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感應 不昧因果

善惡之報 如影隨形

親愛的聽眾朋友們:大家好!俗話說:「忠孝傳家遠。」意思是說,一個家族中,如果出了一個忠臣、孝子,那麼,他們的子孫中,往往也會有很多忠臣孝子出現。即使過了一千年,這個規律依然在起作用。另一方面,忠臣孝子的家族,往往會興盛數百年甚至數千年。今天,許多人家還保存有家譜,依然能夠從昭述祖德的內容中,看到歷史與社會的興衰在於品德的提升與家教的傳承。

山東莒縣孫氏家族的故事,讓我們看到清廉、高效、為人民服務的家族傳統,原來是可以傳承千年的,縱然朝代更迭、時移世易,但是這種精神的力量,卻一直在冥冥之中護佑子孫。

孫謙與孫氏家族的循吏風範

說起孫姓,人們不禁想到軍事家孫臏。孫臏雖然精通軍事,但卻懷著一顆仁愛的心,他說:兵家最高的境界,是不戰而屈人之兵。這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是如何看待「武力」的——軍事只不過是不得不採用的手段,目的還是要避免武力、化解鬥爭。漢字的「武」字,本意就是「止戈為武」。將這個思想傳承、發揚光大的,就是孫臏。所以,孫臏的子孫後代,直到兩千四百年後的今天,依然受到大家的尊重。

以武功報效國家,是孫氏後人的一個特點。孫氏後人的另一個特點就是長於管理地方社會,讓社會井然有序、經濟發展。古書稱這類人才為「循吏」。「循吏」這個名詞,最初就是用來讚許孫氏的另一個祖先——孫叔敖的。

西元前601年,孫叔敖出任楚國令尹,他在任期間興修水利、大幅提升了農業生產。而且,孫叔敖一生清廉、禮讓,去世的時候連入殮的棺木都買不起。司馬遷在《史記》中稱讚他為「循吏之首」。循表示遵循道義、順應時勢;「吏」是指身處一線的政府管理人員。所以,孫氏祠堂多以「兵家始祖、循吏之宗」作為宗祠對聯,以期後人效法。

距離孫叔敖的時代約九百年後,孫家又出了當時被譽為循吏第一人的孫謙,將孫氏善於用兵、長於管理的特點再次發揚光大。

孫謙字長遜,祖籍山東莒縣。他的祖輩在東晉時期移居到了江南,孫謙在南朝的宋、齊、梁三個朝代中擔當了基層和中層的地方官,以勤政愛民著稱。

孫謙年僅十七歲就開始做官服務社會。他最初擔任參軍,後任句容縣令。他雖然只是一個小夥子,但卻因為勤奮、謹慎、能幹而獲得全縣人的尊重,說他「清慎強記」。

在西元470年前後,孫謙升任為「明威將軍」,兼巴東、建平二郡太守。當時,郡內的三峽地區是少數民族聚居區。在他就任之前的歷任太守都需要依靠武力鎮壓來維持社會秩序。所以,孫謙上任前,皇帝特別命令他召募一千名部屬作為軍隊,維護治安。可是孫謙說:「蠻夷不受管教,是由於官府對待他們的態度、方法不正確,何必要靠軍隊來鎮壓,增加國家的負擔呢!」身為將軍的孫謙,居然出乎意料地拒絕使用兵力來管理地方社會。

孫謙上任,以德服人,不僅老百姓非常擁戴他,連那些不服管教的蠻夷,也紛紛前來投誠,送上厚禮。可是他都斷然拒絕了,勸那些地方領袖,好好為他們的子民造福。

此外,孫謙的德政還在於尊重地方民族的權利。他看到有些人仗勢欺人,將俘虜的山民作為奴隸,販賣到別的地方以牟取暴利。而這筆暴利,也往往成爲地方政府的小金庫。所以,當地人口販賣屢禁不止。孫謙因清廉,成功地遏制了販賣山民的行徑,還將那些被擄掠的山民送回家。當地人民因而把他看作父母一樣愛戴,民族矛盾由此得到化解。

孫謙在任時不接受餽贈,也不積蓄財產,居住在官府裡;但是,當他離職的時候,一貧如洗的孫謙一家就沒有了住所。當朝廷新的任命尚未下達時,孫謙一家就只能借住在官府空置的車庫裡。如此清貧的官員,在當時實屬罕見,人們因而對他更加敬重了。

他在任郡縣長官時,經常勸導百姓從事農桑,使人盡其能,地盡其力,自己又不從中漁利。境內百姓安居樂業,賦稅收入常多於隔壁的州縣。到了西元507年,已經是八十多歲高齡的孫謙,又被梁武帝禮請任輔國將軍、零陵太守。他雖然年老,依然十分勤勉,安定一方。

零陵地區常有猛獸為患,孫謙到任後,虎患就此絕跡。讓大家感到神異的是,到了孫謙離職後的那天夜裡,猛虎又在晚上出來傷害百姓。

孫謙歷經宋、齊、梁三代,始終清正愛民,堅守「輕財好義,周人之急,言不虛妄」的俠義之風,成為後世為官者的楷模。 梁武帝十分賞識孫謙的清正廉潔,對他禮遇有加,褒揚他:「清慎有聞,白首不怠!」

西元516年,孫謙已是九十二歲了。此時,梁武帝還依然請他上朝,並下詔說:「光祿大夫孫謙,清廉謹慎,名聲卓著,始終不怠,是高年老臣,應加以優待。可給他親信二十人,並允許在入朝時由專人加以攙扶。」梁武帝還說:「我很看重您的智慧。」

孫謙生活節儉樸素,冬天蓋的是布被、鋪的是草甸子,夏天也沒有蚊帳,但卻沒有蚊子來咬他,人們都覺得很奇異。當他九十歲的時候,身體依然很好、精神矍鑠,看上去如同五十歲的人一樣。每次上朝,他都會一早就抵達,在那裡安安靜靜地等待大家。

孫謙雖然生活窮苦,但很重視仁義。堂兄孫靈生病了,沒有人照顧,他就接回家中奉養,還確保自己的夫人不會嫌棄這位窮親戚,能夠好好照顧他。他外出前及歸來後都會去探問孫靈的起居情況。

有一天,孫謙在街上看到了一位來自彭城的乞丐,在行乞的時候突然病倒,無家可歸,孫謙就把這位病人抬回家中照顧,讓他安然度過人生最後的時刻。乞丐去世後,孫謙還用得當的禮儀安葬了他。這些義舉,都讓老百姓非常佩服。

有一天,九十二歲的孫謙忽然感到身體有些不適,知道自己將不久於人世了。就讓兒子幫他寫了遺書,說:「我年輕時本沒有打算追求富貴,也不求出人頭地。後來,仕歷三代,官成兩朝。我希望能夠喪事儉辦。古人喪事很儉樸,所以,我的棺材能夠藏身就好了。其他一切從簡。」梁武帝得知,非常感動,特地下詔賜給錢三萬,布五十匹。以示尊重與褒獎。後來孫謙去世,梁武帝還親自為孫謙舉哀。

人們常說仁者壽,孫謙也是歷代循吏中最為高壽的一位。他雖然擁軍在手,卻拒絕使用武力,以德行造福一方,將止戈為武的深意身行言教地做出來。他一生勤儉,濟人之急,兢兢業業。祖宗遺風,體現在他的工作生活、言談舉止之中。善不積不足以成名,孫謙也因而成為南北朝時期最為著名的循吏。可見,忠孝傳家,確實是我們中國人千萬年來一脈相承、文明源遠流長的動力所在。

今天在皖南的鄉村,還保存著一所孫氏祠堂,祠堂上依然記供奉著孫子的畫像。

學歷史、說感應;知善惡,明因果

親愛的聽眾朋友,今天我們就談到這裡,感謝您的聆聽!下次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