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沒留錢給後代,只留了一個「義」字 - 第35集

  「義」是儒家道德五常之一。孟子認為「義」是人心固有的善端,它和「仁、禮、智」一道構成了人區別於動物的德性。在歷史發展的歷程中,「義」始終是人們的價值嚮導,「義」要求人們不貪利、不畏勢、不媚俗,做一個頂天立地的大丈夫。

  今天故事中的主人公,位高權重,卻沒有留下錢財給後代,只留下一個「義」字。他的一生,把情義、恩義、道義演繹得淋漓盡致,就連朱元璋這樣的蓋世英雄,都對他仰慕不已。

  仲淹義田 以濟群族 樂善好施 福澤後代

  宋朝宰相范仲淹,字希文,蘇州吳縣人,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他八歲喪父,自幼孤貧,卻勤學苦讀,從青年時代開始就立志做一個有益於天下的人。

  范仲淹從小讀書十分刻苦,一心想要濟世救人。有一次他遇到一個算命先生,問道:「我以後能不能當宰相?」算命先生說:「小小年紀,口氣倒不小!」范仲淹有點不好意思的說:「那您看我可不可以當醫生?」算命先生很好奇,心想怎麼兩個志願差這麼大?范仲淹說:「唯有良醫和良相可以救人。」算命先生說:「你有這顆存心,真良相也。」

  為了勵志,范仲淹二十一歲去了附近長白山上的醴泉寺讀書,經常一個人伴燈苦讀,每到東方欲曉,僧人們都起床了,他才和衣而臥。那時他的生活極其艱苦,每天只煮一鍋稠粥,涼了以後劃成四塊,早晚各取兩塊,拌上一點兒韭菜末,再加點鹽,就算是一頓飯。但他對這種清苦生活卻毫不介意,而用全部精力在書中尋找最真實的智慧。

  之後他獨自前往南京求學,晝夜不停的苦讀,五年未解衣就枕,疲乏到了極點,就用涼水澆臉,來驅除倦意。功夫不負有心人,五年寒窗苦讀,范仲淹終於成為一個精通儒家經典,博學多才,又擅長詩文的人。

  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范仲淹考中進士。這時他把母親接來贍養侍奉,從此步入仕途。

  仁宗天聖六年,當朝宰相王曾、副宰相晏殊賞識范仲淹的才幹,保舉他到北宋中央任祕閣校理。從那時起到慶曆五年為止的十七年間,他曾四次進京任職,又四次遭貶降職,屢遭打擊,政治仕途可謂「幾起幾落」。

  但他始終清正廉潔、堅持改革;慈悲濟世,毫不吝嗇。他當宰相的時候,便把俸祿拿出來買了近城的好田一千畝,稱為「義田」。他把義田分給沒有田地的窮苦人家耕種,使他們天天有飯吃,年年有衣穿,嫁女、娶妻、生病、喪葬都予以資助。他選擇家族中年長輩高而且賢德的人主管帳目,每天的飯一人供給一升米,每年的衣服每人分給一匹細絹。嫁閨女的發給五十千錢,閨女改嫁的發給三十千錢;娶兒媳婦的發給三十千錢,再娶的發給十五千錢;喪葬發給的費用和閨女再嫁的數目相同,孩子的喪事發錢十千。族人聚居的九十多口,義田每年收入供分配用的稻子八百斛,用它所收入的糧食,來供應在這裡聚居的族人,充裕有餘而無枯竭之時。退居在家、等待職務的人也予以供給,出仕為官的人則停止供給。

  范仲淹的朋友見他把自己所有的積蓄都拿出來做「義田」,擔憂的問他為什麼不留一部分錢給自己的子孫後輩。范仲淹回答說:「把錢財留給子孫,最多能夠傳兩代;但若把德性教給後代,那後代受益可謂千秋萬世呀。」

  有一次,范仲淹在蘇州買屋居住,一位風水先生盛讚此屋風水極佳,後代必出公卿。范仲淹心想:既然此屋風水能使後代顯貴,不如改為學堂,讓蘇州城百姓的子弟入學,將來眾人的子弟都能賢達顯貴,較之自己一家的子弟顯貴,豈不是更為有益嗎?於是立刻把住宅捐出來改作學堂,希望能讓更多的孩子讀書,讓國家有更多的棟梁之才。蘇州在此地就學的學子們,在這八百年的過程中,出了三四百個進士、幾十個狀元。

  還有一次,他吩咐兒子范純仁押解五百斗麥子回蘇州老家,在運輸的過程中,剛好遇到了父親的故友,在交談中了解到他的家境十分貧寒,父母都沒能葬好,女兒也沒有嫁妝。范純仁知道後,馬上將五百斗麥子賣掉,結果錢還是不夠,就把船也賣掉了,解決了他父親故友的困難。事後他就回到京城跟父親匯報。范純仁跟父親講:「我把五百斗麥子賣掉,錢還是不夠。」父親抬起頭對他說:「那你就把船也賣掉了吧!」范純仁說:「是的父親,我已經賣掉了。」可見父子同心。

  范仲淹為官數十載,屢次在朝廷犯顏直諫,從不怕因此獲罪。他每到一地都興修水利、培養人才、保土安民,政績斐然,真正做到了為官一任,造福一方。而在生活上,他治家嚴謹,十分儉樸,平時居家不吃兩樣葷菜,妻子兒女的衣食只求溫飽,一直到晚年,都沒建造一座像樣的宅第。

  仁宗皇祐四年范仲淹去世,享年六十三歲。噩耗傳到各地,蘇州和慶州的百姓,以及歸附宋朝的各族人民,都畫了他的肖像,給他立生祠來紀念他。人們深為嘆息,凡是他從政過的地方,眾多百姓來到祠堂,如同死去自己的父親一樣痛泣哀悼,齋戒了三天才散去。

  范仲淹四個兒子長大成人,都聰明非凡、德才兼備,分別官至宰相、公卿、侍郎,范家的曾孫都賢達顯貴,綿延不絕。八百年來,范氏後人依然興旺。而范仲淹的子孫們也曾因其德行而轉禍為福,甚至還有人因此免受殺頭大禍。事情發生在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時,有個叫范從文的御史犯了死罪,即將被處斬。行刑前,一向喜歡親審案件的朱元璋突然來了興致,將這名素不相識的御史拉來審問。朱元璋問道:「你叫什麼名字,籍貫在何方?」范從文答道:「罪臣姓范,是蘇州吳縣人氏。」聽到范從文的姓氏和籍貫後,經考察,范從文竟是范仲淹第十二代孫,朱元璋陷入了沉思。不久後,朱元璋因為范從文是忠義之後,決定免他一死,而且以後准其五次不死。之後朱元璋還手書「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一聯賜予范從文。

  范仲淹成為了為子孫萬代謀福利、積德行善的典範,受世人的敬仰讚頌,也成為中華民族的驕傲,其高尚的道德和偉大的人格光耀千古,永為後世敬仰。他的憂國憂民的博大胸襟和浩然正氣,千百年來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他的那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忠義名言,更成為千古絕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