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位同學,請看「四聖諦品」鄰次十界,第九段下方關鑰世界,最後一段看起,苦滅道聖諦。我們將經文念一遍:

  佛子。所言苦滅道聖諦者。彼關錀世界中。或名安隱行。或名離欲。或名究竟實。或名入義。或名性究竟。或名淨現。或名攝念。或名趣解脫。或名救濟。或名勝行。】

  到這裡是一段。『苦滅道聖諦』,這是講出世間的因;滅是出世間的果,道則是因。佛在此地也為我們舉了十個名稱,第一個名稱叫『安隱行』,這個「行」,要念去聲,它是行動,作為動詞來講,不是名詞,古時候的念法念「安隱行(ㄏㄣˋ h[pic]n)」。說明這些名稱都是通達無上道的,如來果地上的大菩提、大涅槃。這個話當然是對法身菩薩講的,不是對我們說的,我們聽到,要能夠解其義,即使是少分的解義,對我們的修學都會產生很大的信心、願力。知道我們今天走的這個路正確,決定不是邪曲,前途一定是光明的。

  說到道諦,小乘經以「八正道」做代表,而八正道圓滿的包括了「三十七道品」,也可以說是三十七門功課,分為七大類,七科三十七道品。但是在大乘,尤其是圓教,它的科目就多了,大乘經上常講八萬四千法門,都是成佛之道。四弘誓願裡面,我們每天念到的是「法門無量誓願學」,不止八萬四千,真的無量法門。無量法門,門門都通無上道,門門都是安穩行。世尊告訴我們,「法門平等,無有高下」,為什麼?都通無上道。尤其是在《華嚴經》上所說的,《華嚴經》真的是圓融無礙,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往後我們還要讀到。

  在我們現前這個階段,可以說是學佛的起步,尤其我們都沒有入門。大乘之門是「初信位」的菩薩,初信位菩薩的斷德(這個斷就是放下),世尊在經論上給我們講得很明白,三界八十八品見惑放下了,就是斷了,證初信位的菩薩,這是剛剛入門,好像小學一年級。你不要看輕一年級,這一年級就是聖人,不是凡夫。雖然他還沒有能力超越六道輪迴,大乘要七信位才脫離六道輪迴,也就是說他才一年級,到七年級脫離六道輪迴了。這個斷德相當於阿羅漢,見思煩惱斷了,須陀洹只斷見惑,思惑沒有斷,所以不能出六道,思惑斷了,出六道。出六道到哪裡去?到四聖法界去了,看看你的緣是在聲聞,還是在緣覺,還是在菩薩。像修學大乘的,肯定四聖法界裡是菩薩;修小乘的,就是聲聞、緣覺。再進一步,把塵沙煩惱斷了,塵沙是分別,再破一品無明,就出了十法界了,安穩行!

  這些原理、原則我們都懂!從哪裡下手?果然常常讀經,你自然有個下手處。下手處是什麼?把「我執」淡化,我們今天講我執要是斷掉,不容易,看淡。記住,對於世出世間一切人事物不要太認真,別人讚歎你也不必認真,想想我真有這個德能,值得人讚歎嗎?果然真有這個德能,還在這個世界做凡夫嗎?學佛這麼多年,連功夫成片都沒有做到,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消息渺茫。問你有沒有把握,說老實話沒把握,有什麼值得讚歎的?所以別人讚歎我們,生慚愧心,他的讚歎太過分,不敢承當!別人毀謗我們、侮辱我們、陷害我們,也不必放在心上。不要跟人生氣,心平氣和,安穩的接受,為什麼?這消業障。

  過去今生,我們天天在造業,起心動念無不是業。這些業障累積到今天,佛在經上有個比喻,假如你的業習種子要是有形相,形相多大?像微塵一樣,我們無量劫來累積的業習種子,佛說盡虛空都容納不下,嚇死人了!佛這個話不是假話。好在這些業障種子它不是物質,現在科學裡面講的非物質。業習種子分為三大類,有善的,有惡的,有非善非惡的,佛經裡稱為無記,非善非惡,這三大類。三大類它統統要報掉,就是你要把它消掉,消掉就是在受報,善業,六道裡面三善道,把這個善業消掉;惡業,有三惡道。所以,果報是消業障的。果然明白了,聰明人,佛法裡面常講,「隨緣消舊業」,這是真修行。後頭有一句話,「莫更造新殃」,這句話重要!六道凡夫修行,為什麼出不了三界六道?原因就是他一面消一面又造,造的比消的還要多,這個事情麻煩!所以生生世世無量劫來,都沒有辦法脫離六道輪迴。如果只消不造,那就快了。

  所以古德有言,順境、善緣,你要沒有智慧,往往增長業障,幫助你造業。翻過來,逆境、惡緣,你要應付得適當,不但沒有害,反而幫助你消業障,幫助你提升境界。所以,蕅益大師講得好,「境緣無好醜,好醜在於心」。換句話說,我們用什麼樣的心來面對六塵境界,如果你用的是覺悟的心,覺心,順逆境緣無一不好,統統好;如果你迷了,順逆境緣統統是增長罪業。《地藏經》上講,「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罪」。那是什麼?你不會用心,所以才造成這個樣子。會用心的人,三途地獄一樣修行。地獄眾生念佛能往生,能在那裡修行成無上道,什麼原因?如果他過去生中,曾經學習過大乘法,一乘佛法,他阿賴耶識裡頭有這個種子。沒有種子不行,有這個種子,諸佛菩薩看到他的緣成熟,那就是他感,冥感,佛有顯應;佛就到地獄道現身,為他說法,幫助他,不但離開地獄,成無上道!

  我們在《地藏經》裡面,看到婆羅門女她的母親墮地獄,她以自己修學的功德迴向給她的母親。她念佛,她不是念阿彌陀佛,她念覺華定如來。你看她母親離開地獄,生忉利天,這樁事情很值得我們留意。為什麼?她不是離開地獄,生餓鬼道,不是畜生道,也不是到人道,她到忉利天去了。如果這個墮地獄的人過去生中曾經聽過大乘,聽過一乘,一乘是像《華嚴》、《法華》、《無量壽經》,曾經聽過這個經,學過這個經,修學過這個法門。縱然是一時迷惑(一時是一生一世)沒有遇到善緣,造作惡業,墮地獄了。可是阿賴耶識裡頭有這個種子,在地獄裡面消業,業消得差不多了,佛菩薩知道什麼時候該來,來現身為他說法,幫助他,成就他。他離開地獄,可能就生到一真法界,生到華藏,生到極樂,立刻就變成了法身菩薩。這都是不思議的境界,這是事實,佛在經論上決定沒有假話。

  尤其是生西方淨土,特別多,地獄、餓鬼、畜生生淨土的很多!這一類是什麼人?念佛人。從前李老師常常給我們講,我在台中的時候,老師講現在的念佛人,一萬個念佛人,真正能往生的只有三、五個,大多數念佛不能往生。什麼原因?迷惑顛倒!他將來如果造極重的罪,可能墮阿鼻地獄,但是墮阿鼻地獄,還是很有希望。墮阿鼻地獄是消他的罪業,罪業消了之後,他肯定往生;緣要是殊勝,離開地獄,他就往生。所以,我們對於犯過失的人,造極重罪業的人,絕不能輕視他,你要是輕視他,你錯了。說不定他將來往生在你之前,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品位比你高,怎麼敢輕視!現在他妄想分別執著很嚴重,叫一時糊塗。他每天在讀誦大乘,在念佛、在薰修,這個功德決不唐捐,唐捐是古時候的話,意思就是決不空過,決定不會落空,真的惡有惡報,善有善果。

  我今天下午,聽到悟全法師念一封信給我聽,馬來西亞寄來的,有位同修被鬼附身,八個鬼。幾百年前,這八個人被他害死了,他們現在附身來討命。當然,他的氣一定很弱,鬼才能附身,你的氣盛的時候,鬼也怕你,鬼也讓你三分。等到你氣衰了,你的好運走完了,他就來了,他來找你。好在這是淨宗學會的同學,學會裡面會長,跟許許多多同修了解,幫助調解,勸這些鬼不要害他,不要冤冤相報,我們給你立牌位,念佛超度你,希望你能夠接受,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果然成功了!好像這八個鬼跟著一起念阿彌陀佛,聽《無量壽經》,一個星期就往生了。一個人過去生生世世,結的怨太多!這八個往生了,聽說又有一個鬼來了,這個鬼跟他過去也結過怨,看到他們往生了,他在旁邊看到不服氣。「他們往生了,我怎麼辦?」這樣子接二連三,好幾批。但是都不錯,這些靈鬼都能夠接受調解,都能夠跟著大家一起念佛,求生淨土,都成功了。

  他們來問我,這個鬼神念佛往生,是不是真的?我告訴他是真的。這些鬼神過去生中,曾經學過這個法門,修過這個法門。如果沒有修過這個法門,就難了,那這個法門超度的力量,多半都是超度到四王天、忉利天,沒有學過這個法門的;如果是學過這個法門,而且生生世世都曾經學過,那是決定往生。後面他問,後續的事情怎麼辦?後續的事情,應當把這個事實真相做個詳細的報告,把這個報告做成光碟。這決定不是迷信,讓我們了解這個事實真相,勉勵同學們要認真念佛,要放下萬緣,尤其重要的,決定不能跟一切眾生結冤仇。甚至於跟一切眾生,心裡頭不能有敵意,我常講,不可以有對立,不可以有敵意,因為對立、敵意造成你自己往生的障礙。實在講沒有障礙到對方,先把自己障礙住了,這真正是愚痴!

  用敵意、怨恨對別人,別人傷害充其量只有兩、三分,而自己受害卻有七、八分,你說你冤不冤枉!你恨一個人,盛怒,或者罵一個人,處罰一個人,他是受了害,他受害輕。所以,你要細心去思惟觀察,他受害頂多十分之二、三;自己受害,十分之七、八,你知不知道?你要是了解事實真相,再不幹這個傻事了。有很多人真的是愚痴,遇到不順心的事情,自己一個人生悶氣,你看到充滿了怨恨,沒有一點歡喜相,他在生悶氣。他在自己傷害自己,自己在摧殘自己,自己在跟自己過不去。世間這種人不少!很多!我們得細細想想,我是不是這類人?這個重要,看別人要回過頭來想自己,回光返照,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既然八萬四千法門,門門通大道,我們對於一切法門都要尊重,都要禮敬,決定不能有輕慢心。「那個法門不如這個法門」,錯了,你這個話完全違背了佛陀的教誨。佛陀教誨說,「法門平等,無有高下」,你怎麼在裡面分高下,哪有這種道理!選擇法門,標準是契機,這麼多法門,我喜歡哪個法門;你所喜歡的,你所愛好的,就是契機。你學起來容易,不會感覺到困難,學起來能生歡喜心,能得法喜,這就契機了。遇到契機的法門,你可不能常常換,常常改換,虧吃大了!你浪費了精力,浪費了時間。人這一生壽命很有限,把一生的壽命學一個法門,成功率很高;常常換法門,成功率就很低。

  所以,古人教人,連釋迦牟尼佛都不例外,《華嚴經》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給我們示現的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選定這一門決定不改變。那我選擇這一門不是淨土,聽說淨土好,怎麼辦?我想往生!要不要改成淨土法門?給諸位說,不要!不用改,你還是修那一門,一門深入,把你修學的功德迴向淨土就行了。《無量壽經.三輩往生》最後一段,慈舟大師在科判裡頭判的「一心三輩」,那一段講的是修學大乘的,不是講修學淨土的。大乘法裡頭八萬四千法門,無論修學哪個法門,把你的功德迴向求生淨土,就行了。彌陀法門實在講太廣大了,並不限定一定要依照「淨土三經」、「五經一論」修行才能往生。無論修學哪個法門,只要是大乘(因為它是大乘法,跟小乘不相應),迴向統統得生,這才叫法門平等,無有高下。如果修學其他法門不能往生,這個法門就不平等了。

  所以,有同學來問我,他一生受持《法華經》的,很好!迴向往生淨土;有一生受持《金剛經》的,很好!你就天天讀誦《金剛經》,依照《金剛經》的方法修學,把這個功德迴向,往生淨土,沒有一個法門不是安穩行。華嚴跟淨土不二,極樂無異於華藏,文殊、普賢是華嚴會上大菩薩,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們就想,彌陀跟毘盧遮那肯定是不二。又何況世尊為我們介紹,說得很明白,毘盧遮那佛是法身佛,阿彌陀佛是報身佛,釋迦牟尼佛是應化身佛,三身一體,一體三身。我們明瞭,不要分別,不要執著;離妄想分別執著,我們跟諸佛如來就相應了。

  學淨土,印光大師「敦倫盡分」十六個字,安穩行!我們這麼多年來,接受淨宗大乘的薰修,也總結了行門的綱領,「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二十個字,安穩行!「淨宗學會」修行五個科目,「三福、六和、三學、六度、十願」,安穩行!能夠遵守這個標準,修正我們的行為,一心念佛求生淨土,沒有一個不成就,真的是萬修萬人去。第二個名稱:

  名離欲。】

  這個名稱是在出世法因行裡面說的,這個名稱不難懂,我們一看都能理解,可是往往我們疏忽了。我們確實被五欲六塵迷惑,被名聞利養迷惑,總是貪戀,不能捨離,虧吃大了。你要問,吃什麼虧?無量劫來六道生死流轉,受盡了苦頭。過去生中的事情不記得了,這一生中大概還都能記得,想想從小到現在,這數十年寒暑,我們造的是什麼?受的是什麼?果然能夠冷靜思惟,答案就在現前!我相信你會說,苦!無論貧富貴賤,你都會叫苦。如同古代,貴為天子,富有四海,他苦不苦?他也苦。物質生活雖然很富有,沒有什麼問題,精神背負著重擔,這個重擔怎麼造成的?欲造成的,欲海難填!欲望沒有止盡,那就是你受苦沒有止盡;什麼時候『離欲』,什麼時候你就離苦得樂了。

  所以,修道人常常說的,清心寡欲,從哪裡做起?從物質生活做起,生活愈簡單愈好,飲食起居尤其不能夠貪,總要有節制,適可而止。真正修道人,用世間話來說,沒有一個不懂養生之道,身體健康長壽,健康長壽不麻煩別人。你要是不健康,常常有很多人來照顧你、侍候你,你背的人情債你將來要不要還?這裡頭的因果很複雜、很微細,我們要明瞭。所以,人一生在這個世間,盡量少麻煩別人。年歲雖然大了,自己能照顧自己,這並不是沒有福報,這叫真正有福報。為什麼?他身體健康,有能力照顧自己。

  早年,我們在台中親近李老師,李老師在九十五歲都還不要人照顧,自己燒飯,自己洗衣服,九十五歲的老人!證明什麼?他真有福報,他有那麼好的身體。到最後兩年,才接受同學們照顧他。這樁事情,我們這邊同學都親眼看到,新加坡許哲居士,她到我們這裡來住了三個月,你們大家看到,她今年一百零五歲。到我們這邊來有位老居士陪她,她不需要人照顧,身體非常好。陪她的人年歲比她小多了,但是滿頭是白髮。她不但不要人照顧她,她在新加坡還照顧二、三十位老人,其實那個老人比她小得很多,那些老人都是七、八十歲,她一百零五歲。你要問她,為什麼身體這麼好、這麼健康?沒有別的,「離欲」。她沒有欲望,從來沒有為自己想過,念念都是照顧窮苦的人。「我雖然苦,世間還有比我更苦的人,我要照顧比我更苦的人。」

  所以,她一生做的是無畏布施,你看看佛經上所講的,無畏布施的果報健康長壽。佛法裡面所說的,許哲居士給我們做了證明。佛說財布施得財富,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你要這三種福,你要不修三種因,你怎麼能得到!但是你要曉得這是世間果報,不能離苦得樂。為什麼?三界統苦。你有財富,你有聰明智慧,你有健康長壽,你脫離不了六道輪迴,這是事實。脫離六道輪迴,說老實話,往生極樂世界,這是真實的果報,真正離苦得樂!不但脫離六道,永遠脫離十法界了,這才叫究竟的圓滿,究竟的果報,我們要知道、要努力。

  《華嚴》,古德說得好,大本《無量壽經》,它跟淨土是一不是二;《無量壽經》,中本《華嚴》;《佛說阿彌陀經》,小本《華嚴》。蓮池大師著的《阿彌陀經疏鈔》就是用《華嚴》教義,你看他在「玄義」裡頭一開端,十門開啟,完全是《華嚴》的架勢。我們要懂得,要認真努力修學,這一生不要空過。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請接著看苦滅道聖諦,第三句:

  名究竟實。】

  「實」是真實。道諦這裡頭許許多多的名稱,給我們一個很大的啟示,那就是無量法門,每個名稱是一個法門,門門都與性體、性德相應,所以佛才講「法門平等,無有高下」。如果違背了性德,就錯了,那就不是佛法了。世間人也稱為法門,這個法門是邪法,不是正法,為什麼?不能成無上道,不能明心見性,你的方法跟性德不相應。我們今天看這一句『究竟實』,我們的感觸很深,尤其是「淨宗學院」的四眾同學。

  前幾個月從新加坡來了一位居士,特地傳遞一個訊息給我們,他只住一天,第二天就走了,我沒有在澳洲,你們都曾經見過。傳一個什麼訊息?就是這個名稱。我看到你們的報告,只傳達了一句話,「真誠心能救世間劫難」。這個名號叫「究竟實」,究竟真實,真誠心是菩提心之體。確實現代佛門裡面的修行人,包括我們自己在內,是不是用真誠心?別人不遠千里而來!現在是交通方便,新加坡到此地,飛機要飛七個多小時,六千多公里,特地來傳達一句話,我們非常感動,也非常感謝。回過頭來要問自己,我們有沒有真誠心?只可以說跟一般修行人比較一下,我們的心也許比人家真誠。可是有沒有達到真誠的標準?恐怕是很遠很遠!

  真誠的標準是什麼?看它的作用,真誠心對自己,就是「清淨平等覺」。我們心是不是一天比一天清淨?我們對待一切人事物是不是一天比一天平等?是不是真正覺而不迷?所以,從它的作用上看,我們的真誠究竟能打幾分?我不敢講幾十分,我只能說幾分,幾分已經很難得、已經很可貴,為什麼?你沒有打零分!「究竟實」是圓滿,那是一百分,一百分超過它加分,究竟真實。對人,真誠心對人是大慈大悲,我們有沒有?自己要好好問問自己,要認真反省,要認真努力。人家傳遞這個訊息,就是說明我們的方向是正確的,我們的目標沒錯。帶給我們的信心,加深我們的願力,從今而後,要認真努力,精進不懈,修無上菩提心。

  淨業三福第三條,「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一條要從狹義來說,完全依靠淨宗。發菩提心就是「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起心動念都能與這個相應,這叫菩提心,這就是發菩提心。「深信因果」,就是真正相信念佛成佛;念佛是因,往生不退成佛是果!「讀誦大乘」,這一部大乘就是《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就是這部經,夏蓮居老居士給我們會集的。「大乘無量壽莊嚴」是果報,如來所證究竟的果德,「清淨平等覺」是能證的因行;修「清淨平等覺」,就能證得「大乘無量壽莊嚴」,那個莊嚴是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我們「讀誦大乘」就鎖定在這一部,一門深入。末後一句,「勸進行者」,自行化他,末後一句是教我們要勸導一切眾生修學這個法門,這是狹義的說法;廣義的說法,就是包括了一切大乘法。

  今天我們的真實心、真誠心才有幾分,所以,要把自己自行化他的面擴大是不太可能。盡量我們把圈子縮小,先成就自己,一定要記住「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長時不是講多年多月多日,那個長你會懈怠懶散,這個長是什麼?分秒必爭!這是現在商場上的話,我們要拿它用在佛法修學上,一分一秒都不空過。念念相應,古人講「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念念都與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相應;行行都能與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相應,心行都相應,沒有不相應的時候。果然這樣做法,根利的人、善根深厚的人,三年到五年就成功!這就是長時薰修,三年到五年不間斷,不空過。

  我說的話有根據,不是隨便說的,根據什麼?根據《淨土聖賢錄》,根據《往生傳》,根據這幾十年我親眼所見、親耳所聞,念佛往生的這些人,確確實實,三年到五年的時間,他成功了。過去曾經有人問我,是出家人問我,也是跟我年齡差不多,同輩分的這些法師,有些是同參,有些是同戒,問我什麼?《淨土聖賢錄》、《往生傳》上寫的這些人,是不是他們發心學佛,三年五年壽命就到了,這樣子往生的?問我這個問題。我聽了之後,想了一想,哪有那麼巧?說是有幾個,偶爾的,也許可能,那麼多那就不是了。總不能那麼巧,那麼多人他的壽命只有三年五年就到了,這個不太可能。那是什麼原因?他功夫到了。你要問什麼功夫?最低的功夫,我們常講功夫成片。

  這是我們凡夫都能做得到,你說一心不亂,難,那實實在在的不容易。功夫成片,只要你這一句佛號能把煩惱控制住,所謂說伏住,現在人講控制,不讓它發作,這樣就能帶業往生。要想很容易的控制,這就是我常常勸導大家的,我們對於世出世間一切人事物,都有控制的意念,這個意念要放下;對於一切人事物,佔有念頭要放下。你能把這兩個念頭放下,控制你的煩惱就容易了,不難!在日常生活當中,盡量學習隨緣而不攀緣。隨緣是隨著大家,我沒有意思,你們說什麼都好,決定沒有堅持。少煩、少惱、少操心,把你的精神、意志、時間統統集中在念佛上,這一句萬德洪名,希望我早一天成就,確實三年到五年成功了。

  功夫好的預知時至,我在前面曾經跟諸位報告過,我見到過,功夫好的,什麼時候知道他往生?兩年前,你看厲害不厲害?功夫差一點的,三個月前、兩個月前、一個月前、一個星期前,那就太多太多了,這個例子不勝枚舉。從這些地方,我們也就能夠體會到他往生淨土品位的高下。愈是知道得很早的,一、兩年前就知道,我們曉得他的品位一定很高;一個星期之前曉得,三天之前曉得,大概品位不算太高。但是我們決定不要計較品位,為什麼?西方極樂世界是平等世界,這是難信之法。蕅益大師給我們講得好,既使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他也要去,為什麼?下下品往生的人,他跟實報莊嚴土的等覺菩薩天天在一起,這是他方世界沒有的。

  所以,四十八願裡頭說,世尊為我們介紹的也說得很多,只要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都是阿惟越致菩薩;換句話說,下下品往生的人也是阿惟越致的菩薩。阿惟越致是什麼意思?圓證三不退!我們知道證三不退的,是圓教初住菩薩,他不圓。圓證三不退最低的是那個地位?七地菩薩,這還得了嗎?下下品往生的人到西方極樂世界也是七地菩薩,難信,真難信!這是什麼原因?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加持,所以,一到極樂世界就把你提升了。不是什麼十信、十住、十迴向,不是!一下就把你提升到七地。這個法門不可思議,這個法門無比的殊勝,究竟真實。

  我們修這個法門,最好是能夠跟法門相應,相應是什麼?我們用真誠心,待人接物,日常生活工作,統統用真誠心。跟我們希求的極樂世界,希求的上品上生,它相應。如果我們依舊用妄想分別執著,這不相應。不相應,縱然你念佛功夫還不錯,能把煩惱伏住,帶業往生,品位就不高了。如果相應,是決定增高品位,何樂而不為之!世間一切法,隨緣,不要執著。有緣,有緣利益眾生,像今天我們這幾年所做的。因為世間太亂了,眾生太苦了,所以我們撥出一部分的時間,如果是對於社會安定、世界和平有益處,我們決定不辭辛勞,我會參與;如果沒有這個機會,我不求。

  早年在新加坡,我們這個機緣真的是不多,範圍不大,做宗教團結,族群團結,只限於新加坡地區。二00一年元旦,我們溫馨晚宴來了一些貴賓,從越南來的,菲律賓來的,馬來西亞來的,日本來的,印度尼西亞來的,才擴大了那麼一點點,他們來參加我們的溫馨晚會。二00一年十月我就離開新加坡,我們移民到澳洲來。沒想到,到澳洲來,這個機緣擴大了,這都是想不到的事情,我們自己沒有想!這是碰上了。昆士蘭大學、格里菲斯大學,學校主動來找我,不是我去找學校。跟校長見了面,跟一些從事於和平工作的教授們見面,大家談得很投緣,拉我入伙,我也沒法子。好!只好遷就、隨緣!學校給我榮譽教授,正式給我聘書,要我參加國際的和平活動,這個國際是代表學校參加,這是想不到的事情。新加坡是一個地區,現在擴展到國際的活動。為什麼?無非是求社會安定、世界和平。

  安定、和平是世出世間法的基礎,社會不安定,世界不和平,世出世間法都不能建立。學佛的同修都知道,佛法在現前,衰退到谷底了,對佛法能不能再興旺起來,都懷疑,沒有信心,這是我們能夠理解的。所以到這個地方來,真是佛菩薩安排,我們能建立一個學院,我們要求學院的同學們要建立德行。世出世間法的成就,如果沒有道德,全部都落空。所以,我們學院定的學習期限是九年,前面兩年重視在道德的學習。我們的課程偏重在戒律,戒律這個課程,我們選的是《了凡四訓》、《太上感應篇》,這是遵從印光大師的教誨。佛經這個部門,我們主修的有「淨業三福」、《阿難問事佛吉凶經》、《十善業道經》、《沙彌律儀》。這些年來,我們在三皈五戒傳授的時候,講過幾次,同學們編了一個小冊子,《三皈傳授》,這都是這兩年當中我們所學習的科目。

  這些科目不是要求你背誦,不是要求你會講,而是要求你落實,你統統能做到!這是學佛最低的標準,低到不能再低了。佛教要興起來,得從這個地方起來,如果捨棄了這個標準,佛教沒有了。沒有,大家天天在學是什麼?叫佛學。這從前李老師講的,把佛法當作世間一門學術來研究,與生活、與實際不發生關係,變成玄學了,落空了。古德以前常說,禮沒有了,儒就沒有了;戒沒有了,佛就沒有了,這兩句話真實不虛。

  儒在哪裡?儒的底限是「禮」,佛的底限是「戒」,沒有戒,哪來的定?沒有定,哪來的慧?萬萬不可以把記問之學當作智慧,你就錯了。你看得多,你記得多,這是屬於常識,與你的悟性一點關係都沒有。儒、佛的教學,它的目標是教你開悟,開悟一定要靠定,你心不清淨,你怎麼能開悟?你要想修清淨心,你不能不學戒律,戒律是幫助你得定的,定才能開慧。所以,佛法稱為三無漏學。不僅是釋迦牟尼佛教人用這個方法,世尊告訴我們,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教化九法界眾生,沒有例外的,統統是戒定慧三學。我們如果說是背棄戒定慧三學,另外想一套方法來成就,你就試試看!古往今來,無量劫來,佛佛道同,你要去當新佛,用一套新的方法,你試著辦!我們在旁邊觀看,看你能不能成就!今天我們讀這一句,我們的感觸很深,一切應當「從真實心中作」,這是善導大師的話。再看下面一句:

  名入義。】

  『入義』,清涼大師有註解,「道名入義者,能入滅諦第一義故」,註解只有八個字,八個字說得很清楚、很透徹。入什麼義?入「第一義」,第一義就是滅諦,就是如來果地上所證的大般涅槃。誰能入?我們先要來問一問,什麼叫第一義?佛法裡面常講第一義諦,或者稱第一義,第一義跟第一義諦是一句話,一個意思,這是講的真如、本性,它是第一。為什麼?它能生萬法。萬法是所生,所生是第二義,能生的是第一義。《華嚴經》講的虛空法界、剎土眾生,從哪裡來的?「唯心所現」,這個心就是真心,就是本性,就是第一義,它能生,「現」就是生的意思;唯心所現就是真如本性所生,這是第一義。入第一義,就是回歸自性,契入自性!這是什麼人?是究竟佛果。誰能入?等覺菩薩能入;法雲地的菩薩,還隔一層。我們知道,這個意思有這麼深,其他所有名號跟這個名號是平等的,「法門平等,無有高下」,門門都通究竟般涅槃。

  「入義」尤其是說得明顯,自性真的是萬德萬能,本來具足圓滿的智慧,一絲毫欠缺都沒有;本來具足圓滿的德能,我們現在講,人很能幹多才多藝,自性本來具足;圓滿具足無量的相好,相好是福報,「淨土經」裡面講的無量壽,般若是智慧,就是無量光,光壽起作用就是無量德。《華嚴經》上講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德是德能,相是相好,一切眾生跟如來平等平等,沒有絲毫差別。可是現在好像不平等,好像是有很大的差別,這是什麼原因?佛說了,「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一句話說破了;換句話說,我們能夠把妄想執著統統放下,就跟諸佛一樣,就入義了;現在入不了,是因為你有妄想分別執著。這樁事情諸佛如來大慈大悲也幫不上忙,為什麼?妄想分別執著是你自己生的,必須你自己把它捨掉,中國諺語所謂的「解鈴還須繫鈴人」,別人幫不上忙。

  所以,真正懂得修行的人,沒有別的,放下,再放下!從凡夫地一直到成佛,修什麼?放下,放而已!到什麼都放下,最後放下也放下,入義了,成功了。為什麼?第一義諦裡頭,無有一法可得,正是惠能大師所說的,「本來無一物」。第一義是本來無一物,你有一物,那是第二義,不是第一義,你入不了第一義。統統放下,本來無一物,入第一義了。你不能不懂這個道理,你不能不知道學習,學習沒有別的,放!放而已。為什麼放不下?放下就是如如佛,放下就是本來佛。這個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是真難!難在哪裡?你為什麼放不下?你的煩惱習氣是無量劫養成的,已經根深蒂固了,哪有那麼簡單能拔除、廢棄掉!病根就在這裡,所以修行要無量劫,無量劫一點一點放,慢慢的放。

  這是教下用的功夫,尋枝摘葉,像一棵大樹一樣,怎麼個放法?我先放一片葉子,然後我再放一個小樹梢,我再放的時候,放一個枝枒,慢慢慢慢的放到還有樹根,連根都放掉,成功了,你就圓滿了,這樣才要無量劫。如果曉得從根本上一下就拔除,馬上就成功了,哪裡要無量劫,一下就成功了。這叫大乘頓教,《華嚴》是圓頓大法,從根一下就拔掉了。這個人不是普通人,你看到他現在好像很輕而易舉從根拔掉了,你要曉得,他過去生中生生世世他都搞尋枝摘葉,已經摘得差不多光了,只剩根本了。你現在看到他好像是圓頓根性,一下成功,其實他在無量劫中生生世世,也是慢慢修成的!圓頓根性不是一生一世偶然這麼得到的,沒有。

  連美國凱西都說,人生在世沒有一樁事情是偶然的,沒有一樁事情是突發的,跟前世都有因果連帶關係,這個話說得非常正確。修行人圓根、頓根,你過去世所修成的;你現在的根性不圓、不頓,你修行的功夫不夠,過去生中有修,但是不夠。雖然不夠,遇到好的緣一樣成功,這就是善導所講的,「三輩九品往生,總在遇緣不同」,這話說得好極了!過去世修行雖然還沒有到家,沒有成功,這一世緣太好了,一樣帶業往生。就是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不得了,生到極樂世界就是阿惟越致菩薩,緣不同。所以,這個殊勝之緣,我們決定不能放過。這一生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這個世界一定要捨棄。

  我曾經聽說,古時候唐朝郭子儀封王,汾陽王。皇帝賜給他王府,就是他住的地方,國家替他建造的,現在稱官邸。他跟那些工人講,現在講的工程師、工頭,「給我造堅固一點」!這個工頭笑笑跟他說:「不必了!世間哪有千年萬世的恆產?」他馬上聽了就覺悟了,這個宅邸你能住幾年?尤其是年歲那麼大了,想想自己還能住幾年,十年都不敢保證,何必要造那麼堅固?兒孫自有兒孫福,兒孫將來會不會住這個房子,不一定,他有他喜歡的去處,不要為後人操心。這些都是充滿智慧的說法。修行人明瞭,搭個小茅蓬可以遮蔽風雨,足矣!快樂的不得了。

  住茅蓬,我們從小住在農村,統統住的是茅蓬、茅屋。現在我到中國大陸去觀光旅遊,我們從前普遍看到的、住的茅蓬,現在很少了,偶爾看到一、兩個。現在都是磚瓦建造的房子,鋼筋水泥的房子,我們從前住的是土墻,上面蓋的是茅草,普遍!家家戶戶都是這樣,一個村莊,整個村落,可能住個一、兩百人,家家戶戶統統都是茅蓬,建築非常簡陋。但是那個茅蓬住起來真的很舒服,冬暖夏涼。因為它是土墻,土墻厚,築的墻築得很厚,厚的時候,夏天外面熱不能進來,冬天寒氣不能進來,所以房間裡面冬暖夏涼。窮人能夠生活,他能活得下去,他也活得很快樂。修行人幾乎也是自己建茅蓬,都是自己建築。做土墻,我們那時候很小,七、八歲,也去當小工,好玩!那個建築方法真是簡單,幾乎鄉下人人人都會做,建個小茅蓬個個都會做。小茅蓬很小不大,三間,這是最小的,一個小戶人家三間,一個臥房,一個客廳,一個廚房。所以,生活愈簡單愈快樂,沒有憂慮,沒有煩惱,沒有牽掛。晚上不必關門,家裡一無所有,沒有人來偷東西。現在時間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