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諸位同修,昨天跟諸位介紹了布施波羅蜜。在三種布施裡面,介紹了財布施,財布施包括的範圍非常的廣泛,在佛法裡面通常又把它分為內財與外財,外財就是身外之物,內財就是身體。今天我們看到醫學界裡面,有許多捐贈眼角膜,或者捐贈內臟,這是屬於內財的一種。另外,我們以體力去幫助別人工作,這也是內財布施。如果我們給人家工作了一個小時,給人家幫忙,要是有報酬,就不叫布施了。如果不求報酬,我們今天講做義工,義務的工作,這也是屬於財布施,這是我們用體力來布施,叫內財布施。

  由此可知,布施的範圍是非常非常的廣泛,隨時隨地我們都在做,但是就是沒有布施的心,所以他行的不是菩薩道。假如我們是一個布施的心,你每天時時刻刻在修,統統是修六度,統統是修菩薩法。所以菩薩法跟凡夫不同地方在哪裡?就是在一念心,一念覺,為一切眾生,這就是佛菩薩;一念迷,為自己,這就是凡夫。

  所以佛家常講善惡的標準,凡是為自己的都是惡,凡是為別人的都是善。往往我們初學的人聽了,很難懂,人為什麼不為自己?諸位要知道,凡夫之所以不能成佛,是有兩種執著,第一種是我執,第二種是法執。我執要是破掉了,就證阿羅漢果了,法執破盡了,就成佛了。念念都為我,我執天天在增長,所以修一切善法,執著在增長,執著破不掉,所以佛說這是惡。你不想出三界,那是另當別論,想出三界,一定要破我、法二執。我執就是煩惱障,煩惱的根源,法執是所知障的根源。

  第二種是「法布施」。法布施是智慧、聰明、才藝的修因,因此它包括的範圍也非常之廣泛。通常我們把它分為世間法與出世間法,就是佛法與世法。凡是別人想知道的、想學習的,我們會的,我們能的,肯熱心的去教導他,這都叫法布施。所以法布施不一定是講經說法,講經說法是無量法施當中的一種。譬如說,我會燒菜,他不會,他很想學,我盡心盡力指導他、教導他,這也是法布施。他不會做一個工程,我會做,我指導他、教他,他會了,也叫法布施。無論對於小朋友,像小學這些課程,你教他,是法布施,乃至於各行各業無盡的知識、技術。假如我們的傳授是有代價的,是收學費的,就不叫布施了。沒有任何條件的,這才叫布施。

  或者我們要問,現在我們在學校裡頭做老師,每個月有拿薪水的,我們教這個小孩,算不算法布施?這個問題就在你一念心。你一念,我為了是教底下一代的兒童,我絕對不是為名利而來的,你所做的完全是法布施。如果我是為薪水而來的,是為了我要升等,我從講師要升副教授、升教授,這就不是法布施了,所以完全在一念之間。

  真正修法布施的人是非常熱心,不疲不厭。不是修法布施,假如名利得不到,他就消沉了,他就灰心了,他的教導就不夠熱心了,力量是有限的。所以菩薩總是以無盡的悲心去利益一切眾生,絕對沒有條件的。特別是在佛法,佛在大經上告訴我們,「一切布施中,法布施為最」,這個法布施是講佛法布施。唯獨佛法能夠幫助一切眾生斷煩惱、了生死、出三界,能夠幫助一切眾生獲得無量的智慧、無盡的德能才藝,所以這個布施是最圓滿的、最殊勝的,唯獨大乘菩薩法裡面才具足,所以一切諸佛如來沒有一個不讚歎的。

  我們今天看看我們的佛教界,法布施,當然經典是最重的一項;其次,現代有講經說法的錄音帶、錄影帶;再來就是接受各個地方邀請,把佛法介紹給大家,把佛法推廣到社會,這統統是法布施。可是往往有些同修,你們把那個經本一翻開,後面「版權所有,翻印必究」,或者「版權所有,不准翻印」,這就不是法布施了,這是什麼?這是商人在賣書,法施的功德利益統統都沒有了,是世間商人開書店,做買賣的。這錄音帶也是,「版權所有,不准拷貝」,完了,這也不通了,所以都變成生意買賣了。甚至於請講經的,這是少數的,先要談好供養,你請我到這裡來講經,講多少個鐘點,你要給我多少供養,這也變成買賣了,這都不是布施。所以菩薩行只是為利益眾生,絕對不為自己。這地方沒有供養,大家真正想要佛法,佛菩薩自己出路費,絕對不勉強任何一個人,只要大家真正得到佛法殊勝利益,這目標就達到了。這是說法布施包括世出世間一切法。

  第三種叫「無畏布施」。什麼叫「無畏」?眾生身心不安,他有恐懼、有害怕的時候,你能夠幫助他,消除他的恐懼,這一類的布施叫做無畏布施,這範圍也非常非常的廣泛。譬如這兩個國家,另外一個國家要侵略我們,要來攻打我們,我們人心慌了。從軍,在前方去抵抗敵人,也叫無畏布施。我在前方保護後方,使後方人民能夠安居樂業,這是屬於無畏布施,這要知道的。假如有人晚上走路害怕,有人怕鬼,有人怕強盜,這路很長,我送你回去,陪你一道,你不害怕了,你心安了,這也叫無畏布施。其他的例子就不必多舉了。由此可知,只要叫他身心安穩,離開一切恐懼,這一類的統統叫無畏布施。無畏布施得的果報是健康長壽。

  說到這個地方,我特別提醒同修們,吃素食是無畏布施,一切眾生看到你都不會害怕,為什麼?你不會傷害他,這是屬於無畏布施,這是真正做到非常圓滿的,這是得健康長壽。法布施得聰明智慧,財布施得財富。所以我們要想這三種果報都得到,這三種布施要認真的去修。

  在我們中國歷史上,這三種果報最大的,可以說空前絕後的就是乾隆皇帝,乾隆皇帝這三樣可以說都達到圓滿了。財富是「貴為天子,富有四海」。他真正聰明,真有智慧,健康長壽,他做六十年皇帝,還做四年太上皇。這是他自己說「古希天子」,是自古以來希有的,這作天子,是真的,一點都不假,他的話不是誇口的。這麼大的福報,我們明瞭,他在過去生中,生生世世都修清淨圓滿的財施、法施、無畏施,他才得這麼大的福報。

  佛在大乘經上常常教導我們,菩薩一定要修布施波羅蜜。「波羅蜜」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是究竟圓滿的意思。怎樣把布施做到究竟圓滿?這是菩薩重要的一個課題。上面跟諸位所說的,都是在日常生活當中瑣碎的這些事情,我們明瞭才知道,真的是從早到晚,處事待人接物,時時處處無不是在修布施。修布施,自己不曉得,這不曉得就沒修了,修了也等於沒修。知道了,真正統統在修布施,但是這不圓滿、不究竟。究竟圓滿的布施是放下、是捨、是幫助他人。我們應當把什麼放下?這「放下」就是「捨」,「捨」後面有個字,後面是「得」,「捨得」,小捨就小得,大捨就大得,不捨就不得,你想想看,這個東西多麼重要。

  佛告訴我們究竟圓滿的「捨」是什麼?再問問,你有沒有煩惱?有。為什麼不把煩惱布施掉?這個重要。你有沒有憂慮?你有沒有牽掛?你有沒有生死?有沒有輪迴?把這個東西全部都布施掉了,你就得大圓滿、得大自在了,這才是究竟的布施度,也就是布施波羅蜜。所以從身外之物練習,練習慢慢的捨,捨到最後,一切都能捨,最後連煩惱、生死都捨掉了,才能夠恢復到自性的清淨光明。

  第二是「持戒度」,六度裡面第二個。持戒就是守法,世出世間一切事物都有一個法則,小事有小的方法,大事有大的方法,一定要循著法則,這樣才能夠做得很圓滿,才能夠做得很快速。所以這個地方的「持戒」,並不是指五戒、十戒(這是根本戒),此地六度裡面的持戒,是講我們平常守法,是這個意思。家庭裡面,家庭有家庭的規矩,父子、夫婦、兄弟,這是倫常,決定不能夠顛倒。一顛倒,這家就亂了,父不父,子不子,就亂了。他有長幼,有自然的一種秩序。家庭,從早晨起來應該做些什麼事情,甚至於我們講燒飯,燒飯也有一個順序,你總是先洗米,然後再下鍋,溫度要調得很好,你不按照這個法則,你飯也煮不好、也煮不熟。炒個菜,這個菜下鍋也有先後,統統是方法。無論學什麼,都有一個方法,一定要遵守方法。

  學佛,佛的方法更是精嚴。前面曾經跟諸位說過,我們要想在佛法上成就,必須要遵守佛教給我們修學的次第。次第,前面在四弘誓願跟大家講得很清楚,先從發心,先發大心,大心就是要度一切眾生的這一個願心,然後斷煩惱、斷習氣,再學法門,最後是圓成佛道。成了佛道,這才有能力廣度眾生,「眾生無邊誓願度」,這第一願才能夠實行、才能夠實現,否則的話,那一願叫空願,光是說,說了做不到的。必須成了佛道,才能普度眾生。也許有人要問:作菩薩怎麼不行?菩薩雖然度眾生,菩薩不能度比他更大的菩薩,縱然是等覺菩薩,等覺菩薩不能度同樣的等覺菩薩,成了佛的時候,連等覺菩薩也都在度化之內了。所以一定要成佛道,才能夠度九法界一切眾生,要真有這個願。有這個願,慈悲的力量就發出來了,就能夠精進不懈。

  現在人雖然是天天念四弘誓願,心沒有發出來,為什麼?他還有是非心,還有人我心,還有好惡心。這個人我跟他很好,我度他,那個人我討厭他,我才不度他,「眾生無邊誓願度」底下還要加註解,「某些人我不度」,這不像話。所以願不是真願,不是圓滿的願。圓滿的願心一發就是菩薩,所以你看《華嚴經》上,初住菩薩叫初發心菩薩,叫「發心住」,那個心一發,就不得了,就不可思議,不是六道凡夫的心量。所以一定要真正發心,這叫菩提心。

  佛常常教我們「慈悲為本,方便為門」,這就是教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如何過日子,怎樣生活。存心要慈悲,「方」是方法,「便」是便宜,便宜要用現代話來說就是做到恰到好處。方法裡面有方法,方法重重無盡。所以這兩句話不一定是在學佛,日常生活當中統統普遍要用上。譬如這一段給大家介紹六度,六度是六大綱領,是六個方法,每一度裡頭又有許許多多的方法,可見得這個方便是重重無盡。你要能夠善於運用,哪有不自在!哪有不快樂的道理!這屬於持戒波羅蜜。

  第三是「忍辱波羅蜜」。忍辱就是忍耐,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耐心。當年翻經的這些法師,是看到中國人有一個倔強的個性。你看我們中國古書上常常記載著,「士(讀書人)可殺,不可辱」,這個忍,什麼都可以忍,侮辱不可以忍,殺頭沒有關係,我都可以忍,侮辱不可以忍。翻經的法師:好,不能忍,就忍辱,辱都能忍,還有什麼話說!沒有一樣不能忍了。所以忍辱是專門對中國人翻的,它原來的意思只是忍耐,沒有「辱」的意思,這是特別就中國人倔強的個性,加上這一個字。所以小事情要有小的耐心,大事情要有大的耐心。《金剛經》上面告訴我們,「一切法得成於忍」,你沒有忍耐,你什麼事情都不能成就。你在學校念書,你念大學四年,你要忍四年,你不能夠忍耐四年,你就畢不了業。到這個地方聽講兩個半小時,你要有忍心,你能夠忍得住,這一堂東西你才能聽得圓滿。由此可知,沒有耐心,無論他有什麼好的條件,也一定是一事無成。成功永遠是屬於有耐心的人、有毅力的人,這也是成功非常重要的一個條件。

  我們在《金剛經》上看到,世尊給我們講菩薩六度,你展開經文看,特別強調的,一個布施,一個忍辱,其他的講得很少,這兩樁事情講得很多,換句話說,這兩個是成敗關鍵。

  俗話常說「處事難,處人更難」,從前處人還容易,現在處人比從前不知道要難多少倍,原因在哪裡?從前的教育是教我們做人的。現在的教育是教我們做事的,不教我們做人了,所以我們不知道怎樣做人。於是這情緒千變萬化,不要說我們沒辦法知道別人,對自己都不曉得,自己都不知道自己,這就真難。

  佛教給我們忍耐,忍耐分為三大類。第一個就是對人為的加害要能夠忍受,忍人家對你的侮辱、對你的陷害,能忍,決定有好處。為什麼?能忍,這心清淨,容易得定,修道容易成就,也是最大的福報。第二就是自然的變化,像寒暑的變化,冷暖能夠忍,飢餓、遇到天然的災害,也要能夠忍耐。第三種是修行,佛法的修學也要忍耐,在沒有得到法喜之前,就是功夫沒有得力之前,修行是很苦的,這一段路是很苦的,這路子走過去之後就很樂了,為什麼?你功夫上軌道了。

  譬如大家來的時候,有很多從高速公路來的,在沒有找到高速公路,在底下繞圈圈,很苦,車子又慢,路上車又多,得有耐性。上了高速公路,這很舒服了,很暢快了,一切阻攔都沒有了。我們學佛也是如此,開頭學都是在摸索,無量無邊的法門、宗派,到底哪個好?我到底想學哪個?摸。有的人很幸運,三年、五年就摸到了,就好像他很幸運,走小路,一下就上了大路。有些人十年、二十年,有些人一輩子都摸不到門路,就很冤枉,就很苦了,所以就苦一輩子。這個地方當然與自己的善根、福德有關係,善根、福德、因緣具足,佛菩薩必定加持。佛法裡頭常說「佛氏門中,不捨一人」。一個人是真心向道、真心慕道,佛菩薩常常在那裡照顧我們,到我們幾時真正肯接受了,他來給我們一點,咱們這道路就找到了。佛菩薩為什麼不來點醒你?點了,你不接受。告訴你這個法門,這未必好,我聽人家講那個法門比這個殊勝,這還得跟佛菩薩抬槓,還跟佛菩薩爭論,佛菩薩只好不來了,這一點希望諸位細心去領會。所以修行要有很大的耐心,沒有耐心不能成就,耐心是禪定的前方便,不能忍耐就沒有底下的精進,精進的預備的功夫就是耐心,有耐心這才談得上精進。

  「精進」,「進」是進步,由此可知,佛法不是保守的,更不是落伍的,佛法是天天都要求進步,正如同儒家所教人的一樣,要日日新,日新又新,這是孔夫子教人的。所以現在有很多人說:儒家落伍了,佛教應該淘汰了。他對於六度裡面的「精進」、儒家的「日新」,可以說是完全不了解。

  進步是好現象,最重要的是要精進,精是純而不雜。無論世出世間法,世間法像西方許多大科學家,他們在一生當中有許多特殊的發明,你問他怎麼得來的,他就是專精,天天去研究,鍥而不捨,被他發現了。佛法也是如此,佛法是無量法門,你必須是一門深入,你才能夠成就。假如門門都學,這是決定不可能成就的。門門都學,是一門成就以後的事情。成就以後,其他無量法門,你這一看一聽,都通了,所以說一通一切都通了,是那個學法。不是沒有開悟、沒有通達之前,你就能門門學,那個門門學就變成障礙,這是必定要知道的。

  在念佛法門,我們舉一個例子,其實這些事情,諸位念《高僧傳》、念《居士傳》,看看古人的修學的成就,你就會恍然大悟,他都是專攻一樣。民國初年,諦閑法師有一個徒弟,這個徒弟是中年出家的,四十多歲才出家,他的年齡跟老法師年齡差不多。他們從小是生在農村裡面,在一起玩的小朋友,童年都在一起。諦閑法師家庭環境比較好一點,念過書,以後舅父做生意,帶他出來,所以算是我們俗話講「見過世面」的,出去旅行過,見過世面。他那一個同學,家境清寒,沒有念書,長大之後,生活非常困苦,學一個手藝,這個手藝在大陸上叫鍋漏匠。「鍋漏匠」,恐怕你們年輕人都不懂,年歲老的人曉得。什麼叫鍋漏匠?就是碗、碟子打破了,他能把它補起來再用,那個時候很節省。不像現在打破了就丟掉,破個邊都丟掉,那時候還得補起來再用。就做這麼個手藝,天天挑個擔子在外面喊,吆喝著,非常的辛苦。這是他這幾十年當中,真正體會到人生太苦了。所以就找他小時候在一起玩的這個朋友,出了家,做了和尚,於是就把他找到了。

  找到諦閑法師這裡,在廟裡住了幾天,就跟老法師說:我要出家。他說:為什麼?生活太苦了,我一定要出家。老和尚說:你不要開玩笑了,住幾天還是去做生意去吧。為什麼不讓你出家?年歲太大了。在大陸那個時候,四、五十歲就是老人了,體力就衰了。他說:你學五堂功課都學不會,念經都念不會,你在這寺廟裡,大家瞧不起,冷眼看你,你的心多難過。學講經,你還不認識字,還要從念書做起,到哪一年才能成就?這就是拒絕了他。結果他就硬賴著:我非出家不可,我不做生意了。老和尚給他搞得一點辦法都沒有,主要就是小時候在一起,這份感情在。

  老和尚就說:這樣好了,你要是真的想出家,你得要答應我幾個條件。他說:沒有問題,我認你做師父了,你說什麼,我統統聽、統統接受。老和尚說:這很好,我給你剃頭。剃了頭之後,他說:你也不要去受戒,也不要住在廟裡。受戒,五十三天這個戒壇,你也受不了。也不要住廟裡,我到鄉下(住在寧波),寧波鄉下有很多小廟,沒人住的,破廟、廢廟沒人住,找一個小廟給他住。老法師在附近認識的護法很多、信徒很多,找幾個護法每一個月給他送一點錢、送一點米,他的生活可以過得去。又在附近找了一個念佛的老太太照顧他的生活,每天中午飯、晚飯,給他燒兩餐飯,給他洗衣服,這他很自在了,早飯就他自己去料理。就教他一句佛號,「南無阿彌陀佛」,他說:你就給我念這一句佛號,念累了你就休息,休息好了你就再念,一直念下去,你將來一定有好處。這個人沒有知識,但是聽話、老實,他就死心塌地念這六個字。真的就像老和尚講的,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就再念,這樣就念了三年。三年沒有出門,就在那個廟裡頭念了三年,這叫精進,就一句佛號,一點也不雜,念了三年。

  這一天,他就離開寺廟,到城裡去看他的親戚朋友。晚上回來之後,吃完晚飯,就跟這位燒飯的老太太說:明天你不要替我燒飯。這個老太太心裡一想,「師父三年都沒出門,今天出去看看朋友,大概明天一定有朋友請他吃飯,叫我不要給他燒飯」。到了第二天中午,吃過飯的時候,老太太到廟裡去看看,看看師父有沒有回來?有沒有人請他吃飯?他那個廟是破廟,廟的大門都不關的,沒東西偷,什麼也沒有。到廟裡去看看師父,在喊的時候也沒人答應,再去找一找,看到師父在寮房裡,站在那個地方,面對著窗戶,手上拿著念珠,再叫他,不答應,走到面前去的時候,他死了,站著死的,念佛往生了。這個老太太嚇了一跳,從來沒有看到人是站著死的,這趕緊去報告他那幾個護法,這護法來一看,大家也不曉得怎麼辦,就派人到觀宗寺去報告諦閑法師。那個時候沒有車,請一個人去報信,走路去的,走去再走回來,三天。你看他往生,站著往生,還站三天,等他的師父來替他辦後事。

  諸位要知道,三年成功,精進!諦老法師看到之後,非常讚歎的說:你沒有白出家,你的成就,當代講經說法的法師,名山寶剎的方丈住持,沒有一個人能比得上你。就一句阿彌陀佛,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就再念,三年就成功,這樣殊勝的成就到哪裡去找!一句阿彌陀佛,所以這叫專精。

  所以無論世出世間法,我們要想在這一生當中有真正的成就,一定要知道精進。無論是念佛、是參禪,或者是持咒,乃至於研教,都要知道這一個原則。在教下來講,如果一個人發心,自己修學也能夠幫助別人。最好一生學一部經典,專講一部經典,這就是精,每講一遍必定有一遍的進步,遍遍都有進步。如果一個人專講一部經,講上十年,要講《阿彌陀經》,能夠講上十年講一部經,這個人就是阿彌陀佛。假如他十年專講《普門品》,這個人就是觀音菩薩。如果他十年當中講十部經,他什麼都不是。你才曉得精進之可貴。

  大概這是總有二、三十年了,二十多年前,將近三十年,我在佛光山,民國五十八年星雲法師找我在那邊教書,我曾經給他建議,因為那個時候他山上有一百多個學生,我勸他,叫每一個學生專學一部經。我說:法師,十年、二十年之後,你佛光普照全球。他聽了:好是好,但就不像佛學院了。佛學院裡面開的課,像一般學校一樣。我說:但是有一定的好處。最後他也沒接受。我在那裡教一個學期,我也就離開了。假如那時候真正要接受,一百個人,我們打個對折,能有一半人,五十幾個人出來,有五十多個專家,還得了!你們要聽《阿彌陀經》,請阿彌陀佛來跟你講,你們想聽《地藏經》,有地藏菩薩來跟你講,各個都是專家,這樣佛法才能真正普遍的弘揚。

  所以希望你做專家,不要去做通家,樣樣通,結果是樣樣都不通。這一樣通了,結果是樣樣都通,樣樣都通還是專弘這一樣,這是跟大家做一個表率、做一個樣子。哪一尊佛、哪一尊菩薩不是樣樣都通,可是他還是標榜一樣,這就是佛菩薩已經做出一個榜樣給我們看,教給我們這樣修學才叫做精進,精進的利益功德無量無邊。

  第五「禪定」。禪定不僅僅包括世間跟出世間的禪定。世間禪定是講四禪八定,能夠修成,將來就能夠生色界天、無色界天,這是天界裡面高級的,是要修禪定才能得到的。出世間禪定有大乘、有小乘。對於諸佛如來所修的,我們稱為出世間上上禪定,這是對佛說的。整個佛法修學的樞紐統統在定,這是要知道的,並不是禪宗才修禪定,其他的宗派就不修禪定了,就錯了。我們念佛,念佛目的在哪裡?在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就是禪定。教下修止觀,止觀也是禪定。密教裡面修三密相應,相應就是禪定。由此可知,每一個宗派、法門所用的名詞不一樣,其實是一樁事情。所以在六波羅蜜裡面,禪定統統都包括了。

  不僅僅如此,連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小小定也含攝在其中。小小定是什麼?你心裡面有主宰。在大的來說,我們這一生當中,我有一個方向,我有一個目標,我的方向、目標絕對不會被環境左右,絕對不會受環境動搖,這就是我有定。像科學家研究一樣東西,他不會被別的影響,他就會成功,他就得佛家講的三昧,他就得科技的三昧。念佛人一心不亂,像剛才講諦閑老法師那個徒弟,他就得念佛三昧,真的就得到。所以忍辱是基礎,能忍就有耐心,有耐心才能精進,精進才能得定,所以定是修行的樞紐。

  「禪定」,六祖大師在《壇經》裡面給我們下了一個定義,你要明瞭這個定義,你才知道修禪並不只是打坐。打坐是修禪定無量方法的一種,除這一種之外,還有無量的方法都在修禪定。六祖大師他老人家是從《金剛經》開悟的,所以他所講的東西都是依據《金剛經》。佛所說的這些原理原則,他給我們解釋,禪是「外不著相」,你不執著一切境界相是禪;「內不動心」是定。他老人家是這個解釋法,他這個解釋法實在講就是《金剛經》上的。

  《金剛經》上有兩句話是釋迦牟尼佛教給須菩提尊者,要用什麼態度去弘法利生?佛教給他的是「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不取於相」就是「禪」,就是你不要著相。內裡頭不要動心,不要起心動念,這就是「定」。所以我們在《華嚴經》上,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他去參訪鬻香長者,鬻香長者是修禪定的,他到哪裡去找他?結果這位長者不是在家裡打坐,也不是在道埸修定,他跑到什麼地方去了?跑到市埸去了,佛經上講的「市廛」,市廛就是最熱鬧的市埸,像美國大的MALL一樣,到那裡面去了,他在那裡面逛,那是什麼?修禪定。他在那裡修什麼?「外不著相,內不動心」。他逛MALL,他是修禪定,他不是像人家盤腿面壁。所以我們遇到那個修高級禪定的,我們都會瞧不起他,他哪裡在修行?哪個地方熱鬧,他就跑哪裡去,殊不知,他在修高級禪定。我們只佩服盤腿面壁,幾個鐘點或幾天都沒有動,這個人的功夫了不起,不曉得人家逛MALL的功夫高過他不知道多少倍!要知道高級的禪定,是行、住、坐、臥都在定中。

  《金剛經》上跟我們把這個道理說得很清楚,為什麼禪定這麼重要?為什麼一定教給我們外要離相,內要不動心?這些話都是最真實的開導,因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什麼叫有為法?這個說起來就很麻煩。如果諸位念過唯識就很好懂,《百法明門論》裡面,佛將一切法(就是我們講的萬事萬法),歸納為一百大類。這一百類裡面,前八個是心法,接著五十一個心所法(是心理作用),再有二十四個不相應行法,還有十一個色法,十一個色法是講物質,要用現在話來講就是精神和物質,統統是有為法。不但所有一切物質是夢幻泡影,我們起心動念、打妄想也是夢幻泡影。

  所以佛真正明瞭事實真相,教我們對這些境界不要起心動念,我們的真心就恢復了,對於宇宙之間一切事物的看法,就跟如來一模一樣。那個時候的知見就是佛知佛見、正知正見,這就是「般若波羅蜜」,就是般若智慧。所以般若智慧都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應用在前面的五度。這就教給我們,我們要學菩薩行,就是菩薩的生活,我們對於一切法明瞭、通達,於一切法不執著,盡心盡力去幫助別人。

  為什麼幫助別人?這是諸佛菩薩的「同體大悲,無緣大慈」。因為只有佛菩薩曉得,盡虛空遍法界,所有一切眾生跟我是同一個體,同一個體去幫助他,還要談什麼條件!我的手一癢,替它抓抓,這還談條件嗎?右手,我這裡癢,你替我抓抓,我們談談條件,不需要談條件了,為什麼?同一體。我們今天迷失了自性,不知道一切眾生跟我們是同一體,同一個真如本性,不曉得才迷惑了,所以在這裡分自分他、迷惑顛倒、起惑造業,自作自受,苦不堪言!佛教給我們破迷開悟,就是把這些迷惑顛倒統統打破,才看到事實真相。所以幫助一切眾生就是幫助自己,沒有兩樣,慈悲心、愛心是從這裡發出來的,沒有任何條件。

  所以一切作為都有方法、都有程序,這就是「持戒」。有耐心、有毅力,這是「忍辱」。能夠專精不懈,這是「精進」。心地有主宰,不會被外境所動,這是「禪定」。一切事物,沒有一樣不透徹,沒有一樣不明瞭,這是「般若」。佛教給我們,這六條要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你就是道道地地的菩薩行了。絕對不是說受了菩薩戒,就當了菩薩,迷惑顛倒的菩薩。你要不懂得六度,日常生活當中,不能把這六條應用在生活裡面,受了菩薩戒也是泥菩薩。

  說到這個地方,我們想到前幾天跟大家介紹的「三福」、「六和」、「三學」、「六度」,全部都是在日常生活當中,這才叫學佛,這才叫學菩薩,才有一點像菩薩。菩薩要成佛,單單修六度還不行,六度只能成菩薩,還不能成佛。要用這種方法來修學念佛求生淨土,給諸位說,可以念到功夫成片,可以念到事一心不亂,理一心達不到。換句話說,從六波羅蜜的基礎再往上提升一層,是什麼法門?是《華嚴經》上普賢菩薩十大願王的法門,是成佛的法門,是理一心不亂的法門,法身大士的境界,所以這是最後修學的,這是不能夠躐等,它都有按次序的。六波羅蜜沒有修成功的話,這十大願王實在講是連邊都沾不上。

  普賢行的特色就是心量之廣大,就像虛空法界一樣,所以他這十願,願願都是究竟圓滿。第一個是「禮敬諸佛」。諸佛到底是哪些諸佛?佛在《華嚴》上告訴我們,「情與無情,同圓種智」,這就是告訴我們哪些是諸佛。「情」是一切有情眾生,我們今天講動物,所有一切動物。「無情」就是我們今天所講的植物、礦物,這就是把所有一切統統都包括了,這些統統是諸佛。我們對佛的恭敬心,要能夠轉變對一切眾生,這是普賢的行,所以它跟一般菩薩行不一樣。

  我們學佛的人對佛很恭敬、很虔誠,其實這個恭敬、虔誠還不是真的,是假的,為什麼?如果你有一個更重要的人、更重要的事,你今天就不來了,就不看佛了。可見得那個虔誠恭敬是有問題。今天在這裡講佛經,要是真正至誠恭敬,這是我們人生第一樁大事。假如有一個人告訴你,今天晚上有一筆生意,馬上可以賺一百萬美金,保證你就走掉了,你再也不回來聽經了。可見得我們對佛菩薩的恭敬、虔誠,自以為如此,禁不起考驗的。這一考驗才曉得,這恭敬心、虔誠心,一文不值,不是真實的。

  普賢行的恭敬是真實的,對一切眾生跟對佛完全一樣,為什麼?因為一切眾生本來成佛,得罪一個眾生就是得罪佛,就是對佛不敬。對人要緊,這桌椅板凳也是眾生。這「眾生」是眾緣和合而生起的現象,這叫眾生,所以桌椅板凳也是眾生。對它怎麼恭敬?是不是每天對它頂禮三拜?這樣學法就變成佛呆子了。對物,你把它擺得整齊,把它保養得乾乾淨淨,這是對它的禮敬。書本擺在書架上,擺得整整齊齊,是對書本的恭敬。所以做事情認真負責,把事情做得很好,盡心盡力把它做得很圓滿,這是對事的恭敬。所以叫你對人、對事、對物要平等的恭敬,這是普賢菩薩的大行。所以把六度菩薩行擴大,把它圓滿了,就叫做普賢行。所以普賢行是菩薩行裡面,最圓滿、最殊勝的修行方法。

  第二,「稱讚如來」。第一個是講「禮敬諸佛」,為什麼第二句要換成「如來」,不叫「諸佛」?這裡面用意很深。「諸佛」是從形相上說的,所以從相上來講,一律要恭敬。見到善人恭敬,見到惡人也要恭敬,不能分善惡,不能分邪正,正法恭敬,邪法也恭敬,沒有不恭敬的。「稱讚」是從性上講的,這裡面就有差別了。他是善的,我們稱讚他;不是善的,我們不稱讚他,恭敬不稱讚,這裡就有差別了。

  在善財童子五十三參裡面,就做出樣子給我們看,他對每一位善知識都是有禮敬、讚歎,唯獨裡頭有三個人沒有讚歎,有禮敬,沒有讚歎。這三個人,第一個是勝熱婆羅門,這個人是代表什麼?代表愚痴(貪瞋痴)。所以愚痴,善財童子有恭敬,不讚歎他,那是外道。還有一個甘露火王,代表瞋恚。那個人脾氣很大,稍微得罪一點,馬上就治罪,下油鼎,見刀山,就這樣來整人,他去恭敬,有禮敬,沒有讚歎。還有一個伐蘇蜜多女,是個妓女、婬女,他去恭敬,不讚歎。所以這三個人代表貪、瞋、痴三毒煩惱,你看他恭敬,不讚歎。

  所以讚歎是以性德為標準,一定是善的,一定是正法。不是善法、不是正法,他不讚歎,但是一定要恭敬。所以恭敬一定是清淨心、平等心。所以我們對於其他一般宗教要恭敬,如果是正法、正教也要讚歎。像天主教是正教,它幫助人生天,當然不是究竟,能生天也不錯,比在三惡道強得多,所以我們也讚歎它。如果是邪教,換句話說,那個教確確實實是叫你造罪業,墮三途的,這我們決定不讚歎。所以這十願的第二願跟第一願就有這麼大的差別,但是二者的心地決定是清淨圓滿。好,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