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四朝的九世同堂,治家之道就一個字-第50集

  「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是中華文化的核心價值追求。古聖先賢告訴我們,家、國是一體,每個個體的道德修養是構建整個社會和諧的基石。先有對父母的孝、對兄弟的悌,再把這種愛推及到對社會大眾,實現從自愛到互愛的轉變,最後再向上提升就是四海之內皆兄弟的大同世界。而要達到這種終極的追求,從哪裡做起呢?就是要從構建每一個和睦的家庭做起。

  也因此,自古「三世同堂」「四世同堂」在我們的傳統文化中一直被推崇、效仿。「五世同堂」幾乎世上少見,可是在中國古代竟有一個「九世同堂」的家族被載入史冊。史料上記載,這個家族「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正婦順,姑婉媳聽」;一日三餐,「鳴鼓會食,群坐廣堂」,男女老少各為一班,先食者與後餐者互相禮讓,年長者與年幼者上下仁和,飯場氣氛一團和氣,其樂融融。

  這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大家庭呢?就讓我們一起看看張家的故事。

  

唐張公藝 九世同居 百忍家風 和平之道

  

  唐朝時期有一個人叫張公藝,是鄆州壽張古賢村人,他是漢初運籌帷幄的開國謀士張良的第二十六世孫。

  張公藝小的時候,正值北齊建立初期,社會經歷長期混亂,北方土地荒蕪,人口流亡,經濟凋敝。此時,東郡壽張縣卻奇蹟般出現了累世聚族同居,團結雍睦的張氏大家族。文宣皇帝聽聞大喜,為保社會長治久安,欲在全國樹起楷模,遂賜給張家金匾一架,額書「雍睦海宗」四字。皇帝還下令將張家善舉頒行諸州縣效法。自此,張氏家族在中國北方聲名大震。隋開皇八年,隋文帝又賜匾「孝友可師」,以表彰張家的孝悌和睦。

  到唐代時,張氏家族已有許多後裔,整整九代人共同居住在一起。張家家風淳樸,品格高尚,鄉村鄰居讚不絕口。

  唐麟德二年,唐高宗帶領文武百官去泰山封禪,歸來路經壽張縣,因久聞張家九世同居,累朝都有旌表,便慕名前去張家探訪。當皇帝到達他家時,正巧該吃晚飯了,張公藝先邀請皇帝去看他家的狗。唐高宗感到很奇怪,張公藝於是躬身向皇帝說:「陛下有所不知,草民家中的狗與外面的有所不同。」正說著,幾百隻狗跑了出來,一個神奇的場景出現了:所有的狗都蹲在食物旁邊,沒有一條狗搶著吃,而是等所有的狗都到齊了才開始吃東西。眼前的景象確實令皇帝欽佩不已。

  隨後張公藝又親自帶領皇帝參觀他的家庭環境,逐一介紹管理方法。只見張家房屋土地都是一模一樣,男女老少服裝整齊劃一,孩子不論親近疏遠都有人照看。家中的祠堂還設有學堂,所有的孩子都要接受老師教導。

  唐高宗看到張公藝這麼大年紀,卻能有條不紊的管理著自己的家族,就問道:「你是如何管理自己的家族的?」張公藝並未說話,他拿起筆,在紙上寫下了一百個「忍」字,恭敬的呈給了皇帝。唐高宗看到後,感動得眼淚都流下來了。

  是啊!但凡一個大家庭,人與人之間所以不和睦,往往都是由於衣服飲食或者財物勞動有了不平均,卑幼的禮節有了不完備造成的,大家互相責問、互相埋怨,而發生種種爭吵的事情。倘然都能像張公藝這樣衣食住行人人平等,遇事處處忍讓,豈有不和睦的道理?

  張公藝不但倡導家庭內以和為貴,互相忍讓,對外也胸懷大度,寬宏海量。有人來借錢糧,有則償還,無則作罷;有的借去牲口、犁耙和車輛,因困難所迫,用後便給賣掉,張公藝也不許追究,再來求助,仍然救濟他們。

  一次,有人告訴他:「有人罵你。」他聽了笑笑說:「他又沒提我的名字,你怎麼知道是罵我呢?」有人告訴他:「有人提著你的名字罵你。」他聽了笑笑說:「我倆向來沒有惡意,他不會罵我的。雖然提了我的名字,恐怕天下同名的多了。」

  又一次,有人給他家點了一把火,被他看見,他竟裝作視而不見,並暗暗衷告放火人:「我有何做得不當之處,請你直言。這件事我替你保密,以後有什麼難處,請你開誠說話,有求必應。」

  張公藝一生經歷了北齊、北周、隋、唐四代,享壽九十九歲,後人為紀念他而修建了「百忍堂」。

  張公藝提倡的「百忍」和睦了一個家庭,安定了一方百姓,成就了一代明君,締造了一大盛世。這就是古聖先賢「修齊治平」的和平之道,這條道承傳了千百年,生生不息,而今依舊熠熠生輝!

  

《百忍歌》

百忍歌,歌百忍;

忍是大人之氣量,忍是君子之根本;

能忍夏不熱,能忍冬不冷;

能忍貧亦樂,能忍壽亦永;

貴不忍則傾,富不忍則損;

不忍小事變大事,不忍善事終成恨;

父子不忍失慈孝,兄弟不忍失愛敬;

朋友不忍失義氣,夫婦不忍多爭競;

劉伶敗了名,只為酒不忍;

陳靈滅了國,只為色不忍;

石崇破了家,只為財不忍;

項羽送了命,只為氣不忍;

如今犯罪人,都是不知忍;

古來創業人,誰個不是忍。

百忍歌,歌百忍;

仁者忍人所難忍,智者忍人所不忍;

思前想後忍之方,裝聾作啞忍之準;

忍字可以走天下,忍字可以結鄰近;

忍得淡泊可養神,忍得飢寒可立品;

忍得勤苦有餘積,忍得荒淫無疾病;

忍得骨肉存人倫,忍得口腹全物命;

忍得語言免是非,忍得爭鬥消仇憾;

忍得人罵不回口,他的惡口自安靖;

忍得人打不回手,他的毒手自沒勁;

須知忍讓真君子,莫說忍讓是愚蠢;

忍時人只笑痴呆,忍過人自知修省;

就是人笑也要忍,莫聽人言便不忍;

世間愚人笑的忍,上天神明重的忍;

我若不是固要忍,人家不是更要忍;

事來之時最要忍,事過之後又要忍;

人生不怕百個忍,人生只怕一不忍;

不忍百福皆雪消,一忍萬禍皆灰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