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孝敬,開啟自性寶藏的金鑰匙-全1集

  

       今天是母親節,感念母恩的節日。

  

  哀哀父母,生我劬勞;欲報之德,昊天罔極!父母對子女恩重如山,做子女的孝敬父母,是為理所應當。而在中國古人看來,就在父母與子女之間看似平常無奇的親情互動裡,卻蘊含著「至德要道」。

  

  中國傳統啟蒙經典《三字經》云:「人之初,性本善」,這個善不是善良的善,而是指人的自性真心本來就完美圓滿,具足無量的智慧德能,是一個大寶藏。

  

  人人都有完美圓滿的自性寶藏,但是我們很難感受得到。聖哲告訴我們,這是因為我們有太多的妄想、分別、執著,遮蔽了性德,而要開啟自性寶藏之門,金鑰匙就是孝敬。孝是自性第一德,這是人的天性,是從父母與子女間的親愛關係中自然流露出來的。

  

  譬如年輕的母親生了嬰兒,她看護孩子無比的細心周到,孩子的一聲啼哭、一個眼神,她就知道孩子的需要。她與孩子相處時,內心只有孩子,沒有自己,所以她能夠對孩子的每個小動作明察秋毫,這是母親的天性。

  

  而兒女報答父母養育之恩也是出於天性。兒女心存父母,放下私心,也能做到「母子連心」,父母有什麼需要,不用言說,就能夠敏銳的感知到。

  

  就像孔子的弟子曾子,他上山砍柴,家裡有客來訪,母親想喚他回家,就咬自己的手指,一咬,曾子在山上就心痛,他就能感知到母親在召喚他。這看似特異功能,實則人人本自具有,只要有純孝之心,念念想著父母,人人都能夠恢復這個本能,恢復這本有的天性。

  

  曾子是歷史上著名的大孝子,他時時處處心存父母,所以他的心清淨細膩,能在父母日常的一舉一動裡體察親心,滿父母所願。

  

  從前曾子侍奉他的父親曾皙時,每餐飯都一定有酒有肉。等父親吃好了,臨到要把吃剩的東西拿走時,曾子必定問父親:這剩下來的給誰吃?如果父親問:還有多餘的沒有?曾子必定回答說:有。他一定順著父親的心意,讓父親從他的侍奉上得到愉快,同時感到寬舒。

  

  他之所以要問父親這吃剩下來的東西給誰吃,就是要成全老人家一個疼愛晚輩的機會,可能父親想把它給孫子吃,或者賞給僕人吃。父親問還有多餘的沒有,曾子之所以一定回答說有,那就是叫老人家寬心享用,東西還有,不必擔心做兒子的奉養為難。

  

  曾皙死後,曾子的兒子曾元侍奉曾子,每餐飯也有酒有肉。但曾子吃好了,曾元把吃剩的東西拿走時,就不問曾子這剩下的給誰吃。如果曾子問他:這東西還有沒有多餘的沒拿出來?他也只回答說:沒有了。曾元這樣,就不過是對父母口腹上的供養罷了,沒能像曾子那樣體察親心、隨順親意。曾元只是養父母之身,而曾子是養父母之志。同是養親,曾元還摻雜著私心妄念,而曾子純真無妄。用心不一,功效自有天淵之別。

  

  所以一個人私心妄念愈多,離自己的本善愈遠,自性真心被蒙蔽得愈深,本具的智慧德能便難以顯露。人生於世,如果沒有智慧、沒有德行,必然沒有福報,多艱多難。

  

  清朝福建有位姓馮的算命先生,給人算命很準。這位馮先生給自己算命,自己的兩個兒子中有一個能夠顯貴。可是他到了五十多歲,兩個兒子沒有一個顯貴,甚至賭博成性,不務正業。所以他心裡很痛苦,一一算別人的命算得很準,自己的命為什麼算不準?他聽說武夷山有位很有修行的道長,能知人吉凶禍福,就前去請教。

  

  道長就跟他講,一個人命靈不靈,關鍵是看他的心術有沒有改變,而心術裡頭最重要的就是孝道。道長說,你家裡富庶,對妻妾非常的鍾愛,對父母的奉養卻很刻薄,這就是人倫顛倒。本來你兒子確實應當顯貴,但因你的不孝,天怒人怨,所以你兒子的福分全沒有了。

  

  馮先生聽了道長一席話明白了,於是回到家裡一改前非,侍奉父母非常的周到,不敢怠慢。果然,最後他的兩個兒子都回頭,戒掉賭癮,變得純良,都能聽從他的教導,也能夠為他保住家業。

  

  所以通過行孝,體察親心,可以把人的私心妄念自自然然的去除掉,開啟自性寶藏。一個人從與父母親愛(父子有親)的關係起步,把孝敬之心擴展開來待人處世,自然能處理好一切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孝心是自性真心的起用,心是一顆心,一真一切真,用這種心,侍奉上級即是忠誠,侍奉長輩即是敬重,對待朋友即是誠信,教化下屬即是仁慈,普度眾生即是大愛。

  

  再進一步,用這樣的孝心對待天地萬物,則能對天地明察秋毫,故《孝經》云:「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古時明君聖王心地清淨,他能夠事父母孝敬,他事天地也能明察,所以天地有些什麼樣的風吹草動,他馬上就感知到有什麼樣的預兆。他能夠這樣去明察天地,就能夠按照自然規律行事,不會因違逆自然之道而遭受災禍。

  

  所以孔子說:「斷一樹,殺一獸,不以其時,非孝也。」要砍一棵樹,或者要殺一隻畜生,如果不是按照時節來做,這也是屬於不孝。為什麼呢?對天地非禮。人能處處想到維護自然界的長久,這就是移父母之孝而事天地。人能夠長存此心,就能與天地萬物和諧相處,必然天下和順,日月清明,風雨以時,災厲不起。

  

  一個人,從對父母盡孝開始,逐漸擴展到用真心對待一切人、事、物,即是從小孝昇華到了大孝,性德圓滿彰顯。故《禮記》云:「孝有三,小孝用力,中孝用勞,大孝不匱。」意思是說:小孝是盡自己的能力供養父母;中孝是勤勤懇懇,動心思讓父母心安;大孝則是竭誠行孝,惠及天下,讓孝道世代流傳,永不竭盡。

  

  正是因為看到孝心具有強大的功用,所以古聖先賢、歷代君王無不竭力宣導孝道。在《孝經》中,孔子告訴曾子:「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古代明君聖王,他們有和諧世界的法寶,能夠順天下,使人民和睦,上下尊卑都能和諧而無怨,而這個「至德要道」就是孝道。

  

  所以孔子認為,「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建國君民,教學為先,而教育最最緊要的任務就是啟發人的孝心。一個國家、一個社會,人人都能力行孝道,性德顯露,自然「百福駢臻,千祥雲集」。

  

  古人身先士卒,率先垂範,通過孝敬去妄存真,回歸自性,明瞭天地同根、萬物同體的人生真相,苦口婆心、諄諄教誨,實則只為後人趨吉避凶、消災得福。換個角度看,這何嘗不也是父母憐子之心?

  

  「父母恩深重,恩憐無歇時,起坐心相逐,近遙意與隨。」母親節,我輩後人當感念古聖先賢、父母祖先的究竟憐憫之恩,如教奉行,見賢思齊,方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