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順父母就是修布施-第673集

  法語:

  孝順父母就是修布施,以勞力奉事父母,很細心去照顧父母的生活,這是財布施;以我們的智慧,在日常生活當中,他們有些習氣嗜好,我們都能想到,無微不至的伺候,這是屬於法布施;能夠使他安心、快樂,離開一切憂惱,是無畏布施。

  

  節錄:

  學佛必須要從基礎上奠定根基,根基在哪裡?在「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是根。諸位要是真正明白體會到,今天所有修行的人為什麼不能成就?功夫為什麼不能得力?你把這個原因就找到了。所以學佛從哪裡學起?從孝順父母學起,你有沒有盡孝道?從奉事師長學起,我們中國人講孝親尊師,這四個字做不到,你在佛法上無論怎麼精進,無論怎麼用功,說老實話,你的功夫不會得力,你怎麼可能有成就?

  大乘無量壽經(第38集) 1999/1/16

  

  我們初學的人,六度到哪裡修?到家裡頭去修。怎麼修布施?孝順父母就是修布施,你以你的勞力奉事父母,這是布施。對父母應該講供養,供養父母,很細心去照顧父母的生活,這是內財布施;照顧他,為他服務,伺候他。以我們的智慧,在他日常生活當中,他有些習氣嗜好,我們都能想到,無微不至的伺候,這是屬於法布施。勞力、財力的供養是屬於財布施。能夠使他安心、使他快樂,離開一切憂惱,是無畏布施。

  大乘無量壽經(第38集) 1999/1/16

  

  佛教徒應該認真遵循《弟子規》的教誨來實踐,這樣就能具體落實「養父母之身,養父母之心」。盡孝並不是你給父母多少錢就算盡孝了,而是必須發自內心的愛護父母、恭敬父母。

  淺談佛教徒如何盡孝 2016/5/28

  

  和父母住在一起的人,從早到晚都要盡到對父母的孝敬,能夠這樣侍奉父母的人是有大福報的人。因為父母是自己的恩田,也就是對我們有恩的人,如果能夠恭敬供養父母,那麼我們就種下了很大的福德種子,這些善因將來會結成很大的善果,帶給我們長久的福報與快樂。對於在外工作的人,一有時間就應該回家看望父母,讓父母的心得到安慰。要珍惜與父母在一起的時間,好好盡到為人子女的本分。當你能夠對父母盡孝,你的子女學會了,將來他會對你盡孝,這裡面是有因果關係的。

  淺談佛教徒如何盡孝 2016/5/28

  

  學佛的人不能眼高手低,不能因為自己懂得佛法,明白很多道理,就覺得了不起,乃至看輕父母,認為自己的見解比父母高,父母必須聽從自己的話,甚至於疏忽了對父母的孝順與恭敬。要知道,學佛的人如果不能好好對父母盡孝,就不是一個真正的佛弟子。孝道是做人的根本,人都做不好,還能成佛嗎?這是不可能的事。

  淺談佛教徒如何盡孝 2016/5/28

  

  《華嚴經疏》引《大集經》上的話:「世若無佛,善事父母;事父母者即是事佛,父母於我為先覺故。」所以孝養父母的功德很大,堪能與奉事佛陀的功德相比。古代大德說:「堂上有佛二尊,惱恨世人不識」,每個人家裡都有兩尊佛,可惜世間人不認識。「不用金彩裝成,非是栴檀雕刻」,這兩尊佛不需要黃金作身,也不是檀香木雕成的。「即今現在雙親,就是釋迦彌勒」,你現前的父母親就是釋迦佛、就是彌勒菩薩。「若能誠敬於他,何用別求功德」,如果你對父母非常誠敬,你不必向外去攀緣求功德。這是很重要的開示,可惜現代學佛的人往往不知道這個道理。

  淺談佛教徒如何盡孝 2016/5/28

  

  除了奉養父母之外,《弟子規》裡面還說到必須規勸父母改正過失。如果父母言行思想有錯誤,作子女的人必須要和顏悅色,以柔和的言語來規勸父母改過。如果父母不聽勸告,也不能就此放棄,遇到父母心情好的時候,必須再度規勸,甚至以真誠的感情來打動父母改過。如果父母因此而生氣,甚至於打罵,作為子女的人也要忍耐,不能因此而埋怨父母。

  淺談佛教徒如何盡孝 2016/5/28

  

  佛在經上說,父母對子女的恩德很大,子女即使以一百年的時間,將父母扛在雙肩上,走到哪裡都帶著父母,給予父母一切最好的供養,也無法報答父母的恩德。但是,如果子女能讓父母放棄錯誤的思想見解,放棄不道德的惡行,轉變成為思想正確、積德行善的人,那麼子女就是已經報答了父母的恩德。這是因為錯誤的思想、惡劣的行為會使父母來世墮入惡道受苦,為了拯救父母免於惡道受苦,子女必須幫忙父母建立正確的人生觀,棄惡揚善、改邪歸正,這是更大的孝行。

  淺談佛教徒如何盡孝 2016/5/28

  

  就世間孝而言,落實《弟子規》就是做到「養父母之身,養父母之心」,這是盡了世間的孝道;就出世間孝道而言,佛弟子要更進一步,「養父母之志」。也就是說,「父母離塵垢,子道方成就」,要幫助今生的父母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相,脫離六道輪迴,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甚至要幫助生生世世的父母、師長、六親眷屬永離六道,往生淨土,這才算是盡了為人子的出世大孝。

  淺談佛教徒如何盡孝 2016/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