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一年,從心出發——走向幸福的道路

  教育的原理原則

  在中國,使用了七百多年的啟蒙書《三字經》上前面有八句話,就是中國老祖宗教育的原理原則,這八句話說,「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這是中國五千年來古聖先賢教育童蒙基本的概念,千百年來沒有變化。

  每個人剛剛出生的時候,本性都是善良的,但是習性會受到環境的污染而變成不善,如果不加以教育,習性會變遷,離本性愈來愈遠。教育的原理原則就是要專一,古人教育的理念由始而興;目的是要扭轉不善的習性,回歸善良的本性,也就是要棄惡揚善、改邪歸正、端正心念;教育終極的目標是柔和,把我們的本善永遠保持下去。

  

  認識高等教育

  什麼是高等教育?這裡的高等教育是指能夠幫助大家端正心念的聖賢教育。中國自古以來重視教育,中國人讀書的目的是成為聖賢君子,所以,教人成就聖賢君子的教育就是高等教育。

  中國古老的經典《大學》就是專講高等教育,它一開頭就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高等教育的宗旨,在於顯明自己本來光明的性德,也就是回歸善良的本性;在於親近人民,使大眾都能夠顯明心性,回歸本善;在於達到完美的境界。明白了最終的目標是達到完美的境界,就要把心定在這個目標上,如此心就能安定下來;心安定之後,清明的智慧就會顯現出來,有了智慧就能有所成就。

  

  修身為本

    《大學》又說,「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這是說,上自國家領導人,下至平民百姓,全部都是要以修養品性、端正心念(修身)做為根本。這個範圍很大,意思是所有的人都應該修身。運用在今天的大學教育裡頭,那就是無論所專攻的是文科、理科、工科或者是商科,都要以修養品性、端正心念做為根本。所學的技能是枝末,修身才是根本,如果本末倒置那就錯了,就可能產生很多問題,不善的習性可能偏離善良的本性愈來愈遠,甚至會損人利己,危害社會。

  怎樣才能修身?這就講到要格物、致知、誠意、正心。

  

  戰勝自己的欲望

  格物就是放下對於物質的欲望;「格」是格鬥、是格除,格物是跟自己的欲望,貪瞋來打仗。戰勝自己的物欲,放下自己的自私自利,放下貪瞋痴慢疑這五毒煩惱,這是教育的大根大本。

  欲望是無底的深淵,會蒙蔽人的智慧,使人迷失正確的人生方向,甚至陷入萬劫不復的境地。所以中國古代禮儀的經典《禮記》上說「欲不可縱」,意思是人不能放縱自己的欲望,必須有所節制。

  

  啟發真實的智慧

  「致知」,格除物欲之後就有了智慧,真實的智慧才能夠生得起來。真正能夠把物欲放下,甚至於物欲的念頭變淡了,都能感到頭腦清醒了。這個知是真知,是人的良知良能,也就是本來光明的心性,《大學》裡講「明明德」這個智慧,這是真智慧。格物可以達到寂定的目的,而致知是從定起照,生起觀照的作用,這樣才能成就智慧。一天到晚眼睛看到的、耳朵聽到的,六根接觸到六塵境界全是學問、全是智慧,這才叫致知。

  

  真誠顯露真心

  致知而後才能誠意,就是至誠心,沒有一絲毫的虛偽,也就是真心、大菩提心。格物是放下煩惱障,致知是放下所知障,這兩種障礙放下之後,才能夠恢復自性的智慧光明,真心就顯露了,這就是聖賢,這就是神聖。「正心」就是真心所起的作用,對於自己而言,是好善好德的深信之心;對別人而言,是救苦救難的大慈大悲。

    以上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是修養品性、端正心念,是內學。中國古人講,內是以真誠,外是以慈悲,救度一切眾生,端正心念是內學。所以說「內聖外王」,是內學、自覺,也就是高等教育或是聖賢教育的根基。後面這四條,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外王,也就是怎樣教化眾生,怎樣統理大眾,是覺他,也就是高等教育或者是聖賢教育的運用。

  

  走向幸福的道路

  什麼是幸福?這個地方所說的幸福,就是《大學》上所說的「修身、齊家」。修身的喜悅我們可以從《論語》第一章看到,翻開《論語》,第一句話孔子說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就是把學習的目的、修身的受用全部給我們說出來了,我們為什麼要學習?為什麼要跟古聖先賢學習?為什麼要修身,修正我們的思想,修正我們的言語、我們的行為?就是孔老夫子在《論語》上這句話,「不亦說乎」,快樂!

  換句話說,就是為了人生幸福、家庭和睦、社會和諧。悅是喜悅、快樂,這個快樂從哪裡來的?是從學問來的。學了之後,要把它落實在生活、落實在工作、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上,這就叫「習」,習是落實。落實聖賢教誨真是快樂!自己快樂,別人也快樂,不亦悅乎。

  我二十六歲,跟方東美先生學哲學,方老師告訴我,「人生最高的享受」,用佛家的話來說,就是法喜充滿;用孔子的話來說,不亦悅乎。落實聖賢的教誨,現前的受用就是快樂無比。這個快樂與社會地位沒有關係,與財富沒有關係,孔老夫子是平民,沒有做過高官,他也沒有財富,他比誰都快樂。回到佛教來看,佛教裡面最快樂的是釋迦牟尼佛。我們學佛、學儒,為什麼?快樂一生,這就是幸福。

  「身修而後家齊」。把自己本分做好,這是修身;身修好了,你在家庭決定影響你一家人,使一家人和睦,你的家就整齊,家道就興旺;所謂「家和萬事興」,你的事業很順利。在團體裡面亦如此,你身修好了,決定影響團體成員,團體大眾尊敬你,以你為榜樣、為模範,大家都向你學習,你的言行足以成為同事們的好榜樣。團體上下和睦,這個團體就會興旺,團體就會好,決定會影響你的鄰居、你的親戚朋友,他們看到你們這一家這麼和睦、這麼歡喜、這麼團結、這麼合作、這麼興旺,所以大家都向你學習。

  

  幸福遍天下

  什麼是和平?這個地方所謂的和平,就是《大學》所說的治國、平天下,「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齊家後就能影響社會、影響大眾,幫助社會安定和諧,幫助國家富強,幫助天下太平,這是高等教育或是聖賢教育的終極目標。

  我們念念不為自己,也不為某個家庭、某個族群著想,我們拓開心量,念念為整個世界的苦難眾生著想,這是發大心;我們希望這個世界能夠安定和諧,互相尊重、互相包容、互相敬愛、互相合作,這是發菩提心,是認識到萬法一體、人我不二的心,是求覺悟的心。

  平天下是什麼意思?「平」是公平,天下眾生都得到公平。怎樣才能得到公平?就是要平等對待、和睦相處;平等對待是「平」真正的意思,和睦相處就是「和」的意思。如果國家與國家之間、政黨與政黨之間、族群與族群之間、宗教與宗教之間,都能做到平等對待、和睦相處,就能帶給全球眾生幸福美滿,帶給世界安定和平。

  

  開啟人類寶藏的鑰匙

  中國這套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高等教育,聖賢教育的智慧、理念、方法、經驗與效果,完整的記載在《四庫全書》與《四庫薈要》之中,這是全人類共享無比珍貴的文化寶藏。

  讓全世界人都享受到中國老祖宗的智慧、理念、方法,幫助我們每個人一生快樂幸福,幫助我們每個人家庭和諧,幫助社會、幫助國家,幫助整個世界永遠沒有戰爭,人類永遠互相尊重、互相關懷、互相照顧、互助合作,這是我們理想當中的高等教育。讓年青人學習,人類的文化珍藏就不至於失傳了,而且能發揚光大,傳給後世。

    對如何解決現代社會所遇到的這些衝突、問題,古聖先賢已經把這些理、事、因果說得很清楚,說得很明白,純粹保存在《四庫全書》裡。可是,這部書太大,一般人讀不了。好在它還有兩個精華的小本,就是《群書治要》和《國學治要》這兩部書,《群書治要》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綱要;《國學治要》是做學問、深入《四庫全書》的綱要。

    漢字文言文是漢學的入門鑰匙,得到這把鑰匙,你就能夠自在如意的從這些寶庫汲取老祖宗五千年智慧經驗的精華為自己所用。文言文是古今不變的書面文體,可以毫無障礙的將幾千年前古人的思想用這個方法傳遞給我們,我們也能夠懂得,不會錯解它的意思。

  中國傳統高等教育能夠為人類帶來幸福和平,讓世界各個民族的寶藏、文化遺產,在全球各地都能得到廣泛的學習和繼承,讓個人的安樂、家庭的幸福、社會的和諧,乃至於世界和平,都能通過高等教育得以實現,我們相信,這真正能夠做到為往聖繼絕學,為天下萬世開太平。

  《以高等教育的方法達到幸福和平》 2016/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