踐行德化教育 開啟智慧錦囊


 《弟子規》中講到:「鬥鬧場,絕勿近」。「鬥鬧場」在古時候,是指一些競技的場所,譬如說有鬥雞、玩蟋蟀的地方,還有一些聲色場所;在現代就是一些網吧、KTV等這樣的場所。夫子說:「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這樣的環境使孩子長期耳濡目染,很容易染上壞習慣。我們看到很多報導,一些學生因為上網半夜不回家,結果衍生出很多的問題。因為孩子的定性不夠,沒有判斷力,缺乏理智,所以網友給他幾句甜言蜜語,可能就會誤入歧途。所以為人父母應該要加倍謹慎,因為聲色、鬥鬧場所很容易令人墮落,很多不良的嗜好、行為,可以在這些地方一夜之間就形成了,甚至一件錯事就可以毀掉一個人的一生,所謂「一失足成千古恨」。

  我們思考一下,孩子為什麼會進入這些場所?其實很多時候孩子沉迷於網路,是因為他們找不到更有吸引力的事情去做;還有一個根本問題,孩子沒有判斷能力,不知道交什麼樣的朋友、接近什麼樣的環境、做什麼樣的事才是對的,才能對他的人生有所幫助。所以做為家長,首先應當以身作則,樹立積極向上的精神追求,為孩子營造良好的交友和學習環境。所謂「養不教,父之過」,孩子的成長與家長息息相關。現在很多的家長,忙著工作、忙著應酬,慢慢忽視了孩子的教育問題,認為把孩子送到好的學校就可以了。其實並非如此,如果父母能在工作之餘,抽出更多的時間陪伴孩子,譬如帶孩子參加一些公益活動,或者做一些戶外運動,一方面可以長養孩子的善心,另一方面也可以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

  一個小朋友三歲時開始學習《弟子規》,到他四歲的時候,媽媽帶他到外面去跟其他小朋友交往,當他看到其他的孩子惡言對別人或動手打別人時,就會拉拉母親對她說:「小孩不可以打人,小孩不可以罵人」。為什麼這麼小的孩子會做出正確的判斷?因為教導他學習《弟子規》,他就知道孝是對的、孝是善的,友愛兄弟、尊敬長輩是善的;他知道不孝、不悌、不敬是惡的;他知道愛人是善,恨人是惡,自然會善惡分明。

  一個有德行的人,他會常常心存善念,他到了鬥鬧場的環境,肯定是渾身不舒服。所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你已經接受了聖賢教導的薰陶,心裡所想的、所做的都是善;若把你放在一個喧鬧不堪的環境之中,就會感覺很不舒服,自然就會敬而遠之,所以善惡分明才有正確的抉擇。假如家長從小沒有從生活的點點滴滴去注重孩子德行的養成,沒有樹立孩子正確的善惡觀,等上了初中、高中遇到一些不好的朋友時,就很容易受到污染。

  孔夫子說:有益的朋友有三種,有害的朋友也有三種。與正直的人交朋友,與誠信的人交朋友,與知識廣博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與諂媚逢迎的人交朋友,與表面奉承而背後誹謗人的人交朋友,與善於花言巧語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易經》說:「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如果與消沉的人為伴,你不可能進取;與虛誇的人為伴,你不會踏實;而如果你的朋友是積極向上的人,你就可能成為積極向上的人。當我們的孩子非常善良,自然招感來的朋友就是好的,所以我們要先長養孩子的善心,這一點最重要。

  經典中講:「勿入無益身心之境」,對於身心沒有幫助的環境,不可以進入;「勿交無益身心之友」,環境會影響人,朋友之間也會相互影響,俗話常說:「寧可終年不讀書,不可一日近小人」,所以對於德行較差的朋友,也要敬而遠之,遠之不是對他怠慢,而是避免一起墮落;「勿展無益身心之書,勿言無益身心之語,勿做無益身心之事」,我們的言語、行為,以及所接觸的環境、書籍,都不要造成對自己內心的污染。

  當我們去了解孩子喜愛玩的網路遊戲時,會發現規則其實很簡單。在打遊戲的過程中,我們有很大的主宰權,能夠從中找到成就感。慢慢的,別說小孩,連大人都會禁不住誘惑,嗜網成癮。所以做為家長,在生活中要多鼓勵孩子,從小幫助孩子建立長遠的人生目標,讓孩子走進聖賢的經典,體會其中的樂趣,日復一日,孩子吸收的都會是正能量。

  遊戲中給人帶來的愉悅感只是暫時的,只有讓自己的身心多吸收一些有益的東西,才能更好的抵制外界的誘惑,才能得到更深層、更持久的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