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母教,賢孝子孫之端-全1集

  家庭教育是天下太平之根本。

  父母做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承擔著養育下一代、教育下一代的重任。而完成此重任,母親尤為重要,可謂家教是社會安定和諧的根源,而母教又是家教的根本。

  

  家庭教育的內容

  家庭教育包括倫理、道德、因果教育,倫理道德的教育首重《弟子規》;因果的教育是《太上感應篇》;如果家庭信仰佛教,《十善業道經》就是入門的基礎教材。

  俗話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家庭教育往往是幾代人積累的結果。教育的目的,是幫助孩子成為聖賢君子;教育的重點,便是幫助孩子「愛敬存心」。

  傳統的家庭教育,依然是值得現代人學習、參考的對象,因為它是中國實踐了幾千年證明有效的方式。中國雖然經歷朝代的變革,但是教育制度從來沒有改變,證明了這個教育實踐之偉大。

  

  胎教

  母親對孩子的教育,是從一入胎就開始了。古聖先賢非常重視胎教,如果說母教是天下太平的根本,那么胎教就是成就聖賢的根本。《禮記》有言:文王的母親太任品行端莊誠實,一切事情,只有合乎德的才做。當她懷著文王的時候,眼睛不看不好的事物,耳朵不聽不當的聲音,嘴裡不會講出傲慢的話。睡的時候很端正,坐的時候也不偏著身體,立的時候,兩腳就平平正正。平時不吃奇怪的食物,不吃割得不方正的肉。座位擺得不端正,她就不坐。所以後來生了文王,生下來就很聰慧。

  母親懷孕,十個月中只有善念,沒有惡念,讓胎兒感受到母親的正氣。胎教之重要,可謂確立孩子一生的稟性。

  

  幼教

  孩子生下來,母親就要全力保護好孩子,不僅要盡量母乳餵養,更要在家中為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長,創造出和諧、正面的氣氛。父母能夠將《弟子規》做出來給小孩看,就是最好的嬰幼兒養正教育。小孩子看到三歲,一千天,所接觸的都是正面的,沒有負面的,就有能力辨別是非善惡。

  

  和與敬是母教之始

  古人云:「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這句話意思很深,用在教育子女方面,則體現為夫婦若能夠和睦相處、互相尊重,子女必在心靈方面得以健康成長。

  家庭的任務有二:一是祭祖以傳承家道;二是養老育幼以期代代出人才。一個家有無孝子賢孫,一個國家有無聖賢人出世,一個時代能否實現太平盛世,全都在於母親能否相夫教子,能否持家睦族,能否傳承傳統的家風、家道、家學。印祖常說:「治國平天下之權,女人家操得一大半」。

  

  婦言:和顏愛語

  身為人母,修身必先謹言,女子之德,貴在貞靜,女子言語少,則易行止專注、安定。母親的言語往往是孩子聽到的第一句話,若不能幫孩子樹立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之德,可謂失教。母親的心正、言正、行正,即可在家庭中樹立正氣、培育正能量,讓一家人沐浴在朝氣向上的氣氛中,和樂融融。

  

  婦容:開正氣之風

  婦容是女子四德之一,這一點易被世人所誤解。然婦容雖看似為個人私事,實則流弊深遠。對兒子而言,母親的儀態令其建立健康、正確的審美觀念,不至於成人之後被欲望所蒙蔽。對女兒而言,母親優美、得體的妝扮令她耳濡目染,長大之後自然不會受到不良潮流影響。由此可見,婦容並非個人小事,切不可任性而為,亦不可潦草對待。

  

  「無我」為母教之指歸

  母教,歸根結柢是無我的、智慧的大愛。母愛之偉大,便在於母親完全忘卻自我,全心全意養育孩子、承傳家道,真正給家庭帶來和睦、安寧。是故,社會安定必肇端於家中,家中安定必源自母親。

  

  結語

  最後,以印光大師的教導總結:「家庭教育,因果報應,乃現今挽救世道人心之至極要務。若不從此下手,則凡所措置皆屬枝末,皆可偽為。俾舉世之人,同注重於家庭教育與因果教育,而家庭教育,母教最要。使賢母從兒女小時,以身率其敦倫盡分之事,又日為宣說因果報應之理,其兒女決定皆成賢人,又何有越理犯分,傷天損德等行為乎?所願匹夫匹婦,各任其責,庶可賢人傑出而匪徒革心,禮教興行而天下太平矣。」

  

  本文節選整理自《甲午冬至祭祖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