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讓老百姓又畏又敬的人-第53集

  《群書治要•為政》篇中有云:「故禮之教化也微,其止邪也於未形,使人日徙善遠罪而不自知也,是以先王隆之也。」意思是說,禮的教化作用是潛移默化的,它防範邪惡於未形成前,能讓人在不知不覺中天天向善德靠近,而遠離惡行。因此,先王都尊崇禮的教化作用。

  可見,禮教對於社會安定和諧的重要。人如果能夠依禮來做事,那麼犯上作亂的事情一定不會去做。因此,禮是修身處世的關鍵,也是治國平天下的大根大本。《隋書》中有一則史料,記載了一位禮教的踐行者,他為了讓百姓安居樂業,自己身體力行,破除陋習,使當地社會風氣向善向好,為後人做了很好的榜樣。

  

彥光立學 招致大儒 焦通禮闕 令其觀圖

  梁彥光,字修芝,安定郡烏氏縣人。他的祖父梁茂,是西魏秦州、華州刺史。他的父親梁顯,是北周荊州刺史。

  梁彥光幼年聰慧,性情純厚。他的父親常常對親近的人說:「這個孩子品格、氣概不凡,將來一定會使我們的宗族興盛。」梁彥光七歲時,父親染上重病,醫生說吃五石散可以治好,但在當時到處都找不到五石散的主要成分——紫石英。梁彥光憂慮憔悴,不知該怎麼辦,心裡面總是惦記著要找到紫石英。有一天,梁彥光偶然在園中看到一件東西,未曾見過,感到很奇怪,就拿回了家,原來這就是紫石英。親戚朋友們都感到很驚異,認為這是上天被他的孝心所感動而賜予他的。

  西魏大統末年,梁彥光進太學學習,瀏覽了大量經書和史書的要略。他做事有規矩和法度,即使在匆忙之際也嚴守禮儀。首次出來做官便被任命為祕書郎,當時他只有十七歲。

  北周受魏禪讓,梁彥光出任舍人上士。武帝時,又升任小馭下大夫。母親去世,梁彥光為母親守喪離職,由於過度哀傷而身心憔悴。武帝見他哀傷過度,嘆息了好久。守喪期間,梁彥光多次受到皇上撫慰。後來轉任小內史下大夫。

  建德年間,梁彥光任御正下大夫,跟隨武帝平定齊國,因有功而封開府、陽城縣公,封邑一千戶。宣帝即位,梁彥光被授予華州刺史,又進封為華陽郡公,增加封邑五百戶,不久升任上大將軍,再升任御正上大夫。

  到了隋高祖接受了北周的禪讓登基,任命梁彥光擔任岐州刺史,兼岐州宮監。梁彥光上任後,很有政績,糧食豐收,還出口到別的州郡。開皇二年,皇上幸臨岐州,欣賞梁彥光的才能,於是下詔說:「獎賞是為了勸人行善,推行道義是為了教誨百姓。梁彥光操守正直,見識才能凝重深遠,在岐州施政,聲威恩惠遍及州境,清廉謹慎的美名傳揚於天下,三年之後,自然應當升職。我擔心他貧窮,況且應該表彰其善舉,可以賜給他粟米五百斛,布三百段,御傘一把,希望能夠使他感受到我的關懷,進一步增添其美德。四海之內,凡是為官之人,都能仰慕他的高尚品德,聽聞他的事蹟而能夠自我勉勵。」

  又過了幾年,梁彥光調任相州刺史。彥光以前在岐州任刺史時,那裡民風很純樸,他以清靜無為的方式來治理,全州大受感化,上報朝廷的考績連年最佳,為天下第一。等到了相州,他依然按照治理岐州的方法治理。可相州治所鄴都的民風不淳,民眾大多善變而狡詐。他們給彥光編了歌謠,說他不能夠治理州郡,教化民眾。皇上聽到了這個歌謠,就責備了梁彥光,最終因此罪名而被免官。

  一年之後,隋文帝又起用梁彥光,準備派他去趙州(今河北省隆堯東)當刺史。梁彥光便向隋文帝情辭懇切的說:「臣以前沒有治理好相州,百姓認為我辦事無能,稱我為『戴帽軟糖』。我非常羞愧,以為自己沒有才能再當官了。您這次又給我機會,我很感激。我請求再次到相州為刺史,我一定能洗刷從前的恥辱,治理好相州。」隋文帝很讚賞他的氣度和責任感,就答應了他的請求,再次任命他為相州刺史。

  相州的那些豪富、奸猾之徒,聽說梁彥光自己要求再次來相州擔任刺史,都哈哈大笑。可他們沒有料到的是,梁彥光這回在赴任前預先對相州的情況做了詳細調查,對地方上的各種問題瞭如指掌。他剛到任,便一改往日作風,首先把相州惡霸、流氓們的斑斑劣跡一件件、一條條的揭發出來,依法予以懲處。這些地頭蛇們遭到重挫,有的逃竄到別的地方,有的被迫夾起尾巴做人,再也不敢為非作歹了,整個相州受到了很大震動。

  經過梁彥光一番整頓,相州的風氣好了很多。可是梁彥光並沒有滿足現狀,他開始考慮,為什麼相州會這樣呢?

  原來,自從北齊滅亡之後,相州的一些士族、有身分的讀書人,都紛紛遷到關內去了,而那些靠技巧謀生的商人、小販、騙子、流氓等,反而都遷到了相州城郊,使這裡的民風日漸沉淪。梁彥光想要革除這種弊端,就用俸祿延請中原的儒學大師,在每個鄉裡建立學校,不是聖賢的學說不准教授。常在每季的末月召集他們,親自進行考試。有勤奮學習成績優異、聰慧出眾的,就升堂設宴招待,其餘的都坐在廊下。有喜好訴訟、懶惰而學業無成的,就讓他們坐在堂前院子裡,只供給粗劣的飯食。等到學業有成應當舉薦時,就舉行賓貢之禮;又在郊外設宴餞行,並資助他們財物。從此民眾都能夠克制自勵,民風從根本上大有改變。

  梁彥光胸懷正道,待人至誠。相州昔日刁蠻的民風,在他的治理下全然大化。其中,有一個滏陽人叫焦通,性好酗酒,侍奉父母欠缺禮數,被堂弟告發。梁彥光並沒有問他的罪,而是把他帶到州學,命他到孔子廟參觀。廟中有一幅畫,畫的是漢朝「韓伯瑜泣杖」的故事。故事講的是,韓伯瑜的母親用手杖打他,他因感受不到疼痛,才警覺母親已年邁,沒有力氣了,心裡哀傷不已,於是對著母親大哭。

  焦通看到這幅畫大受感動,幡然醒悟,想起自己的所作所為,既傷心又慚愧,簡直無地自容。梁彥光教誨他一番,就把他放回去了。後來焦通洗心革面,砥礪品行,終於成為有德之士。梁彥光以仁德禮教感化百姓,官吏和百姓因此而深受感動,內心滿懷喜悅之情,漸漸的,再也沒有吵架告狀的了。

  後來,梁彥光在相州任上去世。高祖追贈他為冀州、定州、青州、瀛洲四州刺史,謚號「襄」。他去世以後,相州的老百姓還時常懷念他。

  孔子曰:「上好禮,則民易使也。」這也正是梁彥光一生的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