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主持人:大家好,我是蔡詩萍。很高興能夠再一次在仁愛和平講堂跟您見面,我也非常高興的來介紹我們共同的主持人楊憲宏先生,憲宏您好。

  楊先生:是,詩萍好。

  主持人:我每次跟憲宏在這個講堂裡面最開心的一件事情,是我們能夠跟大家很敬愛的淨空老和尚一起來探討佛法、佛學跟現代社會的關係,我們現在就一起來介紹淨空老和尚,老和尚您好。

  淨空法師:好,大家好。

  主持人:我們其實有一段時間常常很困惑,就是說現代社會,我們常有就是說知識很多,然後普遍的學經歷都變得很高,大家都受過大學教育或者甚至有碩士學位、甚至於更多人有博士學位。可是我想我們今天開始先跟老和尚來請教一個問題,就是好像資訊很多、知識很多、學歷也普遍增加,好像並不見得一定跟所謂的智慧是有關聯的,所以我想先請老和尚來幫我們談一談,您心目中所謂的智慧,它應該是什麼?智慧應該有包括什麼樣的內容?

  淨空法師:佛陀教育所追求的就是智慧,而智慧佛說得很清楚是一切眾生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他在《華嚴經》上告訴我們「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這句話非常重要,說明了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他們所有的可以說是究竟圓滿的智慧。智慧的內涵是什麼?就是遍法界虛空界過去現在未來無所不知、無所不曉,沒有一樣他不通達明瞭,於一切法沒有任何障礙。像《華嚴經》上講的在理上沒障礙、事上也沒障礙,理事無礙,最後做到是事事無礙,這是智慧。智慧能夠圓滿解決世出世間一切問題,而沒有任何副作用。

  主持人:所以老和尚的意思,就是說智慧用您剛剛最後一句話,做個簡單有力的註腳,智慧就是能夠圓滿的解決我們所面對很多的問題,而沒有任何的障礙。如果是這樣的話,憲宏,我們其實好像就可以開出好幾條路了,也就是說,我們現在會說傳統的IQ,你的智商高低其實不足以決定你在社會上能不能成功,能不能解決很多問題。所以後來再加一個EQ,就是情緒的商數、情緒的指數。

  楊先生:管理據。

  主持人:但是後來有人還要再加上一個SQ,就是所謂的socialquotient,就是說你跟這個社會人際往來的能力,如果照這樣,師父來談的話,我們大概就看得出來,師父用了佛法裡面非常精華、精髓的一句話,就是圓滿解決我們所面對的問題。那這邊就包括了知識可以解決的問題,情緒可以解決的問題,以及我們跟人際往來可以解決的問題,這點上我想我們就可以分門別類來做一個探討,對不對?

  淨空法師:是。

  主持人:在這一點上,憲宏有沒有什麼問題想要請教師父?

  楊先生:有,我問題大了。一般來講,我們會說聰明反被聰明誤。明顯說人是聰明的,可是聰明沒有智慧一般人很難理解,既然聰明怎麼會沒有智慧?可是真的是聰明沒有智慧。那沒有智慧就是擇法問題,就是說他選擇了一條把他自己的聰明用在一個荒誕的路上,然後不自知。當然修行者會勸大家,已生惡要讓它趕快斷絕,已生善要讓它廣為流傳;未生惡要讓它不生,未生善要讓它趕快增長,這個知易行難,很難做。特別就是說這些聰明反被聰明誤的人其實很多,心中有惡念,其實那個惡念來自自私。剛剛師父講到的就是說,充滿在整個他的宇宙之間,你所有的東西都知道,所以表示什麼?表示其實很多聰明人知道這是壞的、是惡的,明知善不為,明知惡卻去做。

  主持人:所以這是不是師父剛剛講的妄念跟執著會干擾到我們對於聰明、對於智慧的判斷?所以師父在這一點上能不能再進一步幫我們開示。就是憲宏剛剛所提到的聰明反被聰明誤,有聰明但是沒有智慧,一般人可能很難分別,聰明跟智慧怎麼會有這麼大的一個區別?師父可以再進一步跟我們談一談嗎?

  淨空法師:這樁事情,其實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就給我們表演得非常清楚。佛陀十九歲拋棄了王位的繼承,出家去學道,我們講出去求學大家更容易懂,十九歲出去求學。這個年輕人聰明好學又是王子的身分,印度在當時他們的學術可以說是在世界上最先進的國家,沒有人能跟它相比,就是我們東方也比不上。原因在什麼地方?東方我們從黃帝、堯舜、文武、周公到孔孟可以說有很輝煌的成就,比不上印度就是我們還沒有辦法突破空間維次,這是現代科學家肯定的。宇宙之間確實有很多不同空間維次,從理論上講它沒有數量,科學家真正把它證實至少有十一種不同維次空間,真的是存在的。

  如果空間維次突破了,那我們的知識就完全不一樣了。比如現在我們的眼睛能見受很大的限制,只能在不同光波裡面見到有限的一個波段,比我們波段長的我們見不到,比我們現在能見的波段短的也見不到。可是我們現在可以用儀器能夠見到X光、能夠見到紫外線,你看能見到紫外線就沒有夜晚了,在夜晚什麼東西他都能看得很清楚,這就完全把世界改變了。印度他們很厲害,他們修禪定,所以佛經上講的四禪八定不是釋迦牟尼佛的創造發明,不是的,而是古婆羅門教他們所創立的,所修學的。婆羅門教在現在的社會大眾都承認它比佛教要早五千年,承認它有八千五百年的歷史,比佛教要早五千年。但是他們自己(我跟他們接觸多)傳說總有一萬多年了,那就是比佛教要早八千年。但是印度人不重視歷史,沒有文字記載是靠傳說。由此可知,在一萬多年前他們就非常重視禪定,所以印度的宗教普遍修定,不但宗教修定連學術,所以印度這些搞科學的、搞哲學的也都修定,修禪定在印度是普遍的一個風氣。定有淺深不同,如果能夠修到第八定,這最高的一個層次,他對於六道輪迴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為什麼?他能接觸得到,他可以往上面到非想非非想天,下面他能到阿鼻地獄。

  那我們就曉得,釋迦牟尼佛出來求學肯定四禪八定他統統得到。但是這是一個好學的人,我們常想到「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我們在這個環境裡頭一定會有問題,這六道從哪來的?為什麼會有六道?六道之外還有沒有世界?這我們能想到的問題,我們想到釋迦牟尼佛肯定也想到這些問題。但是這個問題,宗教不能答覆,學術界也不能答覆,釋迦牟尼佛學了十二年,從十九歲出去求學到三十歲。我們孔夫子也是,十五有志於學三十而立;釋迦十九歲出去參學也三十而立。學了十二年這問題不能解決,所以他在菩提樹下,實際上是畢缽羅樹,因為他在那個樹下覺悟的,所以以後這個樹就稱為菩提樹。在這樹下打坐,他把十二年所學的放下,入更深的禪定,這就是我們佛門裡面常說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所以把這個放下。以後我們學了這麼多年曉得了,如果所學的要不放下就變成所知障,就是知識。知識不能解決問題,知識叫所知障,障礙你明心見性,所以他把它捨棄、放下了,這才明心見性,這一見性徹底明白了。

  在中國唐朝六祖惠能大師給我們做了一個表演,那也很有趣味的。惠能大師不認識字,什麼也沒學過,實在講他在接受五祖衣缽之前,他沒有聽過一天經。不認識字也沒有讀過經,到黃梅雖然八個月,五祖沒有跟他談過話,只叫他在碓房裡面去舂米破柴做義工,到傳法的時候沒想到把衣缽傳給他了,故事記載在《壇經》裡面諸位都可以看到。這就說明,佛在《華嚴經》上講的,智慧是我們每個人自己本有的,你本性裡面的東西。為什麼現在智慧沒有了?不是沒有了,智慧變質了,因為你有妄想分別執著,所以智慧變成了煩惱。你看你們現在煩惱無邊,那都是智慧!只要你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煩惱就是智慧。能力是什麼?能力我們變成了業障,福報、果報就變成了六道、三途,扭曲了,不是不存在,存在。所以佛教導我們什麼?教導我們放下而已。釋迦牟尼佛是以知識分子這個方式來示現,知識分子所學的統統放下,你就開悟;你要不放下,執著在知識裡面,這就變成所知障。三細六粗裡面所講的智相,那個智相是知識,這是障礙見性、障礙智慧。所以你把你的智慧變成煩惱,變成了知見,凡夫的知見,他變性了。

  能大師給我們示現的是不認識字,什麼也沒學過,他開悟之後無論世出世間一切法,你向他請教,他給你講得頭頭是道,講得叫你開悟,這本事高!沒學過。所以無盡藏比丘尼向他請教,因為這個比丘尼一生受持《涅槃經》,《涅槃經》念得很熟,不知道什麼意思。她念,念給惠能大師聽,惠能大師聽了之後把意思講解給她聽,她也開悟。她就問他,你不認識字你怎麼會講?能大師說:這個事情與學無學,識字不認識字沒有關係。問題在哪裡?問題只要你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你自性裡面圓滿的智慧、圓滿的德能、圓滿的相好統統現前,這叫成佛。所以智慧不是學得來的,學得來的是知識不是智慧,放下,知識就變成智慧。

  主持人:如果照老和尚剛才非常精彩的一段詮釋,也許可以說一個人念了博士學位,可以把所有道理講得非常清楚,這可能只是知識。但是一個沒有念過什麼書的人,他能夠替人解決很多的問題,他是一種智慧。放下就是智慧,待會回來我們繼續談談,為什麼那麼多人不能夠放下?

  主持人:剛才前一段裡面師父其實講得很清楚,如果你夠聰明,知識程度也非常的好,但是如果你有妄想、你有分別、你有執著之心的話,事實上就很難有智慧。我這邊進一步我想跟憲宏再來請教師父,就是我們看到這段時間,美國的金融風暴襲捲全球。可是非常諷刺其實大家都知道,在美國的華爾街裡頭那些做財務的、規劃的、做各種金融槓桿操縱的都很聰明。他們其實幾乎是網羅全世界各地的人,到美國一流的名校去拿到他的學位、拿到他的MBA,然後非常懂財務管理。就是有趣的是一群聰明的人,發展出這麼多金融的一些商品,結果回過頭來反而造成全世界金融風暴的大災難。這真的是憲宏剛剛講的,一群聰明的人集合在一起發明了一些制度,結果回過頭來反而桎梏限制了我們這個社會,聰明真的反被聰明誤了。所以這些有知識的人,為什麼放不下?難道他們眼中真的就是賺錢,錢、財富掩蓋了他們的智慧心嗎?

  淨空法師:對,你講得很有道理,確確實實是財迷心竅,利令智昏。我們中國的成語是有很深的哲理在裡頭。這就是智慧變成知識,所以才產生這麼多的災難。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他給我們做了最好的示現,你看看世間人所爭的王位,他是個皇太子,他確實是第一個繼承王位的人,他不幹了,他過的是榮華富貴的生活也不要了,正是像《華嚴經》賢首菩薩告訴我們的,他捨棄五欲。這五欲是物質的享受,財色名食睡的享受他放棄了,他捨棄了王位,他捨棄了富有,捨棄了自己的我們世間人講的快樂,快樂的生活他也捨棄掉了,也捨棄了我們現在講的一切榮耀,他都不要。他開悟之後過什麼樣的生活?這個我們要細心去觀察、去體會,他過教學的生活。從三十歲學開始教學,到七十九歲過世,教了四十九年。那用我們現在人的眼光來看他,他是什麼身分?他是一個道道地地的多元文化社會教育家。

  他不是宗教,他一生沒有拜過神,他一生沒有建過寺廟,他的生活四十九年都是樹下一宿,日中一食,過托缽的生活,這就是什麼?在形象上把所有一切都放下。這種生活我們一般人看到很苦!苦不堪言,釋迦牟尼佛得大自在,每天你看到他法喜充滿,常生歡喜心。我們過去中國人、念書人非常羨慕孔子、顏回,說是孔顏之樂。孔子跟顏回雖然很貧窮他還有一個房子住,他每天還吃三餐;釋迦牟尼佛過的生活,那比他更清苦,連房屋都沒有,這教我們什麼?教我們放下。放下什麼?放下妄想分別執著,實際上擁有跟放下是可以同時存在的,只要你心裡頭不執著就行了。可是釋迦牟尼佛做出榜樣來給我們看,你擁有這些東西,你就很難捨,有了還想多。這些東西你說為什麼不能放下?五欲六塵就是物質生活,愈有愈想有,愈多還想多,增長貪心。各個階層的領導人,他重視權、重視名、重視地位,就容易增長瞋恚心,容易增長愚痴心。

  貪瞋痴是嚴重的煩惱。貪瞋痴從哪裡來的?痴就是妄想,把智慧變成愚痴了;瞋恚是執著,嚴重的執著果報在三途;貪愛裡面有分別也有執著,所以這些東西增長貪瞋痴,也就是增長妄想分別執著,把智慧德能相好完全變成煩惱、變成造業、變成苦報,這就錯了。所以佛真正是慈悲到極處,不但是在理論上講得這麼清楚,在日常生活當中他表演這個給我們看,我們學佛就要向他學習、就要向他看齊,我們才能夠得到諸佛如來生活的樂趣,比孔顏之樂有過之而無不及。所以一定要能捨,捨是真正的智慧。

  主持人:師父這樣講,我自己個人有一個非常好奇的問題,就是說您提到孔顏之樂,如果我們用孔子《論語》裡面的一個例子,孔子說富而好禮,貧而無怨。富而好禮是比較容易,貧而無怨是比較難的。您特別提到說對於像佛陀這樣的人來講,他是富但他捨,所以感覺起來是有了富但他能捨,這是一種智慧。可是反過來講,我們也看到金融風暴的影響,根據一些統計,像包括台灣在內,很多職場的上班族,他們現在用台灣話來講就非常鬱悶,非常鬱卒、苦悶,對他們來說他們不是富的問題,他是有一點接近貧了,那照孔子的說法是貧而無怨難。所以師父來看的話,對於有錢人他要懂得捨,捨才有智慧;可是對這些在生活努力要去賺錢養家,都求之而不可得這些更多的民眾來說,他們怎麼樣才能夠不怨,怎麼樣才能夠放掉心中這種鬱卒,這點師父有什麼樣智慧上的開示嗎?

  淨空法師:對,佛既然是證得圓滿的智慧,那這些問題都會給我們講得很清楚。所以佛教我們一切放下,你的自性就現前了,自性裡頭有圓滿的智慧、有圓滿的德能、有圓滿的福報,你什麼都不缺。可是這是理,事上誰能放得下?放得下之後真的跟諸佛如來就沒有兩樣。那放下是什麼樣子?我們要知道惠能大師在《壇經》裡面給我們說出開悟的樣子。明心見性,明心見性是什麼樣子?他說了五句話,這五句話就是說明明心見性的樣子,他說出來了,所以五祖忍和尚聽了之後給他印證一點都不錯,衣缽就傳給他。他第一句話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是沒有想到,沒有見性不知道,一見性才知道,沒有想到自性本來清淨一絲毫染污都沒有。在迷的時候染不染?迷的時候也不染。那個染是你自己無知自以為染污,實際上沒有染污。第二句話說「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不生不滅就是佛法裡面講的大般涅槃,是自性本有的,沒有生滅,如果你要是真正契入這個境界,你就不會有貪生怕死,不生不滅。第三句話說「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本自具足就是具足智慧、具足德能、具足才藝、具足相好,相好就是福報,你一絲毫欠缺都沒有。而且在德能裡面講就講到神通變化,你的活動空間是遍法界虛空界,時間、空間在這個境界裡頭沒有了。時間沒有了,先後沒有了;空間沒有了,距離沒有了,極樂世界在哪裡?就在現前。那個情形就像我們現在電視頻道一樣,美國在哪裡?我頻道一打開它就現前,就在我面前,不可思議的境界。第四句話說「何期自性,本無動搖」,這個動搖就是你沒有妄念,妄念是動搖,波動的現象,它是不動的,如如不動的。最後一句說「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能生萬法是什麼?宇宙是自性變的,我也是自性變的,這在《華嚴經》上講得很清楚,跟科學家講的不一樣。科學家講的裡面問題很多,都不能解決,佛講的一點問題都沒有。宇宙怎麼來的?宇宙是個波動現象,現在科學家也發現了,但是沒有佛法講得那麼清楚。

  五祖聽到這個,行了下面經就不講了,你已經明白了。明白什麼?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講的一切經,你全通達了,不但佛經通達了,世出世間所有的學術,你全通達了,沒有一樣你不知道,所以衣缽就給他。這是通達的人沒問題,你什麼都解決了,你的富有不是整個地球給你,那是雞毛蒜皮,那一點點算什麼?你所擁有的是遍法界虛空界,這是真的不是假的。但是在沒有覺悟之前我們是凡夫,凡夫我們自性裡面所有的東西你迷失了,你把它變質了,你一樣都得不到,那現在我們生活怎麼辦?覺悟自性,好像我們回到家的時候,我們家裡是個大家族,是個最富有的家族,你樣樣不缺。現在我們流浪在外面跟家人脫節了,家裡所有東西一樣拿不到,現在生活怎麼辦?不得已只好擺小攤子、擺小買賣來賺一點錢過日子,六道凡夫就是這個狀況。這個地方就要曉得,財富人之所愛,你命裡頭有沒有?你命裡有的,丟都丟不掉;你命裡沒有的,你想什麼方法,你也賺不來。這個道理我們中國古大德很清楚,夫子也講得很明白,如果說是財富不是我用方法能追求得到的,那我何必去求它?我不如自得其樂,這是正確的。

  財富,每個人財富不一樣,不一樣是財富是果報,果必有因,因是前世種的,這佛法講的「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我這一生造作的,造的因來生果報;我這一生所受的,是過去生中的果報,你們看《了凡四訓》就一清二楚。但是這個因是自己造的,所以命運自己可以改變,你只要懂得這個道理。我最初學佛,這章嘉大師教我的,因為我命裡頭沒有財富,命裡面也沒有壽命,短命,這是很麻煩的事情,只有一點小聰明,所以章嘉大師就教我修因。努力修因,修財布施,因為財富是財布施得來的,不是想什麼方法可以賺得來的,財布施。我就給他說,我生活很困難,我自己保自己都保不住了,我哪有財布施?章嘉大師問我一毛錢有沒有?我說一毛還可以。一塊?一塊勉強還可以。你就從一毛、一塊布施。一毛、一塊怎麼布施?寺廟裡面常常有放生的,大家湊錢我們捐個一毛、兩毛在那個時候,有人去印經我們捐個一塊、兩塊還行,就從這樣開始,真的愈施愈多。所以我這個財富,這一生當中所受用的是這一生當中修的,前世沒有!是這一世修的。你看在那個時候買一本書都非常困難,現在我們布施送全世界的《大藏經》差不多到一萬套了,怎麼能想得到?我們現在向商務印書館訂了一百套《四庫全書》,贈送國內的各個大學,都想不到,真的愈施愈多。法布施愈施聰明智慧就愈增長,無畏布施是得健康長壽。章嘉大師教我修這三種布施,我就真幹,我也沒有求果報,果報自然現前,這才是解決問題的。

  主持人:沒錯。所以師父剛才非常精彩的一段,也就是談到了,因為我們是告訴大家說在一個景氣不好的時候,大家也許都會有抱怨,正如師父剛剛那一句非常簡單的話,你有一毛錢嗎?你有一塊錢嗎?懂得布施也許就是大財富,就是真正人生的大財富。馬上回來我們來談談另外一個智慧的迷障,那就是感情的關卡,好像很多年輕的朋友都很難過。我們待會回來請教師父。

  主持人:剛才我們聽到師父幫我們開示到底什麼是智慧,其實智慧就是要懂得捨、懂得放下。懂得你即使只有一分一毫,但是你懂得布施這就是智慧。但是這裡面還有一個大問題,也是現代人其實很難跨過的就是感情這個關卡。我們其實也根據一些新聞的畫面,還有一些統計的資料,大家可以看得出來。有很多人面對感情糾葛,他如果不是自己想不開,選擇一個自我了斷自殺來傷害自己,再不然就是用暴力去傷害跟他分手的對方,甚至還可能造成雙方的同歸於盡。所以在感情這個關卡上,要怎麼樣放得下、怎麼樣有智慧,師父也可以利用一點時間幫我們解釋一下、開示一下嗎?

  淨空法師:這的確是愚痴。

  主持人:這也是一種愚痴。

  淨空法師:佛在四依法裡頭有一條告訴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無論是學佛,無論是處事待人接物,要依理智不能依感情,所以他這句話說「依智不依識」,識就是感情用事。感情用事會出很大的偏差,因為感情不能解決問題。你認為自殺能解決問題嗎?自殺不能解決問題,佛在經上講得太多太多這個例子了。自殺的人他不知道六道狀況,自殺的人死了之後中陰身他不能去投胎,他每七天要去自殺一次,你說他多苦!這叫自找麻煩,這哪裡是解決問題?如果你再傷害對方,那你們本來是相愛的,最後變成什麼?變成冤親債主,生生世世冤冤相報沒完沒了,這個災難就慘了。這都是愚痴到極處,不了解事實真相。

  人跟人是緣分,真正懂得道理,所以這一點讓我們想起來,我們也很難過,這是中國自古以來重視教育,中國人教什麼?中國人的教育是愛的教育,現在失掉了。我們從古籍裡面讀到的,在堯舜時代,國家才正式設立官員主管教育,那個時候叫司徒,我們在古籍裡面看到這個人名字叫契,就一個字,契是司徒管教育的。教什麼?教倫理、教道德,就是倫理裡頭有一句「父子有親」,這就是中國教學理論的原點。父子的親是天性,你看小孩生下來,父母對他的愛,小孩雖然不會說話,你看他的眼神、你看他的動作,他對父母那種愛,天然的,沒人教他的。所以我們古聖先賢講教育,教育的第一個目標就是這種親愛,天性的親愛,如何永恆保持一生不會改變,這教育第一個目的。第二個目的,是這種親愛把它發揚光大,讓他能愛兄弟、愛家族、愛鄰里鄉黨、愛社會、愛國家、愛人類,《弟子規》上說「凡是人,皆須愛」,所以中國傳統的教育是愛的教育。那孟子又提倡一個「義」,這提倡得好,義是什麼?這愛落實在家庭、落實在社會,應當要以義做標準。義是什麼?合情、合理、合法。

  所以「義者循理,仁者愛人」,儒家就用仁義兩個字標榜了,孔曰成仁,孟曰行義。這是仁義的教育,五千年來靠這個教育維繫了社會的安全,得到了長治久安的效果。現在我們仁義的教育沒有了,親愛的教育沒有了,就是倫理沒有了。我們講道德,中國你看講得真好,八德兩個說法:第一個是古的說法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後來有個說法是忠孝仁愛、信義和平,這兩個說法裡面有四個字是重複的,重複的去掉,十二個字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這是我們中國的教學。我們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不違背這個規則,這是中國人,社會這些問題全都解決了。所以中國傳統的教育,可以救社會、可以救國家、可以救世界。

  主持人:憲宏,我們剛一路聽下來,做為一個我想我們兩位一直在節目裡面,直接受益於師父的一些開示,你怎麼樣用你的做一個現代評論家角度,來理解師父剛才特別談到感情這一段、財富這一段的智慧。

  楊先生:其實《紅樓夢》裡頭有一句話很有意思,看似一個普通的表白,其實它裡頭有很多警語,「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生命」,那另外一句是講到說「尷尬人難免尷尬事,惡人自有惡人磨」,怎麼會變尷尬人?聰明人怎麼變尷尬人?機關算盡不能放下,不知足、不感恩、不善解、不包容,沒希望。

  主持人:所以沒希望。我們這樣一路談下來今天智慧的講堂,其實最重要的目的,還是要跟大家一起來談一談,你知道在我們現在的世界裡,有很多你認為可能是一個問題,錢太多覺得不滿足,沒有錢充滿了抱怨;感情上面的事情,有了愛情你不知道珍惜,少了愛情你可能充滿了怨恨,其實這裡面都跟人類的智慧,我們設身處地的智慧是很有關係的。我們待會回來,再請師父就今天的「智慧篇」,給我們做一個小結論。

  主持人:剛剛在中間空檔休息的片段,我跟師父請教放下的智慧真的很難,師父點頭說是。我就請教師父說,那同樣是學佛,有很多人也許能夠把佛學的道理,或是佛的一些精髓、佛的歷史念到滾瓜爛熟,隨時都可以引經據典的來談,可是他也不一定能真正從中間取得智慧,師父也點頭說沒錯。我就這個問題來請師父跟我們做個小結論,為什麼即使是連學佛的人,有的時候他也只是聰明,也只是有學問,但是他沒有辦法有智慧,這放下多難!

  淨空法師:這個問題在當前是很嚴肅,也是很嚴重的問題。在全世界,在家學佛的做不到十善業,出家的佛弟子做不到《沙彌律儀》,那這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不符合佛法的標準。我在最初學佛,第一次認識章嘉大師,那是剛剛接觸佛法。我向他老人家請教,我問的問題,我說方東美先生把佛法介紹給我,我知道佛法是大學問、是值得一生去追求、去學習的,有沒有方法讓我很快的能夠契入境界?章嘉大師聽到我這個提問,他眼睛看著我,看了半個小時說了一個字「有」。我就等了半個小時,恭恭敬敬等到,他說個有,我精神馬上起來了,他又不說話了,這次他又差不多停了六、七分鐘,才給我講六個字「看得破,放得下」。我到十幾年之後,我才真正恍然大悟,章嘉大師已經圓寂了,圓寂很多年。他為什麼不說?我們年輕人心浮氣躁,他一定要等到你的情緒整個穩定下來,他才跟你講。你看講了一個有,我們的精神一提起來,心又浮起來了,他又不說了,還再等你降下來之後,他才來跟你講,很有道理。因為在心平氣和這個時候跟你講,你能夠完全吸收,如果不是這樣就不能吸收。我聽他講這個話,我說從哪裡下手?他告訴我布施。

  主持人:布施。

  淨空法師:然後他就跟我講一些道理。「佛氏門中,有求必應」,你施財得財富,施法得聰明智慧,施無畏,什麼是無畏?教別人離開一切恐怖,這叫施無畏,施無畏得健康長壽,有因必有果。你能夠真正依教奉行,不能離開經典,天天讀經你會開智慧,天天讀經你會把很多世間的事情都能擺平,這就是真實智慧,從這個地方下手。

  主持人:師父剛剛一提到看得破、放得下,我想剛才跟章嘉大師的這一段對話,其實是非常充滿了禪意,或者是智慧的一個畫面。就是一個年輕的弟子,站在一個大師的面前,然後請求給一個開智慧的建議,結果等了半小時等到一個字,然後再等六、七分鐘,等到看得破、放得下。我也非常希望我們今天用一小時的時間來跟師父請教,也非常希望所有的朋友,在觀看聆聽師父開示的同時,我們也能夠看得破、放得下。雖然這我們都知道,師父剛剛也講,在章嘉大師的面前,聽到這句話也要等到十多年以後,才真正領悟到這一段話。

  淨空法師:心平氣和。

  主持人:對,真的要心平氣和。所以我們不曉得,師父怎麼期望大家在看這段訪談的時候要等多久,是不是也要等十多年?

  淨空法師:要保持心平氣和。

  主持人:但不管怎麼說,我跟憲宏兩個人是最直接感受到現場的心平氣和來聆聽師父的教誨。非常謝謝師父,謝謝憲宏,謝謝各位朋友收看。謝謝。