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位同學,請看「四聖諦品」,鄰次十界最後一段,上方振音世界苦滅聖諦,第五句:

  名小。】

  清涼大師註解裡面說,滅名『小』,「小之則無內,不容一物也」。這是講到自性,性沒有大小。我們要用大小來看它,它沒有內,沒有外,小到無內,那就沒有辦法再小,清涼說不容一物。可是性德真正不可思議,我們在前面看到,這小裡頭有大。大中有小我們沒有疑問,它小中有大,大是不是一物?不是一物,本來無一物。大裡頭有沒有一物?大裡頭也沒有一物。這些虛空法界剎土眾生是什麼?是不是一物?從自性上來看,本來無一物,這個話愈說愈不懂。永嘉大師《證道歌》上說過,「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就性上來說就是覺,夢裡明明有,覺了之後沒有,覺了之後知道你正在作夢的時候也沒有。這個夢境到底是怎麼回事?佛說得好,夢境是妄想。那個想上加個妄,就不是真的,絕對不是真有,確確實實事實真相是本來無一物,清涼這裡說得沒錯,不容一物。六祖惠能大師講得很好,「本來無一物」,這是自性的真相。

  這一樁事情確實很難懂,此地講小、講大,都是滅諦的名字,名稱,如來究竟果位所證的性體。性體不可得,不可思議,從體現相,叫唯心所現,那個相也不可得。體不可得,相哪裡會真有?所以這個相稱為幻相。《金剛經》上講得好,「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個凡所有,不但包括十法界依正莊嚴,也包括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有相,華藏世界有相,極樂世界有相,我們娑婆世界擺在面前有相。什麼人能看出來?「相即非相,非相即相」。相是真如所起的作用,非相是真如的本體,性相是一不是二。相沒有大小,就是說明相是清淨寂滅。如果有大小,它就不是清淨寂滅。這個境界很難講,講都很難,體會就更難了。為什麼?言語道斷,心行處滅。

  前面我們讀過,微塵裡面現世界,微塵沒有放大,世界沒有縮小。經上又說,普賢菩薩能入,能入微塵裡面的世界。你就曉得,世界無量無邊,有多少微塵?又何況這個東西重重無盡,微塵裡面有世界,那個世界裡頭又有微塵,微塵裡頭又有世界,這個道理不好懂。古時候賢首國師在宮廷裡面說到這個境界,大家聽得很茫然。賢首國師很聰明,請皇帝造一個八角亭,這很簡單,皇宮裡頭建個八角亭。亭子造好了,請皇上安八面大鏡子,每一方放一張大鏡子,八個鏡子,八個鏡子互相對照。請皇上站在亭子當中,皇上亭子當中一站,看到他的身形無量無邊,皇帝明白了。

  無量無邊有沒有?不能說它有,也不能說它無,非有非無。你要是覺,這是自性起用,不可思議,你才能了解事實真相,顯示出自性的無量德能,無量相好,無量智慧,無一不無量,無一不圓滿具足。學佛沒有別的,終極的目標無非是叫我們見性而已,見性就是此地修道證滅,佛用「滅」這個字來形容諸佛如來所證的究竟極果。再看下面這個名詞:

  名大。】

  清涼也有註解,「大之則無外,法界性也」。在這個地方最重要,那就是說大說小,我們千萬不要執著,千萬不能分別。你要是分別,這個大小是對立。執著有大有小,大可以容小,小不能容大,你麻煩就來了,你不能了解真實義。所以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裡面教導我們讀經、聽教的態度,是「離言說相」,不執著,不分別,對於佛的言說沒有分別執著;「離名字相」,名字是名詞術語,大小,這都是名詞術語,也不分別這些名詞術語,不執著名詞術語;「離心緣相」,心緣是不要去想它。為什麼?它是虛妄的,名字性空,它在此地是表法的,你要從這裡頭體會它的真實義,開經偈上講的「願解如來真實義」,這個要緊。

  真實義是什麼?是自性全體大用。佛說法真正的目的在此地。決不是叫你分別名相,執著名相,那你就錯了。只要你能夠不執著言說,看經不執著文字,不分別文字,不執著名詞術語,也不用心意識,離心緣相就是離心意識。心,我們講落印象,不落印象,意是執著,識是分別;換句話說,不分別,不執著,不落印象。這樣子聽經,這個心態聽經,你就會開悟,你能悟入。我們看《華嚴》,悟入華嚴境界,悟入諸佛境界,悟入法身菩薩境界。你這一入,你就是法身菩薩,你就是諸佛如來,轉凡成聖。

  這個地方講大講小,都是自性的代名詞。大不是大小的大,小不是大小的小,這個妙!所以你不能執著它,它不是相對的,它是獨立的,它是絕對的,說明自性沒有大小。從不容一物這上面,你可以說它小;從無外找不到邊際,沒有外,你可以說它是大,都是形容詞。大的意思,沒有邊際;小的意思,小而無內。現在科學家用加速度的方法來分析物質,把物質分割到最小的分子;分子還有內,再把它分析,分析成原子;原子還有內,它有原子核,有圍繞著它的電子;再給它分析,分析成粒子;粒子還有內,分到無內,無內就沒有了。只要有,就有內,你們諸位想想對不對?分到最後是自性,沒有內。有內是什麼?有內是法相,無內是自性,是法性;有外是法相,無外是法性。這個說法諸位也比較容易體會一些。

  我們凡夫之所以不能見性,都在妄想分別執著。我們的虧,吃虧就在這些地方。這是一個概念上的問題,這些概念有時候它有作用,能夠幫助對話、幫助教學,它是工具、它是手段,它不是目的,這個要懂得,所以佛法裡頭常用。只要你不執著、不分別,意思你就明白了。這個意思說不出來,要是能說得出來,就不叫做言語道斷、心行處滅。說不出來,也不能用思惟想像,它確實存在,它永恆不變;它不會隨一切有為法,因為有為法有生有滅,它不生不滅,它跟有為法融合在一體。雖然是一體,一個有生滅,一個不生滅,不可思議。

  我們在凡夫地,一般人稱為靈性,這個名詞實在講有許許多多不同的解讀。淺而言之,是我們凡夫一般俗人的見解,這個靈性是什麼?靈魂,把它解釋這個。人有生死,靈魂還不生死,靈魂又投胎去了,這是最淺的解說。最極深處的解說,這是《華嚴經》上的,這是不思議,性體、性相、性用,自性的體相用,經題上講的大方廣!我們說有體、有相、有用,而實際上呢?實際上是一而三,三而一,沒有先後,沒有起滅,這是真的。我們看到所有現象的變化是不是起滅?不是,性體、性相、性德確實沒有起滅,所有一切萬象起生滅的現象,那是由眾生心起來的,所以說一切法因想而生,這就是唯識所變。

  識是妄心,是錯覺,不是真實。一切法從心想生,這個心想是識、妄心,那麼想的這個幻相,千變萬化的幻相,十法界依正莊嚴,是幻相,夢幻泡影,哪裡是真的!這個事實法身菩薩見到,法身菩薩明白了,法身菩薩的心清淨,你說他為什麼清淨?他在一切萬象當中不起心、不動念。不起心、不動念,就是沒有無明。諸位要知道,無明它的相是動的,妄是動的,真不動,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他的心跟宇宙、跟大自然融合成一體,那是什麼?就是法性。

  心就是法性,遍法界,遍虛空界,遍一切萬物,融成一體。幾時融的?跟諸位說,本來就融的。人覺悟的時候才發現原來是這麼回事情,豁然開悟。不是說悟的時候才融、不悟的時候沒有融,不是,沒有先後。佛不得已跟你講,無始劫以來「法爾如是」,這是佛不得已說的這麼一句話。你要真正悟入,這一句話是多的,廢話。凡夫的廢話很多,全是廢話。學佛終極的目標就是要契入這個境界,入這個境界,什麼事都沒有了,這叫一真。「識得一,萬事畢」。這兩個字的意思,小而無內,大而無外,你要細細的去參究也能悟入,這是「法門平等,無有高下」。再看第七句:

  名善淨。】

  這是我們在講席當中也常說,純善純淨,這是真的不是假的。純善純淨,也是不得已而說的一個名相,為什麼?你要有個純善,你就不善;你要有個純淨,你已經不淨了。前面不是講了嗎?小而無內不容一物,怎麼還有個純善純淨?怎麼還有這個東西?《壇經》裡面所講的「本來無一物」,哪來的淨善!那才叫真正的純淨純善。有純淨純善,已經不善,我們要了解這個意思。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一念不生,純淨純善。凡夫成佛,還有凡夫可轉,還有佛可成,這個人依然是凡夫,不是佛。真正成佛是什麼樣子?無佛,無眾生,心純淨純善,沒有佛也沒有眾生。所有一切對立全沒有,沒有大小,沒有先後,沒有來去,沒有染淨,沒有淨穢,什麼都沒有,這是自性全體現前。你再看自性所現的相,這個相是唯心所現,心就是性,所現的相,相裡面絕對沒有對立,絕對沒有分別,絕對沒有執著,純淨純善。純淨遍法界虛空界,純善遍法界虛空界,清淨平等,沒有一法是對立的,法界法爾如是。

  諸佛如來、法身菩薩應化在九法界,覺悟一切眾生,他自己住的境界就是一真,就是淨善,永恆不變。這個我們不好懂,我們換句話說,他應化在九法界,從來沒有起心動念過。釋迦牟尼佛如是。釋迦牟尼佛給我們講經說法四十九年,我們要問:他有沒有起心動念過?他沒有,如果起心動念過,他是凡夫,他沒有能力說出這麼多經典。你看看全世界,世界上有歷史以來,哪一個人一生當中說這麼多的東西留下來,誰有?為什麼?心意識裡面東西是有限的,自性裡面是無限的,它沒有大小!諸佛菩薩應化是從自性裡面自自然然流露的,沒有止境,其深無底,其廣無邊。這些經文變成文字,文字也是從自性流露出來,字字句句無量義,字字句句其深無底,其廣無邊。經文裡頭一個字我們講一輩子,算你會講一天講八個鐘點,你講一百年講不完,這是真的一點都不假。這些是如來果地上的境界,不是我們的境界。

  現在我們是凡夫,一品煩惱都沒斷,我們要怎樣學?這兩個字可以學,要學『善』,要學『淨』。善的標準是什麼?是性德,般若,解脫,性的本體是清淨的。學佛貴在隨順自性,大乘經上也常常講法性,要懂得隨順法性,法性純淨純善,這是自性本淨,自性本善。這個淨不是染淨的淨,這個善不是善惡的善,善惡兩邊都離了,染淨兩邊也離了,這是自性本淨本善,唯證乃知。你要沒有證得,你不知道,你證得的時候你才知道,唯證方知。我們今天距離那個證,實在講太遠太遠了,這是事實。佛在大乘教裡面跟我們說,大乘菩薩五十一個階級,我們現在連第一步都不能契入,第一步是初信位的菩薩,好比小學一年級,我們都沒有分。這個地方講的淨善是如來果地,階級來講這是第五十二個階級,妙覺位,太高太高了。我們怎麼學法?雖然沒有證得,你看過佛經,佛經就是在最高地位,第五十二個位次妙覺位裡面流出來的,這是什麼?這是我們自己的自性。

  所以隨順經論的教誨,就是隨順自性本淨本善,我們要懂這個道理。這不是迷信,不是哪個人的學說。釋迦牟尼佛應化在這個世間,他的名號、他的色身都不可思議,你要問為什麼?它是性德全體的顯現。如果你修行證得心性,像禪宗裡面講的明心見性,只要你真正證得明心見性,你的名字、你的色身也像諸佛如來一樣不可思議,你能懂嗎?現在怎麼樣?現在老實說,跟諸佛菩薩示現並沒有兩樣,差別在哪裡?差別是迷而不覺,這一迷可麻煩了,連帶著邪而不正,染而不淨,把自性所現的一真法界,我常講扭曲了,它變形了,變成十法界,變成六道,變成三途。妄想變的。

  佛在經上講「一切法從心想生」,這個一切法是講的十法界依正莊嚴,我們現在落在這個地方。但這種扭曲是暫時的,不是永恆的,只要你一覺悟,立刻恢復正常。不覺悟的時候你迷惑,覺悟的時候馬上就恢復正常。章嘉大師從前用個比喻給我說,因為這個事情很難懂。他用什麼比喻?在那個時代,電子的東西還沒有,台灣還沒有,五十二年前沒有電子這個東西。客廳裡面掛的鐘還是用鐘擺,這一秒一秒滴答滴答在那裡擺,用發條。兩根發條,一根發條是管指針的,一根發條是管音響的,幾點鐘它會敲幾下。他就用這發條來做比喻。他說你看到發條嗎?我說我知道,發條我知道。發條本來是平的,把它捲起來的時候,它扭曲了,原來是平的。平比喻佛菩薩、比喻佛,凡夫,捲起來了;捲得愈緊,這十法界位次就愈低。捲的最緊的,地獄道;其次的,餓鬼道;再其次的,畜生道;再其次的,人道、天道、聲聞、緣覺、菩薩。菩薩差不多快要平了,可是你放手的時候,它兩面還翹起來。放平之後,完全不會翹起來這就像是佛。他用這個方法來比喻給我講解,我能體會。

  法性是平等的,是平的。加一點點思想,一切法從心想生,加一點心想,它就變形,它就捲起來。你的妄想愈多,捲得愈厲害,就這麼回事情。所以只要把妄想分別執著打掉,它馬上就恢復平靜。那個平是它的真相,捲起來是它扭曲的相,十法界依正莊嚴扭曲了。什麼力量把它搞扭曲?妄想分別執著。所以佛說「一切法從心想生」,只要你把心想止住、斷掉,法性就現前,真性就現前,善淨就現前。我們從這個地方去體會,曉得善跟淨是性德。

  現在佛在經教裡教給我們什麼是善?佛講了十條,這個十條是基礎,這個十條是大綱。「不殺生」,不殺生這個意思非常之廣,它引申的意思,這一句裡頭的意思無量無邊,深廣無盡。你有一念,你有一言、一句話,你有一個動作妨害別人,都結歸在這個罪裡頭,這個罪是輕的,這個罪不重,都在殺生這裡面結罪。所以大乘經教裡面佛常講,菩薩所在之處,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絕對不會說令一切眾生生煩惱,沒這個道理。菩薩所在之處決定令一切眾生得真實利益,所以佛菩薩值得人尊敬,值得人稱讚、奉事、供養,道理在此地。那是個善人,那是個清淨的人。

  不受染污就是淨,遠離十惡就是善,這兩句話我們總是要牢牢記住。什麼叫不受染污?什麼東西染污?煩惱習氣染污。我們六根接觸六塵不生煩惱,煩惱是貪瞋痴慢。身見、邊見、見取見、戒取見、邪見,這是見煩惱;思煩惱,貪、瞋、痴、慢、疑、惡見,這是把煩惱歸納為十大類,好說話。無量無邊煩惱不出這十大類,無量無邊的惡法不出十惡,無量無邊的善法不出十善,總綱領。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與十善相應,與十惡決定不相應,這是你開始學佛了。

  學佛是學覺悟,學做一個明白人。我們用這個言語對初學的人介紹佛法,人家容易接受。因為你學佛,這是宗教,我不相信宗教。我把學佛這兩個字用現代的話解釋出來,學覺悟、學做明白人,這個好懂,他聽了這個,這個不錯,這個我應當來聽聽,來學學,那個言語稍微變一變,他就來了。還是佛法,一點也沒改變,只是把佛法用現代話說出來就是,現在人就接受了;你用從前人那種說法,現在人不接受。

  佛法不能夠推廣,佛法不能夠普及,很多眾生不願意接受,誰的過失?眾生沒有善根。錯了,他真有善根,是我們自己弘法的人把方法搞錯了,把言說、說法搞錯了。什麼是菩薩?覺有情叫菩薩,我們都是有情眾生,覺悟了,不迷了,這個人就叫菩薩。大覺了,徹底覺悟了,這個人就叫他做佛。我們不說佛,我們不講菩薩,我們單單講覺悟,單單講明瞭,對於宇宙萬有的真相徹底明瞭。我們要不要學?我們明瞭不夠徹底,要向徹底的路上走,這是純淨純善。我們一生以這個為目標,以這個為方向,學做明白人,學做覺悟的人,先覺覺後覺,先知覺後知。這個大家都會舉雙手贊成,不會反對。言詞上稍微變通變通,就跟如來住世普度眾生沒有兩樣。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請接著看苦滅聖諦第八句:

  名無盡。】

  這兩個字不難懂,但是它的含義太深太廣,確確實實不是凡夫能夠體會的。為什麼?滅諦的名稱、名字,諸佛如來之所證。我們只懂得『無盡』的粗意,精微的意思我們就不能夠知道,但是它給我們初學有很大的啟示。我們真正懂得滅諦名稱叫「無盡」,我們就應當發長遠心。祖師大德常常教人要發大心,要發長遠心,修行不是短時間能成就的。這對我們就有很大的好處,要有恆心,要有耐心,知道這一樁事情生生世世永恆不斷。對我們這個境界來說,那是學習,永無間斷的在學習。

  如來果地上這個德號是無盡的無盡,通常我們說智慧無量無邊,德能、相好,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跟前面所說的意思一樣,大而無外,小而無內,遍法界虛空界,遍一切剎土、一切眾生,這是「無盡」的意思。還更有精微的意思,我們不必說了,我們就說到此地。因此,我們的修學、學習永無止境。這在前面跟諸位說過多少次,成佛了,圓成佛道,那是不是有盡?還是無盡。成佛道之後,倒駕慈航廣度眾生,這個經上常說,地藏菩薩說的,那是代表,眾生還沒度盡,菩薩就不願意成佛,這就顯示無盡的意思。

  我們在《地藏菩薩本願經》裡面看到的,他所教出來的學生已經證到如來究竟果位,人數無量無邊,地藏菩薩累劫的教化,那我們要問地藏菩薩是什麼人?學生久遠劫已經成佛,他自己呢?當然成佛了。示現菩薩的形相,那就是三十二應裡面,「應以菩薩身而得度者,即現菩薩身而為說法」,就是這個意思。我們要懂,要學,要效法。特別是在現前這個社會,我們要以無盡的真誠,無盡的慈悲,再說得粗一點,無盡的包容,無盡的寬恕,無盡的信心、耐心、謙虛、忍讓,一切時一切處為社會、為一切眾生做個好樣子,不能做壞樣子。做好樣子,你是不斷向上提升,你走的是佛道。你做壞樣子,你是不斷的下墜,你是走地獄道。

  世間所有一切宗教聖賢教化眾生,教什麼?給諸位說,只有一個字,「愛」字!人可憐,不知道自愛,你看看佛家講的,佛教什麼?「慈悲為本,方便為門」,慈悲是愛,佛法裡頭不叫愛,叫慈悲。這個意思一定要懂,慈悲是理智的,一般人講愛是感情的,所以慈悲就是愛,理智的愛,不是感情的愛。感情的愛會變化,愛會變成恨,那是感情。理智的愛,就是從真性裡面流出的愛心,永恆不變。對於冤家,對於仇敵,對於殺害自己的人,自己這個愛心永恆不變,絕對不會有一絲毫怨恨心,這了不起,這是什麼原因?自性,性德。性德怎麼會變化!不變是真的,會變是假的,所以佛法裡面稱慈悲,不稱愛,那個愛變化太大,靠不住。男女結婚的時候相愛,過個幾年之後要鬧離婚,假的,所以他是感情的,他不是稱性,稱性永恆不變。他自己什麼時候產生變化自己不知道,為什麼?他沒有見性,見性就永恆不變。這是佛法講的,大慈大悲。

  儒家講仁愛,仁是推己及人,我希望別人怎麼樣待我,我應當要怎樣待人。所以仁是二人,想到自己就要想到別人,想到別人就要想到自己,這種愛叫仁愛。我希望別人怎麼對我,我應該怎麼對人;我希望別人不用惡的態度對我,我就不能用不善、惡的行為對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仁愛。基督教,天主教,《聖經》裡面講神愛世人,上帝愛世人;《古蘭經》裡面,真主愛世人,真主確實是仁慈的,這個句子太多太多了。所以,我們從許多宗教,世間聖賢教誨裡面歸納這個字,沒有一個人不說仁慈博愛。

  所以聖賢的教育、宗教的教育是什麼教育?是仁慈博愛的教育,是倫理道德的教育。每個宗教都講倫理、都講道德。我們學習聖賢教育,學習宗教教育,頭一個就學什麼?學愛。尤其是佛法,佛法第一個你要愛自己,自愛,然後你才能愛人,不愛自己而能愛別人,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性也是如此,你看蕅益大師講信願行,第一個是信自己,不信自己信別人,這個不是真的,不是真信。一切從自己開始,從自己內心裡面做功夫,把你自性裡面第一德,就是愛心,這是你自性裡頭本來具足,不是從外頭學來的。佛菩薩講經說法教導你,給你做增上緣,目的是把你性德裡面那個真愛引發出來,這個東西不是向人學的。自性裡頭這個愛心是無盡的。慈悲遍法界,愛敬滿娑婆,這是性德,這個人就是法身菩薩,這個人就是諸佛如來。

  諸位想想,愛人怎麼會害人?愛物怎麼會傷害物?愛事你怎麼會破壞事?所以凡是傷害破壞這種種不善的行為,不愛,那個愛變成恨,變成瞋恚,愚痴。只有愚痴、瞋恚、貪而無厭三毒煩惱,才會變現出種種不善。從這個地方,我們也有能力辨別什麼叫真假?什麼叫善惡?什麼叫是非。與貪瞋痴、與不善相應的,這是假的,這是邪,這是非。與性德相應的、與慈悲相應的、與愛敬相應的,這是真,這是實,這是真理。這真的走佛道,虛偽的走地獄道,這兩個階段你往哪裡走,你自己要清楚,自己要明瞭,真正自愛的人走佛道,走菩薩道。

  一愛一切愛,走聖賢之道。你愛自己,你愛父母,你愛家庭,為什麼?你走聖賢之路,學聖人,學賢人,成聖人,成賢人,你的家裡頭光榮、榮耀,你父母歡喜。如果你走的是邪道,你行的是不善,你造作的是惡業,別人看到你父母,背後都指責,他怎麼會養出那麼個兒子?你父母心裡多難過,你怎麼能對得起父母?你在學校念書,人家說這個當老師的怎麼會教出這種學生?老師因你而受批評,而受侮辱,你對不起老師,你對不起你學校。所以孝敬是德行的根本,孝親尊師,一個人能夠成人,能夠頂天立地,是父母跟老師教出來的。你的成就,父母老師有光彩。你要是走邪道,你的父母老師因你而受恥辱。所以說你將來墮地獄,為什麼墮的?判罪就從這裡判的。你個人的事情不大,你的影響太大了。《了凡四訓》裡頭就講這個道理。

  功過的大小完全在影響。善的影響,影響的面大,影響的時間長,功德大;你這個不善邪惡影響的範圍大,影響的時間長,你墮地獄,你很難出頭!這個道理不能不懂。所以印光大師一生時時刻刻勸人念《了凡四訓》,目的在哪裡?叫你了解這個道理,了解事實真相,沒有別的。道理真的明白,事實真相清楚了,你還敢走邪道嗎?你還敢親近惡人嗎?學了佛,你所做的不善,佛法是師道,你們看看歐陽竟無大師的《內學院訓》,我們這個圖書館有,他講得清楚、講得明白,佛法是師道。師道,老師第一大。所以密宗裡面有四皈依,他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後面還有皈依上師,不是沒有道理,老師第一大,背師叛道那個罪不得了。

  你學佛,不守清規,不守戒律,別人批評、罵你,他不是罵你一個人,他把整個佛教都罵,「佛教徒是這個樣子的」,這一句話所有佛教都罵,所有佛教受這個侮辱是因你而起,你要承擔這個罪過,你說這個罪多重?你背師叛道,你的罪過不論,別人看到你,你看他這個人,他不是罵他老師?他不是批評他老師?這個風氣一開,每一個做弟子都會批評老師,都會批評師父,跟你學的,他們那些罪業的帳都要算你身上,你是帶頭的人,你的罪業洗不清。所以北師大門口牌子上寫了八個字,「學為人師,行為世範」,這兩句話多麼莊嚴,多麼偉大!

  我所學習是做人師表,師是表率,我所行的是世間人的榜樣模範。你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你能給世間人做榜樣嗎?這個話我不曉得講了多少遍,要常常記在心上,不能給世間人做好樣子,這個念頭不能生,話不能說,這事不可以做,你要知道你影響有多大。從這些地方,你要是細心去思惟觀察,你才會真正理解《地藏經》上所說的,「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罪」。背叛道德,違背自性,給社會、給眾生都是不善的影響。這個影響範圍大,影響時間長,造成不善的共業,你是不善共業的禍根,你知道你罪業造得多重嗎?地獄變相圖仔細看看,那裡頭所有的罪苦你統統要受。何必造這種罪?何必去受這些苦刑?

  所以要知道起心動念,那個影響無盡,這我常常講思想波,思想波比電磁波、比光波快得太多太多。思想是心法,電跟太陽那是物質,那是色法,色法的能,這個能量振動的速度有限,現在科學家探測到,一秒鐘三十萬公里,物質的能量的波動真的是有限。思想波動不得了,無限的,無盡的,念頭才一動就遍法界虛空界。一個不善的念頭與法界虛空界所有不善都連結在一起,一個善念也是立刻跟遍法界虛空界一切善法合而為一,這叫什麼?感應,你感的力量強大,回應也強大;感的力量薄弱,回應也薄弱。

  一個不善的念頭,跟遍法界虛空界無量無邊諸佛剎土裡面六道的惡道相應。諸位如果從頭到現在一直聽《華嚴》,我講的這個話你會相信。一個善念起,跟九法界無量剎土裡面的善法相應,不可思議,這是跟你講稱性。諸佛如來稱性,哪一個眾生不稱性?只是這個裡頭迷悟不同而已,諸佛菩薩覺悟,六道眾生迷惑,只有迷悟之差別。講其性德、性能、性相,一絲毫差別都沒有。你一迷,那個迷跟遍法界的迷合而為一,一迷一切迷,一悟一切悟。所以你起一個善念,一切都善,沒有一法不善;你起一個惡念,沒有一法不惡。

  為什麼要起不善的念頭?為什麼要起惡念?為什麼要起邪念?你也許會說,我不想起它偏偏起來,造反,這是煩惱習氣,你做不了主。你得找人幫助你,要求救於人,求誰?求佛菩薩,佛菩薩在哪裡?經論就是佛菩薩。古大德常常講,讀經、聽教要無數次的重複,你才能得利益,遍數少了不得利益。有一些人學佛,聽經聽一遍,第二遍的時候,有法師講這個經,不聽,「這個我早就聽過了」,這種人沒有成就,為什麼?他真的聽懂,真的聽開悟,他聽不聽?他還聽。他為什麼要聽?要給初學的人做個好樣子,所謂是做影響眾。讓那個初學的人到那裡一看,看到這個講堂,某某人坐在那裡,這個人有學問、有道德、有修持的,他都在聽,大概這個法師講得不錯,值得聽,影響眾。他來是幫助聽眾建立信心,幫助聽眾引起對於求法,對於老師(這個法師)生起尊敬之心。「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他坐在那裡幹這個,你說他要不要聽?一定要聽。那個不願意去聽,決定不會有成就,他自己不能成就,他也不會幫助別人成就。

  凡是自己成就的人,一定是非常熱心幫助別人成就;如果沒有那番熱情幫助別人成就,他自己肯定沒有成就。這些日常生活當中,點點滴滴統統能看得出來。可以欺瞞世間無知之人,不能夠欺瞞有道德的人。我們世間人常講,有道德有學問的人,你騙不了他。你有時候欺騙他,他裝糊塗,不跟你計較,不是真的糊塗。那樣的人太多,這樣的有學問、有道德的人太多。這些人懂得難得糊塗,這些人懂得吃虧是福。他所表現的,對一切人,對不如他的人謙虛恭敬,他的謙虛恭敬不是虛偽的,真實的。這種人一生行道履德,他的腳步步踏實,踏在道德上。我們從大乘佛法來講,道就是法性,隨順法性就是德。法性是純淨純善,法性是無盡的淨善。再看下面第九句:

  名廣博。】

  「無盡」是從深處講,我們一般講從縱的方面講;『廣博』是從橫的一面講。自性廣博,自性本具無量德能,廣博沒有邊際。我們的學習不可以有限量。學院制定的學程九年,九年是個限量,是學習的限量,這是個基礎,好像你到學校念書一樣,你念個小學,小學六年,這是個限量。小學畢業,你去念初中,去念高中,去念大學,去念研究所,踏入社會,活到老學到老,沒有限量。在佛法裡面講「生生世世都在學習」,生生世世無量劫,天天在學習,這個人是菩薩,永遠沒有止境,為什麼?這跟性德相應。如果有止境、有邊際,跟性德就不相應。

  學習,這裡頭有樂趣,絕對沒有痛苦。如果你學東西,學得很苦,那你是學的不如法。無論世出世間一切法,你只要如法,裡面一定有樂趣,除非它是邪法,邪法裡面有苦,正法裡面一定有樂。你看儒家,儒家這是講的世間法,沒有講出世間法。夫子《論語》上頭一句就是,「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樂在其中。你看他老人家所說的,他說「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這是他一生學習的心得。這世間所有一切法,不如學。每天學習,那是真實,自己得真實受用,沒有空過。在哪裡學?書本是學習的地方,生活是學習的地方,工作是學習的地方,待人接物也是學習的地方,一切時,一切處,一切境緣,沒有一處不是你學習的地方,所以成就他的廣博,成就他的精深,他一分一秒都沒有空過。這是聖賢,這是佛菩薩,這是真善知識,在中國歷代祖師大德沒有一個不如是。生生世世,無量劫又無量劫,永恆不斷,為什麼?樂,不亦悅乎!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個朋是志同道合,實際上這儒家古人註解講,這個朋是學生,這個老師有德行、有學問,四面八方的人對他仰慕,都希望親近他,來跟他學,所以這個朋就是同學。老師很謙虛,你來,好,我們大家一起來學習。學生把他當老師,他自己絕對不以為自己是老師,自己跟大家一起學,同學,你看看學生敬老師,老師敬學生,互相尊敬。老師絕對不是擺成老師的架子,你是我的學生,你要聽我的教誨,沒有,老師很謙虛,很客氣,但是時時刻刻照顧你,時時刻刻幫助你,提攜你,無盡的慈悲。師徒如父子,學生得老師的愛護,絕不亞於父母,所以學生對老師終身仰慕。師恩跟父母恩沒有兩樣,一生念念不忘!

  念念不忘是報恩,報恩的具體行為是依教奉行。老師所教導的常常記在心上,自己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有沒有違背老師的教誨?違背老師教誨,對不起老師。依教奉行叫報佛恩,現在做學生的,有幾個人懂得?沒有人教,實在講,在現前的社會師道沒有了,師道何以沒有?孝道沒有了。我們知道師道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孝道崩了,師道沒有了,整個社會崩掉,天下怎麼能不亂!人民苦,求安定,求和平,能不能得到?不能得到。為什麼?師道孝道沒有了。要想社會安定,世界和平,一定要恢復孝道師道,為什麼?那是根,根沒有了,哪來的枝葉花果。所以現在這個社會根沒有了,我們要做什麼?我們要做根,你就是自度度他,你就是佛菩薩再來。我們行孝道,我們尊師重道,要從自己本身做起。下面還有一句:

  名無等價。】

  『無等價』,就是我們中國人常講的無價,等是等於,平等的,沒有跟它平等的,無價。無價是性德,這不是從性體上講的,是從性德上講的,自性的德用。講得粗一點,講得淺一點,倫理道德就是自性的德用,無價之寶,能幫助一個人。「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個平天下就是天下太平,天下平等,無價寶。讀中國儒書的人,真正修學佛道之人,儒釋道三家都肯定性德是無價寶。在佛法裡面稱為三寶,三寶是性德,覺正淨!這個寶是無價寶。自性覺、自性正、自性淨,自性三寶。學佛一開端就把這個傳授給你,你要皈依三寶,皈依三寶皈依什麼?不是皈依釋迦牟尼佛,不是皈依毘盧遮那,不是皈依阿彌陀佛,是皈依你自性三寶,你真的皈依了。阿彌陀佛從哪裡來的?自性變的,自性覺變的。西方世界從哪裡來的?自性淨變的。一切諸佛如來教化眾生從哪裡來的?自性正變的。離開自性無有一法可得,這無等價!不在外,外頭沒有,找不到,在自性,自性本來具足。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