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位同學,請看四聖諦品,西方離垢世界,苦滅聖諦第九句看起:

  名畢竟。】

  在滅諦裡頭,『畢竟』就是究竟的意思,這也是達到最高的果位,跟前面講的「最上」意思是一樣的。「最上」是從果位上說的,偏重在果位上;「畢竟」是偏重在證理上,回歸自性,究竟圓滿的回歸自性,表這意思。在這一段經文裡面,我們看到滅諦的十個名號,給我們很大的啟示。特別是初學佛,或者是學佛有一段歷程,但是方向目標還沒有能確定,這個開示對我們來說非常重要,也就是幫助我們確定目標方向。諸佛如來無一不是期盼我們早日成佛,這是真的。我們能夠早一天成就,這就是滿諸佛的本願,暢佛本懷,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一點都不過分。理與事都要清楚、都要明白,究竟果位是我們嚮往的、希求的,從哪裡做起,這個重要!

  在世尊四十九年所說一切經教,而為諸佛菩薩、祖師大德們所認知的、所讚歎的,樂意推薦介紹給我們的,無過於淨土法門,無過於小本持名念佛,一心不亂,求生淨土。在這兩、三年之中,凡是有緣遇到這法門,信願奉行,都往生了。《淨土聖賢錄》、《往生傳》裡面所記載的,真叫掛一漏萬,許許多多念佛真正往生的,沒有人知道。尤其在古代,交通資訊都不發達,某人在那裡往生了,誰知道?只有他鄰近,大概是幾里地之內的人知道,十里地之外的就很少人能知道,沒有媒體傳播。這才知道往生的人實際上有多少?沒有法子計算。《往生傳》、《淨土聖賢錄》裡面所記載的,是有人給他傳播,大家知道的,所以修這法門成就的人太多太多。

  古大德跟我們講的「萬修萬人去」,這話在古時候是正確的,哪一個修這種法門,沒有不成就的。一生修學這法門而不能夠往生的,不是沒有,古時候就有,少;現在有,很多。這原因,我們在講席裡頭講得太多了,不要再重複,總的原因來講就是放不下。這裡頭最難的,親情放不下、恩怨放不下、財富放不下。放不下,帶著走!帶著什麼?事相上你什麼都帶不去,業帶去了。這業習記載在阿賴耶識裡頭,阿賴耶識是個大倉庫,無始劫以來的業習煩惱統統記在裡頭,像個資料庫一樣,檔案室一樣。你自己有緣自己可以拿出來,所謂「因緣相會時,果報還自受」,那就是這檔案調出來了。有能力的人,有定功的人,有特異功能的人,也能看到你資料裡面的少分。這少分是什麼?你前世、再前世能看得出來。像佛在經上告訴我們,阿羅漢的能力能看到五百世;五百世之前的,阿羅漢不知道了。《法華經》裡面,佛說了一個公案,「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那是久遠劫之前,念了一聲南無佛,這個阿羅漢不知道,阿羅漢看這人五百世沒有種過善根,沒有聽過一句佛菩薩名號,更沒有人念過。這人遇到釋迦牟尼佛想學佛,怎麼能成就?沒有善根。佛告訴大家,他在久遠劫之前,念了一聲南無佛,阿羅漢的能力只能看五百世,不知道。

  從這些地方,我們就懂得,古今中外具有這種特異功能的人很多,不是沒有。在中國,我們看到古人筆記小說裡頭所記載的;在外國,歷代筆記裡頭記載的,甚至於有專門報告的,也相當豐富。世間人不知道究竟,遇到這些事情感到驚訝、感到神奇;讀過佛經的人,深入經藏的人,清楚明瞭它是怎麼回事情。在現代這社會,亂世,這些事情,你只要稍微一留意,常常遇到。到底是真的是假的?你要有智慧去判斷。可以做為參考,不能完全信他。我們不知道他真正的身分,所以合情合理可以參考。如果覺得與情理,或者與經典,佛教的經典、世道的經典(世間聖人所說的),要有牴觸,要有違背,我們都不能接受。與倫理道德要是有違背的,那是邪法。

  我們受過,特別是在苦難的時候,受過別人的幫助,別人是有恩於我。古人教我們,「受人滴水之恩,常思湧泉為報」。如果這靈媒來勸你:你不要跟這人接近,你應當要遠離他。這是不道德,這不能聽,這是違背性德、違背聖賢教誨,這不是真的,這縱然是靈,這靈不是正神,這是邪魔。所以有能力辨別,我們的心正、行正、言論正,邪魔他趕快就離開了。這就是什麼?諺語常講的邪不勝正。我們自己要正,自己要不正,聽他的誘惑,那你就墮入魔道。所以自己這一生當中,做人行事要有個標準,這標準總的來說,天理良心。誰知道天理良心?聖賢人知道。聖賢人的教誨都是從天理良心裡頭所流露出來的,他所講的就是天理良心。

  在中國典籍裡面,最具代表性的,《四書》。在中國流行差不多是一千年,家喻戶曉,讀書人沒有不讀《四書》的;只是到最近這半個世紀,念書人也把這東西丟掉了。這一丟掉,標準沒有了,心行沒有依靠了,造作罪業自己不知道,這真叫醉生夢死,佛經裡面常常看到「可憐憫者」。所以我常講,我們同學們有幸,能夠在這一生遇到正法,在這亂世,我們還沒有遠離聖賢,還能夠天天親近佛菩薩,不容易!大家不要祖先了,也不要父母,我們有幸知道紀念祖先,報祖先之恩。想想我們身體從哪裡來的?父母養育之恩,我們是父母養育的。你這樣去想、這樣去問,對於去我們久遠祖先,敬愛之心、紀念的情自然就生出來了。我們學院,萬姓先祖紀念堂,今天祖先的牌位全部都排列完畢了。明天我們上午講經暫停,明天上午,我們要做一個安位的儀式,接著我們上大供。先祖紀念堂正式展開活動,這活動是念佛。我們知道世出世間無比殊勝的大法,佛號功德不可思議,我們以這供養祖先,成就自己。所以我們的念佛堂明天正式開幕,我們的目標,希望念佛堂念佛的同修,以真誠心,堅定、清淨的行願,念佛求生淨土。

  念佛的方法,我們採取諦閑老和尚的教誨,不分晝夜,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趕緊到念佛堂念佛。現在學院還沒有開幕,沒有正式上課,所以繞佛可以在外面走廊繞,我們建這走廊就是繞佛用的。將來學院正式上課,因為念佛堂隔壁是教室,上課的時候,我們繞佛在念佛堂裡面繞,把門都關上,在裡面繞。念佛跟學經教的沒有妨礙,這道場解行相應。學教的同學,我希望每天至少要抽兩個小時到念佛堂去念佛。這兩個小時是不能再少了,愈多愈好,看各人自己學習的狀況。

  我早年在台中學教的時候,好像過去也曾經跟諸位報告過。那時候學講經,有的時候遇到經文很困難,感覺到經文明明有很深很廣的義理,但是註解裡頭往往都很簡單,我們不曉得要怎麼樣講才好。找參考資料,多看幾種註疏,看了之後還得不到要領,這時候怎麼辦?不看了,把這些註解統統收起來,拜佛,心完全靜下來,一切的念頭統統放下來,不想了,一心去拜佛。拜上幾百拜之後,忽然這句通了,那個意思真的出來了,止都止不住,趕緊來寫,這現象常有。所以如果你們研教遇到這困難,不知道怎麼講好,你也可以把它放下,到念佛堂去念佛去,或者到念佛堂去拜佛去,決定有效,佛菩薩加持你。這念佛堂是祖宗紀念堂,祖宗加持你,我相信什麼樣的困難都可以解決。這就是什麼?求感應。這方法是李老師教我的,我也不是自己想出來的,他老人家教我的,至誠感通。真誠到極處,念佛、禮佛,只要你心真誠就會有感應。這麼多年來很有效果。

  老師傳我的祕訣,我公開傳給大家,希望每個人都成就。希望你們的成就都在我之上,我就沒事做了,我就可以進念佛堂專心念佛,萬緣放下了。我的工作有人接替,有人代我做;現在沒法子,還沒有人能接替,沒有人代我做,只好再幹。《華嚴經》如果有人講,我每天給你頂禮三拜,那真的叫謝天謝地,不必這麼辛苦。所以究竟的圓滿,要知道從哪裡開始?要怎樣修法?再看最後這個名號:

  名破印。】

  這是滅諦裡面所說的。『破印』,清涼大師有註解,我們看看大師說的。「滅名破印者,世之陰苦,若臘印印泥,印壞文成,此陰纔滅,彼陰續生,今云破印,永不生也」,清涼大師給我們這提示很好。原來這「印」是什麼?我們講印模,古時候用臘做的,臘容易雕。做個模塑,把它跟泥和在一起去燒,這一燒,當然臘就溶化掉,臘變成了燃料,但是這印印上去了。最明顯的,瓦當,「瓦當」跟現在人講,現在人不懂什麼叫瓦當?磚瓦大家知道是窯裡面燒的,它要經過窯燒。我們看看古時候,磚,磚上有文字、有圖畫。大型的是好多個磚拼起來的,拼圖,拼出來的;小的是單獨的,一個磚上一幅圖案。瓦,靠近屋簷那一片瓦有圖案。此地所說的就是講這事情。「印壞文成」,臘印燒壞了,沒有了,燒掉了,文印在磚瓦上,印在那上面。並不是從磚瓦上刻的,磚瓦刻很不好刻,那個工程很大了。所以它是用模子,用臘,臘好刻,刻成模子和在泥上燒成的。破印,佛用這做比喻,比喻什麼?「世之陰苦」。世間,陰是五陰,八苦裡面有一條叫「五陰熾盛」,《般若心經》有「照見五蘊皆空」,照見五蘊皆空那就是此地印破的意思。他這比喻,比喻世間五陰之苦就像臘印、印泥一樣,「印壞文成」。

  「此陰纔滅,彼陰續生」,這是講的相續相。前面那個陰滅掉的時候,就像印、就像臘印;後面這陰續成的時候,就像文成,用這做比喻。換句話說,把前面的相比喻做印,後面生的比喻做文成。我們今天所體會到的現象,都是相續相,這現象剎那生滅,不是真的,所以《金剛經》上說「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佛與大菩薩,他們對這事實真相看得很清楚很明白,所以知道這現象確確實實如夢幻泡影。因此,他不會起心動念,他不會有分別執著,他對於這事實真相很清楚很明白,知道一切相「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這裡用印破,印破是什麼意思?「永不再生」。這是什麼境界?就是破最後的生相無明,這是這名詞所表的意思。破印就是破最後一品生相無明,等覺菩薩功德圓滿,破一品生相無明,證到妙覺位,究竟圓滿的佛果,叫破印。所以這意思很好,意思真的是很深,我們要是得不到清涼大師開導、指引,這兩個字不太好想像。怎麼個講法?講到是苦滅聖諦,苦滅聖諦是出世間的果報,義理深廣無際。清涼大師給我們這一指點,我們就明白了,知道這名詞是等覺菩薩破最後一品生相無明的比喻。我們再看末後這一段:

  佛子,所言苦滅道聖諦者,彼離垢世界中,或名堅固物,或名方便分,或名解脫本,或名本性實,或名不可毀訾,或名最清淨,或名諸有邊,或名受寄全,或名作究竟,或名淨分別。】

  到這地方是一段。這也是名號無量無邊,略舉十個。第一個名字叫『堅固物』,也是從比喻上說的。苦滅道,這道能斷苦、能證滅,當然它不是一物,但是用這一物來做比喻。「堅固物」是什麼?我們看到這名詞就會想到《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經題裡面的「金剛」就是堅固物,比喻般若這法門,金剛能壞一切物,一切物不能壞金剛,所以金剛稱為「堅固物」。如果我們用這意思來看,「堅固物」就是般若智慧,這是真的。大乘佛法的修學,始終不離智慧。

  禪宗,諸位一定要曉得,不是修禪,是修般若波羅蜜多,這決定不能誤會。可是誤會的人真不少,他真的去學禪定去了,於是怎麼樣?不能開悟。學得好的,得禪定;學得不好的,禪定都得不到。早年倓虛老法師在香港講經,我們是後學,年輕,沒有機緣見到老法師。但是我在香港講經多年,住在老法師他的道場,中華佛教圖書館。我住的時間很長,我看到老人的著作,也聽到老人講開示的錄音帶,那個時候只有錄音帶,沒有錄相。他常說,在他一生當中,遇到許多參禪的人,參禪得禪定的他見過。參禪得禪定,功夫不錯了。為什麼?來生生色界天,不是欲界,這真正得禪定的。沒有得禪定,但是確實他有一點定功,我們佛門叫未到定,他修禪定修的還不到家。換句話說,達不到初禪的標準,就是初禪要一百分,他只有六、七十分,達不到這標準,這叫未到定。未到定生到哪裡去?也不錯,生欲界上面四層天,夜摩、兜率、化樂、他化自在天,這四層天是未到定。如果真的達到初禪標準,就超越欲界。欲界下面兩層天,四王天、忉利天不需要修定。那是什麼?善福,修善修福就能夠生到這兩層天,這我們要懂。

  大乘禪宗,它不是修禪定。你們展開六祖大師的《壇經》,實在講,那是六祖大師的語錄,後人尊重他的成就,把他的語錄稱之為經,這是對他特別尊重。《壇經》一展開,第一句話是什麼話?六祖說的,「大眾,總修摩訶般若波羅蜜多」。開宗明義第一句話,就把他修學的宗旨說出來,他是修「摩訶般若波羅蜜多」。為什麼說禪?禪是方法,這要懂。用禪的方法要達到般若智慧,這就是佛門常講「因戒得定,因定開慧」。修禪定不是目的,目的是開智慧,禪定是手段;持戒,持戒是手段的手段。用持戒得定,用定開慧,開慧才是目的,慧開了之後,這叫堅固物。換句話說,般若智慧開了,世出世間法沒有一樣不通達。這通達就好像「壞」,般若金剛能壞一切物,一切物不能壞金剛;般若智慧能通世出世間一切法,世出世間一切法比不上般若智慧,不就這意思嗎?禪宗重視智慧,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其他法門呢?我們在初學,總認為其他法門大概在這一點比較差一些,那是我們想錯了。

  我在台中,沒有出家之前在台中學習,以後出家了,台中同學們找我,問我:你在台中老師會下到底學了些什麼?我做了一個報告,給大家做參考,我這報告是用圖表畫的,是畫了三張還是四張,先送給老師看。老師一看,我的目標是訂在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不是訂在明心見性。老師說:錯了,到西方極樂世界還是明心見性。換句話說,無論修學哪個法門,都是以智慧為終極的目標,那你就對了。不管哪個法門,只要是大乘法,方法手段不一樣,方向目標是一致的。所以我才真正懂得《金剛經》上所說的,法門平等,無有差別,我才懂得這一句話,都是以明心見性為目標。這堅固物就是明心見性。好,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請接著看苦滅道聖諦第二句:

  名方便分。】

  一切諸佛菩薩應化在九法界,無論是現身、無論是說法,都稱之為「方便」,方便無量無邊。如果稱某一個法,某一個法門,那就是『方便分』。我們念佛法門,無量無邊善巧方便當中的一分;宗門參究也好、觀心也好,也是無量無邊方便法裡面的一分,這意思好懂。但是這裡頭還有一個很深的意思在裡頭,那是什麼?就是一個方便法通達,一切法都通了,奇妙,不可思議!確實這跟世間法不一樣,世間法,這一般人常講「隔行如隔山」。好比我們在學校裡頭學的這些課程,不同院系的彼此完全不能夠理解。譬如學土木工程的,他不懂得文學,他不懂得醫學;學醫學的,他也不懂得土木工程,真的隔行如隔山。

  佛法不一樣,佛法宗派很多就像大學裡頭不同的科系,但是它很奇怪,你沒有學通的時候,好像也是隔行如隔山。真正通達了,各宗各門派的全都通達了,《華嚴經》上講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多不二」,這是佛法。你要問這什麼原因?為什麼會有這現象?真實智慧。所以佛法要真正通了,那我們要問,世間法他有沒有通?奇怪,他也通。你說這話拿證據來,有,釋迦牟尼佛就是證據。你們查查《大藏經》,《大藏經》裡頭有不少,分量不大,小部經。那些小部經在當時實在講,許許多多人想去考考釋迦牟尼佛,很多講世間東西,釋迦牟尼佛從來沒有接觸過,從來沒有學過。我來問你,看你懂不懂?結果一問,全都懂,沒有一樣他是外行,變成世出世間法統統是內行人,大家就服了。什麼原因?實在講,佛在大乘經告訴我們,那個根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你把心識通了,世出世間一切法都是心現識變的,你哪有不通達的道理!

  世間做學問的人為什麼不通?他沒有通到根本。就像一棵樹一樣,世間學問,他只研究到某一個枝、某一個幹,在這枝幹範圍他能通達,另外一個枝幹他就不知道,他就不通達了。這事實就像這比喻一樣,佛是通到真正的根本,所以他一切貫通。佛法,大乘佛法,無論是哪個法門,到最究竟處是同一個根本。明心見性,這是到了幹,還沒有到根;到破盡無明,最後一品生相無明也破了,那是根挖出來了。宇宙之間一切法沒有一樣不通,全通了,就是這麼個道理,這是「方便分」裡面深義。

  如果你要懂得這道理,懂得這意思,你在大乘法裡面,你去選擇一門,這一門怎麼選擇法?選擇的方法,不是看別人,完全看自己,自己的程度。如果選的這法門超過自己的程度,你沒有辦法學。在從前還指望一個好老師,現在好老師也找不到,只能找古大德的那些註解,古大德註解也註得很深,這就難了。所以要選擇適合自己根性,自己學起來很容易,不感覺得吃力,不感覺得困難。學習經教的同學一定要注意這一點,你才能學得成功;好高鶩遠,最後決定失敗,這我曾經講過例子。

  早年我在台中學教,我認識一位法師,他大我五歲,跟韓館長同年,人很聰明。他是做經懺佛事的,我勸他把那個放下,我說:你人相貌長得很端正,像一個大法師的樣子,有那個威儀。我說:你要講經教,講的是好手,一把手。他也有興趣,我說:我介紹你,我認識台中李老師,我介紹你,我在那裡學,我們兩個一起學。這樣子,我就帶他到台中去了,在台中住了十個月。他的性子太急,因為李老師一個星期只上兩天課,一天講經,星期三聽他老人家講經,星期五聽他老人家講古文,我們一個星期兩堂課。他說:這要到哪一年才能學得成?他著急,我當時給他講,我說:我現在的程度,一個星期接受老師講兩堂課,我是輕而易舉的消化掉,學得很輕鬆、很快樂。我說:如果老師一個星期教四堂課,我就不會這麼自在,那我就得要很認真努力來學習,我才能消化得了;如果老師一個星期上六堂課,我就會跟不上,這是真的,不是假的。不是說上課聽聽就算了,那個不行!你要能把它消化掉,要把它變成自己的東西,你才會有受用。否則的話,聽了之後,縱然記得很清楚,覆講講得一點不錯,還是別人的,與自己不相干,那得不到利益。

  他是個急性子,而且又嫌著什麼?我是勸他從小部經學起,在這地方他對我產生誤會了。因為那一年我到台中,我學《楞嚴》,我跟他講:我學《楞嚴》前面有三十部經基礎,我在老師那裡學了三十部大大小小的經,我才學《楞嚴》。他什麼小部經基礎都沒有,一開頭就要學《楞嚴》。我說:當然我們世出世法裡頭都有天才,那是一般人比不上的。他不願意從小部經學起,我說:好吧,那你就試試看。他真努力、真發憤,每天晚上都搞到兩、三點鐘,看註解,查資料。到第十個月,業障現前了。有一天突然之間,眼睛睜開看到經本一片漆黑,他告訴我這不得了!那個時候大概有兩、三天都不行,看經本是一片糊塗,就沒有辦法,回到台北再去做經懺佛事去了。慧忍法師,前年過世了,很可惜。但是他後來非常後悔,知道我跟他講的是好意,他說:當時我要聽你的話學小部經就好了。人在那個時候不服氣,貢高我慢,好像「你學《楞嚴》,叫我學小部經,你這麼瞧不起我」,有這味道在。我有什麼法子,沒法子,想幫忙幫不上。這就是選擇法門一定要知道自己的程度,要知道自己現前生活環境,都能適應,沒有妨礙,這學起來方便。

  這幾年我還遇到一些年輕同學,他們問我《華嚴經》能不能學?我要是老實告訴他,決定不能學。上台講經,像我這講法決定不能學,一定要按部就班,不能夠躐等。我在講台上講了四十五年,你能夠一下就講到我這樣子,希有!我不能說是沒有,我只可以說希有,那不是普通人。我們是普通人、是凡夫,經過長時期磨鍊出來的,除非你是再來人,那沒有話說,天才,一聞千悟。所以選擇法門是要依照自己的根性,自己的程度,自己的生活環境、學習環境,方方面面都要想到,你一定成功。大的成就,那是你一生,你的方向目標不改變,鍥而不捨,再艱難、再困苦,也要咬緊牙根突破,你會成就。我這一生實在講,可以給一般的年輕同學們做個樣子。我一生就是一個目標、一個方向,鍥而不捨,遭遇的困難很多,不是一帆風順,但是能堅持。這也是得三寶加持,所有一切障難,我還都能順利突破,還都能夠忍受得過。如果你不能忍受,或者是你受不了外面名聞利養的誘惑,那就毀了。

  我早年在外面講經的時候,韓館長護持,可是也常常到國外、到外地去講經,也遇到有不少同修勸我:法師,你不必回台北,你就在我這裡好了。可是我堅持,我還是回到台北,還是跟韓館長合作,為什麼?我一個非常單純的想法,受人之恩容易,報恩不容易。這一個人我跟他相處,覺得這人很可靠,我就受這一個人之恩,我報恩容易。這是什麼?這是從小在閻王殿裡面學的,知恩報恩。所以今天我們的攝影棚,我們的教室,我只供養三個老師,一個護法。我一生的成就,就這四個人,我的成就就是他們的成就,他們把我教出來了。韓館長對我三十年的護持,我的成績是報答她,我要是沒有成績,那我對不起她,我對不起老師。除非有強大力量阻礙,沒有辦法再接受她護持,不得已,萬不得已才離開;還有一線可以繼續合作的,我絕對不會離開,這是我一生做人的基本原則。

  世出世間法最可貴的守一,你守住一門,教,守住一門;修學的場所,守是一個地,不要動,哪裡請講經,沒有關係去講,講完之後回來。道場決定不能多,多了,你分心,你就有煩惱。你起煩惱,你的定慧肯定受到障礙,嚴重的障礙,完全沒有了,那個損失就大了,這事情萬萬做不得的。所以走佛陀這道路,你要認清楚,釋迦牟尼佛一生沒有建道場,一生依靠護法。道場是護法的,這我常講,這也是我們從釋迦牟尼佛那裡學來的。道場有主人,釋迦牟尼佛他有使用權,他沒有所有權,所有權是人家主人的,這真的出家,沒有家了。像諸位熟知的,經裡面常講的祇樹給孤獨園,那個產權所有是給孤獨長者,祇陀太子那是硬插一腳,沒有法子,他也稱一分。為什麼?祇陀太子說:我這土地賣給你了,但是這園子裡頭,我種了很多樹木花草,我樹木花草沒有賣給你,我只把土地賣給你了,你要不算我一分,我把樹木花草統統砍光。所以才把他也拿一分,算兩個主人;真正主人是給孤獨長者須達多。

  釋迦牟尼佛住在那個地方講經說法,使用權,像我們現在講的借用,這是正確的。這概念,我一生都沒有轉變過。所以當年在台北,這道場雖然是十方供養的,產權登記是韓館長的名字,我是堅決不要用我的名字。我說:暫時用你的名字,將來組織一個法人團體,組織一個董事會來管理,不要有個人。而且董事會,我的主張、想法,最好統統在家居士,不要出家人,你們發大心供養出家人。這出家人修行很如法,你們就永遠長時間的照顧他;他修行不如法就遷單,請他到別的地方去。這樣子好,出家人心裡頭沒有負擔,什麼事情可以不聞不問,專心在道業上。出家人再管這些瑣碎事情,很苦,妨礙他的道業。

  今天確實也有出家人發心,擔負起這份工作,這份工作是護法的工作。所以現在這社會,佛門道場,出家人有兩種人:一種弘法,一種護法。護法擔任常住執事。弘法,一個是學經教,講經;一個是念佛堂或是禪堂裡面的清眾,掛單的清眾,他們真正用功辦道,一切事物不聞不問,能成就。我們這道場,我們也希望能夠走到這樣如法的一個制度,在末法時期給佛門、給宗教界做一個好榜樣。這裡面最重要的,護法的人要懂佛法就不會做錯事,他沒有自私自利,他完全為護持正法,護持四眾修行辦道,這功德不可思議。那個大慈菩薩偈,我們齋堂(韓瑛堂)掛了一個匾額,茗山老和尚寫的大慈菩薩偈就講得很清楚。你能勸兩個人修行,就勝過你自己,這兩個人要修行有成就,超過你自己修行;你要能護持十幾個人,你的福報不得了,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他真正懂得佛法,真正沒有私心,全心全力來照顧大眾,使我們能夠信得過,能夠委託的,我們相信這是正法道場。只要我們四眾同學有這意願祈求,我相信會有佛菩薩來。佛菩薩來示現在家居士,來護持道場,來照顧大眾、成就大眾,這樣變成一個非常如法的佛教道場,這真正如法。

  出家人只管出家的事,所以將來學院,道場這分兩個部分,一個是庶務,一個是法務。法務,出家人可以管理;庶務,現在一般講總務,出家人不管。將來這個院,院可以設個院長,院長出家人可以做。為什麼?不管事,就像澳洲學校的校長一樣,校長不管事。什麼人管事?真正管事是副校長。他有幾個副校長,我知道第一個副校長,實際上他是真正的校長,他管事。這要以真誠心祈求三寶,菩薩來示現。道場總要做一個好樣子,所有道場裡面最好的樣子,這功德太殊勝。

  這方便分裡面,有無量無邊的功德。那破壞就是一念私心,一念私心能破壞。能破壞,有破壞的緣,是這時代、這地區眾生沒有福報,不能感應佛菩薩應化。眾生有福,佛菩薩應化來;眾生沒有福,佛菩薩不來。什麼人來?妖魔鬼怪來,那就把道場破壞了。無論道場是成就還是毀壞,真正修道人不動於衷,信心堅固,自己決定成就。我們念佛到時候一定是預知時至自在往生,這是肯定的,所以連道場興衰都不放在心上。這真的不能放,放在這裡是什麼?將來連往生都成了問題。這是所謂是各有因緣,各人有各人的業因果報。一個家庭,一個團體,有他的家運,有這團體的命運,社會、國家、世界亦復如是。世界有世運,運怎麼造成的?共業所感。佛經上常說共業,共業裡頭有不共業,叫別業。我們對於共業、別業都要清楚明瞭,在這裡頭努力修我們自己的別業,別業影響共業。別業是自度,影響共業就是度他,所以自他不二,這是「方便分」的一層深義。再看底下一句:

  名解脫本。】

  我們在這裡要著重『本』這字。『解脫』是三德之一,在三德裡面比較容易得到的。在經教裡頭佛給我們說,四果羅漢他有解脫,但是不圓滿,他沒有證得法身,他也沒有般若智慧。他這解脫從哪來的?我們講怎麼修成的?解脫是從戒定裡面得來的,所以《戒經》裡頭常講「戒為無上菩提本」、「戒名解脫」。持戒得定,解脫就是自在,真的你就得自在了。阿羅漢果地上得到六神通,那是解脫,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盡通,這是解脫。沒開智慧,那是什麼?他的定功還不夠。定功只能夠把見思煩惱滅了,所以他的定,阿羅漢證的定叫滅盡定。滅什麼東西?煩惱,見思煩惱永遠不會再起現行。但是塵沙煩惱、無明煩惱沒有斷,所以三德裡面他只有解脫,他沒有證法身,他沒有般若智慧。要證法身,要得般若智慧,還要努力,還有遙遠的路要走,那就是要斷塵沙煩惱、要破無明,至少破一品。

  塵沙煩惱斷盡,無明破一品了,超越十法界,這時候就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現前,法身證得了。所以圓教初住菩薩、別教初地菩薩,這三樣才證得。雖然三樣都證得,不深,他所證得的,少分。古人的比喻說得很好,古人用月亮做比喻,如來果地上所證得的法身、般若、解脫,像十五滿月,中國農曆十五月圓,滿月,這是如來果地上;等覺菩薩,像十四的月亮,欠一點,非常接近圓滿,但是還不是真的圓滿。圓教初住菩薩,別教初地菩薩像什麼?大概像初二、初三只有一個月牙,雖然是個月牙,那個月光是真的月光,可不是假的。所以初二、三的月牙放的光,跟十五月亮放的光是一樣的,真正的月光,不是假的,只是大小不相同。他是真的,真的是佛,真的是如來。大乘經上常講的諸佛如來,就是說這境界。

  經教裡常講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諸佛如來,這是法身、般若、解脫統統都證得了。因此在這境界裡面,我們統稱他們叫法身菩薩,稱法身菩薩揀別他們沒有圓滿。到等覺還是法身菩薩;到妙覺就不稱法身菩薩,稱諸佛如來,稱如來、稱妙覺,究竟佛果,無上菩提。無上菩提通常講,也是有狹義、有廣義。狹義的無上菩提,那就是妙覺位。廣義的無上菩提,圓教初住就證得,圓初住到等覺菩薩,這四十一個位次都叫無上菩提。所以它有廣義,它有狹義。經論上,你要看它用在什麼地方,看上下經文,你就懂得它是指哪一個地位的。

  在此地是《華嚴經》,《華嚴經》是一乘圓教,講『解脫本』這是妙覺位上的,這不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是的指妙覺位。但是這一句在此地,它是屬於道諦,它不是在滅諦。如果在滅諦裡面,那確實是講到妙覺位;在道諦裡面,那就是從圓教初住到等覺菩薩,廣義的說法。我們看到這名詞,我們很想!為什麼?解脫裡頭內容是什麼?就是今天講的特異功能,就是佛法講的六神通。不論學不學佛,不論修不修行,在現前的社會,無論在中國在外國,或者是在現在,或者是講古人,或者是講未來,人們對於神通都好奇、都喜歡。看到別人有這能力非常羨慕,把他當作神人看待。其實這事情很平常,佛說一切眾生各個本具,你本來具足!你的神通道力、智慧德能跟究竟果位無二無別,這還得了嗎?這話不是假話,是佛在《華嚴經》上說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德是能力,相是福報,相好。

  我們今天所講的智慧、技能、福報,你看一切眾生不就是求這東西?自性裡頭統統具足,所以只要你修到明心見性,你的智慧、技能、福報統統現前,那不是修得的,是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這是真實的。真實的,那就是我們常常講,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沒有明心見性,你的福報、智慧、能力是修來的,修來的是用得盡的;不是自性的,修來不是真的,相似的,不是真實的,是用得盡,所以福會享盡。如果你明心見性,從自性裡面流露出來的福,享不盡,這世間無論什麼樣的災難,縱然這世界毀滅,你的福報還是享不盡。你要把這事情搞清楚搞明白了,你才知道佛不能不學,非學不可,才知道世出世間這才是好東西,再沒有比這更好的了。你才能把世間一切法捨棄,像釋迦牟尼佛一樣,國王不要了,榮華富貴不要了,五欲六塵享受不要了,什麼都不要了,取無上究竟真實圓滿法,這人聰明絕頂。

  我們在佛法裡頭,薰陶了這麼多年,這才恍然大悟,我們的根性跟釋迦牟尼佛比,不如他!人家十九歲就覺悟,我們搞成六十九歲還不覺悟。他十九歲就覺悟,三十歲他就證得了,就成功、成就了。他的成就,究竟圓滿的成就。在中國,惠能大師給我們做的示現,二十四歲成就,他的成就,法身菩薩,肯定不是究竟圓滿的成就,是法身菩薩的成就。法身菩薩,四十一個階位,他是哪個階位,我們就不得而知。這人是再來人,不是凡夫,換句話說,他是無量劫修成的,在這一世開花結果,絕對不是這一世才修成的,不是的。

  釋迦牟尼佛,當然《梵網經》上講,這一次到世間來是第八千次。但是他的示現跟能大師的示現不一樣,釋迦牟尼佛示現就是說我們這世間人的根性,依照這根性來示現的。換句話說,我們這種根性,如果十九歲覺悟了,把世間名聞利養、榮華富貴統統拋棄,認真像他那樣修行,三十歲可以成道。縱然不能成無上道,到初住菩薩這地位,這是決定沒有問題,這示現含著有這一層密意在裡頭,我們要懂。你真正懂,你才知道怎麼樣學,怎麼樣能夠學成功,有效的學成功。我們讀《華嚴》受的利益,斷疑生信,信能成就無上道。現在時間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