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一條龍師資培訓班-第32集

  成德法師:阿彌陀佛。尊敬的陳校長、諸位大德同修吉祥,阿彌陀佛。

  陳校長: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我們這幾節課跟大家一起學習師長跟隨雪公學習經教十年因緣的開示。師長有另外一個開示是「善學佛法與傳統文化」,這個善學也可以用在我們學習任何一篇師長的開示,以至於佛陀的教誨、孔子的教誨、祖師的教誨我們都應該善學。所謂善聽、善思惟,還要善觀察,不能善知識在表演什麼我們都看不懂,甚至於看錯了,那就沒有善觀察。進一步我們還要善於去落實在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善言善行。這些教誨都沒有分開,它是融在一起的。

  怎麼善學?善用心就是善學。用什麼心?用真心。比方我們昨天談到了師長老人家遇到三個好老師,一個人一生要遇到這樣的好老師遇一個就很難了,他老人家遇到三個台灣當時都是頂尖的善知識。當然我們不能只是羨慕,內行人要看門道,要看出個中的因果在哪裡。老人家尊師重道是因,他必感遇到貴人、善知識的果。如是因,如是果,如是信解,深信因果,不懷疑。深信因果的人不會亂羨慕別人,更不會嫉妒,會效法;深信因果的人不怨天、不尤人,他不會因為過去而懊惱、而埋怨他人,都是自己造下的因果,哪怕不是今生也是前世。現在用科學都已經證明了輪迴轉世的真相。

  深信因果也是妙法,我們的心都在正念當中,不會怨天、不會尤人;而且會很積極,欲知將來結果,只問現在功夫,他當然積極;而且他會有敬畏心,因為一個念頭就是一顆種子,一句話出去了就是一個種子。「出乎爾者,反乎爾者」,這是曾子的教誨,現在把原意有點用偏了,用成出爾反爾,本來的意思是出乎爾者反乎爾者。就像《大學》也在教我們因果,「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你用不正當的手段拿到的財物是留不住的;「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我們批評、謾罵別人出去了,這遲早會回到自己的身上。好像是《小兒語》,打人就是打自己,罵人就是罵自己。什麼時候在教因果?我們老祖先從一開始小朋友就在教他因果了,懂因果他就會去找原因,他是理智的。

  佛法語深,其深無底,其廣無邊,每一句法語,深信因果,橫遍十方,豎窮三際,放諸四海皆準的道理。它就在哪?就在我們每一個當下,我們念頭對了就招福報來了。「君之一念,已在萬民。」《了凡四訓》好多故事很精彩,我們真把它放在心上了,真是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衛仲達的故事太精彩了;還有兩文錢的故事,二文為滿,千金為半,佛法這麼圓融,沒錢也可以修圓滿的福報,兩文就夠了,最重要的是心。菩薩的心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所以菩薩布施一文錢,我們布施一億,功德沒辦法跟他比。我們的一億是有量的,要給我福報、要給我子孫福報,它侷限在那裡;菩薩的一文錢遍施遍法界虛空界。斗粟可以積累無涯之福,一文可以消千劫之罪。了凡先生這些開解很精闢很精闢,他老人家父親、爺爺全部是預知時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所以他家道的傳承非常的厚實,這真的是一部寶書。

  那天跟一位同學,他以前是在大學裡面負責輔導學生的,輔導的學生都幾百個人,剛好跟他談話,我就跟他請教,現在的大學生都在想什麼?因為畢竟我們比較少接觸到了。他們的苦惱在哪裡?他們最感興趣的話題是什麼?因為我們學教所謂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學了首先自受用,我們去落實就得利了。一落實深信因果,沒有過去煩惱了,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不只沒煩惱了,都報掉了、都報掉了,心平氣和了;沒有未來煩惱了,但行好事,莫問前程,沒有未來煩惱。了凡先生還教我們,祈天立命要從無思無慮處去下功夫、去感應,這才能造先天之境,這才是實學。不能常常在那裡菩薩、神明給我點福報,要從無思無慮處,感應更是不可思議。也沒有現在煩惱了,因為深信因果心平氣和,每個當下都是用真心、用理智,每個念頭都對,事情都往好的發展,也不會舉棋不定,把心用對就對了。所以有自受用。他受用,我們能把深信因果供養給一切眾生,就是親民了。

  大學之道在哪裡?在我們每一個用心、每個念頭。我現在學習非常認真,因為我學到東西才能利益親朋好友,就是在親民。所以學習的時候又是明明德、又是親民。假如這麼樣學,很充實,每天都有法喜,那每天都在快樂當中。我們是跟著師長學習的,師長說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這句法語指導我們學的方向對不對,假如愈學愈苦,那趕緊要調整,要愈學愈自在、愈學愈快樂才對。

  我們學東西學了,理事要圓融。我們明白這些道理了,我們遇到六歲的孩子,要講六歲孩子聽得懂的話,他有他的生活背景;面對十五歲的,那也要應他的機。所以教學要契理又要契機,契機不契理,魔說法,現在很多暢銷書好多人看,但知見是偏的、邪的,魔說法;契理不契機,閒言語,人家不受用,不願意聽。當我們當老師的講課,底下都夢見周公了,講的道理再好也要稍微修正一下,穿插一點故事,一聽到故事好像精神就回來一點。但是講故事也不能純講故事,事中有理,事怎麼可能離開理?往往透過事講出來的理每個人印象深刻,因為事情很具體。比方說我們知道老人家遇到三個好老師,很具體的事談出來了,為什麼他能遇到?從事當中把理帶出來。因為是事,他很容易感受,他就開始思惟。

  其實老人家舉了好多例子,都把那個理彰顯得淋漓盡致。舉個例子,老人家一講財布施得財富,大部分就會舉陶朱公范蠡,因為他三聚財、三散財,那散財是全捐出去,不簡單,所以他是財神,給我們信心。老人家不只舉別人的例子,他自己也是做得淋漓盡致,所有的供養都布施出去印經,光是印經的數量非常驚人,《四庫全書》就一百一十二套,《四庫薈要》三百三十多套,《大藏經》超過一萬套。我們聽起來很親切,為什麼?我們當初學佛都是拿著免費結緣的法寶受用的,真的是愈施愈多。

  可是當我們講這個例子的時候,我們也要反觀內照,我們自己布施心得如何。假如我們有心得,跟小朋友就娓娓道來,小朋友最喜歡聽的就是老師的故事。我們都覺得佛法好像有時候很深,其實佛法就是生活。

  《楞嚴經》說:「隨眾生心,應所知量。」我們可不要因為它是文言文,一下子心理障礙就上來,一聽到文言文就懵了,那是心理作用。這個我很有經驗,對文言文很恐懼,每一次考中文就很害怕。尤其初中的時候是題海戰術,每一次考卷發下來,我記得考了一題,「老氣,一橫春,橫夏,橫秋,橫冬」,我在那裡唱一首歌點點點到最後看哪一個就選,大家就可以知道我在初中的語文程度到什麼階段。老師一念,來兩句文言文,我就有點發脹了。

  其實障礙不在外面,障礙在心裡面,這個自己也特別有感受。大學聯考完,高中畢業了,考上大學了,不用讀國文了,解放,就跟它say goodbye了,從此也沒有再讀過文言文。五千年的寶藏,就因為自己心裡的隔閡錯失掉了。後來就是聽老和尚講經,我們老祖先是最疼愛後代子孫,他不只有慈愛,他有智慧,發明漢字,六書造字,智慧的符號,除此一家別無分號,其他的都是表音文字,現在僅存的表意文字就是漢字,又發明文言文。湯恩比教授他自己都談到了,現在的這些國家領導人,假如剛好時空穿越了見到孔子,他們都可以直接溝通沒有障礙,寫文言文就看得懂。這是湯恩比教授在舉例,很有味道。

  聽到師長講這段話又感動又慚愧,老祖宗留這麼好的至寶給我,我居然把它扔到垃圾桶裡面去了。慚愧,趕緊把它拾回來。再來讀、再來看好像沒有那麼難了,在那一刻就體會到真是一切法從心想生,難是心想的,簡單也是心想的。「境緣無好醜」,蕅益大師這段話精彩,「好醜起於心」。更何況一切法從心想生,整個宇宙是我們一念變現的,跟別人沒關係,心念一轉整個宇宙就開始轉了,依報隨著正報轉。

  我們遇到這麼好的祖宗的文明,我們也有責任介紹給他人。「以祖宗之心為心,天下無不和之族人」,沒有不和睦愛護的族人。整個中華民族我們是一家人,哪怕到了海外看到華人,比方說你在蘭彼得看到一個華人,你會很激動,他鄉遇到自己同族的人,也很希望能夠把祖宗的文化介紹給他。

  我講到這裡就想到我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參加活動,有一次吃飯,出家有一個好處,誰跟你坐在一起你談佛法他都很自然,因為你就是出家的形象。結果坐了好幾種膚色的人跟我同一桌,黑人佔多數,那一天我就找了一位同修幫我翻譯。結果講到每個人都有佛性,每個人都能成佛,我看他們那個表情很驚訝,然後還重問我一次,你說是每個人都能成佛?有這個機會要介紹,他沒接觸過,他一聽很震撼,我也能成佛。

  諸位同修,你們假如會外國語言的,那一方國度或者會這個語言的眾生,都是大家要護念的對象。上天給我們賦予這麼好的語言天分,假如不去用,埋到黃土裡,罪過、罪過。這不是我講的,假如說是我講的你們會不高興的,出言要順人心,這是老法師講的。師長講《太上感應篇》,「壅塞方術」,你所懂的這些技能,哪怕是個什麼草藥,用了真的有人可以受益,你都不能藏私,不能佔為己有,都要把它供養出來,不然是有罪過的。

  我們自己是真正得到老祖宗文化的益處了,有緣分一定要供養給他人,在供養的時候我們還要考慮到應機說法。六歲、十五歲、二十五歲、三十五歲、四十五歲、五十五歲,講了會不會一樣?每個年齡層他考慮的事情都不一樣。但是你要多去了解,因為現在人接受的資訊太多了,他的思想變化也很快。有這個機會跟他請問,大學都有寒暑假,那時候都是辦課的好時機。假如請不到太多老師沒關係,有些課可以放光碟。「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對成德來講,當初我去念大學,學長告訴我university,由你玩四年。四年!我假如那四年就到台中蓮社去學習,那差遠了,我可以少污染多少。那污染很麻煩的,就像墨汁滴進去了,你要再把它請出來,要花幾十倍、幾百倍的時間,但是那污染就是一下子的工夫。

  人生走過來,對這一句「總在遇緣不同」,這句話太重要了!為什麼佛法叫萬法緣生?特別突顯緣。萬法因緣生,為什麼這個緣特別突出來?因為你好的緣就會把我們阿賴耶識裡面的善種子調出來,所以緣分太重要了。為什麼孟母要三遷?人戒定功夫還沒有完成,還沒有成就以前,沒有不受環境影響的,選擇怎樣的環境就特別重要了。我們閩南話說的,「千金買田,萬金買好厝邊」,千金買田,萬金買好鄰居。假如我們今天可以在六和園旁邊買一間房子,跟老人家做鄰居,老人家每天我們都不用講話,光看,就覺得自己的氣質不一樣,薰習。

  我們既然知道緣分重要,我們自己會惜緣,我們會為他人造緣。真有為別人造緣的心,真有利眾的心,你每天二十四小時都不夠用,翻一倍我看也不夠,真的覺得太多事要做。首先提升自己就要花不少時間深入經藏,幫助別人,你要去鋪墊很多因緣,你要循序漸進,不能操之過急。你還要掌握很多機會點,你要去找他,剛好中秋節了去找人家很自然的,這些節慶都是很好的機會點。包含了解到他現在的狀況,去關心一下都是一個機會點。現在人很敏感,要找他談話都要讓他不要產生「你今天來幹什麼?」這我很有經驗,因為有時候我們處在一些位置,做領導工作,一跟人家說找你談談,怕人家太緊張,都要製造那個剛剛好的情況,故意走過他的辦公室,「你剛好在,最近怎麼樣?」自己就聊了。

  不過利眾感應不可思議,佛菩薩加持可厲害了。有時候會發生什麼事?你還在那裡想,我要怎麼樣做對方才會接受得很自然?你才在那裡想,突然有人敲門,打開來就是你想的那個人,把你自己嚇一跳,他剛好來辦事了,很自然就聊了。佛菩薩祖先承擔,我們把心用對就好。愈學愈簡單,別搞複雜了。事情一點都不複雜,就是個念頭,我們能把念頭護好,沒啥問題了。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剛剛講到善學最重要的善用心,用真心去學收穫很大。我們昨天提到,老人家用毛筆親自介紹自己,寫自己學習儒家、道家的心得,後來有印出來,《哲理蠡測》,好像有發給大家做學習。老人家的東西不能用參考,我剛剛用錯詞,學習,遣詞用句也很重要的。有同學聽了,師長人家就是恭敬,方教授一看這個信,就單獨把他約到家裡來。同學聽了這個事例,老法師有恭敬、誠敬心,我沒有。這樣算不算善聽?這樣就不善聽。大家有沒有經驗聽經愈聽愈沒信心?那鐵定聽錯了,這我們要自己檢查。

  善知識對我們最大的幫助是什麼?這在我們「十年因緣」裡面有講到,我們看「首重師承」的第三段中間,老師教你什麼?老師就是以種種方便成就你的根本智,把你心裡的妄想分別執著、憂慮牽掛洗刷得乾乾淨淨。

  假如我們善學的人,老人家這一段話聽下來會檢查自己,我跟著師長學習,我的憂慮牽掛有沒有減少?我的妄想分別執著有沒有減少?假如沒有減少,原因在哪裡?我們思惟事情得要把它思惟到根本處,把問題找出來。就跟中醫治病一樣,你得找到病根。每一個我們呈現的現象,我們要把病根找到。可能是我們雖然聽了,沒有照做。章嘉大師教導的,看得破一定放得下,放不下就是還沒有看破。就是我們聽了這一段教誨,還沒有真正領悟到這段教誨的重要,這段教誨的義理我們沒有透,就可能沒做,或者沒有做徹底。

  事實上我們冷靜觀察,師長每一句話都在幫我們放下憂慮牽掛、妄想分別執著。舉個例子,「佛菩薩安排,自己不操心」。大家想一想,這句話真的照做了,憂慮牽掛會減少多少?比方老和尚說念念為他人著想,這是法語,這一句話真的受持,我們的妄想分別執著快速減少。分別執著都是從我執來的,念念為他人想破我執,不斷慢慢自己就淡了、斷了,因為我們的念頭在別人了,一直以自我為中心就慢慢淡掉了。

  洗刷得乾乾淨淨之後,你的清淨心現前,你的戒定慧現前,根本智得到了,這是老師幫助你最大的成就。老師對我們最大的幫助在這裡,可是我們有時候想想,師長給我最大幫助,我本來都不懂宇宙人生這些道理,我現在都聽到了。那還不是最大的幫助,真實的受用在放下,一放下憂慮牽掛、分別執著,馬上身心就不一樣了。佛法管用,做一句就有一句的受用。

  我們現在清楚了,善知識給我最大的成就是幫我放下這些煩惱,但是假如我在聽經的時候還產生負面的情緒,這就不善聽、不善領會。學習能不能受用首先在態度。我們昨天提了一個詞叫法器,其實就是學習的態度,對了就是法器。什麼態度?老法師講給我聽的,我是當機者。這樣的心態,句句話都入你的心,講給我聽的,我要珍惜,我不能糟蹋了。假如我們聽的時候常常晃晃頭看看別人,在講他、在講他,這樣聽經愈聽愈分別,愈聽愈執著。老人家有發現這個現象,也有在講經的時候提醒弟子,有些弟子跟了我很久,聽我講經說這是給初學講的,這是給誰誰誰講的,師長說這麼聽經絕對受益不了。佛法哪怕是一入門講的東西,你都不能把它看作淺,不能用我們這種分別執著的慣性。佛法入門學什麼?三皈依。三皈依淺嗎?三皈依從初發心到如來地都不能離開,它怎麼會淺?章嘉大師做比喻,你坐火車從一上車那個票就要拿在手上,到你到了目的地還在你手上;你假如這個票沒在手上,人家就要請你下車了,就不在道中。我們在學佛的過程最怕心用錯了,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所以修行非帝王將相所能為,那要很有決心的人,那要很有警覺性的人,那要不自欺的人才修得上去。

  我們看佛每一句話、每一個表演都重要,我們都要會觀察,因為他是本師,根本的老師。佛五時說法對我們從事教學工作重不重要?很重要。代表什麼?本師講經他要先打基礎,慢慢慢慢愈講愈高的境界,他不可能一開始就講很高,沒人聽懂。到最後法華涅槃時,跟著他幾十年的弟子五千人退席。你看講最高的時候,跟那麼久的有的還沒有辦法接受。佛陀也很隨緣,「退亦佳矣」,不要強求。可是前面已經講了多久了?講了四十年,四十多一點。一開始華嚴時,那是法身大士的,接著開始初轉法輪,講阿含十二年,方等八年,接下來純大乘,般若二十二年。

  般若是大乘佛法的核心。般若重要到什麼程度?我們看祖師的法語,「五度如盲」,這六度已經包含一切行為,一切菩薩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但是五度如盲,般若為眼。般若有多重要,只要沒有般若,你只有布施沒有波羅蜜,就是沒有般若,那都是什麼?輪迴的事,你做的善再多還是輪迴,般若才能到彼岸。六祖大師說,生死大事,福不能救。前面五度只要沒有般若都是福報事,輪迴的善業還是輪迴。大乘法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接下來這一句重要,「自淨其意」,清淨心,人要不執著才有清淨心,清淨心般若智慧會起用,「自淨其意,是諸佛教」,這才是大乘佛法的法印。

  我們從這裡再來感受,佛是圓滿智慧的人,今天他給我們講一個課題,講兩個月就能講完,他會不會講二十二年?不會。可是為什麼佛講般若要講二十二年?不只它太重要了,這個短時間說講一二次我們就懂了,不是那麼容易,要薰到二十二年才能薰明白。諸位大德同修,佛陀那個時代的學生要薰二十二年,我們要薰多久?這叫動態觀察的態度,是吧?所以我們沒時間再喝咖啡聊是非了,時間不夠用了。

  從這裡我們也感覺不執著真不容易,我們經歷過什麼事,心裡一落印象就執著了。大家有沒有經驗,我們跟人談話,對方講到哪個話題馬上就激動起來了,有時候也是自己激動起來了。那是什麼?心裡落了印象,一談到這個話題,那個落印象的種子像泉水一樣湧出來了,要不罵人,要不哭得稀里嘩啦的。所以修行的重點在哪?不分別、不執著、不落印象。船過水無痕,這要跟水學習,上善若水。一落印象就會執著,我們什麼時候可以不執著?不簡單,連聽經的時候也可能邊聽邊分別、邊聽邊執著。

  昨天我們上完課,有個同學哭得很厲害。我說你哭什麼?他說你看人家師父這麼恭敬方東美教授,那麼恭敬,人家恭敬心這麼高,我沒有恭敬心。我說你不是沒有,你是本有。我們每一次起個念頭我沒有,落一個印象;我沒有,落一個印象,所以你那個database(數據庫)裡面最容易出來就是「我沒有」。不要再存這些negative(消極的)的東西,不要再存這些。你一個「你沒有、我沒有」,這都是什麼?疑心。我們煩惱都從哪裡來?見思煩惱,心裡面只要有貪瞋痴慢疑的情緒在裡面、心態在裡面,那個法,真的是聽經,法倒進這個杯子了,貪瞋痴慢疑是毒,醍醐都變毒藥。所以善聽、善學、善體會很重要。

  我們看老法師學法,老師講啥他就幹啥,寧為成功找方法,不為失敗找藉口。老師教他布施,他就老老實實做了一輩子。我們學習的態度,老實、聽話、真幹。我們昨天談三個條件,這屬於老實。障礙都不在外面,在哪?念頭。念頭裡面動不動就起懷疑、起否定自己,殺傷力最大。老人家講念頭會招感災禍的,貪心感水災,瞋恚心感火災,愚痴感風災,傲慢感地震,懷疑,山崩地陷。其實拉回來我們個人,一懷疑自己或者懷疑善知識,你那一段時間就好像提不起勁來,陷到一個無底洞裡面,不知道哪一天可以爬出來。說實在的,你起個「哪一天可以爬出來」就是妄念,啥爬不爬出來,就是個念頭而已。轉過來,浪子回頭都可以金不換,哪不能轉?

  我們看老人家講一些例子,講這些例子的目的是什麼?也是打掉我們不敢直下承擔的態度。有時候我們聽師父在講,邊聽念頭就是「那是師父,那師父才做得到,我們是凡夫」。我們假如是這種心態聽,一來,聽不相應;二來,用這種心境看不出善知識在這個時代的表演,因為你就把他神格化了。善知識哪怕是再來人,他是什麼?他有起一個念頭「我來表演表演」?沒有,他有起這個念頭就有我相、人相,他是應機。應機,應這個時代的眾生的機,他會不會表演完說「對不起,你做不到」,那還叫應機?我們看印祖他應機,他是大勢至菩薩再來,他也毀謗佛法,因為那個時代慢慢有一些讀書人誤會佛法是迷信,印光祖師也因為謗法他眼睛都快瞎了,後來懺悔、後來修行,眼睛好了,都有他應那個時代的這些行為、心境。師長老人家也是,他那個時代他從小就覺得佛法是迷信。我們一些不管是聽也好、觀察也好,我們的心態不對了,可能學不到東西,甚至會學偏。

  說到這裡就特別感謝師長老人家,當時候成德初學佛,聽一段印象深刻的話,老人家說了,佛陀講的經都是應我們娑婆界的,佛陀不會給你講了經以後說「對不起,你做不到」,那不是跟我們開玩笑嗎?佛不會跟我們亂開玩笑的。大家不要小看這一段師長的教誨,你完全接受了,你讀每一句佛經都是講給我聽的,都是我做得到的,我就會想著我怎麼去做到。還有師長說的,要把《無量壽經》變成人生的劇本,我聽了特別高興,為什麼?因為我寫不出這種劇本,文學造詣這麼差,寫不出來,現成的。先入為主,我們所依止的善知識,他們給我們的教誨就建立了我們修學的正知正見,我們就不會偏掉了。

  我們昨天講到「首重師承」,李老跟老法師談到要跟他學守這三個條件,學教要守這三個條件。我們的同學裡面他們的因緣也有學密的,成德也告訴他們,你只要是發願了,都是佛菩薩安排。因為學密要有顯教的基礎才學得上去,你要學教跟誰學?跟老法師學,老法師講經六十多年了。不是把學教學得很用功的善知識送到同學們的面前來了嗎?沒有障礙的。我也跟我們的同學們講,漢學院的校長是誰?我也不是自己想的,這我有出處的。師長講叢林裡面辦學有個方丈和尚,他是校長,找來的每一位法師、老師是什麼?是執行他的教學任務。校長只有一個,方丈和尚。孔德成先生在雪公圓寂他寫了五個大字,「雪廬大和尚」。這是懂行的,和尚不是指出家人,是指親教師,雪公是孔德成先生的老師,所以他稱大和尚。

  都是在執行校長的教學理念跟目標,假如請來的老師教學理念目標都跟校長不一樣,那不是麻煩了,學生在這裡念書,我跟哪個老師走?這都是要懂的道理,老法師被聖一法師邀請到他禪宗道場講開示,老人家從頭至尾僧讚僧,禪宗好,也真的是肯定人家當時候修學的道風。可是現在僧讚僧的這個人情事理懂的人不多了,受人家邀請一開口就是「我覺得什麼好,我覺得什麼重要」。人家的地方道場教了二三十年,就被你一句話給搞得烏煙瘴氣的,你走了之後人家開始消毒。這跟我們有沒有關係?我們哪怕去人家家裡作客,人家父母平常都教孩子什麼,我們去作客了要跟人家呼應,人家父母很高興,「你爸爸媽媽教得很對」,產生合力了;你到人家那裡作客,人家教孩子的規矩,「不用像你爸爸媽媽這樣,這樣太麻煩」,以後你就接不到人家的電話了。所以雪公說,不懂人情、不懂事理是書呆子、是佛呆子,會傷天害理。

  其實我們現在縱使出來講課了,也是個因緣而已,是不是真正懂人情事理,那得有老師帶才行。老和尚也講,他說本來不懂的這些人情事理,就是跟著雪公,哪怕是去喝個喜酒,一點一滴不懂的都搞明白了。人才不是去讀個MBA就一定能出來,讀個碩士、博士就出來了,真正各行業的頂梁柱很可能都得手把手帶出來。首先老師的精神才是最關鍵的,他那種使命感、責任感學生體會到了。就像許浚大夫跟著柳義泰大夫出去,去給那個屠夫的家庭,屠夫被牛撞了,背後都是膿血、膿包,柳義泰先生直接就去吸了。我們看許浚大夫當時候那個表情,當然沒有字幕,我感覺那個字幕就是「我一定要成為師父這樣的大夫」。我們就要起這個心念,哪有一個老師不希望自己的學生超過他的。我們今天到師長面前,師父,我怎麼學都不會超過你的,聽了多難過。

  為什麼?當老師的人大家去觀察,這也是成德的觀察,老人家每一次講話,不管在講經堂還是私底下,每一句都是和盤托出的。尤其我提醒我們漢學院的同學,前面兩屆的,因為老人家多次來到蘭彼得校園,他親自跟著老人家,老人家跟他的距離這麼近,那都是應機講給在場的人聽的。我們自己進過攝影棚,一進去,很多話老人家都是講給我們聽的,所以那一集聽完趕快跟工作人員申請,這一集可不可以給我?要珍惜,來之不易。現在老人家體力沒有那麼好了,要再飛十幾個小時不大可能了。機不可失,時不再來。

  我們香港佛陀教育協會很用心,把老人家九十歲前後這些重要開示,都是私底下應機說法,編成了一個單元,「聽師父說」,在我們慈光APP都有,慈光的APP資料很豐富。我們整個淨宗後製給我們源源不斷的法乳,這都是護法恩。包含我們華藏悟道法師帶領,多少的音頻、視頻、書籍法寶,背後多少人的苦心,可能老和尚在講經,他們馬上就在那打字。這些法寶都得來不易,無數人就為了成就我們,我們得好好看、好好學。極樂寺悟行法師帶領,有很多法寶在供養我們。像這一次我們一起學習,這也是我們極樂寺悟行法師還有幹部們的護念、慈悲,才有這個因緣,才讓成德沒有懈怠。因為每個禮拜要跟大家見兩次面,我總不能傻笑而已,我也得要做做準備才行,不然懈怠很容易的。老人家常說,菩薩修行唯一善根精進。可是精進也不容易,得要善友為依,依眾靠眾。人家都站在旁邊,不好意思打瞌睡,不好意思不用功,這種團體的氛圍。

  我們守這三個條件,人要看懂因緣、珍惜因緣。就像剛剛跟大家提到,我一開始就是到高雄淨宗學會拿法寶,這對我的恩德都很大。成德在二OO二年到澳洲淨宗學院學習,參加第一期佛學講座,好多法師、老師複講老人家教誨,複講得都非常的精闢,就在一點一滴薰習當中收穫、成長。所以我們的成長有無數人的恩德在裡面。

  佛門講重重無盡,我們每一次念迴向文,「上報四重恩」,也有念「上報四重(音眾)恩」,都可以,最重要的父母恩、師長恩、國家恩、眾生恩。其實這四重恩都是重重無盡的恩,國家恩,我們在過春節,警察還在值班,好多行業還在轉,不然我們吃啥?這都是重重的恩德。我們師長恩,師長對我們法身慧命的滋養。問題是師長背後又是重重的因緣,沒有師長的父母,他不可能有這樣的家教;沒有遇到韓館長,老人家不可能有這樣的成就;沒有十五個人每個月出十塊錢,老人家出家之後的這十年怎麼過來?沒有師長的姑媽,她是大家族,老人家怎麼可以體會傳統文化的大家庭那麼深?這是不是都是重重無盡?人的心可以體會到重重無盡的因緣背後的恩德,他不會懈怠,他都光想著這些人他就很有動力了。我們每天迴向,你掛念的人你要迴向,你感恩的人你也要迴向。你每一次迴向,每一次這個恩德都想起來一遍,不容易忘記。菩提心修行的主帥,菩提心就是感恩的心,念本師恩、念父母恩、念師長恩、念施主恩、念眾生恩。

  眾生,像范仲淹他們睡覺,晚上睡了,今天假如沒有盡心盡力為國家做事情,看到棉被都不好意思。要不愧衾影,看到棉被、看到影子不會覺得不好意思。像成德出家了,看到什麼都會很不好意思,為什麼?你的眼鏡是人家買給你的,你帽子也是人家織給你的,你穿的衣服,這一件是極樂寺送給我的。你每一次看到,「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頭皮都發麻,施主恩,眾生恩。念恩的心能保持住,我們就會精進用功。

  跟同學們提到師長是校長,他是當代很少見堅持講經不中斷的高僧,他學釋迦牟尼佛,你顯教的基礎,你要學經教,跟他老人家學準沒錯。昨天我跟大家提到一個觀點,是我自己的觀察,你們做參考就好了。佛菩薩對每個人的加持是平等的,只要你發心,隨時都在佛菩薩的加持跟照顧,你遇到的緣都有深意在裡面,問題是我們要懂得去體會、去觀察。

  老人家講的扎三根,那都是基礎,學密的基礎。因為老人家本身他學佛第一個老師章嘉大師,密宗四大活佛之一。我們發給大家的資料是老人家在章嘉大師紀念日有序文兩篇,還有後面一篇「緬懷師恩」,師長談他跟隨章嘉大師的因緣。我們現在學的這是跟李炳南老師的因緣。在這一篇裡面,老人家將他的因緣介紹完之外,把章嘉大師教給他最重要的這些佛法的道理,也是和盤托出告訴我們。我們手上有這個資料吧?我們看一下最後「緬懷師恩」。其實每一個都很重要,但是我們時間有限,我們繼續這樣講下去,可能有人會說成德法師每次上課都沒有進度的。當然我現在不是找藉口,好像我們智者大師講《法華經》,好像講「妙」字就講了幾十天。

  我們看到老人家提的幾個重點。我剛剛為什麼提到這一篇?因為在最後有一個標題是「什麼人有資格學密宗?」這個重要吧?密宗是大乘佛法裡面最高層的一個階段,注意,最高層,誰可以學?有基礎的,不然會學出問題。黃念祖老居士是真正的金剛上師,密宗的傳承,諾那祖師的傳承,但是他老人家也說,這幾十年來修密成就的好像說是六個人。大家要知道我們是在減劫,減劫人每一百年減一歲,智慧、種種能力在下降。我們古人造一個橋,萬安橋用了八百年了還在用,我們現在高速公路兩年就開始要修。心生種種法生,古人那種做事的責任、做事的細緻在我們之上,所以我們現在要再學密成就更難。

  而且黃念老又說了,你要學密,你得要有真正的善知識,你假如跟錯了麻煩了,老人家說還是淨土宗比較穩當。他是禪、密、淨全部是成就的一代大德,他勸我們也是慈悲。黃老說的,不管你學哪一個法門,只要你不求生西方淨土,你這一生要了生脫死我說是不可能。而且這句話前面,不好意思,我要再加一句,黃念老說,「我斗膽的說」。我當時候看到斗膽兩個字真的是眼淚都快流下來,太慈悲了,這些真話不講出來,好多人又繞了一大圈。繞一圈繞得回來還好,很多人繞不回來了,到了晚年功夫不得力,畢竟幾十年過去了,修學的法門又不契自己的機,很可惜、很可惜!

  什麼人有資格學密?章嘉大師說要從戒律學起,要扎根、要學戒,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慧開了之後才有資格學密。我們看到現在比較有系統的學密的團體,確實都是照這樣;不是照這樣要注意了,危險。《菩提道次第廣論》,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都是要有基礎的。而且那真正要傳法也不是隨便傳的,真正覺得這個弟子可以了才行,不然傳了他去謀名聞利養,對佛門的形象殺傷力大得不得了。佛法如是,世間這些傳統的技能亦如是,都要傳後世無患之人,不會造成負面禍患的人你才可以傳他。不然你傳給他,他的能力一下在這個領域威望非常高,可是他一謀名聞利養,這個領域的形象就整個被他毀掉了,甚至是他的說法、想法就把這個領域給引導到一個偏的位置上去,那老師要負責任,因為是你把這個法傳給他的。

  有一次成德在場,有人要把道場給一個出家人,老法師就跟他講,你想清楚,你給不對人你要負因果責任的。而且你要給一個人,你要看看他的基礎夠不夠,他本來還修得不錯,你一個道場給他,他就毀掉都有可能。老法師,當時候我們簡豐文居士要把佛陀教育基金會這道場給老人家,大家記得這一段吧?老人家說你不要害我。老人家在應對事情他是很理智的,他不會感情用事,這都是我們的學處。人家送道場,高興得不得了,很激動,不冷靜。老人家說你別害我,好像說前兩年所有的費用要你拿,好像簡居士考慮了一下答應了。假如沒有這個前提,講經的人就不能專注講經了,他還得每個月要付錢。你兩年都不用想這些事,可是兩年弘法很多人受用了,自然就來護持這個地方,所以都是很冷靜應對因緣。

  我們不要當故事聽,我們也是要用理智來應對每件事。學佛,老人家說的,佛是覺。在哪裡覺?在面對每個人事清楚,面對境界清楚,這叫學佛。面對境界不清楚會說錯話、會做錯事,進退分寸會不妥當。「事非宜,勿輕諾;苟輕諾,進退錯。」成德有好幾個罩門,其中一個就是不會拒絕別人,這就搞得很累,最後誰也沒得利益,盡幹打腫臉充胖子,最後以我生病收場。這太不妥當了,什麼都要度德量力,審勢,形勢成不成熟,一切都是因緣法,緣是條件,成不成熟,要順勢而為。好多人好心辦壞事,就是不懂得順勢而為,不懂得人家當地的情況。為什麼孔子要說入境問俗?很有道理,不能你所說所做的違背人家那裡的風俗,一下子就造成波動了。你看連佛陀覺悟的聖人,在印度人家都融進去了,印度的神都變成護法了,都沒有對立的。這都是佛法教我們的,不能激動。

  成德有一次在民族大學講課,講傳統文化。好不容易在大學可以跟大學生交流,我們有同修很激動,開始在門口發佛珠、發書籍了,害我站上台去被請下來了,今天不用講了。那不是好心辦壞事嗎?人家的規定是宗教的東西在宗教場所弘揚,這是人家的規定,我到大學去,你在那裡發這個。這說起來就多了,舉一個例子就好。度德量力、審勢擇人,你什麼條件都有了,你把人用錯了,黃了。人存政舉,人亡政息,「故為政在人,取人以身」,取人還要看他修行的功夫。修行不夠,你用了他,他一辦事就是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了,本來佛門是清淨地,搞到最後就變是非地了。

  我們學佛,佛是覺。什麼時候在學佛?隨時隨地。老人家特別慈悲,給我們開解,修行是什麼?修正行為,修正錯誤的想法、看法、說法、做法。今天同學給我打早餐來,我們在吃早餐,碗裡面很多食物,我說先吃這個,為什麼?因為這個會涼,涼了吃傷胃,其他那個牛角包不怕涼。吃東西還是要用覺性吃,不能一看,啊!我最喜歡牛角包了,就吃牛角包了,這就是被境界轉了,被好惡的心轉了,對境界就不清楚了。

  人就是在境界裡面修行,比方說舉個例子,有時候可能二三年沒有見到的同仁,因為畢竟在各地不同因緣,都有革命感情,他剛好帶個朋友一起來,見到的時候你不能太激動,你太激動了,你一見到他們就一直跟你這個老同仁講話,就把人家晾在一邊了。對,隨時都在歷事練心,不能激動,不能激動。跟老朋友打好招呼,這一位是?人家也是初次跟我們見面,也要很熱情的跟人家聊。尤其我們說忠恕之道,嚴以律己,寬以待人。我們對人要嚴以律己,不要有第一印象,可是寬以待人,別人會落第一印象是正常的。法不能用錯,你不能說第一印象正常,那叫寬以待己,你要說別人第一印象正常,這叫恕,自己要練不落印象。我們跟人相處一定要時時提起恕道。子貢善問,問孔子:「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請法了,孔子這句教誨就出來了,「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我們在境界當中,把我的感受一放下,就很容易去感覺到別人的心,面對境界就不會這句話傷了這個人、那句話得罪了那個人,就不會這樣了。像黃念老他面對境界,面對弘法利生,他也很清楚,他應機,他觀察眾生的根性,又很謙卑的講,我斗膽的說。謙卦六爻皆吉,所以謙對我們太重要。《了凡四訓》把謙在四訓裡面擺在最後,屬於流通分,我們的命運、福報能不能保持跟謙有關。

  我們現在面對孩子,他在想什麼我們也得清楚,他所面對的家庭背景、社會環境我們也得清楚,這都是學佛,面對境界清楚。老法師這句法語在哪?每一個當下。早上我跟這個同學講要先吃這個,後來過了一個多小時,我拿起一個杯子要喝水,一看沒洗乾淨。我說洗杯子也是學佛,你面對境界清楚,你洗的時候要全部把它周圍摸一遍,看看有沒有洗得徹底。洗杯子洗不徹底,心浮氣躁,原因就找出來了。會修的人從一件事,全修在性,他可以從洗杯子練不要浮躁,而不浮躁練出來了,用在哪?不只用在洗杯子了,全性又起修了,不浮躁一起作用,學習的時候不浮躁、走路的時候不浮躁、跟學生講話的時候不浮躁。

  學佛不是學知識,那會學死了,那會學執著了,所知障一大堆。學佛要像顏子一樣,聞一以知十,舉一反三。一,一就是真心,一就是不浮躁的心。十不是數字,就是一切。一切時不要浮躁,一切時用真誠,一起作用了。我們能夠從黃老、從師長這些善知識,他們講的每句話的用心我們都體會到,那受用就大了。要神交古人,神交善知識。

  換句話說,定慧沒有相當的基礎,實在沾不得。密宗是佛法的研究所,小學、初中、高中也得念,跳級也沒有從小學直接跳研究所的,跳級最多也是跳個二、三年。

  成德覺得當老師很幸運,為什麼?因為佛法是師道,我們自己本身就在學校教書,我們要去體會佛法就很親切,釋迦牟尼佛是老師,我自己也在教書。老師都希望學生快快提升,趕快超過自己。兩種人不會嫉妒我們的成就,一個是父母,一個是老師,還有第三種,有修養的人,有成人之美的心境的,懂得隨喜功德的。不然假如嫉妒的心還沒去掉,難免心裡酸酸的也是正常的。

  尤其我們遇到這個老師他已經是修學的過來人,那是我們的福報,他要求的每一條都有深意,這要靠學生去體會。老法師很有善根,他還沒體會他就先相信,然後自己真的照做,受用很大。我們看到,守老師的規矩好在哪?好在我什麼不能看、不能聽,大概三個月心就清淨了,煩惱少了,智慧增長。我們現在學到這一句,我煩惱少了沒有?假如沒有,因為我還沒守。有因有果,這是真理,沒有說只有老和尚才會得清淨心,那叫偶然,真理是放諸四海皆準,誰守誰得利益,誰能感覺到清淨。

  煩惱真的少了,智慧長了,會有喜悅。我的情緒化沒有做主,我跟孩子、跟學生講話有靈感,因為心一清淨,佛菩薩祖先加持通了,很有靈感。就像我們跟大眾分享課程,假如上台前得失心很重,我今天會不會講不好?鐵定講不好。有心插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因為太刻意,得失心就在那裡損害自己的能量。尤其現在的人很會緊張,比方我要請一個同學分享,我都不會前一天通知他,我都一個小時以前通知他。大家知道什麼道理吧?我前一天通知他,說不定他睡覺都受影響;前一個小時,他還有一個小時,講十五分鐘話,他想那麼多煩惱幹什麼?道在平常中,夏老師說的,道在平常中,惜君不曉此,太可惜了,您不了解這個真相。我們面對一切人事物都是平常心,心就很安定,不會患得患失。

  師長講,到半年的時候效果非常顯著,才曉得這個方法好。到了第三年,我跟老師講我很得受用,我跟老師約定我再遵守五年。我們念到這裡,你們有沒有腦子有一個影像?我就會浮起一個影像,浮起師長在對雪公講,「老師,我很得受用,我再守五年」。雪公當下的心情怎麼樣?不知道有多高興,孺子可教也。所以我是十年遵守老師立下的規矩。

  我們針對這三個條件來看,佛法是心法,它每一句法、每一個規定都是護我們的心念。第一個,只能聽一個老師講,不然怕我們聽多了首先是雜,或者是產生自己的混亂。戒律不是要來限制我們,這就理解錯了,戒律是性德,它是保護我們恢復性德的。規矩也是這樣,它是護我們的真心的,護我們的道業的。我們現在這個時代的人這要先給他講,為什麼?現在人很不喜歡人家管,首先不要讓他提起,「你要要求我,你要管我」,不要讓他提起這種心念,現在都要善巧方便。老法師已經給我們打預防針,師長說的,李炳南老師告訴他,雪公那個時代是跪著把佛法接過來的,雪公跟師長講,到你要跪著把佛法送出去,這都是在給我們心理建設。師長那個年代要跪著把佛法送出去,那我們呢?我們要趴著。諸位同修你們趴過了嗎?還沒有的話,我們沒有很願意把佛法送出去,不願意接受,哼!算了,一闡提。其實愛人真的是愛己,自他不二。你在真正把佛法介紹給別人的過程,看到自己耐心不夠,看到自己慈悲心不夠,看到自己內心很多的煩惱,就是對方幫助我們的,他在提醒我們還沒有真心提起來,不然精誠所至,金石為開。這第一條。

  第二條,為什麼所看的書都要同意?因為你看的東西太雜,你的正知正見建立不起來。有時候成德想一想,我真的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小時候中文不好,所以不喜歡看書。我有一個同學,他說他小時候父母工作沒在家,他在一堆書堆裡面,每天看不完的書,很喜歡看書,我一位同學。可是當他認識我,那時候我已經二十六歲了,他認識我的時候跟我一交談,他探討很多問題,我一般都給他解答了,最後有一天他很激動的對我講,他喊著我的名字,我的腦袋可不可以跟你的腦袋換一下?就是他想半天的問題想不通,問我我都可以給他解答。他從小是在書堆裡上來的,我從小是不愛念書的,故事書買沒幾本。我記得有買幾本,有一本叫《八仙過海》我印象很深,因為我買的書太少,所以看得出來跟道家有一點因緣。我就看到一個同學他的痛苦,就是他看過那麼多書,他真正遇到事情,他不知道怎麼去思惟,因為他的知見沒有建立起來。我們就聽一個老師聽了三年、五年,一遇到事情就想到師父教什麼。

  成德到海口去,遇到很多人問很多問題。問問題不能備課的,怎麼備?你怎麼知道人家今天會問你什麼問題,問什麼問題的都有。但是因為你都是聽一個老師的教誨,而且明師受戒,他老人家是過來人,他跟你講都是綱領抓住了,原理原則一再重複提醒你,只要我們是薰習不間斷,真正遇到事的時候它很自然會起來。

  這是真正我們假如有守,就得利了。成德沒有這個善根,我是lucky,幸運,因為我一學佛就遇到老和尚,就聽他講的,也沒有很多人送其他的給我,我比較lucky一點。就一直聽聽聽,聽了五年左右就到海口去了,就體會到聽一個老師的好處,遇境逢緣他老人家的教誨就現前。

  第三也很重要,你過去所學的一概不承認,從頭學起。其實跟善知識學習最重要的用真心學,真心一法不立。假如我們在跟善知識學,我以前有學過什麼,這心裡有東西,能真心嗎?所以只有歸零的人才能學到東西。這個規定太妙了,用意太深遠了。一般教東西,比方學鋼琴,學過沒有?還沒,五百;學過沒有?我學過兩年,一千。為什麼?學過的更難教,他得前面都要調啊調啊調。老和尚也說,為什麼三個老師都一對一教我?我是白紙。大家要聽到這段,「白紙,我不是啊」,麻煩,佛法是事事無礙,都是自己的念頭在障礙自己,你真的肯放下,第三條做了不就是白紙嗎?當然這過程往上冒很多想法,啪、啪,不怕念起,只怕覺遲,慢慢就生處熟、熟處生,慢慢很熟悉一想就是按照經教思惟,按照師長的教誨思惟,一開始還是會有點勉強,都很正常,始而勉強,終則泰然,會做得很自然。

  這個方法是從哪裡來的,我也沒有問,老師也沒有告訴我。一直到他老人家過世了,我在新加坡遇到演培法師,聽說他小時候出家,諦閑法師也是用這個方法,我才恍然大悟,這不是李老師的專利方法,是中國老祖宗祖祖相傳的老辦法。看到這個學生可以造就、可以栽培,就用這個戒律來限制他;至於不能造就、不能栽培的,不用這個條件。善知識也是都觀機,過來人真的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佛佛道同。我們看弘一大師一代高僧,他培養僧才也都是用老辦法。

  老師為什麼會對師長這樣要求?因為老師判斷得了他能守,別人不一定能守。才明白這就是師承,能傳法的條件。其實這些話我們都要隨文入觀。尊師重道是基本條件,第一條。我們自己要提起來,再來要把這個態度種在我們的孩子、學生心裡。第二,清白,沒有被污染。我們肯放下也都可以恢復清白。第三,還要肯學、好學,一定要精進、主動、勇猛,師父領進門,修行還得靠我們個人。

  具備這幾個條件,老師會特別照顧你。「特別」兩個字大家不要說分別心,要在不平等當中看到平等。善知識他是應機,三分緣講三分話,七分緣講七分話,不會觀察的人不只學不到東西,還說老師偏心,那不是冤大頭?不能觀察錯,不能誤會老師。成德好像跟大家談過,我真的有遇到一個媽媽,把我叫到沒人的地方,「老和尚有沒有多教你什麼?」這都是對老師不夠信任。

  他一生的行誼就是給你做榜樣、做模範。我們感謝台中蓮社,這麼多雪公的弟子回憶老師,編成了《雪公師訓》。我們下禮拜還有一節課,然後我們就兩個多禮拜見不到,因為要過年了。道德無假期,大家放假可不要把心給放飛,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我們放假的時候更是可以多學習的時候,《雪公師訓》最好能夠看一遍,太精彩了,雪公是怎麼給他的學生做榜樣的。包含剛剛跟大家提到的,老人家回憶章嘉大師,那就是老師給他的榜樣。我們能十分恭敬的來學,就好像雪公跟章嘉大師親自來教自己,那得太大的受用。

  而師長一生的行誼就是我們的榜樣,我們感謝背後用心良苦的同修編了《九十年譜》,這是宏琳法師他們的團隊做的,後面還有《老和尚的身教》,還編成一百一十三件事,《弟子規》每一句老人家怎麼做的,都給我們整好了,你看我們福報大不大,都不用整理。我們好好珍惜跟師長的師生緣,我們這一生一起跟他老人家回老家,而且還要多帶一些人。

  好,今天跟大家交流到這裡,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