地是泥土地,每天掃地的時候都是泥土。只有佛堂,佛堂是很小的一個佛堂,五個人,茅蓬只住五個人,就是佛堂那一塊鋪了地板,其他都是泥土地,非常簡陋。人有道心,沒有一絲毫貪求,心是定的。如果我們看到別人道場興建富麗堂皇,那是有廟沒道;這破破爛爛的,它有道。要著重在道,不要講求廟,一切讓它自然形成,這叫隨緣。如果我們有意要怎樣怎樣做,攀緣,攀緣的結局都不好,這個道理我們要懂。所以,破破爛爛的小茅蓬好,你會有成就。

  問:這一位同學寫的鉛筆字寫得很淡,看起來比較吃力。他說在念佛時兩眼閉上,念自己在光中消失了,只剩下了,是否正常現象?

  答:你這個話講得不圓滿,大概是你念佛的時候閉上眼睛,好像自己沒有了。剩下什麼?剩下什麼你沒有說清楚。是否正常現象?不是正常現象。如果是正常現象,每個念佛人應該都有,這麼多念佛人只有你一個人有這個現象,可見得這不是正常現象。但是你要記住,無論什麼現象現前,《楞嚴經》上佛教給我們,都不要去理會,就沒事情。總而言之,記住,念佛也好,參禪也好,持咒也好,誦經也好,只要有這些現象現前,記住佛的教誨,「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根本不理會,不放在心上,也不必跟人說,什麼事都沒有,那叫正常現象。外面境界一有的時候,你馬上就執著了,好境界生歡喜心,惡境界生恐懼心,就把你的功夫破壞掉,這個境界叫魔境。正常現象是清淨心現前,清淨、平等、覺現前,這是正常現象;把你的清淨平等覺打破了,這就不是好現象。所以不可以執著,不可以分別。

  問:這一位同學問的是,雍正皇帝說的,「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為何不能以佛治身,以佛治世?可否把教導西方極樂世界的方法運用在娑婆?

  答:這個問題不能問我,要問雍正皇帝。如果你做了皇帝,我相信你跟雍正的想法、做法是一樣。為什麼?宇宙是多元的,文化是多元的,我們自己一身也是多元的,完全提倡用佛,其他的都不要,立刻引起反抗;換句話說,佛跟所有國家都對敵,那你的麻煩就大了。為什麼世間有這麼多民族?有這麼多不同的文化?有這麼多不同的聖賢?我在講經的時候講得很詳細,你沒有聽,聽了你也沒懂,你要是真聽懂了,你不會有這個問題。儒是佛菩薩示現的,道也是佛菩薩示現的,乃至於世間所有一切宗教,你看看日本的老和尚,今年九十九歲,中村康隆。我跟他見面的時候他很歡喜,他就告訴我,世間所有宗教的創始人都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這個話說得好!我也是這麼想法,老和尚說出這個話,我們的知見、想法、看法是一樣的。

  所以,不要執著只有我,沒有別人,不可以。我跟世界上許許多多宗教、族群來往,我讀他們的經典,從來沒間斷過。你看我的書桌上,一定有《聖經》,一定有《古蘭經》,我把他們的經典統統看作佛經,廣學多聞,使自己能更深入。我可以用他們的經典來解釋佛經,可以用佛的經典來解釋他們的經,所謂是豁然貫通。你這個心還是有分別,還是有執著,「佛比什麼都殊勝,比什麼都大」,你還有這個心。這個心要是不捨棄掉,你不能入佛境界,為什麼?佛境界裡頭沒有妄想、分別、執著,就入門,你就什麼都通達了。有絲毫執著就進不去,很大很大的障礙,這一點要知道,一切經都是佛經。

  問:這一位同學問的,他沒有具名,說修學當中,心有時不知不覺起煩惱,無名火上升,不知如何治好?

  答:這個現象是自然的現象,為什麼說自然的?是你無始劫來的煩惱習氣,遇到緣它自然起現行。如果你沒有這些習氣,那你就成佛了,凡聖差別就在此地。你要說,用什麼方法?持戒、修定、開慧。持戒是控制煩惱,是把煩惱伏住,壓制它,很難過,就像我們要跟煩惱打仗一樣,你怎麼樣克服它,儒家講克己的功夫,這是修行人第一個。完全克服煩惱,煩惱真的伏住,好像投降了,這叫得定;不必有意去控制它,它自然不起現行,就得定了。煩惱還在,沒有斷根,但是它不起作用就是了,你的德行、你的戒行控制它了。到定功有相當程度的時候,智慧開了,智慧開的時候,就把煩惱化掉,融化掉了,這叫究竟圓滿。

  我們在現前這個階段,想把煩惱融化,做不到,這是上乘功夫。我們今天真的要想修,要想學習,一定要持戒,先從十善五戒下手。我們在此地,現在學院裡面教同學們,我們從《弟子規》、從《了凡四訓》、從《太上感應篇》,這都是印光大師教初學的,我們要在這上面去奠定基礎,這個比戒律講得詳細。每天要去讀,每天要拿這個來反省。古聖先賢教我們做的,我們有沒有去做?教我們不可以做的,我們有沒有違犯?天天反省,天天檢點,天天改過,能有三年到五年,你的煩惱、習氣少了,你的德行、智慧增長,有這個基礎才能入佛門。

  問:這一位同學他問的,他說學生在沒有學佛前,經營一家肉食店。現在學佛兩年了,而且兩年,在我四十歲生日時已經果報現前。現在想轉緣,家庭阻礙很大,請問法師,賣三淨肉是否造業很深,影響往生?請問用什麼方法彌補才能得力?而且有很多種說法,說經營肉食店指定下地獄,學生膽顫心驚,修行障礙很大。

  答:你問的這個問題,很多人都有,問題要自己能夠轉自己的業報,要會轉。怎麼轉法?讀經,首先要讀經,讀經是了解事實真相。可是讀經也不容易,因為經文文字最晚是南宋時候翻譯的,距離現在也總有七、八百年,我們講這古文,經典是最淺顯的古文,所以文字的修養要有一定的程度,你才能念得懂。在這種情形之下,聽經就非常重要了。盡量找時間多聽經,把這些道理、事實真相漸漸搞清楚、搞明白,然後你自己就曉得應該怎樣做法。境界轉過來了,《華嚴經》上所講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你這個工作對你有沒有妨礙?沒有妨礙。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有一位善知識叫甘露火王,這個人好殺,殺人如麻。什麼人?菩薩。為什麼用這些殘酷的手段對待眾生?替這個眾生消業障,他造的這個罪業,他不是瞋恨心,他是大慈悲心。殺你消你業障,救你,把你向上提升,那個被殺的人都得利益,沒有怨恨心。你今天殺這些眾生,賣牠的肉,你問問這些眾生有沒有怨恨心?當然有。你怎樣使牠沒有怨恨心?我們現在一般講超度牠,你都能把牠超度到西方極樂世界,牠感謝你,牠怎麼會怨恨你?甘露火王給我們很大的啟示,只有愛心,只有慈悲心,決定沒有貪瞋痴慢。你知道牠過去生中造的是什麼業障,要怎樣幫助牠,盡快的把業障消除,幫助牠提升。

  譬如我們現在,有很多鬼神、靈媒透的訊息,要我們每天晚上用電視機播放《地藏經》,我過去講的《地藏經》,我講的《十善業道經》,鬼神最喜歡聽這兩部經。日夜不間斷的放,一遍一遍的放,真有好處。你家裡頭也可以如法炮製,每天晚上他們的時間就是下午五點鐘之後,到早晨六點鐘之前,這段時間你播放講經的錄影帶供養牠們。平常念佛不間斷,把念佛功德迴向牠們,希望牠們早一天念佛往生極樂世界。每天給牠們做三皈依,好!這太好了。自己決定沒有貪瞋痴,真正在佛法裡頭依教奉行。

  現在時間到了。我看這裡頭還有五張,這五張我們留到看看下一次要有機會的話,反正我們講演都是錄相,在網路上都可以流通,諸位都能夠看得到,今天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