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百家姓-第44集

  我們再往下看到,下面一位鄧姓的歷史人物鄧艾。鄧艾他是三國時期曹魏比較後段的名將。鄧艾他本名叫做鄧範,因為在同鄉有人跟他同名同姓,所以後來他就自己改了姓名,免得有一些稱謂上,或者是理解上面的困難。後來鄧艾在曹魏西邊的戰事,就是防堵蜀漢大將姜維。當時蜀漢的諸葛亮已經往生多年,諸葛亮把兵權交接給姜維,所以後來姜維就一直在漢中這一帶防線跟曹魏對峙。後來鄧艾突破了防線,偷渡陰平這個地方,然後就長驅直入,繞過了姜維,直接抵達成都,迫使劉禪投降,立了滅蜀的奇功,最後他獲封太尉。可是立下大功的鄧艾,卻遭到了鍾會聯合另外一位監軍,叫做衛瓘來誣陷。鄧艾帳下的將士原本想要解救鄧艾,可是衛瓘怕鄧艾報復,於是就先行斬殺了鄧艾,使鄧艾沒有辦法受到公平的審訊。連同鄧艾的兒子鄧忠,也在此誣陷行動裡面遇難了。鄧艾因為建立這個不世之功,所以受到了鍾會的嫉妒,也因此命喪在軍中,也是令人不勝唏噓。

  這邊提到的劉禪,大家對他都是比較負面的觀感。其實我經常都開玩笑,在三國人物裡面,哪一位是最快樂的人物?就是劉禪,就是阿斗。年輕的時候,你看,因為父親的關係,所以就在光環之中生活,後來父親稱帝了,他也順理成章成為太子,所以後來也順利接班。當然大家對他的觀感就是說,你阿斗,你劉禪就是不理朝政,每天都在後宮跟宮女跟太監混在一起,對於國家施政沒有很大的建樹。其實從某個角度來看,我問大家,如果當時有一位很能幹的諸葛亮,有這麼能幹的費禕、董允等等這些能臣在主持國政,從某個角度來看,其實劉禪的權力是被架空的。所以也有人比較從陰謀論的角度來看,如果劉禪真的要勵精圖治,他想要收回大權,這些大臣們,這些武將們,說不定也會有另外一番的觀感,或者是有一些不利於劉禪的行動,當然這是陰謀論的角度來看。所以劉禪也知道,既然有這麼多的大臣幫我分憂解勞,那我又何不落得輕鬆度日?所以後來他就在政壇上面,沒有太大的建樹。一直到晉朝建立,統一了三國的分裂時代之後,他也被安上了一個公爵,他被安上了安樂公這個公爵。這個安樂公,後來劉禪就被遷到當時的國都洛陽,當時他年紀也不小了,然後也是過著很安樂的生活,所以叫安樂公,錦衣玉食。然後在宮廷裡面,如果有一些喜慶的時候,皇帝還會邀請安樂公劉禪到朝廷來,接受大家的宴饗。有時候就會被揶揄,皇帝就會問他說,安樂公、安樂公,你還記得你的故國蜀國嗎?劉禪怎麼回答?什麼蜀國,什麼蜀國?早就忘記了,什麼東西?我不知道,我不知道。所以後來就有一句成語叫什麼?樂不思蜀。如果劉禪當時當皇帝這麼問他,他流露出哀戚的表情,那大家可以想像,他當天晚上還能活命嗎?所以他也是不得不要做出這樣子,忘記故國,背棄傳統的這樣的言論,那也是不得不的一種表現。各位知道劉禪最後活了多久嗎?他活了六十幾歲,一生安安樂樂。所以在三國人物裡面他過得最快樂,他不像劉備這麼的辛苦打天下,他不像當年的五虎上將,在戰場上廝殺,你看關羽關將軍頭據說被砍下來,張飛後來是被部將給刺死的,給殺死的,諸葛亮鞠躬盡瘁,死在前線,哪有一個人像他那麼快活?沒有。所以要這麼來講,劉禪是很多人羨慕的對象。

  好,我們再往下看,鄧石如。鄧石如是著名的完白山人,鄧石如的原名叫做琰。藉這個機會,我們把這個字音也學一下,念作三聲,眼睛的眼。字頑伯,號完白山人,當然他有很多的字號,我們不一一細講,他是清代集書法家,篆刻家,畫家,文字學家於一身的藝術大師跟學者。這個一生的生請幫我改一下,這個一生是身體的身才對,他有多重身分在身上,所以不是一生的事業,是在他的身上,所以這個字是身體的身才是正確的。鄧石如年輕的時候,因為家裡面很貧窮,所以沒有資源去上學堂,九歲的時候,曾經短暫的讀了一年的書,停學之後,因為家裡面真的需要有人力來幫忙,所以就幫忙家裡面去采樵,賣餅來餬口,後來又學了一點技術,靠寫字,刻印章來謀生。鄧石如也曾經在江寧的大收藏家梅鏐,這個鏐,先前我們曾經講過這個字音,在他那邊也待了八年,向他學習,向他來求學問,很好學。後來在拓碑,在書法,在刻印章,等等這些書畫的領域,又有更大的成長跟進步,所以後來成為清代很有名的書法家跟篆刻家。在中晚年的時候,鄧石如在湖廣總督畢沅帳下擔任幕僚,畢沅帳下有很多當時很有名的學問家,像張惠言、包世臣,也因為是同為幕僚的關係,向他來學習書法。所以他在這方面的領悟還有表現,都是當時為人所通知。而且他自己也有一些藝術的體會,也在一些文章、書籍上面來做闡發。所以他在篆刻的表現上面,真的是獨樹一格,跟以往的表現方式迥然不同。後來因為他的推廣,也形成了一個流派,叫做鄧派。所以鄧派的篆刻,還有藝術風格,也為後世所景仰。這是鄧姓的歷史名人。

  接下來我們就進入到了另外一份講義,從一百八十一姓開始談起,郁姓。郁姓因為在中國大陸簡化字的關係,憂鬱的鬱,筆畫很多的那個鬱,跟這個郁它是同用一個字,就是寫成這樣。

  所以先前也跟大家報告過,有一次跟我的老師到中國大陸去開會,計程車司機,這位師傅就說他姓郁。老師問他說是哪個郁?他說是鬱金香的鬱。我們老師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他怎麼都沒有聽過有鬱金香的鬱這個姓氏,然後他還問他說,師傅,師傅,你是漢族嗎?還是少數民族?因為少數民族有些姓氏不是我們漢族常見的,所以他直覺以為是少數民族。他說不是,我是湖南人,漢人。然後他想了老半天,終於想通了,你那個郁是不是一個耳朵邊,然後一個有沒有的有?他說對,鬱金香的鬱,不是,原來那個郁是這個郁,因為簡化字的關係,合在一起用了。當然因為簡化字的關係,也有這種發生一些誤會。譬如說稻穀的穀簡化字怎麼寫?就寫成山谷的谷對不對?所以它兩個字用一個字,如果對簡化字不了解的人,我們會看到五谷豐登,怎麼會寫成山谷的谷?很多人都想不透,五穀豐登怎麼會是山谷?後來才知道它是兩用字。所以也有一些容易造成誤會的地方。

  當然簡化字我們也了解,它是中國大陸在建設的過程裡面,為了要消除文盲,希望能夠將文字簡化,可以讓更多的人來學習文字,所以不得不有這樣的一個政策來推廣,當然也造福了很多人,因為字變簡單了,筆畫變得單純了,所以可以比較快的去學習,去記憶,所以也造就了很多的老百姓,可以有機會讀書識字,當然是有它實際的需求。不過對於文化傳統的維護、保存跟發揚,簡化字還是多多少少帶來一些不便,還是容易帶來一些誤解。所以這個也是靠我們海峽兩岸的大家要有一個智慧,看看如何來從中取得一個平衡,既可以保留文化精髓,又可以方便大家來閱讀書寫,這個是未來我們可能要思考的一個重大問題。因為文化的交流文字是很重要的,先前我們講過秦始皇的功過,統一文字是他的大功,所以它是我們一定要面對的問題。或許未來可能慢慢的會趨向於識繁寫簡,現在中國大陸好像也有這樣的聲音,就是我認得,我要會認繁體字正體字,可是我寫的時候我可以寫簡體,因為畢竟中國十幾億人口,突然之間要做一個很全面的改換不容易,但是如果慢慢的調整為你能夠認,正體字筆畫多,不好寫,沒關係,因為你基礎是從簡體字,你會寫,然後再從這個基礎再來認繁體,至少是大家比較可以去接受的一個調整的方向。學簡化字容易學,學正體字不容易學,可是我們如果兩種情況倒過來,事實上如果你先學正體,再來學簡體就很簡單;反過來,像我們現在有很多陸生來台灣來學習,因為他們都寫簡體,一下子要認繁體他們覺得難度好高,尤其那個筆畫又多了很多,所以由簡要入繁就很難。所以我們保留了正體字,事實上還是有我們文化的使命,還有在傳承上面的一個階段性的任務。所以大家現在在寺裡面都是學正體,寫繁體,所以未來在推廣我們儒家傳統文化、中華傳統文化,正體字還是有其必要性。

  好,來,我們看到郁這個姓氏。郁這個姓氏,在中國大陸在台灣都沒有進入到百大。郁姓的起源有幾支,其中有一支是起源於大禹的老師郁華,這位郁華見識才能都是相當的優秀,所以大禹稱他為王師,向他來學習。所以郁華的子孫就是最早郁姓的源頭,春秋時代也有一個國家叫郁國,跟吳國是鄰國,後來吳國不斷壯大,於是就把郁國給消滅了,郁就變成了吳國大夫的封地,所以後來這一支也從這個地名當成了姓氏。另外第三支,是春秋魯國有一位大夫叫做郁貢,他的子孫也是以郁為姓氏,這是第三個來源。還有另外一個來源是從古西域而來的,在古代的西域有一個郁立國,這個絲綢之路是從中國到羅馬帝國,中間我們必須要經過的交通孔道,所以郁立國的國人,也經常往來羅馬帝國跟當時的漢朝之間,有一部分的郁立國人也來到中國定居,所以後來就以郁做為姓氏,也留傳下來。

  好,我們看到郁姓的歷史名人,有一位叫做郁新,這位郁新是明朝人,是明太祖朱元璋時代的一個人物。這位郁新很厲害,他是很會精算的一位官員,他的長處就是能夠做一些調度,能夠做一些計算,而且能夠去衡量米糧錢、財多寡,還有對於國家的一個需求。如果用現在我們角度來看,他就是當時明朝的經濟學家,對財務控管非常嫻熟。當時因為明朝初立,而且在西北邊疆,還有一些少數民族侵擾邊境,所以在邊境上就有糧餉的需求,為了要去安頓邊境,當時郁新就向朱元璋建議,把當時親王的俸祿從五萬石減成了一萬石,就把多出來的,把省下來的,就送往邊疆去當作軍餉。各位想想,原本你是五萬石,後來剩下一萬石,少了五分之四,那一定引發反彈,不過那是因為朱元璋當時力挺郁新,而且有國政上真正的需求,所以這些親王大致上也只能夠摸摸鼻子,也不敢多說什麼,就配合國家政策。所以郁新當時這樣的當機立斷,對於西北糧餉的充足有很大的建樹。後來朱元璋往生之後建文帝即位,建文帝即位之後,當然明成祖就覬覦這個皇位,郁新也算是非常有先見之明,當建文帝即位之後,他馬上稱病回家休養,他就不捲入朝中所謂的靖難,他是很有智慧,因為他知道,燕王朱棣圖謀不軌之心已經很明顯了,再留在朝中,以他的身分跟地位,一定到最後會被迫選邊站,被迫選邊站,那風險就很高,五十五十,一半一半的機率,所以在建文帝即位之後,他就稱病回家。等到後來明成祖即位之後,再敦請郁新出來重新掌理戶部,所以他就以戶部尚書的身分再回到朝廷。戶部尚書,戶部是主管什麼?你光看這個字就知道了,管理天下的戶籍,感覺好像是我們現在的內政部,管理戶籍,我們這個師兄管理戶籍,可是管理戶籍它背後所帶來的是什麼,帶來的是稅收,他明著好像只有管理戶籍,其實是稅收、錢糧都是由戶部來管理,所以他必須要有通盤的經濟上的考量。他是一個非常嫻熟於數字的官員。好,再來,後面他也有陸陸續續政策上面來做一些調度,尤其碰到了凶災荒年,怎麼樣來調度,怎麼樣來減省開銷,都是由他拍板定案。所以明成祖對他非常信賴。後來郁新在明成祖時期管理天下的帳戶戶部十三年,量計出入,扳著手指頭過日子。所以後來往生之後明成祖就很感慨,現在郁新往生了,誰還能夠來接替這個重要的職位?所以明成祖很傷心,在郁新要辦理葬禮的時候輟朝一日,輟朝一日就是停止辦公,就像我們現在講的停止辦公,全國降半旗,大概是這個味道。所以對於這位能臣大吏的往生,他給予無上的榮寵。

  我們再往下看,第二個郁姓的名人郁永河。這個郁永河,現在我們比較通行看到的河,是河流的河,可是還有另外一個版本是寫成和氣生財的和。郁永河也是在一個機緣巧合的情況之下來到台灣,有這麼一番遊歷。當時在福建在福州因為火藥庫失火,火藥最主要的材料就是硫磺,那就沒有了,所以少了很多,必須要去補足這個硫磺的量。大家都知道隔海的台灣有火山,所以有硫磺,郁永河就自告奮勇說,我渡過黑水溝,現在我們講台灣海峽,到台灣來,希望來採硫磺。所以他就從福州搭了船,然後在澎湖停頓,整補,然後就來到了台南安平上岸。上岸之後,因為南部基本上沒有大規模的火山,因為他要的硫磺量很大,所以只能到北部去,到現在的陽明山,小油坑那邊,因為有火山,所以在那邊採硫。所以他後來的這段記遊,就是從台南府城一路到淡水,到現在的陽明山國家公園,他所看到的就把它記錄下來,所以它是一個日記形式的一本書,他在途中就做一些札記,後來回來之後,再把它大規模的來做整理、潤飾,就寫成了《裨海記遊》。中間有一段他有提到,自竹塹迄南崁八九十里,不見一人一屋。這個竹塹就是講新竹,我們現在的新竹市,南崁就是桃園南崁,中間這一段路八、九十里,這個八、九十里不是八、九十公里,因為以前的華里是比較短的,華里各朝各代又不太一樣,有長有短,大概就是我們現在公里的一半差不多,所以他講的八九十里,差不多就是四五十公里,三四十、四五十公里。這麼一個路段,因為從新竹到桃園南崁,這個地方都是丘陵,丘陵起起伏伏,可是在中間這一段,郁永河說沒有任何的人煙,就表示說這個時候,還沒有開發到這個地方來。所以他就很細膩的去做了一些記錄,當然他也對原住民的一些衣著,身上的一些刺青,他也有做一些描述,風俗民情,包括他們吃什麼檳榔,他也有一些像台灣竹枝詞,土番竹枝詞,他也把它寫在詩歌裡面。所以是很珍貴的第一手資料,讓我們知道清朝時候台灣的狀況,還有原住民的狀況,可以來做一些資料的比對。這個是郁永河的一些事蹟,簡單的跟大家來做個介紹。

  我們看到下面一個姓氏,一百八十二,這個字讀作姓氏的時候就不念作ㄉㄢ,要念作ㄕㄢˋ。單姓在中國大陸在台灣都沒有列入到百大,算是一個比較少的姓氏。起源有一支是周成王他最小的兒子,叫做公子臻,封到了單地,所以在歷史上稱他叫單伯,公子臻的家族很昌盛,所以後來在西周到東周二十幾代的國君裡面,周天子的朝堂之中,都經常看到有單姓的人士在朝廷裡面擔任卿士,也成為現在單姓最主要的來源。另外一支單姓的起源,是在堯舜時代有一位賢哲。這個賢哲,這兩個字前面有一個商,請各位幫我塗掉,這個是多出來的字。有一位賢哲叫做單卷,這位單卷也寫作善良的善,在上古時代這兩個字同音,所以就有兩個不同的字的寫法。相傳單卷是一個東夷民族的領袖,所以對於東夷民族的管理,然後協助他們慢慢的去了解一些農耕,他有很重要的地位。單卷因為又有德行又有時機,所以對於東夷民族影響力很大,也留在史冊,所以當時大家都稱他叫單父。單父當時主要游牧的地區,就把它稱之為單父之地,所以後來單父的子孫也以單做為姓氏。第三支是春秋時代魯國的大夫,叫做羽父單,羽父單後來他的子孫就分成兩支,有一支用羽父為姓氏,有一支就以單為姓氏。就有這三支是單姓比較主要的來源。

  好,我們看到單姓的歷史名人,第一位是單超。單超是東漢的宦官,東漢桓帝的時候,單超是中常侍,是皇帝身邊很重要的宦官,也有很高的身分跟地位。當時外戚梁冀當權,梁冀有個弟弟叫梁不疑,單超跟梁不疑有政治上的矛盾。這就回歸到先前我們曾經談到了,漢朝的時候經常都是小皇帝,年幼的皇帝即位,所以皇帝背後經常就是兩股勢力在拉扯,哪兩股?漢朝的這兩股勢力,有一股是外戚,另外一股是宦官,所以經常在拉扯。同樣的情景,發生在明朝的時候也是兩股勢力,不過這兩股勢力就是宦官跟朝臣,就是大臣,在明朝外戚的勢力比較沒有得到彰顯,所以一樣也是互相拉扯。在這個地方就上演了宦官單超,跟外戚梁冀梁不疑家族之間的政治矛盾。後來外戚的靠山梁太后往生了,本來外戚為什麼能夠有這樣的權勢,靠的就是裙帶關係,因為皇帝的媽媽梁太后的關係,所以這些舅舅們才能夠在朝堂上有這個位置,好,他們的主心骨,他們的靠山倒台了,接下來宦官的勢力就要反撲了,所以單超就藉這個時機反撲。而且漢桓帝劉志,其實早就對他這個舅舅非常不滿了,因為他母親的關係,所以舅舅就一直把持朝政。劉志後來年紀慢慢的成長,其實應該要還政於皇帝的,可是梁太后權力一把抓,還要照顧她娘家的弟弟們、兄弟們,所以就不願意讓皇帝親政。所以漢桓帝早就已經非常的不高興,那藉這個機會,母親往生不在了,可以把舅舅的勢力趕出朝堂了,所以就跟單超咬臂盟誓,這個咬臂就是在手臂上面咬破血,留下一個印記。各位猜猜看是誰咬誰?你不可能去咬皇帝,一定是漢桓帝去咬單超,就是做了這個,等於說是以血做為一個盟誓,算是歃血為盟的另外一種形勢。所以單超就藉著其他的四個人,都跟梁冀家族有矛盾的宦官,一次就把梁冀勢力給剷除掉,而且很慘烈,當時的剷除勢力就是你死我活,所以後來梁冀是滿門被清算。那五位宦官因為幫助漢桓帝奪回了政權,所以漢桓帝就把五個人統統一次同一天封侯。所以單超就受封為新豐侯,連單超的弟弟單安也擔任河東太守,單安的兒子單匡也擔任濟陰太守,也庇蔭了自己的家族。

  另外一位單鍔。這個單鍔時代就比較晚了,他是宋朝人,原本他考上了進士,本來是可以進官場去服務,可是他不去就官,朝廷頒布下來讓他去就職,可是他就不去。大家也覺得很奇怪,你寒窗十年苦讀,為的就是考上進士,能夠在這朝堂裡面得到一官半職,可以為民服務,造福百姓,當然給自己的家族有一個出路,可是他很奇怪,他考上了功名卻不去當官,為什麼?因為他對於水利工程非常感興趣,他是宜興人,對於附近的那些水域他都比較嫻熟,而且他自小也知道,水患來的時候破壞的程度非常大,所以他知道自古以來,對於黃河、對於長江水患的防治,事實上是朝廷花很大的心思要來做管理,要來做預防的,所以他一直都對這個很有興趣,所以他不去當官,專注於江蘇水利工程的規畫思考。他經常坐著船,就在蘇州、常州、湖州之間,經常去做調查,三十年都沒有終止。而且他自己也把觀察的心得寫成了一本書,叫做《吳中水利書》。後來到了元祐六年,蘇東坡曾經擔任杭州知府,就是杭州的最高行政長官,他早就知道單鍔對水利很有見地,而且有實務的經驗的,所以他要向朝廷舉薦,讓單鍔可以謀一個水利方面的職官。可是後來蘇軾陷入政治漩渦,被李定、舒亶,舒亶我們前面有介紹過,因為這兩個人上朝廷密報,說蘇東坡在詩歌,在他的文章裡面,有意圖顛覆政府的大不逆言辭,誣陷蘇東坡,所以後來就有一個很大的案件,叫做烏臺詩案。蘇東坡被關在裡面,差一點性命都丟掉,對蘇東坡在政途上打擊很大。也據說,蘇東坡那個時候三十幾歲,本來也算是很意氣風發,頭髮烏黑亮麗,結果一年多這樣折騰下來,生死交關,每天非常的緊張,非常的害怕,因為不曉得上頭的決定怎麼樣,據說他出來的時候已經白髮蒼蒼,牙齒都已經掉了很多,齒牙動搖。所以看到這種政治上的壓迫,給人這種心理上的壓力,是比肉體上的折磨更加的痛苦。蘇東坡在這次大獄之後,死罪可免,活罪難逃,就放貶到黃州。可是也因為這樣的經歷,就激發他人生第一波的創作高峰,在黃州時期,這是他第一波的創作高峰,在先前我們曾經聊過。也因為這樣的事情,推薦單鍔的事情也就不了了之。所以後來單鍔就沒有功名,最後就往生了。

  後來他的著作一直流傳到了明朝永樂年間,明成祖年間,夏原吉疏通了吳江的水門,後來又在其他兩個地方建立了大壩,他們對於管理吳興這一帶、吳中這一帶水利工程的這個靈感,還有他的一個規畫藍圖,都是取自於單鍔留下來的《吳中水利書》。所以當時他在宋朝時候的規畫,一直到了明朝,幾百年之後終於實現了,而且事實證明他的規畫是有效益的,對於吳興這一帶,吳中這一帶水利的發展,有非常好的建樹。

  好,來我們看到下面這一百八十三,杭這個姓氏。杭這個姓氏,在台灣在中國大陸都沒有進入到百大,所以杭這個姓氏算是少見,可是它的起源非常了不起,因為杭這個姓氏的起源跟大禹治水有關。大禹治水,十三年的時間四處奔波,三過家門不入,是中國最偉大的水利工程專家,也是最偉大的賢能君王。他曾經治水的時候來到會稽,治水成功之後,在會稽就留下了很多的船隻,大禹就把這些船隻,就留給他其中一個兒子來管理,而且就把他封在餘航這個地方。這個餘航的航,大家不要以為是打錯字,它最早的時候是寫成航行的航。為什麼是用這個航?因為跟船隻有關,所以航有一個意思就是講船隻,所以剩下來的這些船隻就由大禹的這個兒子來管理,所以就把它立一個國,叫做餘航國。後來這個航才慢慢的轉變為現在我們寫的杭州的杭,我們現在看到杭這個姓氏的杭。所以後來,大禹的子孫就有一支以杭為姓氏。

  還有另外一支的起源,是漢代時候長沙太守杭徐。杭徐本姓為抗,抗這個姓氏在中國古代也是少見的,而且抗跟杭在古文裡面經常會通假,所以後來抗就通假寫成了木字邊的杭,所以就一路也變成了杭姓的起源。還有另外一支是起源於姬姓,是春秋時代魯國大夫亢父之後,亢父的這個亢,後來子孫也以這個亢,後來改寫為沒有加偏旁的亢,或者是加人字邊的伉儷的伉,或者是對抗的抗,後來也有改寫為木字邊的杭姓的杭,所以它就有了一些分流,以杭姓這個保留下來的,好像比例也是比較高,所以也變成杭姓的始祖源頭之一。

  我們看到杭姓的這個堂號,有一個東鄉堂,東鄉堂。剛剛我們就提到了長沙太守杭徐,杭徐最早是擔任宣城的縣長。這邊漏了一個字。擔任宣城的縣長,他擔任這個地方父母官,就把山林裡面的這些蠻夷、少數民族,統統遷到縣城附近來,就近來管理,所以後來他的縣境之中就沒有盜賊。也不是在污衊少數民族,說少數民族就是盜賊,也不是這樣,是說少數民族因為他們居無定所,比較容易被一些人利用,所以就把他集中管理,讓他們有一個比較穩定的生活,杭徐也就比較能夠就近來照顧,所以慢慢的這些少數民族就比較不會被歹人給利用,所以境內這些盜賊之事就慢慢平息了,所以不是污衊少數民族。後來因為他管理很妥當,地方上面治績很佳,所以朝廷就升任他為中郎將,後來又被派遣為去敉平泰山這一帶的盜賊,所以後來就受封為東鄉侯,然後遷任為長沙太守。所以後來子孫就以他的侯爵東鄉侯為典故,立堂號為東鄉堂,這個也是紀念當年杭徐的功業。

  好,再來,另外一位歷史名人叫杭世駿。杭世駿時代就晚到清朝了,他是清朝的學者,對於學術非常的專注,當然也在科考上面有很好的成績,也進入到了翰林院擔任編修,也到了武英殿擔任纂修。這些所謂的翰林院編修、武英殿纂修,其實都是主力在編纂文書,編纂一些套書,像康雍乾三代他們就編了很多的套書,最著名的就是《四庫全書》,除此之外還有其他的文書,就是在康雍乾祖孫三朝的時候來編修。為什麼他們會編修這些套書?當然,如果我們從比較正向的角度來看,它其實是把中華文化做一個總整理,總集結,總盤點,所以需要大量文人來做這種文書編纂的工作。這是文化傳承上面的貢獻。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其實就是為了什麼?就是為了要減緩滿漢的衝突。因為當時滿人基本上還是因為血緣的關係,朝廷還是基本上比較重用滿人,有一些意見的時候,還是以滿人的意見為主,漢臣在朝廷上面當然也有發言權,不過一旦跟滿人的利益衝突的時候,他就是自動被矮化、被降格,滿人因為有這樣的關係。所以基本上在康雍乾是主掌朝政的,漢臣就有點委屈。很多的漢人,尤其在康熙跟乾隆的時候,在民間還是有一股勢力,就是揚言要反清復明。所以為了要安撫漢臣的不滿,為了要撫平民間對於滿清統治的仇恨或不諒解,所以就用了這個方式。好,你看,我們都很重視漢人的文化,中華文化我們當然要一起來整理,所以就讓這些讀書人,來,你們來,考上了科舉之後,你就來做文化的工作,我全力支持,讓他們有更大的心力投注在編纂這個書籍,就沒有別的心思,要心心念念說要反清復明,他們慢慢的就會轉念說,你看,滿人當皇帝也不錯,他也是很重視文化,好了好了算了,給他管就給他管了,所以慢慢的他用這個方式來消弭滿漢的對立跟衝突。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講也不錯。所以就當時有什麼翰林院編修,武英殿纂修等等,都是主持書籍的編纂工作。

  後來杭世駿就進入了三禮館,三禮館就是要去編纂《三禮義疏》,三禮就是十三經裡面的《周禮》、《儀禮》、《禮記》,所以他對於禮學的研究是非常精深的。後來乾隆八年的時候,當時乾隆皇帝就說,是不是給大家有一個機會,可以把你們的想法,對於朝政、對於國家發展的意見,你們可以提出來。所以後來杭世駿就提了一篇奏摺,後來稱之為《時務策》,《時務策》裡面就說了這一段話,他說:滿洲才賢號多,較之漢人,僅什之三四,天下巡撫尚滿漢參半,總督則漢人無一焉,何內滿而外漢也?意思就是說,滿洲人才能之士雖然很多,可是跟漢人比起來,也不過算是漢人的十分之三、十分之四,以天下的封疆大吏來看,各省的最高行政長官這個叫做巡撫,先前跟大家講過,巡撫滿漢的比例大概一半一半,可是如果是總督,總督就是在巡撫之上,他位階更高,他管一個省或管兩個省,所以如果是總督這個層級的時候,清一色都是滿人了,沒有漢人了,所以杭世駿就說,怎麼會這樣?現在我們入主中原已經百餘年了,怎麼滿漢之間的不平等還是沒有消除?所以他就大膽的提出了這樣的諫言。好,各位看看後面的結果,乾隆就大怒,講這個話雖然說點出了事實,可是以杭世駿的這個語氣就是什麼?就是質疑你皇帝,所以他的見解是正確的,可是表達的方式不夠圓融,所以引發乾隆的不滿。

  所以人家說忠言逆耳、忠言逆耳,忠言是不是一定逆耳?未必,看看你怎麼說,你怎麼表達,對不對?如果你真的是很誠懇的,忠言也不一定會逆耳。所以就告訴我們,我們怎麼樣去表達。人際溝通的圓融是很重要,這是一門大學問。怎麼樣去傳達你內心的想法,這個是我們在人生的路途上面,一路都要學習的。

  也因為這個關係,杭世駿就被下獄,然後還要處以極刑。是另外一位刑部尚書徐本他極力求情,跟乾隆皇帝說,皇上,你不要理他,他是個狂生,他這個講話就是沒有分寸,皇上你不要跟他計較。所以後來就死罪可免,活罪就不可饒恕,就罷官放他回鄉。回鄉之後,他就在家鄉裡面教書,然後研究。後來到了乾隆三十年,乾隆皇帝南巡的時候,杭世駿做為地方的耆老,他也去接駕。結果乾隆皇帝看到他,他就問他說,杭世駿,你的性情改了沒?杭世駿回答說,臣老矣,沒辦法改了,所以乾隆就覺得莫可奈何,這個騾子脾氣改都改不了。後來隔了又幾年之後,乾隆三十八年再度南巡,他又看到杭世駿,老杭,怎麼你還沒死,你還活著?結果就問候了一聲,當天晚上杭世駿就往生了。

  這個就有點像先前我們曾經講過另外一個人,跟明成祖有關,他也是後來被明成祖問說,你怎麼還在?結果那個人心裡面一驚,回去後來就自殺了,怕明成祖對他的家人不利。所以杭世駿也是忠臣一位,不過欠缺圓融的表達,可惜了一位人才。

  好,我們看到下面一百八十四個姓氏洪姓。洪這個姓氏在中國大陸比較少,在台灣算是大姓,排到第十五,所以在台灣的發展是比較蓬勃的,繁衍的子孫是比較多的。洪姓的源頭相傳是炎帝神農氏的後代,有一支就是後來我們俗稱的共工氏。共工氏主要也是以治水為主,所以後來共工氏,據說曾經撞不周山,使天空就斜了一邊,所以中國的山川河流的走向就是往東南方流。為什麼往東南方流?就是不周山被撞歪了,所以地勢不平。因此後來天空就裂了一塊,所以後來誰去補天?女媧娘娘煉石補天,這是中國的神話故事。共工氏是不是真有其人?沒有神話這麼的傳奇,可是在傳說故事裡面,他是一位治水的氏族,這個家族很擅長治水,所以看來應該是有一點點真實的成分。至於說這個共工氏,後來大禹治水的時候,因為他們這個家族世代就是擅長治水,大禹治水邀請他們一起來幫忙,可是共工氏不配合,所以後來大禹在治水成功之後,就懲罰共工氏,把他們流放到了江南蠻荒之地。所以當時中國主要的文化還有人文,都還是在北方黃淮平原這一帶為主,南方相對於來說是比較沒有開化的,所以流放他們到江南這一帶。可是經過了千百年之後,後來北方因為地力燒盡,而且北方的氣候愈來愈嚴寒,所以反而南方的江南這一帶,愈來愈開發,愈來愈富庶,所以後來南方的江南地區,就成為中國的魚米之鄉。

  來,我們再往下看。所以後來共工氏流傳到了江南之後,因為他算是被朝廷給監管的對象,所以為了要避禍,就把共工的共加上了三點水,因為他們祖上是治水專家,所以就變成了洪姓。

  還有另外一支是唐高宗的時候,太子李弘,因為李弘這個弘,同音的字要予以避諱,所以很多有名字的,有姓氏為弘的,都改名為改姓為三點水的洪,所以又變成洪姓的另外一支來源。

  好,我們看到堂號,堂號有一個比較特殊的堂號,叫做雙忠堂,雙忠堂顧名思義是兩位忠臣孝子,第一位是洪皓,還有他的兒子,叫做洪邁。洪皓本來在宋朝的時候是禮部侍郎,後來朝廷以禮部侍郎洪皓的身分出使金國,結果金國就把他給扣留了,不讓他回來,他也不投降,所以就被扣留了十五年。而且在扣留期間,因為洪皓在金人的國都,經常也就有聽到一些金人的施政,有一些對宋朝要怎麼樣來布置,他也輾轉的聽到一些消息,所以他就把聽到的情報,透過一些特殊管道匯報給朝廷。所以很多人都說,你看,洪皓身陷於金人的囹圄之中,可是還是一心向國,而且被扣留的時間長達十五年,所以有人就把他比喻為漢代的蘇武,忠心耿耿,不屈不撓。結果洪皓的兒子洪邁,後來又以翰林學士的身分出使金國,金人又強迫他稱陪臣,這陪臣是什麼?陪臣就是諸侯的大夫朝見天子,稱為陪臣,所以這個陪就有加一層的意思,退後一層的意思,本來諸侯朝覲天子,我們自稱為臣,如果是諸侯的大臣去朝覲天子,是不是他跟天子的關係又遠了一層,又疏遠了一層,所以這個時候他就要稱為陪臣。言下之意就是,你金國對待宋國不是平等的關係,你是把宋國當成是我金國的諸侯,你是我的諸侯的大臣,所以你要稱陪臣,了解了。所以矮化宋國的關係,所以洪邁就拒絕,所以後來又被關起來了,至於他們父子兩個人是不是關在一起,不知道,可是父子兩個人同時都被關在金國。所以兩人都為國恪盡忠誠,所以當時宋朝廷,大家稱他們為父子雙忠。所以後世子孫就以此為典故,立堂號雙忠堂。

  洪皓的兒子不止洪邁,還有另外兩個,其中有一位就是洪遵,洪遵是第二個兒子,他還有一個長子叫做洪適,在第二行,洪適是大哥,洪遵是二哥,洪邁是三弟。所以他們兄弟三個人,他的取名都是取辵字邊,這三個兄弟其實都很長進,都很優秀,同時在文學,在官場上面,都非常有建樹,所以當時並稱為三洪。而且三兄弟同朝為宰相,所以在當時算是非常罕見,古往今來也算是非常少見。

  洪遵除了在官場上的建樹之外,還有另外一個值得我們來跟大家介紹的就是,他是當時很知名的錢幣學家,他有一本書叫做《泉志》,在中間,有一本書《泉志》,寫作溫泉的泉。我們從字面上來看,泉志那不就應該是介紹溫泉的書嗎?不是介紹溫泉,是介紹錢幣,泉跟錢為什麼會有這樣的關聯?因為泉這個字在先秦時代,就是把它當作錢來使用,因為錢跟泉上古音是一樣的,現在我們的讀音也很接近,在先秦時代泉就是錢,所以後來就一路沿用下來,就把泉代作是錢。後來大家經常也用錢,為什麼還要用泉?第一個,因為它是有古代文化的一個傳承,所以很多人後來還繼續用;第二個,把泉當作錢還有另外一個寓意,就是泉這個字是白加上水,一般民間我們都認為,水是源源不絕,所以很多人就把水當作是財富的借代,所以我們說什麼遇水則發,經常水都跟財富就關聯在一起。而且上面又是一個白,我們經常都說白花花的銀子,所以這個白它在五行裡面又屬金,五行裡面的金木水火土的金,然後水又在民間跟財富有關聯,所以有些人認為我用泉來代表錢更好,所以就一路傳承下來。在他的書裡面算是有系統的,而且是非常有學術嚴謹的方式來研究貨幣,所以他所收錄的這些貨幣,他有詳細的記載,而且分門別類。有一些是他自己的收藏,有一些是跟別人借來研究,然後還給人家之後,他就自己留下一個記錄。所以在第五頁最上面,他把它分門別類,對後世影響很深刻。因為後來我們研究貨幣的這些學者們,都一定要引用到這本書,而且對它的體例,很多人也都把它來做一些因革損益,所以對後世的影響是很深遠。

  第二位,洪承疇。這個人物先前我們也曾經略略的提到過,就是他本身是明朝末年的大官員。他曾經督軍前線,是薊遼總督,當時在現在的河北還有遼寧這一帶,跟關外的滿族對峙,所以他是前線的指揮官,可是在松錦之戰之後,被滿清的騎兵所打敗,而且被俘虜。所以被俘虜,被要挾,在不得已的情況之下,洪承疇就投降了滿清。所以後來他也成為了滿清入關之後,很倚重的漢人大臣。所以他在清朝入關之後,建立整個國家制度,他給予了很多的諫言,而且有很多的制度都是從明朝基本上沿用下來。尤其他對於滿人的皇帝,對於文人,對於儒家,他們本來都是很鄙視的,認為這個不是經國大業的重點。可是洪承疇就一直勸說他們,你們可以馬上得天下,可是你不能馬上治天下,你不能光靠武力就想要來治理天下,不要忘記了,元朝不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嗎?所以清朝的皇帝,滿臣們,後來就慢慢的接受了洪承疇的諫言,逐漸的放棄了武力,逐漸的來重視文化。所以他在調和滿漢,把漢人的身分地位提高,有非常關鍵的地位。我們先前有講到《清史稿》,在《清史稿》裡面,洪承疇是被列入貳臣的,所以很多人都為他叫屈。所以先前我也跟大家講過,我自己對於這個事情的一個感想,如果當時沒有洪承疇,滿人對於漢人的誤解,沒有辦法這麼快的被解開,沒有辦法這麼快的彼此溝通,能夠了解,所以他扮演了一個最好的潤滑劑的角色。即便他,對,他是事奉了兩朝之君,這個在中國傳統古代儒家的思想,這個是一個不忠不義的事情,可是我們放眼整個國家民族的格局來看,洪承疇是拿自己個人的聲譽來換取了老百姓的性命,到底孰重孰輕?我個人覺得,洪承疇還是值得我們來敬重,所以即便後世對他不諒解,但是從國家民族的發展,他的地位是不容抹滅。所以有一些比較詳細的地方,就請大家來參看。

  好,第三位洪秀全。洪秀全也是洪姓重要的歷史人物,他是太平天國的建立者,而且特別還標舉了一下,他是客家人,我們客家人。我們台灣都經常把客家民族,我們客家人用一句形容詞來形容,叫做硬頸。硬頸就是脖子很硬,脖子很硬,不是我們經常落枕,不是,我們這個硬頸的意思是說我們不受屈辱,就是我們能夠維持自己的民族尊嚴,很刻苦的環境我們也都能夠忍辱負重。所以為什麼特別標舉洪秀全是客家人,因為客家民族是最柔順的,只要你能夠讓我安身立命,讓我子孫能夠有一口飯吃,我受盡屈辱我都可以,但是你一旦逼迫我們,把我們推上絕境,給我們沒有別的選擇了,我們是第一個跳出來反抗的。所以很多在民間起義的領袖人物都是客籍,包括孫先生也是,孫中山孫先生,有一個說法他也是客家人。所以洪秀全就是被壓迫到沒有路可以走了,所以鋌而走險,才組織大家來對抗腐敗的官吏。洪秀全很早就感受了上帝會的信仰,所以後來他也接觸到了基督教,因此他就創立了上帝會,而且主張要建立一個天下為公的盛世,天下為公,這個是我們在古籍裡面經常看到的一個理想的國境。

  天下為公,我倒是要請教大家,請問天下為公是哪一家的思想?我們先秦的學派裡面,學術裡面,哪一家的思想主張天下為公?儒家,大家都這麼認為。其實我們講對了一半,其實是儒家吸收了別人的思想。所以我們後來才知道它是儒家,其實它的源頭是哪一家?天下為公就是天下一秉從公,沒有私,沒有個人,請問是哪一家有這樣的思想?墨家,是墨家,是墨家的思想,然後儒家吸收了。為什麼儒家可以吸收?因為後來墨家在秦朝之後,到了漢朝基本上已經沒有了,沒有傳人了。所以儒家就把這樣的思想吸收進來,在文獻裡面就明確記載了。孫先生也講天下為公,天下為公是一個什麼樣的境界?就是剛剛跟大家報告的,只有一秉從公,沒有個人的私利。一般在儒家的觀念裡面,傳統的儒家是認為,愛,或者是這種關懷,它是有等差的,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所以要拉高到天下為公,其實還是有一段距離。墨家的這種兼愛,它是一種博愛的精神,它是一個宗教家的情懷,反正不分彼此,不分關係,我都用同樣的愛我去愛每一個人,這個真的是宗教家的情懷。如果是儒家,就不是這樣,儒家是有等差的愛。所以基督教、天主教這種博愛的精神,剛好就跟墨家的理念是相契合的,所以他這邊提到了天下為公,其實就是從墨家的精神,然後跟基督教、天主教的博愛精神,剛好就結合了。他希望能夠創造一個天下為公的盛世,所以他就開始來反抗清朝的腐敗官吏,所以建立了太平天國,就是希望能夠創建一個太平盛世,自稱為天王。不過當時太平天國的勢力發展得很快,因為備受壓迫的老百姓很多,所以一聽到洪秀全有起義的事情,很多人都自動來投靠,所以一下子聲勢很壯大。不過因為他缺乏有系統的來管理,他缺乏政治上面的一些制度,所以很快的,他只能夠窮於去應付清朝政府派來的大軍,來敉平他們,所以他只能夠一味的對抗,所以他沒有辦法真正去落實他的政治理念。久而久之,當幾股勢力包圍太平天國的時候,加上一些本來一心想要跟著洪秀全來完成天下為公理念的這些人民,也慢慢的體會到,這個好像他看到的,跟實際上洪秀全所說的還是有一段落差,所以有一些人又慢慢的遠離了。後來就逐步的太平天國被敉平、被瓦解,所以洪秀全很快的,在他往生之後,太平天國也就分崩離析了。這是我們對洪秀全的一個簡單的介紹。

  好,我們來看到下面一個姓氏,一百八十五包這個姓氏。時間是有點不夠了,沒關係,我們講多少算多少。包這個姓氏大家會想到誰?包拯包青天。包青天有一個很鮮明的形象,就是他的臉怎麼樣?很黑。

  好,我們現在時間也到了,我們就明天再繼續,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