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請掀開經本第十面,倒數第四行看起:

  佛告彌勒。汝觀未來後五百歲。有諸菩薩甚為無智。行法施時。若有利養生歡喜心。若無利養不生歡喜。彼諸菩薩為人說法。作如是心。云何當令親友檀越歸屬於我。】

  從這個地方看起。前面世尊為我們說出,以無希望心修法布施的殊勝功德利益。說完之後,佛又告訴彌勒菩薩,告訴彌勒就是告訴我們自己,彌勒菩薩在法會上是我們大家的代表。說『汝觀未來後五百歲』,這正是我們現代這個時代,讀這部經,猶如讀釋迦牟尼佛在三千年前說講的預言。這是佛在當時說兩千五百年以後社會大眾出家、在家學佛的狀況,他說得一點都不錯,確實是我們現前社會的現象。『有諸菩薩甚為無智』,沒有智慧,沒有智慧的菩薩人數還不少,不是少數,多數!為什麼沒有智慧?前面都說得很清楚,不必再重覆。這個地方要緊的是說明現代這個社會裡面種種不如法的一些狀況。這是第一樁事情,大家都為名聞利養。

  『行法施』,這通常是講講經說法,講經說法是法布施裡面的一種,法布施包括的範圍非常之多,凡是利益一切眾生之事都是屬於法布施,可是法布施要談條件。早年大概總是二十年前的樣子,二、三十年前,我在各地講經就聽到,許多人告訴我,法師到某個地方去講經談條件,我給你講多少天,你要對我有多少供養,如果沒有那就不必去了,還討價還價,有這些事情。而近些年來在美國,不但弘法有價錢,皈依也有價錢,密宗上師去灌頂也有價錢,好像一次灌頂美金是五十塊。有一年我到邁阿密,那邊的同修就問我,法師,你授皈依的價碼是多少?我說沒有!他說沒有不行,沒有不值錢,人家不來。你看現在的人奇怪不奇怪,價碼訂得愈高來的人愈多,我們不收錢則沒有人來,說這個皈依、灌頂大概恐怕不靈,為什麼?沒有價錢!怪現象!何況是這麼大的法會來講經說法,有利養就歡喜,講的時候也有精神,沒有利養不生歡喜,講的時候力氣也沒有,聲音也小了,這怪現象。你看釋迦牟尼佛在三千年前不就知道了嗎?所以我們遇到這些現象,人家給我一說,我說正常!怎麼正常?釋迦牟尼佛在經上講,沒有講錯,如佛所說,這就是正常。

  再看下面經文,『彼諸菩薩為人說法,作如是心』,起了這個念頭:為人說法,怎麼樣叫這些信徒都歸我?『親友檀越』就是現在講的信徒、聽眾,都歸我,都來擁護我,都做我的弟子,都做我的徒弟,都來供養我,他起這個念頭。不但起這個念頭,

  復更念言。云何當令在家出家諸菩薩等。而於我所生淨信心。恭敬供養衣服飯食臥具湯藥。】

  一切供養都來了,有這種念頭。這個念頭諸位想想對不對?你如果說不對,不對錯在那裡?一般人認為這是正常現象。佛在經上不是常說嗎?學佛一定要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恭敬供養』底下是四事供養。這是弟子對老師應盡的義務,那是沒有錯,可是做老師如果有心去求,那就錯了,那就大錯。錯在什麼地方?《金剛經》上告訴我們,「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你們想想他是不是菩薩?有諸菩薩、彼諸菩薩,這是受了菩薩戒的在家、出家的菩薩,可是世尊不承認他是菩薩。世尊承認菩薩的標準是《金剛經》上所說的,要破了四相、破了四見,一切諸佛如來才承認你是菩薩。菩薩這個名詞是梵語,意思是真正覺悟的眾生。菩薩是覺有情,真正覺悟了。如果你具足四相,增長四見,那你是個標準的凡夫,你哪裡是菩薩?換句話說,你是個標準迷惑顛倒的眾生,你沒覺悟。存這種心,沒有覺悟,這是我們一定要曉得的。再看底下經文。

  如是菩薩。以財利故為人說法。若無利養心生疲厭。】

  他的起心動念無一不是為了財、利,我們一般講名聞利養,都是為這些。如果沒有名聞利養在推動,他什麼事情都不幹,懈怠懶惰,他不做,這是沒有智慧的菩薩,沒覺悟。真正的菩薩,像世尊前面所講的以無希望心行法布施。他是什麼力量在那裡推動他?佛在經上講的很多,這是大慈悲心在推動。菩薩尤其是在家菩薩,應化在各行各業,他們在自己生活上、工作崗位上做得比任何一個人都積極,而在他行業上作榜樣。這個動力都是大慈悲心在推動,絕非名利。如果說是以名利為考量的話,那就是愚痴的菩薩,有名無實的菩薩,雖受菩薩戒,而不為諸佛如來所承認的。這是我們一定要明瞭、要記住。所以他沒有利養就「心生疲厭」,就懈怠。下面世尊用比喻說明這樁事情。

  彌勒。譬如有人志樂清淨。或為死蛇死狗死人等屍。膿血爛壞繫著其頸。是人憂惱深生厭患。以違逆故迷悶不安。】

  這個比喻很淺顯,很好懂。『志樂清淨』是個正常人,志是他的志向,樂是他所樂的、所歡喜的、所愛好的,都是清淨,志跟樂都清淨,這是正常人,這是真正的菩薩。如果有這麼一個人,他很不幸遇到這些死蛇、死狗、死人這些屍首,人畜的屍首;膿血潰爛,圍繞著自己的身旁,這個人當然憂慮、當然討厭,希望趕快離開。這不是自己心裡面所樂意去享受的,所以說『以違逆故迷悶不安』,他遭遇到這種不幸的事情當然不安,這是說一個正常的人。

  彌勒。當知於後末世五百歲中。說法之人亦復如是。】

  末法時期,在現代這個時代,整個社會從農業時代變成工商業的時代。現代的趨向大家都知道,逐漸發展到高科技的時代,社會所提倡的是競爭。這不是一個好名詞,每個人都競爭,爭到最後的結果如何?必定帶來社會的動亂,世界的戰爭,怎麼能夠避免?古時候的賢聖他們眼光深遠,時時刻刻提醒我們,所謂防微杜漸,不能因小事而變成大的患難,總是小心的提防。佛法裡面出家人也不例外,說法之人,說法有出家、有在家,在家菩薩也有義務弘法利生。但是在家菩薩一定要受菩薩戒,出家跟在家都要受菩薩戒,出來講經說法才如法,佛在經上這樣教導我們。

  於諸一切無利養處。不順其心無有滋味。便生厭倦棄捨而去。】

  這是現代社會的現象。

  彼諸法師作如是念。我於此中說法無益。何以故。是諸人等。於我所須衣服飲食臥具醫藥。不生憂念何緣於此徒自疲勞。】

  我們一般人看到這個情形,好像他所說的也滿有道理。法師到一個地區來弘法利生,的確是犧牲奉獻,如果這個地區沒有法緣,沒有人照顧法師,法師當然不能在這個地方停住,這是一定的道理。等到這個地方法緣成熟,這個法師再來,這也是佛教導弟子們的。可是佛給我們講的大原則、大前提我們要掌握住,那就是不為自己,恆為眾生,永遠都是為了利益一切眾生。在這個地區,只要有一個人照顧就行,出家人,甚至於在家的弘法的菩薩,生活都非常簡單,很容易照顧,衣食都簡單。一件衣服在現在這個時代,穿個十年、二十年都穿不壞;換句話就是十年、二十年不要添新衣服。吃東西,菩薩沒有分別心,菩薩也沒有執著心,一切隨緣,決定不能這個好吃,那個不好吃,那就是佛在這經上講的愚痴菩薩,沒有揀別的。在一切環境當中,環境我們常說人事環境與物質環境,都能夠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恆順眾生就是順大眾,怎麼在恆順裡面修隨喜功德?隨喜,隨順當中歡歡喜喜,不會疲厭,歡歡喜喜。功德在哪裡?功德在成就自己的定慧,成就菩薩六波羅蜜。這個裡面布施是放下,放下分別、放下執著,前面佛給我們講的,放下名聞利養果報,心裡面不把這個東西放在心上,絕不在意。只要穿得暖、吃得飽,有個小房子可以遮蔽風雨,足夠了!所以物質生活條件非常之低,普通人家都能夠照顧,這個人就是真正是大智慧、大福德之人。他才肯請法師到這個地方來弘法利生。

  普賢十願裡面「請轉法輪、請佛住世」,「請轉法輪」是請法師來講經,「請佛住世」在這個時代就是禮請善知識常住在這個地方。常住在這個地方,那當然你要給他一個住的環境,再小都可以。他決定不計較,決定不要求住得很舒適、住得很豪華,那就不是菩薩,那就不如法。這個地方都沒有人啟請,那緣沒有成熟,時節因緣沒成熟,哪個地方緣成熟哪個地方去。無論在家、出家的菩薩,特別是出家菩薩,中國過去佛門裡面常說,「鐵打的常住流水僧」。出家人行雲流水,沒有一定的住處,有了住處就錯了。我們看許多經典上,一展開經典,前面序分裡頭,佛在什麼地方,沒有說佛住什麼地方。他要有住處他就有家了,他出了家不就回家去了?他還有個住的地方。所以沒有住的所。在,你現在在哪裡?今天在這裡,明天在那裡,所以叫行在,沒有住處。哪個地方有緣就到哪裡去,就在那裡,而不可以說住哪裡。這一住就壞了,一住六道裡頭就生根,你還能出得去?所以沒有講住的,都講在,你在什麼地方。我們明白這個常識,但是現在末法時期,出家人也都有住處,他現在可以問法師,你住哪裡?不能說在哪裡,他確實有住處。這是不如法的,是錯誤的,我們一定要清楚。

  這是我過去講經常常提醒諸位同修的,出家人居住在這個環境,我們有使用權,不要所有權,所有權是你們的,你們有所有權,我有使用權。你看這個講堂,所有權是居士林的,今天這兩個小時我們在這裡集會,我有使用權。我使用,但是不是我所有,所以我在這裡,我不住在這裡。這都是佛教給我們的,這才是真正的智慧。同樣一個道理,我們這一生在這個世間,「在」這個世間,可不能說我「住」這個世間,這是個觀念上的問題。「住」這個觀念是六道輪迴的觀念,「在」超越六道輪迴。我「在」是暫時在這裡,我不永遠住在此地,暫時在這裡。這個地方有緣我們就來,沒有緣就離開,什麼時候有緣,什麼時候就來。

  四事供養是最低的生活標準,他需要『飲食』,而且真正修道的人,飲食不但簡單,飲食的量也很少。佛當年在世,僧團裡面生活的方式是托缽,一天吃一餐,日中一食,托缽吃一餐。一餐夠不夠?夠了,很夠了。你們為什麼一餐不夠?因為你們有妄念,一天一定要吃三餐,有的時候還吃點心,四餐、五餐。有一餐沒吃,不行,這一餐沒吃,餓了。為什麼會餓?你想餓就餓了。這是佛在經上常講的「一切法從心想生」,如果你沒有這個念頭,你一天吃一餐,不想第二餐,你一定不會餓。所以你怎麼餓的?你想餓。你天天打妄想,已經養成一個不好的習氣,到時候不吃就餓。如果你不想,不想就不會餓。身體是個機器,機器會動,一天到晚在運動,睡覺的時候它也在動,不動人就死了,所以它一定要動。動、運動要有能量去推動它,飲食是能量的補充。不學佛的人妄想多,能量消耗多,所以能量的消耗大概百分之九十五消耗在妄念上,你的妄想愈多你補充的能量當然要多。

  往年這些佛弟子,跟著釋迦牟尼佛,心清淨,的確身心世界統統放下,跟佛在一起,樹下一宿,日中一食,他的財產三衣一缽,你看多簡單。他什麼憂慮也沒有,什麼牽掛也沒有,什麼妄想也沒有,他能量的消耗最少,所以一天一餐足夠了。我們在經上看到,阿羅漢心更清淨,阿羅漢得到九次第定,心清淨,一個星期吃一餐。辟支佛的定功,也就是心地清淨比阿羅漢更高,半個月吃一餐,你說多省事!這也不是普通人隨便可以學的,你要聽到一餐好,你回家去吃一餐,吃了三天害病了,你可不能怪我,我沒有叫你吃一餐。我是跟你講,能量的消耗因人而異,心愈清淨消耗量愈少,而與勞心、勞事、勞力都不相干。勞心、勞力消耗的能量很少,妄念消耗的能量多,太多了!你看現在人的妄想多少,一天到晚都打妄想,晚上睡覺作夢還打妄想,這是沒法子。所以真正修道人身心清淨。

  修行,常說的八萬四千法門。法,方法,門是門徑,方法、門徑多得很。四弘誓願裡面給我們講的「無量法門誓願學」,何止八萬四千?但是要曉得,法門再多總不外乎三大綱領,覺、正、淨,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這三大類把所有的法門都包括了。我們淨宗修清淨心,心淨則佛土淨,怎樣才能得到心清淨?如果你還有妄想、還有分別、還有執著,你的心不會清淨,念佛也不會清淨,讀經也不會清淨,打坐也不會清淨。要真清淨必須放下,把你這些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清淨心就得到了。清淨心是我們的本心,清淨心就是真心,由此可知,起心動念那是妄心,不是真心。

  所以,供養一個講經說法的這些法師,在家居士也稱法師,這個諸位要知道,法師是通稱。和尚也是通稱,和尚並不指出家人,在家人也稱和尚,和尚是印度梵語音譯過來的,它的意思是親教師,要用現代的話來說,像大學裡面指導教授就是和尚。一個學校裡面的校長這是和尚,他主持教育政策,底下這些教員不能稱和尚,教員稱阿闍黎。所以和尚是最尊的,他負責整個教學的計畫,設計教學,這是他來指導的,所以在家人也稱和尚。和尚、法師是出家、在家通稱的,唯有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這四個稱號一定是出家人,在家人不能稱。這是一點佛學常識,在此地附帶給諸位報告出來。

  由此可知,大智慧、大福德不一定他是大富長者,也許他自己的生活還相當困難,但是供養一位法師是輕而易舉之事。能夠請法師在這個地方弘法,請轉法輪,請這個法師常住在這個地方,這請佛住世,利益一方,這個功德非常之大,能叫這一方人破迷開悟,離苦得樂,這些事我們要懂得。菩薩如果生這種心,自己起心動念這是錯了,這是攀緣,不是隨緣。隨緣才能成就功德,就是成就清淨心,成就真實的定慧,定是如如不動,慧是了了分明。如果是有攀緣的念頭,定慧都沒有了,清淨心也沒有了,所以佛稱這種人叫「甚為無智」,他沒有智慧。再看底下經文。

  彌勒。是諸法師。自求供養給侍尊重。攝受同住及於近住。不為於法及利益事。而攝受之。】

  我們看這一小段,這個就是末法時期,佛給我們說出不如法。我們讀了、聽了之後要牢牢的記住,經上所講的這些弊病,如果我們有,那你就要曉得,念佛念得再好不能往生;一天念十萬聲佛號,一天念一百部《無量壽經》,也不能往生。你要問為什麼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那些大眾,個個都是身心清淨,我們的身心不清淨,到那個地方去是妨礙大眾。阿彌陀佛再慈悲接你去,到那個地方自己也覺得跟他格格不入,我們不是同類的,自然不相應。所謂「心淨則國土淨」,一定要成就自己的清淨心,成就自己的無希望心,這才決定得生淨土,有希望都不行。我們要問,對於西方極樂世界有沒有希望?那要沒有希望,我們不就去不了?有希望能不能去?這個意思不能不清楚,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要有願,你沒有願怎麼能去?信、願、行三個基本條件你要具足,沒有願怎麼行?可是有願不能有心,什麼心?希望的心,不可以有希望心,有希望的心就是攀緣心,心不清淨。但是西方極樂世界特殊,阿彌陀佛慈悲到極處,你有希望也能往生!你有願、有希望,懇切的希望去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能往生,生在凡聖同居土。功夫高一點,方便有餘土,上面二土沒分。如果你無希望心發願求生,你生實報莊嚴土,那個品位就高了。你要問為什麼?無希望的心清淨,有希望的心心不清淨,叫帶業往生,道理在此地。唯獨西方淨土可以有希望心往生,修其他的法門,如果有希望的心,不但你慧不能開,你定也得不到;換句話說,你不可能有成就,這是淨土比其他法門方便之處,淨土稱為易行道,道理就在此地。

  這些法師『自求供養』,他心裡頭求供養,執著供養,希望他的徒弟、信徒能夠『給侍尊重』,他有這個攀緣心。不但如此,他還『攝受同住』,同住是他這個道場的,對於道場裡面的常住,這多半講出家人,這個道場的信徒,他對他們提出種種的要求,攝受就是要求的意思,要求得很多。『及於近住』,近住是不但自己這個道場常住跟信徒,其他道場也想辦法去拉信徒,靠近我們這邊,都要把他拉來。天天在動這個腦筋,在打這些主意,你想他的心怎麼會清淨?當然不清淨。他『不為於法及利益事,而攝受之』,他這種攝受是違背了佛陀的教誨。佛是教一切是為法,法是佛法,佛法是什麼?幫助眾生覺悟。他沒有遵守佛的教誨,換句話說,他沒有幫助眾生覺悟,沒有幫助眾生離苦得樂。他所作所為的,是給這些眾生苦上再加苦,迷上再加迷,他幹的是這個,他的攝受是這樣的攝受。

  是諸法師自求飲食衣服臥具。詐現異相。入於王城國邑聚落。】

  這個事情我不說諸位也能夠知道,譬如神通、感應、放光、瑞相,奇奇怪怪的,很多,這叫『詐現異相』,詐是欺騙。世間眾生愚痴迷惑,特別在這個時代,正是古人所謂的信邪不信正,給他講正法聽不進去,講邪法他很歡喜,樂於接受;聽騙不聽勸,佛苦口婆心勸勉他,不聽,這些妖魔鬼怪變現佛菩薩的樣子來騙他,很容易就跟他走了,這詐現異相。在哪些地方?當然是人口稠密的地區,社會繁榮的所在,沒有錢的窮鄉僻壤他不會去的,請他去他也不會去,他對那個地方沒興趣。他『入於王城』,王城就是國家首都所在地,首善之區。『國邑』是國家的大都會,『聚落』就是村莊,都是人口稠密之處。他到這些地方去詐現異相,去欺騙眾生,目的是獲得恭敬、名聞利養,他的目的在求這個。

  而實不為利益成熟於諸眾生。】

  佛囑咐他的、期望他的他完全違背,他實在不肯做利益成熟眾生之事。『利益』是令眾生現前,我們今天所說的,改善生活的品質、改善工作的環境,這是現前的利益。『成熟』是對那些善根福德因緣成就的人,一定要幫助他永脫輪迴,這叫成熟。佛在大乘經上常常教導我們,如果不能幫助一個眾生永脫輪迴,你的工作沒有做得圓滿。至少要幫助他脫離六道輪迴,這才算是你有小成就。如果你能夠幫助他脫離十法界,算是高一個層次的成就,高等的成就,不是圓滿的成就。如果你幫助這個眾生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是究竟圓滿的成就。

  我在此地說這個話,這麼多年來諸位,《無量壽經》我想有不少同修至少也聽過兩遍,我在新加坡講過兩遍,讀誦的就更多,你會相信我的話不是假的,是真的。因為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一生不退成佛,比超越十法界高得太多。超越十法界,普通的菩薩沒有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佛在大乘經上講得很明白,他還要修三大阿僧祇劫。三大阿僧祇劫是從圓教初住菩薩算起,圓初住在一真法界,不在十法界,哪有往生淨土那麼樣的殊勝,那麼樣的快速!西方淨土是不可思議的法門,所以世尊讚歎阿彌陀佛是光中極尊、佛中之王,世尊的讚歎就代表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對阿彌陀佛的讚歎。這些經訓我們都要牢牢記住,細心去體會,我們所作所為有沒有違背經中的教誨;換句話說,在此地反過來,我們要存利益一切眾生之心,希望他們的生活環境過得更好,希望他們的智慧增長,希望他們的德行增長,這是利益眾生之事。幫助他認識佛教,幫助他認識淨土,那就是成熟眾生,這就對了。如果把這些事情疏忽掉,專門去搞名聞利養,專門去欺騙眾生,這就錯了。底下兩句話是很深的感嘆。

  而行法施。所以者何。】

  你在這裡『行法施』,你到底為的是什麼?這個話的意思就是說,你到底為的是什麼?

  我們再看下面這一大段經文,這段經文是世尊真實慈悲的教誨,我們要記住。佛不言說十五種事,一條是一種,一種裡面涵蓋的範圍很廣。佛為什麼要說這段經文?正是教我們在末法時期不要被人騙了。你能記住這十五條,拿這十五條來對照,你就曉得什麼是正法,什麼是邪法,邪、正你有能力辨別。否則的話,佛在前面所說的真的在境界現前,你依然不能辨別,哪些法師說的法是正的,哪些法師說的法是邪的,沒有能力,所以佛是非常慈悲。請看經文,第一條。

  彌勒。我不說言。】

  叫著彌勒菩薩,下面就是有很重要的開示,提醒彌勒菩薩注意。『我』是釋迦牟尼佛自稱,釋迦牟尼佛決定不是這樣講法的。

  有希求者為法施清淨。】

  所以你不要被人騙,他對你提出種種要求,說他的『法施清淨』,假的,那不是真的。你看居士林,居士林做的是清淨法施。外面結緣的這些經書、法物都不要錢的,你們隨便拿,這是沒有希求心。不是說你拿了你要捐多少錢,你要做功德,沒有給你提出。你們做功德是你們自己事情,絕對不會提醒你,也不會暗示你。你看樓下,一樓那裡吃飯,這是居士林在今天世界第一,全世界沒有第二家。下面是流水席,什麼人都來吃,不信佛的人也可以吃,罵佛的人也可以來吃,沒有人拒絕你的。什麼時候來吃都可以,一年三百六十天沒有條件的,無希求!如果說居士林說「我們這裡一年三百六十天天天供齋,常住很困難,你們大家幫幫忙」,那就是提出條件。如果居士林提出這個條件,下次就不要來吃飯,佛在此地講的,無希求心,哪有這種道理。我們這樣做法心才清淨。

  道場建立也是無希求心,不可能到處去化緣,化緣就錯了。道場說實在話,諸佛菩薩建立的,如果這個地方有需要這個道場,佛菩薩就來建立。我自己在台北有很小的道場,有很多同修去過台北去看過,道場很小,佛菩薩建立的,不是我自己要建立的。佛菩薩為什麼建的這麼小?大概看看台灣這麼大道場夠了,不需要再大,佛菩薩的意思,你說我們多安心、多自在。我們從來沒有想把道場擴大一點,沒有!所有一切同修自己送來的這些供養錢財,我們都給他妥善處理,做弘法利生,這經上講的「利益成熟於諸眾生」,我們做這個事情。所以佛決定不說有希求心為法施清淨,有希求心,法施就不清淨。下面說:

  何以故。若心有希求則法無平等。】

  我們要修的什麼?我們修清淨心、修平等心、修正覺心。《無量壽經》經題上教給我們修學的總綱領,清淨平等覺。所以大家對於道場不要懷疑,要有信心,只要心行都是在正法,佛菩薩就照顧,護法神他就來幫助。我們向人化緣,人就已經低了半截,人家已經瞧不起,不幹這個事情。佛是人天導師,出家、在家的菩薩,天神都恭敬、都讚歎、都禮敬,一定要把自己的本分堅持守住,這才是佛的弟子;換句話說,此經所說的一切弊病,我們讀了之後,有則改之,無則嘉勉,這樣才做一個彌陀的好學生、好弟子。第二:

  我不說言。貪污心者能成熟眾生。何以故。自未成熟能成熟他。無有是處。】

  『無有是處』就沒這個道理。你有貪心,貪底下有個「污」,污是染污,染污你的自性,染污你的清淨心,此地這個「貪」,就是貪瞋痴慢疑,你的煩惱習氣都在,沒有斷絲毫。這樣的心,你能夠『成熟眾生』,佛不說,佛沒有這個說法。說法要清淨,清淨心說法就如法。要有希求,有貪瞋痴慢,這個心就不清淨。不清淨,不但說經不如法,古大德的註解你去看也不如法,經裡面的意思你看不懂,古德註解裡頭意思你也看不懂,你所能夠理解的是你自己的虛妄分別,不是如來真實義。開經偈裡面講「願解如來真實義」,你所解的不是如來真實義,全把佛的意思解錯了。所以佛說,自己沒有成熟,你能夠成熟別人,沒有這個道理。第三:

  彌勒。我不說言。尊重供養安樂其身。貪著攝受不淨物者。為利益事。】

  我們看前面這一段,佛不說,這是第三種,佛從來沒有說過的。『尊重供養安樂其身』,這是講你這個人貪圖別人尊重你,貪圖別人供養你,你的生活過得很安樂、很自在。安樂其身用現在的話講就是物質享受,貪圖物質享受,上面是舉出三種事。底下這一句就說得很明白,你是貪著,貪著尊重、貪著供養、貪著安樂其身,於是『攝受不淨之物』。如果是出家人,他自己沒有做營生的事業,換句話說,他沒有收入,沒有收入你所貪圖的這些當然要靠在家居士供養。你對這些信徒提出許多的要求,不淨之物!信徒對你,他也供養你,但是所供養的不淨,怎麼不淨?自己的心不清淨。供養的人,信徒的心也不清淨,怎麼不清淨?「這是我的師父,我要好好照顧他,那個出家人不是我的師父,餓死我也不管他。」你看看你的心不清淨,供養的人也不清淨,接受供養的人起了貪心,也不清淨。

  在家信徒對於出家人供養要有平等心,你的心就清淨,不能分這個法師是好法師,那個法師是破戒的法師,你的心都不清淨,你的心不平等。持戒、破戒是他的事情,與我不相干,我對他一律平等的恭敬,這就如法。你看普賢菩薩十大願王,「禮敬諸佛、廣修供養」,廣修供養裡是清淨心、平等心,布施供養成就自己的功德,成就自己的定慧,定就是不分別。這個出家人持戒,那個出家人破戒,不分別,平等供養,成就你的定,如如不動。也成就你的慧,他持戒你不是不知道,他破戒你也不是不知道,你清清楚楚、明明瞭瞭,這是你的慧,你不是白癡;你要都不知道,那你變成白癡了。清清楚楚,如如不動,叫定慧等學,你在修布施供養裡成就自己定慧,這是功德。如果你一念差別心,這個法師好法師,我供養他;那個法師不好的,我不供養他,你的定慧都沒有了,你的心不清淨,你就不如法。所以對出家人要平等的布施供養,不要有分別心,這個很重要。這是說明這是不如法的。下面再看佛為我們說明它的原因。

  何以故。為求自身安隱豐樂。攝受眾會。不能令其安住正信。】

  弊病在此地,只求自己物質、精神上的享受。你所『攝受眾會』,眾是眾多,會是法會,佛門裡面法會很多,你辦這些法會幹什麼?無非是為了求名求利、求大家恭敬供養,提高自己的享受,為這個。你不是令這些大眾安住正信,過失在此地。再看底下第四:

  彌勒。我不說言。矯詐之人住阿蘭若。薄福德者而為少欲。貪勝味者名易滿足。多求美膳以為乞食。】

  這都是末世的怪現象。『矯詐』這樣的人,為什麼?俗話所謂欺世盜名。『阿蘭若』是寂靜之處,意思就是現在我們所講的住茅蓬、閉關。某個人住茅蓬、閉關,在古時候這兩種人的行為,就是昭告天下我的道業已經成就,我是真正的善知識,你們可以到我這裡來請法,請我出山去弘法利生,意思是這個。如果沒有人請呢?沒有人請,自修,百尺竿頭更進一步。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謂你修學畢業,沒事情了,才可以住山、住茅蓬,才可以閉關,這是表示自己已經成就了。假如自己道業沒有成就,決定不可以住山閉關,為什麼?你要去參學,你要去尋師訪道。我們中國古時候,「趙州八十猶行腳」,他為什麼不住茅蓬,安安穩穩享福,還得要去行腳參學,為什麼?道業沒成就,沒有成就就是在學生的地位上,處處去請教。所以閉關、住山那就是參學圓滿,最低限度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沒得再學了,這個時候住山、閉關。

  古時候什麼人是善知識?什麼人是好老師?古人謙虛,真有學問、真有道德,你去問他,他說我不能,我什麼都不會,我樣樣不如人,他謙虛。不像現在,現在人你問他,我行!我比哪個都行,哪個都不如我。所以古人你找個善知識到哪裡去找?個個都那麼謙虛。你去看,他要是閉關,你去找他,他要是住茅蓬,你找他準沒錯,這就是我們參訪的對象。現在有些人學會了,怎樣把自己的身分、地位、名望提高?坐個三年關,閉三年關,哪個山上去住個幾年茅蓬,那怕在關房裡睡大覺都好。睡上三年出來,這閉過關的,跟沒有閉關的差多了。

  我出家講經三十多年,將近四十年,我還沒有閉過關,連住茅蓬都沒住過。我初出家的時候,有這麼個機會可以住茅蓬,有個人供養一個小茅蓬,環境非常清幽。那個時候我還跟李老師學的時候,我向老師報告有這麼個因緣,老師把我罵了一頓。他說你有什麼資格?你是不是明心見性了?沒有!這是第一個條件,你沒有。第二個條件,可以有個閉關的條件,這個條件我現在有了。什麼條件?名太大了,天天來看你的、拜訪的人太多,自己沒辦法修行,所以閉關拒絕。我現在這個好像有那麼一點,客人一天到晚,尤其到中國大陸,所以大陸我不敢去,原因就是從早到晚來訪的客人擋都擋不住。他一說,法師,我從黑龍江來的。那個人說法師,我從烏魯木齊來的。你說你怎麼辦?他說我坐車已經坐了七、八天了,想跟法師見個面。那個不能拒絕的。所以到大陸只有偷偷的去,不能給人知道。偷偷的去都很難,你們的消息太靈通,一進去沒幾天大家都知道,所以我不敢去。像你們現在初學,還沒有這個緣分,根本沒有資格去閉關、去住山。這是這一條,「矯詐之人住阿蘭若」。矯詐你懂得了,不是這兩個條件的,一個是你名氣太大、應酬太多,沒有辦法用功修行,用閉關這個方法來避免;另外一個是你已經明心見性。在念佛人來講,你已經得理一心不亂,得事一心還不行,還沒有資格閉關,這一類的人。我們要搞清楚,不能幹這個事情。

  還有人說,我閉關好用功。那就太差了。你閉關用功叫閉門造車,你能有什麼成就?真正用功要參學,要處處向人請教,到處觀摩,閉關學不到東西。閉關是你自己完成學業之後,所謂百尺竿頭更進一步,那個是對的,使你的定慧功夫更上一層,你的定慧已經有基礎,已經有成就了才行。你沒有得定、沒有開慧,那怎麼可以?所以想想從前祖師大德,想想趙州和尚,你們同學有從趙州來的,你想想趙州和尚,八十歲了他還沒有資格閉關,還要到處去參學,你才曉得古人用功腳踏實地,真幹!

  還有一類人『薄福德者而為少欲』,他沒有福報,也沒有人供養,也沒有人瞧得起他,他自己標榜我少欲知足。其實他要遇到有這個緣那貪而無厭,是沒有這個機會,他標榜的是少欲。『貪勝味者名易滿足』,貪勝味,這個味裡頭包含的意思很廣,不一定是飲食,名聞利養都有味,權利地位也有味,都包括在裡面。貪圖這個東西,而跟別人講他很容易滿足、很容易知足。

  下面一段,這是講飲食,『多求美膳以為乞食』,貪吃,他還告訴別人,我這是乞食。這個在事上怎麼做法?我說出來你們才明白,不說出來你們想不到。信徒家裡,今天我到你家裡去吃飯,明天那一家來請我,天天都有人請,天天都吃好的。我這是乞食,今天到你家乞食,明天到他家乞食,其實貪圖好的飲食。你看居士林的飲食並不怎麼好,你們每個人流輪請我,輪流供養我,我這是流輪乞食。其實是這個地方的伙食太差,我要去找好的來吃,就是這個意思。你看他存的什麼心?所以佛不言說,佛的這個話我們要懂得他的意思。修道之人一定要安分守己,要「息滅貪瞋痴,勤修戒定慧」,戒定慧是功德。

  彌勒。我不說言。乞求種種上妙衣服。謂如是等持糞掃衣。】

  這個佛沒有說的。這也是『乞求』,你看看就有求了,到處去求別人,求別人供養他好的衣服,料子要好、顏色要好、縫製工夫要好。他跟人講什麼?我穿這個跟釋迦牟尼佛當年糞掃衣一樣,我沒有分別心。沒有分別心,還要挑這個料子,那個款式,那不是分別是什麼?佛不說這些事情,如果有說這個事情,絕對不是佛說的,那是他在造謠言。第六:

  彌勒。我不說言,在家出家無識知者為離憒鬧。】

  在家、出家這些菩薩,沒有人認識他,沒有人知道他,他跟別人講,當然他的應酬就很少,沒有應酬,沒人知道他,也沒有人認識他,這就是我們講他交際應酬非常之少,他標榜他離憒鬧。其實他沒有人緣、沒有法緣,他不是不喜歡熱鬧,他也很喜歡這個場面,但是他沒有這個緣分,沒有這個福報。於是這樣的標榜,這個就是錯的,錯誤的。第七:

  彌勒。我不說言,諂曲之人值佛興世。】

  這個地方應當有一句,有個句點,這是一樁事情。這個是錯誤的,諂媚、巴結,心裡頭委曲,這種人會遇到佛出世,這個不可能的。我們在現代這個時代,新加坡這個地方是福地,好像這個現象比較少。我在美國的時間多,常常聽說那個地方文殊菩薩來了,某個居士是文殊菩薩再來的,某個法師是什麼佛再來的,常常有人告訴我。我聽了之後,他們問我可不可能?我說可能!但是自古以來,身分露了之後就走了,他身分露了他又不走,很奇怪,他還住世。就是這個地方所說的,這是造謠撞騙,真還有不少信徒去拜他,活佛來了,他的信徒也很多,搞這個。

  求他短者為如理修行。】

  專門找別人的麻煩,專門說別人的是非,破壞人的行持,他說他是如理修行,顯示他的行持比別人高。我曾經遇到一位法師,但是我不跟他往來,他有個毛病。有很多法師,因為他名氣也不小,去拜訪他。凡是去拜訪他的法師,如果你愈是有身分,愈是有名氣,他當眾就喝斥你、罵你。這一喝斥、一罵,當然他就高了,就把他抬高了,他的目的在此地。我知道他這個用心,所以我跟他沒有往來,我們對他敬而遠之。你要問,他為什麼喜歡罵人?提高自己的身分。他在信徒當中表演的時候,我們的師父比他高,高太多了,你看把他罵得一文都不值。這就是他以為這是叫如理修行,不知道是在造業障。你看本經彌勒菩薩代我們啟請,末法時期成就幾種法,我們能夠安穩度過苦難的環境,而能夠得到解脫?而世尊第一句話就說「不求他過」。這專門找人過失,『求他短者』就犯了佛的教誨。底下一句說:

  多損害者名戒蘊清淨。】

  持戒清淨。『多損害者名戒蘊清淨』這個意思你們想想看怎麼講法?戒律持得很嚴,專門找人麻煩,就這個意思。譬如說到一個地方,譬如我們旅行,從外國來到新加坡,當然需要這邊信徒們照顧。信徒來照顧,他說我是持戒的,要求,譬如說我是持午的,你們飯一定要在十一點半以前給我做好,而且我還要吃些什麼東西,你們要給我準備。這不是找麻煩嘛!而不曉得佛教人「慈悲為本,方便為門」,飲食起居極其簡單隨和,哪有那麼麻煩的事情!處處叫人感到不方便,處處叫人感到難伺候,他還要持戒清淨。實在講他的樣子好像很清淨,心很不清淨,我們一看就明瞭。

  增上慢者為多聞第一。】

  這個現象也很普遍。他懂得東西多,現在人講「值得驕傲」,值得驕傲就是增上慢。佛經上講什麼叫增上慢?現在社會上流行的值得驕傲就是增上慢。譬如他多聞,他對於佛教教義,他讀得很多、聽得很多,佛教的一般常識很豐富,超過別人,值得驕傲!或者他持戒,戒律很清淨,值得驕傲!或者他坐禪,一盤腿能坐上幾個鐘點,值得驕傲!這叫增上慢。不是他沒有,是有那麼一點,他自以為了不起,自以為超過別人。佛不說這個話,凡是說這些話都是違背佛的教誡。第八段裡面:

  彌勒。我不說言。好朋黨者名住律儀。】

  我們一句句的來說。『好朋黨』就是在寺院團體裡面去搞幫派、搞小圈圈,這怎麼能說『住律儀』?律儀不是戒律,律儀就是清規,就是守清規、守規矩。一個寺廟有常住的規矩、常住的公約,居士道場,他們也有章程,也有辦事的細則,人人都要遵守。他在裡頭搞小團體、搞小幫派,他說他守規矩。佛沒有這種說法,從來沒有這種說法。

  心貢高者名尊敬法師。】

  對法師表面上恭敬,實際上你從他舉止言談上能看得出來,他高高在上,貢高我慢,這以為是他尊敬法師。

  綺語輕弄為善說法。】

  這個我們也常常看到,講經說法,念一段經,說一段笑話,讓大家很開心嘻嘻哈哈一笑。玩弄信徒、玩弄聽眾,搞的是這個,這個叫善說法。

  與俗交雜。能於僧眾離諸過失。】

  喜歡跟這些俗家人往來,往來的很頻繁,他在僧團裡面說沒有過失,這個太難了,這是總不免有些俗家的習氣,這個佛不說。下面第九段:

  彌勒。我不說言。簡勝福田為施不望報。】

  我們還是一句一句來講,他每一句是一樁事情,一段裡面有好幾樁事情。『簡勝』是疏慢,也就是輕慢的意思。特別是現在在社會上,有財富、有地位的人,不一定是他的真心,看到別人施捨,他也施捨一點,態度傲慢,美其名我布施不希望果報。他確實沒有把果報放在眼裡,為什麼?今天他是大富長者,那一點他算得了什麼!但是施捨的時候貢高我慢,瞧不起人,這個佛不說。

  求恩報者為善攝諸事。】

  『善攝』用現在的話就是管理、管制。譬如道場裡面,無論是出家道場、是在家道場,有不少同修發心來做義工。而義工裡面可能有少數寺院當家、住持對他很信任,給他重任,那他就管事。他在這裡做義工,他是有所求的,在佛門裡面,或者是求發財,或者是求佛菩薩保佑家裡平安,就是有條件的,他不是沒有條件。他這個條件不一定對法師,對佛菩薩談條件,這也是錯誤的,都是心不清淨。

  求恭敬利養為志樂清淨。】

  這個好懂。貪求別人對他恭敬、對他供養,他在外面標榜他的志樂清淨。

  多妄計者以為出家。】

  從前可能沒有,現在這個社會真有,確實是有。為什麼出家?他在那裡計畫,世間種種行業都很辛苦,賺錢不易,出家開個廟店又不要納稅,發財好快。幹這個,這樣出家的。你看末法時期這個相,我們就用外國人算法,兩千五百多年前釋迦牟尼佛講得這麼清楚,不能不佩服他,真的是偉大!他把兩千五百年後社會現象搞得這麼清楚、這麼透徹,真是他親眼所見的。第十條:

  彌勒。我不說言。分別彼我名樂持戒。】

  『分別彼我』難道與持戒有什麼關係?你們大家想想看。你要是從為什麼持戒,你就懂得。因戒得定,因定開慧,定是清淨心,分別是非人我這種觀念、執著,常常放在心上,不能放下,你怎麼能得定?你戒持得再好,不能得定,你持戒的目的沒有達到。譬如學生在學校裡念書,很用功天天讀書,讀得很辛苦,每一次考試都不及格,那個不能算念書,都沒及格。戒的目的在哪裡?戒的目的在定,這就是說他不能得定,這是妨礙他得定,所以佛不說。

  不尊敬者名為聽法。】

  『聽法』,印光大師在《文鈔》裡面說得很好,有人向他請教,他老人家開示別人,佛法的修學,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如果沒有尊敬心,你雖然聽,聽也不得利益。你得利益的多少,確實不在講經的人,是在你的恭敬心,你才能真正得到利益。所以,古德教學為什麼特別強調尊師重道?難道做老師的還要求你尊重他嗎?那不就犯了這裡的過失嗎?不是要求你尊重老師,實在講是要求你尊重道業。你對老師的尊重,你才能聽老師的教誨,才能夠依教奉行,道理在此地。如果老師一昧要求你對他要尊重、禮敬、供養,那就犯了此地的過失,那就錯了。

  樂著世典咒詛言論,以為受法。】

  『受法』就是我們佛門裡面講的傳法,是這個意思。他喜歡、執著世間的典籍,譬如這是說正的、正統的,儒家、道家的。如果不是正統的,邪門外道的東西很多,裡面有些咒書,他們一些邪外的言論。你喜歡這個、貪著這個,你怎麼能說法?不能接受佛法。第十一條:

  彌勒。我不說言。於諸空性無勝解者。能出離生死。】

  我們看這一條,這段裡頭兩條,兩樁事情,佛不說的。『於諸空性』就是一切事相的理體,在有情眾生則稱為佛性,在無情眾生稱之為法性。如果對於這些事實真相沒有搞清楚、搞明白,『勝解』就是清楚、明白,你沒有搞清楚,勝是殊勝,解是理解、了解,你能夠『出離生死』這不可能的。這一句講的是看破,你要是沒有看破,你決定不能了生死出三界,了生死出三界一定要看破。

  多執著者為離諸行。】

  『離諸行』就是我們一般講放得下。樣樣事情都執著,你怎麼能放得下?你不可能放下。這段裡頭這兩樁事情是一切行門修行成敗的樞紐,非常重要,看破、放下。我們在前面提到過,從看破得定,得清淨心、開悟的,在梵語裡面叫「毘婆舍那」;從放下而得定,而得解脫的,叫「奢摩他」。奢摩他、毗婆舍那大家都很熟悉,常常讀佛經的人,這術語都很熟悉。但是古人的解釋我們很難懂,我們用看破、放下,大家很容易理解這個名詞術語的含義。再看底下這一段,第十二段:

  彌勒。我不說言。於菩提分住有所得。名為證智。】

  這是講證果。如果你心裡面還有個『有所得』的念頭在,你決定沒有證果,這個意思《金剛經》講得很透徹,《大般若經》裡面講得就更清楚。真正證果的人,不要說是證深位的菩薩果報,就是小乘初果須陀洹,四相都沒有了。你們讀《金剛經》,這一點要特別注意。往往我們學大乘,總以為菩薩離四相,小乘人沒有離四相,讀了《金剛經》則恍然大悟。連小乘須陀洹他都不執著我得須陀洹,他沒有這個念頭,他要有這個念頭,他的確還是凡夫,沒有證得須陀洹。這一段是這個意思。真正證果之人、真正開悟之人,心地清淨,一塵不染,決定沒有妄想分別執著。

  那麼往後的位次怎麼分的?為什麼小乘還有四果四相?為什麼菩薩還有五十一個階位?《金剛經》上佛說,他們這個位次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無為跟有為你們清楚,《百法明門論》前面九十四法是有為法,後面六個才是無為法。你懂得這個,這句話你就會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說有修有得那實在講是凡夫錯誤的觀念,不是真實的,那都屬於增上慢。

  彌勒。我不說言。無勢力者忍辱成就。】

  忍辱,他能忍,為什麼能忍?沒有報復的能力,中國過去講阿Q的精神,這不是忍辱。忍辱是確實有能力報復不報復,這個是忍辱。而不是沒有能力、沒有智慧的人,受人欺負,害怕不敢報復,那個人叫忍辱,這是錯誤的,佛不是這個意思。

  無嬈觸者被忍辱甲。】

  這個忍辱就是功夫更深的。『嬈觸』就是我們今天講誘惑。沒有人誘惑,你說我被忍辱甲,我不受誘惑,其實你是外面沒有誘惑的外緣。一旦遇到誘惑的名聞利養,財色名食睡的外緣遇到了,你的心就動,你沒有忍辱的能力。這是說你沒有這個環境,沒有遇到這個境緣,自己以為被忍辱甲,都是屬於增上慢。

  少煩惱者名律儀清淨。】

  煩惱稍微少一點,就以為自己律儀清淨。

  邪方便者為如說修行。】

  完全不是依佛的經教,與佛經理論、方法、境界完全相違背的,這樣修行以為是如說修行。或者是把佛經的意思曲解,把佛經的意思錯解,似是而非,以為自己是如說修行。下面這一段:

  彌勒。我不說言。愛言說者為一心住。】

  『一心』是清淨心,心地清淨一定是言語就少,哪裡喜歡說話!一天到晚嘮叨不休的,他一心,他能一心住嗎?

  好營世務於法無損。】

  這個「法」就是修道。無論你修學哪個法門,喜歡經營世間一切事務,說是於修行沒有損害,不可能的事情。不但我們普通人不可能,隋唐時代天台宗的智者大師,智者大師的傳記許多同修讀過。智者往生的時候,學生問他,他是求生淨土,學生問他老人家往生的品位,他答覆得好,他說我因為做住持,要管理寺廟這些人事的事務,對我修行的品位降低,大打折扣,所以五品位往生。五品位就是我們常講帶業往生,這個品位不高。你想想看管理寺廟,他是大善知識,照顧大眾的修學,於自己的道業還有損害。不過人家聰明,他的損害他有個底限,決定得生!如果損害到時候不能往生,那就壞了,那要記住《無量壽經》上講的兩句話,「假令供養恆沙聖」,供養恆沙聖就是好營事務,「不如堅勇求正覺」,這兩句話要牢牢記住。就是自己用功辦道,這是我們一生當中第一樁大事,其他的是附帶的。附帶做不影響自己的往生,不影響自己的道業,這是個聰明人。如果喜歡幹這些事情,到處去求福,去搞這些東西,到將來還搞六道輪迴,不能往生,那你就大錯特錯了。下面說:

  志樂清淨墮諸惡趣。】

  沒有這個道理的,這個佛不說的。真正志樂清淨的人決定不墮三途。

  修習智慧為憒鬧行。】

  這個也不是佛說。佛這兩句話就是叫你明瞭,有些人造謠生事,那個人清淨心的,他將來會墮惡道,念佛不能了生死,念佛是小乘自了漢,沒有慈悲心。都是說這一套。修學智慧這個是憒鬧,拿這個來毀謗,我們在此地認識清楚,佛不說。

  彌勒。我不說言。方便相應名為諂曲。】

  權巧方便是菩薩教化眾生的手段,這個不是諂曲。像你們大家曉得的,過去濟公活佛那種行持、民國初年江蘇鎮江金山寺的妙善法師,大家稱他金山活佛,他們表現的是方便相應,那個不是諂曲,真有道心。

  不求利養而為妄語。】

  沒有這回事情,不求利養的人不會騙人。

  無執著者誹謗正法。護持正法者而惜身命。所行下劣為無勝慢。】

  這都不是佛說的,怕的是有些人用這些方法來毀謗修行人、毀謗弘法之人。我們要記住,要守住這些原則,知道這是邪師謠言惑眾,破壞佛法,不是正法,不是佛所說的。

  我們今天就說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