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一條龍師資培訓班-第30集

  成德法師:阿彌陀佛。尊敬的陳校長、諸位大德同修,大家吉祥,阿彌陀佛。

  陳校長: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我們感謝剛剛我們工作人員放的音樂非常優美,讓我們想到「移風易俗莫善於樂」。音樂對人是從內心很自然的能夠產生薰陶,能夠讓我們心情很愉悅、很和諧,當然是好的音樂。我們也有同仁專門選古琴的曲子,都是已經作古的這些大家的曲子,今天再發給大家,供養給大家。大家在比方說下課期間、上課前放這些中正之樂、優美的音樂,孩子心就能定下來。包含我們開會配一點音樂,氣氛不一樣了,在桌上擺幾個小點心,感覺就很溫馨。這都是無形的,但是我們用心的話都可以感受得到、可以考慮得到。

  我們這幾節課跟大家一起交流師長在二O一六年清明祭祖的開示,「孝親尊師是圓滿成佛之根本」,也是成聖成賢的根本。傳統文化是師道,當然師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礎。尤其印祖說的,「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在開示當中,老人家以幾部經典來說明師生的相處。印祖也有談到師生關係它含攝了好幾倫在裡面,比方師徒如父子,一心成就學生;有時候又像兄長一樣,在旁鼓勵、護持;有時候又像朋友一樣,可以跟我們談心,良師益友。師生的緣其實對我們一生,我們的事業、我們的學業能不能成就是最關鍵的。

  我們以前,大家應該有印象,現在比較少了,在我們父母那一輩,任何一個行業都要拜師,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印象,都是很隆重的。甚至於是都是先去協助師父,不管他在哪個行業,先跟著學,事奉老師。從這裡我們也感覺到人才是帶出來的,各行各業人才不是說去讀個碩士人才就出來了。各行各業要真正出棟梁人才,也是離不開師道的傳承。

  我們看到許浚,那是在醫學界,他的老師也是製造機會帶著他去行醫,他也是在那個過程當中看到老師給屠夫吸膿血,他非常感動。當時候拍的那個表情,成德解讀起來,他那個表情就是我一定要像老師一樣,他的立志就在老師的身教當中顯發出來了。而且我們看到他在行醫的過程有多少挑戰,但是他只要想到他的老師為了栽培他的種種付出犧牲,他就很有力量。

  從經典我們看到《法華經》裡面講:「善知識者是大因緣,所謂化導令得見佛。」我們佛門常說萬法因緣所生,善知識是我們要親近的老師,是大因緣,那已經提醒我們,在我們求學當中,在求學的因緣裡哪個最重要?就是善知識,它用一個大字,就是最關鍵的。為什麼?因為有善知識才能教化我們、引導我們。見佛就是恢復我們的本性,明心見性。不管是儒家還是佛家,都是為了要恢復自性、恢復明德,所謂大學之道在明明德。《法華經》已經告訴我們,我們的學業要成就,善知識很關鍵的。

  老人家在這裡又提到了《阿難問事佛吉凶經》。我們常說當信佛經語深,一個字都不能滑過去。《阿難問事佛吉凶經》開始就說了:「有人奉佛,從明師受戒。」這個緣起是阿難觀察有人修學很吉祥,百福駢臻、千祥雲集,愈修愈有智慧、愈有福報,有的人修學怎麼愈來愈多災禍?他去請教佛陀,佛陀首先就點出來了,吉祥的人是因為他從明師受戒。這個明字不能滑過去,受戒,這個戒字也要搞清楚,不是有名的名。

  其實這一點,比方說以成德來講,我也是一聽到人家很有名氣就很激動。我記得我自己善根也很薄,初出社會接觸到社會人士,這個人一說我跟哪個立法委員很熟,我就很激動,崇拜得要死。沒有學經典沒有判斷力,會這樣說我跟誰很熟,在那裡標榜的,修養都不會好太多。不炫己長。自己沒有判斷力,幸好沒栽什麼大跟頭,這真的都有佛菩薩保佑,不然我是很容易被騙的,很容易相信人,很容易被騙。甚至於還遇過,你看這是我跟某某高僧照的照片,還騙了我幾十萬。他當時候是說拿去印經,我就很相信他,後來想一想被騙了。我現在看到這個字,明師,是明白的明,不是有名的名。他說我跟哪個高僧照相,拿了好幾張照片,好像跟這個高僧關係特別好,然後又裝著一副很有修行的樣子,我就拿了好一筆錢去印經,印他寫的東西。成德的判斷力都不如大家,我還做過這些蠢事。

  經師易得,人師難求。我們一接觸師長老人家經教,我們就會判斷。他是不是明師?我們從老人家的經教裡面,首先他要有師承。你假如看他是我在某一天突然閃電打下來,我一下子什麼都懂了,一般的人說好厲害!這種書我都看過。而且這樣的人特別會marketing(市場營銷),很會銷售自己,然後還找一個威望很高的人,你們可以聽他講的,人家就會覺得他跟那個很有威望的人是一樣的、是一樣的。他很會拉關係做marketing,我們都要很冷靜,不能激動。經典就是教我們判斷,因為經典是真理。六祖惠能大師在《壇經》裡面講,威音王佛以前有無師自通的,威音王佛以後就沒有了,好久好久以前就沒有了。所以只要他沒有說他有傳承的老師,你不要相信他,沒有老師指導不可能能開悟的,不可能修學能正確的。

  《華嚴經》就講了,「佛法無人說,雖智莫能解」。我們要了解,佛經怎麼出來的?從佛陀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流出來的,不是這個境界,講出來的話都有自己的分別執著在其中。真正的好老師他都像孔子一樣,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常常都是發揮我覺得怎樣怎樣,這我們要小心,孔子都沒有說他有發揮,他述而不作。而且真正學明白的人都會引導我們依止經典、依止祖師,不會標榜自己的。

  第一點他一定是要有師承的,第二點他是謙虛的。我們看李炳南老師修學這麼高,跟老法師講,我只能教你五年,五年之後我介紹我的老師印光祖師給你,謙虛。你看師長講經,「諸位同學大家好」,老人家不以師自居,我給你們介紹老師,阿彌陀佛,《無量壽經》就是阿彌陀佛。因為孟子有提醒,「人皆好為人師」,所以好為人師也是很容易會起現行的習氣。《四十二章經》裡面有提醒,「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重複了兩遍。我們用師長老人家的教導再來註解這一句,還沒有證阿羅漢以前不可以輕易相信自己的意思,所以孔子述而不作。

  老人家慈悲,怕我們忽略了這個學習態度,甚至是教學的態度,他老人家又說我最佩服孔老夫子的八個字。成德聽了很感動,老人家怕我們把這個重點滑過去。成德保證歷朝歷代的祖師註解沒有註說我最佩服孔老夫子八個字,是老人家看到這個時代,孔子的這個態度太重要了,一不守住這個態度很難不學偏掉。他老人家慈悲,多次講我最佩服孔老夫子,我們一聽這句話就開始注意了,哪一句?哪八個字?老人家還有一句,我最佩服老祖先的八個字,「行有不得,反求諸己」。老人家都在教導當中把最重要聖人、祖先的心法傳給我們,更重要的是我們要受持。從明師受戒,這個戒不是指五戒、十戒而已,是老師的教誡。在密宗講三根本,護法是事業的根本,本尊是成就的根本,而上師是加持的根本。我們在一切境界當中都能首先提起老師的教誡,老師就隨時加持我們。我們一提起老師的教誡,在境界當中不會感情用事、不會迷糊,會提起正念、提起理智,「正念現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我們也要會判斷明師。

  再來第三點,明師不以神通度眾生,這是佛陀很重要的教誡。有一部連續劇拍得挺好,「佛陀傳」,印度拍的。當時候我們在蘭彼得,師長老人家帶頭帶著我們看。其中就有一集,弟子出去托缽現神通,回去被佛陀呵斥。因為這些邪魔外道他也有神通,但是他不能講經說法,可是假如用神通,到時候大眾分辨不了就很麻煩。尤其佛在《楞嚴經》特別提醒,末法時期邪師說法如恆河沙,太多了。佛門的規矩,只要現神通就得走,只要暴露身分就得走。

  其實我們細細去想想,昨天我們還跟大家提到學習還要善體會。比方寶誌公,寶誌公是觀世音菩薩再來的,他身分暴露了假如不走,大眾來找他幹什麼?你幫我頭摸一下我就沒有災難了。全部都不是來聽經聞法,都是來搞這個,摸一摸我就發財了,你是觀世音菩薩,那這個時候得走,大家不是來求道。不能暴露身分,暴露身分規矩就是要走。他假如說我是觀世音菩薩再來的,當天沒走,騙你的,我們都要會判斷。當然為什麼現在邪師那麼多,還有那麼多人信?這也要反思,可能自己有好神通的習氣,就會跟這些緣分交感,這也是我們要冷靜的地方。

  再來,我們用佛法幫助別人不能邀功。比方這個人家裡有問題,你建議他要好好持經、好好念佛,最後他病好了,病好有很多原因在裡面,可能有無量的佛菩薩在加持,你可不能變成我讓你病好的,對人就有控制,你要聽我的,我們的習氣可能就在這個境緣當中現前。黃念祖老師說,不能說人家不跟你學就開始罵人叛徒。師生的緣不能有一絲毫勉強,勉強的緣終究留不住;反而不要強求、不要控制,說不定他一時不能體會你的苦心,但是他離開一下,可能經歷一些事,他又懂得你真正為他好,他會再回來。假如你現在就「你不可以走」,控制,「你走了你要下地獄的」。我覺得佛陀好像從來沒有用威脅的口吻,不能好為人師。

  包含我們聽師長講經,真正善知識他看到一個人都是要成就人家的,他會看這個人的根性,甚至於跟他交談最重要的了解他最佩服誰,然後鼓勵他、介紹他去跟著他最佩服的人學。因為他要跟這個人學鐵定要百分之百相信他,不只不會控制要求,他會幫助對方去跟他緣成熟的善知識學。

  再來,善知識他會給我們表演格物的功夫,改習氣。因為聖教的功夫在哪?在放下。你可以講得天花亂墜,但放不下,那連門都沒進。就像夏老師講的,學道的人須打破自欺一關,始有商量處,須灼然見得滿身過失,功夫始有著手處。修學老人家說的兩件事:知過、改過,改過就是放得下習氣。善知識一定會展現他放下習氣,他修學前後一定會有很明顯的改變。我們找老師都要慎重,這攸關我們一生的法身慧命。

  我們看弘一大師,他學佛前才子,也是風花雪月;接觸佛法了,一心向道,世間五欲六塵說斷就斷,說放下就放下,把唐朝的道宣律祖的南山律,斷了那麼久的,閉關三年,把它整理傳承下來,這對佛門的貢獻太大了,那種向道之堅我們聽了都動容。尤其老人家講經的時候講到了,弘一大師年輕在日本的時候,他的朋友跟他約來找他,遲到一分鐘,罵那個朋友,罵完門關起來,也不讓他進來,脾氣不小。可是弘一大師修行了,身邊的人煮飯端上來,「大師,抱歉,今天煮鹹了」。弘一大師笑著,「鹹的好」。又有時候,「大師,抱歉,煮淡了」。「淡的好。」什麼都好。本來脾氣那麼大,修行之後什麼都好,恆順眾生,隨喜功德。

  大家看師長眉毛那麼厚,主見很強的,小時候好像高他兩個年級那個同學太霸道了,老人家很仗義,看不過去,結果打了一架,把老人家的鼻子都打歪了。老人家是很仗義的,那麼小,大他兩歲都比他高多少,都不怕,脾氣確實不小。但是你看老人家學佛之後在國際間走填寫資料,有一欄叫興趣,老人家想都沒想寫了八個字,「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我們有脾氣怎麼恆順人家?順不了。好像經典裡面從來沒有說哪一尊菩薩很有性格,沒看過吧?有性格就有稜稜角角,會刺傷別人的,不小心耍個性子就傷了人家的心。行菩薩道要先磨一磨,磨得外圓,不會傷人。

  善知識都展現放下習氣的功夫給我們看,而且善知識是無私付出,絕對不會要人情、邀功,搞得人家壓力很大。一切隨緣,不要控制、不要要求。真正有修行的人會體會到世間的事情絲毫不能勉強,而且善知識他一定給我們展現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這一句在《金剛經》裡面多次提出來,要離相。般若為眼,五度如盲,我們假如不離相,我們做的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統統只是福報邊事。六祖大師講,生死大事,福不能救。只要我們不是往離四相的方向在修,修的都是輪迴業,輪迴的善業。老人家進一步提醒,善業是福報,但不一定在三善道享。我們觀察現在比方說有一個很有錢的人,把遺產留給他的小狗,他不留給人,他留給小狗,那隻狗有沒有福報?那也是牠前生行善,可是牠是墮在畜生道享福。我們看《阿難問事佛吉凶經》翻譯的安世高大師,他前世修行的道友,出家人,明經好施,可是托缽的時候瞋恨心起來,嫌飯菜不好,結果下一世就墮到畜生道當龍王。

  般若重要,不取於相,要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大乘法印,只要符合這個法印的都是大乘佛法,「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更重要的在第三句,「自淨其意」,我們只有前面兩句,還是世間的善法而已,自淨其意就出世間了。有我相就很難得到清淨心,我的房子、我的眷屬、我的團體,我的……這些我所愈來愈增長,很冤枉,可以當生了脫生死的大法我們把它修成輪迴。

  成德二十多歲的時候,有機會去接近佛教團體,當時候我經典也沒有怎麼讀過,去參加活動。我記得在火車上聽到這些修學的人說,誰誰誰是我度的,誰誰誰是我度的。我當時候聽心裡覺得有點怪,我也不知道怪在哪,就是他那講話的語氣、態度我就覺得怪。剛好以後讀了《金剛經》,佛陀說「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佛都沒有說他度眾生,怎麼我們這些佛弟子動不動就是誰誰誰是我度的、誰誰誰是我度的?佛講的,他起了這個念頭,他就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我的團體,輸人毋輸陣,這兩台遊覽車你負責了,拉人家參加法會。那都太攀緣,那種做法都不符合佛陀的教誨。

  我們看老人家提倡三時繫念,親自把《三時繫念》講一遍,讓我們明理,不是都是湊熱鬧而已。佛法是要了脫生死的,佛法不只是行善而已,甚至行善還要不能著行善的相,不然還是搞輪迴。善知識一定是展現無我、無我所、離四相,我們都要會判斷,不然捲入四相很難不有人我是非。

  「明師受戒,專信不犯」,不懷疑老師,而且老師的教誡不違犯。「精進奉行」,不只學了,還很精進不懈怠。精就是不雜,不能學得太雜。李老帶著師長學習,一部經學通了再學下一部,沒有學通老師不允許你學下一部,這樣才能進步。我們看挖井,一直挖一直挖可以挖到水;你挖一下又不願意挖了,又再去挖另外一個,挖了十個洞都挖不到水。精進的「精」字很重要,制心一處,無事不辦。儒家也講「惟精惟一,允執厥中」,都是強調要專精,不能雜。「不失所受」,不能忘了老師所教授的這些教誨。顏回夫子表演給我們看,拳拳服膺,老師教的他都不敢忘。孔子說:「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孔子跟顏回談話,談了一整天,顏回都是一直點頭,沒有提出疑義,也沒有發問,看起來好像到底有沒有聽懂,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他離開老師以後,孔子仔細觀察,跟他講的道理他都能夠去跟同學們發揮得很好,講得很清楚,所以他是老師講的他完全領納,隨文入觀,他不失所受。

  這段話是談到了我們學生的態度。我們剛剛分析了幾個要點,那是老師應具備這些條件,也是我們判斷明師的標準。《韓詩外傳》也對人師有一個開解,「智如泉源」,智慧像源頭活水一樣一直冒,他遇到一切境界生智慧。成德跟大家舉過,剛好在吃飯,我們剛好聊到人本主義學派,老人家一聽馬上生智慧,「不對,應該是孝本主義學派」,教育的根本抓到了。人本,人,哪個人?首先一想到就是自己。我們看一個團體照,一百個人,交到我們的手上第一個看誰?看自己在哪裡。我們六道輪迴的因就是我執,所以儒釋道的聖人都是教我們要放下自私自利、放下我執的,他不會增長我們。我們看《論語》、看古籍都是講什麼?君子喻於義,都是讓我們提起道義、本分,沒有跟我們講利,小人才喻於利。

  現在很多這種思潮,其實對人的思想觀念都會有偏頗,因為他們都不是依照經典講,都是依照自己的想法、看法。其實現在整個世界那麼亂,這一百年左右那些提出很多理論的人,他們要背負很重的因果,那叫始作俑者。聖人都沒這麼講,你為什麼要這麼講?難道你比聖人厲害嗎?而且他們講的話編到教科書裡面去了,孔子有的教誨還不一定編進去。

  記得有一本書,好像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編的,結果到了馬來西亞,就找到一位很有威望的長老,請他審一下這本書,可不可以我們拿來教小孩?這位馬來西亞的長老他審完之後說這一本還不合格,我們不用,因為它裡面沒有孔子的教誨。我們聽了很感動。這位長老成德曾經接近過,當時候接見,他坐在我的正對面。還沒開始吃飯,飯菜正在擺,這位長者看著我,問了我第一個問題:「你知不知道陳蔡絕糧?」一個馬來的長老一開口就是問這個問題,大家能不能體會我當下的心情?有點手都快發抖了,幸好問到是我知道的,假如不知道的,那一餐飯我都不知道怎麼吃了。記得在馬來西亞的時候,一群黑人小朋友在台上給我們念《弟子規》,給我們念《群書治要》,我坐在底下也是有點忐忑,我說再不努力的話,可能以後《群書治要》是我們黑人同胞來教。所以孔子特別交代,「知恥近乎勇」。

  之前跟大家有提過,孔子說天下有五不祥。這個世界為什麼有這麼多亂象?都離不開孔子講的五不祥。智慧很圓滿,一句話就把所有的問題講完了。我們複習一下,然後對照對照現在的亂象。「損人自益」,損人利己,其實利不了自己,害自己,「身之不祥」。為什麼人跟人衝突?很大的原因就是自私,見利忘義,傷了人心。現在五倫當中見利忘義現象不少,身之不祥。

  「棄老而取幼,家之不祥」,家裡沒有孝道傳承,統統圍著小朋友轉。應該要去哪裡玩先問老人,不能先問小孩。一個家要興要衰就看知所先後,看家裡吃飯誰先動筷子,小孩先動,敗相已露。甚至於我們都看到老人還沒吃,小孩吃飽了,肚子餓了就跳上去了,喜歡吃的菜都吃掉了,也不會想著留給老人。說到這裡,太感恩自己的父母給自己的教育了,都是我們去盛飯,都盛好了,趕快去叫爺爺、去叫奶奶,給老人請回來上桌,老人吃了我們才開始吃。不能不聽聖人的話。我們的苦難來自哪裡?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

  「釋賢而任不肖」,一個團體裡面把賢德的人排斥了,用的是不肖之人,喜歡名利的人,喜歡搞小團體的人,「國之不祥」。「老者不教,幼者不學,俗之不祥」,整個風俗敗壞了。我們小的時候,四十年前,還有很好的風俗,小孩子做錯事了,附近的長輩會呵斥,父母知道了還感謝人家。現在不敢講了,甚至於現在「年輕人有年輕人的想法,我們管不了了」。這個話可不要亂講,這個話要負因果責任,不能隨性講話。「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都有責任的。

  師長有一次在聯合國專題報告,題目就是「子不教,人心壞了」,父母有責任教下一代;「家不齊,社會亂了」,家是社會的細胞,離婚率那麼高,這個社會怎麼安定?為什麼歷朝歷代的君王、從政者這麼重視婚禮?婚姻是大事,社會能不能出人才跟這個很有關係。「將合二姓之好」,優生學,近親不通婚,「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後世」,承先啟後,這是婚姻的意義,聖人分析得很通人情事理。「男女有別,而後夫婦有義」,因為分工了,互相感恩。「夫婦有義,而後父子有親」,這個「而後」不能跳過去,沒有前面就沒有後面。夫婦有義,而後父子有親;「父子有親,而後君臣有正」,忠臣出於孝子之門。而且父子有親的人他當了領導,他也會愛人,親親而仁民;他當下屬,他懂得要忠君,要報恩。我們今天說都找不到人才,企業團體也很無奈,怎麼解決?從夫婦有義,從男女有別。我們假如不找到根源,要解決問題不容易。

  為什麼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我們不看這些經典,我們判斷不出來是非善惡,判斷不出來問題的根源出在哪裡,甚至於有時候很努力在解決問題,反而讓問題更複雜。我曾經有跟大眾交流的時候說,我們想一想,哪一代人花在教育孩子身上最多?他們都說我們。哪一代人教出來的效果最差?這很值得我們思考吧?我聽過一個長輩說,我們是孝順父母的最後一代,是被孩子遺棄的第一代。要教孩子,不能只是賺錢,你都是把利擺在第一,你養出來的孩子當然被你潛移默化影響。講這個話的長輩他為什麼感嘆?因為他生了三個孩子,有一天夫妻跟三個孩子坐著一台車,開車,結果他們還買了三棟房子,他的兒子就說了,哪一棟給誰、哪一棟給誰,剛好他們三個孩子分。媽媽馬上說,那爸爸媽媽住哪裡?他兒子說,到時候再說。所以努力有結果,不一定會有好結果,得有智慧才行。

  曾經老子要過函谷關,當地的官員很會抓住機會,他說我有兩個兒子,我以後要靠誰?老子也是滿眾生願,他把兩個孩子找來,老子拿出點錢,跟那個大兒子講,你打你爸爸一下,碰一下就好了,這錢就是你的。大兒子比較憨厚,不耍小聰明的,兒子怎麼可以打父親?死都不打。大兒子走了,把小兒子找來,小兒子很聰明。「你只要打一下,哪怕碰一下這錢就是你的。」看一下,嘿,把錢馬上拿進來了。老子對著這個官員,你知道要靠誰了吧。後來他小兒子做生意,父親去世了都沒有回來奔喪,賺錢重要。這些故事都很有啟發,可不能培養小人。「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結果我們聽師長講經的時候說,幼兒園就開始教他競爭,那不知道讀大學會怎麼樣,很難想像。

  第五個不祥:「聖人伏匿,愚者擅權。」聖人的教誨大家把它束諸高閣,甚至還反對,他沒有辦法發揮。「愚者擅權」,愚昧的人掌握權力,錯誤的思想上了教科書,「天下之不祥」。學經濟的人應該都聽過,很權威的人講了一句,企業唯一目的賺取利潤。唯一目的賺取利潤,這句話是大邪說,教科書裡有。愚者擅權,聖人伏匿,孔子說君子喻於義,他居然教唯一目的賺取利潤。聽的人肆無忌憚,天經地義賺取利潤,結果把整個自然破壞得那麼嚴重。我們現在要把我們的環境重新整治回來正常的狀況,都不知道要花賺的錢的幾倍。說實在的,我們閩南話說的,賺的這是夭壽錢。你把河川污染了,後代子孫怎麼辦?你只想著自己眼前的利,都不顧死活。

  老祖宗四千五百年,那是白鹿洞書院的綱領,教導我們處事,「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都是什麼?道義,不談利。其實我們父輩都還有這個精神,兄弟之間哪會去談利?成德記得,比方說爺爺奶奶的事父親都包了,後來弟弟妹妹知道了,大哥,不可以這樣,我們也要盡點心。讓我父親說,現在有個事,你出多少,你出多少。我看我爸講不出口。「財物輕,怨何生。」我們常常說世風日下,人心不古,我們也得反思,我們自己也不能被社會的風氣給隨波逐流,我們得自己立得住。

  現代都講權利義務、權利義務,流弊出來了,雖然明明擺著權利義務,但是大部分都講什麼?我的權利、我的權利,誰在講義務?近代這些思潮是我們該冷靜的時候了,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尤其現在知識爆炸,每一年所積累的新的知識量太大,我們每天在手機當中看好多東西,假如我們沒有正知正見,很容易都被很多說法影響。我們得要「裝身於千古聖賢之列」,這是《菜根譚》裡面一句很振奮人心的話。「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印祖也是說,「人皆可以為堯舜,人皆可以作佛」,就是我們要有志氣,裝身於千古聖賢之列,不願做隨波逐浪之人。

  孔子這些話我們也是不失所受,要把它放在心上。這些都是指導我們做學生的態度,包含後面引了《華嚴經》:「善男子,若欲成就一切智智,應決定求真善知識」,真善知識是明師,「勿生疲懈」,不能懈怠懶散,「勿生厭足」,不能知少為足,學一點點就好了,要學就要把它學徹底、學通。有一段李老他生前的錄像,老人家都九十七歲了,講話語如鐘聲,你們學佛就得作佛,不然學他幹什麼?學了就有志氣、就有決心要作佛。而且「都應隨順,弗見過失」,隨順善知識的教誨,不能見善知識的過,因為我們一見過,自己的心就懷疑了,就很難誠敬,老師講的話我們就很難受益。

  當然,我們看李炳南老師,他是真善知識。師長跟他老人家學,看到李老對待學生態度有差異,可能臉上有懷疑的表情,李老把老人家叫到房間裡面來。因為每個學生學習的心態不一樣,真肯學的要真教他,不然對不起他,甚至於有打有罵;不是真肯學的,對他客客氣氣,不結惡緣,你教他太嚴格了,他一下反感瞋恨。都不能攀緣,一分緣做一分事,十分緣做十分事。而且你不跟他結惡緣,說不定他聽十年、二十年,這一分緣慢慢調到五分緣;假如用力過重,他一下子都不來見了。李老師很慈悲,他在教的時候都要拿捏分寸。好老師看到學生臉上表情不對了,還會主動去引導、去溝通,這些地方都是我們的學處。

  當學生提出疑惑,我們也很真誠跟他交流,因為我們又無所求。不能說學生提出異議了,我們就覺得不給我面子,怎麼對我的權威提出質疑?我們也要了解,我們這幾代人都是學科學的,學科學他不知不覺容易懷疑,你拿證據來。我們也能理解這些成長背景,而且我們很開放的心胸,真理它已經幾千年了,它立了幾千年,不會錯的。我們用開放的心,有時候可能學生提出來就是一個很好的機會點出現,可能我們講的時候是這個角度,他提的是另一個角度。孔子也有感嘆,「回也非助我者也,於吾言無所不說」,孔子說我給顏回講什麼他都很高興接受,對我的教學沒有幫助。這是有點講反話了,因為顏回是表完全百分之百相信的法。有一些學生,像子貢他會提出問題,可能其他學生也有這個問題,提出來的人對於孔子的教學也是一種配合。我們看到經典裡面很多是善問的人問出來的,很可能他一提問,你可以順勢的把比較全面的角度又講、又開解,大家都收穫了。甚至於有可能他講得比我們對,為什麼?因為我們也是成年以後才學的,有時候這些年輕學子他們的一些人格特質比我優秀。

  我們剛剛說般若很重要,般若不能住相,不能在時節因緣當中,剛好自己是一個教學者,就住在一個老師的相,也是住相。尤其一個人修學要得力,心念不能離開善財童子的表法,心念一離開就很難增長善根。善財童子指的不是別人,是要當生成就的人,善財童子是我們每個想當生成就的人。他成就是果,因是什麼?因是他的學習態度,他只有一個學生,自己,其他的一切人事物都是善知識。我們的祖先就有這個態度,所以他能創出《易經》六十四卦,跟天地萬物學習,這個民族能綿延五千年不是偶然的。真的,我們心態對了事事是好事。學生提出異議,提得好,真理愈辯愈明。

  接著也講,「時善財童子一心憶念,依善知識,事善知識,敬善知識,於善知識起慈母想,於善知識起慈父想,得聞法已,歡喜踴躍」,就很歡喜、很珍惜。我們之前學習《村學究語》,裡面也是說一個老師沒有母親的愛心、沒有父親的威嚴,要把老師做好也不容易。我們真這麼做了,感應,學生自自然然也對我們起慈母想、起慈父想。這些是經典給我們的教誨,老人家又以身教來帶動我們,他老人家真做到這些教誨。他跟方東美先生學哲學,方教授告訴他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終身受用,他聽了之後就真幹;追隨章嘉大師學習,三年如一日,不疲不厭;跟著李炳南老師學十年,後面這幾十年勤學勤講,不敢一日懈怠,這是真報老師的恩。我們看到黃念祖老師見到師長,很高興的說:「李老師有你這樣一個弟子就值了!」

  一個老師真的有一個傳人,那是他最欣慰的事情。而我們李老師教出了好多真善知識,我們英國漢學院就邀請幾位都是親近過李老的好老師,他們一講課儒釋道都是貫通的。我們見了這些長輩都很佩服,都覺得自己學識很淺薄,真的是初生之犢不畏虎,一招半式出來闖江湖。李老培訓出非常多,你看我們徐醒民老師九十四歲,現在一個禮拜還講經兩次還是三次,跟師長一樣報老師恩,勤學勤講幾十年,一日不敢懈怠。

  我之所以能夠得到一點成就,無不是得力於精進不懈、始終如一的耐心、毅力,以及對聖教弘揚不改初衷。佛門有說「初發心成佛有餘」,所以初發心要能夠有耐心、有毅力保持它。老人家學習也是不厭足,甚至於我們看到老人家聽學生分享,聽完,我看老人家是最認真的,學生講的一些重點,他在講經的時候也會提出來。

  我們能遇到老人家真的是我們的福報,老人家是有傳統文化傳承最後一代,他的弟弟小他六歲,沒有這個機會。而且我們要知道緣分太難,老人家假如不是在廬江出生,可能也沒這個機會,因為清朝最鼎盛的桐城派就在廬江、桐城、舒城這三個地方;假如老人家出生在上海,就沒這個機會。所以可不容易,老人家整個人生成長過程,缺了哪一個元素我們可能就學不到了,我們要感恩的太多了。

  看老人家《九十年譜》其中有一段,老人家出家之後十年,有十五個居士每個月拿十塊錢供養老人家生活。十年,十年也會有物價波動,老人家很刻苦,以苦為師,生活費都沒有增加,十年。我當時候看,當天晚上迴向給這十五個居士,沒有他們護持,老人家說了,只有兩條路,要不趕經懺,要不還俗。因緣在這個時代太難了,李老都已經先打預防針了,你講經講得不好還好,講得好連住的地方都沒有。

  我們要感恩的人太多了,包含老人家的姑媽我們要感恩,因為他姑媽嫁到了大戶人家。老人家在這個大戶人家他才體會到大家族,原來我們的文化是透過家族傳承下來,在家族裡面就把人教好了,它的紐帶是血緣關係。現在大家族少了,都快沒有了,老人家開出救世的藥方——企業家,企業團體來延續家文化。

  我們要了解,一個人要成為人才他是要有環境的。你說他什麼時候學成,那都是長期的薰習,可是假如沒有這個環境,就很難培養出人。老人家說,這沒法教的,他就是跟著十年一點一滴這樣薰啊薰。你說哪一年哪一月哪一日學的?我看是講不出來的,潛移默化。我們企業團體落實老人家的家文化重要,給整個社會做表法。

  最後老人家講到了淨土大經裡的師道。善導大師說的,「諸佛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示現在這個世間,為了什麼?其實就是為了幫助眾生當生成佛,這是老師的胸懷。為什麼要講《無量壽經》的時候佛陀那麼高興?老師就是一心一意希望最快的能夠幫助學生成就。因為極樂世界是成就最快的學校,所以所有的諸佛都勸他的學生去極樂世界讀書,沒有說搶學生的,一心一意沒有別的,成就學生。

  淨土法門能當生成就,信、願、行。信,要對自己有信心,善知識才幫得到我們。信自,接著就是信他,指的就是釋迦如來、彌陀如來,還有善知識也在其中。

  極樂世界六塵說法,天天教學。阿彌陀佛天天教學,學生天天學習。每一個學生心同阿彌陀佛,願同阿彌陀佛,解同阿彌陀佛,行同阿彌陀佛。我們念迴向偈,我們要念入心,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我們今天處事待人接物有沒有積功累德,極樂世界因為我更莊嚴。尤其我們好好修行、好好念佛,寫著我們名字的那朵蓮花就愈來愈大、愈來愈莊嚴。而且因為我們依教奉行、為人演說,那就會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因為我們他對聖教有信心,我們幫阿彌陀佛多帶一些人回老家。然後阿彌陀佛說:「於我法中,得名第一弟子。」在《無量壽經》也是交代我們:「付囑汝等,作大守護。為諸有情,長夜利益。」要「受持廣度生死流,佛說此人真善友」。我們的尊師重道就落實在依教奉行上,不是口號,也不是一時激動,也不是我常常夢到師長,佛法重實質,不是這些形式上的東西。

  最後老人家結語,緬懷祖德,知恩報恩,念佛息災。這些都是我們的本分,我們要承先,我們要啟後,不然我們對不起祖先、對不起後代。一定記住三福(三福是基礎)、四弘、三學、六度。淨業三福是最高修行的原則,首先就點出來孝親尊師,「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而這些經典、這些教誨在哪裡落實?就是當下。假如大家覺得我現在讀到一句我當下沒法做,請大家一定要提出來,我們好好探討探討。不然我們會形成心理的障礙,經教有一些不能落實,我們在學的當中產生了自己的分別執著,這樣就有障礙了。也有同仁提出來,老人家講的東西太理想了。這個話不能亂去再給人家講了,假如你一講,對方一聽,對啊對啊,我也這麼認為,那他再來聽老人家講經的時候,會不會聽了這些都太理想、這些都太理想了。

  成德跟著老人家學,老人家教導的,釋迦牟尼佛講的都是契我們這個時代的機,契我們娑婆界的機,他不會講完跟你說「對不起,你做不到」,那不是跟我們開玩笑嗎?我們跟著善知識學,要謹慎我們有一些心念偏了自己要觀照到,或者善友為依,我們要互相提醒。

  老人家馬上告訴我們,我們現在共聚一堂,祭祀中華民族萬姓先祖,緬懷祖德,知恩報恩,念佛護世息災,這是孝敬的具體表現。具體落實,當下就可以做。所以是中華民族代代承傳的美好品德,也是圓滿成佛的大根大本。

  孝是中華文化根,敬是中華文化本,孝道和師道正是中華文化的大根大本,也是儒佛設教、世出世法之根本所在。願我們共同效法和學習古聖先賢的孝敬德範(因為老人家前面舉了很多古聖先賢的例子),我們追往古,繼孝思,念佛息災,學為人師,行為世範,承傳命脈,繼往開來,直到圓滿成佛。

  這一生真的能學為人師,行為世範,盡力傳承文化,這個功德迴向,決定往生。假如您教出一個范仲淹,以這個功德就能往生。我們李老師傳給老人家的教誨當中有一句特別重要,老人家都貼在攝影棚裡面,在李老的法照下面,「至誠感通」。我們真的發起追往古,繼孝思,如《孝經》講的,「無念爾祖,聿修厥德」,我念著祖先的德範,我要效法他,我要傳承他,這個至誠的孝心,「孝悌之至,通於神明,光於四海,無所不通」,馬上祖先佛菩薩的加持就上來了,不是等我們學了幾年之後,馬上,感應不思議。那天跟一個十幾歲的孩子,跟她交流至誠感通,她說我很相信。我就很驚訝,她怎麼很相信?她說有一次我要勸我爸爸,我真心為他好,我覺得我講話怎麼這麼順,平常講話都沒有那麼順,她覺得這有加持。為父親好,孝心,諸佛如來、古聖先賢都是至孝之人,感通了。

  我們這一段開示就跟大家交流到這裡,有沒有哪一位同道這一段教誨學完你很有感觸,或者你有去實踐老人家教的哪一段有很寶貴的心得,也可以分享給大家。

  昨天我們有提到「元亨利貞」,利是義之和也,我們在謀取利益的時候,我們都會考量到我們的義,這叫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而且在賺錢的時候,絕對不會忽略掉孝順老人、養育子女。假如我們只想著賺錢,忽略了我們應盡的道義本分,你賺的錢多,很快就沒了。有一對夫妻本來都是當老師的,後來看到人家賺錢,辭掉都去做生意,把孩子就送到很貴的那個學校,沒怎麼教。兩個夫妻辦工廠賺很多錢,結果忽略了孩子教育,孩子心性偏了,賭博,然後把他們工廠的地契都拿去抵押掉。最後他們幾十年的心血化為東流水了,兩個夫妻想不開,到祖墳前喝農藥自殺了,當然這很遺憾了。「至要莫若教子」,這個最重要的道義不能忘。古人這個義之和也,一個家庭能夠持久興旺,利一定跟義是相應的。

  還是沒有人舉手,好,我們說不能有控制要求,我們接著進入師長跟隨李炳南老師學習經教十年因緣。這篇可謂老人家將他學習的心境態度,包含老師教學的方法智慧和盤托出給我們。而且這不是學知識,這是能夠學通儒釋道的教理,做一個傳承儒釋道的弘法人才,是定位在這樣的老師跟學生。當然我們跟著老師學習不能挑著學,一有挑就不是跟老師學,為什麼?是自己在挑,哪怕挑出來老師的部分,可能也是照自己的去理解了。而且我們剛剛說了不生疲懈,聽善知識的經教不能有那種懈怠、不耐煩,常常拿著遙控器快轉,是學不到東西的。為什麼?善知識講一段話,哪怕十分鐘,就是一篇很精闢的文章,大家去觀察看看。比方說老人家早餐開示半小時,起承轉合,那是心性流露。所以不能說一開始這一段,這是客套話,跳過去,善知識每一句都是很真心的。

  今天是雪公往生三十週年,台灣的同學們很用心,組織這樣一個論壇。這也是在感恩人家的發心,隨喜人家的發心。做為對老師的緬懷和紀念,這很有意義。主辦方希望我來談談和李老師十年學教的因緣。這主辦方也是我們的學處,懂得請法,請了當時候我們徐醒民老師、江逸子老師、果清律師,好多這些長老級的,都是老人家的同學,都是親近李老很多年的。懂得請法,萬法緣生,這個緣過去了就沒機會了。請到那麼多真善知識,論壇參與的人受益可大了。這也是我們的學處,懂得請法,請轉法輪,主辦方也是把請轉法輪表演給我們看。我也很歡喜來回顧這一段經歷,和盤托出。

  首先結識恩師。老人家提到他出生在一個動亂的年代,災難頻繁,因為經歷過戰亂,走過十幾個省,那樣的情況我們很難想像,但老人家也是在這樣的環境培養出憂國憂民的胸懷,看到太多苦難。老人家在十四歲的那一年,因為家貧失學,不得不去做童工養活自己。我常常坐在小河邊樹底下,就問自己,我為什麼活在世間?我活在世間為的是什麼?會去思考人生的意義何在。讀到這裡我就很慚愧,我在十四歲的時候就想著哪裡好玩,這善根差太遠了。善根差那麼遠,老人家是這麼學才學成的,我假如不這麼學都不知道要墮落成什麼樣子。客觀的分析還是很重要的。

  我們讀到老人家家貧失學,這是他人生的遺憾,可是他把它轉成一種願力,他希望天下人都有聖賢書讀,很支持教育,而且法寶都是免費的,這是化悲憤為力量、化苦難為願力。我們看看這個世間多少人因為師長才能讀到聖賢書,成德就是因為師長才讀到的。雖然我念高中的時候也有中華文化基本教材,但是那是考試用的,沒進我的心,遇到老人家才知道是寶。至要莫若讀書,神交古人有法喜,自己很感謝老人家。

  來到台灣後,雖然無依無靠,但很幸運,在二十六歲那一年認識了方東美先生,方老師為我講哲學概論、佛經哲學,把佛法介紹給我。我們要很感謝方教授,因為沒有方教授不一定能夠扭轉師長對佛教的偏見,因為他最佩服方教授,哲學泰斗,老人家那時候很想學哲學。今天要迴向給方教授,感謝他,我們才有法可以學。

  又受到章嘉大師的教誨,我的人生才有一個目標、才有一個方向,目標是大乘佛法,方向是學習經典。章嘉大師的恩德很大,因為老人家說,我的佛學基礎是章嘉大師幫我奠定的,根深蒂固才能枝繁葉茂。老人家指導我們修學的觀念、態度,好多都是承傳章嘉大師的,比方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不能搞表象的、搞虛的。什麼叫懺悔?後不再造。還有修行要解行相應,好像兩個輪子,這樣很平衡,解幫助行,行幫助解,都是章嘉大師教的。尤其很重要的,教導老人家,你要學佛,要學釋迦牟尼佛,你真學,你的一生佛菩薩安排,自己不操心。這個指導很重要、很具體,目標就是釋迦牟尼佛,以他老人家為榜樣。

  我們看到老人家遇到前面兩個老師,他人生很有目標、很有方向,我們讀到這裡馬上反觀,我現在自己的人生有沒有很有方向、很有目標?我們每天還會東摸摸、西摸摸,時間這樣浪費掉,鐵定我們的方向目標還不夠明確,不然會怎麼樣?時間不夠。孔子看到子貢在批評別人,孔子說,「賜也賢乎哉?夫我則不暇」,我哪有那個閒工夫,用功時間都不夠。夏蓮老跟孔子一鼻孔出氣,夏蓮老《自警錄》裡面,學道之人無剪爪之暇,安有時間說閒話。我讀到這一句我就想一想,我有沒有沒時間剪指甲的情況,假如都沒有,我還不叫學道,差遠了、差遠了。可能向道的人他很認真、很精進,但是看到指甲長了,好好好,明天剪,明天又忘了,拖拖拖拖了好幾天,無剪爪之暇。這些法語都是過來人表演給我們看的,我們肯受教,對照對照找出距離,知恥近乎勇,趕緊迎頭趕上。

  三年後章嘉大師圓寂了,我對佛法生起信心。我們生起來了沒有?認為這一門值得一生去修學,所以我就把工作辭掉專門學佛。因為老人家他隻身一人,他也有發願學釋迦牟尼佛。當然不是說學佛一定要把工作辭掉,各有因緣,但是最重要要依教奉行,尤其都要學釋迦牟尼佛。學釋迦牟尼佛不一定是要出家才能學,一心為正法、為眾生。佛陀那個時代也有維摩詰居士,在家佛,這都是重要的表法,我們是居士,我們效法維摩詰居士。但是畢竟人生都要有取捨,得把時間用在刀口上,不能浪費掉,一寸光陰一寸金,什麼該捨、什麼該提起也是很重要。

  朱鏡宙老居士介紹我認識懺雲法師。大家有沒有發現老人家都交什麼朋友?都交爺爺輩的朋友,難怪他的見識非凡,你每天接觸一定受他們影響。你都只結交跟你一樣年紀的,可能就「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喝咖啡、聊是非,就不好了。都跟這麼年長的,這些年長的都是貴人,重要的因緣都是這些長輩出手幫他。

  懺雲法師在埔里住茅蓬,我跟他住了半年,懺雲法師說我是個講經的材料。我們還要感恩懺雲法師發現人才。大家要知道這一段還可以打開來講,老人家一天八百拜,半年下來十萬拜超過了。老人家說這是他很重要的修學基礎,因為禮佛一拜滅罪河沙。章嘉大師說佛氏門中有求必應,你假如求了沒有應是你有障礙,你要把它去除,你要把它懺悔,禮佛最好的懺悔法門,身禮佛,心念著佛。這都是老人家很重要的經歷。

  勸我發心講經。講經去跟誰學?最好的就是跟李炳南老居士學,李老居士正好那個時候在台中開一個經學班。正好!這個世間沒有偶然的事情,看起來是正好,冥冥中佛菩薩、古聖先賢他們可能開了好幾次會,調兵遣將安排,正好!我們慢慢自己去體會,真的很有意思。

  我也是以前聽一個公案,有一個人弘法很辛苦,到了一個破廟裡面住下來說,好辛苦!突然空中傳來話說,我們比你更辛苦。因為他是真正弘法,很多龍天護法都得他的吃、他的住要去幫他張羅,這是真的不是假的。

  專門訓練講經的學生,所以我離開茅蓬去台中親近李老師,和老師的緣就是這麼結下的。

  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我們下次再接著學習這段非常重要的開示。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