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觀經》三福,第二是說「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皈」,昨天跟諸位介紹出來了,這也就是真正的傳授三皈。學佛的同修們一定要認真的接受三皈,「受持」,要接受,接受之後要保持,不能把覺正淨失掉,我們就沒有皈依處了。也就是說時時處處要念著覺正淨,這是我們修行的標準,修正行為的標準。方法無量無邊,所以說「法門無量誓願學」,無量的方法統統都是修覺正淨的。因此覺正淨這三樁,我們在裡面抓到一樁,修成了,則三個都得到了。昨天跟諸位說明,在中國十個宗派,他們偏重的不一樣。我們今天發願修學念佛法門,念佛就是從淨門入。換句話說,念佛人的目的是求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就是清淨心,這是受持三皈。

  第二句教給我們要持戒,「具足眾戒」。「眾」是眾多,眾多的戒條裡面,最重要的是五戒,五戒是佛家的根本大戒。底下一句講「不犯威儀」,如果用出家比丘二百五十條戒來說,真正的戒條只有前面的十七條,四重十三僧殘,這是屬於戒,所以總共只有十七條戒,後面的全部都屬於威儀。威儀是什麼?威儀是禮貌、禮節。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應該守一些規矩、禮貌,這是屬於威儀。

  在過去,我早年親近章嘉大師的時候,大師告訴我,三皈戒(指的是五戒,三皈五戒)是一個學佛的人,時時刻刻不能離開的。那個時候我們住在台北,他舉個比喻說,譬如你從台北坐火車到高雄,你要買一張火車票,從上車這張票就要拿到手上,一直到達目的地,這票還要收回,不能離開這一張票,這張票就好比三皈五戒那樣的重要,這是他老人家舉個比喻告訴我。離開了皈戒,就失掉了佛法,就不是佛弟子了。

  五戒的第一條是不殺生,第二條是不偷盜,第三條是不邪淫,第四條是不妄語,第五條是不飲酒。佛說明五戒前面的四條叫做性罪,你受戒,如果犯了,這是犯罪;你不受戒,犯了還是有罪。不是說我不受戒,我犯這個就沒有罪,還是一樣犯罪。只有不飲酒這一條,你不受戒不犯罪,受了戒就犯罪了,所以它這一條叫做遮戒。所謂「遮戒」就是防止你醉酒之後亂性,犯前面四種罪,所以它是預防的,它本身沒有罪,所以這是我們一定要曉得。

  但是戒律必須要找法師仔細給你講解,然後才知道怎樣受持。絕對不是單單看這個條文,我們就能持戒,就像看三皈一樣,意思完全都不懂。每一條戒,要知道佛制定這一條戒的用意在什麼地方,他為什麼要制這一條戒,這一條戒對我們修學到底有什麼樣的功德利益,我們要如何來修持。所以每一條戒都有「開、遮、持、犯」,在什麼狀況之下是開戒,不是破戒?什麼狀況之下,我們持戒是不能開戒?何謂持?何謂犯?都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戒律我們才能夠在日常生活當中應用起來非常方便,而不是被戒律捆得死死的。

  有些人說戒律太多了,這樣動不動就犯戒,那也犯戒,還是算了,不要去學戒了,所以佛教的經典、經論很有道理,我們可以學習,這戒律太麻煩了,還是不要學好。可是諸位要知道,戒律是佛的行持,沒有行持,佛法就沒有了。禮沒有了,儒家就斷掉了;戒沒有了,佛就斷滅了,留下些經典不能幫助我們得到真正的利益。所以真實的學問還是要著重在實行,佛法的實行就是戒律。

  世尊當年在世,生活、講經說法,沒有一樣不是活活潑潑、快快樂樂,所以佛教才能夠被一切眾生歡歡喜喜的接受。佛法絕對不會無故的去束縛人,佛法是利益一切眾生,使我們得到真正幸福快樂。佛這些許許多多戒條的制定,都是希望我們得到幸福美滿的人生,這是我們一定要認識的,然後我們才會很樂意的接受佛的戒條。

  現在講經的法師很多,講戒的法師太少,幾乎沒有人講了。講經,很多人來聽,如果講戒,這一條也犯罪,那一條要墮地獄,你聽了一次,第二天再不來了,大概就沒有聽眾了。

  剛才說過,戒律的圓滿,就在它有「開、遮、持、犯」,它不是死呆板的。台中李炳南老居士,他的生活非常之簡樸,簡單樸素,他老人家一天吃一餐,日中一食。我在台中的時候,他日中一食就幾十年了,生活非常的簡單,比一般持午還要嚴格。但是有一些信徒晚上請他吃飯,他也去,不但去,常常還把我拉著一道去。我也持午,我是晚上不吃,早晨要吃,早晨、中午吃,他老人家只中午吃一餐。他常常帶我去,我最先都很為難,我持午,怎麼會拉著我去?他說:跟我去,跟我去。最後他就跟我講,他說:你這樣子,這種態度,你是小乘人,你不能度眾生。我說:為什麼?度眾生要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這不叫破戒,這叫開戒。我才明瞭有這回事情。

  他說:人家好心好意請你,你這個也不去,你這個人擺架子,架子大了,下一次不但他不能接受佛法,他還宣傳學佛的人架子都大,不要跟他往來,你說這不是叫人造業!所以他就講這不是破齋、不是破戒,這是開戒,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在隨緣裡面度眾生。人家一問:老師,你持午的,我今天很抱歉,持午也來。他心裡更受感動。但是假如你晚上想吃東西,你請請我,這就破戒了。人家是不知道的,恭恭敬敬禮請你的,這個要去。所以你才曉得佛家的戒律真的是活潑、真的是自在,這是我在台中李老師教我的。因為我從前跟懺雲法師,我持午持得很嚴格,從懺雲法師到台中跟李老師學教,被李老師教訓了好幾次,他說那是小乘人,不能度眾生,所以我跟他學,就學活潑了。

  我早年在軍中有一位老朋友,他在抗戰期間和兩個朋友被日本人追趕,日本人要抓他們。他們逃到南京中華門外的一個寺廟,寺廟裡面的老和尚救了他們三個人,沒有被日本人抓到,抓到了會被日本人殺掉的。抗戰勝利之後,他們回到南京,想到老和尚的救命之恩,常常記念在心裡,要報答這個老和尚。於是在南京酒樓裡面備了一桌非常豐富的酒席,請老和尚來供養他。老和尚來了,來的時候一看這酒席,雞鴨魚肉非常豐富,他們才想到出家人吃素的,這怎麼辦?他們沒想到。今天我們要報答他救命之恩,搞了這麼一桌,怎麼辦?老和尚非常慈悲,老和尚舉起筷子:好,大家坐下來。他就吃,這令他們非常的感動。這個老和尚是不是破齋?不是的,這佛法裡面講的是「慈悲為本,方便為門」。四攝法中,菩薩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因為他們不是有意的,不是有意捉弄的,是真正誠心誠意來報答的。法師也很感激他們,一點都不見怪,照吃不誤,與會的大眾沒有一個不受感動,這叫菩薩法。如果老和尚擺起面孔,就把人家學佛的緣都斷掉了。正是利用這個機會接引眾生。佛法是這麼方便的,這麼圓融的,這才知道大乘佛法的殊勝可貴。

  「嚴持戒律」,戒律的範圍非常廣大,不僅僅是釋迦牟尼佛給我們制定的戒律,除了佛所制定的之外,國家的法律、社會的道德、每一個地方的風俗習慣(我們入境隨俗,在中國守中國的法律,遵守中國的道德觀念、風俗習慣,到美國要遵守美國的法律,要懂得美國的道德觀念),這統統都包括在戒律的範圍之內。換句話說,戒律就是我們日常生活的規律。現在由於交通的便捷,對世界每一個國家地區旅遊的機會多了,因此不但本國的法律、風俗人情要懂得,我們到哪個地方去旅行,那個地方的法律、風俗習慣統統要知道,入境隨俗,這叫做嚴持戒律。

  佛所制定的戒律,諸位要記住,佛是生在兩千五百年以前的古印度,很多的戒條到今天都不適用了,為什麼?生活方式不一樣,衣服穿著也不一樣。你看二十五條戒裡面,有十幾條是講穿衣服的規矩,我們穿的衣服跟印度人不一樣,所以那個東西我們完全用不上。吃飯的規矩,我們今天吃飯跟印度人吃飯也不一樣,今人跟古人不一樣。所以那個戒律,我們念念,是紀念紀念,很多都不適用了。

  因此我們要守住戒律的精神,戒律的精神就是兩句話,「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就這兩句。「諸惡莫作」是小乘戒,所以小乘戒是自己要遵守的,自律的。我們中國人講「獨善其身」,沒有人看見,我一個人,我也要守規矩,我要做的不能夠隨便、不能夠放逸。菩薩戒是入眾的,就是我對待人,對待人我要守哪些戒條?要守哪些規矩?佛教給我們的,對人要「眾善奉行」,對自己要「諸惡莫作」。善惡的標準在哪裡?戒律就是標準,遵照戒律去做就對了。所以我們要把戒律的精神搞清楚。

  佛法傳到中國來之後,中國的國情跟印度不一樣,中國的文化背景跟印度不一樣,中國人的意識形態、生活方式跟印度人不一樣,所以這戒律來到中國之後,就要加以修訂。所以唐朝時候,你看百丈大師制清規,清規是什麼?就是戒律的本土化,戒律的現代化,精神完全不變,戒條要重新修正。就正如同我們國家的法律一樣,過個幾年要修訂一次,為什麼?它不適用了,有新的情況發生了。所以原則原理不變,條文要修訂的。

  所以在中國大陸,每一個地方,每一個省,每一個縣,每一個寺廟都有寺廟的清規,要適合它這個地方的修行,適合我們大眾的修行,但是它都是遵守戒律精神來制定的。所以現代化與本地化,如果不了解,佛法就行不通了,就是死的佛法。知道現代化與本土化,佛法是活活潑潑的,才能夠流傳到全世界,任何一個國家民族都會很歡喜接納的,這要知道。

  佛告訴我們,一個人能夠持戒、守法,這個人的身心安定,沒有恐佈,是真正在社會上守法之人。安之後才能夠得定,所以修行為什麼這樣重視戒律。如果作姦犯科,即使政府不制裁,他要受良心責備,他心不安,心不安就不能修定。要修定,首先要心安,身心安穩,這才是修定的基礎。所以說因戒得定,因定開慧,道理就在此地。

  這第二條是小乘之福,小乘人修學的基礎。再往上面提升,這就是大乘了,大乘建立在小乘的基礎上。大乘的福有四句,第一句叫「發菩提心」。我們中國是大乘佛教,所以「發菩提心」常常掛在口邊上,「你要發心」,都勸人發心,到底發什麼心?什麼叫菩提心?很少人知道。這是佛教裡頭最基本的常識,三皈、眾戒、菩提心,要搞不清楚的話,學的是什麼佛?學的是糊塗佛,迷惑顛倒的佛。「菩提」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是覺悟,菩提心就是真正覺悟的心,真實不迷之心。覺悟什麼?覺悟到人生真正苦。

  佛給我們講「三界統苦」,不但人苦,天上也苦。人間三苦、八苦統統具足,這不能跟諸位細講,細講這兩個鐘點也講不完。色界天,這得禪定了,生到色界,色界是欲都斷掉了,財、色、名、食、睡統統都斷掉了,五欲都斷掉了。他苦苦沒有了,他有壞苦、行苦。再生到無色界天,無色界天連身體都不要了,所以這是三界當中最高級的凡夫,為什麼?身是麻煩,有身多麻煩,沒有身多自在,身都不要了,我們講的靈界,他只有神識,沒有色身,所以他壞苦也沒有。有身,總有生老病死,有壞。他連壞苦都沒有,但是他有行苦。什麼叫行苦?他不能永遠保持,像我們世間人講「青春不駐」,這就是行苦。一年一年衰老,這留不住,不能停在這個地方,這叫行苦。這三類之苦,三界統統都有,哪有樂!真正把三界的真相搞清楚了,你這是覺悟。覺悟之後,我要離苦得樂。怎麼離苦?一定要超越三界。怎麼超越三界?就依照佛的方法真正修行,這才叫真正發菩提心,真正覺悟。

  另外,佛給我們講的四弘誓願,四弘誓願就是菩提心具體的說明。佛在大乘經典裡面常說小乘人(阿羅漢跟辟支佛)沒有菩提心。大乘菩薩是發了菩提心,要以四弘誓願的標準來看,就很容易明瞭。菩薩的心是普度一切眾生,不但知道自己苦,要度自己,要度自己的家人,要度自己的親戚朋友,還要度無量無邊的眾生,平等普度,這是菩提心。小乘人有分別、有執著,他喜歡度的,他度;他不喜歡度的,他不度。而且小乘人,你求他,他高興,他教你;你不求他,他不主動來教你。大乘菩薩則不然,像《無量壽經》上所說的,「菩薩為眾生作不請之友」,你不找他,他來找你,這是把佛法主動介紹給你、推薦給你,這是菩薩。所以菩薩的心跟二乘人的心不一樣。

  這是四願裡面第一個願,就是勸我們要「眾生無邊誓願度」。實際上四願就是這一願,後面三願是完成這一願的。我要想度眾生,自己度自己都度不了,還能度什麼眾生!要度眾生應該怎麼修法?先斷煩惱,這就是修行的一個順序、一個次第,這不能不知道,你要不知道,搞亂了,你的佛法決定修不成功。先斷煩惱,再學法門。

  現在人怎麼樣?他不斷煩惱,他一開始就學法門,四弘誓願,他要後頭兩條,前面兩個不要了,度眾生也不要談了,斷煩惱也不要談了。「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他搞這兩個。像四層樓一樣,他不要底下兩層,他要上面兩層,這怎麼能成功!所以我們這一代修行的人很多,成功的人一個沒見到,原因在哪裡?不知道從根本修。這個心一發,這個心是大慈悲心,這個心是一股無比的力量在推動你精進,你認真努力修學。我為什麼要斷煩惱?因為我要度很多眾生。為我一個人,馬虎一點算了,還有那麼多眾生要等我幫助,我要沒有學問、沒有能力,怎麼辦?所以今天我斷煩惱、我學法門、我成佛,為什麼?是為了一切眾生,不是為自己,這就是大慈悲的力量,像《地藏經》上,大圓滿後面接著就大慈悲,就是說的這個。所以我們學佛,先要斷煩惱。

  親近一個好老師,老師一定是教你先斷煩惱。如果這個老師教你先學法門,這個老師有點問題,是真有問題。所以我當年親近李老師的時候,正式要拜他作老師,跟他學,他老人家首先提出三個條件:第一個條件,從今天起,只可以聽我一個人講經說法,其他的任何法師、居士大德講經說法,統統不准聽,聽他一個人的。第二個條件,你從今天起看書,不管是看佛經,還是看其他的一切書,不經過我同意,一律都不准看。你看頭一個不准聽,耳朵給你塞住了,第二不准看,眼晴給你遮住了。還有一條,你從前所學的,我統統不承認,一律作廢,從今天起跟著我從頭學起。這三個條件想想很苛刻,乍聽之下,這個老師專制、跋扈、不講理,好像貢高我慢得不得了,瞧不起人。最後想想,還是接受了,就拜他作老師。殊不知,這就是戒條,三條戒條。這戒條是什麼?就叫你斷煩惱的。你多聽多看就多煩惱,你少聽少看、不聽不看,就沒煩惱。原來是這個方法來教我們「煩惱無盡誓願斷」。遵守他這個方法,學了半年,果然妄念少了,心清淨了,智慧增長了,真得利益。老師的教誡,叫我遵守五年,要守他這個戒五年,我非常感激他,以後真正得受用,我是自動加了五年,我遵守他三條戒,守十年,這打根基,這就是「煩惱無盡誓願斷」。

  心地清淨之後,老師就把你開放了,叫你出去參學。參學是什麼?什麼人講都可以聽,妖魔鬼怪講也可以聽,什麼書都可以看,為什麼?看到對你只有好處,沒有壞處,你能夠辨別邪正,你有能力辨別是非,你不會被人牽著鼻子走,你有這個能力,老師把你放出去了。最初是你沒有能力,聽這個,這個好,跟他走了;聽那個,那個好,被他轉了,這不可以。這像小孩,父母要看得緊緊的,他無知。這老師真是大慈大悲,所以學佛要走這一條路,這叫師承,一定要有老師指導。

  這老師很難找,好老師到哪裡去求?這是多生多劫有這個善根福德遇到了,遇不到的人太多了。所以有人說:法師,你很幸運,遇到好老師,我們到哪裡去找去?我們跟誰去學?這是真的,這師資之道真是可遇不可求,非常非常的難得,這是機緣。自己真的要種善根,培養善緣。實在遇不到,有方法,學古人。你看李老師教我,他老人家非常謙虛,他說他沒有能力教我,客氣!他叫我學什麼?叫我學印光法師,印光法師是他的老師,他叫我學印光法師,好像他還不夠教我的樣子,這樣鼓勵我。我那個時候初學,那時候沒有出家,做居士。做居士的時候,他就跟我講,古人不要學蘇東坡,今人不要學梁啟超,這兩個人都是大佛學家,沒有修行,佛學上沒有成就,不能學這兩個人。所以他就叫我學印光大師,這是今日之下,最好的模範、最好的典型。這也就是說明,找不到真正善知識,找古人。做古人的私淑弟子,這樣成就的人很多。

  在我們中國,第一個是孟子。孟子學孔子,孔子那時候己經不在世了,孔老夫子的書在世間,他就專門念孔老夫子的書,專門接受孔老夫子的教訓,專門學孔老夫子。就是跟一個老師,其他的我都不學,我就學這一個人。他學得很像,在中國歷史上稱為亞聖。夫子是大聖、至聖,他稱為亞聖,他就學像了。以後採取他這個方法,在中國歷代很多人成就,最著名的像漢朝的司馬遷,寫《史記》的,中國歷史第一部歷史書,司馬遷寫的。司馬遷學左丘明,就是《左傳》,他就學一家,就專門念《左傳》,學《左傳》的文章,學《左傳》的修養,他學成功了,成為一代文豪。唐朝時候的韓愈,這是了不起的,唐宋八大家之一,文起八代之衰,這韓昌黎。韓昌黎的老師是誰?就是《史記》,他學司馬遷,司馬遷是漢朝人。他專門念《史記》,學《史記》的文章,學《史記》的教訓,他成為唐宋八大家的首領。

  在我們佛門,明朝的蕅益大師,這是我們淨土宗祖師,他的老師是誰?蓮池大師。當時蓮池大師已經往生了,蓮池大師的書籍在世間,他就完全依照蓮池大師的著作來學。就等於跟一個老師學,聽一個老師的話,就像李老師當年教我一樣的。我們找一個古人做老師,這是決定不差。跟一個人學,學一家之言,學成功了,這也是「師承」。

  我今天介紹給諸位同修,不要跟我學,我沒有能力做你們的老師。我的老師叫我學印光法師,印光法師我覺得還太低了,我介紹你們一個好老師,阿彌陀佛、《無量壽經》。阿彌陀佛是我的老師,我天天照《無量壽經》來學,學成功你就成佛了,你也是阿彌陀佛的化身了,所以這是諸位要知道的。

  學東西學一樣,這一樣東西學通了,通了是什麼?是開悟,從這一門東西得定、開慧。古人的期限一般是五年,這五年內我只念一本經,五年之後你再看別的經,眼睛放光,經裡面的意思,人家看不懂的,你都看出來了,為什麼?智慧開了。你今天沒有智慧,虛妄分別,你學三百年,不要說看經看不懂,看古人的註解也一塌糊塗,也看不出意思。到你自己真正有悟處了,你看古人的註解,一打開,你就曉得他的程度,他對經裡面的經義到底了解了幾分。這是李老師教給我的祕訣,在往年我們還不知道,以為這是李老師獨家的。

  我前年在新加坡,演培法師請我去講演,我看到年輕的學生很多,我就把我過去修學的狀況介紹給年輕學生,希望年輕學生跟演培法師學,跟他一個人學,一家之言。我講完之後下了台,演培法師拉著我的手到客廳裡去喝茶,告訴我,他做小沙彌的時候,在觀宗寺,諦閑法師也是給他這三條。原來這三條是中國祖師代代相傳,收徒弟的三個條件,不是某一個人的,這才知道真正的師承。老師看重你這個學生,一定叫你遵守這個條件,先把你眼睛遮起來,耳朵堵起來,煩惱都不進去,「煩惱無盡誓願斷」。真正斷掉之後,然後放你出去參學,是「法門無量誓願學」,所以這在第二個階段。絕對不是一開頭就「法門無量誓願學」,就糟了,就害死人了。你們今天要不相信,也許有得體會。

  你看,請一個法師來,一個門;兩個法師,兩個門路;三個法師,三個門路;四個法師,十字街頭,不曉得怎麼學法好,這問題馬上就出來了。所以才叫你跟一個人學,這是對的,真正有道理。所以我們看古來的大德,你看《高僧傳》、看《居士傳》,跟一個老師,有跟二十年的、三十年的,一直到開悟才出去參學,這非常非常有道理。你這佛法能不能成就?你不懂這個祕訣就難了,太難太難了。

  你們找不到老師,我給你們介紹阿彌陀佛做老師,《無量壽經》就是老師。死心塌地念這一本經,這一本經念上五年,再看別的經。這要忍辱,要忍得過。看看這部經、那部經,都不能看,都不可以看,就看這一本。五年看了之後,再看別的,就不一樣了,真的不一樣,樣樣都通達了。

  佛法的教學跟世間的教學,在基本上的觀念不相同。世間人譬如說讀書,到一個大學裡面讀書,他要去選科系,要很慎重,要多方面去選擇。佛法教學不是如此,佛法的教學是希望你將來這一所大學所有的科系,統統都修完,它是這種方法,所以這觀念不相同。從哪裡學起?從一門學起,所謂是一經通一切經就通了。因此任何一部經典都可以,最重要的就是一門深入。這一經沒有通,決定不能去看第二部經。什麼叫通?通是開悟。從這一部經上得定、開慧,這才叫通達。然後你在其他一切經典,一觀察就通達了。

  這好像有個比喻,世間人做學問,世人也常說做學問像個金字塔一樣,先要博,然後再專精,博而精。諸位想想,金字塔不管怎樣,它有限度的,它到頂點就沒有了。佛法不如此,佛法像種樹一樣,先有根,有一個本,然後慢慢再長成枝葉花果,無量無邊。他是從一個點發生出來的,散發出來的,到最後是大圓滿,世出世間法沒有一樣不通達。所以他的方法不一樣,後來的結果也不一樣。世間法的學問,往往到了一個頂點就沒有了,它就沒有辦法再擴展,也沒有辦法再提升了。佛法沒有止盡的。所以諸位仔細、冷靜的去想一想,你明白這個事實真相,才知道佛法教學的善巧,教學法的高明,絕對不是世間一般淺識之士所能夠明瞭的。佛法的開頭好像沒有什麼,後來的成就不可思議。世間法的開頭好像是廣學多聞,到後來是一竅不通,不能為比。方法不一樣,結果不相同。

  所以四弘誓願是佛指示出我們修學的程序、修學的過程。依照這個過程來修學,沒有不達到究竟圓滿的。末後一條,「佛道無上誓願成」,就是煩惱斷盡,法門圓滿,無量無邊法門沒有一樣不通達,沒有一樣不圓滿,這叫做成佛道。

  佛在《華嚴經》,尤其是《華嚴》末後的一段,我們稱為《四十華嚴》,總共四十卷,「普賢菩薩行願品」。世尊以善財童子做為我們學佛人的一個榜樣,他不單講,還做出來給我們看。善財童子最初親近的老師是文殊師利菩薩,這是他的老師。文殊菩薩會下,就是遵守那三條戒,完成斷煩惱,也就是完成戒定慧三學的基礎。在文殊菩薩那裡持戒、修定、開智慧。智慧開了之後,文殊菩薩把他放出去了,放出去參學,這就是著名的五十三參。五十三參是代表社會各種不同的行業、各種不同的學術、各種不同的人物,男女老少,有學佛的,有出家的、有在家的,形形色色,你統統都可以接觸,統統都可以學習,成就他究竟圓滿的智慧。到末後,這是我們要特別注意的,遇到普賢菩薩,最後遇到普賢菩薩,普賢菩薩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勸他到西方極樂世界去見阿彌陀佛。這一見阿彌陀佛,他的無上佛道就得到了,就成就了。

  這個地方要注意,如果要想成就無上佛道,一定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見阿彌陀佛。不見阿彌陀佛,只可以說是斷煩惱、學法門,無上佛道不能成就。何以見得?我們在華嚴會上,華嚴會是了不起的,毘盧遮那佛的會,那個法界是一真法界,不是十法界。一真法界裡面,文殊、普賢是等覺菩薩,文殊、普賢在華嚴會上發願求生淨土。所以我講《華嚴》講到這一段,我就非常的驚奇,華藏世界的等覺菩薩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幹什麼?實在沒有必要。想來想去,只有一樁事、一個理由,到那裡去成無上正等正覺。如果不為這一樁事情,他實在沒有到那裡去的必要。然後仔細一觀察,果然是為這個,善財也是為這個。所以這才知道,要想真正成就圓滿菩提(就是圓教的佛果),就一定要到西方極樂世界。

  所以四弘誓願這四條,《四十華嚴》就是詳細講解這四句。念了《四十華嚴》,才曉得我們修學大乘這路子應該怎麼走法,這才真正明瞭,這才是真正覺悟。發菩提心,你那個覺心才發出來了,才真正不迷了,才真正不顛倒了,菩提道上真是一帆風順。

  第二句是「深信因果」。「發菩提心」也講得很詳細。「深信因果」,我早年剛剛念《觀無量壽佛經》,念到這一句是大惑不解,就起了疑惑。為什麼會起疑惑?假如這一句放在三福第一條,我不會疑惑,講得通。因為三福第三條是菩薩修的,菩薩還不懂得因果?還不相信因果?我們人都曉得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善因善果,惡因惡果,我們都知道,怎麼連菩薩都不曉得?還在勸菩薩要「深信因果」,怎麼想也想不通。這也是到後來念《華嚴經》念到「十地品」才恍然大悟。原來佛在《華嚴經?十地品》裡面講的時候,「十地菩薩始終不離念佛」,我就明瞭了,到華嚴會上登地了,這是講初地,到十地、到等覺這十一個位次,這十一個位次是最高級的菩薩,他們修什麼?他們修念佛法門。原來這個因果是「念佛是因,成佛是果」,這一個因果,實在講許許多多的菩薩不知道,也有許多菩薩聽佛講了,他不相信,所以佛在此地勸他「深信因果」。「念佛是因,成佛是果」,文殊、普贀、善財,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是相信這一句話。所以讀《華嚴》、講《華嚴》,才把這一句搞通了,原來這一句搞不通,可見得這實在是不容易。

  第三句是「讀誦大乘」。這是菩薩善,菩薩學佛,不能一天不讀經。讀經,諸位一定要記住,經不是念給佛聽的,經是佛講的,他怎麼會要聽你念經給他聽?不是的。讀經是接受佛菩薩的教訓。像我們念《無量壽經》,就等於阿彌陀佛在我們面前教導我們,他所講的一些道理,使我們明瞭宇宙人生的真相。它裡面很多的教訓,教我們在這個世間,或者是行菩薩道的時候,我們要用什麼樣的態度、什麼樣心態、什麼樣的方式。換句話說,一切教訓,我們都要把它做到,讀經就有利益了。

  佛弟子最低限度是早晚二課,早晚二課怎麼樣做才如法?諸位要曉得,早課是聽佛的教訓,提醒自己,我今天一天起心動念、處事待人接物,不違背佛的教導,這是早課。晚課是反省、是檢點,把經典展開念一遍,我今天有沒有做到。如果沒有做到,要真正懺悔,改過自新,明天我一定努力把它做到,這早晚課就有了用處。不是早晨念一卷經給佛菩薩聽聽,晚上又去念來聽聽,自己起心動念與那個毫不相關。實在講泥塑木雕的菩薩,它沒有知覺,早晨騙它一次,晚上再騙它一次,這個人可罪大惡極了。他要是個活人,你騙他還情有可原;泥塑木雕的,你都忍心去欺騙它,一天還騙兩次,你還說你有功德,罪不曉得做得多重!這是我們一定要知道的,不可以不知道。現在早晚課都是流於形式,形式一點內容都沒有,這怎麼能得到功德利益!

  所以修淨宗的人(修淨土的人),在過去早晚都念《阿彌陀經》,念一卷《阿彌陀經》,三遍往生咒,再就是佛號,念得愈多愈好。早晚課都一樣,這叫「專」。不可以搞太多,搞太多就雜了,就亂修了,就不是精進了。《彌陀經》裡面含義太深了,說實在的話,看不懂,會念但不懂意思。我講《彌陀經疏鈔》,我現在是講第三遍了,還沒講完。第一遍講的時候,沒有留錄音帶。第二遍講的時候,留了一套錄音帶,九十分鐘的錄音帶,這一部《阿彌陀經》講了多少帶子?三百三十五個,一天聽一個帶子,聽一年,一部《阿彌陀經》,所以《彌陀經》很難懂,太深太深了。

  我現在介紹大家念《無量壽經》,《無量壽經》好懂,沒有《彌陀經》那麼深,不要看《彌陀經》的文字很淺顯,意思太深了。所以《無量壽經》的文字並不很深,你念的時候,意思都能看得出來,教訓都很明顯、都很清楚,我們學了,馬上就有用處。假如你的工作很忙,沒有辦法每天念一部,像我現在台灣的道場、美國的道場,我叫他們早課念《無量壽經》第六品,就是念四十八願,這一章文不長。為什麼念四十八願?要跟阿彌陀佛發同樣的願,彌陀發什麼願,我也發什麼願,希望我的心跟阿彌陀佛的心一樣,我的願跟阿彌陀佛的願一樣,與阿彌陀佛同心同願,這就是同志,志同道合,將來當然在一起。晚課念三十二章到三十七章,就是三十二品到三十七品。裡面完全是教我們現在在世間如何斷惡、如何修善,所講的教訓都是我們對事、對人、對物的原則,一定要遵守。那五章就是戒律,持戒念佛,沒有不成就的。持戒念佛就是跟阿彌陀佛的行一樣、解一樣。你看,心一樣、願一樣、解一樣、行一樣,你就是阿彌陀佛了,這樣修淨土哪有不成就的!

  我們天天念阿彌陀佛,天天念《阿彌陀經》,心願解行跟阿彌陀佛都不一樣,都違背了,你念得再多也枉然。古人講,念阿彌陀佛一天念十萬聲佛號的,「喊破喉嚨也枉然」,為什麼?有口無心,心願跟阿彌陀佛不同。所以你要懂得早晚課的意思。

  我們從前朝暮課誦本是古人訂的,那個時候有用,現在不適合了。從前那個經咒,他們念都了解,它真能提醒、真能反省。現在我們照那個文念,什麼意思也不懂,既不能提醒,也不知道反省,只是唱唱歌。像小朋友,兩、三歲的小孩也會唱「三民主義,吾黨所宗」,什麼叫三民主義?他不知道,他會唱。我們今天也要唱給佛菩薩聽聽,佛菩薩也沒聽進去,我們也白唱了,這是朝暮二課得不到效果的原因在此地。

  「讀誦大乘」,諸位明白這一個綱領,依照這綱領去做,我們才真正得到佛法那一種殊勝的功德利益。經論是非常之多,自己喜歡的一種,選一種就行了。至少要念五年。現在人耐心不夠,所以我也常常在外面講,耐心不夠大家就不做了,就打折扣好了,打個八折,打個六折好了,六折就是三年。如果折扣再打一些,恐怕沒有什麼大效果了。

  諸位要知道,我專攻的時間是十年,但是我十年,跟諸位講,我是念了五種經,是次第念的。我跟李老師十年學五部經,這五部經其中多半都是小部經。跟他第一部學的是《阿難問事佛吉凶經》,很薄,小冊子,是小乘經,第二部是《阿彌陀經》,第三部是《普賢菩薩行願品》,就是《華嚴經》最後的一卷,第四部是《金剛經》,第五部是學了一個大經,《楞嚴經》。我在李老師會下十年,就學這五部經,這是按照順序一樣一樣學的,每一部都是很長的時間。

  《華嚴經》,我沒有學過,我聽李老師講一個開頭,八十卷《華嚴》,我聽一卷,後頭不要聽了,我統統都會講了。《法華經》沒聽他講過,我從頭講到尾沒有問題,一點障礙都沒有。像《地藏經》、禪宗的經典,我講過許許多多的經論,沒學過的。這就是古人講的,一部經通,部部經都通了,哪裡會有障礙!這個好處、利益得力於老師的指導。不是學一部經就會一部經,是學一部經一切經都會了,才算你學會了。學一部會一部,這人不能教,要教到什麼時候才能把他教出來?孔老夫子教學,這樣的弟子他都不收,不能舉一隅而三隅反的,孔老夫子不教。所以要能夠觸類旁通。

  李老師教我們的時候,他說你聽經,不要聽語言,不要聽句子,你聽這個、記這個東西是死的,學一樣就會一樣。聽什麼?聽經的道理、教理。「理」是貫通世出世間一切法。「理」實在不會聽,就聽教義,「義」是什麼?「義」是一宗的,與這個相關的,你能通達一宗的,是其次的。最高明的是能夠入教理,其次是入教義,這都是能夠貫通一切法的,這樣才能真正受持。但是這都要靠智慧,智慧一定從戒定慧三學做起。換句話說,老師教誡的方法,最好是死心塌地的去遵守,把心定下來,不可以見異思遷,要修忍辱般若蜜,要忍得過。旁邊人看這法門不錯、那個經典好,都要能忍,暫時都不看,都把它放在一邊,等我智慧現前,我再來看,智慧不現前,我就不看。死心塌地,一門深入,這樣的人成功的希望非常非常大,這是一條成功的祕訣。

  以上十句都是自利的,都是自己修學的。只有最後一句,佛教我們要把佛法廣泛的介紹給大眾。後面一句就是「勸進行者」,要勸別人學佛,要幫助別人精進,這就是菩薩。所以凡是大乘經上講的善男子、善女人,那個「善」就是這樣的條件。從「孝養父母」到「勸進行者」統統做到了,這才是經上講的善男子、善女人,可見得那個標準不一樣。諸位要把這個事情搞清楚了,你看看《地藏經》上講善男子、善女人,你念地藏菩薩名號,供養地藏菩薩,將來的果報就是一百次往返三十三天,不墮惡道,你就相信了,原來這不是普通人修。假如是世間法講善男子、善女人,具足第一福就夠了。小乘教裡面講善男子、善女人,是具足第二福,就是第一、第二福。大乘佛法講善男子、善女人,這三福統統具足。所以我們讀那部經,想我們有沒有分?你想想看這兩天所講的,我們到底做到了多少?標準高,它是大乘法,不是小乘法,一定要認識清楚。

  《觀經》的三福是我們修行基礎的基礎,離開這個基礎,不要說是大乘,人天善都不能成就,所以我們學佛是從這個地方學起。因此這一段經文,這兩天講的,是《觀無量壽佛經》上的一段經文,也講得特別的詳細,希望我們多多的去讀、多多的去體會,盡量把它做到,奠定修學的根基。

  明天再跟諸位介紹往上面去的一層,這一層還是基礎,因為這是自修的基礎。我們跟大家在這共修,有共修的基礎。自修的基礎好了,才談共修的基礎。如果不知道這個基礎,共修在一塊沒有好處,大家在一塊是什麼?雜心閒話,彼此意見不和,還不如一個人修行好,為什麼?大家在一塊,彼此鬧意見,意見不和,問題多了。所以如何在一塊共修?共修有共修的戒條,這就是佛教給我們的「六和敬」,明天跟諸位講「六和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