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一條龍師資培訓班-第38集

  成德法師:尊敬的陳校長、諸位傳統文化的同道,大家吉祥,阿彌陀佛。

  陳校長: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剛剛從螢幕看到有學長,他們好像是整個學校的同仁一起在聽,這特別難得。因為成事的基礎在見和同解,所以整個團體的老師們能夠一起上課,才能建立教學的共識,我們用同樣的理念、同樣的目標來做。而且教育是合力,這個孩子雖然可能不在我班上,但是我們也有可能跟孩子在生活當中都有一些互動。《華嚴經》講的主伴圓融,他的班主任是主,其他老師也是伴。其他老師在一些機會點上都能以共同的這些教學的理念來護念孩子,還讚歎他的老師,這也是在一個團體裡面落實「若要佛法興,唯有僧讚僧」。

  這些義理其實回到我們身上,當下都能用。假如大家有發現哪一句我們傳統文化的教誨說這句我用不了,拜託你一定要寫上來,因為成德曾經有說過,每一句都跟自己有關,我們拉回來自己的身心、家庭、團體,都能用得上。傳統文化是心法,大用無方,它不會受限制的,小到身心家庭,大到治國平天下,它是通的。我們剛剛說團體,再拉回來家庭,家庭怎麼興?夫婦互相讚歎,孩子對自己的父親、母親都非常的尊重、非常的感恩。夫婦互相批評,這是家庭的大忌。所以合力在家庭裡面夫妻太重要了,先生在教孩子的時候先生是主,媽媽是伴,媽媽假如不會配合,這個先生再有能耐也很難教了。成德回想小的時候,父親在教訓我的時候,母親都是默默在旁邊,從來沒有插一句話,事後還會告訴我,你爸爸都是為你好,你看這個配合多重要。

  那天才跟一位同修,跟我年齡差不多,他說我在教孩子的時候,我太太就跳進來站在中間批評我,我說按呢去了了矣(這樣完蛋了)。這實在講也不能怪他太太,文化的傳承太重要了,這些人情事理、倫理道德真的是人不學不知道、不知義,你得讓他有機會接觸。而老祖宗講的這些東西都是通達人情事理,他接觸到了,他靜下心來,對,對。我們推廣傳統文化,這一路來還沒有遇到哪個人說反對、哪一點他不認同。所以師長老人家真的看懂祖先,看懂祖先的智慧,祖先對我們的慈愛。

  所以見和同解。我們要了解我們都是成年人,這些思想觀念的形成都不是一朝一夕的。有一句話講捨身容易捨見難,我為傳統文化犧牲生命沒關係,在所不辭,可是把他錯誤的念頭放下,轉變過來,除非當事人自己認知到,不然誰要轉他挺難的。所以師長在告訴我們見和同解的時候就提醒我們,放下我們自己的想法看法、放下我們的成見,隨順經典的教誨,隨順聖賢佛菩薩教誨。大家假如聽懂了師長的這段教導,我們在團體裡面一探討事情就有標準,這件事這樣考慮跟經典相不相應?師長是不是這樣教我們的?不然一討論事情每個人都站他的角度,那怎麼形成合力?所以每一次開會都是一次法會,為什麼?我們都是用經教來探討。我們假如都各執己見,開會就愈開愈誤會。假如用經教來開會,那愈開愈有智慧。為什麼?開會就是讓我們把法用在辦事上。生活、工作、處世待人跟經教是一不是二,我們在開會當中要入不二法門。大家想一想,假如沒有這種共識,開會挺耗能量的,挺耗精神的,腦細胞死很多。

  所以見和同解真的重要,而六和敬就是以見和同解為核心,其他五個是事相上,理念上就是見和同解。當然我們要求一個團體能夠見和同解,必然要領導者先帶頭,我所講、我所做都不是照我個人的意思,這要下很大的決心。成德觀察自己、觀察所接觸到的學傳統文化的同修,真正做事的時候,能不隨順學習以前的習慣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甚至於我曾經有一個護法,對我也很恭敬,結果他們在探討事情的時候說了一句,那時候我還沒出家,「蔡老師講的那些行不通」。當然,我們所講也是要守一個述而不作,也是要提醒自己離經一字便是魔說,都不能開玩笑的,可能我也要反求諸己了,是不是讓他覺得不食人間煙火。

  我們講學有兩大原則,所有當老師的,當然包括什麼?包括所有當父母的,這理都是完全融的。甚至於是任何一個人,你要去護念你的親戚朋友,你一定是護念他自愛,護念他恢復真心。我們護念一定也是述而不作,依照經教,我們也不能隨便說話。真正珍惜親人朋友的緣分,我們會認真對待,我不能給他不好的影響,我假如思想觀念錯了,給他誤導怎麼辦?我們還是述而不作。當父母也好,當老師也好,當領導也好,我們講話還是遵守這兩個原則,契理,不契理是魔說法,那還得了,誤導孩子、誤導下屬了;契機,就這兩個原則,不契機就浪費別人的時間,就閒言語了。

  當然我們在跟人家講話的時候也都要懂得人情事理,尤其要什麼?設身處地,這一點就不簡單。「教人以善毋過高,當使其可從。」《格言別錄》這些句子很有味道,那真的是弘一大師已經看到我們未來的社會,很難是在大家庭裡面成長起來,這些人情事理的鍛鍊很有限。成德當時候打開來,這個我怎麼沒考慮到?那個我怎麼沒想到?可是假如這些我們不懂,好心辦壞事。你看我們教人以善太高了,讓對方覺得做不到很氣餒,那我們不是好心辦壞事了嗎?

  成德有請一個同學,因為他的音聲比我好多了,請他來讀誦,再供養給大家。大家有空,「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我們的耳朵很厲害的,要多用。你在那裡打掃房間可以放來聽,聽熟了很可能在境界當中這句法語就上來了。

  教人以善毋過高,要能設身處地。攻人之惡,我們要提醒勸諫他,指出他的問題,「攻人之惡毋太嚴」,不能讓他聽完之後信心喪失掉了,覺得自己好差,我們雖然是為他好,但是力道太重了。所以攻人之惡毋太嚴,「要思其堪受」,受得了嗎?這我們要考慮到。所以變成人情事理裡面設身處地就很重要,我們強調過幾次,李炳南老師說不懂人情、不懂事理是書呆子,會傷天害理。我們經歷過一些事,我也傷過天害過理,好心辦壞事,愈來愈重視人情事理的學習。

  真的,學傳統文化就是學人情事理。我們每一個應對進退,面對境界都要有人情事理的敏銳度,不然人家說百無一用是書生。我們首先聽到這句話不能不高興,我是讀書人,一聽很不歡喜,首先我們就白讀書了,情緒那麼容易起來,經書就白讀了,老和尚的經也白聽了。老和尚說一念瞋心起,火燒功德林,一不高興,功德就被我們放火燒了。所以「不以人廢言」,《論語》裡面告訴我們的,他會這麼講,哪怕他過了,可是一定個中有原因,有沒有值得我們檢討的地方,不然人家怎麼會講出這種話來。

  舉例來講,是我們《格言聯璧》教的,建言時,我們要給別人建議,當置身於利害之中。不然我們給人家建議都是講風涼話,「都不知道我們的苦衷在哪裡,我們的苦衷在哪」;你假如一建言,人家一聽,哎呀太理解我了。

  說到這裡我想到一件事,先跟大家說明一下,怕待會又忘了。我們的課程成德想兩次調成一次,為什麼?禮拜五六點半就要上課了,五點半才下班,飯都吃不好,到時候上這個課還造成腸胃問題,而且佛門說法輪未轉食輪先。禮拜五五天的班上下來很辛苦,尤其在教育第一線,除了要用心教,孩子的安全我們隨時都要警覺的,好不容易到了禮拜五要喘一口氣,還得聽成德法師。所以讓大家要放鬆放鬆,禮拜六就放假了,我們禮拜六早上好好睡一覺,下午我們三點到五點,還可以睡個午覺,再過到極樂寺上課,時間還來得及,這樣比較寬裕。而且家庭又有責任,學校、團體工作都有任務,還得趕這四個小時,還是有壓力的,所以我們一個禮拜就兩個小時。

  然後也感謝我們極樂寺胡總、陳校長,他們說可以讓我上長久一點,不是一年半,這樣我們就可以一起學習,一起來深入師長的教誨,包含儒釋道三根,還有四書裡面可以提供我們修身、我們齊家、我們修學的這些寶貴的金玉良言。等於是我們在安排時間也得要設身處地,所以很抱歉,我後知後覺,交流了快半年才警覺到這一點。所以我們大家從容一點來一起學習、探討,更重要的我們要把它用出來。其實兩個小時裡面談到的做人做事,我們想一想有幾句、有幾個點?真的要把這兩個小時我們有產生共鳴的部分,拿去落實在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都要下一番功夫。

  剛剛我們跟幾位老師、家長座談,成德也很感動,他們聽了都落實在他的五倫當中,對教育孩子更有責任感,而且更能體會到道法自然,不要操之過急,不要控制、不要佔有。包含跟自己的父母溝通能夠調柔,那他不簡單,他舉一反三,我們是說跟學生溝通要調柔,他能用在跟自己的父母溝通上。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傳統文化是活學活用的,不是死記硬背的,重在心的領悟。他也用在自己的單位跟領導的互動,這是人無倫外之人,學問,學無倫外之學,學了馬上可以用,用了馬上自他都受益。

  今天假如我們學習下來,幾年了,冷靜想想,我自己受益嗎?我的家受益嗎?我服務的單位有沒有受益?假如沒有很明顯的改變,那可能要調整我們學習的狀態,可能是知識性的學習,可能是學習跟生活工作處事打成兩截了,不然師長說的傳統文化管用,不管用我學它幹嘛?現在人生活節奏這麼緊湊,家庭、服務單位責任都很重,當然要學了馬上能用的。而我們自己也是,我們要把傳統文化管用從我們自己的身心、我們的家庭團體表法出來,這樣為人演說,在演的時候就已經在讓人家感受了。但這個次序不能錯,演在前面,說在後面。

  我們學了之後,就像上次我們一位教授,她有提到她以前每天可能都會跟丈夫有鬥嘴,可是她參與課程之後半年沒有吵過了,這就是她很明顯的受用。她的親戚朋友觀察到這一點,他也會觸動。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遇過親戚朋友說,我就喜歡跟我先生吵架,不吵我難受,那她可能精神已經有問題了,沒有人喜歡家裡面吵吵鬧鬧的。真的有人不吵不鬧,一定有人會去找他挖寶的,每一個人都希望他的家庭、他的生活愈來愈好。

  《格言別錄》應該我們極樂寺就有口袋書,《晚晴集》裡面就有附弘一大師的《格言別錄》,這是他老人家的心血。我們現在法寶來得太容易了,不容易珍惜,真的是在福報當中墮落了,福報損掉了。佛陀四十九年所說的經跟祖師的教誨這多大的部頭,光是《大藏經》就已經要幾個書櫃了,祖師的論比這個分量可能還大,在這樣的範圍裡面去挑一百句好不好挑?弘一大師挑出來了,《晚晴集》。我們現在人都說濃縮,這個是真正濃縮佛門的智慧。《格言別錄》又是補我們人情事理的不足。

  我們給人家建議要設身於利害之中,要給人家建言,要先客觀了解人家的情況。其實我們假如不留心,我們會忽略掉自己會以自己的經驗直接搬了去跟對方講。我們要冷靜一點,我的經驗裡面所具備的人事物的條件是什麼狀況,你可以這樣死搬硬套過去建議他嗎?

  舉個例子,成德在廬江,老人家辦學,我們弟子們一起去盡一點心力。後來同仁們回到自己的故鄉或者自己住的地方推廣傳統文化,能不能把廬江的經驗整個搬到各地去?它的因緣條件不一樣了,所以真的是要活學活用。這句萬法因緣生我們得把它領會透,緣是條件。廬江當時候辦全國各地支援我們,還可以吃到大連的櫻桃,很好吃,煙台的蘋果,這在大陸都是頂級的東西。當然不能貪吃,面對境界要見性不著相。看到蘋果要看到什麼?看到這一方父老對我們的心,把最好的都給我們,真的是把我們當他的孩子一樣,我們閩南話說儉腸凹肚,省吃儉用,把好的東西給你。當時候廬江這些老人有時候到我們中心捐款,五角的、一塊錢的,我們假如著相了,怎麼連這個都拿來?我們假如不著這個錢的相,看到什麼?看到他在盡全力支持你。所以不能著相,不然我們可能不能領會到對方的苦心,不能領會到我們親戚朋友的苦心。

  我自己當老師的時候,看到阿嬤來了,學生的阿嬤來了,提的那很重,很重,還要爬四樓。提的什麼?芭樂來了。我們看到的是什麼?人家經濟情況確實是很有限,可是人家把自己親手種的提那麼遠、提那麼重來送給老師,我們去體會到老人家這個心,我們就會很感動了。所以普賢行裡面這個要見性,見人家的真心,見人家的苦心,不能著在相上。

  《了凡四訓》那個故事很有味道,那個住持他看到這個女士的兩文錢,人家看到她的心,親自幫她懺悔迴向。後來她入宮富貴變成妃子,拿了幾千兩來,這個住持請他的徒弟幫她迴向就好了。這個住持給我們表什麼法?不沾名聞利養,不能因為她供的錢多了我們開始大小眼偏心了。這位女士有善根,她不只沒有生氣,她沒有生氣代表她在富貴當中沒有墮落,不然你給我記住,這麻煩了。當然這也有住持的慧眼,他能抓住這個機會點,應該也有看到這個女子的善根。最後他們兩個的故事啟發了後世不知道多少人,這叫隨緣妙用。她有善根請教住持,住持藉這個機會點點她,真正的供養是妳的真心,妳雖然現在拿的錢多,妳沒有之前兩文錢那麼誠心。

  真的,我們都要練不著相,不能執著,哪怕是曾經走過的路、積累的經驗,都不能出現執著,不然死搬硬套,人家就很難得利了。光是要給別人建議都是一門學問。

  當時候我們辦學的因緣可以集那麼多的力量,可是他們一回去當地,當地的條件沒有我們好,可是假如我們是直接把在廬江的做法搬回去,鐵定不一定完全能合適當地,可是我們又覺得我們的經驗是對的,有可能給當地造成困擾都說不定,甚至壞了當地的事。好心是很容易辦壞事的,假如不懂人情事理,不懂設身處地,真的想幫人達不到。建言者當置身利害之中,你一講就跟當事人產生共鳴。

  曾經成德也見過一個長輩,剛好我們這些年輕人在探討事情,他們在企業做事,做了事其他人在給他建議。這長輩就說了,「你是大公司,他是小公司,你直接就把大公司的要搬到他那裡去了」。我當時候也是印象深刻。我們給人家建議要置身利害之中,可是我們自己是當事人,要置身於利害之外,我們才能用平常心、沒有得失的心去做這件事情。只要我們還有得失在其中,我們就很難把我們百分之百的潛力用出來,甚至那個得失沒有整個放開,會感召別人對我們的這個得失產生看法、產生對立。

  所謂無欲則剛。「公生明」,大公無私,你沒有自己的得失。公生明,這又是《格言別錄》的一句。公生明,這個明字對我們修學的人非常重要,面對境界清楚叫明。「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看自己要清楚,看境界也要清楚。「誠生明」,真誠,至誠可以感通,《中庸》說的「至誠之道,可以前知」。我們不能真誠,看境界也不清楚,愛憎的心在看都會有偏。「從容生明」,我們是不是每一個當下是身心安定、安住當下?夏蓮老說的「隨處安閑,自然合轍」,我們跟正念就相應了。因為我們不能安閒腦子就在轉,可能有未來煩惱、過去煩惱、現在煩惱。「須臾背念佛之心,剎那即結業之所」,所以我們持這句萬德洪名是最好讓我們定下心的妙法。「隨忙隨閒,不離彌陀名號;順境逆境,不忘往生西方。」

  我們一個人希望在開會的時候、在跟人談話的時候心很安定,絕對不是要跟他開始談話趕快安定、趕快安定。養兵千日用在一時,我們應該是平常行住坐臥,穿衣吃飯,從朝至暮,從暮至朝,一句佛號不令間斷,這樣我們的妄念就在我們平常用功夫當中慢慢在減少,減少之後我們面對境界就能從容、安定的去應對。而且平常能提得起來,妄念自然就少了。公了就不會被私心影響、障礙,真誠了就不會被虛偽、應付的這些態度、心境影響,從容就不會被浮躁、慌張的這種氣氛、習氣影響我們。這些《格言聯璧》的句子,你愈讀愈有味道,老祖宗怎麼把人心看得這麼深入、這麼透徹。我們身為炎黃子孫真的很有福報,要把這些寶珍惜起來,再把它傳承下去,承先啟後,繼往開來。

  這幾週成德回到極樂寺,上課前都跟我們報名的這些學長們有座談,因為我們做網友做了很長時間,一見面就不是網友了。另外一點,畢竟成德是在台灣成長,這片土地、這一方人民對我的恩德很大,可是我的因緣這十八年多基本上都在外面跑,成德俗家母親說過很多次,你轉來攏搵豆油矣,就是我回到台灣好像蘸醬油的,蘸一下就沒了,所以特別珍惜有機會能跟大家多交流。而且成德從因緣來看,我們生長在台灣的炎黃子孫,接觸到祖先的教誨的緣分還是比較殊勝的,我們更要珍惜,更要體認到我們這樣的因緣,應該在整個中華文化的復興上做更大的貢獻,因為我們的緣是殊勝的。師長老人家有說,你這一生的能力,你假如把它埋到土裡去,這是有罪過的。我們有這樣的家庭、這樣的成長環境,又可以遇到師長的教誨,在傳統文化谷底的時候,我們應該提起當今之世捨我其誰。台灣是最有條件成為中華文化復興的基地,有機會,這個機會不掌握住,機不可失,時不再來。

  老人家十三年前,二OO九年的時候在台灣幾乎整整待了一年,希望在社會上有影響力的人站出來,我們就一起來出力,來建設傳統文化的示範社區、示範學校、示範鄉鎮,氛圍都還在,你看現在鄉下人情味多濃。尤其社區,住在裡面的人都要在這裡多久?少說二十年,多的話有可能他兩代人、三代人都在這。你有時候在一個單位裡面,比方說學校,學生是流動的,一個社區他可以長期薰修。能把一個榜樣做出來,現在全世界有多少社區?誰不希望社區團結、社區和諧,社區大家一見都跟親人一樣?十三年前老人家就是盡力要護持。

  當然這十幾年多我們也有不少台灣的同修在努力,就像我們極樂寺也是遵循師長老人家教誨辦教育的寺院。我們行公長老帶著幹部們跟師長請示辦極樂寺,師長的指導,台灣的寺廟多你一間不多,少你一間不少,那到底要蓋怎樣的寺院?恢復佛陀教育本色的寺院。老人家一生在為佛教正名,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不然大家都誤解那是宗教,其實是佛陀至善圓滿的教育。老人家在做的都是攸關千秋後代的事情,我們有機會跟隨他老人家真的是福氣,啊,福氣啦。真的,不然人的一生幾十年就過了,想做一件真正可以利益後世的事也是要有善根福德因緣的。所以我們極樂寺的建築本身就是以教學為主的,建了很多教室,都可以提供教學,像我們「道德講堂」每個月都辦。辦班也不簡單,我們都辦過班的,你前面要準備,後面還要總結。

  師長這句話我們在英國漢學院也是很重視,漢學院全世界多你一間不多,少你一間也不少,你要辦怎樣的漢學院?這個定位是很重要的,我們都要很清楚,做事情可不能打迷糊仗。而且現在要真正做出榜樣來都是逆流而上,你得要逆著這個時代的這些風氣。就像師長他老人家當初出家要學釋迦牟尼佛,都是逆流而上,沒有韓館長護持,兩條路,要不趕經懺,要不還俗。實在講我們現在的難度已經比他老人家不知道輕鬆多少倍,因為他老人家在庇蔭我們。

  都得用心去感受才知道恩德在哪,因為接受恩德是順境,順境比逆境難修。逆境一來,挑戰來了,警覺性很高,叫逆境磨鍊人。可是順境淘汰人,有師父這些福報,我們又不感恩,就沒有用心辦道,那就在我們的福報當中墮落了。現在在深山裡面連吃、用都困難,反而有道,別人一點點物質上的支援感恩戴德;我們現在有師父這麼大的福報,我們假如沒有感恩心細細去體會因緣的不易,那可能就在福報當中退轉了。所以我們要學善財童子,善財童子也是在福報當中修的。

  自己畢竟是在台灣成長,所以有機會回來也是希望珍惜跟我們台灣同修的緣分,大家多互相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當然在這裡也要跟大家表達一下,因為師長在講經當中也是在指導我們怎麼做人、怎麼做事。其實所有的教誨都不會離開做人做事的,而師長在指導做事當中有提到哪裡有緣哪裡做。這一點就不容易,因為我們有我的地方、我的故鄉,那就很難哪裡有緣哪裡做了。比方說一個省、一個市,假如一個市裡面傳統文化單位有七八個,人力、物力、財力會不會分散?我們先扶植最成熟的緣,等到它立起來了,從零到一比較難,從一要到二三四五就不難。而且那個一立住之後,它會一直產生寶貴的經驗,它會一直產生人才,然後其他的地方還可以到這裡來觀摩。所以面對緣分也不是大小心,也不是偏心,是要判斷哪裡的緣最成熟。

  像我們當時候辦班,就給吉林松花江中學,每一個班都給它留幾個名額,因為它的校長一把手就發願,我的公職生涯就在這裡不動了。其實他是可以當更大的官的,但是他就守在這個中學當校長,很可貴。他就貫徹落實《弟子規》,他們的老師分批來了,見和同解。過一段時間變成什麼?他自己的學校就可以派出一個講傳統文化的團隊。班主任怎麼落實傳統文化,音樂老師怎麼落實傳統文化,英文老師怎麼落實傳統文化,當校長的怎麼落實傳統文化,都是真實的經驗來供養,現身說法。假如我們沒有全力去支持一個比較成熟的緣,它也很難發展得快。所以不能大家都在我這裡、都在我這裡,結果力量就拆散了。不能每個人都想做老大,師長說的哪裡有緣哪裡做。

  成德這十幾年來也是哪裡有緣哪裡做,當然這也是師長老人家指導。回到老人家故鄉這很有意義,知恩報恩,回報自己的家鄉。後來馬來西亞有緣,馬來西亞真的華人成德是非常佩服他們,他們沒有我們那麼好的條件,可是他們居然能夠有一千二百多所華小,六十幾所獨中,多少子孫都能夠傳承到老祖宗五千年的智慧。而且他們是從二OO七年開始推《弟子規》,推到現在都沒有間斷,十五年。所以我對那些校長很佩服,我說你們真的對社會做出貢獻,為什麼?以後這些社會人都有共通語言,他們在談論做人做事的時候還可以用《弟子規》,這個我小時候背過了,這好溝通,容易見和同解。

  他們也很響應老人家的理念,後來是因為英國漢學院,一條龍總要有個龍頭。老法師說上帝的安排,我們跑得挺遠的。我到了蘇武牧羊的地方,牧羊北海邊,真的窗簾一拉開看到好多羊。成德自己的感受也是冥冥中的安排,多有趣。在全世界對中華文化最推崇的應該首推湯恩比教授,而且他在這麼讚歎的時候是大陸在文革,他一個英國人在那樣的時節因緣毫不懷疑,二十一世紀要靠中華文化。他還表達他最佩服的是宋朝,《百家姓》是宋朝。所以我們漢學院建立一開始,那些重要的幹部都是前面幾個姓,趙錢孫李、周吳鄭王,你說這是偶然的嗎?湯恩比又是英國人,有時候看不到的冥冥中真的是自有安排。結果去的那個地方是到了倫敦以後還要坐車五個小時才到,為什麼?防止污染。污染這個東西可不能小看,墨汁滴到水裡也不到一秒鐘,要把這個墨汁清除掉那要花多少倍的時間。

  跟大家一起學習師長跟隨李炳南老師學經教的十年因緣,成德感覺每學真的是遍遍有不同的感受,從一開始聽,這段開示太重要了;聽了一段時間,這每一段都很重要;再繼續聽,這每一句很重要;最後,這一個字很重要。就像我們看到這篇教誨,我們去觀察因緣,師長是在什麼樣的環境成長才形成他這樣的人格特質,我們現在沒有他老人家這些基礎,假如再不效法他學習的態度,我們怎麼可能會成就?我們也在萬法因緣生裡面。假如能觀察得出來,那年輕人會怎麼栽培自己?多鍛鍊自己,沒吃過苦,多承擔責任,責任的承擔是成長的開始。人愈承擔責任,他愈能體會到現在這個時代做事的不容易,他就不會輕易去抱怨、輕易去批評,因為他自己感悟到了,他會知道事非經過不知難。我們現在要找到不抱怨的人都不容易,為什麼?他會抱怨父母的人還有誰他不抱怨?我們處世的問題根都在跟父母的相處上。

  我們學傳統文化就跟治病一樣,要找到病根才能對症下藥。開發性德是要從孝親開始的,有了孝親才能尊師,不愛其親怎麼可能去愛老師?所以師長說佛法是師道,這句話我們不能看輕,師道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礎。其實這一篇教誨只要我們把一個重點給滑過去了,可能我們就學不成了。真的要把經教學通,可能要具備,比方說一百個條件,可是你只要缺一個,可能就學不成了。就好像這個機器要一百個零件,但是只有九十八個、九十九個,還是運作不了。

  師長接著說,修學最要緊的是師承,就是師道,你是跟哪一個老師學的,老師只有一個人。現在老師只有一個都不容易,手機一打開老師好多個。甚至於親戚朋友都會很熱情,這個講得不錯,這邊給你拉一下,那邊給你拉一下,老師只有一個都不容易做到。真正懂人情事理的人,他就不是隨著自己,我覺得很好就要拉人家來。我曾經遇到一個同仁,他有聽成德講香港四十集談五倫八德的,白鹿洞書院那個四千五百年前老祖宗是怎麼教導後裔的。這也不是我要講的,那是老法師指示的,我們沒有那個智慧先講什麼後講什麼,不懂,都是師父指導的。現在後知後覺看懂了,你要先懂得五倫,所有的學問都沒有離開這裡。而且要先把綱領抓住,五倫八德知道了,接著具體落實,《弟子規》都是這些生活的行為,《太上感應篇》。可是他對於五倫八德、因果的理還不清楚,你要先從這個綱把它掌握住。而且他掌握了,他很願意去做,具體來教他。

  我們懂得人情事理的話,不是說我喜歡這個我就要強加給別人。我那個同仁他覺得聽這個他有受益了,見到人就跟人家說,你一定要從這裡學,你不從這裡學你絕對學不成,然後把我都拖下水,逼著人家一定要聽這個課。所以不能執著,一執就成病了,一執好心都會辦壞事,一執就給人家壓力。他最信任的人就是他的老師,哪怕其他親戚朋友要護念他的道業都要懂得,知道他是跟著這個老師,這個老師正確,我們給他的話都在呼應這個老師的教導,這叫懂行、懂人情事理。

  師長也感嘆,現在人不懂。就像師長他給我們表演的我們要看懂,他老人家到聖一法師的道場,是禪宗的道場,修學很精進,一天坐好幾支香,老人家去了讚歎禪宗,僧讚僧。但現在我們真的有機會到人家的學校、道場去,有沒有先了解一下人家整個教學的主軸在哪?有沒有呼應一下人家負責的老師的教導?假如我們沒有懂得這一點,可能一去給人家講一堂課人家不知道還要花多少時間在那裡收拾殘局。有,一上台了,哪本書很好,哪一個人講得很好,都把它搬進來了,人家對你又尊重,就把人家的教學搞亂了。就一上講台去了我執很重,我要講什麼、我要講什麼,都沒有設身處地。

  成德之前負責團體,底下的人也很熱心,有一個老師講的到處發,發的同仁裡面好多人都在看,我是負責教學的我都不知道。所以他好心,但是他要先告訴我一下,這樣我才知道,首先我要把這個關,不然你知見一錯誤了要再調不容易的。那個講課的老師我就見過一次,在廬江,一見到我第一個動作,拉著我的手腕要跟我拍照。拍照這麼要緊?我們都是師長的弟子,我們見面應該首先切磋一下道業,怎麼這麼急著一定要先跟我拍一張照?這個很明顯的,他對名聞利養很在乎。所以聽東西可不能聽他講而已,還得真正了解這個人他自己有沒有實修,我們這個時代也很容易被才華就給迷住了。沒有實修,他很難不照自己的意思講,他可能一開始還沒有,他慢慢就偏掉了。

  這些人情事理我們得從師長講的,甚至師長做給我們看的,這個也只有我們用心才學得到,不然我們只是聽一個去聖一法師那裡講而已。師長為什麼有這些感嘆?看到到人家的道場不只不呼應人家學的重點,還介紹其他的,可能就把人家幾十年的積累給打亂掉了。

  所以老師只有一個人。大家注意去觀察師長講經的特色: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而且他老人家還怕我們忽略掉這八個字,他還用心良苦的說:「我最佩服孔老夫子的八個字」,這樣我們才會重視,就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這八個字。我們看老人家開解一個義理總結都是:所以《華嚴經》告訴我們「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又開解一段,總結:所以《楞嚴經》告訴我們,「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後來看到《孝經》,跟老法師一樣,孔子每詮釋一段,「甫刑云,一人有慶,兆民賴之」;「詩云,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都是用五經來總結的,都是述而不作。

  我們複習一下每一段。從一開始師長就強調了,他跟著章嘉大師,他的人生有一個方向,目標是大乘佛法,方向是學習經典。我們學過了,我們的目標方向清楚了沒有?這不是開玩笑的,目標方向不清楚,我們的時光、命光就會虛擲掉。很清楚了,一分一秒都往這個方向走;假如不清楚,有可能會背道而馳。

  包含首重師承,師長講只有一個老師,這都是依據《華嚴經》講的。《華嚴經》有理論、有方法還帶表演,誰表演?善財童子,他是代表一個願意當生成就的學人,他是一個老師。我們可不能講到這裡,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我真的聽過,他反對老人家說一個老師,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假如我們自己沒有深入的話,就被這句話,對哦,麻煩了。善財童子是在文殊菩薩的座下,一個老師得了根本智,之後才出去參學,每參一個境界就提升,那是後得智。

  我自己走入道場也是二十幾歲,我也有在觀察,道場裡有年輕人進去非常可貴,二十幾歲的人居然不把賺錢擺第一他已經很有善根了,可是老修們、長輩們都很熱心,見到他就跟他講,每個人講法假如不一樣,這個年輕人就有點頭暈,我也暈過。所以年輕人來發心到道場裡面來弘護真的是難得,這個時候要有主伴。比方說他服務的那個部門,哪個老修學得最穩妥,他就可以護念這個年輕人。他一護念,他在工作當中就可以把經教跟工作融在一起。這個年輕人,對哦。對,佛法就是在這些工作裡面,他會很有法喜。保護他的清淨心,護持他解行相應,護持他守三個條件。

  開三個條件也不是一般人能開的,那是修行的過來人才能這麼開。聽說有一些地方人家一來,你要守我三個條件。這不能死搬硬套,佛法是要從明師受戒,能開三個條件的是明師。一個修行人是要非常真實面對自己的功夫的,他不會打腫臉充胖子的。他縱使是過來人他還謙虛,所以我們看李老很負責任,開了三個條件,我只能教你五年,很謙退。

  我們學東西都要用心去領會那個因緣、那個狀態,不能死搬硬套的,要有自知之明,也要有知道師長那個是什麼樣的因緣狀況,我現在又是怎麼樣一個因緣狀況,而之前的這個原理原則我怎麼用在我現在的因緣裡面。師長這樣的家庭、成長的環境的根基都要守,那我們呢?有個同修說我之前說看著辦,讓他困擾了滿久,在這裡要跟他致歉。我說可能我前面應該有講了,因為現在講話要點到為止。師長這樣都要守,我們能不守嗎?但是現在又是自由民主開放,誰也不能勉強誰,那就看著辦。因為成德假如說一定要守,可能有人聽了,我為什麼要聽你的?他就牴觸了。

  我們看師長又是述而不作,開三個條件,還講出了演培法師的公案,原來不是李炳南老師發明的,是傳承下來的。成德斗膽的講一句話,不守這三個條件,心要變清淨不大可能。這裡面提到的,傳法的條件要尊師重道。尊師不是一下子激動的,尊師重道表現在哪?依教奉行。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我們不把這個老和尚的教誨真的重視起來,我們很可能那個尊師重道是自己的情執的感受。我都見過,「我常常夢到老法師」,然後還把跟老法師照的照片送給我,我也不知道是要還是不要,造成他人的困擾,他到處發。

  第二清白。我們都學過了,真學進去了要放下,放下自己的想法、看法,歸零,讓師長的教誨好調教我。可不能跟大家交流完這段,我沒救了,我不清白。佛法是圓融的,放下屠刀都可以立地成佛,還有什麼不能解決?一切法從心想生,心調對了都不是問題。

  三,那當然要肯學、好學,要主動,不是人家推的。

  這每段我們是不是真正領悟開始受用,這只有我們自己知道。我們調整一個禮拜,從四月開始,下個禮拜是禮拜五有上,禮拜六是放假。所以從四月開始,我們禮拜六下午三點到五點這個時間,還可以睡個午覺再來。五點回去應該煮飯不知道來得及嗎,在台灣吃素食比較方便,這也是我們的福報。兩個小時我們所探討的,我們真的好好領會之後回去落實,這一個禮拜都覺得不夠。所以不是要學很多,真龍得一滴雨可以遍雨世界,泥龍終日泡水中也不免喪身之禍。因為要不力行但學文反而會長浮華,所以我們一起學習我們重在落實。

  接下來發心學教,我們學完我們的心發了沒有?這只能問自己。發心就起感應道交,一念遍虛空法界。只要這個心不退,我們就是佛菩薩照顧了。

  再來,私塾教學。陳弘謀先生說到了:「天下有真教術,斯有真人材。」教的方法不對不可能成就人才,你再怎麼努力成就不了。所以這古法我們不得不好好的去學明白,原來看似古板的方法卻是真正把我們的心調得非常的正確,調成法器,真的可以承傳正法。只要沒有調整好我們這個心態,那有可能裝不了,有可能會漏掉了。因為這個教學方法形成了我們的學耐性、學謙虛、學恭敬,學真正透過複講體會到老人家的心。一個人假如跟老師的心差距很大,他講的話很難聽得懂,甚至於會聽偏、聽錯。

  這裡還提到李老不准錄音,就是提醒我們學習一定要全神貫注,不然很難得力。現在我們這些錄音很方便,有可能我們就會有這種依賴,最後就沒有全神貫注。

  師長有說他《華嚴經》就學一卷,學通了,活學活用。可能有人一看,那我在工作,那我就沒有機會這麼學。佛法是圓的,有佛法就有辦法。我們工作的時間比較多,家庭社會責任比較多,這是我們的緣分,安住當下。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印象,師長有講過,說的人不一定能做到,做到的人一定能說。劉素雲老師又沒有去內典班培訓過,她一講廣大的同修都產生共鳴。她做到了,她真的十六個字放下了,她沒有為自己。我們是工作比較多,我們安住在因緣,可是我們是行中有解,我們在工作的時候都是依經教來指導,在工作的時候我的思惟都是在薰習經教,我薰習沒有間斷。我們可不能說打開電視、打開播經機了叫薰習,六根接觸六塵境界都用經教思惟,自己都在薰習,行中有解。只要這樣的心去工作,當你真正靜下來聽經的時候解中有行。你一聽,你生活當中的這些情境浮起來了,對對對,工作就跟你聽經相輔相成。我們都在正思惟當中、都在道中,很可能我們在家庭裡的盡本分,我們在工作裡面盡本分,我們做到了,我們都是現身說法,跟大眾侃侃而談。但是我們要發這個心,發心學教、弘教。

  我們能學這篇師長的開示就是我們的緣,我們可不能自己的念頭去分別執著把自己都排開來,然後覺得成德法師講這個主題講太久了,這個主題跟我比較沒關係。假如真的很多人覺得跟自己沒關係,那我進度可以調整一下,我也不能執著。

  今天就跟大家交流到這裡,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